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大宋做农民-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回小周应诏入宫,仍是被安排在一座偏殿。

    夜幕初降,赵光义急匆匆而来。

    小周后便即上前,笑脸相迎。

    赵光义心道:“以前她都是满腹委屈,今日却怎地大变了?”不禁狐疑满肚。

    入座以后。

    “陛下,近日朝事繁忙,婢子为皇上斟酒!”说着小周后,拿起酒壶,走向赵光义。

    赵光义看着妖娆的周薇,听着酒水注入杯中的声音,心一下在酥了,赵匡义端起酒杯,说道:“郑国夫人,今日如此善解人意,朕心甚慰。”说着就一饮而尽了。

    酒过三巡,赵光义看着眼前的美人,多媚骄恣,便亟不可待,毛手毛脚起来。一把搂住周薇的小蛮腰说道:“夫人,酒到这里便可以了,我等不要耽搁了这等千金良辰啊!”

    “圣上,奴家乃有妇之夫!如此不是长久之计啊!”说着,周薇推开了赵光义,身姿摇曳,绿裙飘飘,正如生机勃勃,一次次娇嗔的动作,已经使得赵光义迷失在妖娆中了。

    看着如醉如痴的赵光义,周薇一面婉拒娇嗔,成功的分散了赵光义的注意,一面悄悄从袖中抽出匕首,尽管她已然小心得不能再小心,却因过度紧张,把持不稳,“咣当”一声脆响,手中匕首掉落到地上。

    周薇吓得花容失色,连连后退,倒在了地上。看着地上的匕首,赵光义的酒到时醒了几分,要是别人,赵光义早就大卸八块了,可是看着软绵绵瘫倒在地的周薇,赵光义动了恻隐之心。

第四百二十二章:当官算啥?() 
    赵光义拿起酒壶往杯子里自己倒了一杯酒,端起了一饮而尽,不温不怒地说道:“酒美,人美,但人心也要美!”

    说完,赵光义失落地走出了宫阁。

    隔了几日,赵光义仍放小周后回去了。

    ……

    话说,赵光义每次召周薇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

    原本李煜就是个性情中人,他丝毫不懂得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每每借词抒情,任情感流露,杀身之祸悄然来临。

    又是一个七夕之夜,这天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夫妻二人几杯就过后,诗情惆怅的李煜因沦落在异国,尊严和情感受尽凌辱,勾起了心中无尽的忧愤。

    李煜回忆起以前在金陵,自己的寿辰必定大摆筵席,群臣祝贺,歌舞欢饮。而如今孤零零的夫妻二人,好生伤感,不由触动愁肠,胸中的悲愤,一起倾泻出来,那些痛苦的、快乐的记忆汇到一起,决定再填一阕感旧词,终于用这首词道出了自己无限的心酸和一生的愁绪,由此也诞生了中国诗词史上最感人,流传久远的作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薇看了李煜所书的这首词,心中的委屈迸然而出,不禁感慨万千,当即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了起来,泪珠频频滴落,敲打七巧的悲哀。李煜看着泪光泛滥的周薇轻声吟唱,便乘着酒兴亲自吹着玉笛相和,哪管他人间悲凉。这一吹一唱,相和迭奏倒也宛转抑扬,音韵凄楚,动人心魄。

    然而,监视者窥伺在四周,早已听得明白,便即飞奔到皇宫,报告给了赵光义。

    李煜这边又是牢骚又是情绪激昂的填词,夫妻二人,两情款款,一唱一和,消息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令赵光义勃然大怒,顿起杀机。

    赵光义立即命令秦王赵廷美带上皇赐御酒,前去给李煜祝寿。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赵光义心中的怒火已经烧的他难以承受,他立即召见齐王——赵廷美。

    赵光义对赵廷美说:“齐王,朕刚刚得知今日是‘陇西郡王’——李煜的诞辰;自打他远离故国,来到汴梁,也没过了好的寿辰,朕欲以前往,可是李煜是大词人啊,朕不通晓诗词,怕去了,让人见笑。所以想请齐王代朕去一趟,不知可否?”

    赵廷美早已知晓李煜才华横溢,对他十分尊戴,高高兴兴地说:“臣,愿前往!”

    “朕,没什么礼物可以送给‘陇西郡王’的,就送他一坛好酒吧!词人都好酒嘛!”说着赵光义就让人拿上酒来。

    ……

    话说,赵廷美早就想去见见李煜,只是迫于赵光义与周薇之见莫名的关系,不好前去拜见李煜,如见皇上让自己去,便开开心心地携带着御酒前往李煜府邸。

    正在煮酒消愁的李煜,见人了报说赵廷美来了。

    李煜便起身亲自迎接,说道:“不知齐王驾到,恕臣未能远迎之过!”

    赵廷美看着相貌堂堂的李煜说道:“哎哎,‘陇西郡王’客气了,本人十分欣赏郡王的才情,一直要来拜访,无奈政事繁忙,今日突然拜访不知有没有打乱郡王的雅致啊!还望郡王莫怪!”说着赵廷美向李煜拱了拱手。

    “齐王言重了,您能下榻我这‘陇西郡府’,已经让寒舍蓬荜生辉了。”说着李煜摆出一个“请”的姿态,对赵廷美说,“齐王,请移驾‘双鹊阁’我们共赏七巧美夜。”

    ……

    话说两人来到“双鹊阁”,赵廷美屏退左右,阁中只剩三人。

    赵廷美见周薇说道:“听说夫人国色天香,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突然来访,怕是唐突了夫人。”

    周薇见赵廷美如此彬彬有礼,便答道:“齐王,言重了;素闻齐王博学,今日能见齐王与我夫君在这‘双鹊阁’弄词话七巧,也是人生一大美事。”

    赵廷美一拍脑袋说:“本王,差点忘了正事,今日乃是郡王的寿辰,我乃奉圣上之命,前来贺寿的。”

    说着赵廷美亲自将御酒给李煜斟上,不料李煜饮下酒后,忽然肢体抽搐,手脚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面色煞白,身子头首相接好似牵机一般,不能停止。

    周薇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双手抱住李煜,哭着问:“夫君,怎么了,您何处难受。”

    无奈李煜口不能言,倒在垫子,依在小周后的怀里,已是气息全无,痛苦而亡了。

    只听小周后泣道:“夫君,你是君王也好,乞丐也罢,我就爱你的才华!今日妾身随你到那阴曹地府,再做这苦命鸳鸯!”

    说完,奋力冲向墙壁,前额重重撞在壁上,当即身亡。

    赵廷美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幕,突然明白了,仰天哀叹,无可奈何。

    赵光义得知小周后追随李煜而去,心中也自忧伤,但任凭他是万民之上的皇帝,也救不活周薇了。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在他四十二岁生日时,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佳人已逝,史料仅有李煜卒,小周后亦卒同日,于李煜同葬。就无需再侮辱了。

    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二月,钱俶再次经水路来到汴梁,朝见赵光义。钱俶没想到的一点是,刚到开封,整个都城都在传言,说宋朝即将出师吴越。他更不知道,这原本便是赵光义有意策划的。

    钱俶知道再也拖不下去了,何况自己已经身陷开封,谁知道赵光义会干出什么事来?倘若自己就此遭到囚禁,那可真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了。

    钱俶又想:“如果把吴越献给宋朝,仍然不失王公之位,虽然不如在吴越威风,但至少可以保全家族性命。”

    权衡利弊之后,钱俶急忙上奏赵光义,请天子接收吴越。

    赵光义看完奏折,心中暗笑,口中却道:“钱爱卿对朕一向恭顺,朕怎么会要他的国土呢?”

第四百二十三章:人才() 
    时任宰相的赵普道:“钱王主动纳降,陛下为何不接受呢?”

    赵光义道:“当年他助我大宋攻克南唐,朕若接收他的国土,岂不叫世人将朕看成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赵普便不再说话。

    这天夜里,赵普私下去找钱俶。两人一见面,赵普便道:“我是来给钱王献计的!”

    钱俶急忙邀赵普进入内堂,亲自奉上茶水,低声问道:“是不是陛下没有批准我的奏折?”

    赵普端起茶杯,缓缓呷了一口茶水,轻轻点了点头。

    钱俶叹气道:“这可如何是好?”

    赵普笑道:“钱王,您急什么?我先才不是已经说过,我是来给您献计的吗?”

    钱俶忙道:“对对对!宰相大人有何高见?”

    赵普道:“皇上的心思,我略懂一二。他想的是取一定要取,但要取得不失信义。钱王,您应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吧?”

    钱俶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忙道:“多谢宰相大人指点迷津!”

    第二天,钱俶再次呈交奏折,请赵光义收纳吴越。赵光义仍是决绝。

    第三天,钱俶再次上奏,说吴越入归中原,华夏一家,天下大统,有利江山社稷之类的话。

    赵光义看了奏折,赞道:“钱王深明大义,朕也自叹弗如!”

    赵光义最终还是接纳了钱俶的“好意”,下诏将吴越国定位两浙路,吴越十三州,五十五万多户人口全部纳入宋朝,成为大宋朝的子民。吴越国从此不复存在。

    钱俶投诚没过多久,割据“漳、泉”二州的王洪进效仿钱俶,纳土称臣。从此南边平定。

    如此一来,赵光义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在契丹辽国庇护下的北汉政权了。

    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得来多少有些不清不楚,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急盼建立不世之功,以盖世人口舌。

    南方的割据政权已经全部纳入北宋,赵光义便将目光对准了北方的太原。

    打仗首先需要钱,但是这一点太祖赵匡胤早已为他解决了。

    当年平定南唐之后,文武群臣进谏太祖,请加“一统太平圣君”,赵匡胤说:“燕云十六州、北汉都未光复,何来一统太平?”可见太祖的雄心壮志。他对“平北汉”、“收燕云”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只要太原未下,燕云未收,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就不能算是成功。

    平定北汉,唯有动武,这一点,太祖比谁都清楚。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却有另一番规划。他的谋略是和平赎买为先,和平赎买不成在武力攻取。为此,他将平定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得来的府库金帛,以及每年赋税的剩余,全部存进“封桩库”。

    太祖曾说:“军旅饥谨,应当未雨绸缪,决不能到了亟需的时候,临时加重百姓的负担。石敬瑭割让燕云之地贿赂契丹,使得一方之民独陷外族之手,朕十分同情燕云的百姓。朕设立这‘封桩库’,等到蓄满三十五万贯,就会派遣使者去契丹谈判,只要契丹愿意归还燕云的土地和百姓,朕就将这些积蓄做位赎金,用以交换。倘若契丹不愿意,说不得,朕就用来招募天下勇士,攻打契丹。”

    很可惜,历史的命运没能让我们看到太祖——赵匡胤实现他的雄韬伟略,他却于风雪夜中的“斧声烛影”离奇驾崩。但是他却给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留下了大笔财富。

    赵光义将先帝太祖设置的“封桩库”改为“内藏库”,攻伐北汉的军费不用再发愁了。但他心里仍是没底,召来朱明、曹彬征询意见。

    赵光义说:“前朝周世宗和本朝太祖皇帝,都曾御驾亲征太原,但就是没能平定北汉,难道真是因为太原城太过坚固,因而不能攻克吗?”

    曹彬回道:“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便失败,使得军队士气低落,不得不还军。当年太祖皇帝亲征,碍于契丹援助北汉而受阻,太原城虽说坚固,但也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如今出兵也是时候了!”

    赵光义见朱明沉默不语问道:“潘爱卿,对太原一事怎么看?”

    朱明回道:“圣上,太祖既定方针“先南后北”的步伐以实现大宋统一大业,如今东南,西南以平定,臣同意曹大人的看法。”

    其实君臣三人的对话,又要说回到太祖身上。

    话说公元975年,北宋平定南唐,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于宋的小割据势力外全部归入大宋版图。次年,太祖再次出兵北伐,命令党进、朱明、牛思进、米文义等领兵分五路进攻太原。其中,大将郭进领兵先后攻克忻、汾、代、沁、辽、石等州,形式一片大好。却在这时,开封皇宫中“斧声烛影”事发,太祖驾崩,宋军只得班师回朝。

    原本赵匡胤在平太原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料变故陡生,以至于功败垂成,却给即位的赵光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光义听了朱明、曹彬的话,心中主义已定。

    从整个宋朝历史来看,宋太祖时期,宋朝就有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太宗赵光义即位,对武将的猜忌尤甚,总会派遣外戚到武将身边任监军,说白了,就是监视这些身在外、功高善战的将军们的一举一动。

    话说在进攻太原是赵光义派田钦祚监视郭进,岂料田钦祚竟然激死郭进,使得太原计划一再搁浅,也正是有了太宗赵光义的宠信,田钦祚才敢肆意妄为,不把主帅郭进放在眼中。

    至于后来太宗得知郭进的真正死因,罢黜了田钦祚的内职,将他贬到房州任团练使,那也挽回不了失去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帅的损失。

    类似此类的“监军折帅”的悲剧事件,后头还有。

    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宋军连续攻克太原城外围州县,使得太原成为一座孤城。没过多久,宋太宗赵光义亲率禁军抵达太原城下。他先是慰劳全体将领,接着发布手诏向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尽管宋朝大军大举压城,北汉仍将希望寄托在契丹辽国。刘继元写好求救信,将书信塞入蜡丸之中,命密使插入发髻,火速前往辽国。

第四百二十四章:三思() 
    密使趁夜潜出太原城,向着辽国方向疾奔,被宋军逮住。第二天,宋军将北汉密使押到太原城外,当着城楼上北汉将士的面,斩了密使的人头。北汉军士知道前往辽国求救的密使被杀,士气一落千丈,开始有将领偷偷出城归降。

    尽管如此,宋军仍是无法攻破太原城,太宗赵光义大怒,命令各将领冒死攻城。

    天武军校荆嗣领着一队人马攻上城楼,被敌人的弓箭射中双腿,他仍自奋勇杀敌,又被敌军刺穿了左臂,只得退下城楼。

    面对孤城在前,却是久攻不下,太宗又急又气。他命令一帮擅长舞剑的勇士排列在城下,让他们舞剑恫吓北汉将士。

    只见两百多名勇士利剑出鞘,舞动开来,花样百出,蔚为壮观。其实,按现在来说,不过就是“耍杂技”罢了。

    城楼上的北汉将士见此阵仗,当真吓破了胆。出城归降的将领越来越多。

    宋太宗再次亲自草诏劝谕刘继元,说:“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将,他们的臣僚、子弟皆享官封,只要你纳城投降,朕必保你始终富贵!”

    刘继元不相信辽国会见死不救,仍命令将士们坚持抵抗,等待辽军来援。

    刘继元再次拒绝了太宗赵光义的劝降,令赵光义怒不可遏,召来朱明,说道:“朕已两次亲拟诏书让刘继元开城投降,他都一口拒绝,看来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朕已决定派人挖开汾河,以水淹城。”

    朱明道:“陛下,太原城虽然坚固,但既无援军,城中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必定支撑不了多久,微臣以为,不必再苦城中的百姓。”

    赵光义道:“这些北汉人一再顽抗,久攻不下,朕颜面何存?”

    朱明怔了一怔,跪下说道:“望陛下三思!”

    赵光义道:“朕心意已决!”

    朱明还想说话,见太宗阴沉着脸,终于沉默了。

    朱明听宋太宗赵光义说出决汾河淹太原城的意思,心下不忍,却又不敢反驳,暗道:“凭我一己之力,无论如何说服不了皇上,眼下只能联合众将,齐力进谏。”当即拜辞太宗,退出帐外。

    话说朱明虽监军西北、西南,可是赵光义并未给朱明实权,将朱明一直留在身边,以减少自己的顾虑。

    朱明在行营里走来走去,几经思虑,终于找到被封为“武功郡王”的赵德昭,说道:“皇上要决汾河水淹太原城,还请郡王劝上一劝。”

    赵德昭乍闻“水淹太原”之事,心中惊骇,却是面不改色,端容说道:“潘大人,皇上的性格你我都清楚,但是为太原的百姓,我尽力向皇上陈情。”

    当即和朱明去见太宗。

    进到太宗帐里,赵德昭说:“微臣听闻陛下打算派人掘开汾河,水淹太原,微臣认为此事万万不可!”

    赵光义冷笑道:“是潘大人给你说的吧!”

    朱明说道:“圣上,是臣告诉郡王的,微臣也认为此事还需斟酌!”

    赵光义看着两位大臣,有点力劝的样子。冷冷说道:“斟酌?那你们说说看,朕有何不可?”

    朱明说道:“圣上,毕竟成千上万的百姓是无辜的啊!”

    “朱明啊朱明,你这是妇人之仁啊!如此下去我大宋何时才能一统天下?”赵光义在朱明身边说道。

    赵德昭见赵光义如此决心说道道:“圣上,太原城眼见就要攻破了,陛下又何必涂炭生灵?要是先皇在也不容许陛下,您这么做!”

    赵光义听到赵德昭提起“先皇”来丫自己,便暴怒而起,呵斥道:“武功郡王,你说什么?”

    朱明见叔侄二人矛盾再度升级,急忙跪地恳请道:“陛下圣德浩荡,向来爱惜天下子民。倘若北汉纳入我大宋版图,陛下怜爱太原的百姓,也就等于怜爱大宋的百姓,所以,务请陛下深思。”说着朱明扣头不起。

    赵德昭见赵光义如此暴怒,知道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跪地说道:“微臣,一时口快,触怒了陛下,还请圣上责罚!”

    赵光义见二人伏地而跪,心中的怒火也就没有刚才那么盛了,缓缓坐下,想了一想,道:“你们两个都起来吧!一个是朕的皇子,一个是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