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社会听起来固然很美好,但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桃源之乡。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是舍己为人的圣贤,但凡有这么一二个自私自利之人,整个大同世界就不复存在了。

    而从去年开始,大明时报鼓吹的仁义治国的文章中,开始吧义务和权利联系了起来。这些文章一番以往明君贤臣的治国模式,而是提出了关于大明百姓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同时拥有什么样的个人权利的讨论。

    在这些文章中,那位叫做苏长青的作者,不断反复提及了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上位者颁发了多少条保护民众的政策,也不在于这个国家出了多少清官,而是应当看一看这个国家的民众,是否知道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他个人所具有的权利。

    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如果清楚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愿意为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他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那么不管是君王和官吏都无法超越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去侵害民众的利益,则国家之强盛可以预期。

    因此大同世界并非出自上位者的恩赐,而是来源于普通民众为捍卫自己权利的抗争。

    这些文章深深的打动了夏允彝,甚至于让他拒绝了返回江南,参与复社的成立。如夏允彝这样的年轻学子,在燕京大学内还有许多。

    当刊登了三位一体论的大明时报出现在燕京大学之后,顿时成为了这些士子们热议的重点。而夏允彝也从此前的一君之下万民平等的支持者,迅速转到了支持:君民一体论,君王应当是百姓利益看护者的观点上来了。

    大明时报的特约评论员苏长青这个名字,终于开始被京城士人常常挂在嘴边了。 

第569章 青城() 
当明朝君臣在文华殿召开国是会议,商议对两淮盐引案的处置措施的时候,在关外喀喇沁部青城的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一座数千顶牛皮大帐所组成的大军营地。这只军队正是黄台吉、代善、莽古尔泰等三位后金大贝勒率领的,讨伐察哈尔部的女真…蒙古联军。

    这里的喀喇沁部是指蒙古左翼的喀喇沁部,此处的喀喇沁部首领并不是黄金家族的血脉,而是兀良哈人。达延汗的孙子巴雅思哈勒成为喀喇沁部的领主时,就把部落从鄂尔多斯地区迁移到了宣府张家口、独石口边外,同此地放牧的兀良哈三卫发生了亲密的接触。

    大约在16世纪40年代初期,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在其领主恩克兄弟9人的率领下,举部携带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祭祀宫帐归附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以恩克为首的一部分朵颜兀良哈人归附喀喇沁部后,便奉喀喇沁部首领巴雅思哈勒及其后裔为自己的领主,这便是东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

    察哈尔西迁之后,右翼喀喇沁部正好堵在了察哈尔部的西迁之路上,右翼喀喇沁部的黄金家族首领不愿意听命于西迁的林丹汗,因此也是最先被察哈尔人所击溃的右翼蒙古部族。

    而东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因为远在独石口外,因此没有参与这场同察哈尔人的战争。但是右翼喀喇沁部在大战之后实力大损,已经无法再统领和庇佑右翼的喀喇沁部了。

    兀良哈人原本就是替大明守门的附庸蒙古部族,在成祖奉天靖难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出了不少力气的。因此成祖靖难成功之后,便与三卫约定,让他们脱离宁王而自为藩部,每年发给耕牛、农具、种子等从事农耕,在广宁等地互市。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实施战略收缩政策,把关外之地尽皆放弃,甚至连河套这样的战略要点也不要了。失去了明军的威慑之后,原本已经附庸于明朝的蒙古各部便开始有了其他心思。

    兀良哈人和大明相邻的200余年来,就是时叛时降的一个关系。直到右翼蒙古首领接受了明朝顺义王的的封号之后,双方才有了最近几十年的和平关系。而东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其实就是大明关外守门的36部。

    这些部落的游牧场所,便是从张家口以东一直到辽东长城,从喜峰口外向北一直到广宁关外的广大区域内,这些部落小的只有几十人,大的则有数千人。

    当右翼喀喇沁部被林丹汗击溃后,本就处于灾荒中的左翼喀喇沁36部的首领们便有些惊慌失措了起来,他们觉得光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抵御林丹汗的,但是明朝却又没有对右翼蒙古加以援手,使得36部首领开始谋取投靠后金。

    不过崇祯登基之后,重新改变了对待蒙古的政策,并在去年10月于丰镇郊外联合蒙古右翼击败了察哈尔部,重新划分了蒙古左右翼的草场,终于挽回了36部的一些人心。

    但是执政36部的蒙古首领,拉式奇布、布颜、莽苏尔、苏布地、庚格勒为首几个大小塔布爱,已经有近半人倒向了后金,并在去年八月同后金大汗黄台吉一起,宰白马杀乌牛,祭祀天地立下了结盟的盟书。

    上了后金的贼船,再想要下来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36部中除了13个势力较小,同汉人往来较多的部落依旧不肯叛明之外,其他各部都在暗地里投靠了后金。

    原本当黄台吉率领大军抵达喀喇沁部时,36部的首领长昂子色棱和孙苏布地塔布囊,将会把36部首领召集起来,正式宣布36部归顺后金。

    不过现在有13部首领不愿意前来会盟,加上去年明军出关击败察哈尔部,也使得打算归顺后金的色棱和苏布地塔布囊起了犹豫之心。因此苏布地塔布囊以去说服另外13部首领归顺后金为名,并没有出现在同后金会盟的场所,而只是让其父亲色棱留在青城。

    黄台吉等后金首领对于36部的出尔反尔,自然是有所不满的。很明显36部并不看好后金这次的出征明朝,因此打算给自己留条后路。

    不过黄台吉虽然痛恨于苏布地塔布囊的首鼠两端,但是熟悉明国边关地理的塔布囊布尔哈图依旧如约抵达,并向后金表示了臣服之后,他的不快便很快消失了。

    在黄台吉看来,只要36部派人和他一起南下破关而入,那么明国就不可能继续信任36部了。以明国官员的官僚程度,估计连36部首领的名字都未必叫的出来。所以苏布地塔布囊的行为,不过是白费心机而已。

    有了布尔哈图作为向导,击破明国的长城关口就会轻松许多。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服军中的大小贝勒,转换行军目的和路线,从西击察哈尔变为南下征明而已。

    事实上这个目的他已经完成了,只不过出兵前蒙在鼓里的代善和莽古尔泰还是有所不满,黄台吉准备在入关之前,再同两位兄长好好谈一谈。

    当黄台吉正在考虑如何劝说两位兄长接受众议时,距离黄台吉大帐左侧百多米远的代善大帐内,后金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也正在紧张的商议着。

    代善的大帐虽然比黄台吉居住的大帐略小一些,但是内部的装饰却要豪华了许多。大帐内用上好的绸缎隔出了前后两个区域,代善和莽古尔泰就坐在后帐内独自交谈着。

    代善和莽古尔泰其实并不好,代善是努尔哈赤第一个大妃之子,而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二个大妃的儿子。努尔哈赤生前,两人还算在表面上维持着兄弟和谐的关系,但是努尔哈赤病逝之后,为了推举后金大汗一事,两人就决裂了。

    努尔哈赤病逝之后,因为没有立下遗嘱,所以后金的女真亲贵最终认同了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大汗的方式。理论上,努尔哈赤的儿子都有资格继承后金大汗的位置,但是最有可能的人选,却是代善、莽古尔泰和多尔衮三兄弟,因为这几人都是嫡子,而且手中都握有强大的武力。

    代善领有两红旗,多尔衮三兄弟继承了努尔哈赤亲领的两黄旗,莽古尔泰虽然只有一个正蓝旗,但是却得到了阿敏的支持。

    为了避免多尔衮三兄弟获得汗位的继承权,四大贝勒联手逼迫三兄弟的母亲大妃阿巴亥殉葬。阿济格向来不得人心,而多尔衮、多铎又年纪太小,无法亲领两黄旗名下的兵马,因此很快就被排除了汗位继承人的选择。

    因此代善和莽古尔泰就成了最强力的汗位继承人选项,但代善是努尔哈赤亲自废除太子封号的,按照法理上来说,虽然他既是嫡长子,又统领着两黄旗以下最强的武力,但依旧无法继承汗位,因为这有违努尔哈赤生前的决定。

    代善在后金的声望,显然不足以让这些女真亲贵们敢于违背天命汗的旨意。这样一来,莽古尔泰就成了后金大汗最有希望的继承人了。

    不过就在推举大汗的前一天晚上,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璘亲自向他劝说,与其立莽古尔泰为大汗,不如立黄台吉。

    一来,莽古尔泰获得了两蓝旗的支持,实力并不亚于两红旗,再让他获得了汗位,恐怕便要对两红旗下手;

    二来,代善当年被努尔哈赤废去太子之位,起因是代善看到其长子岳托修整好的宅地比自己的好,就先后让莽古尔泰和阿敏向天命汗请命,说代善所居之地狭小,意欲霸占岳托的宅地。但事实上,这完全是莽古尔泰和阿敏设计陷害。

    代善看上了儿子的宅地,还用得着他们两人去向努尔哈赤请求吗?岳托还表示,当年硕托失踪,也是受了阿敏的挑唆。这两人在努尔哈赤还在的时候就瞄准了代善,等莽古尔泰当上了大汗,他们这一家还有活路吗?

    三来,黄台吉在努尔哈赤诸子中算是待人最为宽厚的,而且他的母亲不是大妃,自己名下的正白旗实力又不济。推举黄台吉担任后金大汗,不仅能让代善继续保住两红旗,实力弱小的黄台吉,也需要依靠代善来抗衡两蓝旗,因此代善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代善虽然对岳托这个长子看不惯,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这番话说的不错。再加上他宠爱的三子萨哈璘也支持岳托的意见,到当初为了挽回努尔哈赤对他的影响,不得不杀死了萨哈璘的母亲,因此他一直对这个儿子抱有愧疚之心。

    于是在第二天的大会上,他称赞黄台吉才德冠世,是统领后金继续抵抗明国的最佳人选,最终一锤定音,敲定了黄台吉的大汗之位。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后金国内的女真贵族们大多惶恐不安。他们最为担心的就是,努尔哈赤不在之后,谁能带领他们抵抗明国的讨伐。同明国交战了这么多年,女真人杀死的汉人可谓不计其数,可以说双方已经结下了死仇。

    刚刚从部落民转化为后金国的女真贵族可不相信,等明国恢复过来之后,会和他们讲仁义道德,而不是兴兵讨伐。这些还没有接受中原文明熏陶的野人部族,还是习惯于用部落之间的仇杀来看待两国的战争。

    在他们看来,既然他们手中已经沾满了明人的鲜血,那么后金和大明之间必然要倒下一个,才算是结束了这场部族仇杀。

    因此在这个时候,谁能带领后金生存下去,谁就会得到这些女真贵族的拥戴。黄台吉既然能够带领后金继续抵抗明国,那么谁还会在乎他的出身高低呢?立嫡立长,那不过是南蛮的可笑说法。

    代善成功的把黄台吉推上了汗位,但同莽古尔泰却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怨。黄台吉继承大汗的位置之后,两兄弟连表面上的和谐关系都难以维持了。 

第570章 莽古尔泰之忧() 
出身于万历15年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正处于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作为努尔哈赤的第五子,他10多岁就开始跟随在努尔哈赤身边学习如何作战,20岁时独立领军,在讨伐乌拉部的战争中连克六城,从而为不少女真将士所敬仰。

    在决定明金命运的萨尔浒大战中,他先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全歼明总兵杜松所率的六万之军,又南下歼灭刘綎部的四万余众。可谓是展现了自己的赫赫武功,甚至连久经战阵的代善也要忌惮这个弟弟几分。

    天命六年之后,莽古尔泰主要负责对于蒙古方面的用兵,因此远离了沈阳。就在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的那一年,他还在率军讨伐喀尔喀的巴林部。

    就努尔哈赤去世前的举措来看,莽古尔泰显然是被当做继承人来考虑的。后金以武功立国,八旗的首领与其说是部落首领,到不如说更像是军事首领,后金大汗更是整个八旗军队的最高军事首领。

    因此,没有武功的大汗是无法驯服八旗军中的这批骄兵悍将的。而根据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军制,八旗给养军队的途径主要还是依靠对外劫掠,但是没有参与战争的军队是无法分到战利品的。

    后金立国后对四方用兵:攻伐明国,是为了获取土地、财富和奴隶;讨伐东北之外的野人女真,是为了充实建州女真本部的人丁;而攻打蒙古各部,是为了确定东北地区女真和蒙古之间的主从关系,此外就是获取蒙古的马匹和人丁。

    除了攻打明国之外,讨伐野人女真和蒙古各部获得的人丁,可以直接用来补充本旗的丁口。而本旗的人丁越是繁盛,下次出兵的人数就能增加的更多一些,也就能抢回更多的人丁和战利品,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野人女真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外东北,且各个部族之间又分的很散,因此出征野人女真除了获得丁口之外,基本上得不到什么战利品。如果不是在努尔哈赤的强令下,各旗是不愿意去讨伐山高路远的野人部落的。

    但是蒙古人就不一样了,虽然蒙古各部在生活物资上同样匮乏,但是蒙古各部所拥有的大量牲畜,却正是占据了大半个东北地区的后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八旗抓捕来的汉人奴隶,加上这些牲畜,就能为各旗源源不断的创造出财富来。

    而从小生长于马背的蒙古人,只要加以训练并装备上铠甲,便是最好的骑兵人选。虽然这些蒙古骑兵不及外东北那些野人女真那么野蛮和耐苦战,但是征服蒙古各部能获得的丁口,绝不是几个野人部落能相提并论的。

    在这些年征伐蒙古各部的战争中,正蓝旗的实力膨胀的非常快速,如果不是努尔哈赤的病故,正蓝旗估计就要以一己之力压倒两红旗了。

    但是善于指挥作战的莽古尔泰,在政治上却是不及格的。黄台吉领兵出阵时,所得缴获往往都会公平分配给出征的军队,不管这些军队有没有上过战场,因此各小贝勒才喜欢亲近黄台吉。

    但莽古尔泰虽然不及阿敏贪婪,阿敏常常打其他人战利品的主意,但也算不得宽厚。莽古尔泰治军严厉,指挥作战又极为勇猛,所以每每作战正蓝旗都是战功第一,缴获最大的。莽古尔泰可没有黄台吉的心胸,虽然他不会去掠夺友军的战利品,但也不愿意把自家的战利品拿出来分给友军。

    是以,莽古尔泰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却没有什么人愿意亲近他,和跟随他。每次和他出征,战功和战利品都被正蓝旗得了,其他人感觉自己就是来郊游的,自然也就对莽古尔泰没什么好感了。

    而努尔哈赤虽然生前让莽古尔泰支持对于东北蒙古各部的讨伐,以增强正蓝旗的实力。但是长久远离后金中枢沈阳的结果便是,莽古尔泰在后金大小贝勒和贵族之中,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善一推举黄台吉,会上众人就纷纷附议,根本没几人考虑过莽古尔泰继承大位的可能性。

    眼睁睁的看着后金大汗的宝座从自己手中溜走,莽古尔泰自然是怨气满腹的。不过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官,他也很清楚,后金国内此时一定不能生乱。因为后金的敌人实在是过于强大了,不管是明国还是察哈尔部,从理论上看都有独自消灭后金的能力。

    这一点,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虽然屡屡击败明军和察哈尔部率领的蒙古军队,占据了大半个东北,但是明国和察哈尔部却依然看不到打不下去的迹象就能看出来。

    明国和察哈尔部就像是两个躯体庞大的巨人,不管后金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多少伤痕,也不过是一些皮外伤。而后金却是一个矮小而脆弱的侏儒,只要被这两个巨人打到一下,说不定就要毙命了。

    因此后金对于这两个国家作战,每每都是抱着破釜沉舟的思想,在战争中从来不敢抱有半点侥幸心理。

    努尔哈赤的意外去世,虽然让努尔哈赤的子孙们都眼热于后金大汗之位的归属,但是后金国内从上到下也弥漫着一种焦虑。那就是,没有了天命汗谁还能带着八旗子弟对抗明国和察哈尔人的联手?

    而对于莽古尔泰这些后金大贵族们来说,此时更为担忧的是,明国和蒙古人会不会趁着努尔哈赤去世,后金国内人心不稳的时机,对后金展开一次讨伐。

    要知道,在努尔哈赤去世的这段时间,从后金出逃的汉人数量明显增加了,而一向是后金最可靠的盟友蒙古科尔沁部,此时的态度也有些耐人寻味。

    在这种局势之下,莽古尔泰并不愿意为了一个大汗的位置闹得后金四分五裂,因此作出了妥协和让步。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努尔哈赤生前都未能打破的察哈尔…明国包围圈,居然在黄台吉登基后不久就自动解散了。

    林丹汗不趁着努尔哈赤去世,后金国内政局不稳的状况收复失地,反而主动率部西迁,为后金让出了通往漠南蒙古的通道,也是通往明国西北边境的通道。而明国年轻的天子,也在这一年忽然去世了。

    这两件事的连续发生,不但让后金获得了度过汗位交接期所需的时间,更是让后金莫名就拥有了独占整个辽东地区的有利局势。而因为才德冠世的继位大汗的黄台吉,更是借此赢得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要说莽古尔泰没有后悔,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所以愿意退让,是做好了应对后金最为险恶的局面,而不是这么轻松的让黄台吉赢得后金的军心和民心。这完全是老天在帮黄台吉作弊么?

    如果早知道林丹汗会西迁,明国天子也命不久了,他是说什么也不会这么轻易的让出大汗的宝座的。搞得现在,后金国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都在私下传言,说黄台吉果然是天命所归,否则怎么会一登汗位,而后金国两大强敌就出现了状况了呢?

    莽古尔泰只能哑口吃黄连,把一腔怨恨都朝向了大贝勒代善。要不是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