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了。

    但是他的车队刚进入承天门的夹道,就遇到了被派出来找他的中官谢匡。“殿下,奴婢正准备去寻你,陛下今晚要与民同乐,着令殿下作陪。”

    谢匡是王彦的徒弟,如今内侍阶层没有认干儿的风气,但是师徒传承却多不胜数。

    太监们一层一层自上而下,师徒名分已经成为了底层向上攀登的重要途径。

    比如朱瞻基宫里的刘万,孙林,都是金阔的徒弟,而刘万现在虽然才二十多岁,已经开始在宫里寻了几个七八岁的伶俐小太监,开始教他们读书认字,为人处世。

    孙林的年纪大一点,他现在又是提督咨情司,所以他的徒弟就更多了,不少都是年轻一代的精英。

    王彦早年任辽东镇守太监,权倾一方,如今更是朱棣最信任的司礼监大太监,他的徒弟就更多了,足有数十人。

    这谢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內监系统都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明星人物。

    朱瞻基点了点头。“上车来说话,皇爷爷为何要又想起这一出?”

    谢匡上了马车,却不敢坐进来,而是坐在了车厢外的裙边处,与朱瞻基只隔了一层桁架。

    “英国公今年回京,英国公府在元宵节也凑了热闹,他们的工匠做出的花灯比较新奇,京城百姓趋之若鹜。今日陛下闻听后也起了兴趣,刚才已经派人召了英国公与一帮勋贵,准备晚上泛舟赏灯。”

    应天府每年的元宵节,皇室,宗室,勋贵都是有任务的。每一家都要制作出一些花灯,彩车,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巡街,展览,还会进行一些猜灯谜这样的活动。

    花灯基本都是布置在秦淮河两岸,一直到皇城外的的承天门广场。而彩车则是在几条主要的街道巡展,让每个百姓都能乐在其中。

    原本这是为了拉近勋贵阶层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但是历年举办下来,已经变成了京城一大盛事,各家勋贵为了出风头,花灯越做越精美,耗费越来越大。

    英国公府往年都比较低调,他们虽然是勋贵第一家,但是张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征战,没有多少心思参与,每年只是按照分配额度,完成一段河岸的花灯布置。

    朱棣招呼一帮勋贵泛舟赏灯,这件事看似简单,但是朱瞻基不认为只有如此简单,这恐怕也是为了出征在做准备。

    皇室出巡,赏灯,这不是一件小事。

    这几日一到傍晚,整个应天府的人就都出来了,大街上人满为患,历年都有挤伤事件的发生。

    皇室虽然是泛舟,但是会引来更多的人看热闹。这给应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增加许多压力。

    而沿途的安全防范,更是考验各大护卫营的能力。

    朱瞻基其实是不赞同这个时候来凑热闹的,但是朱棣已经决定了下来。

    而且宫中的妃子们一年到头难得出宫,如今能得到允许,出来欣赏花灯,与民同乐。要是因为朱瞻基反对,她们心里也会难免郁愤。

    这个时代的人因为接触的世面少,见识少,心理都比较极端。朱瞻基可不想因为一件这样的小事,导致宫中的众女都恨他。

    何况,他也认为自己的嫔妃和孩子们,应该多出来见见世面。

    等他回了兴庆宫,见到所有的宫女们,妃子们一个个都开心无比,一帮四五岁的孩子,也都兴奋的跑来跑去。

    兴庆宫是这样,其他的宫中当然也不会例外。

    朱瞻基暗地里摇了摇头,只能寄希望今天各大京卫能给力一点,不要因为防护,让京城百姓们不能普天同乐。

    金阔今天格外忙碌,因为朱棣的一个决定,他要安排宫中的妃子们出行的准备,凡是没有生病的嫔妃,基本上都能出行。

    而哪些宫女能随行,一个个名单报上来,也都要一一安排好,不能出一点差错。

    能在秦淮河航行的楼船,基本上都不是很大,能容纳的人数不会超过五十人。

    而宫中有资格出行的人数就有一百多,加上各自的侍女,随行的太监,要足足十艘船才能将所有人都装下。

    朱瞻基这里刚离开,锦衣卫这边也接到了来自宫中的命令,他们同样要担负起警卫任务。

    刚好他们都在杨章德的家中聚会,也不用再召集人,直接就能布置下去。

    杨章德看了看二狗子,觉得这个小家伙也算是自己的福星。他跟殿下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单薄,其他人只要能干,随时都能取代自己的位置。

    而二狗子这个被朱瞻基记在心里的小家伙,能从其他方面加深殿下对自己的印象。

    想到晚上还有可能遇到朱瞻基,他就准备把二狗子也带上。

    “二狗子,今晚陛下与殿下他们要与民同乐。我们锦衣卫负责秦淮河的河道清理,我准备让你师娘也去凑个热闹,今天晚上,你就帮我照顾好你师娘,能做到吗?”

    李子风一听,立即挺起了小胸脯说道:“徒儿一定照顾好师娘。”

    兴奋之余,他又想起了家中的三娃和妞妞。“师父,我能把三娃和妞妞也带上吗?”

    这几日。百姓的船都被清理了出去,只有勋贵们,四品以上官员的家眷们才能在秦淮河泛舟。

    而在船上赏花灯,可比在岸上人挤人要舒服多了。

    “小王八蛋,一点眼色都没有……。”杨章德登时一巴掌抽在了他脑袋上。却又说道:“就随了你的意,申正之前要回来,晚了就赶不上船了。”

    李子风嘿嘿一笑,师父答应了他,哪怕挨了一巴掌,也值得了。

    出了长安坊,他就飞快地奔跑了起来,毫不停歇就跑了三里多路,回到家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三娃,妞妞。

    他们两个还是孩子,跟他一起上师娘的船不用避讳,但是像他爹娘就不行了。

    三娃和妞妞果然兴奋无比,拉着二狗子的手,一声一个好二哥,让二狗子开心地找不到北了。

    给弟弟妹妹换上了新衣裳,二狗子拉着弟弟妹妹的手,连饭都不吃,一起出了门。

    现在才刚到申时,距离申正还有半个时辰,这三四里地慢慢走也能走到了。

    除了二狗子身穿羽林卫学的学员服,他的弟弟妹妹都是平民打扮,三个人一看就是哥哥带着弟妹出来玩,并不受人关注。

    快到长安坊的时候,在他们前面有三男一女,穿着有些破旧的衣裳,在前面长吁短叹,低声议论着什么。

    突然,一个英武男子大声喝道:“要真是找不到一点出路,那就将这些狗官一个个杀个干净,反他娘的。”

    二狗子一愣,拉着弟妹的手紧了一下,又故意装作不经意地跟在他们身后,继续偷听。

    在羽林卫学学了一年,他能听出对方的口音是山东那边的,三个男人都英武不凡,那个女人也是貌美如花。

    四人却是以一个个头最矮的男子为中心,那个女人应该是他的妻子。

    只是他们随后的声音又压低了下去,加上山东话他有些听不懂,也就偷听的有限。

    二狗子见听不到什么东西,而那几人在秦淮河边徘徊不去,他也就不再偷听,带着弟弟妹妹向长安坊走去。

    一进长安坊,他就带着弟弟妹妹飞快地奔跑起来,妞妞有些跟不上他的脚步了,娇声说道:“二哥,慢点……”

    二狗子不敢松开弟弟妹妹的手,这里都是权贵人家,要不是他带路,弟弟妹妹根本进不来。

    可是他又心急地想要赶紧把消息告诉师傅,这几个人是外地口音,还能说出反话,这肯定是想来京城伸冤,却找不到门路的。

    要是真让他们弄出大事,应天府,五城兵马司,包括锦衣卫上下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来到杨府的门前,一进门,他就急着问门房玄寂。“师伯,师傅在不在?”

    “你师傅刚去了锦衣卫,一会儿我带你们去上船。”

    他以前带三娃和妞妞来过杨府,玄寂老道也认识他们,还想逗几句。二狗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说道:“师伯先帮我照看三娃,妞妞,我找师父有急事。”

    他也不进屋了,转身就飞快地跑了出去,玄寂老道忍不住摇头笑道:“一个小孩子家的,能有什么大事!”

    长安坊的东北方是皇宫,在这一里地的间隔里,有鸿胪寺,行人司,教坊司。

    东南方是长安斜大街,过了大街,就有府军前卫,海军总部,再向前就是通政司,通政司南边的院子,就是锦衣卫总部。

    平日里这些地方都是重重守卫,但是因为这几日灯会,所以放开了长安斜大街的防护,能让百姓直接到皇城前面的承天门广场。

    但是,这些衙门各处的防护更加森严了,人们是不能离开大街,进入中枢重地的。

    二狗子穿着羽林卫学的衣裳,年纪又小,那些护卫并没有拦他,听说他要去锦衣卫,就叫了一个锦衣卫的人出来认他,听说他要找他师父杨章德,那个锦衣卫小卫就带他进去了。

    如今的锦衣卫里,杨章德名义上还是四把手,但却是真正的第一人,一个小卫跟杨章德差了无数级,对杨章德的土地也不敢马虎。

    进了锦衣卫的院子,一个中午在杨府见过二狗子的千户还跟他笑着打招呼,但是二狗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叫道:“许大人,小的刚才在街上遇到了山东来的三男一女,他们竟然喊出了反话,小的怕他们闹出事来,所以才急着报讯。”

    许千户脸上的笑立即消失了,能喊出反话的人,在这个时代,那就是反贼啊!

    他立即说道:“你去禀告杨大人,我立即召集人手。”

    终于见到了杨章德,二狗子以在羽林卫学学的禀报方式,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了清楚。

    杨章德立即取下了挂在墙上的横刀挂在腰间。“走,我们去找找,希望不要让他们跑了。”

    当一队锦衣卫来到了二狗子当初遇到那四人的地方,人当然已经不在了。

    而且,因为今日灯会,虽然天还没有黑,但是已经有不少百姓出来抢占位置,现在到处人满为患。

    不过受益于如今这个时代严格的户籍管理手段,杨章德并不怕他们跑了。既然是山东人,来到京城肯定会有路引,而且住店也会有记录。

    没有找到人,他这个时候把注意力又放在了晚上的巡防上,只是派人到各大旅社,酒楼打听这三男一女的山东人氏。

    二狗子知道,这个时候没有自己的事了,最多是有这几人的消息的时候,会让他这个证人去认一下人。

    他心安理得地回了杨府,然后跟着玄寂他们一起,带着师娘还有其他几家的女眷一起,登上了一艘能坐二十多人的小船。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酉时,也就是后世的下午五点,天已经黑了下来。而皇宫那边,皇室人员坐上马车出了宫,然后在长安坊外的秦淮河畔,登上了十多艘双层的楼船。

    朱瞻基有意让自己的十几个孩子都待在一艘船上,每人的母亲相陪,再加上各自的侍女,刚好坐了一艘船。

    他自己也在这艘船上,但是随时预备着朱棣的召见。

    这些女人平日很少有机会出宫,今日也都显得格外兴奋,当然,更兴奋的是这些孩子们,他们在船上都快闹翻天了。

    船队在酉正,也就是后世的六点准时出发,船队缓缓出行,将从长安坊这里一直航行到城西的清凉门,然后从那里再回返,来回大约一个半时辰。

    船队刚出发,朱瞻基就被朱棣召见,他乘坐一艘小船来到了朱棣乘坐的楼船上,这艘船上,还有收到邀请的一帮勋贵。

    一看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有直接职司的勋贵,朱瞻基就知道这跟他想的一样,朱棣出游是假,借机会跟这些勋贵联络一下感情是真。

    张辅也在受邀之列,他跟徐家的魏国公,定国公都坐在朱棣的身边。

    不过徐家的两个国公都是第三代了,属于晚辈,他们也不是很得朱棣喜欢,所以张辅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今日的与民同欢,只是一场仪式,是朱棣向外释放的一个信号。谁在邀请之列,谁被冷遇,没有被邀请,就是明确的信号。

    所以,谈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这个名单。

    到了明日,朝廷正式开朝,朱棣的动作会进行的越来越快了。

    途径贡院的时候,朱瞻基遇到了杨章德,杨章德委托了李亮,向他表达了有要事禀告,他下到了一层,接见了杨章德。

    锦衣卫在一个时辰的时间内,就查到了四个山东人氏住的地方,只是他们今日也出外游览花灯,至今还没有回返旅舍。

    而根据店主的问话,可以确定四人在过年前就来到了应天府,四人用的是青州路引,来京城的目的是向应天府一富商索要货款。

    但是他们来到应天府,住的是最差的旅舍,其人也不像有些身家的商贩。

    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用不着现在就惊动朱瞻基,不过杨章德本身就善于钻营,他的目的就是想要让朱瞻基知道,他天天是在用心办事。

    而听了杨章德的汇报,朱瞻基却没有如同他所想的一样并不放在心上,而是相当慎重地说道:“二狗子来了没有,让他过来我要跟他问话。还有这几人抓住之后,不要用刑,我要亲自问话。”

    杨章德有些莫名其妙,几个泥腿子,殿下为什么会如此重视?

    他却不知道,朱瞻基看到纸条上面的几个名字,心中却如同掀起巨大的波涛,要不是这些年的城府早已深藏不露,他都差点要求全城大搜捕,也要找到这几人。

    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他非常熟悉的名字——唐赛儿。

    这个在民间传说里面已经被神化的女人,在明清两代,在民间的声望不知道有多大。

    哪怕是后世的新中国,小时候,他奶奶哄他睡觉,跟他讲故事,都是以唐赛儿,王聪儿这两个女人的白莲教故事为主。

    他之前还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跟唐赛儿生活在一个时代,而且现在还没有到她造反的时候。

    虽然不确定这个唐赛儿是不是就是那个白莲教圣母,但是朱瞻基不敢大意,必须要问个清楚。

    不一会儿,二狗子就被一艘小船送到了御舟之上,得知皇上就在这艘船的上层,二狗子觉得自己的腿都是软的。

    朱瞻基却顾不得他现在吓的腿软,和声说道:“跟我好好说说那四个山东人都是什么模样……”

    (昨天喝多了,今天状态不佳,先来六千字,稍后我眯一会,晚上尽量更新早一点。)

第二十二章 粮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师加更)() 
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在明初的这几十年间,一直是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朱元璋时期,这里是大明驱逐蒙元的主战场,当时大战连绵,十室九空。

    赶走了蒙元,黄河在几十年间数次改道,洪灾不断。

    等到朱棣抢皇位,这里又是靖难之役的主战场,让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随后,朝廷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百姓都是首当其冲。

    特别是永乐六年的黄河改道引发的大洪水,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

    也就从永乐十三年起,大明开始大量地从南洋购粮,才终于能让山东人吃上一口饱饭。

    但是,能吃饱饭的代价是大量的山东人被征徭役,无数百姓的家中主要劳力,一年都有大半年在为军队往西北运粮。

    唐赛儿之父武艺高强,在当地薄有名气,家中收徒十余人。

    唐赛儿自幼随父习武,十五岁那年,就武艺超群。

    因她自幼见惯了武夫,反倒岁武夫兴趣不大,喜欢上了原本读过几年书的林三。

    这林三虽然也是唐父的徒弟,但是因为读过书,有一股书生气。

    唐父本身对林三也十分看重,在唐赛儿十六岁那年,就给他们举办了婚礼。

    永乐十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他们的家乡蒲台县成为了重灾区,百姓流离失所。

    唐家原本一点产业在大水中化为乌有,为了活命,唐父不得不离家运粮。

    但是自去年冬季以来,原本给山东一地运送粮食的海船就再也没有去过,官府原本承诺的粮食没了。

    秋季的时候,当地还薄有产出,勉强能够度日,但是到了冬季以后,家家户户都面临断粮的危机。

    而唐父入冬的时候刚回到家,面对妻子病重,家中无粮的局面还没有想出对策,竟然又受到了官府的徭役令。

    他已经连续两年服徭役,按规矩,怎么也轮不到他继续服役。

    但是官府却不听解释,强押着唐父又出了门,自此又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

    林三在蒙学之时有几个同窗,其中最好的一个朋友做到了礼部从九品的大使,还有一个同窗也在青州府衙当上了文书。

    靠着青州当文书的同窗,给他们开出的路引,他们来到了京城,想要问清楚为什么去年以来,朝廷的粮食就没有运过去了。

    再没有粮食,过了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仗义每多屠狗辈,唐父原本教了不少徒弟,这些人大多都以唐赛儿和林三为首。

    虽然一个个穷的叮当响,连来京城的路费都还是几百人凑出来的。

    他们的心里没有高大的理想,只是想问清楚这件事,也能让家乡的人们早作准备。

    哪怕就是逃荒,也不能等山穷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饿的都走不动了,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那些县老爷们可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荒,这件事一发生,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也不稳定了。

    来到京城,在礼部当大使的朋友一开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知道了唐父的遭遇,也热心地带他们去查了一番,还到户部帮他们问了为什么山东的粮食一直没有运过去。

    可是还没有查出一个结果出来,他那个朋友就态度大变,给了林三五块银元,让他们尽早回家。

    事情没有查出来,唐父的事也没有解决,他们当然不想就这么离开京城,以至于这个年他们都是在京城过的。

    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