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了想便说道。

    看着崇祯下了马车,崔玉芝方才抬起头来,用手轻轻的拍了拍胸口,长长呼出了一口气,感觉心头压着的那块大石头终于不见了。

    虽说她的父亲崔凝秀是一名武官,但是崔玉芝身上可看不出半点将门虎女的风范。她在家时,也偶尔听过父亲说起辽东数次大战的经过,对于能将辽东明军和百姓杀的人头滚滚的建奴形象,她在心里倒是同庙宇里的恶鬼样子差不多。

    能够击败这群建奴恶鬼的人,一定是比恶鬼更为凶恶的人物,结果当她得知自己要被送入宫内,服侍打败了恶鬼的皇帝时,她心里还是非常担忧的。虽然见面之后,她才发觉皇帝只是一个同他兄长模样差不多的少年,并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怪物,但是她在崇祯面前还是依旧是这么紧张,紧张的连心跳都不敢加快。

    崔玉芝还在车厢内胡思乱想的时候,朱由检已经扶起了黄立极等阁臣,又下令前来迎接的官员们都免礼起身。

    同前来接驾的官员们寒暄了几句之后,朱由检便示意大家上车一起回城,不过他看了看自己的马车后,便对着身边的黄立极说道:“黄先生是坐马车来的吧,朕今日便打搅你一次,坐你的车回去,也好聊聊朕不在时,京中可有什么事发生。”

    黄立极顿时有些犹豫的说道:“臣的马车有些狭窄,倒不知会不会让陛下感到局促。臣以为,不如臣同陛下一起乘坐御驾回去,也许会更合适一些。”

    朱由检一来不太想继续同一名女童玩大眼对小眼,二来他看了看身边围绕的官员们,倒是觉得是一个放风的好时机。

    于是他便期期艾艾的说道:“朕的马车内尚有崔氏女在,不太适合谈事,朕还是坐黄先生的马车去吧。”

    听到崇祯带回一名女子,黄立极和他身边的几位官员心中都是一沉,他们虽然希望皇帝能够纳几名妃嫔,但可不希望让别人在皇帝身边安插人员。

    黄立极同身边几名官员相交换了一下眼色,他便有些犹豫的的向崇祯问道:“敢问陛下,这崔氏女是什么来历,和陛下又是什么关系,陛下当知宫内进人可不是随便之事。”

    朱由检不以为意的回道:“朕在前线奔波,一时偶染风寒,虽然当时好了些,但是返回京城的途中又有所复发。

    因此朕就在前兵部尚书崔呈秀的府邸中休养了两日,这崔氏女便是崔尚书派来侍疾的,事后朕才知道这是崔尚书的侄女。此女对朕也算是有救治之情,因此朕就将她带回京城,打算给她一个名分。

    怎么,你们对朕的做法可是有什么意见不成?”

    黄立极眼皮跳了跳,便强笑道:“臣等怎么敢质疑陛下的做法,只是陛下这么突然带回一个女子,恐怕有些于礼不合,是不是先将崔氏女安置在宫外,再让礼部官员去操办她进宫的事情。”

    朱由检摇着手说道:“不必如此麻烦,今日朕先带她入宫,日后再让礼部补个仪式就是了。黄先生,我们还是先上车,然后谈一谈关于战后的善后事宜,这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黄立极看了看左右,也知道这里不是同皇帝纠缠崔氏女入宫问题的场所,加上崇祯亲征归来,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同皇帝发生什么争执,让其他人以为他和崇祯之间出现了什么裂痕。

    于是他便按住了想要继续劝说崇祯的心思,招呼了自己的马车上前,请皇帝上车。在场的其他官员脸色各异,崇祯纳崔氏女入宫,这无疑是崔呈秀复起的信号,这对于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毕竟崇祯登基之初,表露出对于魏忠贤、崔呈秀的不信任后,朝堂内的大小官员们可都是弹劾过两人的,崔呈秀如果再重新上位,他们就要担心会不会遭受到报复了。

    不提其他官员心里的盘算,跟随崇祯上了马车的黄立极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先向崇祯恭贺了这次亲征大胜后金军的的功绩。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摆了摆手说道:“黄先生就不必如此了,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实情么?此次获胜,一是遵化军民死战到底;二是新军将士抗住了后金主力的进攻;三是内阁同总参谋部调度有方。这如何能算是朕的功绩。”

    黄立极笑容满面的回道:“若无陛下亲征鼓起军中士气,我军又如何能挡的住后军军队的进攻呢?陛下坐镇前线就是最大的功绩了,不过臣还是要向陛下进谏一言,还望陛下应允。”

    朱由检心情轻松的回道:“先生请说,你我之间不必如此见外,先生有什么就说什么。朕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么。”

    黄立极顿时正了正容,双手扶在膝盖上,正襟危坐的向崇祯说道:“那么臣请陛下为国家社稷着想,不可再将自己陷入险境之中。陛下亲征是督促大军进攻,不是让陛下带着一群残兵败将上阵。

    臣听说陛下带着少数人马赶赴迁安之后,心里不知道有多着急。陛下率军堵住了建奴西进之路,保住了京畿之地的安危已经算是大功告成。

    然而陛下却轻身赶赴迁安,督促刚刚被建奴击败的辽东军出击,这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陛下可知,这当中若是出了一点意外,我们丢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蓟州了。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不是君子惧怕于危险,而是不值得。对大明、对京畿百姓来说,陛下的安危比一只辽东军要重要的多。”

    对于黄立极的劝谏,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才回道:“先生所言极是,但彼时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这天下毕竟姓朱,朕若是胆怯不前,又如何能让将士们奋勇向前?

    不过朕愿意应允先生,若无必要,朕不会在做这般冒险之事。不过朕想要不冒险,还需要仰赖先生同朕一起合作,让大明重新强盛起来才是。若是我大明有直捣黄龙的实力,朕又有什么必要去亲自冒险呢?”

    朱由检的话语让黄立极有些语塞,车厢内稍稍沉默了片刻,崇祯便将话题转移到了他出京后,朝中有什么变化起来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京城北面距离数千里的海参崴,这座明人刚刚修建起来的港口小城内,也正在召开着一场宴会。

    居住在乌苏里江上游及滨海地区的二十多个部族首领,在摩阔崴部落首领吉尔乃的劝说下,决定同明人结盟,抵抗后金和朝鲜的入侵。

    叶雨轩代表东海巡阅府同这些部族首领签订了盟约,并同这些部族签订了以人参、貂皮换取铁器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商业协定。

    吉尔乃也因此被任命为了,东海巡阅府下辖的一名巡检,并得到了明国对于他所属部族的武器支持。

    这些部族全部加起来大约还不到7千人,但是已经占据了海参崴附近居住人口的半数。有了这些盟友,东海巡阅府在海参崴算是真正的立足了。 

第三章 藩王() 
在马车抵达德胜门之前,黄立极将这两个月京城发生的事务挑了最为紧要的,向崇祯做了一个简略的汇报。

    虽然崇祯离开京城让城内的勋贵和官员们都有些惶恐不安,甚至有些昏了头的勋贵还跑去结交呆在京城的福王朱常洵和瑞王朱常浩,想要做万一的防备。

    和东林党人斗争过无数次的福王朱常洵倒是知道好歹,自崇祯离开京城之后便闭门不出,只在府内饮酒作乐。毕竟若是崇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作为宗室之长的他只要待在京城,就没人可以绕过他玩弄什么阴谋。

    但如果他在这个时候和那些勋贵私下见面,先不说崇祯返回京城之后会不会对他产生疑虑。便是万一崇祯回不来了,那些东林党人也会借他同勋贵私下勾连的事情,将他排除出帝位继承权的讨论。

    相对于福王的谨慎,瑞王朱常浩就有些看不清形势了。他本身就不是什么受宠的皇子,天启七年才前往封国汉中。在汉中还没待上两年,就被崇祯提回了京城。京城可不是汉中,朱常浩在汉中可以耀武扬威聚敛财物,但是在京城他只不过是一个闲散的宗室罢了。

    虽然朱常浩不爱女色,但不代表他不喜欢享受。而京城的娱乐事业虽然被崇祯多次打击,但是各种新发明出来的生活用品却层出不穷的涌现了出来。四轮马车、玻璃器具、各种皮革裘服和木制家具等新事物,就像是无数黑洞一样将朱常浩的存银吸了进去。

    汉中那点封地上的产出,完全不够朱常浩在京城一年的开销。事实上他正打算将自己的府邸改建成京城现在最流行的,有上下水管道和独立盥洗室的新建筑,并顺便将房间内的家具也换一换。

    虽说朱常浩手上还有不少股票,但是他却也舍不得卖出去,总想着另外寻找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这些勋贵们的主动上门,倒是成了他的新财源。朱常浩大张旗鼓的接待来访的勋贵,使得内阁诸人都甚为警惕。黄立极不仅亲自出面警告了那些去拜访朱常浩的勋贵,还下令锦衣卫将朱常浩的府邸保护了起来。

    看着崇祯对两位宗室的举动不放在心上,黄立极随即再次说道:“桂王常灜年中时上书,说前年才建成的桂王府寝宫后殿去年九月初八第一次坍塌,房梁落下时擦过了桂王的右臂,差一点将桂王砸死了。

    桂王经不住太监黄用、工部主事高道素两人苦苦哀求,收了两人六千两银子按下了此事。但是今年三月初三,在连日大雨之后,王府正殿也坍塌了,还压死了正在殿内侍奉的六名宫女。

    桂王当时甚为气恼,他上书弹劾督造王府的太监黄用,主建王府的工部营缮司主事高道素两人,向陛下请求一个公道。陛下当日吩咐臣派人前往查探,现在已经有了回复。桂王府坍塌一事,的确不是天灾而是**。太监黄用和主事高道素不仅择址不适,还偷换了材料,王府所用梁柱中不仅有拼凑的木料,还有朽木存在。

    现在桂王请求陛下再度拨款修建桂王府,或者…”

    “或者什么?”朱由检挑了挑眉头追问道。

    黄立极小心的观察着崇祯的脸色说道:“桂王请求,或者按照福王和瑞王的成例,准许他返回京城居住。”

    朱由检撇了撇嘴说道:“国库空虚,哪来的银子再修桂王府。话说回来了,这桂王府花了多少钱修的?”

    黄立极随口回道:“回陛下,从天启二年开始,陆陆续续一共花了五十万两。”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先将黄用和高道素收押,查封他们的家产,然后让他们退赔银两。凑到五十万两,就从轻发落,若是连一半都凑不到,就以贪污论罪。至于桂王的请求,准许他回京居住,桂王封地由户部代管。”

    黄立极顿时有些着急的说道:“陛下,现在京城已经有两位藩王了,加上还在苏州逗留的蜀王和桂王,京城今后可就有四位藩王了。按照祖制,藩王虽然可以入京,但是不能在京城久居,也不能相互碰面,这可是大忌。”

    朱由检颇为鄙夷的说道:“就凭他们和他们身边的那些护卫?除了欺压良善,聚敛钱财之外,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

    把他们放在封国,那是祸害了当地百姓。把他们都弄到京城来,他们还会有所敬畏,不敢胡作非为。再说了,离开了封国,他们哪里还养的起护卫,现在又不是靖难年间,先生何必如此担心。”

    黄立极看着崇祯说道:“可是这些藩王除了蜀王之外,其他人都是陛下的长辈,若是他们联手向陛下施压,恐怕这接管王府庄田一事,会生出许多波折来。城以为还是讲他们隔离得好。”

    朱由检摇着头说道:“朕将他们召入京城,乃是为了让叔叔们在京城享受好时光,现在将他们召入京城隔离起来,岂不是向天下人声明,朕不仅言而无信,还刻薄寡恩。

    就算让他们在京城联系上也没什么,到时天下皆知我已仁至义尽,也不会埋怨我对三位叔叔的不恭敬。更何况,他们都在我们眼皮底下串联了,难道先生和朕还找不到一些蛛丝马迹?

    且让他来,看看他们能在京城掀起什么风浪。对朕来说,若是宗室之中真有如成祖皇帝一般雄才伟略之人,朕倒是很愿意退位让贤,过一过富贵闲人的生活。”

    朱由检在黄立极面前虽然说得很是高风亮节,但是他心里却很清楚,明末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宗室的,否则汉人也不会有300年的黑暗沉沦史了。

    不待黄立极有所反应,朱由检已经将话题转移,“这么看来,朕出京城这2个多月,京中倒也安稳的很,并出什么大新闻。

    唔,那么朕倒是想要同先生商议一下,朕出京之前曾经同先生说过,户部名下粮食局成立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该准备着手,如何控制各地粮食产出的流向了。”

    黄立极顿时放下了此前对于宗室问题的纠结,作为大明的首辅,在得到了崇祯的授权之后,他基本上已经获得了部分相权。而拥有了权力之后,随之而来的责任也就压在了他的身上。

    对于黄立极来说,他所面临的头等问题,便是南粮北运的问题。原本就粮食产量低下的北方各省,在近年来气候和灾害的影响下,对于南方的粮食生产陷入了更为依赖的境地。

    如果无法从南方运来足够的粮食,又或者无法解决北方粮食的生产问题,就会导致北方各省的动荡不安。作为一个代表北方士绅的内阁首辅,自然也就会失去北方士绅官僚的支持,最终让能够解决粮食问题的官员上台。

    以黄立极现在的地位,他自然是不敢后退的,否则便有被人清算的政治风险。所以在粮食的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支持皇帝,对于粮食跨省交易进行管制。

    不过在粮食局试运行了数个月后,黄立极便发觉,对于粮食跨省交易进行管制,并不能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他对崇祯说道:“臣这几个月对粮食局和各地官员进行调查,臣以为粮食局的成立,只能让朝廷了解各地粮食贸易的规模,但是很难去控制粮食的价格。

    北方各省,除了河南之外,其他各省的粮食都不能满足自给自足,其中又以陕西和北直隶两地的缺口最多。

    而南方产粮最多的莫过于湖广、安徽、江西之地,但是这些地方的粮食却大多运往了江南地区,为太湖、江西米商所控制。

    这些米商同粮食产地的地主关系密切,身后又有江南士绅的支持,因此他们购下的粮食常常囤积到青黄不接之时才肯发卖。如果想要从他们手中获取粮食,朝廷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财力。

    粮食局也曾经希望能够直接同那些地主打交道,让他们将手中的粮食每年发卖给朝廷一部分,但是这些地主不是漫天要价,便是对朝廷心存疑虑,担忧这是朝廷彻查他们田产的手段。

    粮食局现在能做的,不过是将往年民运的南方税粮改为官运,从而替当地百姓减轻一些负担,但是以北方各省的受灾状况,这些粮食不过是仅仅能够满足边军和一部分百姓的需要。

    臣也同各方官员商议过,在现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还不能对南方的这些地主采取过激的手段,避免这些南方士绅抗议,截断漕运,最后造成北方断粮的局面…”

    朱由检沉默了半天之后,才幽幽说道:“古人说的还是不错的,靠山山要倒,靠海海要干啊。

    只要土地一日不掌握在国家手里,那么朝廷就永远别想保证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那么朝廷就要受制于那些地主。

    想要解决粮食问题,我们还是要先解决土地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北方的百姓迟早都是要过不下去的。”

    黄立极下意识的向崇祯问道:“敢问陛下要解决的土地问题,是什么意思?”

    朱由检看了看一脸谨慎的黄立极,笑了笑说道:“北方土地产出不足,主要还是水利问题,北方各省虽然还有许多没有开发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因为没有水源而无法耕种。

    南方土地高产,但是需要肥料供给,和疏导积水。还有一个就是,南方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依仗着朝廷给予的优待,连给国家缴纳的税粮都免去了,更有人将自己的税粮加在别人的头上。

    如苏松一带,积欠最多的大多不是什么平头百姓,而是地方上的士绅地主。这些人在地方上抱团结党,连一般的县令都不敢得罪他们,税吏又怎么敢上门追讨积欠呢?

    北方要兴修水利,就必须要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让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收益。南方要打破那些士绅把持地方,侵吞国家税款的潜规则,就必须打破他们对于土地的垄断…” 

第4章 回京()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黄立极已经多次听过了崇祯对于土地兼并同流民日益增多问题的看法,因此他对于崇祯对于在这个时候正式提出土地改革的想法,并没有太过于惊讶。

    只是作为一名士大夫,黄立极依然对于推动土地改革存有疑虑,他依然还是心存侥幸的向崇祯说道:“陛下想要推动土地变革来解决我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固然是一个法子。只不过,臣担忧陛下一旦对外透露出这个意思,会不会立刻招到天下士绅地主的反对?

    当日张江陵不过是想要对天下田亩清丈,就已经搞得天怒人怨了。彼时的大明既无外敌也无内忧,所以张江陵的新政还能勉强推动下去。

    但是今日我大明不但外有后金这样的敌人,内部还有奢安这样的叛逆,再加上各地的灾民和流民四起,正可谓是大明的危难之际。臣担忧一旦陛下推出这个土地改革的计划,就连原本维持地方的士绅地主也要乱起来了,到时恐怕朝廷之政就连都门都难以出去了。

    臣以为,陛下想要推出的土地改革计划是不是再缓一缓,待到奢安之乱平息,后金与我平息干戈,各地风调雨顺上几年,让我大明稍稍恢复一些元气,再议一议这土地改革的推行为好?”

    朱由检却摇了摇头说道:“奢安之乱已经差不多要平息了,现在我大明要面对的外患,无非是指后金的入侵,建奴侵占辽东建国定基,看上去颇有兴盛之势。

    不过在朕看来,他们这种兴盛不过是一座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并没有什么牢固的根基。后金从立国开始,就必须通过不断的从四周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