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孩儿考上状元,对他人来说是幸进,对孩儿来说,却是新的开始。孩儿想要换一个不能依靠他人的环境磨砺自己,还望母亲能许可。”
解纶看着自己的儿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畏艰难,勇于改变,这才是我的好儿子。”
欧阳婉却不是迟钝的解纶,心肝一阵颤痛。“大郎想自请外放何方?”
解祯期犹豫了一下,说道:“四年前跟随殿下出海,途径吕宋。那里良田无数,却少人耕种。如今吕宋从府升为布政司,却缺少官员,孩儿想去吕宋历练几年。”
解纶这才听明白了自己儿子不仅是想离开京城,更想前往海外。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怒道:“身为状元,即便是外放,也应在京师附近寻一上县担任主官,或者去一府担任副手,怎能因殿下评价,就避往海外?”
解祯期摇了摇头说道:“父亲,若只是按部就班,孩儿这性格何时能改?如果有了依靠,孩儿怕是难免懈怠。只有到了吕宋那边,谁都指望不上,孩儿必须事事经历,才能改变这……优柔寡断……”
解缙安慰道:“若是大郎只想与我等一样,做个文职,入翰林当然清贵。但是如果想要有更大抱负,这自请海外倒是一步好棋。吕宋不错,此地资源丰富,距离我大明也不远。
兄嫂无需担忧,这吕宋只要防范好瘴气,台风,倒也祥和。而且如今朝廷有了蒸汽帆船,常年可以往来,想去一趟,十天半个月时间就能抵达,比那西北,西南,往来更加方便。”
欧阳婉叹道:“理是这个理,但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啊……”
虽然吕宋现在也是大明,但是大部分人的心里,那里依旧是海外蛮夷之地。去一趟西安要一个月,长途跋涉,去吕宋只要坐船,半个月即到,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心里,西安更近,更好。
解祯期面向父母,长揖到底道:“还望父亲母亲成全孩儿,让孩儿最后任性一次。”
欧阳婉的眼泪流了出来,颤声道:“从小到大,你都不曾让我失望过,娘又怎么忍心不答应你!不过,你也要答应娘,最多一任,就回应天府来。”
踏上官途,就身不由己。但是解缙现在身为内阁首辅,想要调自己的侄儿回京,倒也不是难事。
解祯期坚定说道:“孩儿一定不会辜负母亲期望,也会让殿下改变对我的印象。”
这话里的意思是,不作出一点成绩来,就不肯回来了。
欧阳婉听他这样说,立即说道:“你若是不答应娘,娘就跟着你一起去吕宋……”
解祯期愕然,父母年岁不大,感情甚笃,难道要因为自己让他们分开?但是要让他直接答应母亲的条件,他又有些不甘。
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才想改变,真正沉淀下去,历练一番。母亲跟在身边,怕是天天要心疼坏了。
这边的纠结未休,在皇宫内,躺在朱瞻基怀里的蓝烟也因为听到了于谦这个历史大名人,显得格外兴奋。
“于谦可是我最敬佩的明朝三个大臣之一,没有想到他现在已经长大了。”
蓝烟已经怀孕八月,是不能侍寝的。不过朱瞻基这段时间屡次找借口,在睡觉前来跟她缠绵一会儿,安慰她一番。
这个时候,书房里没有别人,两个人说话也就自在了不少。
搂着她变的有些丰腴的身体,朱瞻基笑道:“那你现在肯定要失望了,他成名是二十多年以后,现在不过是个跟我同岁的年轻人。”
“那最少刚正不阿的性格已经形成了,值得期待。”
“这倒是,所以我才点了他为探花。”朱瞻基又问:“还有两个是谁?”
“张居正和王阳明啊!”蓝烟像个见到偶像的粉丝,有些兴奋地说道:“于谦守京城,改变了大明的历史进程,张居正的改革,影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而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明朝的思想文化。”
朱瞻基点了点头,于谦的功绩他知道,张居正的功绩他也知道一些,那可是被誉为大明第一首辅的大牛人。
他辅佐万历开创了“万历新政”,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正因为张居正的改革,万历才有能力打赢“万历三大征”,解决明朝的内忧外患。明朝在种种弊病之下还能延续近五十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是对于王阳明,朱瞻基的心里有些难以评价。
在后世,许多人将王阳明的地位评价的很高,但是在朱瞻基看来,所谓的心学,比理学更加不靠谱。
理学好歹还是以客观存在的普世价值为依据,格物致知。
但是心学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如果人人都是圣人,这一套当然行得通,但是人有各种各样,每个人的良知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也就导致了这一套根本没有标准。
不过,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倒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虽然他的知行合一首先说的是遵循内心的想法来行。
朱瞻基前世对心学的研究不深,总觉得心学已经脱离了学术,变成了一种哲学思想。但是这种哲学思想又太深奥了,导致了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问道:“最近儒家搞儒家改良的消息你知道了吧?”
蓝烟点了点头说道:“儒家虽然有许多历史限制,但是却是所有中国人的是思想根基,要限制他们的思想垄断,却不能挖了根基。”
“我当然知道这些,我的意思是,道家思想有许多哲学理论,现在弄真理教出来,要不要弄个什么什么主义出来,作为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蓝烟立即说道:“这个你别跟我说,跟我说我也不懂,我对哲学一窍不通。上学时候学马列,我最头痛了,完全不能理解这些有什么用。”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跟个女人谈这方面,还真是问道于盲。
不过仔细想想,现在搞思想解放,的确有些太早了。他可是皇帝的继承人啊,难道还要哭着求着所有人赶紧解放思想,然后来推翻自己吗?
不仅不能解放,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虽然不能禁锢所有人的思想,要让社会发展起来,但是也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管理和引导,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一些。
第一二七章 自作()
殿试发榜用明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进呈皇帝御览后,存档大内。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传胪唱名后,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承天中门,至东承天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对任何士子来说,金銮殿传胪唱名,高中皇榜,都是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时刻。
四月二十六,应天府的梅雨季节应时而至,但是这如毛的细雨也丝毫浇灭不了应天府老百姓的热情。
特别是身为状元的解祯期,他本就是应天府名扬内外的士子,人又长的玉树临风,受到无数士子和女眷的追捧。
哪怕解祯期因朱瞻基的评语心有不忿,经过了传胪唱名,被礼部官员簇拥着出了奉天殿。
以他为中心的士子们,出奉天门、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在承天门外被应天府尹赵羾插花、披红绸,然后亲自为他牵马,他的心在一刻是陶醉的,满足的。
他足跨金鞍朱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欢声雷动,喜炮震天,遍街张灯结彩。
漫天的细雨挡不住应天府老百姓的热情,也挡不住他浑身的兴奋。
此生无憾——
相比解祯期的稳重和落落大方,榜眼刘矩,探花于谦,表现的更加兴奋,他们一路都神魂颠倒,颇有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的感觉。
京城的热闹还没有退去,新科进士们参加琼林宴,跟鸿胪寺,礼部学习礼仪,上表谢恩,祭孔等等……
但是新科进士们到吏部登记这一日,不管是等待吏部授官的进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被吏部传出来的消息震惊了。
当今状元,竟然自请外放。而且还不是自请外放大明境内,而是主动要求前往南洋吕宋。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就连皇宫内的朱瞻基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也楞了半晌。
虽然现在还是明初,没有什么非翰林不得入阁之说。但是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放弃在京城悠闲,清贵的翰林院修撰不当,去还算得上蛮夷之地的吕宋。这个解祯期,这次还真是让他惊讶了。
这就好比后世,放着国务院的职位不干,反而自请去偏远山区历练。
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当着八位主考官的面,评价解祯期的性格,他也是故意为之。
相比许多从底层上来的官员不同,解祯期的人生从一开始就算得上一帆风顺。
正是因为太顺了,所以他很难体会到普通人的人间疾苦,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在做学问的时候是好的,但是当官起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以推广数学,几何,字母,标点符号为例,朱瞻基对解家是充满期待的。
他们在态度上也非常认真,不管朱瞻基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毫无怨言,用心去做。
但是用心去做,不代表他们就做的好。
解家的几个人,从解纶,解缙,黄金华,到解祯期,解桢亮两兄弟,他们这几个人都是那种书生意气浓郁,不适合当官的人。
这是他们整个家族的性格,任谁都难以纠正过来。
这就好比许多经济学老师,让他们教理论,他们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如果让他们去做生意,却会亏的一塌糊涂。
推广几何几年来,他们能做到也就是用他们的名誉出了几本书,然后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在这方面,他们还不如工部。
工部依靠工匠,在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东侧,开办了大明第一家工匠学校。不仅大力推广了这些只是,还直接将这些理论知识,进入到应用阶段。
在朱瞻基的心里,本来已经给解家的几个人都钉上了只能研究理论,不能担任职官的符号。但是解祯期现在的选择,让他对解祯期的期望更高了。
“今日新晋进士的日程安排是什么?”
“上午去吏部进行报备,下午去孔庙祭祀。晚间在翰林院举办恩荣宴。”
恩荣宴也就是琼林宴,因为元代改名叫恩荣宴,所以明代大臣也沿用了这个称呼。
“传解祯期进宫见驾,孤今日中午就想见见他。”
解家是朱瞻基在士林中间立的典型,对解家,朱瞻基自认也是仁至义尽。
所以,他不愿意出任何差错,这解祯期如果可靠,那他就重用,要是因此对自己有了怨恨,那就把他打发到吕宋,让他自生自灭了。
今日是传胪唱名的第二日,这几日,为了人新晋进士们享受一番,每日的行程安排的并不紧凑。
解祯期作为状元,在吏部第一个进行了登记。这种登记就相当于后世的人事档案,将个人的户籍,家族人口,个人特长等记录在档。
因为没有照片,档案里面还有不少关于个人外表,甚至是身体的记录。
比如身上哪里有胎记,少一颗牙,或者六指等,都要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也是预防有人假冒身份。
解祯期第一个登记完,当面见蹇义接见的时候,向这位负责大明人事安排的大佬提出了不愿入翰林,而想外放的请求。
蹇义当然是惊讶无比的,他没有想到解祯期傲气如此大,因为朱瞻基的一句话,就想去海外来证明自己。
他当然是劝了又劝,解缙虽然有些不通人情世故,但是正因为如此,他跟朝廷的几个堂官之间并无太大矛盾。
蹇义也愿意解缙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待在内阁里,并且占据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样的话,内阁根本没有直接影响六部的能力。
当知道解缙已经同意了解祯期的计划,蹇义也无话可说了。
出了蹇义的公房,解祯期忍不住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选择有些冒险,如果能做出成绩还好,三年,最多六年,他就能回到京城。
但是要做不出成绩,他这一辈子就别想再进翰林院了。
不进翰林,做堂官还有机会,但是想要进内阁,反而没有了机会。
但是,他不后悔。
因为入翰林这条路,他已经能看到终点了。如今朝廷政局稳定,最少在他的叔父没有告老还乡之前,他是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的。
最多在翰林院修史书,或者担任侍讲,讲读,在经筵上表现一番,或者去给太孙殿下的孩子启蒙。
在翰林院待个一二十年,等叔父解缙告老还乡,他也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也会成为学士,刚好进入内阁,担任殿下的言官。
因为性格上面的缺陷,他不认为自己能有执掌一部的机会,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像自己的叔叔,哪怕身为殿下的老师,也根本没有掌握实权的机会,始终是个言官。
想要改变,就要从进入官场的一开始改变,走一条艰难一点的道路,从一开始纠正自己已经定型的性格。
更主要的是,让殿下知道自己的决心。
解祯期是聪明的,他的思路清晰,为自己构划的发展路线也非常可行。
但是在面临这种巨大变化的时候,他的心里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中平兄,见过尚书大人了?”
说话的是同期进士陈安,陈安也是今次科考的二甲头名,与解祯期在去年就已经相识,今日午间还约好了一同到府前街聚餐。
下午要拜祭孔庙,不能饮酒,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晚间,但是,同期进士一同小聚,只要不喝酒,倒也无妨。
解祯期面向几个同科,长揖到底道:“在下已经先行见过尚书大人,就先行一步,到府前街醉仙楼恭候大驾光临。”
这里是吏部,自然不是闲叙的地方,除了像解祯期这样早期就曾入仕,并且对京城了解之人,大部分进士都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在这个权力中枢里面战战兢兢。
几人相约好,就此拜别,解祯期率先出了吏部。
承天门广场上,处处人满为患,特别是火车站台处,那里排队的人拥挤不堪。
解祯期倒是不用去挤火车,他们解家在京城定居多年,自家也有马车。找到了自家的马车,旋即就前往府前街醉仙楼。
而当他离开吏部之时,关于他自请下南洋的消息,就被吏部的吏员们给传了出来,让无数人震惊不已。
刘万来到吏部,当然是扑了一个孔,听说他去了醉仙楼,刘万也就不在自己去找了,吩咐身边的小黄门。“咱家先回谨身殿,你们去醉仙楼宣解祯期进宫,不可耽搁太久。”
解祯期在醉仙楼与几个先期到达的同科还在畅聊,就接到了两个小黄门传来的朱瞻基口谕。
聚餐再重要,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召见。在其他人羡慕的眼神中,解祯期连连告罪,随小黄门上了马车,沿着西华门进了皇宫。
在此时已经是午时二刻,也恰好是要准备吃午饭的时间,而解祯期自请外放的消息,也已经传开。
谨身殿内,朱瞻基的身边这个时候就只留下了解缙一人。解祯期行过礼后,直起身来,朱瞻基面对台下长身而立的解祯期就问道:“有明一代,从来没有状元自请外放的先例,中平可是对我心有怨愤?”
刚站起身的解祯期连忙又跪下,俯首道:“殿下明鉴,小臣非是对殿下有怨,只是在殿下指出小臣不足之后,勇于面对,尽力改正。”
“起身说话吧!”
朱瞻基使了一个眼色,刘万上前扶起了解祯期,请他在旁边的座位上坐下。
解祯期还有些不安,看到自己叔父轻轻点头,心才稍定。如果让朱瞻基误会了他的心意,造成了隔阂,那他这样做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个时代,失了圣心,那仕途基本也就划上了句号。
等解祯期坐定,朱瞻基才又说道:“自十三年到现在,我认识你也已经六年了。这六年间,中平你在大部分时候,还是很让孤满意的。不过,在处事方面,因你经历太少,经验不足,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
因为没有其他人在,解缙插话说道:“殿下,中平心高气傲,少不经事,实乃老臣教导无方。”
朱瞻基回头看了他一眼,忍不住哈哈笑道:“还不如说是家学渊源吧!”
这一下轮到解缙大囧了,说实话,解祯期在很多方面,比他这个叔叔其实还做的好一些。
论书生意气,没有谁能比得上解缙。他幸运在给朱瞻基当了老师,要不然,早就被埋在雪堆里冻死了。
朱瞻基也不忍见解缙发窘,又说道:“在孤的计划里,你解祯期才高绝伦,是做学问的人才。今后的大明将会进入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期,不能让百姓生活好过了,物质文明起来了,精神文明却落后了。”
第二期的报纸,就刊登了朱瞻基让解缙撰写的《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还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大明在精神文明方面,现在绝对是走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前面。甚至可以这样说,如今的世界,也就只有大明这个国家,是真正的文明国家。
所以,朱瞻基要求现在的大明,要尽力发展物质文明,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过起来。
也是因为这一点,现在的儒家才积极起来,改良儒家,让儒家思想跟上现在大明发展的步伐。
解祯期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分别,是非常清楚的。他自认在如今的大明,也没有多少人能比他对这些理论更加熟悉。
从永乐十三年,解缙被贬谛,解缙就一直按照朱瞻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