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年前他拿给朱瞻基的书只是别人的东西,但是现如今,他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进行过试验,增加了许多内容。形成了一本集理论,实验依据,原理分析的物理学丛书。

    他虽然年轻,却是朱瞻基的羽林卫学的讲师,这几年来,他的学生中不乏勋贵子弟,文臣子弟。

    所有人哪怕一开始对他教的物理学不以为然,却不能忽视滑翔翼带来的影响作用。

    大明的滑翔翼都是在他的带领下生产出来的,滑翔翼已经成为了大明军中的重要的侦察兵种。

    不仅羽林卫学的学生,就连各边军,也都派出了经过专业军事训练的人来下马桥学习滑翔翼,这让年轻的马迪受到了整个朝廷的重视。

    那些勋贵子弟,文臣子弟再自认身份高贵,也不敢忽视这个未来的国舅,所以这让马迪的声望越发高涨了。

    朱瞻基原本是考虑将自己的大妹妹嘉兴公主嫁给马迪,嘉兴生于永乐七年,比马迪小八岁。

    马迪家境富裕,本人性格温和,甚至有点小受,嘉兴嫁给他应该是个好归宿。

    但是哪怕按虚岁来算,嘉兴今年也才十二岁,想要结婚还要等两三年。

    但是这次回到大明,他把这件事跟张氏提了一次,却遭到了张氏的反对。

    不是因为张氏看不中马迪,而是因为朱瞻基本身已经娶了马迪的妹妹,再把公主嫁过去,有换亲的说法。

    虽然换亲在百姓里面很普遍,但是正因为这样,连地主豪绅都忌讳换亲的说法,更别说皇室了。

    所以现在朱瞻基看到马迪,心里还有些愧疚,有心要帮他找门好亲事。

    以马迪的条件,原本可能并不在勋贵的眼中。但是朱瞻基娶了他妹子,以后登基,马家最少也有个伯爵。

    他虽然是家中次子,却倍受朱瞻基重视,如今在勋贵,文臣中都名声显赫。

    而且他还不用从军,性格温和,长的还好,家中更是家财万贯。

    所以他不愁找不到媳妇,就连一等一的勋贵家族,也是想跟他结亲的。

    视察了格物研究院,朱瞻基特意吩咐马迪:“这本《格物基础》目前已经完善,今后将作为羽林卫学基础教材。但是你不能一直把自己限制在这个位置上,今后的大明需要你的地方更多,你也应该把耕读的精力放在继续深化研究上。所以,你现在的任务是从羽林卫学中挑选几个得意弟子,教会他们书上的东西,然后卸任讲师之职。”

    马迪有些急了,长揖道:“殿下,微臣愿意教书,何况现在微臣一日才许教课半个时辰,就是备课也不要半个时辰,一日一个时辰足矣,并不耽搁微臣研究。”

    朱瞻基笑道:“以你如今的成就,让你当讲师是委屈了你,再等几个月,我要组建我大明第一所大学,届时会升你为教授。”

    “大学?不是太学?微臣连举人都不是,还能当教授?”

    “我说你能,你就能。”朱瞻基没想现在就跟他解释大学的不同,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欣儿如今已经怀孕七月,三月怕是就要生了。我们一出门就是三年,你也让你母亲多去宫中探望,不需在意他人的口舌。”

    “是!”

    让李亮收起了马迪新编的《格物基础》,几人移驾到了格物研究院旁边的小院子。

    电力研究院可是说是朱瞻基期望最高,却发展最慢的部门,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电力的研究需要各种理论的奠基,连什么是电都还不清楚,就想要利用电,这个步子有点太大。

    其次就是应用研究方面,朱瞻基自己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说,他很清楚电机的作用,工业发展需要电,而电能转化为动能,最重要的就是电机。

    可是朱瞻基只知道电机是用铜线包绕而成,但是什么工作原理,他也不知道。

    在最广泛应用的电灯上,朱瞻基知道电灯泡最开始是竹炭的,后来是铅丝。

    他也跟研究人员说了灯泡的作用,但是直到现在,电灯依旧没有能生产出来。

    如何用竹炭做灯丝,朱瞻基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教别人?

    至于用钨丝做灯丝,那更难,因为钨的熔点有三千多度,现在的冶炼水平,根本达不到那一步。

    所以现在的电力研究院,还是皇家的一个玩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派出去表演一番。

    这些人的干劲倒是不小,磁石越来越大,线圈越绕越大,用巨大磁石和线圈做成的发电装置,能轻易把人电死。

    朱棣就曾经突发奇想,在承天门外处置一伙盗贼的时候,就用这线圈发的电,活生生地把人电死。

    以至于最后肉都快熟了,人还没有彻底死。

    还别说,这样的死法很少震慑人,现在大明的百姓就喜欢把被天雷劈死作为最重的赌咒。

    这种走了歪路的科技树让朱瞻基也无可奈何,他知道发展方向,但是没有基础,如何能建立起空中楼阁?

    “殿下,该回去了,今日是祁键小王爷的生日,太子妃还交代了让奴婢提醒你。”

    朱瞻基点了点头,嗯了一声,跟马迪说道:“改天再去江边看你们跟舰船研究院进行的船体和风帆改进,今日就到这里吧。”

    十家研究院,朱瞻基当然不可能一天看完,总要花费几天。

    出来的时候,他遇到了卡尔索利等一帮被组织过来的西洋学者。

    这些人已经逐渐习惯了大明这里的繁荣生活,但是整天无所事事,让他们都有些待不住了。

    陈诚现在走了,安排他们的工作也就成了朱瞻基亲自要干的事。

    他没有亲自出面,只是让李亮去通知他们明日会接见他们,离开了下马桥。

    这些西洋学者的用处他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那就是担任新成立大学的讲师,然后再根据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特长,给他们发挥的平台。

    这个大学他准备用内库的资金来成立,不经过户部,这样也不给文臣们插手的机会。

    先抛开文臣们独立弄一摊出来,以后再去考虑融合的事。

    如果现在就把这些西洋学者们跟儒家混在一起,恐怕儒家绝不会让这些西洋学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且,一开始也不能叫大学,这样会触及儒家的敏感神经。

    不如就叫皇家理工学院吧,就说专门培养技师,工匠,这样儒家反对的力度也会小一点。

    马蹄声震,朱瞻基透过窗口看见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期盼着朱棣和朱高炽都早日离开。

    银行的案子他一直不去碰,就是要给所有朝臣一个下马威。

    (不在状态,今日过渡章节先来这些,明日争取多更一些。)

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 
集庆门内,贡院与秦淮河之间的一条幽静街道。

    这条与贡院只有一墙之隔的街道原本叫贡院西大街,但是因为文臣们都喜欢居住在贡院四周,这条街因为闹中取静,更是惹得不少文臣青睐。

    因为居住的学士众多,这里如今被人们称作学士街。

    杨士奇早年间在这里就置办了一套两进小院,这些年来一直居住在这里。

    除他之外,像解缙,胡广等人,也是住在这条街上。

    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一个骑士骑着一匹骏马进了这条只能容两辆马车交错的不宽街道。

    虽然还没有看清马上的骑士,但是杨府的门房已经凭借熟悉的马蹄声,感觉到了这是二少爷回来了。

    守在门房内的老管家罗伯连忙迎了出去,待马匹靠近,认出了马上正是自家的二少爷,让门房小二牵住了马缰。“二少爷回来了,老爷在书房等你。”

    杨道从马上跳了下来,搓了搓有些冰冷的手,将大氅解开递给了罗伯。“罗伯,这马今日已经被广平侯家的马夫喂饱了,不要再喂了。”

    “好勒。”罗伯接过了大氅低声说道:“二少爷,跟老爷好好说话,别又跟他犟,老爷也是为了你好。”

    “我知道……”

    杨道率先进了院子,绕过了影壁,就大踏步地向着正房西侧的角房走去。

    跟在后面的罗伯年老体弱,根本跟不上他的脚步,忍不住在心中暗叹:年轻真好啊!

    杨府面积不大,原本只是住了杨士奇老两口,两个儿子都被安排在家乡伺候老母亲。

    杨父早逝,当时的杨士奇才一岁。他母亲年纪轻轻当了寡妇,又来又嫁给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

    罗性虽然是继父,但是待杨士奇甚好,原本杨士奇已经改姓罗,因见杨士奇在祭祀之时悼念亡父,遂主动替他改回杨姓。

    可惜的是,杨士奇还未成年,罗性因为得罪权贵,被调任陕西戍边。

    在陕西的时候,罗性一个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苦寒,染病去世。

    其母带着他从陕西回了老家,从此没有再嫁,抚养他成人。

    杨士奇待母至孝,因其母不习惯应天府风气,所以他把两个孩子都放在老家替他尽孝。

    但是两个孩子不在身边,他也没有教导太多,让两个孩子都疏于管教。

    原本他最喜欢聪明的大儿子,可是大儿子骄纵淫邪,仗着他的关系横行乡里。

    东征东瀛期间,竟然违反军令,染指东瀛皇室女眷,被殿下亲自下令处死。

    这个时候,杨士奇才醒悟过来,儿子还是要自己亲自教导,才能成才。

    他亲自回乡与母亲分说,因长孙被自己教歪了,杨母也颇为自责,不再留恋家乡,搬到了京城来。

    这个小院原本只是住了老两口很宽松,但是母亲来了以后,还有大儿子的妻妾和几个孩子,二儿子,这小院住的就有些拥挤。

    杨道经过西厢房的时候,听见大嫂在教侄儿写字,三个侄女却被打发到了外面玩,不让她们影响了哥哥写字。

    杨道心里叹了口气,这个大嫂哪里都好,就是太过苛刻。

    因为不到三十岁,丈夫去了,按例是要再嫁的。

    要想不嫁,还要花钱买了身籍。

    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竟能立志守寡,不用再嫁人,一心抚养侄儿成才。

    就是待妾室太薄,待妾室生的孩子也太苛刻。

    大哥死后,她就卖了几个妾室,待两个妾室生的女儿也跟小丫鬟一样。

    三个小丫头看见杨道,都露出了笑意,轻声喊了一声“二爹”。

    杨道点了点头,温柔说道:“外面冷,哥哥要学字,你们可以去我书房玩。”

    几个小丫头笑了笑,点了点头。

    听见外面的动静,庞氏打开了窗子,开口说道:“二叔回来了,致同今日又贪玩了,两百个大字到现在都没有写完。”

    杨道扭头看了看愁眉苦脸的侄儿说道:“刚过完年,心还没有收回来。大嫂不必心急,给致同一些时日调整。我要去见父亲,稍后来检查致同课业。”

    来到了角房,他在门上敲了敲。里面传来了杨士奇的声音:“自己进来吧。”

    杨道推门进去,一间不大的书房,四周都是各种书籍,中间的一张案几上,一盏油灯发出着暗黄的微光。

    杨士奇戴着马氏琉璃坊出产的一副玳瑁眼镜,隔着镜片正望着进来的杨道。

    “广平侯府如今恶了皇上,虽然皇上还顾念外孙,但是他们家族的衰落已成定局。你如今与广平侯交往亲密,使我不喜。”

    杨道看着眼前有些苍老的父亲,自从大哥死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下来。

    一时心软,他就没有反驳父亲的话,而是在父亲对面坐了下来。“父亲又想让我参加秋闱?”

    杨士奇叹了口气,才说道:“我知你文采平平,能考上秀才已经是尽力了。但是如今朝廷用人趋于正规,非举人,进士,不得为官,你终究还是要走这条路……”

    杨士奇这样说,是因为他本身是没有经过科考当官的典型。但是在他的时代,大明的文人数量不多,有点才华就能得到重用。

    他天性聪明,多年的游学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所以才能在得到惠帝的赏识后进入翰林院。

    但是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哪怕太孙殿下也弄了不少秀才和举人担任官职,但是那些都是低级事官,想要升职难上加难。

    杨道也叹了口气道:“父亲,孩儿天性愚鲁,当初能中秀才,也是托了你的福分……”

    “距离秋闱还有大半年,这大半年只要你潜心学习,为父加以辅导,一个举人的功名未必就不能到手。”

    “可是这不是孩儿想要走的路……”

    “难道为父还会害你吗!”杨士奇脸色严厉了起来,沉声说道:“你自西洋回来,就一直在夸海外的瑰丽,难道为父不知道你的心思?”

    杨道知道,自己躲避了许久的选择,现在再也躲不过去了。

    他起身跪了下来,面向杨士奇说道:“父亲,孩儿不孝……”随即拜了下去。

    杨士奇的心里感到一阵寒意,身子也忍不住颤抖了起来。好一会儿,他才压抑住了自己内心的惶恐,尽量温和地说道:“你如今也大了,要不是随殿下出海三年,如今也早娶亲了。为父并不是不知变通之人,你有何谋划,为父也能替你周详一二。”

    杨道抬起头来,原本敦厚的脸上也呈现出了一股凝重。他坚定地说道:“父亲,孩儿想要加入海军!”

    果然是最坏的选择……

    杨士奇控制不住内心的惶恐,颤抖着说道:“道儿,为父现在就只有你一个儿子了啊……”

    杨道坚定地说道:“请恕孩儿不孝……,父亲,如今致同已经慢慢长大,他虽然年幼,却比我有才,父亲不必忧虑后继无人。况且,孩儿也欲今年成亲,就是进入海军,也不是今年就离家,总要给杨家留下血脉。”

    杨士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厉声喝道:“那海军有什么好?哪怕是一军主帅,也不过是个兵头。魏公的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难道你就忘记了吗!”

    杨道不动声色,硬着头皮说道:“父亲,那是前宋,已经过了几百年了。如今已经是大明,太孙殿下重视海军,重视武将,这武将哪里就比文臣差了?”

    “太孙……”杨士奇冷笑了一下说道:“你们这些年轻人一个个口口声声太孙殿下,可知他就是个太孙,连太子都不是!太子殿下一心拨乱反正,如今皇上年迈,要不了几年,就是太子殿下的天下!”

    杨道一愣,看着自己的父亲说道:“可是他们终究是父子啊!”

    “太子殿下并非只有一个儿子!”

    杨道浑身一震,看着自己的父亲,脸上露出了恐惧了神色。他本就跪在地上,这个时候又拜伏了下去。“父亲,慎言慎行啊!这杨家一应荣辱,可都系于你一身!”

    杨士奇也自觉失言,装作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也就是一说,太子殿下对太孙并无不满。”

    杨道却深知此事不会如此简单,文臣对太孙不满不是秘闻,他们想要蛊惑太子易储也不是一天两天。

    父亲身为太子殿下的最信任的属臣,怕是在这件事上脱不了干系。

    想到这里,他也恐惧了起来,颤声说道:“父亲,孩儿有一事不解。”

    杨士奇心中有些懊悔,温和说道:“起来说话,何至于此。”

    杨道直起身来,却没有从地上起来,而是问道:“皇上为何对太孙殿下恩宠有加?如今这朝中只知有太孙,不知有太子,父亲可曾想过这背后的缘故?”

    “皇上一介武夫,自然更喜欢像武夫的太孙,而不喜偏向文臣的太子。”

    “父亲说的只是表象,孩儿以为,这其中最重要的缘故是,皇上认同太孙殿下的治国理念。而太孙殿下的治国理念,孩儿这几年在羽林卫学进学,也能体会一二,那就是平衡。”

    杨士奇原本一直有些不喜这个二儿子,认为他偏执,愚鲁,却没有想到,这个儿子如今却还要给他讲理。

    “何为平衡?”

    “宦官控制经济,文臣掌管民政,勋贵掌握军政。这三家不能一家独大,不能此强彼弱,只有这三家平衡,朝廷才会稳定。太子殿下一心偏向儒家,偏向文臣,这会导致朝廷失衡,所以这才是陛下不肯重用他的原因。”

    杨士奇没有想到儿子有这等见识,问道:“既然如此,我身为孔门弟子,为文臣谋划何错之有?”

    杨道坚定说道:“父亲怕是误会了儒家与文人,文人与文臣的关系。羽林卫学的墙壁上就写了一句话:‘思想归思想,政治归政治’。学文不代表就是儒家,文臣不一定就是儒家,这文字也非儒家所创啊!”

    “此乃大逆不道的荒唐之言!”

    杨道感觉与父亲根本无法正常沟通,一时气急,问道:“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岂不是更大逆不道?”

    杨士奇听了这句话,反倒是冷静了下来,冷笑道:“这也是羽林卫学墙壁上写的吧……我早就知道了。黄毛小儿,就敢质疑圣人学说,这当然是大逆不道!”

    杨道反问道:“既然如此,皇上为什么会允许这句话留在羽林卫学的墙壁上?”

    杨士奇还欲再说,杨道又说道:“父亲怕不是因为大哥之事,一直对殿下暗中不满吧?”

    杨士奇浑身一震,身子颤抖了起来,隔着镜片,杨道依旧能看到自己父亲的眼眶红了起来。

    杨道开口道:“大哥是咎由自取,若父亲因此仇恨太孙殿下,那被大哥无故害死的平民百姓岂不是更应该仇恨我们杨家!”

    “这是诬蔑!”

    杨道摇了摇头说道:“父亲,这是真的。”

    杨士奇手扶额头,浑身轻颤叹道:“你去吧……”

    杨道知道父亲不想在他面前表现自己的软弱,但是他不能因此就离去。他又劝道:“父亲,太孙殿下如今已经掌握了大明三成兵力,待皇上御驾亲征,这大明的兵力除了边军,都在殿下的手里。即便是太子殿下想要易储,怕也是由不得他啊!父亲身为人臣,应在太子太孙之间促和,怎可不为人臣,有心挑拨?”

    “放肆!为父岂是那等人?”

    杨道长叹了一口气,拜伏下去,坚定说道:“父亲,孩儿如今更加肯定了要继续跟着太孙殿下的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