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74章 谋划() 
27日下午朱由检回到了丰润县城,锦衣卫派驻在辽东的千户赵明华接到了皇帝命令之后,就立刻动身赶来了丰润,几乎和崇祯同时抵达了县城。

    从这位千户的口中,朱由检倒是对目前东路明军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21日满桂率领的前军进攻三屯营中伏,满桂所率领的三营多明军只逃回了一个半营人马,当晚包括满桂在内的三营主将都没有返回忍字山口的明军营地。

    也就在这日晚上,后金军队追击明军抵达了忍字山口,并夺取了迁西县城。后金军队抵达忍字山口的当晚,就立即发起了进攻,原本就因为前军中伏而感到人心惶惶的明军,在猝不及防的状况下连丢三道营垒,只保住了最后两道营垒。

    22日后金军队再次发起猛烈的进攻,驻守忍字山口的张春所部终于弃营而去。23日后金军队攻下五重安,对马兰庄发起了几次试探攻击后,因为祖大寿所部修建的营垒过于坚固,加上驻守马兰庄的明军士气并没有崩溃,使得后金军势如破竹的攻势终于被阻挡了下来。

    后金军队虽然停下了进攻,但是明军也彻底失去了向后金军队进攻的勇气。24日吴襄带着一只数百人的败军翻山越岭返回了马兰庄,根据逃亡回来的吴襄的指控,此次明军之所以中伏,完全在于满桂指挥失当,没有彻底的侦查三屯营城附近,导致隐藏起来的后金军队伏击了正在攻城的明军。

    败退回来的监军道张春虽然不同意吴襄的说法,但是驻守后方的他无法确切的知道前方发生的战败经过,而从前线败退回来的明军将士位阶太低,没有能够同吴襄当面对质的人选,而且他们有不少人根本不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到一阵“败了”的喊声就开始逃亡了,还有不少人根本就是吴襄的手下。

    再加上祖大寿等辽西镇将领对吴襄主张的支持,独自为满桂辩护的张春顿时有些独立难支,就连王在晋和王之臣也有些不确定了起来。作为前锋统帅的满桂,原本就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现在有了吴襄的指证,满桂一个轻敌冒进的罪名是避免不了了,而明军进攻三屯营中伏失败的责任,眼看着也要落在了满桂头上。

    就在局势眼看着往满桂不利的局面而去时,一天之后数十名明军保护着身负重伤的满桂也翻过了山岭抵达了马兰庄。

    此前因为满桂毫无消息,大家都以为他已经战死在沙场上了,因此即便是不认为满桂是战败责任者的将领们,也不愿意为了一个死人去得罪沆瀣一气的辽西将门。而王在晋、王之臣等文官因为满桂败亡之后,现在能够依靠的军队只有祖大寿所部,因此对于吴襄的主张也有些持默认的态度。

    但是随着满桂的返回,愿意站出来为他说话的声音就多了起来,考虑到皇帝对满桂的态度,王在晋也开始出声保护满桂,试图维护满桂的名声。

    不管是支持满桂的将领,还是支持吴襄的将领,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后金军队还驻守在距离马兰庄不远的五重安地区的事实。他们之间激烈的辩驳着,拼命想要证明三屯营明军失败的责任者到底是谁,但却没有一人提出过要恢复北上进攻的势态。似乎他们这么做,就能回避掉继续同后金交战的任务了。

    听完了锦衣卫千户带来的消息,朱由检总结了一下说道:“也就是说,现在东路军没有考虑怎么反击鞑子,也没有安抚整顿败退下来的将士的行动,就是坐在营帐内争论到底谁该为三屯营城失败负责?”

    赵明华犹豫了一阵,轻轻的回答了声“是”。曾经是满桂家丁的吴怀,现在虽然已经同满桂脱离了家丁和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也依然不愿意曾经侍奉过的家主被人如此构陷,他不由对着崇祯说道:“陛下,臣愿意以性命担保,满帅一定不会是这样的人,三屯营中伏一事,一定别有缘由。

    那个吴襄从前不过是一个高邮马贩子,靠着贿赂考官弄了一个武进士的身份,后来发往辽东军中,但是一向畏敌避战,如果不是他娶了祖帅的寡姐,也不会有独领一军的机会。

    以臣看来,与其说是满帅决策失误导致的兵败,还是这吴襄临阵脱逃导致全军崩溃的说法更为可信一些。”

    朱由检冷冷的看了吴怀一眼,毫不客气的训斥道:“怎么,东路军为了谁来承担失败的责任吵作一团,难道你还嫌不够乱?也想参与进去凑热闹?要不要朕免了你的武职,让你担任御史去,你就可以去同他们吵个痛快了。”

    吴怀立刻闭上了嘴,虽然他个性比较冷漠,但是在短短不到两年内,从一名将领身边的家丁被提拔到现在的地位,他也知道皇帝对他的照顾有多深厚了。在这种状况之下,吴怀对于崇祯忠诚,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君臣关系,因此对于皇帝的训斥并没有往心里去。

    朱由检坐在那里沉思了许久,才对着赵明华继续问道:“你在辽东呆了快一年半了,朕想要咨询下你的看法,如果祖大寿不在辽东了,朱梅、何可纲还有张春三人,他们究竟能不能取代祖大寿,控制辽东军?”

    赵明华思考了一会,才谨慎的说道:“朱梅年老体衰,且性格过于忠厚,恐怕难以控制辽西将门出身的将领们。张春虽然忠诚于陛下,治军尚算廉洁,但他毕竟是一个文职,恐怕难以获得将士们的真心支持。

    唯副将何可纲同样出身于辽西将门,仁而有勇,廉而能勤,善抚士卒,倒是能够分一分祖家的权势。不过何可纲的不足之处是,年纪太轻,资历过于浅薄,即便是祖将军离开了辽东,他想要上位似乎也比较困难。”

    朱由检不以为意的说道:“资历浅一些到不用怕,让常万春带着钱去,替他拉拢一批不得志的和中立的武官就是了。祖家同辽西将门之间多有姻亲关系,在辽东军中的关系盘根错节,因此他们家中的子弟能够占据了一大批好位置。

    但也唯有如此,必然有被祖家抢占了位置而感到不满的人。他们想要官职,朕就给他们官职。他们想要钱财,朕就给他们钱财。但是,他们接下来必须要支持何可纲提出的任何主张。当然,在这之前,朕要先见一见这位何副将。

    朕还需要一个保证,在朕召见辽西诸将之前,何可纲同常万春做的事情,不能让祖大寿得到风声,锦衣卫能不能做到?”

    赵明华紧张的想了想,才说道:“如果是2、3天以内,臣等还能办到,但是时间再拖长的话,恐怕臣等也无能为力了。”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说道:“足够了,朕给常万春办事的时间也不会超过2天。今天是27日,连善祥你准备一下车马,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出发。随行人数不要超过一个营,不要打出朕的旗号,带上常万春和他的钱。

    至于吴怀,如果后军今晚还没有到,明日你先带着近卫师的其他部分出发,29日必须要抵达迁安,有没有问题?”

    吴怀赶紧说道:“臣这里倒是没有问题,不过陛下身边带的人是不是太少了些。迁安现在已经是前线,为了避免发生意外,陛下还是应当多带些人在身边为好。”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要是后金真的把攻打山海关,切断关外明军的后路作为接下来的目标,怎么可能会在攻下五重安后就停下攻势?

    而且关外明军占据着大半个辽西走廊,即便是一时被后金攻到了山海关下,想要南北夹击关外明军,起码也要入侵的后金军队和辽东军队取得联系,耗上大半年才行。

    但是在这之前,攻到山海关下的后军军队就是一只在我们包围下的孤军。一只不能获得有效补给的孤军,难道还会比拥有辽西走廊作为基地的关外明军支持的时间更久吗?

    只要我们能够明确这一点,就能大致断定,后金军队对于东路军的进攻,目的就是要摧毁东路军的士气,使之短时间内无法再从东面进攻后金军队的后方,以便他们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我西路军。

    如果按照时间计算,后金军队在东路的主力从24日开始撤退,那么在今日大约已经抵达了堡子寨附近了。

    朕此前要求遵化城内军民坚守的日期,现在似乎已经超出了,如果不能尽快恢复东面的攻势,朕总觉得事情会出现什么不好的变化。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获得对于东路军的控制权力,朕可没有时间去同他们争论什么失败的责任。因此朕混在一只小队伍中前往迁安,并不会有什么意外,搞得大张旗鼓的,反而会破坏朕控制东路军的计划。

    如果你真想保证朕的安全,倒不如加快对近卫第一师的整合组织。近卫第一师越快形成战斗力,接下来朕在东路军说话才越有底气。”

    崇祯的固执显然不是在场的几位将领能够阻止的,一个多小时之后,换上了一袭普通士兵服饰的崇祯,被数十名骑兵紧紧的夹在了队伍中间,向着迁安赶去了。

    接近午夜的时候,这只队伍赶到了沙河驿,在驿站休息了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中午抵达了迁安城内。 

第675章 瞒天过海() 
虽然崇祯这次前往迁安想要瞒过东路军的将领们,但他可没想过要连王在晋也一起瞒过自己到来的消息。

    王在晋虽然算得上是大明文官中少有的能做事的人,但是依然没有亲临前线的勇气,即便是迁安到马兰庄只有半日路程,他也依然坐镇于迁安没有动弹,即便是前线将领现在吵作了一团,他也只是让王之臣前往了马兰庄进行调停。

    也正因为看到了文官们的胆怯,祖大寿等辽东将领才觉得在满桂失败之后,朝廷只能依靠于他们抵挡住后金军队向山海关方向的进攻,所以他们才敢于包庇吴襄而不肯作出让步。

    对于王在晋的行为,朱由检也只能视而不见,毕竟这位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军队统帅。能够让他待在山海关一年多以整顿关外明军的编制已经很不错了,再要强求他上战场,无疑有些吹毛求疵了。

    更何况并不是随便一个文官拉出来,就可以成为于谦和胡宗宪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在晋没有跑到马兰庄去,也许是避免了最坏的一种状况的发生。

    对于皇帝隐瞒身份的到来,王在晋确实感到非常惊讶,第一眼看到崇祯时,他还试图劝说皇帝返回蓟州去。在他看来,即便是让后金军队打倒山海关下,也不会比崇祯的安危更为重要。

    前者不过是一个局部失利问题,以大明的体量,这种失败最多只能算是伤到了手足。但是作为大明臣民一致效忠的对象,崇祯如果在前线出了问题的话,以现在崇祯身后尚未有继承人的局面,很容易就会变成一场内乱。

    外有后金、察哈尔这样的外患,大明内部再来一场皇位争夺战,那么也许大明王朝还真要遇到不忍言之事了。是以王在晋坚决反对崇祯留在迁安,甚至还要往更前方的马兰庄去。

    无法说服王在晋的崇祯,最后不得不向王在晋透露了,他前往迁安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督战,而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整顿辽东军,避免这只边军脱离朝廷的控制。

    崇祯还向王在晋表示,如果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命令,那么自己就会解除王在晋第三战区司令官的职位,让他返回京城组织京城的防御工作去。

    王在晋这才意识到,在大本营的体制下,他这个兵部尚书居然无法对皇帝的命令提出质疑。他自然不会让崇祯解除自己的职位,然后派人把他押回京城去,那样的话他的名声就真算是毁了。

    在崇祯蛮不讲理的作风下,王在晋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服从于皇帝的安排。不过他很快便写了一封书信向留守京城的内阁汇报了皇帝的行踪,希望内阁可以派出人员来把崇祯劝离前线。

    不过王在晋也很清楚,他这封书信的作用几近于无,等到内阁收到消息,再讨论出一个方案来,天知道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便是跟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避免出现最坏的局面。

    28日下午,一直坐在迁安城内没有动作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突然启程赶往了马兰庄。王之臣带着祖大寿、张春等辽东将领前来拜见了王在晋,胸腹遭受重创但死活不肯撤往迁安的满桂,则被亲卫抬着前来见了王在晋。

    逃回马兰庄后就一直气愤不已的满桂,在被王在晋单独接见之后,从大帐内抬出后的他,脸色却舒缓了不少。

    祖大寿等将领原本已经准备好,在王在晋面前继续同满桂、张春一系的将领们争吵下去,总要让这位兵部尚书忘记北面的后金军队的存在,陷在三屯营败仗的官司内不能自拔才是最好的。

    如果说此前听到石门之战胜利消息时,这些辽东将领们还想着要争一争功劳,好证明他们每年耗费的数百万辽饷,并不是白拿的。他们当时以为这趟后金出兵使用的军队多是蒙古人,因此战斗力差的连京营改编的新军都打不过。

    不过当满桂统帅的三个营一头撞晕在三屯营城下,又从吴襄口中得知埋伏满桂军队的是真女真鞑子的军队后,这些将领们顿时就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连祖家最能打的两人祖大弼和祖宽,在亲眼看到进攻五重安的后金鞑子中飘扬的真女真鞑子的旗帜后,都失去了此前拼命向前进军的劲头。

    不过让祖大寿感到意外的是,这次他们不管怎么争吵,坐在帅案之后的王在晋也没有露出恼怒的神情,硬生生的听着他们在自己面前吵了两日。

    十一月三十日下午,近卫第一师除炮兵团外都已经抵达了马兰庄外,随近卫第一师抵达马兰庄的,还有从永平等地抽调上来的两营辽东军,加上原先驻扎在马兰庄的五营人马,和前方败退下来的一营多将士,马兰庄的明军兵力再次突破了三万。

    对于援军的到来,祖大寿等将领并不感到喜悦,以他们现在的兵力已经足以守住马兰庄,但是援军的到来,说明统帅东路军的王在晋和王之臣还没有死心,想要挥师反攻西面的后金军队。

    祖大寿正同几位亲信将领商议,要如何打消王在晋反攻后金军队的想法,便听到王在晋派出的中军来传他们几人过帐商议军务。祖大寿同这位中军旁敲侧击的询问了几句也没有问出什么有用的消息,便送他出了自己的大帐。

    当祖大寿再次返回帐内,他手下的将领便七嘴八舌的向他说道:“大帅,王大司马要真是召集你去商议出兵一事,你可千万不能答应啊。

    连满帅这么能打的家丁都被鞑子差点打了一个全军覆没,我们的家丁不及满帅的家丁多,也不及满帅的家丁能打,这要是孟浪的冲上去,不是给鞑子送菜去了么?要是我们的兵员打没了,就连马兰庄都守不住了。

    现在天气日益严寒,眼看着就是要到大雪时节了,只要挨到大雪落下,相信那些鞑子也不是牲口,总不能穿过山林来打我们。咱们就同他们耗下去,耗到开春之后这些鞑子粮草不继,总是要退兵的。”

    也有心思较为阴暗一些的则挑明了说道:“如果王大司马一定要打,便先让那个什么近卫一师去打,他们能打下多少地方,咱们也能打下多少地方。若是这什么近卫一师不肯上前,凭什么让咱们这些关外兵去啃硬骨头…”

    祖大寿挥手阻止了这些亲信将领对自己的劝谏,扫视了一眼帐内的众人后,方才皱了皱眉头说道:“你们的意思,本帅已经明白了,不必再言。不过何可纲他们怎么还没到?他在忙什么。”

    帐内几名将领互相望了望,便有人出声替何可纲解释道:“何副将听说这两天北面的鞑子正在构筑营垒,他怕这些鞑子有什么阴谋,因此跑到前线去巡视防线和观察鞑子动向去了。”

    祖大寿点了点头满意的对着帐内的众将说道:“你们要是有可纲那份治军的心思,本帅何至于要停留在此处不动,说不得早就亲自带着你们去碰一碰北面鞑子的虚实了。待可纲回来,便让他来见见我,我要同他商议些事情。”

    以往总是在祖大寿面前说点何可纲小话的将领们,这次到老实的听从了祖大寿的命令,并没有多说什么。这些亲信的表现,让祖大寿颇为意外,觉得这些亲信总算长进了一些,知道在这个时候要放下争权夺利的心思,容下能够打仗的人才了。

    这次被王在晋召见商议军务的,只有祖大寿、朱梅、麻登云几位总兵和王之臣、张春等监军文官,偌大的中军大帐内,空空荡荡的只坐了十几人而已。

    虽然祖大寿只是关外五总兵之一,但是他现在已经隐隐成为了辽西将门的领袖,麾下的实力原本就比满桂强上一些,在满桂受伤兵败之后,东路军的武臣之首,便自动落在了他身上。

    朱梅、麻登云等人,在过去几日的会议上,也不敢过于同祖大寿针锋相对,支持张春对吴襄临阵脱逃的罪责,只不过是为满桂分辨了几句,充一充和事佬的角色罢了。

    而在过去几日会议中摸清了王在晋和王之臣对于三屯营兵败一事的态度之后,祖大寿虽然在这些文臣面前依然态度谦卑,但是在谈论到吴襄的罪责时,却始终寸步不让,以处置了吴襄,会彻底让辽东军寒心为由,一力为自己这位姐夫脱罪。

    同王在晋行礼就坐之后,祖大寿便先发制人的说道:“大司马,三屯营之战已经过去了如许多时日,现在总该有一个结论了吧?军中现在因为此事闹得人心惶惶,甚至将领之间都争执不休,宛然成了仇人。

    这样下去,不待鞑子来攻,军中已经士气动摇难以作战了。下官以为,大司马应当早作决断,以安军心啊。”

    张春顿时不满的反驳道:“祖将军你所谓的动摇军心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还想胁迫大司马不成?吴两环临阵脱逃,就是此战的罪魁祸首,你因为一己之私包庇于他,陷害满将军,不觉得羞愧吗?”

    祖大寿看着张春针锋相对的说道:“末将素知张道台同满将军交好,但是张道台要为满将军脱罪,也不能偏听偏信吧?

    现在主张两环率先逃亡的,不过就是满将军身边的亲兵,逃回来的其他将士可没见到两环是弃兵而逃的罪魁祸首。咱们已经为了此事争吵了这么久,难不成今日还要继续争吵下去 

第676章 祭祀英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