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5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飧鋈耍孛吹牟攀钦嫦砂 

    更多的人在庆幸着,太子终于活了,储君活了,国家又有希望了。

    当今太子,是何等敦厚的一个人啊,和他的父皇全然不同,眼看着就是第二个先帝,如此聪明伶俐,差点就要这么的没了,现在他活了,又怎么不令人激动?

    李东阳面带笑容,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笑容是假的,这笑容伪善到了极点,他希望太子死吗,当然不希望,可是他很清楚,当叶春秋施救,救活了太子,就意味着方才那个中毒的宦官也将救活,而接下来……

    张太后已是醒悟,她眼里的泪水又迸发出来,女人总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经历了这样的变故,她突地一把将叶春秋抓住,道:“春秋,多亏了你,多亏了你啊。”

    总有人以为,当有人承受了大恩大德的时候,一定会说出很漂亮的话,一定滔滔不绝地说出无数的感激之词,可事实上,当真正的大恩大德摆在了面前,人们反而是无措的,甚至是拙于言辞,因为百感交集之下,竟发现千言万语也无法道出自己的感激之情。

    朱厚照的脸上带着无以伦比的笑容,他笑得最是灿烂,这个时候,他甚至有些感到庆幸,他曾有许多的烦恼,可是当他意识到,天下的烦恼都及不上方才的焦灼,这时候,他发现现在的自己,竟是无比的轻松,整个人竟有飘飘欲仙之感。

    (未完待续。、,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17…02…16 10:34:30

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恩情() 
朱厚照大笑起来,他现在的愉快心情和对叶春秋的感激,已经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是狠狠地拍了拍叶春秋的肩,因为他很清楚,这个人,自己不必谢他,赴汤蹈火,他本就是应当,因为他是自己的兄弟,是至亲,诚如有一日,若是叶小海遇到什么危险,他这个做人伯父的,也一定会全力以赴,会如自己儿子遇险一样的焦灼。

    叶春秋反而显得有点不太好意思起来,方才是急得过了头,所以也顾不得藏拙,心里只挂念着朱载垚的安危,恨不得奋不顾身了,现在才想到,自己似乎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以至于让人‘钦佩’得五体投地。

    倒是这个时候,朱载垚居然挣扎着要起来,张太后想要拉住他,他却执着地坚持。

    朱载垚光着脚下了地,看起来还是没有什么力气,浑身酸软,而这时候虽是已到了初夏,地上倒是并不冷,可是他这大病初愈的身子,却让人担心。

    正当有人想要劝阻的时候,朱载垚虽是赤着足,却是深吸一口气,显得有些孱弱,却是毫不犹豫地拜倒在了叶春秋的脚下。

    这一下子,所有人都沉默了,甚至不少人的脸上露出了讶异。

    张太后此时竟也噤声了,朱厚照想要呵斥,现在也是哑口无言。

    卧房里外的大臣们,都是鸦雀无声,所有人看着朱载垚。

    太子殿下,竟是跪下了,跪在了叶春秋面前。

    堂堂太子之尊,怎么能轻易向人下跪?虽是储君,可也是君啊,叶春秋纵使是镇国公,可也是臣,君向臣下跪,这……未免过于荒谬。

    只是现在,却是没有人说话,所有人屏着呼吸,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太子殿下绝非是乱了纲常这样简单。

    叶春秋已是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想要将朱载垚搀起,朱载垚却是正色道:“皇叔,且慢,听我一言。”

    别看朱载垚小小年纪,可是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身边所闻所见,岂是寻常人可比?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即便幼稚,可是围绕自己身边的,却都是大明最顶级的精英,耳濡目染之下,加上朱载垚本身的天分,早已不是寻常人可比的。

    朱载垚深吸一口气,此时想起自己方才的处境,不禁有些后怕,确实太可怕了,若是迟一些,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干扰,又或者是叶皇叔没有在自己的身边,此时此刻的自己,只怕已是死了吧,堂堂未来的国君,要死得那般憋屈,却绝无幸免,即便是天潢贵胄,是国家的储君,也只怕是无济于事。

    上天之子,也无法逃过啊。

    朱载垚跪在在叶春秋脚下,眼眶有些发红,虽然身子虚弱,却依旧执拗和顽固着,即使叶春秋要拉他起了,他却依旧不肯。

    在这虽是人头攒动的寝室里,已经安静得落针可闻,这时候听到了朱载垚略带童稚的声音:“自我出生,再自我懂事时起,母后和父皇,乃至于皇祖母就曾说过,若是当初不曾有叶皇叔,就不会有我朱载垚,当时的我,懵懂无知,虽只记得这救命的恩情,却无法体会,可是今日,我方才深知这句话的分量,有叶皇叔,方才有本宫,从前如此,今日亦如是,叶皇叔的恩德,我无法报答,可是受人恩惠,无法图报,跪拜一谢,岂不是理所应当?在我心里,叶皇叔不啻是我的亚父,亚父,请受垚儿一拜。”

    朱载垚毫不犹豫地在众人的错愕之中,将头磕下,接着起身,这动作很是流畅,只是当站起来的时候,顿时感觉有些眩晕,似乎是娇弱的身子吃不消了,一旁的宦官连忙搀住他,请他歇下。

    众人这才回过了神来,而后纷纷看着叶春秋,不无羡慕啊。

    太子的反应,没有可以让人诟病的地方,知恩图报,这叫有良心,没有人喜欢刻薄寡恩之人,叶春秋救了太子,这是无数人亲眼所见,即便是君臣有别,可是储君要报答自己的恩人,即便是行动过了头,那也是可以体谅,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而叶春秋今日所施展的医术,也是震惊了所有人,这位镇国公,眼看着是要水涨船高啊,先是其父封王,取了永康公主,接着又是这一次妙手回春,让人羡煞了。

    朱厚照脸色只带着笑容,他喜极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失而复得,方才知道珍贵,若只是没有儿子,对他来说至多是遗憾,可是有了这么个心头肉,转眼却要失去,这种痛苦煎熬是旁人无法体会的,先是感受了那悲痛欲绝之痛,而今见朱载垚无恙,顿时感觉飘飘然。

    可朱载垚的这一跪,却令朱厚照猛地从雀跃之中,又意识到,对啊,这一切都是叶春秋的功劳,若非是他,若非是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只怕……后果无法想象。

    而朱载垚的回应,令朱厚照欣喜,这个家伙,还是挺有良心的,跟他爹不一样啊,朱厚照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先弘治皇帝,而绝非是自己,这一点,倒是朱厚照有自知之明的一面,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三观很正,不过呢,很抱歉,朱厚照自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嗯,一个合乎礼法的皇帝,还是交给自己儿孙去努力吧,谁让朕就是这么个人呢。

    其实真正让人震撼的,却还是那一句自朱载垚的口里所说出来的亚父二字上头。

    亚父,义父也,虽无血脉之亲,却有父子之情,这便是朱载垚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情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要表达,确实不太容易,可是他这亚父二字,却是轻松地将本无法言辞形容的情感所曝露了出来。

    叶春秋一时也是不知所措,但是经过了那么多事情,他又何尝不是将朱载垚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今天若是他救治不了朱载垚,他不难想象得出,自己这辈子都会为此感到遗憾,一辈子都有这么一个伤痛!

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爹大,还是君大?() 
亚父,某种意义来说,却未必是好词,当年楚霸王就有亚父,只不过这亚父与楚霸王最终决裂,自此之后,大家对亚父,便颇有些忌讳了。

    不过细细一思,叶春秋反而淡然,因为他很清楚,同样的关系,即便是父子,也是有好有坏的,总不能因为有儿子不孝,有人生了儿子,便去痛骂人家将来惨了吧。

    他愿意接受这份心意,却还是客气了一番:“殿下言重了,担当不起。”

    已是被人搀扶上榻的朱载垚正待说话,冷不丁,却有人开口道:“你当得起。”

    这声音声若洪钟,令人不禁诧异。

    等大家朝声源处看去时,却见朱厚照振振有词地对朱载垚道:“这世上,除了朕能当你爹,便是春秋了,叫做亚父又有什么妨碍?就算是将来,你本该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

    这是朱厚照的真心话,做天子太孤独了,可他不想像自己的父祖那样,高处不胜寒,有人沉浸在高处,乐在其中,可也有朱厚照这般‘奇葩’的,感受到的是无以伦比的寂寞,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兄弟,肝胆相照,朱厚照是真正掏心窝子,没有半分的保留,更何况这个兄弟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是正合自己的心意的呢?

    朱厚照虽说他觉得不需要感激叶春秋,因为这是叶春秋应当做的,自己的儿子便是他叶春秋的儿子,因为大家彼此是至亲,可是心底深处,却还是有所触动。

    听了朱厚照的话,朱载垚忙道:“父皇的教诲,儿臣永世铭记。”

    他话刚刚落下,那一直沉默的诸臣们才回过味来。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第一个站出来的居然是王华,王华正色道:“陛下何以能说这样的说?镇国公救护太子殿下,本是理所应当,这是君臣之道也,又所谓君视臣为腹心,则臣视君为手足。陛下与太子爱护镇国公,镇国公奋力效忠,此是佳话,可陛下终究是失言了啊,储君乃将来的天子,虽为储,亦是君,君臣有别,镇国公终究为臣,岂有君视臣为父的道理?”

    王华倒不是故意想要打击朱厚照,其实这是他对自己的女婿的维护之心,他实在是生怕自己的女婿被捧得太高,将来反而会落人口实。

    王华的道理也很简单,朱载垚是君,叶春秋是臣,可假若叶春秋是朱载垚的爹,那么朱载垚就是叶春秋的子了,这样一来,这纲常不就乱了吗?

    陛下和太子万万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叫礼,特么的君君臣臣,子子父父这是什么鬼呢?按理来说,儿子该听爹的,这是孝,所以即便爹让儿子去死,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儿子都要照做;诚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的道理,那么,若以这纲常而论,将来到底是爹大,还是君大?

    这伦理,万万不能乱啊,一乱……他就完蛋了。

    王华开了这个话匣子,其他诸臣也是忍不住了,都觉得朱厚照的话不太像话,这个道:“是啊,陛下怎可说这样的话?”

    “阴阳相谐,方乃伦常之理,若是颠倒,非国家之福啊,陛下理应谨言慎行。”

    话所的很隐晦,言外之意就是,皇帝你特么的能不能住嘴。

    朱厚照顿时感觉像是被人用针扎了一把一样,这……不对啊,明明自己儿子把叶春秋当爹,大家纷纷点头赞许,朕也只是学儿子说一句,怎么就被人骂了呢?

    他哪里晓得,儿子这样说,叫做知恩图报,是值得鼓励的行为,表现了太子殿下的仁厚之心。可在大臣们看来,你这皇帝说这样的话就是别有企图了,不是东西啊你,你这不是故意破坏纲理伦常吗?

    朱厚照憋红着脸,反而有些恼火了,他脾气就是如此,自己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理,感到自己遇到了不平的事,就忍不住要顶一顶,于是他故意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道:“此乃我家家事也,与汝等何干?”

    哼,我家的事,你管不着。

    众人颇为无奈,不过话又说回来,太子能安然无恙,现在大家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实在不愿和朱厚照死缠烂打了,倒是有人求救似地看向张太后,张太后母仪天下,素来精明强干,明白事理,而且能治得住朱厚照的,怕也只有这位太后了。

    张太后定了神,方才乍惊乍喜,令她仪容有些不整,这时见朱载垚好起来,才放下了心,刚刚的事,她再不明白不过的,此时该当自己来做这和事老了,大臣们在等自己说话呢!

    张太后徐徐道:“哀家是个妇道人家,本没有什么高见,不过哀家觉得,哀家虽是个妇人,不晓得你们的大道理,却是知道,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是将这救命之恩,恩若再造的,再造之恩,与父无异,咱们天家不能让人说闲话,不能让人说,咱们天家都没有良心,你们呀,平时读书,难道就不该有良心二字吗?君臣之道是要紧的,可太子怎样想,这是太子的事,太子感激春秋的救命之恩,这本也是好事,就算心里将春秋当做亚父,难道天就会塌下来了吗?

    哀家实话告诉你们,榻不下来,事情没有这样的坏,反是哀家这孙儿,这般的晓得是非,哀家心里反而甚是欣慰,你们总教人做天子,教储君做一个好帝王,那些个帝王之术,学了总不能说没有用,可是啊,这教人帝王之术前,得先教一教做人,连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君王呢?教授太子做什么人呢?哀家倒是有些浅见,其实倒也无非就是民间僧俗的几个教子格言,大抵就是,明事理,晓是非,知恩图报,宽以待人;学会了这个,那帝王之术方才有用,学不会,这帝王之术学了又有什么用呢?难道那商纣王,那隋炀帝,也都是王子和皇子出身,难道他们为太子时,就不曾学过帝王术吗?”(未完待续。、,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17…02…17 06:32:48

第一千五百五十章:幕后黑手() 
张太后虽说了这么多,却是见还有几个大臣露出不可苟同之色。

    张太后看了看脸色已经好转许多的朱载垚,像是想起了什么,接着道:“说起这个,哀家就想起了先帝,先帝读书未必好,甚至及不上隋炀帝那般,隋炀帝的诗词文章,先帝在时,是自叹不如的,可是何以天下人都念他的好呢,无他,唯心善而已。哀家啊,不求其他,只求一桩事,那便是太子做个好人,若连这个都做不了,何以施恩惠于天下呢,若连接受了这样的大恩大德,尚且拘泥于礼法,而不知报答,心里不存着感激,又如何克继大统,以苍生福祉为使命呢。哀家早说了,一个妇道人家,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了,若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还望,大家勿要见怪。”

    一开始,大家觉得是陛下胡闹了,还指望张太后纠正陛下了,可是现在……

    张天后显然与众大臣的见解是不一样的,她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众人默然了。

    虽说是浅见,可是谁敢说张太后的话没有道理呢?

    陛下可以骂,太后你也敢骂?

    何况这也确实是极有道理的,教授太子如何做人才是最紧要的。

    于是众人不好再反驳,只得道:“娘娘所言甚是。”

    朱厚照郁闷地摸了摸头,有一种无言之感,明明自己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呀,为何结果却是大大的不同?这待遇也太明显了吧!

    不过总算是达到目的了,好吧,今儿不和他们计较了。

    此时,张太后眼眸一转,旋即看向叶春秋。

    在一天的悲痛折腾下,张太后已经显出很重的疲累之色,可是此刻脸色看起来很轻松,唇边浮出盈盈的笑意,道:“春秋。”

    其实叶春秋对这种名分,反而看得不甚重,他本就将朱载垚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其他人怎么看待和赞美,反而不是他最为在乎的事。

    张太后则道:“依着哀家这老妇人之见呀,这太子能多学春秋一些,是咱们大明的福气,我大明百五十年,无论是担当、德行亦或是本事,春秋无出其右,垚儿叫了春秋你一声亚父,你可得尽着心才好,哀家心里最为看重的就是这个孙儿,既然叫了你亚父,你可不能撒手不管。”

    这话是用开玩笑的口吻。

    可实际上,却是透着玄机。

    在张太后心里,皇帝是不可靠的,因为性子太野,不够稳重,她爱这个孙儿,却也知道孙儿乃是太子,可历朝历代的太子,能真正登基,做出一番事业的,又有几个呢?有的人,一场大病,就早夭了,有的呢,卷入了宫廷中的阴谋,被废黜,还有的,却因为性子过于宽厚,被人欺辱,最终失国,可见这太子可不是这样好当的,难为生在帝王家,别人或许感触不多,可是张太后却再明白不过。

    叶春秋是个忠厚的人,至少在张太后心里,早就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不见不躁,受宠而不骄,叶春秋就是太子的门神,往后这垚儿人生路上,要遭遇的坎坷还多着呢,还有太多太多不确定的事,现在多了一个亚父,未必是坏事。

    张太后的家庭出身其实并不高,也算是吃过一些苦的,并非起先就是大富大贵的人,就算是后来嫁给了先帝朱佑樘,在朱佑樘登基为帝之前,也是熬过苦日子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她遇事,便不免带着民间老太太的几分狡黠。

    对于寻常人来说,那些读书人君君臣臣的大道理,他们是不信的,寻常的百姓更为务实,大家烧了黄纸,认了干亲,赌咒发誓,三刀六洞,反比这些震天响的大道理,要实在得多。

    叶春秋忙道:“臣与殿下,不敢称为有若父子,却也如至亲一般,儿臣怎敢相悖。”

    张太后是多少是有些了解叶春秋的性子的,叶春秋如此回答,她则是很满意地点了头,连声说是。

    这等市井的东西,看在许多庙堂上的大臣眼里,尴尬症都不禁犯了,尤其是李东阳,面色微敛,脸上虽是带着浅笑,眼中却无笑意,此时,他见缝插针地道:“陛下,既然太子已经无恙,可又是谁要害公主殿下呢?”

    这一番话,总算让在场的人想起了这件重要的事情来。

    叶春秋在一旁,反而微微一愣,他一直以为,此时的李东阳应当是后怕的,假若这件事是他指使的话,那么李东阳有什么理由不害怕呢?

    需知道,中毒的除了太子,还有一个知情人,便是公主主府茶水房里的宦官,既然叶春秋的药对太子有效,那么对那宦官也该是有效的,既然是这宦官做的手脚,那么此人势必就是知情人,难道李东阳不怕从这宦官口里问出什么而牵连出自己吗?

    竟会主动询问?

    这样一想,叶春秋反而迟疑了,莫不是这背后主使人并非是李东阳?

    那么,这人又会是谁呢?

    又或者,根本就是他?

    此人计谋百出,行事缜密,说不定早有后手,而且如此淡定,可见此人的城府已经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