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皇纪-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队?那是一群乌合不之众,不堪一击,在大秦之军面前,不战而溃。你妄想着凭借这群乌合之众就想讨秦,真是不自量力。”

说到这里,连数落周赧王的兴趣都没有了,右手一挥,道:“有请颜渊。”

秦异人对颜渊极是器重,用了一个“请”字。

孟昭忙带人去办理,没过几多时间,就带着颜渊回来了。

此时的颜渊枷锁在身,衣衫凌乱,人很憔悴,一见秦异人的面,大是惊讶。

秦异人大步上来,从孟昭手里接过钥匙,亲手为颜渊打开枷锁,这让颜渊感动不已,眼圈儿一红,道:“王太孙……”

“我来晚了,让先生受苦了。”秦异人安慰一句,道:“孟昭,带先生下去洗漱一番,用些酒菜,然后我们再叙。”

孟昭领命,带着颜渊下去。

“王太孙,这个颜渊是个人才,不能错过了,应让他降秦。”黄石公忙道。

“是呀。”尉缭也是点头,大为赞同,道:“洛阳之地极为重要,处在大秦东进的必经之地,一定要治理好。要治理好洛阳,颜渊必不可少。”

“这个颜渊我听说过,品性不错,为人正直,还才干不凡,是个可用之才,切不可失去。”司马梗对颜渊也是欣赏。

秦异人点点头,道:“你们说得不错,洛阳地处要冲,一定要治理好。一旦治理好了,以后大举东进,扫灭列国,大秦就可以从洛阳出发。”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可以四面出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战略基地。一旦治理好了的话,秦军完全可以从洛阳出发,踏上扫灭列国的征程。

当然,因为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可以四面出击,却又没有可以防守的战略要地,是以,洛阳只可为战略基地,不可为都。正是因为如此,刘邦这才听从娄敬的建议,息了以洛阳为都的念头,立时进入关中之地,定都长安。

没过几多时间,颜渊回转,换了一身新衣,容光焕发,极为精神。

“见过王太孙。”颜渊冲秦异人见礼。

“见过先生。”秦异人还礼,也不虚言,直奔主题,道:“先生为周臣,当知周室衰弱,早已不堪为天子。周室窃居天子之位,不能号令天下,致令诸侯力征,黎民苦战国,苦不堪言,死于沟渠者众。如今,大秦灭周室,欲一天下,还天下安宁,先生可愿效力于秦?”

“王太孙见爱,颜渊感激不尽,然,颜渊已委身事周。”颜渊婉拒。

“先生何其迂也。”秦异人再度道:“以先生之明,当知当今天下大乱,大争数百载,死伤无数。若不能一天下,还天下安宁,大争之世持续下去,就是对华夏的犯罪。先生是想做周室遗臣,眼睁睁看着大秦一天下,还天下安宁,还是为大秦做事,建功立业,共创大业?”

颜渊沉默不言。

以他的才智,不会看不到当今天下的问题所在,应当以统一为第一要务。而能够一天下者,舍秦其谁欤?

“天下非一姓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先生何苦拘泥于周室?”秦异人再度开导:“大丈夫当顺势而为,如今周室已亡,徒做周室遗臣又有何益?与其如此,还不如把有用之身,有用之智用来为天下黎民谋福祉。”

“呼!”颜渊长吸一口气,下定决心,道:“颜渊愿事秦。”

“好!”秦异人、黄石公、尉缭和司马梗齐声赞好。

他们对颜渊极为欣赏,闻其归降,谁能不喜?

“先生以为,眼下该当如何?”秦异人问道。

“王太孙垂询,颜渊不敢不尽言。”颜渊微一沉吟,道:“洛阳居天下之中,四战之地也,守固难,然攻却便也。若大做能治理好洛阳,以洛阳为基,大举东进,诚便也。”

洛阳的重要性都知道,颜渊这话固有见地,却不新鲜,秦异人他们都看得明白。

“颜渊以为,欲治洛阳只有洛阳不够,还应当向韩国施压,令韩国割让阳城给秦,合为一郡,对大秦最为有利。”颜渊早就被下狱了,还不知道韩国称臣一事。

“好!”秦异人他们也是如此认为的,大声赞好。

“这新郡就叫‘三川郡’吧。”秦异人眉头一挑,冲司马梗道:“司马将军,你就为三川郡守。”

司马梗一愣,忙道:“王太孙,我未理过政务呢。”

“你能把大秦的国尉府打理好,数十载未出错,难道还不能治理好三川郡?”秦异人反问一句。

“诺。”司马梗头一昂,胸一挺,昂昂领命。

“颜渊,你就辅助司马梗吧。”秦异人冲颜渊道。

“啊!”颜渊惊呼一声,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

秦异人要他做司马梗的助手,这是何等的信任?颜渊就是想破脑袋也是想不到,要他不震惊都不成。

“颜渊敢不尽力!”明白过来的颜渊忙领命。

这是对他的莫大信任,颜渊是振奋莫铭。

“先生以为,治理三川郡当从何处着手?”秦异人再度问道。

颜渊久在洛阳,对洛阳的情形最是了解,这事问他是问对人了。

“王太孙,依颜渊之见,欲治三川郡,必先废井田。”颜渊是语出惊人。

“井田?”秦异人他们一愣。

第四十八章 传说中的“井田制”

颜渊为秦异人他们解释道:“周公施仁政,行井田,天下大治,国人乐业。然,数百载之后,沧海桑田,山河巨变,井田早已不能治理天下,战国时代变法无不以废井田为务,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君在秦国的变法,无不如是。”

战国时代,就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周公那一套,废除井田制就是其中重要一项了。

当然,废除井田制只是变法的一环,其中还有很多贵族特权的废除,解放奴隶等。山东之地虽有李悝、申不害和赵武灵王这些变法的推行者,只不过,他们在变法一事上并不彻底,都是进行的有限变法。

他们在废除井田制这事上是一致的,山东之地的井田制全废了。只不过,他们在贵族特权上的改革极为有限,这是造成山东之地贵族横行,特权过多的原委所在。

而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就非常彻底了,不仅仅是废除了井田制,还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全面解放奴隶,使得秦国“不分贵贱,一体同法”、“不分亲疏,一体同赏”。在秦国,除了犯罪的官奴外,不会再有奴隶,若是蓄奴那就是犯罪。

正是因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很彻底,这是秦国能够雄视天下的主要原因。而山东之地的变法不彻底,没有废除贵族特权,导致山东之地是一锅夹生饭,半封建制半奴隶制。

“井田之废早已成天下共识,不论是秦国,还是山东之地,早已废之。唯洛阳王都还保留井田制,还在用周公成法。大秦若要治理洛阳,务必废除井田。”颜渊的声调有些沉重,有些无奈,又有些感伤。

井田制曾经是周室强盛的标志,曾经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井田制早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列国都在废井田,哪怕是小诸侯国也废了井田,唯独周室还固执的认为祖宗成法不可废,还在推行井田制,还在使用数百年前周公那一套在治理洛阳。

这是严重与时代脱节,如此一来,要周室不衰弱都不成。

“先生不愧是大才,说得极是,这就废井田。”秦异人当即拍板,道:“井田制曾经盛行一时,盛极一时,然而,到如今天下皆废井田,唯洛阳还有井田存在。井田制,我们是如雷贯耳,久闻盛名,却是没有见过,我们这就去见识见识。”

“好!”黄石公、尉缭和司马梗齐声赞同。

井田制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然而,真正见识到的人却并不多。在当时,要想见到识井田制,只有去洛阳才有可能,就是司马梗这样的秦国重臣都没有见识过。秦异人这一提议,让他们打从心里认同。

洛阳是井田制唯一还保存的地方,到了洛阳不去见识一番井田制,一定会遗憾终生。

一经决定,秦异人命孟昭准备,率领一队人,离开洛阳,去见识井田制。

出了洛阳,很快就看见一块块“井”字型的井田,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耕作。

放眼一望,就没有见到年轻力壮之人,秦异人大是感慨,道:“堂堂王都,竟然沦落如斯,诚可叹也!”

“是呀。”颜渊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道:“想当年,周室强盛之时,洛阳的国人多如牛毛,到了农时,来到井田里一望,到处都是忙碌的国人。到如今,沧海桑田,山河巨变,井田已经成了毒瘤,不能不废。”

按周礼,王城四周归天子管辖,称为王畿,王畿之民叫国人(到了战国时代,国人泛指一国的百姓)。国人主要住在王城,只有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奴隶才会住在城外的“田屋”里。每到农时,国人就会从王城来到城外的田屋居住,直到农时结束,又会回到城里居住。

这就是“国人居于都”。

到了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列国都在变法,都在图强,都在废除周公那一套。唯独周室还固执的实行周公那一套,还在施行井田制,这严重的打击了国人的积极性了,为了生存,为了过上好日子,洛阳的国人逃国成风,只要能逃国的都逃国了,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

是以,秦异人放眼一望,只见一片荒凉气象,诚让人叹息。

井田就是呈井字型的田地,中间共用一口水井,在田间的空地上,点缀着破败不堪的茅屋,再加上有气无力的老弱病残在劳作,怎一个“荒凉”了得。

“姬延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讨秦一事上,还不如下定决心革新,废除井田。”司马梗看在眼里,大是惋惜,数落周赧王。

“将军有所不知,周天子也想废井田,却是不能施行。”颜渊一脸的感叹,道:“周天子刚即位时,雄心勃勃,想要振兴周室,仿效山东之地变法,废除井田,废除特权、奴隶。然而,他还没施行,一众大臣就极力反对,口口声声祖宗之法不可变,周公是圣人,圣人之道不可废。”

说到这里,颜渊摇摇头,道:“一开始,周天子很是强硬,丝毫不退让,这惹恼了一众大臣,无不以罢官反对。周天子接受了他们罢官,却是引来无端祸事,群臣一罢官,所有的事务全停了,无人处置,洛阳一片混乱。最后,周天子不得不息了变革的念头。”

周室的官员大多为世袭,就是周天子也不能轻易废除,周赧王要仿效山东之地变法,废除特权,这就是在挖这些大臣的祖坟,他们能不反对吗?

“历代周天子都想变革,无不遭到强烈反对,到最后是越变周室越弱,最终灭亡。”颜渊一脸的感慨之色,摇摇头。

“变革不是那么容易的,首要之务不是要找到一批能支持自己变法的大才,周天子虽有变法之心,却是不得其法,其败正所应当也!”秦异人却是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秦国变法之所以能成功,那是因为秦孝公招来了商鞅,还有一批支持变法的大臣,诸如景监和车英这些能人。

周天子虽是有心变法,却没有得到人才,推行不得其法,失败就在情理中了。

正说间,秦异人一行顺着田埂,来到田间。

那些正在劳作的国人瞧见秦异人一行,大是惊讶。

农人见了秦军的黑色军服、黑色盔甲、黑色旗帜,以及旗帜上的“秦”字,无不是大为惊喜,呼啦一下就围了上来,个个眼里尽是充满希望的光芒。

“敢问大人,你们可是秦国的大官?”一个老农晃着一颗雪白的头颅,紧盯着秦异人他们问道。

“我们是秦国的官员,老人家有何事?”秦异人脸上泛着亲切的笑容,没有丝毫架子,笑着问道。

“久闻秦国的官员没有架子,不会仗势欺人,果是不假,果是不假!”一片赞叹声响起,这些农人更加欢喜了。

“我是想问问,秦国会不会废井田?”老农眼里全是希冀之光,一脸的期盼之色。

那些农人个个瞪圆了眼睛,死盯着秦异人,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而且,他们很是紧张,很是期盼,充满希望。

“老人家,你为何有此一问?”秦异人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一句。

“您有所不知,我们祖祖辈辈都被束缚在井田上,我们实在是受够了苦,无不是盼望废掉井田。”老农忙回答。

“老人家,你的愿望会实现,大秦一定会废除井田。”秦异人脸上泛着笑容。

“好!采!”农人爆发出惊天的叫好喝采声,个个喜悦不禁。

更有人喜极而泣,呜呜的哭了起来。

“井田之害甚于斯!”秦异人望着一张张朴素而又激动的脸,感慨不已。

井田制曾经极大的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数百年后,早已山河巨变,井田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成了毒瘤,极大的限制了社会的进步。看看这些激动的脸,就知道井田之害是何等的严重。

“这下好了,废了井田,我儿就可以回家了,不用再逃国了。”

“你家的还算好,逃国逃到秦国去了,秦国不分贵贱,一体同法,不论亲疏,一体同赏,还能过上好日子。我家的却是逃到韩国去了,虽是比起在洛阳稍好,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他早就在盼着回家了呢。如今好了,大秦要废井田,没有了井田的束缚,我们就会过上好日子。”

一众农人叫好喝采之后,就是思念逃国在外的亲人,盼望他们返回家园。

“父老乡亲们,你们放心,大秦不仅要废井田,还要废周公之法,‘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等害民之法不会再存在了。你们以后就是大秦之民,在大秦没有贵贱亲疏之别,有的只是你勤劳与否,有的只是你能否立功。”秦异人听着农人的议论声,心中发酸。

洛阳的国人逃国成风,兴许是天下间逃国最为严重的了,逃离洛阳的国人不知几多,这些留下的老弱病残无时无刻在不思念着亲人,他们的话语格外让人心酸。

“大秦万岁!”农人们爆发出惊天的欢呼声,个个喜笑颜开。

秦异人告别这些农人,带着人,又去了解洛阳情形。

不解不知道,一了解方知洛阳情形之严重,可以说洛阳的国人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眼看着日头西斜了,秦异人准备回去。就在这时,只见前方出现一座巨大的庄院。

“这是……”秦异人所见,大多为破败的茅草屋,这样巨大的庄院还是第一次遇到,不由得有些惊奇。

“王太孙有所不知,这是苏秦故居。”颜渊为秦异人解释。

“苏秦故居?”秦异人大是惊讶。

第四十九章 苏秦故居

苏秦一代风云雄杰,名动千古,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邦交奇才,首倡合纵,身佩六国相印,成一时之重。

尽管苏秦是秦国的死敌,他提出的合纵象个幽灵,一个不小心就会死灰复燃,严重的阻碍了秦国的东进,这让秦人对他很是痛恨。不过,一提起苏秦,秦人又不得不竖大拇指,暗赞一声真豪杰。

战国时代,英雄辈出,涌现了象吴起、李悝、商鞅、孙膑、庞涓、白起、张仪……这些英雄人物,可是,如苏秦这般身佩六国相印者,只此一人。

如此英雄豪杰,谁能不钦佩?

秦异人绝对没有想到,不知不觉间来到了苏秦故居,不由得大是惊讶。

“苏秦故居?”不仅秦异人惊讶,就是黄石公、尉缭和司马梗谁个不惊讶?

他们不仅惊讶,而且眼里一片火热,打量着这座庄院,很想前去见识见识。象苏秦这样的英雄豪杰,来到他故居前而不入的话,那必然是遗憾终生之事。

“王太孙,我们去瞧瞧?”黄石公是个稳重之人,此时也是有些迫不急待了。

尉缭和司马梗虽然没有说话,打量着秦异人,其意已明,他也想前去瞧瞧。

“好啊。”秦异人也有这想法,欣然同意。

于是,一行人朝苏秦故居赶去。

苏秦故居很大,占地上百亩,房间很多,很是气派。

“苏秦之父是洛阳一行商,靠走商发家,家资丰厚,在此处买田地,修庄院。”一边朝前赶,颜渊一边为秦异人他们介绍,道:“那时,苏氏庄园在洛阳颇为有名了。苏氏共有四子,长子才识平庸,子承父业,经商了。次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秦,从着名隐士鬼谷子习纵横学;三子苏代,四子苏厉。”

说到这里,微一停顿,道:“苏秦、苏代、苏厉三兄弟皆有才学,苏代苏厉因见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成一时之重,大是艳慕,想习纵横之学,苏秦教兄弟二人,皆有所成。”

话锋一转,道:“可是,苏代虽习苏秦之学,却无苏秦之品性,竟然助纣为虐,成了燕国乱臣子之的爪牙,酿成燕国之祸。”

对这点评,秦异人大为赞同,重重点头,道:“苏代虽是有才,却是无品行。我当初在邯郸时,在胡酒肆相见,与他素不相识,他因受奸商吕不韦之邀而饮宴,就大骂于我,由此可见其人品行不端了。”

回想当日情形,秦异人不认得苏代,更没有招他惹他,苏代却因为吕不韦请他饮宴,就要骂秦异人,其品行由此可知了。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后,回到洛阳,散金于故里乡亲,给其父一笔重金,这才重修苏氏庄园,方有今日之盛。”颜渊一拨马头,朝东侧而去,而不是去苏氏庄园。

“颜渊,你走错了吧?”司马梗一愣。

“在进苏氏庄园之前,先去一处瞧瞧,准长见识。”颜渊脸上泛着笑容,一拍马背,径直而去。

秦异人他们打马跟上,随着颜渊来到东面一间茅屋前。这间茅屋很小,仅容一人容身,只是修整得很好,看上去跟新的一样。

“王太孙,你猜猜,这茅屋有何来处?”颜渊打量着秦异人问道。

“这……”秦异人虽是善谋善断,也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哪能猜到。

“王太孙,此屋虽小,却是来头极大,若无此屋的话,苏秦断不会成为一代风云雄杰。”颜渊提示道。

“明白了!”秦异人微一颔首,道:“此处必是苏秦锥腿处!”

“着啊!”颜渊右手大拇指一竖,大声称赞。

苏秦锥腿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励志故事,说的是苏秦在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回到洛阳老家后,痛定思痛,盖了一间小小的茅屋,苦读太公《阴符》一书。读到累了,困了,快支持不住的时候,他就刺腿,用疼痛来刺激自己的精神。

就这样,苏秦苦读三载,揣摩明白天下大势,然后再度出山,提出“合纵”之策,一举而佩六国相印,成一时之重。

“原来是苏秦苦读《阴符》处,呵呵!”黄石公、尉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