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因为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还因为这里的土人部落,对大明人充满了友善。
甚至不能说是友善,而应该说是崇拜。
当地的土人不像北方的土人,长的跟大明人几乎没有两样,而是肤色偏黑,颧骨高耸。
但是他们偏偏对大明人充满了崇拜,甚至将出现的一队大明士兵当做了神一样对待。
经过艰难的沟通,他们非常愿意带着大明人一起前往东方的高原上,甚至愿意为大明士兵作战。
这个自称为文蒂拉人的部落可不是一个小部落,他们的人数超过三万,占据了整整一条河的流域,绵延四百多里的地盘。
候显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将从几个不听话的部落,抢来的粮食都送给了他们。
然后,候显又做主,便宜处理了一批布料给他们,并且承诺,凡是派出的士兵,都会得到大明赠送的刀箭。
整个东洲大陆上,除了青铜武器,大部分还是以木棒为武器,即使有一些弓箭,也都是威力小的可怜的长木弓。
这些弓箭的威力,甚至比不上他们自制的吹箭。
候显的这个承诺一下子引发了他们热情,一个三万人的部落,竟然就一下子挑选了将近一万士兵,想要陪同大明士兵一起作战。
这个时候,候显有些下不来台了,因为他们此行,虽然携带了不少铁器,镰刀,锄头,刀剑都有,但是数量都不多。
现在搜干净家底,也凑不出一万铁器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愿意为大明作战,并且还不要大明人给他们出粮食。
然后,候显通过通事才了解到,原来他们看到大明人的舰船,看到他们的武器,已经将大明士兵都当成了神。
不要说给他们铁器,就是不给,他们也愿意为大明作战。
这让候显很有些不习惯,他本来是想来征服这片土地,为什么对方根本都不反抗一下,反而欢天喜地呢!
不过,这也让他对接下来的行动非常乐观,他虽然没有去过南洲,但是也知道南洲那里的许多部落,可是真正地将大明人当做神一样供奉。
而这个文蒂拉部落,也是这样的。
有了他们的带路,这一次行军要轻松的多了。
所有的板车都被他们这些文蒂拉人拉着,他们吃苦耐劳,要求又低,虽然不会依靠他们打仗,但是充当辅军还是很不错的。
南大陆这边虽然许多地方都没有路,但是并不难走。因为这里都是荒原,河流很小,很浅。而且地面上除了一些草,连树都不长。
一路上,大军始终沿着水源走,每日行军六十里,然后安歇。因为这里几乎从来都不下雨,连搭帐篷的时间也省下了。
三日之后,大军进入高原。这里居住的普吉奥部落是文蒂拉人的世仇,他们占据了高原上最富饶的土地,人多势众。
但是这些人面对大明的火枪,只是一轮枪响,所有人都匍匐在地,再也不敢动手。
战争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雄霸了方圆千里的普吉奥人,跟文蒂拉人打了几百年,双方谁都不服谁,可是面对火枪,他们只死了不到一百人,就彻底认输。
他们不是怕了大明的火力,而是因为枪声带给他们的震撼。
接受了普吉奥人的投降,他们给大军提供了充足的玉米和土豆,接替了文蒂拉人的苦力,跟在大明士兵的后面,继续向东前进。
越向东走,候显也越是诧异。在沿海的荒原地区,他就已经发现,这里的人跟大明人很像,但是因为这里天气炎热,土著人显得更黑。
可是进入高原以后,气温下降,这里的气温没有沿海那么热,人也白皙的多了。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大明乡村里面的百姓。特别是小孩子,跟大明的小孩子几乎没有两样。
候显又多了一个兴趣,每次行军途中,他都喜欢喊上几个部落的长者,开始跟他们交流,询问他们的历史。
他们都已经说不清自己部落的历史,也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一些语句的发音还有生活习俗上,他们与大明人如出一辙。
难道他们真的是殷商后裔?
想到出发之时朱瞻基的交代,如今的候显已经没有了大杀四方的想法。
他们既然将自己这些人看做是祖神,那么,自己也就好好地充当一次他们的祖神吧!
将命令传达了下去,大明的士兵们傻眼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原本以为是要来打仗的,现在总兵竟然让他们脱下军装,换上常服,而且还要怎么好看怎么来。
不过既然是军令,这些士兵们在晚上安营扎寨的时候,就从板车上的包袱里面,拿出了自己最光鲜的衣裳换了。
而接下来的行程,有了这两大部落的带路和充当打手,也的确没有让大明士兵动手的机会。
每到一处,大明士兵只需要派出一小队人,骑着高头大马游荡一圈,然后用火枪打死几只猎物,然后所有人就主动送上了黄金和粮食。
运送辎重的板车从离开普吉奥部落之后,就再也没有空过。
而且这些部落也没有向大明人索要回报的想法,一口一声祖神,叫的大明士兵真的有一种当神的享受。
八百里的征途,他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走完,当他们抵达库斯科部落的时候,身后的士兵人数已经超过了四万。
整个东洲的部落,如今都还是奴隶制度。胜利者可以拥有一切,包括其他部落的女人。而失败者失去一切,不要说人权,连性命都随时可能被剥夺。
大部分部落,都是以多个部落长老和一个族长为首领。但是在库斯科,这里已经有了统治阶级的雏形,甚至还有了不同的官职。
到处可以看到奴隶在地里干活,但是这里的官员却不事生产,任意剥削奴隶。
大明士兵进入库斯科城的范围之内,对方只是出来阻拦了一次,听到了枪响,他们就再也没有反抗。
当候显坐着高头大马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看到气势不凡,面白无须的候显,他们一个个匍匐在地,口呼白神,祖神。
这里是没有马匹的,骑着马的候显,在他们眼里就是天神。
库斯科如今的王叫维拉科查,这与他们的创世神一个名字。在维拉科查的带领下,库斯科部落一直迅速地向外发展,如今的势力范围方圆几千里。
他们与大明人长的也非常像,都是一头黑发,脸部轮廓相差不远。
这半个月来,候显认真考虑了殿下当初交待的要给这些土人安排一个祖宗的问题。
虽然当时殿下只是提到了在北方,但是现在看来,南方这里也可以施行。
想要用文化来笼络这些土人,可要比藏人更加容易。藏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而且信仰佛教,所以一直跟大明面和心不和。
但是这里的土人,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依旧还在用结绳记事,想要让他们接受大明的文化,那就要简单容易的多了。
身为一个宦官,候显从来都不是那种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更善于动脑子。
面前的这张地图上面,已经标注出来的部落势力范围,他已经用汉字全部编排。
这些库斯科人如果接受他的建议,所有人都开始学说汉话,也就罢了,要是不从,自己就要将他打的顺从。
统治一块地盘,不能只靠打打杀杀,更要从文化上征服他们,让他们主动靠拢。
维拉科查面对四万多大军,他们自己也有这么多的军队,并不算畏惧。
虽然他也听说了对方的阵营里有能发出巨响的武器,但是并没有放在心上。
八十个贵族抬着巨大的肩舆,上面坐着他们的王维拉科查。贵族的头上都带着羽毛做成的帽子,,身上穿金戴银。
可是,当他们看到将近一百个骑在马上的大明士兵,领头的那个穿着红色的好看的衣服,登时就觉得自己太没有气势了。
候显右臂一扬,七十二个骑兵纷纷骑马狂奔,然后他们瞄准了前面空地上的一群羊驼开枪。
一阵枪响过后,那些被当做靶子的羊驼纷纷死亡。
而对方那汇集起来的数万战士,看到这一幕,直接丢掉了手中的武器。
八十个贵族抬着的肩舆被丢在了地上,他们也匍匐了下来。
看到这一幕,候显露出了微笑。“马上就是过年了。这永乐二十年,看来是个好年头啊!”
第一一三章 新年()
临近新年,应天府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街之上,采办年货的百姓接踵比肩,玩把戏,耍杂技,还有各种小戏坊,都在市场上支起了舞台。
度过了平静的一年,老百姓们也不会吝啬几个铜子,凑着热闹乐呵乐呵。
朱瞻基从西洋回来,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今年的朝廷财政宽裕,举国西征,要以稳定为主,所以各级官府的盘剥也少了许多,大部分百姓都能轻松地过个好年。
而在皇宫之中,虽然要过年了,朝会的事务少了许多,但是朱瞻基最近更加忙碌了起来。
因为临近过年,各种各样的应酬,祭祀,都需要他出面打理。
每一天,他都在会见礼部,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的官员,将过年的膳食,礼仪活动安排下来。
许多礼仪他是不太懂的,一切都听官员的安排。
过去这些事务都是朱棣出面,他也就在必要的时候出头露面一下就好了。
今年轮到他自己出面,才发觉这些事务比那些政事更让人费心费力,还没有捷径可走。
二十八这天,宫中设宴款待在京五品以上文臣,二十九,款待在京的武将,勋贵。
大年三十这一天,他更是一直在连轴转。白天上午去天地坛祭天地,下午社稷坛祭社稷。
这些礼仪必须要严格按照程序来,不能有一丝懈怠,更不能偷奸耍滑。
到了傍晚,在武英殿大摆宴席,所有在京的宗室一起团年。
朱棣不在,各大藩王被严格限制,禁止离开封地,甚至连出府都不容易,地方官员们像防贼一样防备着他们。
这主要原因就是不想给朱瞻基增添一帮不好管的长辈……
朱瞻基虽然监国,还不是真正的皇帝。这些个爷爷辈的,叔叔辈的来了京城,闹出什么事来,朱瞻基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呢?
管,一个晚辈管严了,对自己名声不好,管的松了,有损朱瞻基的声誉。
所以朱棣干脆让他们都不许来京城。
在京城这边,基本上都是曾经跟朱瞻基一起出海的各大王府的继承人们。他们大多是朱瞻基的平辈,就是有几个叔叔辈的,也都是一些低调之人。
仅仅是为了以后能在海外分一个好地方,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敢触朱瞻基的霉头。
“二十四那天,我就已经安排了各路人马,将《国家与民族》的那些节选内容,刻印成报,占据了背面整整一页。正面也按照瞻基你的意思,头版头条是大明欢庆春节,大明今年新施行的一些政策法规。”
朱瞻基点了点头,跟朱有炖说道:“如今报纸印制成本高昂,虽然留了四个底角来给內监的蒸汽机,轻便马车做广告,但是想要保本依旧很难。不过,在以后的运输成本统计出来以后,就要统计一下报纸应该推广几个版面才最划算。”
朱有炖惊讶地问道:“如今报纸最贵的成本就是纸张,印的越多,岂不是亏的越多?”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不能这样来计算,当运营成本稳定了以后,就要想办法开源节流来维持收支平衡。不要小看了广告的作用,要知道,皇家报纸面对的可是整个大明百姓。在报纸上做一次广告,就等于整个大明的人都能看到。先试几次,以后你就知道,那些商户恐怕会愿意出大价钱来做广告了。”
看着朱瞻基的笑脸,朱有炖迟疑了一下说道:“说到这件事,我倒是真遇到了一件怪事,不知道瞻基还记得第三舰队的陈武吗?”
陈武是朱瞻基东征东瀛期间认识的一个参将,他是泉州人,这几年一直在负责大明对东番的驻军和移民。
东番也就是后世的台湾,因为朱元璋曾经将岛上的汉民都迁移回来,让整个岛荒芜了下来。
这几年第三舰队在东番建立了两个海军卫,迁移了超过二十万人,不过相对那么大的一个岛,几十万人远远不够。
如今的东番岛,因为对土人的笼络比较滞后,还谈不上自给自足,仅仅能维持两个军卫的生活。
一南一北两处军卫,可以给朝廷的南洋贸易舰队进行补给和维护。
不仅仅是东番,这个世界上现在跟大明进行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比不上大明的底蕴和技术。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才能给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贸易利润。
陈武作为如今东番岛的最高官员,过年也来到了京城履职,朱瞻基还接待了他一次。
“陈武什么事?”
“他前几日来找我,询问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耗费,我说一次要两千枚银币,这么高的价格似乎并没有吓到他,反而很有兴趣。
我当时就奇怪了,他一个驻军的参将,为什么会关注报纸上做广告的事儿。问他才知道,原来他也想在报纸上做广告,想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去东番岛。”
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有想到陈武还有这个聪明劲儿。不过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报纸在官员中的影响已经不小了。虽然现在报纸连一期还没有刊印,但是聪明人都看到了报纸的作用。
“他有没有说如何募集这笔资金?”
两千枚银币虽然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也绝对不少。他想做广告没关系,但是如果敢动用军费,那朱瞻基倒是要找他算算账了。
他问清楚了广告的耗费后,倒是顺嘴提了一句。说福建那边成立了一个东番会,这个东番会为了开发东番,愿意出这笔银子。”
又扯出了一个东番会,这让朱瞻基关注了起来,他招了招手,刘万就连忙来到了他的身边。
“你让孙林过来一趟,带上东番会的情报。”
刘万去了,朱有炖问道:“这个东番会我倒是知道一点,不过是一些小商人成立的互助会,集中多家的财力,物力来开发东番。像这样的互助会,大明已经有了不少,特别是在宁波,各种各样的商会,多不胜数。”
朱瞻基笑了笑,没有回答,心中涌出了一丝警惕。
朱有炖看不到这种商会的威胁,但是朱瞻基却不会大意。
大明的贸易如火如荼,虽然內监控制了大部分贸易的进出口权,但是生产和运输,还是要依靠民间力量。
以茶叶为例,內监不可能自己种茶采茶,这些还是要依靠商户。只不过,这些茶叶必须要经过內监的手来卖到海外去。
除了茶叶,布匹,丝绸,瓷器这些商品都是如此。
而且,內监人手有限,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货物。就像那些粗瓷大碗,內监根本看不上这点利润,只管收税,不愿意掺和进这些生意。
一大部分初级商品,都是民间力量自己控制着。
但是这几年朱瞻基出海在外,今年又一心在控制朝局,对这方面倒是有些疏忽了。
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种带有会社性质的机构,都是那种半黑半白的。
因为政治结构的原因,朱瞻基不担心大明会出现后世美国的那种财团,但是很可能出现像天地会,白莲教这样的势力。
孙林很快就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手里还拿了一叠资料。“殿下,东番会是十五年在陈武扶持下成立的一个互助机构,原本只在泉州,福州一带有些影响力,不过这几年逐渐向北发展。在会社中,东番会不过是一个三等会社,并不值得关注。”
“如此说来,你们对这些会社都有进行关注?”
孙林点了点头,道:“自十七年开始,咨情司就对大明的商会,会社进行了一番统计,安插了不少下线。按照人数多少,势力大小,分成了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关注和干预力度。”
朱瞻基这才放下心来,吩咐道:“让人将这些情报汇集成册,呈交上来。”
没有朱瞻基的吩咐,孙林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在朱瞻基的心里,这些做的还不够。因为这些暗中的插手,肯定不如直接管理的好。
治政,就像军事一样,虽然难免会有一些阴谋诡计。但是大部分时候,都依旧需要一种堂堂正正的制度约束。
就像和尚们有僧录司,道士们有道录司,这都是专门的管理机构。
而商会,也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包括扶持。
不过这件事不急,等到年后再操办也不晚,朱瞻基也还要找一个合格的官员来牵头。
这个人不能死板,一心打压商人,也不能太愚蠢,被商人们耍的团团转。
王彦这个时候带着几个小太监走了过来。“殿下,人都到齐了,时辰也差不多了,开席吧……”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道:“传膳……”
年三十的团年饭,最热闹的不是大人这里,而是朱瞻基的一帮孩子那里。他们到了过年,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今日宫中难得这么热闹,连张贵妃都带着一帮后宫的妃子们参加了宴会。她们都是没有自己骨肉的女人,对一帮孩子,眼睛看到都拔不出来了。
宫中的女人都是母以子贵,所有女人都对孩子迁就无比,今天又是过年,这十几个孩子就大闹天宫了。
朱瞻基却没有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吃过晚饭,他就带领成年宗室来到了太庙,开始祭祖。
这一天晚上,应天府百姓欢度春节,鞭炮声不断。
朱瞻基却几乎一夜没睡,祭祖之后就又准备第二天祭天地,祭社稷。
大年三十,正月初一,这一个是年头,一个是年尾,两场祭祀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
其他的过节,或者大胜祭祀,都没有这两天的仪式更重要。
而且,到了天亮,还有今年的第一次大朝会。
这次的大朝会不会议论政事,主要是会见各国使节,会见各级官员,发布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