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着,武曌念念不忘的那七座皇家祭庙也终于在洛阳城中立了起来。为了表明自家悠久的皇族血脉,以及解释国号“大周”的来源,武曌对“祖上”又进行了追封:其中,周文王姬昌被尊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姬武被尊为“睿祖康皇帝”……直至老爸武士彟。所有健在的武氏男性成员都被封王,女性封为公主。这就是所谓历史上的“武周革命”。
山东青州有一个打鱼的老汉,姓王,不识字,每天的生活就是打鱼,卖鱼、回家美美地喝上一壶。他觉得自己过得很惬意,从前高宗在位时他就是这么过,现在皇帝换成了一个叫武曌的女人,他还是一样地过。
神都洛阳城中的大部分官员也和王老汉差不多,依旧是每天正常上下班,到日子便去领薪水,唯一的不同只是朝堂上坐着的人换了。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除了武曌和她的党羽们,大部分人都很平静。
武曌不平静,兴头正起的她又想出了个标新立异的招数:各州一律改称“郡”。可惜制书刚发出去,就被人一盆凉水兜下:“陛下刚建大周,现在却又下令废‘州(周)’,岂不是很不吉利?”
于是制书下发没多久,一份标着“特急”的制书又风风火火地赶来纠正。咳,这事儿哪像一个六十七岁老人的所为,倒像是个十六七岁姑娘,想哪指哪。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武曌又下令在东西两京所属的各州内兴建大云寺一座,用于收藏那部被视为“革命”之根本的《大云经》。寺庙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选拔僧人定期讲学。
作为应时的产物,《大云经》与正统佛法关联不大,且因编撰时间短,错漏和矛盾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既然皇帝有要求,和尚就得想办法。于是注释这个行业开始兴盛起来。当然,高投入自然会有高回报:九名因注释或讲学工作出色的和尚被授予了县级公爵的爵位,获得了相当于三品以上官员标准的紫色袈裟以及四品官员才可佩戴的银龟袋。
大周王朝的风帆已经扬起,天下既定,武曌觉得,是时候任用些有真才实学的干将了。
你皇上心思变的快,难为了下面抬轿子的人。
饶阳县尉姚贞亮以傅游艺为榜样,发动了几百号人向武曌进献尊号——上圣大神皇帝。此时的武曌对自己已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能叫“圣”、“神”已经很了不起了,再来个“上圣”、“大神”就过了,再说尊号这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抵御风寒,要来何用?于是姚贞亮的马屁被原封不动地踢了回去。
再看傅游艺,也没能真正享上几天福。为官者得把握分寸,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说多说少皆有讲究。可傅游艺自恃恩宠,随便便把自己做梦登上湛露殿的事情告诉了他人。在那个告密成风,酷吏横行的年代,他很快便被“朋友”出卖。因不堪忍受折磨,傅游艺在牢房中自尽身亡,此时距离他发迹也就短短一年的时间。
武周王朝的大旗已立,武曌的亲戚们也都跟着飞黄腾达了,但他们并不满足,因为皇帝虽然姓武,可继承人姓啥还不确定。
在武家人看来,李旦无论怎么改,都还是李家的子孙!血统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十一章 武承嗣的太子梦
在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煽动以王庆之为首的数百人上疏,并组织了一个“人民代表请愿团”奔走呼号,请求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
面对拳拳“民意”,武曌不禁心动,毕竟立武家正统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思。不过易储毕竟是件大事,总要先问过大臣们的意思。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长倩(本名岑长倩,因受武曌信任被恩赐姓武)首先提出反对,他指出,皇嗣武旦并无过错,怎可轻言更换?王庆之等人纯属胆大妄为,应当责罚,请愿团也为非法组织,理应尽早解散。
这番话虽然不对武曌胃口,但说的句句在理,武曌无力反驳。于是她转而又问了地官尚书兼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结果同样令她失望。
连碰了两个大钉子,武曌一下子没了兴趣。而直接利害人武承嗣知道后更是极端不爽:居然敢公开坏我好事,哼,不报此仇,我誓不为人!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长倩“意外”地被任命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出征吐蕃。刚走到半路,武长倩又被一纸制书紧急召回了神都洛阳。这次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美酒,而是一把沉甸甸的枷锁。
格辅元则直接被诬谋反,关入了大牢。
下了大牢,便是来俊臣的天下。
经过初步接触,来俊臣发现这二位都是嘴硬的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决定从武长倩的儿子武灵元处下手。
一番恐吓之后,心理素质不过关的武灵元的心理防线被攻破,除了“揭露”父亲的“犯罪事实”外,他还供出了春官尚书欧阳通等数十位“同谋”。
对于这些官员,来俊臣可不那么客气,招数变着法得使,欧阳通等人无数次因受刑而昏死过去,又无数次地被冷水浇醒过来。可即便如此,来俊臣依然没能得到他想要的口供。
最后,来俊臣干脆自己编造了一份笔录,强行取了武长倩等人的指模,以此结案上报。
对于这份案卷的真实性,我相信武曌心中是有数的。如果说朝廷之中,两位宰相和若干名尚书一同谋反,那无异于当场给皇帝两个大耳刮子:原来这就是你看人的眼光啊?所谓朝廷栋梁居然都是十恶不赦的谋逆分子!
最终武曌还是做出了终审判决:涉案者全部斩首示众;剥夺首恶武长倩姓武的资格,刨其祖坟,暴尸荒野。
或许会有人骂武曌昏庸。事实上,聪明如她又何尝不明白这会成为后人诟讳的把柄,但她只能这么做,因为在这些人的身上她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不忠,以及对李唐皇室的念念不忘。
这种人,有证据要杀,没证据制造证据也要杀。否则他日必为武氏之祸!
随着众高官的人头落地,朝中大臣一片噤声。
有人失意,自然有人得意。
请愿团团长王庆之得到了武曌的亲自接见。
年近古稀的女皇端坐在朝堂上,仔细端详着堂下的陌生人,问道:“皇嗣乃朕的儿子,并无过错,为何要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对于这个问题,王庆之是有准备的,他不慌不忙地答道:“古人说得好:‘神明不享用不同族的人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别家族的人(《左传》: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试问当今是谁人之天下,怎能让一个姓李的人来做后嗣?”
望着拼命想挤出一脸忠贞相的王庆之,武曌突然很不舒服起来:你在大唐过了这么多年,而我大周立国才区区两年,怎么就让你这么死心塌地了?说得如此坚决,当我是三岁小孩吗?
想到这里,她的脸突然阴沉了下来,不愿再说话,只是挥手让他离开。
王庆之没想到精心准备了那么久居然连个正式上台表演的机会都没有,急得赶紧趴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流泪诉说着自己对武家的忠心,希望能够有机会为女皇效命。
看着可怜虫涕泪横流的模样,武曌有些不忍,便命人取来了一张盖有玉玺的文书:“以后若想见朕,凭它就可以进来。”
此后,王庆之倒是常常觐见,只是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外加眼泪鼻涕一大把。而他的请愿团也总在宫门外大呼小叫,搅得宫里宫外都不得安生。更让武曌受不了的是,此人越来越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俨然一副内宫行走的模样。时间长了,她也烦了,决定给王庆之一点教训,别老不把自己当外人。
惩罚措施么,就打几板子吧。
凤阁侍郎李昭德奉命负责处罚事宜。
领命后李昭德将王庆之带到了宫城南面的光政门外。直到这个时候,王庆之还是一脸的不以为然:哼,等明儿女皇心情好了,让你们都乖乖叫我大爷。
可惜他已经没有运气再见到明天的太阳了。
光政门外,李昭德一改平日的和颜悦色,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杀气。他大声向门外的官员以及请愿团的成员宣布:“此贼欲废我皇嗣,立魏王为太子!”
他留着后半句没说,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后面那半句便是——人人可得而诛之!
见势不妙,王庆之欲开口辩解,却见李昭德已祭出了法宝:“奉皇上令,棍打此贼!”
左右答应一声,便将王庆之按倒在地,举棍就打。很快光政门外便只剩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
见领头的没了气,请愿团也一哄而散。
人死了,李昭德得回宫复命。虽说打人是奉旨,但打死人却并不在授权范围之内。
李昭德的汇报短小而精干:“王庆之体弱,不经打,几棍下去便一命呜呼了。”
武曌心里明白,她瞪了李昭德一眼:“哦,就这么死了?”
李昭德倒也沉着:“先帝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革命而建立大周,上承先帝,下传子孙,方能成就万代基业,怎能轻易将皇位拱手让与外人?”
武曌:“……”
“自古以来,从未听说哪朝哪代的天子为姑妈建造过祭庙。况且就算侄儿会给姑妈建造祭庙,但先帝将自此享受不到祭祀的香火。望陛下三思!”
如果说前面的话主要是点明了侄子和儿子的区别,那么后一段话便是勾起了武曌对丈夫的深深回忆。无论她心里是怎么看待李治的,这个让她付出了半生精力的男人无疑是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李昭德的这顿乱棍和点拨,让武承嗣等人先前的努力顿时化作了泡影。
王庆之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有人会说官场太黑暗,政治家都是六亲不认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无论你在台上的时候有多嚣张,永远不要去挑战大多数人的底线,要为自己留好退路。否则,你的前方将不出意外地铺满软硬不等的钉子。套用《小兵张嘎》里的一句台词: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但为了进步,有人还真是什么都肯豁出来。郭霸便是其中之一。
他也是靠迎合女皇发的家,时任监察御史。听说他的顶头上司、御史中丞魏元忠卧病在家,郭霸立刻携厚礼上门探望。生性刚直的魏元忠自然不会给什么好脸,只是简单地寒暄客套了几句。
这时,魏元忠的家人拎了个马桶出来,还没走到门口便被郭霸叫住。接着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身为朝廷命官的郭霸上前打开了马桶盖,用手取出了一块大便,放到嘴里有滋有味地尝了起来!
在场的人一阵恶心,可人家郭霸却是意犹未尽地咂了咂嘴巴,十分高兴地向魏元忠道贺:“大夫(即御史大夫,御史台最高长官,御史中丞是副职。郭霸称魏元忠为大夫就如今天称XX副局长为XX局长一样,是种讨好的方式),您的身体很快就会好了!如果拉出来的大便味道是甜的,那就要小心;而我尝出来大夫的大便又臭又苦,说明身体机能正在好转,请不用担心了!”
可惜魏元忠压根不领他的情。很快,几乎人人都知道了郭御史的“光荣事迹”,个个都嘲笑他在“尝粪识病”方面的特殊造诣。
然而魏元忠可以不齿郭霸,但他却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
第二十二章 狄公的自我救赎
天授三年(公元692年),魏元忠再次入狱,罪名还是“结党营私,阴谋叛变”。告他的人,依然是来俊臣。背后推手则是武承嗣。
武承嗣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做皇位的继承人。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梦想却总是被那帮不识趣的大臣所击破,因此除掉反对他的人就成了他当前的主要目标。来俊臣更是一天不审案就手痒心痒,两人一拍即合。
这次下狱的除了魏元忠,还有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任知古、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相卢献、潞州刺史李嗣真,以及地官侍郎狄仁杰。
托电视剧的福,狄仁杰可谓家喻户晓的名侦探。不过历史上的狄仁杰可不只是古代中国的福尔摩斯,更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官员。
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先后在汴州和并州任参军,后被任命为大理寺丞,即最高法院法官。在大理寺丞的位置上,他踏实肯干,仅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处理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多人,且均无上诉,因此得名“平恕”。当代编剧的不少灵感估计也是来源于此。
这“一万七千人”估计有水分。实际做过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想真正做好几件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更不要说狄仁杰怎么能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弄清楚全国一万七千人的是非曲直。好在咱们也不用深究,总之明白狄仁杰是个能干的官员就得了。
不仅如此,狄仁杰还勇于坚持原则和捍卫法律的尊严,上至皇帝下至同僚都在他的面前碰过钉子。
高宗在位时,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被人举报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搁在其他地方这事顶多也就是触犯了《昭陵管理条例》,写份检讨外加罚款就可以了。但气头上的李治却下令将二人拖出去斩首。
身为执法者的六品小官狄仁杰挺身而出,当场指出皇帝责罚过重,依律不当如此。
已是气红了眼的李治咬牙切齿地告诉所有人:“这俩小子让朕成了不孝子,简直罪大恶极!朕今天一定要杀了他们!”
狄仁杰颇有当年魏征的风范,仗理寸步不让:“两名大将只因误砍了一棵树就要被斩首,后世之人将如何看待陛下?”
历来读书人对付皇帝最厉害的便是这句。
想到后人可能的评说,李治很快冷静了下来,收回了成命。同时,狄仁杰的见识和胆识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狄仁杰便升任侍御史,成为了一名监察官员。
&文&在狄御史看来,弹劾有过错的官员,维护朝廷法令是自己的职责。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得很好。
&人&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皇帝的宠信,横行无忌。
&书&作为监察官员,与不法行为作斗争是狄仁杰的职责。而王本立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他弹劾的对象。
&屋&见狄仁杰弹劾自己的“宠臣”,李治主动“打招呼”:小王本质还是不错的,偶有点小错,就算了吧。
狄仁杰一向很有原则:“朝中虽然缺乏人才,但绝对不缺王本立之流。陛下何必为一罪人破坏国家法令?若是陛下一定要宽恕他,还请陛下先把微臣流放!”
最终王本立被依律定罪,狄仁杰也靠自己的实力得到了李治夫妇的重视,被安排到各岗位轮岗锻炼,几经沉浮后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为相之路。
为相后不久,一次单独与武曌沟通的机会,武曌突然说道:“爱卿在汝南任职时政绩不错啊!”
狄仁杰赶紧谦虚一下:“不敢,都是陛下治国有方,臣托陛下的洪福罢了。”
“可是当时却有人向朕打你的小报告。爱卿想不想知道是何人所为啊?”
这话看似简单,却着实难答。说想吧,不免让人觉得你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说不想吧,又不符合人性,显得太虚伪。
即使把这个问题作为当代公务员面试的考题,定然也很见水准。
狄仁杰到底是狄仁杰,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确有宰相之才:“如果陛下认为臣有过失,臣当改之;如果陛下明白臣没有过失,那是臣的幸运。所以,臣并不想知道。”
这次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的测试结束了,结果是狄仁杰在女皇心中的地位又抬高了一些。
可惜酷吏来俊臣还在。但凡被他瞄上的都很难逃脱。狄仁杰也不例外。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来俊臣对刑律进行了补充,增加了“若身负死罪之人首次接受审讯即坦白交代,可以免除死刑”一项。
狄仁杰等一干人入狱后,来俊臣首先来软的,劝他们坦白从宽,既免了皮肉之苦,也可保全性命。
但没做过的事情怎可轻易承认,高官们大都拒绝认罪,唯有一人“屈服”了,而此人正是狄仁杰!
狄仁杰的供词很简单,原文不过十一个字:“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武周革命轰轰烈烈,万物重生。我等乃唐朝臣子,指控的谋反,确有其事!)”
狄仁杰如此配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判官王德寿由此得出结论:在狄仁杰身上下些功夫,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提审的时候,王德寿索性直白相告:“我打算借这个案子更进一步。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工作的亮点。如果狄公能把杨执柔(当时的另一宰相)牵连进来,定能免除死刑。狄公以为如何?”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陷害,狄仁杰不由仰天长叹:“皇天后土,怎使我狄仁杰为此勾当!”说罢一头撞向旁边的柱子,当场血流满面。王德寿怕真把他逼死了,只得好言安抚,请他好生休养。
见口供已经取得,只等核准的公文下发便可结案,来俊臣等人也就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看管。
可惜他们都错了。当年官卑职小时狄仁杰都敢公然和皇帝叫板,又怎会一下子变得如此懦弱?他之所以这样“委曲求全”,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他将冤情写在被面上,藏于棉衣之中,随后若无其事地向王德寿提出:因天气转暖,特申请准许家人将此衣改成夹袄。
因为狄仁杰之前的良好表现,王德寿没有多想便批准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拿到冤状后立即向皇帝武曌报了告。
按照常理推断,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沉冤昭雪,恶人得到惩处。可来俊臣是何等人物,怎会败在区区一纸诉状上?
面对武曌的询问,他一副无辜的表情:“陛下圣明。狄仁杰等入狱后,臣连他们的腰带都不曾碰过。考虑到他们原先的级别,还特地予以优待,吃住舒适,绝无刑讯逼供之事。若非他心中有鬼,又怎会这么快就认罪呢?”
双方各执一词,都是口说无凭,于是武曌决定派通事舍人周綝前往狱中实地调查。
若放在现在,上面有人来视察,下面都是几百米外就敲锣打鼓、满脸堆笑地前来迎接,把“钦差”伺候得哪里都舒坦。可周綝的这次调查,却着实丢了一把钦差的脸。
周綝来到监狱后,只见狄仁杰等一干人犯身着官服,衣帽端正,规规矩矩地在西面站成一排。而周綝的表现则更为滑稽:人犯们站在西边,他却只敢盯着东边看,一句话也不问,只会嗯嗯啊啊。
怎么会这样?
这就是来俊臣的厉害!。电子书下载
除了当朝皇帝,没人敢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