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冲就被斩首在博州城下,李贞也在抵抗了十七天后自杀身亡。剩下的亲王们再无人敢以卵击石,只能乖乖等待太后的处置。
然而这才刚是开始。随着武太后对李氏皇族不信任感的进一步加深,太平公主和她的夫婿成了政治斗争的下一个牺牲品。
李冲起兵之时,济州刺史薛顗曾积极招兵买马,意图响应这一“义举”。可惜李冲实在失败得太快,薛顗根本没来得及出手,于是他只好偃旗息鼓,继续夹着尾巴做他的刺史。
但很快事情还是败露。薛刺史被斩首示众。同时受到牵连还有他的弟弟薛绪。
人说婚姻有七年之痒,不过太平公主婚后的第七年却没有痒,只有痛:她的丈夫薛绍正是薛顗和薛绪的弟弟!
薛绍究竟是不是薛顗的同谋,史料记载不一,有说薛绍确实参与了,也有说薛绍是被人诬陷。就薛绍自身而言,他的家族是唐朝的名门,与李唐王室渊源很深;另一方面,他又是武太后最疼爱的女儿的丈夫,自然也不会不受重视。反与不反仅在一念之间,现在我们只能说anything ispossible了。
然而,对于武太后而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决不能放过,不管你薛绍有无冤屈,先处理了再说。考虑到薛绍是驸马,特别予以优待:杖责一百棍,囚于监狱,食物饮水一概不予提供。可怜大唐最尊贵的驸马竟被活活饿死。
我不知道薛绍被抓这段期间太平公主做了什么,但我相信她应该不会熟视无睹,然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只会是冷冰的拒绝和呵斥。为了权力,儿子都可以杀,何况一个区区驸马?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武太后看来,丈夫也如衣服,破了再买一件就是了。
杀了女婿和他的兄弟们,接着就是处理其他涉案的亲王。霍王李元轨、江都王李绪等一干嫌犯或被以谋反罪处斩或是死在了押送的途中。
自此再无人敢反抗。
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百姓和中下级官员来说,皇帝姓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舒服地居家过日子,或者有所进步。无论坐龙位的是谁,日子都得过。圣贤书天天教导要忠君爱国,相信大多数人爱国是有的,忠君则未必。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我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天地会高唱反清复明,不是因为大明朝真的有多好,而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是原先的“胡虏”,歧视汉人不说,连发型都要强行更换,心理上无法接受。咋就没听过反宋复唐、反唐复隋呢?所以,当李家的权力越来越小、处境越来越悲惨(相对于原先而言)时,他们悲哀地发现大多数人对此竟然无动于衷,即使自己跳出来也没几个人响应。算啦,认命啦,过一天是一天吧!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洛阳城中尘土飞扬,各种木料、石材等正从不同方向运往皇宫。市民们惊讶地发现,原本矗立的乾元殿已被夷为平地。旧址上,无数的工匠正如蚂蚁般忙碌地工作着,指挥他们的赫然是一位和尚!
和尚本名冯小宝,本是洛阳街头耍把式卖狗皮膏药的。虽然从事的行当不入流,人长得可是一表人才,身体倍儿棒。
是人才,就得放到合适的地方去锻炼。首先发现他的是李渊的女儿千金公主。在见识到了冯小宝的“厉害”与“特长”后,尽管念念不舍,但是为了讨好大权在握的武太后,千金公主还是忍痛割爱将冯小宝作为礼物“进贡”给了她。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冯小宝便得到了太后的万千宠爱,竟到了寸步都不舍离开的地步。
为了名正言顺地拥有冯小宝,武太后安排他出了家,法号怀义。为了抬高和尚的门第,她又让当时还安享富贵的薛绍认他做了叔父,于是冯小宝便摇身变作了薛怀义。
虽然太后极力想掩人耳目,但和尚每天骑着御马在宫中驰骋,别人想不看见都难。人的好奇心都是很重的,一打听,哦,原来这位和尚比当今皇帝可强多了,连当今太后都得给他几分面子。
于是一般人开始绕着他走,因为薛怀义为人强势又蛮横,看到不顺眼的人拖来便是一顿暴打,打完后往路边一扔了事。趋炎附势之辈则争相与他套近乎,因为与太后相比,和尚的马屁容易拍,而且见效快。发展到后来,就连武氏后人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都在比赛给薛怀义当孙子,他的权势可想而知。
自己横行无忌也就算了,薛怀义还招募了一批年轻力壮的无赖恶少,安排他们剃度出家,充当自己的卫队,随自己一同出入宫廷。为了给和尚家长脸,他们还常常向道士挑衅,剃光道士的头发。
虽说在唐朝道士的地位相当高(老李家自认是道教老子的后代),可也没人敢公开对此提出批评。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惧他们三分,时任文昌左相的苏良嗣便是个硬骨头。
一日,二人在朝堂相遇。按规定,无一官半职的和尚是不能随便到官员办公的场所来的,可薛怀义不仅来了,还对苏良嗣等人不哼不哈的。苏良嗣当场便发作了,下令将薛怀义拖过来左右开弓连打了几十个大耳刮子。和尚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服了软,当面没敢吭气,出了门便捂着又红又肿的腮帮子一口气跑到武太后那里哭诉,要求“爱人”给自己出气。
武太后虽是个女人,但更是个政治家,谁对谁错一目了然。苏良嗣是个能臣,朝政要多多倚重他,怎能为了这点小事便问罪?于是,她只是对“爱人”好言抚慰并多加教育。
这次交锋,以薛怀义的惨败而收场。
为了安抚薛怀义,同时回报他的辛勤工作,武太后决定给他一个名分,让他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不久她宣布薛怀义将作为技术人员被征召入宫负责建筑设计(汗)。对此,左补阙王求礼很不客气地指出:“当年太宗皇帝想召一个乐师入宫教导妃嫔们弹奏琵琶,为避免秽乱宫廷,先把他阉了。如果太后想让薛怀义进宫差遣,理当效法太宗,先把他阉了再说!”
这话说得再直接不过了,不过武太后却并未发作。在她看来,只要不反对她掌权,不要求她还政,都不算大事。王求礼以区区七品官级别上疏,虽说大胆,倒也很有几分胆识,所以她只是一笑置之。
《木兰诗》里有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据传为周公姬旦最早建造)作为皇家接见诸侯及举办祭祀的最重要场所,备受各王朝重视。开国以来,李世民和李治都曾打算兴建明堂,为此他们曾遍寻各地饱学之士。可惜意见多也坏事,众人在明堂的式样及布局等方面出现了分歧,以至于讨论了N久也没能得出个统一的意见,所以重建的计划便一直被搁置。
对于武太后来说,明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家权力,因此对于建造明堂她可以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了避免人多意见杂,她只与自己所招募的“北门学士”们讨论,很快便拟定了工程设计方案。
随着乾元殿的轰然倒塌,在它的原址上即将矗立起一座前无古人的辉煌建筑,同时也将郑重宣告着这个武姓女子将不可阻挡地君临天下。武太后相信,这座明堂定将会和自己一样名垂千古,供后世景仰。
薛怀义奉命担任了明堂工程的总负责,手下工匠多达数万人。
经过十一个月的紧张施工,明堂顺利落成。据载,这座耸立在洛阳城中的辉煌建筑上圆下方(类似北京的天坛),高294尺,底部边长300尺(唐代一尺约相当于30。7厘米),按照现代的计量标准折算便是高90米,边长92。1米,约有近三十层楼高。请注意,这可是完全的土木结构,钢筋混凝土在当时可是压根不存在的。
作为祭祀的重要场所,明堂不仅仅是高大,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整个明堂分为三层,底层用不同方位和不同颜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则用不同的标记分别指代每日的十二个时辰;上层和屋顶则分别用不同的图案代表着每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并雕刻有九条金龙拱卫着一只镀金的凤凰翱翔在天。整个明堂以底部中央的一根巨型木柱作支撑,据载木柱可由十人手拉手才能完整抱住,木柱的上端再伸展出横梁和其他结构,是为明堂的框架。
为表彰薛怀义大和尚在明堂建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武太后提拔他为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
薛怀义自上次挨了打后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太后的相好而已,她是不可能为了自己随意处置朝中的重臣;要想真正让别人服气,还得做出点什么来。所以,此后他除了尽心伺候太后外,还不时讨点事做,给自己多挣面子。他甚至还以新平军大总管的身份率军北上讨伐东突厥,所幸一路无仗可打,最终平安返回了洛阳。
坐在新建成的明堂中,望着雄伟的建筑和殿内肃立着的大臣们,武太后豪气顿生。她当即给明堂赐名为“万象神宫”,同时宣布大赦天下,并定下日子,在神宫内宴请百官。
明堂当然不只是宴会厅。垂拱五年正月,武太后在万象神宫举行皇家大祭。她身穿龙袍,头戴皇冠手捧玉圭作为主祭,紧随其后的是傀儡皇帝李旦和他的太子李成器。
看到太后身穿龙袍并担任第一主祭,百官们的表情显得异常的平静,显然已经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
得到百官的默认后,武太后继续大开杀戒:垂拱五年四月杀汝南王李炜等十二人;同年七月杀纪王李慎和他的八个儿子;十月杀郑王李攘耍辉爻踉辏ü690年)七月杀豫章王李亶,绞死泽王李上金,迫使许王李素节自杀,二王之子尽数屠戮;八月杀南安王李颖等十二人,鞭笞章怀太子李贤的两位儿子至死。至此,李氏后人已几乎被屠杀殆尽,少数老弱病残者被免于死刑流放岭南。唯有李渊之女千金公主因灵活乖巧(如举荐薛怀义)而得以保全富贵。
为进一步向太后示好,千金公主主动提出认太后为干妈,并改姓为武。对于这么乖巧懂事的“女儿”,武太后自然是要有所表示的,特加封她为延安大长公主。
若论起辈分,身为李治媳妇的武太后应该管千金公主叫“姑妈”。然而形势比人强,要想继续过好日子,不要说姑妈变女儿,就是奶奶变孙女也没啥奇怪的。
除了皇族,同期还有不少官员被杀。他们基本都与李冲和李贞案脱不了干系,具体有:天官侍郎(吏部侍郎)邓玄挺、地官尚书(户部尚书)兼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玄同、右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等。
难道真有这么多人意图谋反?
非也,不过是告密盛行、酷吏横行罢了。凡是因举报或牵连而被贴上谋反标签的基本都难逃一死。侥幸逃脱的唯有时任洛阳县令的魏元忠等人。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他的弟弟徐敬真因未直接参与兵变而被流放绣州。尽管保住了性命,他仍然时刻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为求自保,他决定投奔东突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人刚走到定州(河北定州)便被官府一举拿下,一番严刑拷打后,徐敬真决定和政府“合作”,转做污点证人。
徐敬真不仅承认了自己谋反,还把认识的知名人士、政府官员、邻里乡亲等都拉了进来,称他们与自己是同谋。急于邀功的定州官员不加怀疑,一面大范围搜捕犯人,一面快马加鞭地派人向朝廷汇报。
就这样,数不清的人头纷纷落地,一缕缕冤魂笼罩在定州,久久不散。而徐敬真本人也并未因为“合作”而获得减刑,与那些被他诬陷的人们一起做了刀下之鬼。
魏元忠和秋官尚书(刑部尚书)张楚金等人亦受到了牵连。不过这次武太后多了个心眼,认真翻阅了案卷,发现疑点甚多,考虑再三最终决定赦免这几人。于是她命凤阁舍人王隐客携带皇家敕令骑快马直奔刑场,就像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那样一路高呼:“圣旨下,刀下留人!”
这道圣旨有如天籁,顷刻间将死囚们的已近死水的心思又吹动了起来,他们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唯有魏元忠丝毫不为所动,显得甚是怪异。别的死囚拉他一起狂欢,他却冷冷地来了一句:“是真是假还不清楚,高兴什么?”
王隐客终于赶到了。他喘着粗气跳下马来,扶起一脸淡然的魏元忠。魏元忠却还是那副超脱世俗的高人模样:“且等宣读敕令。”
听完敕令,魏元忠依旧不紧不慢,站起身来,抖了抖衣服的尘土,按照礼节下跪谢恩后转身离开,留下一脸愕然的王隐客和其他囚犯们。整个过程,自始至终,他的表情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十章 一代女皇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一个女人死了。
她的死与武太后有关。
或许有人会说,武太后又不是第一次杀人,有啥好奇怪的。的确,每天都有女人死亡,即使她死于太后之手,也不至于上新闻头条吧。
的确不至于。只是这女人的死居然牵出了又一段皇室姻缘。
这个女人的名字我们已无法获知,甚至连娘家姓氏也无法确定。哦不,或许我们可以称她为武X氏,因为她生前的丈夫是时任右卫中郎将的武攸暨。而武攸暨,正是武太后伯父武士让的孙子。
之所以要杀武X氏,是因为武太后之前杀了薛绍。
薛绍死了,太平公主便成了寡妇,孤孤单单,甚是可怜。做妈的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但一来李姓王族处斩的处斩,流放的流放,没剩下几个完整的,二来朝中高官也不可靠,说不定哪天就给自己来一下子。思前想后,还是自家人最可靠,俗话说得好么:姑舅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那选谁好呢?首选当然是武承嗣,但武承嗣身体不好,武太后担心女儿嫁过去不久又要做寡妇,因此这事儿就黄了。
同为武家男丁的武攸暨便成了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的最佳人选。
可武攸暨已经成亲,难道要委屈太平公主做小老婆?
这显然不可能!如果武攸暨也丧妻的话,那不就成了么!
就这样,太平公主在守寡二年后又一次披上了嫁妆。
短短的两年时间,太平公主亲身体会到了母亲的专断独行和冷酷无情,也看到了世事无常和权力的巨大诱惑。这些事在她的心中产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并自此改变了她的性情。
因为太平很像自己,武太后对这个小女儿也是特别的宠爱,经常邀她一起商议国事。但太平公主已经不敢像一般人家女儿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她变得十分小心谨慎,从不随意对外吐露一个字。她明白,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做常人所不能。
天下,已经姓武了!
只是国号还是唐,皇帝仍姓李,这个名不副实的大唐以及它那根本做不了主的皇帝尽管对武太后俯首帖耳,但还是不能随便撤换的。
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标榜自己是正统,是天子。于是曹魏取代东汉要来个禅让,唐取代隋也要禅让,甚至连八旗军入关建立清朝也是打着为大明皇帝报仇的旗号。
那么对于武太后来说,她的这个正统要怎么来?
正统分两部分,法统和道统。法统靠力,包括政治实力、武力和暴力;道统靠理,也就是说要用理论来论证自己的合法性。
在武太后看来,法统应该不是问题。多年的经营,让她不仅有效控制了朝政,连军队也尽在掌控(平定徐敬业兵变即是证明)。手下的酷吏们更是深得暴力美学的精髓,足以让任何不听话的嘴巴及时地闭上。
而关于道统的准备也早已开始,之前所谓的“宝图”便是其中之一,还有什么平地一夜间冒出个小土包之类的,都被地方官员视作“祥瑞”纷纷上报。
载初元年,武太后下令在字库中加入新造的十二个字。蜗牛才疏学浅,只认得其中的一个——“曌”。而正是这个“曌”字,成了这位大唐最强悍女人的官方名称。
因为与“曌”同音,从此诏书一律改称为“制书”。
载初元年,道统的各项资料也有条不紊地出台了。
当年,薛怀义被拜为辅国大将军、鄂国公,会同若干和尚一起撰写了《大云经》。全书共四册,核心思想就是:武太后乃弥勒佛转世投胎,理当取代李家,成为天下的主人。
春官尚书李思文也积极为武曌造势,硬从《周书·武成》中抠出一句话,叫“垂拱天下治”,称太后当年定年号为“垂拱”正是与这句话契合,这就注定太后要受天命而恩抚天下。
两份奏章呈上去后,武曌笑而不语,下令转发全国人民传阅。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太后的意思,但是绝大部分人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第一个直截了当说出太后心思的是一个叫傅游艺的侍御史。他本是一区区从六品小官,因为一无本领二无关系,混得很不得意。急功近利的他决定在武太后身上押一把。
一天,傅游艺带着自己从关中收买以及忽悠来的九百多名百姓前往皇城请愿。他的要求十分简洁,也非常大胆:请武太后改国号为“周”,改当今皇帝为武姓。
对于他的要求,武太后当即表示:不准。
虽说请求被驳回,傅游艺却被提拔为了正五品的给事中。这下,所有人都知道太后想要什么了。
于是,在京的官员和皇亲国戚们率先行动了起来,接着是全国各阶层人民、四方小国和部落的国君和酋长,最后竟连超凡脱俗的和尚道士尼姑等都纷纷上疏,人数总计超过了六万。
眼见国家前进的方向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一向沉默的李旦主动上疏,请求更改国号,同时给自己改名“武旦”。
“祥瑞”也再次顺应“民意”出现。
载初元年九月,百官上疏,称有凤凰从明堂飞到了上阳宫,再从上阳宫飞到了左肃政台,最后聚集在了梧桐树上。
这还不算,他们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有数万只凤凰聚集在了朝堂上。显然这是老天爷派来的使者,太后您该展翅高飞了!
两天后,武太后在众官员的强烈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登基。
载初元年农历九月九日,武太后登上则天门城楼,正式宣布大周王朝建立,改年号为大周天授元年,同时大赦天下。
三天后,文武百官向新皇帝敬献了尊号——圣神皇帝。新皇帝废黜了李旦的皇帝之位,封其为皇嗣,赐武姓,原皇太子李成器也被改封为皇太孙。
紧接着,武曌念念不忘的那七座皇家祭庙也终于在洛阳城中立了起来。为了表明自家悠久的皇族血脉,以及解释国号“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