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光义见二人伏地而跪,心中的怒火也就没有刚才那么盛了,缓缓坐下,想了一想,道:“你们两个都起来吧!一个是朕的皇子,一个是朕的爱将,你们都是为了朕好,可是朕亲征这区区弹丸小国,竟然连连损兵折将。马步军都虞侯王廷义、殿前指挥使石汉卿已然先后阵亡,大将李汉琼、荆嗣、呼延赞、韩起也都身负重伤,太原城中的军民至今仍在顽抗,朕若不给他们点颜色,岂能教天下人诚服?朕恨不得一把火将太原城烧成灰烬。”
他曾对太祖说过“在德不在险”的话,此时此刻,却从没想过,要天下人诚服,“在德不在暴!”
朱明、赵德昭齐声道:“陛下……”
赵光义打断道:“好了,你们你退下吧!朕累了!”
朱明、赵德昭伏地而跪,说道:“还请陛下三思!”
赵光义看到两人再次要逼迫自己,眼中瞬间露出凶光,盯着赵德昭、朱明,冷冷地道:“怎么?朕的话就那么没有分量吗?”顿了一顿,继道:“挖掘汾河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两了。限你们今日之内,带兵掘开汾河,希望你们能不辱使命!”
朱明、赵德昭齐声道:“陛下……”
赵光义怒斥道:“你们还不退下?是要逼朕吗?”
朱明、赵德昭退了出来。
在赵光义的命令下,宋军停止了攻城,后撤到安全地带,仍是列阵有序。
皇命岂敢违背?朱明、赵德昭无奈之下,只得带兵挖掘汾河。他们尽可能地既不“有辱使命”,又替太原城中的百姓着想,顺利完成了任务。
大水灌入城中,北汉军民基本丧失了抵抗意志。
三日之后,五月初五,大水已过,赵光义披坚执锐,带领宋军再临城下,亲自指挥宋军攻城。
此时的太原城,军慌民恐,面对宋军的猛烈攻城,抵抗之力可说已经完全丧失。也就在一天,北汉主刘继元上表投降。
太原城城门开启,宋军大规模入城。按照战例,首先是分兵占据各处要隘。
朱明率军趋赴城南,还未抵达,就有前哨兵回报,说前方有北汉大将只身顽抗,已杀伤数十名宋军。
第四百二十五章:青睐()
朱明昭暗道:“北汉国主已经投降,怎么还会有大将抵抗?”重鞭拍马,急往城南赶去。
来到近处,只见一人虎背熊腰,铜铃大眼,虎须倒张,手持大刀,正自来回奔杀。
转瞬之间,七八名宋军已倒在那人刀下。
朱明喊道:“勇将高姓大名,可否赐告?”
那人顿了一顿,并不答话,兀自提刀冲杀。
朱明尚未发令,众将士纷纷围上,枪指刀向,将那人围在阵心。
那人喝道:“来得正好!”不容分说,举掩月大刀便砍。
那人实在勇猛,被宋军团团围住,锐气丝毫不减,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手中大刀或劈或斩,便有宋兵倒下,一时无人能撄其锋。
朱明细细一看手中的大刀,喊道:“勇将可是姓杨?”
那人手中大刀不停,又向一名宋兵头上劈落,口中却道:“识得你杨爷爷便好!”话音刚落,那名宋兵跟着倒地。
朱明道:“杨业将军威名远播,这把掩月大刀,谁人不识。你看那人是谁?”说着朱明便将手指向赵德昭一行人处。
杨业手中大刀去势陡变,又向左边一名宋兵肩头削去,同时斜眼向赵德昭身旁瞧去。那名宋兵见刃上带血的大刀朝自己肩头而来,吓得气血全无,手中长矛掉落在地,忙不迭闭上了眼睛。
杨业手中大刀的刀刃抵着那名宋兵的肩膀,就此收势,惊道:“陛下,您……”
原来,赵德昭身旁之人,正是刘继元。
只听刘继元叹息道:“杨将军,快放下武器!不要做无畏的抵抗了!”
杨业收起大刀,不再言语,只是跪地痛哭起来。周围的宋兵面面相觑,无人敢动。
却在这时,猛听得一声长声马嘶,跟着传来“咯噔咯噔”的马蹄之声。
杨业突然站起,自言道:“我的‘逐鹰’终究舍不下我。”
过不多时,一匹确黑的马疾驰而来,围住杨业的宋兵不自觉地分开,让出道而来。
黑马每踏地一下,众人的心就跟着跳跃一下。将到近处,黑马仍自疾奔,众人已看得明白,黑马身形瘦削,四腿修长,雄伟高昂,此时并无马鞍马镫,奔行之际,似乎尤见自如。
那黑马奔到杨业身前,倏然而止,稳稳停住,赵德昭、朱明都不自禁地喝彩“好马!”
俗话说:“宝刀赠英雄,才子配佳人。”良驹自然也该归名将。朱明身为久战沙场的老将,所见名驹固然不在少数,此刻见到这匹黑马,也情不自禁地高声喝彩。行伍出身的朱明,两只眼只是盯着黑马,早忘了身边人事。
就见黑马在杨业手臂上挨挨擦擦,神态极尽亲昵。
杨业轻抚着马脖,柔声道:“‘逐鹰’啊‘逐鹰’,我既已取下你身上的鞍镫,让你自觅安全之处,你又怎地去而复返呢?”
“逐鹰”摇一摇头,双耳扇了一扇,打了一个响鼻,仍是在杨业手臂上挨擦不休。
原来,三天前,大水冲进太原城中的时候,杨业便取下了“逐鹰”身上的鞍镫,让它自行逃生,不期大水刚退,“逐鹰”便跑回来寻找主人来了。
朱明翻身下赤露马,说道:“这样一匹好马,正该配杨将军这样一位英雄。”说着取下自己坐骑的马鞍马镫,继道:“若杨将军不弃,请收下!”
杨业走到朱明身前看着朱明的坐骑说道:“赤露马,莫非将军是朱明。”
“正是在下!”朱明说着,将杨业引致赵德昭之前说:“这是武功郡王!”
杨业单膝跪地,转朝刘继元拜了三拜,虽不说话,意思却是归降宋朝了。
自此,北汉一共十州土地,三万兵卒,三万五千多户人口归入宋朝,当然,还有这位“杨家将”也一并成为宋将了。
话说宋太宗赵光义对刘继元还是很仁慈的,封他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赵光义曾听太祖提起过北汉名将杨业之名,对杨业也是青睐有加,官授杨业郑州防御使。
有一段小插曲说:太宗听人说“太原自古乃龙兴之地”,太宗好书,对历史当然熟悉。他也知道唐高祖李渊自太原起兵,最终主定天下,建立起大唐,直自五代,太原又数度出现割据政权,对此,太宗心中颇有介怀。为了消除太原的“王气”,也就是“断龙脉”,下令将州治迁到“榆次”,同时颁令在汾河东面修筑新城,起名“晋城”。
新城尚未完全建好,太宗便颁布诏令,命太原城中的百姓全部迁入新城。城中百姓刚刚迁出,太宗便命火烧太原城。霎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太原百姓回望故居,默然落泪。
还是那句话,如果历史可也假设,那么假设太宗没有火烧太原城,而是好生治理,凭太原之坚,再以能将镇守,会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耻”呢?可惜,历史不容假设,那么太宗在平毁太原城的时候,是不是也在“自毁长城”呢?
北汉一平定,宋朝统一了中原,只是过去时常令太祖忧心的“幽云十六州”尚在契丹手里,太宗建功之心还是很迫切,就在班师回朝,抵达镇州的时候,太宗突然决定转兵北上,要以刚刚取得胜利的军队收复幽蓟之地。
太宗做出这一决定,赵德昭、朱明等都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平定太原,三军未赏,军心不安,不该贸然北伐。再则,诸般战略物资,粮草等全没准备,对军队作战极为不利,都劝太宗取消计划。
殿前都虞侯崔翰赞一来看懂了太宗的心思,二来也想借机立功,便说:“圣上,如今我大宋兵力强壮,士气恢弘,应该乘此时势挥兵北上,必能势如破竹,夺回失地,易如反掌。”
“还是殿前都虞侯,懂朕的心思啊!”赵光义高兴地说道。
“皇上。老臣认为万万不可啊!”朱明极力劝阻道
殿前都虞侯崔翰赞不以为然地说:“皇上,潘大人,毕竟是年近甲子的人,早已没了豪情壮志!臣愿替圣上冲锋陷阵!”
“皇上啊!老臣年龄岁老,可是壮志未泯。老臣认为当前不宜出兵啊!”
“好了。好了。潘爱卿,朕意义决,你退下吧!”赵光义喝断朱明的说话,说道。
朱明无奈的走出了赵光义的行营。
……
第四百二十六章:三面夹击()
赵光义听了殿前都虞侯崔翰赞的激昂豪情,心中颇为高兴,当即颁令,命京东、河北各州转运使限期将军储转运到镇州北面行营,以备北伐所需。
六月十三日,太宗赵光义领兵从镇州出发,三天后到达金台屯,在当地招募一百多人做向导,二十日,大军抵达东易州。
当时,宋朝与辽国都设立一个“易州”。“西易州”属于宋朝,“东易州”属于辽国。宋军度过“拒马河”,直接进入到辽国的国土。辽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听闻宋军入境的消息,先后献州投降,宋军不战取得两州。
胜利冲昏赵光义的头脑,看着殿前都虞侯崔翰赞连下两城,心中甚慰,看着年老的朱明,越来越不顺眼。
在太宗赵光义的亲自督军之下,宋军急速推进。六月二十三日,大军抵达“幽州”城南,驻扎在“宝光寺”。
其实,在宋军攻打北汉的时候,辽国对燕地的防守已早有部署。
“幽州”,也就是辽国的南京,当时的守将是南京马步军都指挥耶律学古,他早就整兵以待。另外,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也领兵在城北驻扎。
宋军先锋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领兵抵进城北,与耶律奚底、萧讨古部遭遇,双方便即交战。宋军后军不久达到,大败耶律奚底、萧讨古部。
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正屯兵在“得胜口”,知道宋军锐气正盛,便不去赴援,坐看耶律奚底等战败。
赵光义得知大军首战告捷,心中喜悦,又听探马回报说耶律斜轸在“得胜口”一带拉起了青纱帐,就以为那里是收容辽国溃军所在,便即命令宋军冲杀过去。
宋军冲进“青纱帐”中,哪里来半个辽国溃军的影子?知道中了圈套,还没来得及撤退,就听四下里喊杀声大作,耶律斜轸率军从四面八方攻杀过来。
此战宋军大败,伤亡惨重,后撤到“清沙河”。耶律斜轸趁势追击,两军隔河对峙。辽国南京的守军得到耶律斜轸声援,固守之心更加坚定。
太宗赵光义听闻前军溃退到“清沙河”,恼羞成怒,亲临前线观察敌情。
一看之下,赵光义认为耶律斜轸兵力十分有限,不过是据险欲守而已,便只留下一部兵力与耶律斜轸对峙,领兵回到幽州,发令攻城。
六月二十五日,赵光义命定州节度使宋偓、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万余攻幽州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内奉官江守钧率兵万余攻幽州城西北面;漳信节度使刘遇率军攻幽州城东北面;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攻幽州城西南面;并令朱明总领战事。
清沙河一战,给了朱明一个机会,使得历史的主角再次在命运的弄潮里进行人生最后的挣扎。
话说请沙河战败后,宋太宗自己觉得太过于急功近利,于是命定州节度使宋偓、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万余攻幽州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内奉官江守钧率兵万余攻幽州城西北面;漳信节度使刘遇率军攻幽州城东北面;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攻幽州城西南面;并令朱明总领战事,任平辽元帅。
朱明接到太宗的任命后,立刻调集定州节度使宋偓、尚食使侯昭、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内奉官江守钧、漳信节度使刘遇、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召开了战前会议。
辽景宗耶律贤闻知宋军正四面围攻南京,暗骂耶律斜轸、萧讨古等无能,急忙命令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救援南京。耶律休哥自荐请缨,耶律贤便以他统帅五院精兵,驰赴前线。
太平兴国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夜,这天天色越发的深沉,朱明开完会议,走在行营中,看着天色,不禁地给赵德昭说:“郡王,我看着天象,我大宋必有一劫啊!”
赵德昭惊讶地问:“将军,为何这样说?”
“郡王,你看天色如此阴沉,七月的风如此寒凉,大宋军队士兵衣衫单薄,怕有一劫啊!”
朱明跟赵德昭说着,突然之间,宋军左右两翼火光耀天,数不清的火把同时燃了起来。跟着,鼓声雷动,喊杀之声,响彻夜空。
原是耶律休哥率领大军冲杀过来了。
与此同时,耶律沙部转向回杀,宋军瞬间陷在三面受攻的境地。
宋军见了遍地火光,先失了胆,又听得辽军喊杀声震天价响,更是心生畏惧。
更不妙的是,幽州城中的耶律学古知道援军已经到来,当即打开城门,命守城军队摆开列阵,四面鸣鼓,急忙奔赴战场,要阻断宋军退路。
赵光义知道此时已被辽军四面包围,忙召集众将领商议对策。
开了个短暂的军事会议之后,决策出来了,总指挥朱明率军迎战左翼敌军,殿前都虞侯崔翰赞率军阻击右翼敌军。“武功郡王”赵德昭挥兵转向,迎击幽州城守军耶律学古部,以便给大军撕开突围口子。至于先前洋装败退的耶律沙部,赵光义则命傅浅、孔守正带兵抵御。
??这样一来,四面都是刀兵相接。
高粱坡河畔,在这个夜晚成了“兵卒冢”。
左翼战线,辽军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作战异常凶猛。朱明挥舞寒月银枪与耶律休哥对战,激斗良久,耶律休哥身负三处创伤,被左右救了回去。辽军攻势稍缓,朱明便领兵后撤。
耶律休哥受伤不轻,昏死过去,不能骑马,左右用轻车载着他,代替他发号施令,继续追击。
右翼战线上,殿前都虞侯崔翰赞部经受不住辽军的猛攻,死伤大半,不住溃退。然而,辽军正在势头上,一路追记下来,宋军在溃退时仍是不断伤亡。
朱明找到太宗赵光义,说道:“圣上,臣已将耶律休哥重商,现在辽军攻势暂缓,而右翼殿前都虞侯崔翰赞部快顶不住了。臣建议集合兵力回向攻击前来阻击的幽州城守军”
太宗赵光义早没了当初的“风发意气”说道:“潘爱卿全权指挥战事。统领军中一切事物。”
……
第四百二十七章:岂能不顺?()
朱明走出太宗的营帐后,立刻调集混乱中的宋军,转向朝幽州城守军发起进攻。每个将士们都知道,这实际上是在做最后的突围了。眼下已成敌军的“锅中之饺”,要么拼死突围而出,要么被煮难,别无他途。也许这因为如此,宋军个个奋勇,全力杀敌。
话说经过了一夜的血战,宋军在朱明的率领下终于击退幽州城守军,突围出来,朝涿州退却。而此时昏醒过来的耶律休哥不顾伤势,坐在车中,指挥大军一路追击。
天微微一亮,朱明率宋军回到涿州城外,朱明命各将领重整军队,严阵以待。他想的是,身后便是涿州城,辽军断然不敢轻易来攻。这是朱明打仗以来最衰的一次,现在士兵们经过一夜的激战,体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朱明也受了几处轻伤,朱明抹了抹脸上的尘土,捋了捋头上的散发,对赵德昭说:“郡王,传令下去,全军在此整顿!”
“将军,我们为何不进入涿州城后,再做休整。我怕辽军追上了!”
“郡王放心,我料定耶律休哥还得休整一下,才能追上我们;还有一件事,立刻召集副将以上的人员立刻商议接下来的事!”
“将军放心,我这就去准备。”说着赵德昭离开了。
朱明回想今夜的战事,愈发感到不安。
就在朱明召集宋朝众将领集会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却让他们大惊失措的是,太宗赵光义不见了。
皇帝不见了,这是什么事?这是天大的事!
“武功郡王”赵德昭要带兵出去寻找,被将领拦住。众将都道:“郡王,此刻,辽军正在我们眼前,若是现在出去,您岂不是自投罗网?”
赵德昭道:“大伙儿都是我大宋良臣猛将将,向来受到朝廷重用。皇上有难,我等为臣为将者,岂能不顾?”
殿前都虞侯崔翰赞说道:“郡王不必心急,待辽军退去,我等自会前去寻找皇上。”
赵德昭道:“辽军已在前面安营扎寨,一时半会,怎会退去?大伙儿若念皇上的恩惠,便与我领兵杀将过去,分别寻找皇上,诸将可愿意?”
朱明道劝阻道:“郡王,我军才吃了败仗,此刻出去硬拼,是白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啊,必败无疑。郡王,咱们大家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罢!”
崔翰赞道:“正是!郡王,以败阵之军去攻得胜之师,实非明智。咱们应当再思良策。”
赵德昭着急地说道:“那众位究竟有何为良策?快快说来。”
崔翰赞望了望朱明,又看了看赵德昭,想要说什么,却又缄口不语。
赵德昭见众人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说道:“眼下唯有拼死而已!”说着赵德昭便出去点将点兵了。
崔翰赞急忙跑出去阻拦,说道:“郡王万万不可!末将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请郡王且先听一听。”
赵德昭看着暗沉的天色,扼腕叹息,说道:“兵败至此,皇上失踪,我们还能有什么法子可想?”
只听崔翰赞转朝走来的朱明叫道:“潘将军,是时候了!”
赵德昭见崔翰赞神色怪异,心中疑惑,面不改色。朱明从帐营中出来,朝崔翰赞点了点头,崔翰赞会意,猛地双膝跪地,向赵德昭磕头,说道:“三军无主,强敌在前,末将等愿策郡王为主,以定军心,再图退敌。”
赵德昭冷冷地看着崔翰赞,既不回话,也不令他起来。
朱明怔了一怔,也即跪地,抱拳说道:“郡王向来仁义,我等愿生死相随。”
赵德昭转过身去,说道:“你们两起来罢!此事至此当尽,如若传将出去,咱们仨全都性命不保。”
崔翰赞、朱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拿不定赵德昭的心意,不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