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日束是个勇猛的蒙元大汉,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投了大明。因为他的部下大都是异族,被委任为刘家港防卫所的指挥使,这也能降低不少贪腐。

    蒙日束摇了摇头说道说道:“还请总兵前去大殿接旨。”

    黄渊不敢马虎,起身正了衣冠,才跟着蒙日束两人绕过一排公房,来到了卫所大殿。

    一番程序下来,传旨太监康利宣读了圣旨,黄渊这才知道,朱棣早就待不住了,一到三月就像出来游逛一番。

    他已经决定,三月初五就从京城出发,然后从运河到苏州游玩一番,大了下旬,物资全部装运完毕,就直接从刘家港出发。

    听说不是现在就走,黄渊的心情平复了一些。因为一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进行,再有十天,这些物资就能差不多全部装完了。

    现在走肯定来不及,但是半个月以后走,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而在苏州府,因为皇上要来,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起来。

    在大明初期,苏州是张士诚的大本营,整个苏州都是支持张士诚的。

    但是张士诚在跟朱元璋的争霸中失败,苏州也因此受了牵连。在大明初期,苏州府一地的税收,就占了整个大明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有多重的税。

    从永乐之后这些年,苏州府的税屡屡下降,如今也算是国泰民安。而且几十年过去了,当初认张士诚为主的百姓也大都死了。

    朱棣愿意到苏州,自然也代表了他原谅了苏州百姓。

    从永乐十五年,苏州府紧跟应天府的脚步,设置了不少动力水车。水车的设立,让纺织,丝绸行业大为受益,这些年,苏州的发展越发快速。

    特别是苏州知府刘麟,因为与马家刻意攀交,在太孙那里也挂上了号。他这几年借助马家的关系,与工部进行合作,致力发展工业和商业。

    如今,苏州一地的商税,每年都超过了三十万两,位居大明除应天府外第三,仅次于宁波和泉州。

    而宁波和泉州,完全是因为占了出海口的优势。否则的话,还不一定有苏州府强。

    苏州的百姓欢天喜地地迎接皇上,而在应天府,百姓则是欢天喜地地欢送皇上。

    朱棣是个待不住的人,这些年只要有点借口,他就想到处跑。

    以至于朱瞻基一直怀疑,原本的历史中他五次北征,除了前两次有点效果,后面几次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恐怕他不是为了北征,只是为了出去放风。

    二月底的时候,他就想跑了,还是一众官员劝住了他,认为他去了刘家港,只会拖累准备的效率。

    而且他跟朱瞻基的权力过渡了不到一个月,百官也劝他,再对培养殿下一段时间。

    三月初一的大朝会,朱棣干脆就不上朝了,让朱瞻基一个人上朝,他只是旁听。

    文臣议事自有规则,朱瞻基断事自有分寸,这一切都让他格外满意。

    不等散朝,他就宣布,三月初五他就出发,将领士兵先到刘家港,他要到苏州进行宣慰。

    朱瞻基暗自觉得好笑,朱棣现在就是个犟筋,有点为所欲为的,专门喜欢跟人对着干的恶趣味。

    不过,他早点离开也好。他走了,自己才好一步步地施展自己的抱负,省得旁边还有个人约束着他。

    三月初四这日夜里,整个皇宫都没有丝毫平静。

    朱棣出征,要比朱瞻基出征的派头大的多了。

    别的不说,光是御厨,他就带了超过两百人,擅长各种口味,各种菜肴。

    妃子他倒是带的不多,只有四人,也包括了他近年来最宠爱的朝鲜韩妃。

    一箱箱的行李被太监们装运上船,旗舰的上下,内外,又被好好清理了一遍,可以说,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朱瞻基还是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到了子时就睡下,睡了一个半时辰,才起床来跟朱棣一起祭祖,祭天。

    破晓时分,朱棣带着朱瞻基在皇城的承天门城楼上,发布了出征徼文,接着,下来就登上了前往阅江楼码头的龙辇。

    一路上,文武百官都紧跟在龙辇之后,应天府的百姓,无不驻足欢送。

    到了巳正,朱棣在文武百官的欢送之中,登上了旗舰,随后他就一直站在船舷,遥望着岸上的百姓。

    朱瞻基陪在他的身边,等待着其他将士依次登船。

    待所有船只都升起了行船旗,他才回头跟朱瞻基说道:“瞻基,朕这大明江山,就托付给你了!”

    朱瞻基双膝跪下,跟在他身后的内侍们也都纷纷跪下。朱瞻基恭恭敬敬地向他磕了三个头,坚定说道:“祝皇祖父旗开得胜,大胜而归,孙儿在应天府为你祈福。”

    朱棣哈哈笑道:“若能将那帖木儿国一举踏平,朕就此生无憾。惟盼瞻基能不急不躁,将我大明之日月旗,插遍全球!”

    “孙儿定当全力以赴。”

    他又转向十三位顾命大臣说道:“尔等精心辅佐太孙,待我凯旋,为尔等论功行赏。”

    众人纷纷跪下磕头。“臣遵旨。”

    朱棣身子一扭,扬手说道:“好了,你们也去吧!升行军旗。”

    随着朱棣的命令,旗舰上面升起了一面绿色的行军旗,接着,船舷处的一门没有装弹的火炮被点燃。

    一声巨响,船都为之一震,不少不习惯的大臣忍不住一个踉跄。朱棣哈哈笑道:“都去吧!朕要去踏平那帖木儿国,待回京时,再与诸位同饮胜利酒。”

    朱瞻基带着十三位顾命大臣和一干内侍沿着舷梯来到了栈桥上,旗舰就缓慢吊起了重达三千斤的两个船锚。

    一排长达十一米的船撸从船后的圆洞里面伸出,抵达水面,然后快速地摇动着。

    船缓缓启动,然后沿着水流开始缓慢向下滑行。

    即使站在栈桥上,也能听到水手们开始测试风速和水速的声音,根据这些数据,一面面船帆开始调整方向,然后升起。

    不过,一直到旗舰离开众人的视线,这些调试工作依旧没有完成。

    朱瞻基向宋礼问道:“宋尚书,将蒸汽机装上海船的测试结束了吗?”

    “禀殿下,海船不同河船乃是平底,传动部分依旧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朱瞻基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没关系。今日初五,待孤安排一下行程,十五左右,去夹江工业区巡视。诸位爱卿,一同回吧。”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听在许多大臣的心里,却又不同的解读。

    现在看来,殿下重视工部并没有任何变化,他对吏部,户部,并无特别重视啊!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吏部是朱棣要求保持稳定的部门。

    至于礼部,那是国家的根基,朱瞻基肯定不会在没有正式登基的时候插手国之礼仪,祭祀,教育之事。

    剩下的几部,兵部现在一切中重心都转到西征方面,这里也不能随便动。

    只有户部,刑部,工部,可以供朱瞻基折腾了。

    户部因为有了两家银行,如今的各部预算又是直接发放,所以作用减轻了许多。

    而且,朱瞻基在没有完全熟悉户部的运作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动。

    刑部自有章法,一切要按照规矩来。

    也就只有朱瞻基最熟悉的工部,可以随意折腾。

    来到了阅江楼码头的广场,百官依旧在岸上等着朱瞻基。朱瞻基这个时候心里感慨万千,却不知道这个时候该说点什么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兴奋了。

    好一会儿,他才憋出了一句:“诸位臣工,今日皇祖出征,今后朝廷事务,就拜托诸位了。”

    他一个长揖下去,站的整整齐齐的大臣们一个个慌的又连忙跪下。“此乃臣之本分,自当勉力为国。”

    朱瞻基连忙又一个个上前去扶起诸位大臣。“孤年少无知,今后需仰仗各位,这跪礼今后就免了,非重大仪式,不可行跪礼,不要折了小王的寿。”

    见朱瞻基如此和蔼,一些大臣点头不已。

    朱棣这些年让他们头疼不已,他占理的时候,就跟众人讲道理,他不占理的时候,就耍无赖。

    这个太孙殿下虽然跟他一样不喜儒家,但是最起码喜欢讲道理,现在太孙监国,以后的日子要好过多了。

    一千多送行的大臣,自然不可能让朱瞻基一个个扶起来,朱瞻基也就扶了几位年长的大臣起来,其他人也就自己起来了。

    朱瞻基这才吩咐下去。“摆驾回宫。”

    长长的车队又再次启程,返回承天门广场。

    来的时候,有朱棣在,朱瞻基还能与他一车。但是回程的时候,只剩下了张贵妃,为了避嫌,朱瞻基也不能再登上龙辇了。

    不过朱瞻基也没有坐车,而是直接骑上了一匹阿拉伯马,在众人的拱卫下更显英武不凡。

    大臣们将朱瞻基听他们的车驾送进了承天门,这才又返回自己的衙门。

    朱瞻基今日却给自己放了一个假,除了王彦,其他的顾命大臣都不用再入宫。

    车队过端门,入午门,前面就是奉天门了。

    贵妃乘坐的龙辇要从西侧进入后宫,而朱瞻基则会从左顺门入东宫。

    龙辇停了下来,张贵妃露出了脸,向着朱瞻基招了招手。“瞻基。”

    朱瞻基在马上抱了抱拳。“贵妃可有吩咐?”

    张贵妃说道:“皇上出征,已经吩咐下来,在他归来之前,这几年后宫封锁,只留下玄武门,后右门两处开放,除了我发放印鉴,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瞻基可让太孙妃来一趟,一些方略我也让她知晓,讲与瞻基知晓。”

    “这是小事,稍后我就让娴儿恭听贵妃教导。”

    虽然这些妃子要跟坐牢一样,在后宫里面住几年,但是即使朱棣没有出征,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出来。

    后宫并不小,里面自成一个小社会,还有花园,戏院可供消磨时间,其实在里面并不难过。

    许多宫女,到了被放出的时候,还哭着喊着不要出来。她们习惯了后宫的生活,已经适应不了外面的世界了。

    这个时代的女人活动范围本来就小,像后世的旅游什么的,这个时代根本不要去想。

    所以朱瞻基并没有更改命令的想法,真要把这些人时常放出去,闹出一点丑闻来,那可就完蛋了。

    张贵妃知道如今朱瞻基已经手握大权,他对张家的需要已经很小了,但是张家需要依靠他的地方还有很多。

    所以她的态度并没有高高在上,依旧用温和的语气说道:“宫中用度自有定例,花银子的时候也少。但是总免不了会有一些小事叨扰瞻基,还望瞻基体谅。”

    “好说。时辰不早了,贵妃且去休息。今后有何吩咐,尽管让人来说,定不让贵妃失望。”

    张贵妃听出了朱瞻基话里的意思,笑着点了点头,放下了锦帘。

    看着车队进了西宫,朱瞻基站在奉天门外的金水桥上,四周打量着巍峨的宫城。

    与后世北平的紫禁城不同,北平的金水桥是在午门之外。但是南京的紫禁城,金水桥是在午门之内,奉天门之外。

    这个时代,也没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因为午门宫城大门。之外还有端门,还有承天门,承天门才是皇城的城门。

    北平的紫禁城不仅比应天府的小了三分之一,规制也简化了一套。

    最内是宫城,以三大殿为中心,分中宫,东宫,西宫,后宫。

    宫城外面是夹道,藏兵巷,然后才是皇城。皇城包括了社稷坛,太庙,十二监,内库等。

    内库位于皇城的西侧,面积比皇宫还要大,四司八局和宫女的十二衙门在那里办公,那里还储藏着皇室的金银,布匹,丝绸等。

    在皇城外面,才是应天府的内城。

    看着朱瞻基一动不动,李亮轻声提醒道:“殿下,已过午时,该用膳了。”

    “不急。”朱瞻基一挥手,转向了右侧的左顺门,沿着左顺门后的台阶,抬腿向城楼上走去。

    站在巍峨的午门城楼上,向南望去,是园林一般的社稷坛和太庙,太庙的南方,是一片低矮的屋舍,那是神宫监等四个內监衙门的所在,再南才是比午门更高一些的承天门。

    朱瞻基慢慢走到午门城楼的东侧,向北望去,隔着奉天门城楼,是应天府最高的建筑奉天殿。

    巍峨雄壮的一座座宫殿井然有序地铺开,形成了一副壮观的画面。再远方,才是燕雀湖和钟山。

    虽然这一副场景对朱瞻基来说并不陌生,以前经常看,但是从来没有那一次能让他有今天的感慨。

    这个皇宫,这个大明,这个天下,今后将由他主宰。

    站在城楼上面凝望了半晌,朱瞻基才慢慢沿着城墙向东宫走去,其他内侍和锦衣卫都跟在他的身后身后,不发出一点声音。

    任何人都能看出朱瞻基心事重重,不敢打扰了他。

    朱瞻基一直走到了东华门处,望着青翠的钟山,又呆立了半晌,内心全都是波澜壮阔的画面。

    “回宫,传膳。让都知监准备车驾,稍后我去探望父王。”

    李亮连忙吩咐了下去,几个小太监就连忙小跑着各奔东西。

    回到兴庆宫,一进门,朱瞻基就被惊呆了。以孙娴为首,他的几十个妃子,十几个孩子一个不少地聚在兴庆宫大殿前的广场上。

    看他进来,众人一起跪下,纷纷拜倒:“拜见殿下。”

    朱祁镇他们一帮小孩子,简直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高声喊道:“拜见父王!”

第五十七章 软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 
朱高炽是二月二十六从应天府出发,来到了汤山温泉。他本不想如此早就到温泉来,但是朱棣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在他身体好转一些之后,就让他起身到温泉休养。

    朱高炽很清楚,这是父皇怕自己走了以后,他依旧赖在京城,会给瞻基的执政增加一些麻烦。

    但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很清楚,只要父皇在世一天,他就不能表现出愤恨。

    如果他敢因此不服安排,自己那无情的父皇绝对会在自己去世之前将他赐死,去除他这个不确定因素。

    他不敢拿自己的命运挑衅那无情的父皇,他只能好好活着,活到父皇去世,才能有机会登上大宝。

    至于瞻基,他虽然能干,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子。

    自己要是想当几年名义上的皇帝,他绝对不会反对的。

    是的,名义上的皇帝,这是朱高炽现在唯一的奢望了。

    自从朱棣宣布朱瞻基监国,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权力,都将会集中在朱瞻基的手中。

    而以朱瞻基的能力,朱高炽很清楚自己没有任何机会把权力抢回去。

    而且,朱高炽也不想抢,因为朱瞻基毕竟是他的儿子。

    但是,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变成历史上的笑话。

    自己还在活着,却漏掉他直接传位给孙子,恐怕就是朱棣也不会直接这样做。

    因为这代表了朱棣的污点,他没有把儿子教育好;这代表了老朱家的污点,无视伦常;这也代表了大明的污点传承无序。

    所以,不管怎么样,自己总要当一段时间的皇帝,哪怕是无权的。

    朱棣要出征的消息,三月初二就传到了朱高炽的耳中,但是他不能离开温泉别院。

    如今守卫在温泉别院的不是他的护卫营金吾卫,而是朱棣特意安排的府军前卫。

    这也代表着,他被软禁在别院。

    哪怕他知道今天朱棣出征,但是也不能前去送行。

    因为他的出现,会让送行的人排序出现混乱。

    论身份,他依旧是太子,却比不上监国太孙。但是他又是监国太孙的父亲,那他应该排在哪个位置?

    所以,他不出现是最好的。

    朱高炽相信,如果自己不是太孙的亲生父亲,他那个无情的父皇,恐怕会直接废了他。

    但是废了他会让太孙继位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才能继续留在太子这个位置上。

    二月初一的吐血,也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如今是千疮百孔。

    他断了各种春。药,不再贪恋女色。他要活着,活过自己的父皇。

    温泉别院这里四季如春气候温暖,这里的风景宜人,他不再想着每日忙不完的公事,不再想着每日如何应付自己的父亲。

    每日睡到日上三竿,再跟杨士奇他们切磋经意,闲暇下下棋,泡泡澡,日子过的悠游自在。

    他也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好转,精力越来越充沛,不再气短。

    三月初五这日,他虽然没有去应天府送行,但在张氏和杨士奇的提醒下,也不得不在别院大殿摆下香案,遥送父皇。

    虽然他很不想这样做,但如果他敢不做,那就是不孝。

    他很清楚现在别院内暗探不少,他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那个父皇。

    遥送完毕,他便让人撤下香案,自己到了朱瞻基新修的别院,在大树下摆开了棋盘,与杨士奇对垒。

    两人下了一盘棋,中午的时候,他还喝了一碗新鲜的鹿血,吃了两大碗米饭。

    饭后,小睡上一会儿,显得格外惬意。

    醒来后,他躺在床上,还在想着下午到底是去看杨士奇编书,还是去骑一会马。但是何纯这个时候一路小跑了进来,有些欣喜地喊道:“殿下,太孙殿下来了。”

    自从朱高炽被送到温泉别院来休养,原本詹士府的随员们一个个就如同败家之犬。

    朱高炽的失势,也意味着他们的失势,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他们失去了所有,甚至连希望都不再有。

    如今大部分人都只是希望成全这一番君臣之谊,能落下一个身后名。

    像杨士奇就很清楚,朱瞻基与朱高炽不同,朱高炽短谋少略,需要的是自己这样的谋臣。

    但是朱瞻基眼光高,能力强,性格坚定,需要的不是谋臣,而是事臣。

    他不会被别人的意见左右,也不喜欢有人替他做主,出谋划策,只需要能做事的人。

    但是自己在做事能力上却相形见绌,这些年一直没有当过主官,根本没有做事的能力。

    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还能往太孙的身边靠。

    不过他也不觉得失落,那个他原本看不起的二儿子杨道,如今已经是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