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没有查出来,唐父的事也没有解决,他们当然不想就这么离开京城,以至于这个年他们都是在京城过的。

    林三的那个朋友后来再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上门也被避而不见。虽然没有说是为了什么原因,但是林三也能猜出一点缘由。

    他并不怪这个朋友,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刚从吏变成官的最小的官。

    他能支持五块银元,已经是很讲道义了。哪怕在京城,这五个银元也够他们四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要不是有着五块银元,他们根本不能留在京城,支撑他们等到元宵之后然后准备告状。

    是的,他们是在没有路走了,只能准备去选择到转运使司告状。

    如果京城的官员也是官官相护,那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再找办法。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们的京城之行毫无成效,回到家乡之后,只能率众到县衙要粮。

    结果粮食没有要到,林三还在冲突中被打死。

    唐赛儿丈夫被打死,父亲也悲愤而死,本就重病的母亲也随之而去。

    她这才一狠心,掀起了起义大潮。

    永乐十八年一开年的唐赛儿起义,在明初最大规模的一场起义。他们打死了两个指挥使,占领了半省之地,最后才被剿灭。

    但是从此之后,山东民间的白莲教起义,借着唐赛儿之名的起义几百年间层出不穷。

    但是现在,当朱瞻基看到纸条上她的名字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就全部改变了。

    因为没有宵禁,他们四人在秦淮河边一直游玩到快子时才回到住的旅舍。

    这是京城最低等的旅舍,一间房一天只要二十个铜子,而住通铺,一人只要五个铜子。

    因为有唐赛儿这个女人,他们要了一间最便宜的小房,她跟林三住,而同行的宾鸿、董彦皋则住通铺。

    见识到了京城的繁华,再想想家乡的悲惨,自家悲惨的命运,他们的心里也是格外难受。

    刚进旅舍,唐赛儿就发现了有些不对,往日正眼都不瞧他们一眼的掌柜神情紧张地盯着他们,大堂里面,也多了一些神情彪悍的壮汉。

    还没有等他们想要退出去,从后面又围上来了十几个大汉,将本来就不大的门口堵的严严实实。

    林三心思快转,难道这是恐吓自己好友的幕后黑手要对自己下手了?

    但是他的申请并没有太惊慌,因为这是天子脚下,那些人不敢那么肆无忌惮的。

    要是动手,也该是自己这些人回到了家乡以后才方便。那里山高皇帝远,闹出再大的事儿也到不了天子的耳中。

    这个时候,坐在大堂中的一个锦衣大汉笑道:“既然回来了,不妨坐下聊聊……”

    掌柜的已经吓的一下子跪了下来。“杨大人,就是他们几个。这可不关小人的事儿,容小人回避。”

    “去吧,记得别随处瞎嚷嚷。林三,坐。”锦衣大汉站起身来,让唐赛儿心中就是一凛,看到此人的动作,就是一个高手。

    借着昏暗的油灯看清他身上的衣服,几个人相视了一眼。“锦衣卫!”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跟锦衣卫有什么瓜葛,这是天子的亲卫,只负责监控百官,锦衣卫的人也基本不会跟老百姓有什么联系。

    不过因为是锦衣卫,他们几个人的心里反而松懈了下来,因为他们的敌人绝对不会是锦衣卫。

    在来京城之前,他们就设想过他们可能遇到的情况。唐父连年被征徭役,得罪的肯定是蒲台县本地人。

    而山东的粮食停运,可能是內监的宦官们贪污了粮食,也可能是转运司的官员贪没了粮食,更大的可能是山东当地的官府贪没了粮食,跟锦衣卫都不会扯上关系。

    那锦衣大汉拍了一下桌子,旁边就有人搬过来一个火炉,端进来了一大锅煮的香喷喷的肉,还有一罐好酒。

    锦衣大汉笑道:“本官姓杨,蒙太孙殿下赏识,如今荣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今日冒昧来访,是有一疑问想要问个明白。我也知道你们拮据,来京城许久,整日以馒头果腹,特意准备了一锅美食,我们边吃边聊。”

    一听是太孙殿下的人,他们的恐惧更是减弱了不少。虽然太孙殿下还没有亲政,但是据说最开始决定向山东运粮,并且以徭役就能换取粮食的命令,就是太孙殿下下的。

    这几年,山东连遇大灾,要不是太孙殿下运过去的粮食,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虽然不知道锦衣卫怎么找上门了,但是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四个人相互看了一眼,一咬牙,就走向了摆在大堂中间的火炉旁边。

    林三想着杨章德一抱拳,有些紧张地说道:“山野小民,不知为何能惹的杨大人关注,还请大人明示。”

    杨章德率先坐了下来,一挥手说道:“坐下再说……”

    其实他心里也在纳闷,几个土包子,不知道怎么就引起了殿下的兴趣。要不是殿下的交代,光凭他们下午时候的一句话,就能直接拉他们去砍头。

    一个半大的小子这个时候走了过来。“师父,明日还要去羽林卫学报到,我先回家了。”

    杨章德点了点头说道:“那句反话是谁说的?”

    二狗子指着身体强壮的宾鸿说道:“是他说的。不过怕是一时气愤,师父能宽宏大量一点最好。”

    虽然坐在椅子上,但是杨章德一甩腿,就踢在了二狗子的屁股上。“滚蛋,什么时候轮到你教训老子了!”

    二狗子不敢躲,却借着他的一脚之力一下子就窜到了门口的位置,化解了大半的力道。

    其他锦衣卫看到二狗子挨打,也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化解了不少压抑的气氛。

    四人更加确定杨章德是个高手了,就连刚才那个小孩子,身手也不差。

    唐赛儿这个时候才想起来下午的时候就见过二狗子一眼。“你是下午跟在我们身后的那个孩子!”

    二狗子笑着说道:“如今大明四海靖平,百姓生活富足。皇上,殿下都是天命之人。你们今日却满怀郁愤,甚至激动地喊出了反话,小子当然要多听一会儿。要想反了大明,就连我这个小孩子,也是你们的敌人!不过嘛……既然殿下让先问清情况,所以你们不用怕会被关进大牢了。”

    说完,他还一拱手,然后才跟几个锦衣卫嘻嘻哈哈地告辞离开。

    几人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这一刻他们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欣喜。连殿下都知道了他们,让问清楚原委,那么山东缺粮这件事,就能顺利解决了!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哪怕把他们关进大牢几年,他们也心甘情愿啊!

    所以,他们也放开了警惕,坐下之后,拿起了筷子,就伸向了热气腾腾的火锅里面。

    一顿饭还没有吃完,杨章德就凭借这几年的历练,有条有理地把整个事情都问了个清楚。

    唐父连年被服徭役这是个小事,他得罪的也肯定是山东当地官员,既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得罪谁,杨章德也没有善心去帮他们。

    但是,因为山东一地连续遭灾,朝廷一直不停地向山东运粮,內监的海船都没有停过。但是现在他们这些人却说没有见到粮食,这可是大案子了。

    “到底是蒲台县一地没有粮食,还是青州,滨州没有粮食。总不能是整个山东都没有见到粮食吧?”

    “自夏天起,原本组织民夫去即墨,胶州运粮的事就停了下来,以前的运粮船大多也都停运。小人家乡蒲台县,包括附近的滨州,青州都是如此。不过小人一行从运河来京,发现运河一带都是有粮的。”

    “两州的贪腐,倒也值得锦衣卫动手了……”杨章德站起身来,望着还在大吃的宾鸿说道:“你一个月少见荤腥,还是少吃点,否则上吐下泻,最后还是浪费了。走吧……随我到锦衣卫的宾舍去住几日,这件事牵扯不会小,住在那里你们也安全一点。”

    几个人还在发懵,杨章德又说道:“殿下对你们的事也有兴趣,这几日怕是还要见你们一见。到了锦衣卫,也要好好教你们一些规矩,别在殿下面前冒冒失失。”

    几个人更惊讶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还有机会见到太孙殿下。今日在秦淮河畔,他们未必没有冒险闯上御舟告御状的想法,但是见到森严的守护,终究还是没有那个胆子。

    那么多护卫,他们怕是还没有上船,就被打的浑身血窟窿了。

    他们的行李并不多,林三夫妇的有一床棉被,还算新一点。宾鸿他们的一床薄棉絮被,到处都露出棉花了,而且旅舍的大炕铺的是稻草,草席,跳蚤丛生,他们的被子上面也是一层跳蚤。

    杨章德知道能有一床棉被,已经是不小的家当了,许多人穷的连一床被子都没有,到了冬天就只能苦捱。

    “到了锦衣卫宾舍,这被子可不能收进去。别把我们的宾舍也弄得到处都是跳蚤。”

    几个人一听,都忍不住有些脸红起来。。。

    到了锦衣卫的宾舍,这是锦衣卫内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隶员们准备的宾舍,相当于后世的内部招待所,条件自然是不错的。

    几个人被赶进了澡堂里好好洗了一个澡,才让他们进了房间。

    唐赛儿从小到大都没有进过如此奢华的地方,看着眼前的一切还跟在做梦一般。

    洗澡的时候,那香胰子她都是第一次见,进了房间,更是眼睛都不够用了,哪怕是她们蒲台县的王大户,他们家业没有这么好看。

    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有一个老太监和一个老宫女开始教他们各自见驾的礼仪。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却在朝堂之上,迎来了永乐十八年的第一场大朝会。

    跟初六那日只务虚不务实不同,今天的朝会就需要对一年的工作进行安排。

    吏部的人员调动,户部的财政支出,礼部的秋闱安排,兵部的将领调动,后勤补给,都察院的巡城御史,工部的大型工程报备等等,全部都要一一讨论。

    以蹇义为首,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们,按照新的议事法则,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新方式的讨论。

    许多大臣还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讨论的话题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忍不住跳了出来反驳。

    就连蹇义这个议长,也是经常忘记行使自己的职权,加入到争论里面。

    以至于朱棣不时要打断他们的争吵,让所有人记得自己的职责。

    蹇义这些天一直在研究新法则的规则,比其他人更早进入了状态,议长这个职位,最大的权力就是能够调整讨论的方向。

    以往廷议的时候,只有皇上才有资格做出这方面的平衡,所有的大臣都是平等的。

    但是现在,这个权力被朱棣交给了大臣。

    蹇义虽然感觉廷议的权力缩小了一些,因为许多权力被各部直接收回了,但是,现在高人一等的感觉还是忍不住让他陶醉。

    这虽然不是丞相,但是跟丞相的职权几乎差不多了。

    而且他感觉,这个职位还有许多隐性的特权,是他没有发现的。

    所有大臣也都发现,在其他人说话的时候,虽然不能反驳憋的有些难受,但是争吵的确少了许多,而且议事的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朱瞻基一直冷眼旁观着,看着所有人迅速适应了自己的位置,这场改革引发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是变化已经开始了,总的趋势是好的。

    而关于他下西洋的奖励,他拿出来的奖励方案并没有遭到太多的为难。代替朱瞻基进行申报的海军总督刘江虽然也面临了一些大臣的质疑,但是在投票表决的环节,还是顺利通过了。

    这一次的下西洋,立功最大的是通事马欢,他这个五品的通事,因为以一己之力就跟马穆鲁克王朝达成了合作协议,在苏伊士获得数百里的农田,并且在那里驻军,他虽然暂时被朱瞻基以总督之名安排在那里,但是毕竟还名不正言不顺。

    这次他被直接封为西海伯,并且也得到了朱棣的正式用印,变成了西海总督。

    他不仅掌握着苏伊士的军政大权,还掌控了克里特岛和休达的军队,只有那里的商业贸易不归他管。除了他之外,其他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赏的金银,或者是给子孙授勋。

    但是军中的将领,兵士除了物资奖励,大多官升一级。

    因为朱瞻基的幼军有一万一留在了苏伊士,朱棣授权他可在大军出征以后,在新的神机营士兵训练出来以后,优先挑选人手。

    而这支新兵的中层将领,也已经全部都有了,就是羽林卫学出来的六百兵士。

    这六百兵士朱瞻基只能留下一百人,其他人等都被朱棣要了过去,安排在了各军之中。他们大多都被授予了副千总之职,搁在后世,这就是副营级的中层将领。

    不过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都是接受的新式战术培训,而且人人都精通勘测,定位,火器作战,军事素养在大明绝对是一等一的。

    以前的两百甲字营士兵,现在大部分都是各军的重要核心了,没有人怀疑他们年纪轻轻,就不能担当重任。

    张威因为要结婚,被朱棣留给了朱瞻基,但是张武却被朱棣安排到金吾卫当了一个千户。

    他跟索菲亚的婚事现在没有了阻碍,但是想成婚,还要等他随朱棣亲征回来以后了。

    春节期间,朱瞻基左右联络,加上昨天朱棣的暗示,不管是五军都督府,还是京卫指挥司,都没有把军事问题在朝会提出来。

    一直到兵部提出了西征的各项准备事宜之后,朱棣才以军事问题有五军都督府,海军总部,兵部单独讨论,以后也不会放在朝议内容中正式宣告了出来。

    这个时候的文臣们对军政还没有野心,在朱棣以往霸权作风下,他们也没有机会参与进军政的决策,所以这个决定并没有引起文臣们的不满。

    这让朱瞻基还小小地惊讶了一番,他还以为文臣们会因此闹出一番不满呢!

    这天的大朝会从八点议事,一直到了中午,众人移驾武英殿,摆下御宴,款待群臣。

    饭后,根本没有休息,继续讨论各部事宜。

    一直到申时时分,这次的大朝会才终于进入了尾声。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以太孙的名义向朱棣进书,宣布要在京城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大型竞技场。

    众人一阵哗然,能容纳十万人的体育场,这对没有见识过西方建筑的大明大部分大臣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朱棣根本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同意了朱瞻基的倡议,并且这笔银子不用国库出,而是直接由内库出。

    既然不用从自己这些人面前扒拉银子,大臣们并没有反对,这件事很快就被确定了下来。

    (太难受了,但是还是完成了一万二,求订阅)

第二十三章 发明带来的欣喜() 
没有到过欧洲的大臣们,是不相信大明能建设起一座十万人的竞技场的,甚至根本不能想象这样一座竞技场是什么样子。

    竞技场什么会不会有应天府的一半大小?说话要怎样才能听得见?要是让传令太监们传话,那不是要几百个太监才够?

    但是实际上,除了扩音效果不佳,建设一座十万人的竞技场,在技术上并不是难题。

    罗马在一世纪的时候,就能用砖头垒砌起来一座将近十万人的竞技场,而朱瞻基招收了意大利这方面的人才,也能实现这个任务。

    罗马竞技场当初是用火山灰烧制的初级水泥当做粘结材料,而大明现在有了效果更好的水泥。

    关键还是建筑结构的研究方向差异,导致了东方至今不能建设起来更高大的建筑。

    这一次的大朝会,对朱棣来说,对朱瞻基来说,都是成功的。

    虽然大臣们在议事的时候,因为不习惯规则,有些磕磕绊绊。但是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因为皇权“让步”,赋予他们的更大的权力空间。

    虽然如今的权力争斗还没有出现,但是每个人都清晰地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范围。

    这就是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

    以前的朝堂,所有大事都需要进行廷议,吏部尚书虽然是群臣之首,但是也没有权力任命一个侍郎。

    工部尚书掌握天下工程,但是连修一座桥,都需要其他大臣的同意。

    等于所有权力是集中的,大臣们只有事权,没有职权。

    可是现在,朱棣在接受朱瞻基的建议后,只是小小地让步了一下,就把皇帝与文臣之间的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

    通过皇权让步的一点小小权利,就把大臣们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

    议事法则既然已经规定了各部的事务具有独立性,只有大事才拿出来廷议。那么我不去插手你们的事务,你们其他人,就不要来插手属于我的权力了。

    这一点,不仅蹇义,夏元吉他们这些主官已经发现了,他们下面的事务大臣更清楚。

    以侍郎,郎中他们这些人为例,他们以前是只能在事情确定下来以后,才有对事务的处理权,自己是不能决定这件事应该怎么办的。

    但是现在,皇权退让,将许多事务的决定权下传。那么,为了维护属于自己的权力,他们的主要矛盾,就是廷议了。

    围绕着权力争夺的斗争还没有开始,但是格局已经形成,所有人都已经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散朝以后,朱瞻基回到了兴庆宫,换了一身衣裳,准备前往下马桥农庄。

    朱棣明日就要接见陈诚,派他前往西北,朱瞻基要在今日见一见他,顺便安排咨情司,锦衣卫的人员给他提供支持。

    可是没有想到,今日的朝会一直举行到了下午三点多。现在天短,这几日又阴天,现在天色就已经发暗了。

    “殿下,锦衣卫通报,林三,唐赛儿夫妇已经在锦衣卫。”

    虽然唐赛儿的事情更重要,但是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唐赛儿她们已经被控制了起来,早一日,晚一日不影响事情。

    陈诚明天就要被朱棣召见,这个事情虽然小,却更急一些。

    “吩咐杨章德,我明日午时去接见他们。去看看太孙妃她们准备好了吗?”

    “午后就准备好了,只等殿下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