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况二狗子并不差,不仅练武刻苦,人也聪明,在羽林卫学这一届,一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过个两年,不管是进了军营,还是来自己的锦衣卫,都能引以为援。
势力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自己的底子薄,也就这四年才有了一帮心腹。
这个二狗子已经培养了几年,眼看就要当用,他又怎会这个时候不善待他。
“这不过是早晚的事,不管是升官也好,黜职也罢,都当不骄不躁,为殿下效命。”
“是,徒儿记得。”
杨章德正要回后院见见自己的老婆,跟她说说升官的喜事,却见一个锦衣卫总旗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大人,有漠北极西的情报。”
漠北极西,那就是唐赛儿他们一行的情报了。
今日面见朱瞻基,朱瞻基都还问了这件事,杨章德不敢怠慢,连忙说道:“呈上来。”
情报是厚厚的一本书,上面记载了唐赛儿一行耗费了将近四个月时间,终于抵达了预定地址。
他们在一处湖泊与河流的交汇处安营扎寨,随后就开始建城,寻找金矿。
金矿寻找的很顺利,但是建城去遭到了当地游牧部落的反对。
跟随他们一起前往极西的锦衣卫随员,在哪里待了两个月,就遭遇了四起骚扰,打了两场硬仗。
不过因为他们有五十支火铳,又兵强马壮。虽然死了百余人,却也将周边的部落打服,现在站稳了脚跟。
两个月的时间,唐赛儿他们一直紧张地淘金,现在凑了差不多两千两黄金,就派人回来采购物资,充当大批人马迁移的路费。
他们这先头部队都是民壮,朝廷支援了五千匹马。但是后面这些大多都是亲眷,朝廷当然不可能人人发一匹马了。
不过他们在当地也抢了两千多匹马,派了五百人护送这些马匹和黄金回来。
去的时候花了四个月,回程路熟了,只用了两个多月。
但是这些人低估了漠北的寒冷,一路上受冻回来,死了几十个,冻残废了几十个。
到了北明山,他们就撑不住了,只能先在那里修整,过年前是回不来了。
锦衣卫跟去了四个人,他们详细记载下来了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所以才会有这么厚的一本书。
杨章德大致翻看了一番,就吩咐说道:“跟夫人说一声,我晚点回来,要先把这情报送进宫。”
长安坊距离皇宫并不远,因为原本教坊司,行人司的位置正在建设一座新的议会堂,这里道路封闭。骑马要绕行一大圈,还不如直接步行过去。
杨章德带着四个随从,沿着封闭的小路,进了议会堂的工地,看着有些圆滚滚的这个建筑,杨章德总有些看不惯。
大明的建筑,要么是方的,要么是圆的,却没有一个建筑像这样半边圆,半边方,看起来奇形怪状。
但是他也知道,这是因为议会堂是议事的地方,以后的大朝会也不会在奉天殿举行,而是转到这里举行。
这里设计能坐两千余人,需要将一切扩音手段运用出来,才能让所有人清晰地听到某一个人说的话。
而且这里也不想竞技场,那里只是追求声音大,不管最后出来的声音根本听不出真声。
但是这里是需要保持真声,才能让所有人听清楚语句背后的语气,语句背后的含义。
所以,在工部与那个卡尔索利的联合之下,弄出来了一个这样扇形的建筑来。
议会堂紧靠皇城的城墙,在护城河的内侧。原址有五个衙门,除了鸿胪寺依旧留在原地,其他的会同馆,行人司,教坊司和光禄寺全部都另迁他地。
这里以后将会成为朝廷议事的中心,恢弘气派是不可少的。
为了让这里显示出大明的辉煌,殿下力排众议,将这个大楼修建的超过了原本奉天殿的高度,达到了九点五丈。
这个大楼想一把打开的折扇,向着南方张开,方形的建筑位于正北,那里也是皇上今后坐的位置。
想到朱瞻基今后将会坐在那里听文武百官奏事,他就忍不住激动。
守门的锦衣卫大汉将军看到杨章德去而复返,惊讶不已。比不过身为他们的直接上司,他们当然是直接领进了城门。
到了宫门,內监也只是简单检查,因为朱瞻基允许武将携刀,连刀都没有卸,杨章德就进了宫城。
“殿下现在在哪里?”
“殿下还在谨身殿接见西南侗王,中午怕是要留侗王进膳。”
杨章德独自一人跟着内侍从西角门,中右门来到了谨身殿,与值守的内侍和鸿胪寺人员说了一声,他们就连忙进去禀告。
虽然杨章德不是他们的直属上司,但是皇宫的防卫主要就是依靠锦衣卫,他们可不敢得罪这个朱瞻基面前的红人。
谨身殿内,朱瞻基正有些无聊地跟来自贵州的侗王进行着虚情假意的客套。
自洪武年间,朱元璋夺得江山后大力控制西南。在沐家一门的多年征战下,整个西南现在全部平定。
这个侗王是前侗王吴冕的后代,已经失去了野性,除了衣着,其他方面与大明人并无两样。
他们现在把大明当成了一个冤大头,有什么灾,缺了什么,就向大明要扶持。
朱元璋和朱棣的态度就是,我可以帮你,但是不会满足你的要求,也就是不给你吃饱的政策。
朱瞻基现在还没有腾出手来针对他们,所以萧规曹随,跟着原本的政策走。
对于侗王提出来的要求,满足了两成,就再也不肯松口。
侗王他本来就是狮子大开口,然后等着大明讨价还价。两成虽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是朱瞻基坚持不肯再多给,他也只能接受。
这样带着政治性的扯皮,朱瞻基其实是最不喜欢的。但是没办法,坐在这个位置上,一些事不是想推就能推的。
接到刘万的通报,杨章德去而复返,让他心里紧了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又想通了,如果真是大事,急事,刚才他就会跟鸿胪寺的人员说。
快过年了,他也想安安稳稳过个年。
杨章德进了大殿,目不斜视,径直走到了朱瞻基的身边,抱拳行礼,又躬身来到朱瞻基的身边低声说道:“殿下,极西的消息传回来了,林三夫妇他们已经站稳了脚跟。”
说着,他将那本情报拿了出来,递到刘万的手上。在没有检查毒素之前,几乎任何东西都不能直接入朱瞻基的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明日午后我去曹国公府,你让他们做好准备吧。”
杨章德一喜,又行礼道:“微臣这就去通知曹国公府。”
情报被检查了之后,递到了朱瞻基的手里。朱瞻基任由解缙,蹇义他们跟侗王扯皮,翻开了情报。
这份情报没有太多夸张的描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他们这一路上万里的行程。
每一天走了多少里,遇到多少行程困难,遇见多少部落,又有哪些部落友善,哪些部落仇视。
抵达唐林城的预定地址之后,他们找到了金矿,又在那里开始伐木建房,五千多人的队伍,这半年的时间,就损失了超过三百人。
不过苦尽甘来,用三百多人的牺牲,换来了四千多人的安顿。
返回的队伍是十月中旬开始的行程,去的时候有马车,耗费四个月的时间。但是他们回来,全部骑马,又熟悉了道路,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抵达了北明山。
极寒的天气夺去了几十条生命,这是唯一的损失。
朱瞻基叹了口气,如今的情报人员还是不太了解怎么做一个真正的情报人员。因为一些人的素质不高,文化不高,他们把握不住情报的重点。
这份情报虽然详细,但是却需要分析人员重新分析这里面的重点,额外增加了工作量。
而且,情报最重要的外交和军事,他们的记录也太少了。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现在俄罗斯还要几百年才会有,现在只有一个莫斯科公国,还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
但是除了莫斯科公国,唐林城周边有什么大型部落,军事实力有多大,对大明的态度如何,他们却没有记下来。
听着蹇义跟侗王的争论,朱瞻基想的却是,大明应该建立一些专业学校才对,即使建立专业学校还有一些麻烦,也应该找人进行一些职业培训。
如今的官员,大部分还算不上称职的官员啊。
第一一二章 顺利()
“十月二十。晴。这一天我们终于抵达了殿下交待过的河流与海岸夹角处的石炭矿,但是因为山体的掩盖,所有人都不能确定是不是这里。所有人也在疑惑,那个麦哲伦是如何发现这里有石炭矿的。
用了一天的时间,经过反复测量,又测试了岸边的水深,我们终于寻找到了一处合适的登陆地点。
这里的土著跟我们大明人长的就有些差异了,他们不像北方的土著,简直跟我们大明人没有两样,说话也不一样。
从北方带上的几十个土著,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充当不了通事,没办法,我们还是继续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跟他们接触。
他们这些人以打渔和养殖为生,羊驼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衣服。他们会制陶,却只能烧制最粗陋的陶器,他们会晒盐,却只有味苦的粗盐。他们不会织布,只有一种用树皮和麻皮用手编成的麻布,粗糙难忍。
面对大明的细布,哪怕是那种细麻布,他们都视若珍宝,非常愿意跟我们交易。
內监的那些宦官已经学会了当一个奸商,他们将运来的所有商品都几乎上涨了百倍,但是这些土著依旧爱不释手。
他们的日子过的很苦,但是却不缺少黄金,就连孩子的脖子上,也挂着黄金制成的项圈。
一匹细布,他们都愿意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换,而我们那平时吃饭用的陶瓷碗,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宝贝。
可惜他不知道茶叶的作用,所以对茶叶并无偏爱,至于那最昂贵的丝绸,因为不能防寒,他们却不太喜欢。
当我们拿出了坚固的铁器,这让这些土著变的疯狂起来,他们没有铁器,连做饭都是用火烧石头来烤肉,然后用陶罐来煮汤。
但是铁器我们是不出售的,只要他们用帮我们干活来换取。
他们没有太多迟疑,就愿意替我们干活,当他们用铁镐刨开了山石,露出了下面的泥炭,他们一个个都跪了下来,向我们磕头。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到把我们的船上都装满了泥炭,那些通事与他们能够简单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们将我们当做了神。”
“十月二十八。大风。只用了八天的时间,我们就航行了两千多公里。在我们的左侧,有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雪山。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山,整个舰队除了几个曾经去过西域的通事,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雪山。
为了这稀奇的景色,我们在此停留了两日,然后一上岸,就看到了那让人震撼的冰川。
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冰川并不是白色,而是泛着一种蓝宝石一样的浅蓝色,在太阳的照射下,迷人之极。
可惜的是,我们在这里没有发现人类生存的痕迹,除了我们这些人,这里似乎从来没有人来过。”
“十一月初六。雨。这一天的海面上起了薄薄的雾气,这些雾气来自左侧大陆那数不清的高山和峡谷之间。负责测量海岸线的传令船一直沿着海岸行驶。
他们告诉我,这里不是一整块大陆,而是一个个海岛组成的岛屿群。
为了记下这里的地形,我们的速度降低了许多,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只是记下了海边的大致地形,并没有深入。”
“十一月二十五,晴。在看过超过两百个岛屿和无尽的雪山之后,所有人对这瑰丽的景色已经变的麻木。舰队已经靠近南纬五十七度,我们向东偏移了大约有两个经度,这也意味着,我们终于抵达了东洲南大陆的顶端。”
“十一月二十七。晴。这些天的天气虽然不错,但是大风吹的人格外难受。这还是夏天,要是冬天从这里经过,一定异常难行。
这里已经是南纬57度,根据殿下标注的地球仪,这里是整个地球的最南端,跟遥远的大明正好隔着整个地球。
这个时候,我十分想念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祯芳,相隔八万里,但是距离也挡不住我对祯芳的想念。
其他的将士在经历了单调,难熬的海上岁月之后,喜欢找当地的土著女孩解决需求,但是我更愿意用对祯芳的思念来淡化我的冲动。
人之异于畜生,就是因为人有更深层的道德伦理和自控力,我更想看看自己的极端在什么层次。
最近船上的氛围越来越压抑,每一天,太阳在子时才降落,但是不到两个时辰就又出来了。这里几乎没有黑夜,全是白天,让每个人的精神都疲惫不堪。
作为舰队的前军,我终于听到了传令船传来的有人住的痕迹。
这里的大陆已经不再是山脉,变的平缓了下来。但是这样的地形也增加了船只靠岸的难度。一艘二级军舰就因为行驶的距离岸边太近,因此触礁。
虽然有水密舱,船只不至于下沉,但是不得不卸下了一半泥炭,保持平衡。
这些时日,跟随舰队一起出行的土人们大明话说的越来好,他们自告奋勇地登陆,开始跟岛上的土著联络。”
“十一月二十九。晴。跟这里土著的接触非常顺利,这里的土著非常友善,他们在地上点燃了篝火,欢迎我们的到来。
不过相比北方的土著,他们更穷。
这里虽然地势辽阔,却不适宜种地,只有遍地的牧草。
这里的人们以打渔,放羊,狩猎为生,他们没有黄金,穿着毛皮,没有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但是这里有不少强壮的土著少女,这里的人们养活不了太多的孩子,他们愿意将女孩子卖给我们。
不少人都用布匹和长刀换到了还算漂亮的女孩,这些只用內监记账,到时候从俸禄里面扣除。按照內监的内部计价,半个月的俸禄都能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
这让许多人都开心无比,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想过把她们带回去,只是想要尝尝鲜。”
“十二月初三。阴。就在我们准备要离开的时候,舰队的主帅廖指挥使却染上了不知名的风寒。
他的染病让所有人都有些恐慌起来,舰队开始了封锁,不敢在随意串门,也不敢出海。”
“十二月初十。小雨。这一天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悲喜难言。悲的是廖指挥使没有抗过去这场突如其来的病,连指挥同知方同也跟他一起死去,整个舰队死了三十一人。不过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喜的是因为这支临时舰队是各军抽调的人员,大部分千总都来自羽林卫学。因为只有我们,才能熟练地控制蒸汽帆船。
群龙无首下,我们这些羽林卫学的千总组织起来开了一个会议。托了父亲留下的一点名声,其他人都高看我一眼,选了我担任这支舰队的指挥官。
虽然这只是一个临时职位,但是担任一个三十艘船,将近五千人的舰队的指挥官,依旧是我从来不敢奢望的。”
“十二月十二。晴。我们火化了死去的将士,将他们的骨灰收敛了起来。破损的船只已经修好,我已经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就出发,所有将士购买的土人少女暂且还留在这里。
回程的时候,如果她们还愿意跟我们一起回大明,再把她们带上。”
“十二月十八。阴。绕过了南大陆的顶端,船队变成了逆风。不过,这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只是船速慢了一些,然后泥炭的消耗也大了一些。
我们现在走的这片海域,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大西洋的西侧,与西洲隔海相望。这里也是东西方的分界线。
大陆上面地势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过经验丰富的农夫上岸之后,发现这里的土地也就只能放牧,不能种粮。”
“十二月二十三。大雨。我们遭遇了大风暴,被迫返航到前一天发现的一个海湾躲避大风暴。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片荒原的河边,就有一座露天的泥炭矿。
这一天已经是小年了,将士们难免思乡情切。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等过了年再继续北上。”
“十二月二十九。晴。这片荒原上竟然有着这么多的野生动物,熊,狐狸,还有许多奇形怪状,叫不上名字的怪物。
几天下来,我们猎取了大量的动物,这些猎物虽然有些很好吃,但是我们根本吃不完,只能现场烧盐,用盐巴将这些肉都腌制了以后风干。
我也统计了一下船上的藏酒,除了那些为了消毒留存的高度酒,剩下的酒水我分配出了五千斤,准备让所有将士过一个好年。”
这个时候的杨道,还是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接下来将会面临一段残酷之极的旅程。
大西洋之所以在大航海时期成为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天堑,主要原因就是这里变幻莫测的天气。
虽然这里比太平洋小的多,但是这里的海浪高度,海流变化,天气无常,都远远超过了太平洋。
而比天气更加可怕的,则是南美洲上面那让人恐惧的毒物。
让我们再把目光望向探险队的大本营,经历了第一次的探险失败,候显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准备。
他不再以地图上的距离作为标准,因为许多看似很近的距离,其实却根本无法通过。
他出生在藏区,也曾经多次出使西域,对在高原和荒漠的行军都非常熟悉。
这一次,他直接派出了多个舰队,寻找入海口,一共找到了五个入河口,经过探子的探路,他最终选择了沿着大本营南方四百里的一处河流行军。
这条河流是后世的英吉尼奥河,也是大名鼎鼎的纳斯卡线条的所在地北侧。
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因为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还因为这里的土人部落,对大明人充满了友善。
甚至不能说是友善,而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