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大传-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与哥哥曹丕一样,同为卞皇后所生。曹植自幼聪明,文学天赋极高。十多岁时,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而且能写出极漂亮的文章。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很聪明,每次受到曹操的问难,都能应声而对,因此很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说:〃始者谓子建(曹植字),儿中最可定大事。〃由于曹植受到宠爱,再加上杨修、丁仪、丁廙等大臣对他的支持,曹操有几次都要决定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

然而,曹操最终还是选择了长子曹丕做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因为曹冲死得很早,来不及与曹丕、曹植兄弟比谁优谁劣,而曹植与曹丕比起来,暴露出许多弱点。曹植诗人气质太浓,他任性而行,不刻意美化自己的外部形象,饮酒不加节度。而曹丕不但擅长诗文,也长于骑马射箭、击剑格杀,可谓文武双全。更重要的是曹丕懂政治,有手段,御己有术,矫情自饰,会笼络人心。当曹操选定曹丕以后,为了巩固他的地位,不但疏远了曹植,还找借口杀了曹植的智囊人物杨修,削弱了曹丕竞争对手的力量。

经过曹操政治上、舆论上、人事上等一系列努力,取代汉朝的形势已经铸成,不可逆转。

曹氏即将代汉,刘备集团应该怎么办?

对此毫无反应,显然是不明智的。

毫无反应,意味着对曹氏帝位的默认;毫无反应,意味着对曹氏代汉的容忍;毫无反应,意味着放弃了〃兴复汉室〃的旗帜。

然而要做什么反应呢?怎样表明自己态度呢?

兴兵讨伐最实际有效,但刘备集团远不具备推翻曹魏的实力。对曹魏政权檄文声讨,指出他是〃僭伪〃政权,但汉朝廷已不存在,〃正统〃政权已荡然无存,由谁来指出、来证明曹魏政权的〃僭伪〃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曹氏针锋相对:你若称天子,我就当皇帝。

我们不能不佩服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因为他对曹氏代汉是有预见的,并事先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逼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魏王与魏帝,仅一字之差,一步之遥。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诸葛亮尊刘备为汉中王,汉王与汉帝,也只差一个等级。只要曹氏代汉称帝,诸葛亮就拥立刘备即汉帝帝位。

刘备称帝,有很多有利条件。西汉的开国始祖就是从汉中王起家,如今刘备又一次从汉中王起步;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代;刘备的政治纲领一直是〃兴复汉室〃。所有这些,都是号召人们拥戴其即帝位的优势。

但是,刘备称帝也不是一件很顺利的事,也存在着种种阻力。

最大的阻力是当时的天命舆论。

早在东汉初年,蜀地就流行着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谶语:〃代汉者当塗高。〃割据蜀地的公孙述以为自己的名字〃述〃字有〃路途〃之意,与谶言中的〃塗〃字相应,以为天命在己,便建号称帝。为此,东汉光武帝还专门给公孙述写了封信,信中说谶语中所说的当塗高,是指一个姓当塗名叫高的人。

第47节:第六章梦断夷陵(3)

公孙述手下有一个叫杨春卿的,是广汉新都(治今四川新都西)人,善图谶学。公孙述被刘秀所灭,杨春卿自杀。临死前他对儿子杨统说:〃在我的书箱中,有先祖传下来的秘籍,你要好好学。〃杨统牢记父言,为父治丧守孝毕,离开家乡到犍为郡(治今四川彭山东)周循处学习图谶之法,又向同郡人郑伯山学《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杨统死后,又将此术传给儿子杨厚。杨厚少习父业,精通图谶,多次为朝廷预言灾异,献消灾之法。晚年回到家中,〃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

在杨厚的学生中,周舒、董扶、任安三人最为知名。周舒字叔布,是巴西阆中(治今四川阆中)人,善图谶,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应。当时有人问他:〃《春秋谶》中说,代汉者当塗高,是什么意思?〃周舒说:〃你们知道皇宫门口两边的平台吧?它们高大巍峨,又正当大路,它们名叫象魏、魏阙。当塗高者,魏也。〃周舒对〃当塗高〃的解释,很快便在当地传开了。杨厚是汉桓帝时人,他生活的时代,远远早于曹操的崛起,更早于刘备集团的入蜀。可见在刘备入蜀以前,魏将取代汉朝的说法就已流传了很久。

蜀郡成都人杜琼,是任安的学生,比周舒晚一辈。他在刘璋时任益州从事,刘备据益州后,又任议曹从事,他与刘备是同时代人。他精通观象谶纬,但从不谈天象。后辈学生谯周曾问他为什么这样,杜琼说:〃用观天象来预言吉凶,这很不容易。必须亲自观察,分辨天象的形状颜色,日夜辛苦劳累。这还不说,还日夜提心吊胆,担心不慎将天机泄露出去招灾惹祸,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就不去观天象了。〃

……

第二节势在必争

中国封建皇帝登位,大多都要行燔瘗之礼。

把祭品放到木柴堆上燃烧,使烟气升上天空,就是燔礼;把祭品埋入土中,就是瘗礼。燔瘗之礼,是人祭告天地神祇的一种仪式,但实质上是要昭告天下,让世间的人知道。当刘备行完燔瘗之礼后,蜀汉建国的消息就被天下人知道了。

刘备称帝以后,第一件大事该做什么?这是当时许多人都关心、猜测的问题。

魏文帝曹丕把众臣召集起来,让他们讨论一个问题:刘备称帝以后,还会出兵攻打孙吴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蜀不过是个弹丸小国,名将只有关羽。荆州之失,关羽身死军灭,蜀国一片忧惧,绝无再次对吴用兵之理。侍中刘晔却与众不同,他认为蜀国一定要出兵攻打吴国,理由是:〃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无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事实的发展证实了曹魏大部分臣子的猜测是错误的。

但是,假如我们不知道以后的事实,我们在思考刘备是否应该伐吴这个问题上,可能也会同意曹魏群臣的意见。因为刘备伐吴,存在着许多有利于吴而不利于蜀的条件。

孙吴新得荆州,据有荆、扬、交三州,地广兵众。

孙吴全歼荆州关羽军队,得胜之兵,士气正盛,斗志正旺。

孙吴向曹魏称臣,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迁都武昌(治今湖北鄂州),孙权亲自坐镇荆州,显然作出尽全力保卫荆州的架式。

孙吴人才济济,文武满朝。都尉赵咨出使曹魏,魏文帝问他:〃像你这样的人吴国有多少?〃赵咨答:〃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这虽是外交辞令,但却反映了吴国不乏人才的事实。

蜀汉方面则不然。

荆州关羽军的失败,不仅使刘备失去了一名匹敌万人的勇将和数万军队,而且也失去了跨有荆、益的大好局面,只剩下益州一地了。

荆州的丢失,又引起了孟达叛变、汉水复塞等连锁反应。关羽攻不下襄樊,又得知江陵失守,急忙丢下襄樊,回军援救,他不但自己回军,还招呼刘封、孟达等人同往。刘封、孟达对收复荆州已经失去信心,又担心离开房陵、上庸、西城,会使三地得而复失,因此没有出兵援助关羽。刘封、孟达的行为,并不是违背刘备调度的大罪,所以刘备对他们只是心中不满,并未对他们采取惩治措施。但孟达深知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当他知道关羽兵败身死后,总担心刘备会怪罪自己。恰在这时,身为副军将军的刘封又与孟达起了矛盾,二人忿争不和,刘封甚至将孟达的仪仗鼓吹夺走。孟达既怨刘备委屈了自己,又恨刘封欺凌自己,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曹操。临走之前,孟达还给刘备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

第48节:第六章梦断夷陵(4)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趋。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已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亡身,何则?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

第三节优势的天平倾向谁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理论。

〃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这是从政治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这是从军事力量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这是从经济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孙、刘夷陵之战,双方都是为了巩固与扩大封建割据地域和进一步实现统一,因而从战争性质考察双方的胜负意义不大。对双方胜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外交政策等因素,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对双方情况做一考察。

先看政治方面。

夷陵之战时,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已经经历了三世,如果从孙坚任长沙太守时算起,已有三十二年的历史;从孙策夺取会稽等五郡时算,有二十五年;从孙权开始执政时算也有二十二年了。早在黄巾起义时,孙坚就在淮水、泗水一带招募精兵,〃合千许人〃,乘镇压黄巾起义之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以后又被任为长沙太守,为孙氏割据江南奠定了基础。

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继承了其父的事业。孙策童年时,便与庐江舒县(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有〃总角之好〃,〃与周瑜同年,独相友善〃,〃升堂拜母,有无相通〃。孙策进兵江东,周瑜带兵加入孙策的队伍。后来,两个人分别娶了乔公两个漂亮女儿,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成了连襟。彭城人张昭,自幼好学,少年时便在当地出名。汉末大乱,张昭避乱渡江,来到江东。当时正值孙策创业,便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并升堂拜张昭母,与张昭〃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全部交给他办。张昭常常接到北方士大夫写来的书信,信中把治理江东的成绩归于张昭身上,对他大加赞美。这使张昭感到很为难:如果保持沉默,不把书信内容报告给孙策,则害怕别人误认为自己与北方有暗中来往;报告给孙策吧,又怕信中内容不合时宜。孙策知道后,笑着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齐国官员请示事情时,齐桓公总是说去问仲父,去问仲父。如此,齐桓公不但威信未减,反而受到霸主们的尊崇。如今张昭贤能,我能使用他,他所建立的功名岂不归我了吗?〃东莱黄县(治今山东龙口东南)人太史慈,在扬州刺史刘繇手下为将。孙策进击刘繇,太史慈曾在神亭(今江苏金坛西北)与孙策对战。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坐骑,又顺手摘下他脖子后面的手戟,太史慈也摘下了孙策的头盔。后来,刘繇战败,太史慈被孙策活捉。孙策亲自为他解缚,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我俩恶斗之事吗?那时候你捉到我会怎样呢?〃太史慈说:〃那很难说呀!〃孙策哈哈大笑,深爱太史慈的直率,说:〃今天我当请你共成大事。〃后来,刘繇逃往豫章,他手下还有万余人未有所附,太史慈便要求前去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认为,太史慈是刘繇旧部,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对太史慈深表信任,亲自为他设宴饯行,并拉着他的手腕问道:〃何时能还?〃太史慈说:〃不过六十日。〃后来,太史慈果如期而返。

第49节:第六章梦断夷陵(5)

孙策对周瑜、张昭、太史慈等人的做法,反映了他在团结士人、取得他们的支持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在他身边聚集了周瑜、张昭、太史慈、程普、韩当、黄盖、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凌操等一大批江南江北士人。史载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孙权继承兄孙策之业,在团结士人方面更超过了他的父兄。

首先,孙权爱才爱得深切,爱得感人。最突出的就是他对待吕蒙的事例。当吕蒙病重时,孙权派人把他接入自己宫中住下,采用一切方法为他治疗救护。又向全国通告,有能治愈吕蒙之病者,赏金一千。每当医生在吕蒙身上针刺治疗时,孙权便为之惨戚。他想常常看看吕蒙的病情,又怕过多地打扰他使其劳累,便在墙上挖个小洞,从洞中偷偷观看。当他看到吕蒙稍微能吃东西时就感到欢喜,如果看到吕蒙病重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吕蒙的病情曾一度好转,孙权为此专门发布大赦令,当吕蒙病情加重时,孙权亲自到病床前探视,还请道士在星空下为吕蒙祈祷。当吕蒙病故时,孙权特别悲伤,为之削减膳食,停止音乐。当然,吕蒙受此待遇,与他所立功劳有关,但孙权的表现,也不能不使其他人感动,从而激励他们为孙吴政权尽忠竭诚。

第二,孙权在团结士人方面,范围也比其父兄广。孙坚起家长沙,在北方征战,他所依仗者,多为淮、泗地区的人士。孙策依靠淮、泗人士进兵江东,还没来得及对江东人士进行笼络便死去了。孙权即位后,除了一方面坚决依靠父兄所留下的淮、泗人士外,还对江东士人进行了广泛的团结。吴郡吴县(治今江苏苏州)人顾雍,被孙权任为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孙权又派人把他的母亲接来,〃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并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顾雍的儿子。吴县陆氏也是江东大族,陆逊年轻时就受孙权重用,并娶孙策的女儿为妻。陆逊有大功于孙吴,孙权对他也非常信任。史书记载,蜀汉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辅政,与孙吴连合,〃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陆氏一族,在孙权时有二人为相,五人封侯,十余人为将军,可见他们在孙吴政权中的位置。吴县人朱桓,在任前将军时,因与督将发生矛盾,滥杀部下,又假托是因狂病发作。孙权明知是假,却以假作真,让其子朱异领其部曲,令医生对他看护诊治,用这种方法让他摆脱罪责。顾、陆、朱、张是江东的著名姓族,孙权对他们的信任和依靠当时人是有目共睹的。孙吴后期,陆凯上书给孙晧说:〃先帝(指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熙,邦内清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孙权为了进一步获得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的支持,还实行世袭领兵制和给客制。简单地说,领兵制度就是将领对自己的士兵可以世代领有。如陆抗从父亲陆逊那里继承了统帅其数千部曲的权力,陆抗死后,他的数万部曲又由其五个儿子分领。给客制就是把大批佃客分赐给军队将领。例如,孙权赐给吕蒙〃寻阳屯田六百户,官属三十人〃。又如陈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关于孙吴的领兵制和给客制,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写过一篇专门研究的论文《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文中说:〃孙氏建立了宗族间分配利益的领兵与复客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分封制度。孙氏统治集团以若干大族与将领为代表拥有世袭的军队,占有巨大数字的田客与土地,有的还享有食邑与委任食邑长官的权力;这样就构成南方大族的经济基础及其政治特权。〃

投桃报李。孙吴政权对南北士族中出类拔萃者所给予的种种恩赏和实惠,自然得到了回报。考察《三国志·吴书》,除孙氏宗室以外,立有专传的共五十九人,其中北方籍二十五人,南方籍三十四人,可见孙吴政权是得到南北大地主阶级的拥护的。孙权手下,〃异人辐辏,猛士如林〃,这是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团结的时期,是孙吴政治稳定的时期。

第50节:第六章梦断夷陵(6)

我们再来看看蜀国的情况。

刘备进入成都后,法正曾对诸葛亮说:〃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法正在这里,提出一个〃客主〃概念。刘备是被刘璋请入益州,后来反客为主的。刘备占领益州前,刘璋及其旧属是益州的主人,刘备占领益州,反客为主,但由于刘璋属下大部分人的加入,刘备集团的主客区分依然存在。为了使两部分人团结协调起来,刘备、诸葛亮做了许多工作。在《互相关联的三步棋》一节中,我们曾讲过诸葛亮在马超、刘巴、董和等人的问题上所做的努力,除此三人外,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刘备集团为协调客主关系所做的努力。

……

第四节兵败夷陵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既是名言,也是真理。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到其政治进程受到阻碍时,是不会轻易使用战争手段的。

占有荆州,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是孙吴的政治任务。为此,孙吴在用其他方法达不到目的时,不惜采用战争手段。

据有荆州,确保对中原进行两路夹击的钳形态势,是蜀汉的政治任务。只要能保留荆州这个战略据点,刘备可以向孙吴做出必要的妥协。

现在,孙吴已全据荆州,蜀汉钳形夹击中原的政治任务已经无法完成,为了将政治任务贯彻到底,刘备最终选择了战争。

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亲统水陆大军浩浩荡荡沿江东下,杀向荆州。

这支庞大的队伍究竟有多少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人们有理由猜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