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玉种田记-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好,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办,至于怎么操作,就按你今日奏折上面说的做吧,至于出现一些意外,只要出发点是一民为本,可以随机应变,便宜行事!”皇帝刘擎宇松口,说话的时候,用眼神环视整个殿堂,一些大臣低着头,不敢迎上皇上的眼神,心里有愧啊。在佩服王大人的时候,也在羡慕王大人认了个好义女,什么事都可以抗下。

    “微臣一定认真做事,不负皇上厚望!”王大人保证说道,之所以敢接下这件事情,是因为有和玉给的图纸,还有一些关于遭水患的程度,剩下的就是尽早启程,去实地考察一下,找到一个合理和有效的办法。

    至于忍受,除了的当地的百姓,还有两万府兵,人手差不多够用。王大人带着杨师爷,两人一起前往永兴州府。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当地的百姓根本不愿意迁移。毕竟这些地方非常富饶,而且春耕刚过没多久,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哪舍得离开。

    “文博,你说怎么办?百姓不远搬迁,真是头疼!”王大人捏着额角,叹气说道。

    杨师爷也跟着走了一天,师弟聊破解诶情况,自然知道王大人的难处。但既然接受皇命,不管遇到舍呢吗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想起玉儿那句话,方法总比问题多,今天想不出,不代表明天想不出。

    “老爷,你也累了好些天,今日就好好休息。明日再想办法,安土重迁是我们明硕国注重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家的。”杨师爷非常中肯的说道,要是在灾后,就少了说服百姓的步骤;现在什么灾难都没有,他们会怎么相信呢。当然不想搬家,搬家三年穷,大家都知道的。

    王大人晚饭吃的不是很多,心里放不下。杨师爷也劝不住,希望晚上能想到好的法子。

    第二天,王大人,杨师爷的精神都不是很好,黑眼圈非常好严重。正在吃早饭的时候,何志勇赶来了。皇帝刘青云钦点何志勇到永兴州府做知州,和玉,刘天佑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好长时间摸不着头脑,这皇帝到底想做什么。

    不过这王大人和杨师爷一看到何志勇,瞬间明白了,完成这次任务,估计真的要隐退了。何志勇虽然是太子妃的亲弟弟,做了三任县令,政绩不错,但要是成为一州知府,火候还不到。最起码要在朝堂上沉浮几年,再放出去作为地方大员。这皇帝猴急急把何志勇安置到这么重要的位置,自然是想弥补一些。何志勇的威望,哪有王大人高,皇帝这步棋,做得任谁都说不了什么,帝王之术,就是这样运用的。这样既能启用何家的人为官,但又从上一层抑制。

    何志勇倒没有想太多,只是感觉升迁的有点快,族里还有其他人在仕途上,都还是七品,自己已经做到正五品了。何志勇还以为占了大姐和玉的光了呢,根本没想到是用王大人的仕途换得。

    “两位义父,这段时间辛苦了,精神不是很好,今天有事就让志勇下去办,义父在家里好好休息,毕竟年事已高,不能像以前那样不顾身体,没日没夜劳碌!”何志勇一进门就看到两位义父,比在京都的时候,精神差多了,心酸不已。

    王大人,杨师爷很是欣慰的看着何志勇,说道:“没什么,就是没睡好,你现在还是知州,凡是都要三思而后行!”

    何志勇点点头,两位义父,不仅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自己的严师益友,对学业,官场,都是不留余力的指导,心里非常感激。

    “两位义父,这是皇上让志勇私下交给义父的信件,还说看完了,就把信件给烧了。”何志勇从怀里拿出临走时皇帝刘擎宇给的信件。

    何志勇虽然好奇,但也知道这是皇上给义父的私信,自己根本没有资格看,所以一见到义父,就把信件拿出来。

    王大人,杨师爷正是无头绪的时候,这皇上的信,说不定里面有对策。

    王大人一目十行,脸色逐渐转好,最后面露微笑说道:“皇上仁厚,已经猜到我们遇到的问题,已经帮我们想好了理由,世外高人预测到有水患,所以朝廷特地下旨,永兴州府沿黄河百姓全部迁到里面,已经在杨华镇的地方建造简易的窝棚,将就几个月,等这边水患过去,还可以再回来。我们还可以趁此机会,召集人手,把黄河这段水利,再兴修一下。”

    杨师爷,何志勇都很吃惊,要是官方以这个理由,会不会是被人说成妖言惑众啊。

    “老爷,这个理由能直接这么说吗?”杨师爷担心问道。

    王大人自然知道,杨师爷是在担心自己,笑着说道:“老夫现在什么都不怕,反正水患过去之后,就会辞官,至于是不是妖言惑众,皇上自有明断。再说了,真是皇上让我们这么说的,相信皇上已经做好了后续准备,没什么担心的。”

    何志勇被王大人的话,吓了一跳,这文武百官,义父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年龄虽然大,但身体还可以,为什么辞官呢。

    “义父,为何辞官呢?”何志勇好奇问道,一脸不解。

    “志英,辞官是早晚的事情,等这件事情完了之后,义父会和你细说,现在不要想这件事了,就这么做,有什么事,有义父一力承担。”王大人很是慈祥笑着说道,看来以后还是要多提点志勇。可能是志勇的仕途太顺了,考虑问题总会有点理想化,看问题不能看得全面。

    何志勇见义父不愿意说,便作罢,首要任务是说服这些人迁徙,跟着两位义父出去了。为了提高效率,何志勇直接印了很多张宣传报,一个村子爱着一个村子说服,老人,孩子,****被带到了安置的地方,壮年男子留下来,兴修水利,疏通分支河流。当然这些人不是白干,是有报酬的,很多人愿意留下来做事在,赚取家用。

    毕竟是官方的信息,所以很多人就算不愿意,但是普通老百姓对于官府的惧怕,哪个朝代都是存在的。第一大任务,虽然费时,但后总归是完成了。

    “义父,志勇知道您为什么要辞官了。”工作有序的进行,所以王大人,何志勇才有空闲晚上喝酒。

    听到何志勇的话,王大人,杨师爷相视一笑,问道:“那你说说,我为什么辞官?”

    何志勇知道义父是想再一次一点自己额,缓缓说道:“义父,有两个原因,一是义父功劳太大,引起皇家猜忌;而是为了给何氏一族的小辈们让路。”

    王大人点点头,志勇能自己想明白,确实难得,笑着说道:“志英,你心里不要有负担。盛极必反,什么事情过头了,终归会不好;再说了,为官三十多年,累了,身体大不如前,辞官之后,安度晚年也不错!”

四百四十一章辞官

    四百四十一章辞官

    这就是官场,何志勇小时候立志,希望通过读书,保护家人,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不确定,自己再继续做官是否能保护得了家人。尤其是义父要辞官这么一说,给何志勇的打击更是很大。

    “志勇,不要想太多,只要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就行了,至于官位权势,义父真的不再乎,再说辞官来了,清闲的日子,早就向往已久,钓鱼,下棋,还有文博陪着我。”王大人看得开,是是非非,过眼云烟。

    何志勇点点头,理解义父的苦心。

    第二天刘天佑让周澈给何志勇,王大人送信,其实这封信是和玉的意思。里面有发过大水之后,根据时间计算,还可以种上山芋,这个东西可以现在别的地方育种,等大水一过,把山芋秧苗宰进土里就行,这样还可以收一些粮食。

    山芋的种苗直接是从清水县那边运过来的,那边遭灾,暂时用不了这么多山芋。

    “志勇,这一定是你大姐的注意!”王大人笑着对着何志勇说道,对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在明硕国还真找不到比和玉更有能耐的。

    “是啊,志勇也是这样认为的,大姐一向关心农事,自然会想着怎么能最快时间内恢复灾区生产。”何志勇非常赞同义父的说道,大姐都能把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开发成土地肥沃的良田。大水过后,留下很多河泥,这些都是非常肥沃的,完全可以种植庄稼。

    转眼到了夏天,和玉害喜减轻不少,每天要吃六顿饭,总是感觉很饿。不过多吃的一个好处,就是和玉变胖了,称了刘天佑的意,把害喜的时候瘦掉的几斤肉,又长上去了,脸有变圆了。

    夏至那天,很多人没有睡觉,包括怀孕的和玉。刘天佑拉着和玉的手,躺在床上,持续大雨,使黄河的水位不断上升。很多有经验的人,已经隐隐约约感到不妙。尤其是永兴州府河段的黄河,虽然疏通了很多支流的小河,但仍然没有降下水位。

    和玉攥紧刘天佑僵硬的手,轻声说道:“天佑,天灾**,这些我们虽然不能阻止的发生,但是我们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已经尽力了,你不要担心。”

    刘天佑最近非常操劳,眼角的皱纹又加深的趋势。把被单盖到和玉的肚子上,刘天佑叹口气说道:“天灾**的确避免不了,像你说的那样,尽力就好。倒是你,这段时间,也跟着我们忙活,要注意身体。”

    “知道你忙,所以我更加注意身体,以免让你分心。”和玉善解人意地说道,枕在刘天佑的胳膊上,很是安心。

    知道和玉记挂两位义父和志勇,刘天佑已经派了很多高手伴随左右,所以和玉也没什么担心的。

    夏至过后没几天,皇帝刘擎宇就接到了永兴州府那段黄河决堤。幸亏早就把百姓迁移了,就算挖了很多分支,还是决堤。皇帝刘擎宇知道王大人已经尽力了。

    田里的庄家是保不住了,大水下去之后,那已经是十几天之后的事情。百姓们大部分在感激朝廷能提早做出迁徙,但心里仍然非常难过,亲手种下得了秧苗,被活活淹死,今年注定颗粒无收。

    当何志勇第一时间发布告示,在原来的田地上,种上山芋,等到秋天的时候,还可以收到过冬的口粮。现在青黄不接,但是大部分家里还是有余粮的,为了鼓励百姓回到原来的地方,就给回去的百姓粮食。

    既然官府这么说,百姓们就相信,为了更好的生活,纷纷回来。当领到很多山芋秧苗和粮食的时候,很多百姓已经泣不成声。要是没有朝廷以前准备,黄河沿岸的一半百姓会死掉。

    大水之后,天气又热,容易滋生瘟疫。何志勇临来永兴州府的时候,凤阳子告知何志勇,及时把水里的淹死的动物,收集起来,堆积在一起,大火烧掉;然后在用大量的石灰消毒,最后又写了一个方子,在每个水井里放上一包,泡上一天之后,才可以引用,十天一包。

    何志勇按照凤阳子的话去做,把打捞出来的动物烧掉,撒石灰粉,从开始不停的下雨,何志勇已经命人在每个水井里撒了一包药材。所以等百姓们灾后回来之后,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到处臭烘烘的。

    水已经被从支流派出去,剩下的就是灾后重建了。赈灾的银两够用,有个做生意的哥哥就是好,药材,石灰,都是大哥何志英帮忙联系的。

    为了避免别人说何志勇从中谋私,这些东西按照原价的八折,就相当于成本价,就算有人想找茬,也找不出来。人家何家做的这个生意,根本就没赚钱,甚至还搭上运费。

    何志勇看着账目明细,每次都核对的清清楚楚,现在何家有权优势,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现在的局面,不能有半点马虎。

    山芋秧苗也是大哥,妹夫张罗的,等山芋秧苗种好之后,房屋也建的差不多了。王大人作为皇帝钦点的监察御史,灾后两个月,一切控制并稳住的情况下,才把所有事情交接给何志勇,准备回京都。

    “志勇,治理一个州府比一个知县要困难的多,但义父相信你可以做的很好!这段时间,你也累得够呛,等回京都之后,让人给你送点好的东西。”王大人临走的时候,心疼说道,“至于东琴,等再过段时间,这边完全好了,再把他们娘俩送过来,这样你也能在这边安心处理政事。”

    “谢谢,义父想得这么周到,志勇一定会在这边尽力做事,绝不辜负义父和皇上的期望。”何志勇知道这次王大人回去之后,就会辞官,那落在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甚至要挑起何家所有当官举人仕途前程。

    凡是都有两面性,义父辞官在家,正好可以颐养天年,好好休养。就说赈灾,一年之内,居然接下两个这么重要的任务,工作量这么大,寻常的人根本吃不消,更别说是已经年逾六旬的义父。

    “老爷,这次你就自己回去吧,毕竟志勇第一次执掌一个州府,很多事情还没有经历过,文博就留在这边,协助志勇,这样的话,不管是老爷,还是玉儿,都能够放心。”杨师爷非常不放心何志勇的一个人呆着永兴州府,每个地方都会有地头蛇,势力盘根错节,一个处理不当,就会惹上麻烦。何志勇毕竟太年轻,做不了这么重要的事情。

    王大人点点头,放心的离开永兴州府,回到京都,没有回府修养,而是直接来带皇宫,向皇帝刘擎宇做最后的灾后汇报。

    “王爱卿,这次您又立立刻大功,拯救数万百姓于水火之中,朕要好好的赏你。”皇帝刘擎宇一脸兴奋,这是明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前做到了提前预防,把损失降到最低。

    王大人不卑不亢的回答说道:“微臣不敢居功,要不是皇上体恤百姓,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也不愿百姓有半点闪失,大力支持微臣的行动,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要是没有各位朝臣,鼎力相助,也不会这么迅速的完成救灾活动。”

    皇帝刘擎宇很是享受王大人的吹捧,更是心花怒放,有哪个皇帝不是喜欢朝臣和百姓的爱戴,皇帝刘擎宇自然也不例外。

    “话虽这么说,但要是没有王爱卿的亲历督办,一定不能这么顺利。朕有心赏赐爱卿,但现在还真不知道缺什么。”看来皇帝刘擎宇并没有忘记升任何志勇为知州的初衷,嘴里说着奖励,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王大人的官位已经升至最高,银两对于王大人,何家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升至最高,终要回归本源。

    要是那些居功,谈富贵之人,一定会趁机邀功;但王大人不是,他一直能看得清形势,知道该怎么做,说道:“微臣感谢皇上厚爱,皇上要是真想赏赐微臣,那就特许微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三王爷一听王大人这句话,就知道了这王大人已经明白了皇帝的用意,点点头。有时候,退后所得到的形势不一定是真的向后,说不定还可以往前再推一把。

    皇帝刘擎宇听到王大人这么一说,心里没有高兴的感觉,反而感觉很惆怅。难道真的让王爱卿辞官回家吗,一时困惑。

    “爱卿何出此言?朕让你自己说想要什么赏赐,你要是不好意思说的话,那朕就自作主张。”皇帝刘擎宇做不舍状,其实内心还真是舍不得。

    “启禀皇上,微臣感觉这次回来,身体大不如前,有很多隐疾,就算想继续为皇上效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王大人用身体不好推辞。

    “爱卿身体不好,是应该好好的修养,去年地震救灾回来,还没过多久,又去治理水患,的确是很累,身体吃不消是正常。这是朕的疏忽啊,没有及时关注爱卿的身体。修养可以,但辞官这是暂且不提,特需王爱卿在家里带俸休养半年,朕会让人送去珍奇药材,希望爱卿能够尽快养好身体。”皇帝刘擎宇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先托半年。

四百四十二章国师

    四百四十二章国师

    王大人辞官的话题到此结束,下面皇帝刘擎宇开始谈论全真子,这人还真得能预测祸福。自从水患真得发生之后,皇帝刘擎宇亲自到京都县衙的大牢把全真子迎来了,特允许全真子在京都附近大的清凉道观修行。一时间,道观的香火很是旺盛,京都很多达官贵人纷纷许愿供奉。

    “全真人通晓天文地理,能被我明硕国所用,也是朝廷一大助力,今日永兴黄河水患结束,就讨论一下,如何赏赐全真人的功劳。”皇帝刘擎宇最想做的事情,其实这件,答应和玉,天佑要找到妥当的方法,不会让和玉为难。最好就是给和玉找个挡箭牌,世外高人,是最好的选择。

    下面的人由刚开始的质疑,现在确信这全真人的能力,还真不是盖得。很多大人,已经偷偷的去求见全真人,询问祸福。都被小道士还给挡回来了,说全真人现在正在闭关修炼,直到现在没有见到。

    “既然全真人有此才能,不如就封他为国师,预测祸福。”有人出列上前建议说道。

    “但我们明硕国没有前例啊!恐有不妥。”保守派的人,不是很赞成。

    “之前没有国师,是因为,还没找到有这种能力的人;但现在有了,要是不为我明硕国所用,不是很可惜。”

    “是啊,其实这国师在其他国,是有这么一说,国师的地位非常高。我们是监天司虽然只是制作历法,难得能预测到祸福,为什么重用呢?”

    朝堂上各抒己见,整个朝堂乱糟糟的,最后三王爷咳了一声,说道:“前日,老臣去见了全真人,谈天说地,全真人愿意为我明硕国国师,但只会在清凉观清修,不希望大张旗鼓,一旦预测到什么,会在第一时间,告知皇上。”

    三王爷的话,已经给这件事情定下了基调:全真人愿意做国师,但不喜欢别人打扰。三王爷的话,让朝堂上的人安静下来,保守反对派也不好再有反对声音。三皇爷的话,一般都是皇帝的意思,更何况这个话题还是皇帝刘青云提起的,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嘛。

    轰轰烈烈的册封全真人为国师,受全国人的膜拜。皇帝刘擎宇都有点嫉妒,这全真人国师风头比自己更甚,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好在那个国师是自己安排的,要不然这皇帝刘擎宇还真受不了这气。

    王大人要辞官的消息,在朝堂上掀起了一番风浪。有的人能够明白其中的深意,大部分的人是看不出来的,还真以为王大人的身体微恙,纷纷表示难过,下朝了之后,还去王大人府上,看望一番。

    和玉一听说义父身体微恙,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