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猛人-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着两块金币。

    怀宁公主又涎着脸。向天启皇帝伸手要红包。听到乖女儿口中念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吉祥话,天启皇帝不由好笑,可是皇帝哪里会带着现金在身上呢?他在身上摸了半天,最后摘下一块玉佩,包在红纸里递给了女儿。

    转了一圈。小公主的兜里装满了红包,就连素来以小气闻名的太监头子魏忠贤也包了个红包给她,就是里面的东西少点,才两个铜板。

    虽说救兵如救火,但远征要准备的事情非常多,他得先把大明行政学院和大明军事学院的事情安顿好,毕竟他是两院司业,上上下下,出了问题都要找他的。办完两院的事情。已经是两天之后了,他快马赶到西镇抚司。

    西镇抚司原有三十一个千户,除去医护千户不算,还剩三十个千户,其中十五个千户已经跟随信王去江南剿匪,另外十个千户已经奔赴各自的防区剿匪,西镇抚司只留下五个千户队,分别是吴虎平、陈国齐、蒋庭、冯定邦、许宁五个人率领的千户。

    朱由诚一声令下。五个千户的人马一齐集中,先由留守的千户柳敬亭做动员讲话。别说。柳敬亭的口才真不错,短短一刻钟,先讲建奴的暴行,后讲百姓的苦难,再论此次远征的意义,说得众士兵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振臂高呼,士气顿时暴涨。可惜柳敬亭要留在西镇抚司培训副百户和训练旗号兵,没法随军,否则朱由诚真要拉他一起去。

    炮兵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不过这两天开始的魔鬼式训练已经让不下二十个炮手退出锦衣卫。听说即将要远征辽东,又有十多个炮手当了逃兵,留在锦衣卫的炮手只剩下了62人。在反复确认这62人确实想参战之后,朱由诚准备把他们也带上。反正现在西镇抚司有20门虎蹲炮,到时再到兵部借11门便是。

    相比于上次远征经验不足,这次朱由诚准备得很充分,首先他没有带过多粮草,只带了五天的份额,因为回京后与李春烨深谈之后才知道,原来部队出征的粮草不是自备,是由途经的地方政府调配。像他们打仗时自备粮草,大明朝还是头一回。为了轻装简行,粮草就省下了。朱由诚想,即使到了觉华岛也不怕,那里有八万石粮食呢,变着法子吃,也吃不完。其次,关于冬衣,他也不用临时准备,因为每年他都给士兵发了羽绒服,士兵多的有两三件,少的也有一件。朱由诚反复强调羽绒服是军需品,严禁转让、买卖,并且经常检查,所以冬衣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被褥就更简单了,把营地里的那套卷起来,打个包就可以了。因为是骑兵出征,为了节省马力,朱由诚没让士兵背着,而是放在马车里。至于其他东西,当然也是带得非常齐全,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现在准备得充分,在外面打仗才能打得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时间仓促,李打铁并没有完成四千枚手榴弹的任务,只做出两千七百多枚。朱由诚不由暗叹,战争总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突然暴发。不过,也只能如此了。掷弹兵的单兵配置是一把腰刀,一根两米长的火绳,还有二十枚手榴弹,手榴弹插在特制的皮带上。至于其他东西,一律不配。没办法,一枚手榴弹就是一斤,二十枚手榴弹就是二十斤,再加上腰刀、火绳,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呀。要知道,大力士的肌肉发达,本身就很重,再加上盔甲装备,那份量可不一般的沉。

    上次去沧州只去了两千人,马车就用了十辆,这次远征辽东,马车暴增到三十辆,朱由诚自己都有些好笑,又不是去打仗,带这么多东西做什么。

    登州府离北京城大概有一千四百多里路,以队伍每天行进80里计算,大概要18天到登州,而登州离觉华岛有500多里,乘船大概要五六天的时间。就是不知登州有几艘福船(明代大型战船),一只福船一次大概可以运送骑兵200名,锦衣卫此次出征5000人,再加上三十辆马车,如果有30艘福船,大概可以把军队一次性全部投放到觉华岛。也就是说。赶到觉华岛是天启五年十一月八日,离宁远之战还有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连奴儿哈蚩的影子也看不到。

    不过,好笑归好笑,做好准备总好过不做准备,万一路上再耽搁点时间怎么办?

    天启皇帝为了给朱由诚壮行。同样举办了一个出兵仪式,所以朱由诚还不能从西镇府司直接出发,得把人先拉到北京,然后由德胜门出发。

    北京城再一次轰动了,这次可是远征辽东,打建奴去的,百姓们可盼到扬眉吐气的时候了。大明被建奴压着打了十几年,总算可以反攻一回了。他们可不知道朱由诚是去帮助觉华岛撤兵的,要是知道。那还不得暗地里咒骂朱由诚贪生怕死啊。

    朱由诚看着街道两旁举手欢送的老百姓,脸红得和猴子屁股一样。他非常羞愧,如果再有个两三年,锦衣卫训练成军,他立马去打建奴。可是现在这五千人马,训练不足,他不能领着士兵去送死呀。所以信王走的时候,昂首挺胸。自信满满,而朱由诚走的时候。垂头丧气,满脸羞惭。

    队伍还没行到德胜门,忽然停住了,一名牌头兵飞马来报,说是前面有一位妇女拦住队伍。

    朱由诚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子更是大怒。道:“你不会把她赶走吗?”

    牌头兵吞吞吐吐地说道:“来头太大,标下不敢。”

    朱由诚正待开口,就见前面的队伍往两边分开,一位妇女缓步走来,道:“是本夫人来了。难道你连娘也不见吗?”

    这位妇女凤冠霞披,穿戴的是正四品的诰命夫人的衣冠,正是朱由诚的母亲魏红莲。

    朱由诚滚鞍下马,道:“诚儿不敢。”

    魏红莲眼含热泪,说道:“诚儿,你这是怎么了,出征这么大的事也不和娘打个招呼?”

    朱由诚心里略微有些慌张,不知如何回答。

    魏红莲见他不开口,便接着说道:“是不是怕娘不明事理,不让你去辽东?你去打穷凶极恶的建奴,娘怎么会拦着你呢?我这次来,是给你送碗壮行酒的。”

    她手一招,后面一个抱着酒坛的壮汉上前。她接过酒坛,把酒坛的盖子拿下,反过来放在壮汉的手上,原来那盖子竟是一个粗磁大碗。她端起酒坛,“咕咚咕咚”倒了一满碗。

    朱由诚有些为难,他是从不饮酒的,因为酒会影响智力,他还想为大明保住他聪明的头脑呢。

    魏红莲悄声道:“别露怯,是蜂蜜水。”

    朱由诚心中一乐,还是妈妈最理解自己啊。于是他故作豪爽,从魏红莲手中接过大碗,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啪”的一声,把大碗摔碎在街心。

    朱由诚翻身上马,他没注意到,魏红莲背过身的时候,两行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魏红莲退到街边,队伍又行进了起来。骑兵的中间是三十辆马车,前几辆马车装的是粮草,后面跟着的马车装的是被袱、帐篷等杂物,接着是装着160名医护队员的客车,再接下来的马车装的是手榴弹、子弹、火药、炮弹、虎蹲炮,最后的马车上装着62名炮手。当一辆马车路过魏红莲时,马车上跳下来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正是医护千户客青青。

    客青青扶着魏红莲轻声说道:“魏姨,您放心,我会照顾好朱大人的。”

    说着,客青青用力地握了一下魏红莲的手,然后抢步追上马车,抓住扶手,轻轻巧巧地翻身上了马车。见到客青青干净利落的动作,旁边的百姓不由齐声赞了声完待续。。)

    &&谢订阅的书友,顺便滚键盘。感谢书友偷菜大大的连续三张月票!这么热情,明天不双更都对不起书友了。今晚拼了,争取写出一章。)

第一百九十三章 新式吃法() 
出了德胜门,部队整齐地沿着马路向登州行进。这一段路是朱由诚和众多勋爵们集资修建的水泥收费马路,坚实平坦,马走起来特别轻快。

    路上一个个收费岗亭收到斥侯的通报,得知锦衣卫大军即将通过,赶紧把栅栏挪开,给大军让路。这倒不是收费员畏惧锦衣威的淫威,而是建路之初,就制订了政策,军队或救灾时使用马路是免费的。

    路上的马车,不管是客车还是货车,见到军队来了,纷纷把车赶到一边,给军队让路。有些货主还怕军队征用他们的物资,在口袋里准备了银子,准备到时贿赂带队的将官,哪知道这群金盔金甲的将士竟然理也不理他们就走了。

    朱由诚见到吴虎平自从听到西镇抚司出征辽东的命令后,就一直偷偷地乐,不由有点奇怪,问道:“吴虎平,你怎么一直在偷乐呀?你应该是第一次去觉华岛吧,岛上有熟人吗?”

    &人有所不知呀,我的父亲前几年就走后门调到辽东去守觉华岛了。标下可以穿着千户官服去他面前炫耀了。以前父亲总说,我要当千户,得等他退休,现在我不用等他退休就已经是千户了。”

    &的父亲是吴天猛吧,记得他还有个副手,叫什么冯玉的,他们怎么去辽东了?”

    &亲见千户所太平无事,想报效大明也没有机会,便走了兵部左侍郎的后门,领着营兵去辽东打仗。可惜辽东猛将如云,他没能上前线,只能在后方守着屯积补给物资的小岛。冯玉和我父亲的关系一向很好,也跟着去了。”

    明代有两种兵,一种是屯田兵。就是卫所的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另外一种是脱产士兵,也就是营兵,战前募兵。战后解散。明代后期营兵逐渐取代了卫所兵,成为战斗的主力。营兵可以从民间招募,也可以从卫所调任。而营兵的最大特点就是,被招募的士兵不改变其户口性质,即解散或退伍后,原来干什么,还干什么,并不转变为军户,所以百姓也乐于当营兵。

    朱由诚感叹了一声。道:“你的父亲倒是一个忠君报国的军人哪。不过,说什么猛将如云,哼,不过是怕你父亲不懂规矩,打破了他们与建奴达成的默契罢了。辽东的将军之所以镇守辽东,纯粹是冲着辽饷去的,让他们打仗,比杀了他们还难。”

    吴虎平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说道:“要打建奴,还得靠咱们西镇抚司啊。”

    大军继续前进。一路上风餐露宿,辛苦自不必言。

    沿途的文官本来想刁难一下经过的将军,在补给上给将官一个下马威,显示一下大明以文制武的优良传统,但看到来的是金盔金甲的锦衣卫,腿先软了半截。再看看来递过的名剌上写着“龙图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大明行政学院司业、大明军事学院司业、大明锦衣卫西镇抚司镇抚使”等一长串实衔官职,腰都软了,点头哈腰地把补给奉上。因为大明许多官员头衔虽多,但只有一两项是实衔,其他的都是虚衔、荣誊衔。拿出来唬人的,根本无事可管。比如说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还有大名鼎鼎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等都是虚衔。能得到一长串实衔的猛人可不是他们这些地方小官能招惹得起的,赶紧送上盘缠,打发走来人算了。

    十八日后,大军行至登莱巡抚的驻所,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新任登莱巡抚李蒿率文武出城十里迎接,陪同的官员有登州知府、莱州知府、登莱总兵等等。

    朱由诚把大军驻扎在登州城外,带着六位千户及其一大帮随从,进了登莱巡抚衙门。

    见了面,客套了一番之后,朱由诚展开天启皇帝的秘旨宣读。

    众人听后大惊失色,李嵩道:“觉华岛有军七千余人,商民也有七千余人,合计一万四千余人,还有八万石粮食,撤离谈何容易?”

    &奴即将在辽东用兵,而今年冬天特别寒冷,觉华岛附近海水结冰,岛与大陆连为一体,根本无险可守,这不是把人和粮食送给建奴吗?”

    &远离着觉华岛很近,而且宁远城大,放下这一万四千人绰绰有余,为何不撤往宁远,而舍近求远,撤往登莱呢?”

    &去和袁崇焕说,只要他同意,我就把觉华岛的人和粮食都放进宁远。”

    李嵩的头摇得像波浪鼓,道:“我才不去说呢,要放他早就放了,还等我说呀。袁崇焕脾气又臭又硬,就像茅坑里的石头,我才不去碰壁呢。不过,袁崇焕不是自称知兵吗?不会看不出这一点吧。莫非”

    李嵩神色一变,背上的冷汗涔涔而出。

    朱由诚微笑道:“我可什么也没说哦。对了,我的人要渡海前往觉华岛,你尽快安排一下。我记得当年袁可立巡抚登莱时,可是造了不少海船的,一次性把五千骑兵投放到觉华岛应该不成问题吧。”

    李嵩笑道:“大人长途行军,理当休息一阵子。来来,咱们先尝尝登州的特产,正事明天再议。”

    朱由诚骑了半个多月的马,已经疲倦得无以复加,闻言点点头,道:“也好,反正建奴还要一个多月才打来,时间还很宽裕,暂且休息一天算了。”

    李嵩站起身,众文武将他们迎进客厅。客厅里摆着一张巨大的八仙桌,上面杯盘碗盏俱已备齐,菜正腾腾地冒着热气。李嵩还真是有心,竟然是算准了吃饭时间,让朱大人一进客厅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那些随从也没有被冷落,安排在院子里宴饮。

    登州是海边城镇,所以这桌酒菜以海鲜为主,什么鱼翅、大黄鱼、带鱼、石斑鱼、鲍鱼、牡蛎、大龙虾、象拔蚌、螃蟹。应有尽有,整个一个水族聚会。

    李嵩举杯道:“登州别的东西不多,就是鱼多、虾多,这玩意运到京城价格昂贵,但在这里价格就便宜得多了,大人尝尝。这杯酒。我先干为敬,大人请随意。”

    朱由诚拿起酒杯,闻了一下,香味扑鼻,确实是上好的美酒。他放下杯子,道:“锦衣卫西镇抚司从不饮酒,如果有蜂蜜水,可以来上一些。”

    一个下人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李嵩把眼睛一瞪,道:“大学士要喝蜂蜜,你尽管去找就是,找不到就买,我就不信登州府连一点蜂蜜也找不到。找不到就去莱州府,再不找不到就去济南府。反正一刻钟后,我要看到朱大人面前必须有蜂蜜水,而且是浓的。”

    陈国齐笑道:“李大人好大的官威呀。如果真要到济南府去买蜂蜜,你就算让他飞。也飞不了那么快呀。”

    李嵩陪笑道:“哪里,哪里。这些下人就是惫懒,不愿意去找。三天不骂,上房揭瓦。登州府这么大的城池,怎么会没有蜂蜜呢。不说严重一点,他们就不去认真找。你可不知道呀。这年头要找一个忠心的仆人有多么难。”

    果然,李嵩的威胁取得了效果,另一个下人端了一大壶蜂蜜水过来。李嵩亲手接过水壶,给朱由诚、客青青、吴虎平、陈国齐、蒋庭、冯定邦、许宁各倒了满满一杯。

    朱由诚注意到端蜂蜜水来的下人换了一个,便笑道:“下人偷懒也是常事。不过今天登莱文武欢聚一堂,是个喜庆的日子。本官就替那个下人求求情,不要处罚他了吧。”

    李嵩哈哈大笑,道:“下官仁义当先,怎么会随意处罚下人呢。既然大学士大人不放心,也罢,就把那个叫吴孝杰的下人叫来服侍大人吧。”

    端壶过来的下人退了出去,不一会儿,吴孝杰重新进来。

    他向朱由诚鞠了个躬,道:“谢大人求情,小的会好好工作,不会再偷懒了。”

    朱由诚见他脸上隐隐有指痕,眼圈微微泛红,心中暗叹一口气,为什么人总是要等受到惩罚以后才会悔改呀。他点点头,不再理他。

    六个千户身居内陆,哪里吃过海鲜,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吃。他们生怕弄出笑话,不敢动那些带壳的海鲜,只好吃那些海鱼。毕竟海鱼虽然怪模怪样,结构却与河鱼相似,吃法应该也一样。

    朱由诚这辈子当然没有吃过海鲜,可他上辈子吃过呀。见客青青不敢动那些带壳的,只吃些海鱼,笑道:“秋高气爽螃蟹肥,虽然今年天气冷,但螃蟹味道依然不错。”

    说着,朱由诚小心地为客青青剥开螃蟹,把蟹黄挖出来放进她的碗里。另外五个千户自知没有客青青这样的待遇,只能学着朱由诚的样子,把蟹黄挖出来吃。

    李嵩心道:“朱由诚还真有名士风度,打仗还带着美人。不过建奴凶狠残暴,有名士风度死得更快。我还听说,他们的军营夜夜笙歌,似乎带了营妓,这样的风|流军队,去辽东不是给人送菜么。”

    李嵩心里鄙视,嘴上却笑着说道:“大学士的上下级关系真够融洽的,难怪只花了一点点时间就到了登州。下官刚接到朝廷的命令,你就来了。”

    朱由诚哪里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只当他真的钦佩,口中连连谦虚。

    其他的登莱官员也是官场老油条,知道锦衣卫的人不好惹,虽然鄙夷他们松散的军纪,但也不敢出言斥责。他们见朱由诚示范吃螃蟹,知道这些内地的大人物没吃过海鲜,纷纷示范。

    千户们这下放心了,只管跟着那些登莱官员吃就是了。

    朱由诚看着好笑,不由说道:“看到大家吃海鲜,我不由想起一个笑话。传说有一个姓李的官员――李大人可不是说你哦。他出使番邦,有一次请番人吃面条。番人何曾见过面条,不知道该怎么吃,便约定姓李的官员怎么吃,他们就怎么吃。姓李的官员看着番人吃面条好笑,笑得猛了,打了个喷嚏,面条从鼻子里喷了出来。番人吓得大喊,李大人这样吃,我们可学不了了。”

    登莱官员哄堂大笑,一旁服侍的下人跟着一起笑,就连红着眼圈的吴孝杰也笑了。

    朱由诚用笑话为六个千户解嘲,让大家对他的好感倍增。

    忽然,登莱总兵“阿嚏”一声,打了个大喷嚏。当然,面对满桌高官,他不敢放肆,低下头,用手捂鼻子。等他抬起头,松开手,大家笑得更大声了。原来,桌上虽然没有面条,但有鱼翅。鱼翅是条状的,煮得绵软,就像面条一样,结果总兵打喷嚏时,不知怎的,鱼翅就从鼻孔里钻了出来。

    总兵还恍然未觉,不明白大家为什么指着他的鼻子大笑。

    朱由诚笑道:“总兵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