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他建筑专家的身份来说,他最适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员。以他心善的性格来说,刑部尚书根本不适合他。但是他这样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书的位置上。

    而像他这样的人,整个朝廷比比皆是。论起专业来,除了太医院的医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头,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专业人才。

    所有人担任不同的官职,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专业素养,而只是看前面人怎么做的,然后照葫芦画瓢。

    朱棣一开始也不觉得有什么错,但是跟朱瞻基就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进行了几次讨论,才发觉这里面的好处。

    但是关键问题还是,根本没有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拔制度的问题。

    那些內监的财会人员,甚至大商户家里的账房,随便哪一个出来,恐怕都比户部一大半官员要强。

    那些官员除了饮酒作乐,拉拢关系,揣测上意,许多简直都是废物,他们离开了小吏根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但是偏偏是他们身居高位,坐享其成,还要指点江山。

    现在,朱棣妥协,同意大朝会上给他们这个机会。

    不让他们指点还不行,因为他们就剩这点作用了。

    这看似一件小事,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制度,到人们的意识,都需要改革。

    这可比朱瞻基研究内燃机,推进工业革命还要难的多。

    而这个时候,诸位大臣看到朱棣“退让”,心里也舒服了起来,脸上一个个轻松了许多。

    这幸亏是朱棣,哪怕就是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想要让大臣们轻易让步,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朱棣用几十年的时间杀了无数人换来的“尊重”。

    蹇义脸上也轻松了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大帝,想要争权,还不能得罪他,要吹捧他,蹇义也难啊!

    蹇义一躬身,这才又说道:“朝中大臣大多并无私怨,却因为朝政分歧,导致水火不容。故此法则限定就事论事,乃是明政。只是若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难道就不能反悔了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过改之,无则加勉’,有错误当应反悔,改正,而不是不闻不问,掩耳盗铃。”

    朱棣觉得寒气入侵,自己的膝盖疼的厉害,用手捏着疼处,吩咐道:“给朕加一个火盆来。”

    王彦立刻让人安排,他这才又说道:“旧疾复发,朕无心辩论。就由瞻基替朕与爱卿驳论一番。”

    蹇义看了朱瞻基一眼,才向朱棣躬身道:“遵旨……还请殿下以教。”

    朱瞻基回头看了一眼朱棣,见他轻轻点了点头,面色不太好,顾不得担心他的身体,起身跟他回了半礼才说道:“蹇尚书方才可能没有看清后续的细则,……朝廷凡是做出的决议,都必须严格遵守,维护朝廷的法统。所以才不让一些人老调重弹,但是并不是就代表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将错就错。凡是一件决议,在跟大明律形成了冲突,或者是已经变的不合时宜了,都可以提请修改。”

    蹇义点了点头,又说:“纵观法则全文,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则。但是,正因为太严密,导致了主从不分。平衡是朝堂稳定的基础,但是一味的平衡,却让诸位大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又是儒家经常用来自圆其说,凸显自我价值的一套。

    前面他们要求每个人都有建议的权力,不能限制他们只能在职权范围之内才有权力。但是现在,因为在其中找不到重心,凸显不了等级,他们又不依了。

    朱瞻基笑了笑,故意说道:“蹇尚书,如果不允许其他人对自己的工作指手画脚,岂不是更好?”

    蹇义立即说道:“殿下此言谬矣,这不是跟怕噎着就不吃饭是一个道理了?我们不能断绝言路,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是又必须建立明确的规则,才能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朱瞻基笑道:“孤当然知道,只是跟蹇尚书开个玩笑,蹇尚书未免太没有幽默感了。”

    朱棣一下子没有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朱高炽不满地瞪了朱瞻基一眼,轻喊了一声他的名字。

    许多大臣也是忍俊不禁,只有蹇义一副懵逼的模样。他可没有想到,在这严肃的朝堂,会有人跟他开玩笑。

    朱瞻基笑道:“孤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你以为孤会忽略这一点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孤与皇祖父都想给你们更大的权力,更大的空间,让这件事变的更加符合你们的期待。”

    虽然觉得事情似乎不该是这样的,这不是他期待的答案,但是蹇义因为不了解朱瞻基,所以根本猜不透朱瞻基的心思。

    “殿下此言怎讲?”

    朱瞻基向前走了一步,手扶着有些冰凉的汉白玉雕的护栏,摸在了一颗龙首之上。他居高临下地看着比自己矮了二十厘米,又站的比自己矮了半米多的蹇义,又将视线在一片人头的大殿中扫射了一圈。

    许多大臣登时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蹇义感觉,只有在面对愤怒的朱棣的时候,才感受过这样的压力。

    朱瞻基大声说道:“因为皇祖父不会来做这个平衡者,整个朝堂的平衡,需要你们自己来平衡。整套法则,虽然是由我撰写,皇祖父发起,但是,谁来推行,如何推行,需要你们自己来安排。你们今天回去之后可以好好地看一遍整个法则,然后在腊月二十八封印的这一天,要给皇祖父一个人事安排结果。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那么皇祖父会直接指定各项议事人选。”

    台下登时一片哗然,众人都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从古至今,虽然大臣们一直在跟皇帝争权,但是从来没有想过皇帝会直接放权。

    蹇义却越发有些疑惑了,不该是这样。既然是用这套法则来限制他们,虽然他们争取了一些权益,但是这毕竟是给他们套上了一个枷锁。

    可是现在,太孙竟然直接说,这套法则由他们自己推行。这样他们跟以前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啊?

    不对,枷锁如果是他们自己套上的,以后违规了,皇上自然轻饶不了他们。

    还有……

    蹇义立即又打开手里的法则,注意到了自己刚才忽略的一个角色,那就是主持辩论的议长。

    他原以为,这个角色是皇上来担任,但是现在,如果按照太孙的意思,是要让他们自己选出来……

    今天腊月二十四,距离腊月二十八还有四天,四天的时间,想要让朝堂的数百大臣,选出这个人,岂不是要闹翻天了!

    四天的时间,如何够所有的大臣达成妥协?

    不要说其他人,蹇义作为大臣之首,如果皇上不充当这个角色,那他一定要得到这个角色。

    可是其他人呢?他们就真的愿意继续看到自己压在他们头上吗?

    想到这里,蹇义登时觉得这平静了十几年的朝堂,恐怕不是那么好控制了。

    这是正大光明的阳谋,是皇上在分化大臣们的铁板一块。

    不,是太孙……

    他看着上方笑的灿烂的朱瞻基,心里忍不住有些佩服这个太孙了。

    没人愿意成为棋子,可是避无可避,更不能避。

    哪怕为了那渺茫的希望,他也不希望有谁越过自己去,成为以后朝廷大朝会时候,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虽然这只是个虚衔,却是无数大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啊!

    他忍不住想到,在胡惟庸之后,难道朝廷又要重新设立丞相一职了吗?

    他又望向了高高在上的朱棣,看到朱棣温和的笑脸,他越发觉得有很大的可能。

    这个议长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朱棣是真的开心,他跟朱瞻基商议了许久都没有想好到底现在就常设一个议长,还是由六部堂官轮流担任议长。

    最后朱瞻基提议干脆就让大臣们自己选择,反正两种方案都写在了最后的备注里……

    当然,现在还是试验期,如果以后条件成熟了,常设议长职位了,那时候肯定会增添许多限制。

    现在不管是轮流担任,还是一人常任,都是一个名分,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优待。

    这个议长唯一的权力,就是以后能主持大朝会期间的秩序,维护议事规则。

    二桃杀三士,这比那更狠,朝中第一人可是所有有资格的大臣都无法抗拒的诱惑。

    看到这一幕,朱棣很开心。一个简单的诱惑,就能让铁板一块的大臣们四分五裂。

    更重要的是,等他们冷静下来,将这套议事法则推广开,会发觉,自己已经用枷锁把自己限制了起来,根本无法挣脱。

    从这一件事,朱棣也能清楚他的那套改革方案虽然太激进了一些,但是里面一些条件成熟的建议,其实也是可以拿出来的。

    他都已经六十岁了,还有什么想不开的,现在就当是为瞻基铺路了。

    但是那些改革太惊人了,他还没有研究透,就是要试着改,也要等他研究透了再说。

    这个时候,朱棣开口了。“今日关于现银分配一事,暂且搁置。夏元吉……”

    “臣在。”

    “朕要你统计朝廷各部自永乐十年以来每年拨银的数据汇总,历年各部欠款汇总,历年各地税赋汇总。朕明日就要。”

    “是!”

    朱棣又面向群臣说道:“虽然太孙带回来了不少金银,但朝廷历年亏空不少,朕也要开源节流,以防天灾。但不可不嘉奖。故此,朕会让户部查阅历年各部消耗,以近三年为准,取均数,然后增加百分之二十,各部一视同仁。另,凡朝廷所属从九品以上官员,皆多补一月俸禄,普天同乐。”

    “陛下圣明!”

    朝堂之上,数百大臣无不欢欣雀跃,多发一月俸禄是私利,虽然京城居大不易,但是许多人不在乎这点钱。

    主要是各部的办公经费一下子比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这日子就要过的松泛的多了。哪怕是最冷的衙门,也不怕日子难熬了。

    王彦得到了示意,大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朱棣一下子快刀斩乱麻,把分银子的事就给处理了。原本大臣们争了半天,现在不争也有了,自然没有意见。

    这当然是国库丰足,要是没有银子,各部的争吵不会停,朱棣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让所有人满意。

    大臣们觉得不必争了,这个时候他们更关注的是手里的议事法则,这可是关系到今后朝廷大局的重要政策。

    现在也巴不得赶紧退朝,回去好好研究一番这个法则。

    连喊三声,无人答应。王彦又喊道:“退朝……”

    这个时候,一众大臣纷纷弯腰鞠躬。“臣等恭送皇上,吾皇万岁。”

    万岁这个称呼自古就有,但是在有史记载成为皇上专用称呼之后的不论是唐朝,还是宋代,包括大明,都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喊万岁。

    但是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万岁”既与最高封建统治者划上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

    朱棣上朝的就不喊万岁,只喊恭迎皇上圣驾,但是退朝的时候一定会喊。

    朱棣离开后,轮到太子,太孙先走。朱瞻基亲自去扶了朱高炽,他借着朱瞻基的力道起身,轻声说道:“瞻基,随我到詹士府一行。”

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 
自奉天殿出发,出奉天门,过五龙桥,经过午门出宫城,过端门,承天门,出皇城。

    皇城承天门外,左右各有两排深宅大院,左侧以宗人府为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依次排开。

    在他们的后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等部……

    轻便马车在狂乱飞舞的雪花中沿着宫城肃穆的御道一路出宫,因为天冷,追随车队一路前行的东宫属臣们,一个个也嘴里哈着白气,缩着脖子。

    朱高炽现在的身材已经非常胖了,也非常虚,可是这种虚火导致了他对寒冷并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车轮辘辘,朱高炽一直低头看着朱瞻基拿出来的议事法则。他看的非常仔细,以至于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当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为跟自己一样,他也有些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方。

    他们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还在他们各自背后属臣的推动下,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从名份上来说,朱高炽是储君,是太子,有专门的詹士府来帮他笼络各方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的属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历史上,他的势力更小,因为在宗室和军队中,他的支持势力小的可怜。

    朱瞻基身为太孙连开府的权力都没有,但是因为朱棣的宠爱和放纵,加上有意培养,却让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炽还要大的势力。

    北征期间,他跟武安侯郑亨建立了同盟关系,东征期间,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更是与大明勋贵第一人英国公张辅建立了同盟关系。

    再加上薛禄等人的投靠,直属的幼军两万余人,统率大明全部数十万海军,军中势力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军队,朱瞻基还掌控了锦衣卫,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经济命脉银行,整个工部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孙期间,也没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势力。

    自己当了十七年的储君,还只能在詹士府这个小圈子里面玩。每天除了听文臣们给他讲讲历史,吹吹牛,政事,军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儿子不仅在军中声名远扬,深得军中将士,朝中勋贵的支持。还能插手內监系统,锦衣卫系统,这让朱高炽如何想得开?

    虽然是父子,却也是对手啊!

    朱高炽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开始因为文臣的支持,还有自己有个好老婆的缘故,他立了自己为太子,但是对自己一直不满。

    他一直在学唐太宗,想让自己的儿子自相竞争,早些年,他用二弟汉王,三弟赵王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是因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压了二弟,三弟,现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这是因为权力吗?

    朱高炽认为不是。

    朱高炽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样,是一个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贪图享受,后宫养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艺伎,每日总要看一场大戏才满足。

    他爱好奢华,不仅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宫中还藏了一大批各个朝代的古董文物,经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历史气息带来的满足感。

    他舍得放权,如今大明逾两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为什么偏偏对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样,信不过文臣,总认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压。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国的支持者。

    历朝历代以来,那个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国?这是打压就能打压的下去的吗?不依靠文臣,难道依靠武将?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父子俩的分歧,政见的不同,这才是根源。

    对这个儿子,他其实是很满意的。

    从当初地球仪的出现,这个儿子就让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儿子虽然对文臣不偏信,但是也绝对不打压。为了一个解缙,他就能以自己安全威胁父皇,让他放出解缙。

    儿子只是太有主见了,对自己的能力过分相信,可是一人计短,人力总有不足之时啊!

    他甚至还在儿子东征,下西洋期间,希望能受些挫折,这样才能让他真正看清自己。

    但是他没有想到,东瀛不堪一击,就连那神秘的大海,都被儿子征服了。

    从东征大胜归来,他就已经失去影响这个儿子的能力,眼看着他一步步成熟起来,成为了大明最耀眼的明星。

    因为朱有炖重编的西游记大受欢迎,这里面详细描述了道教三大至高神,四位大帝,全面塑造了道教的混乱统治框架。

    民间甚至有老百姓认为儿子是元始天尊托生,只是因为父祖还在,所以现在屈居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之位。

    如今沿海一带因为受到儿子的恩泽,消灭了倭寇,并且通过贸易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好,家家户户不是立了财神,就是供奉了神君。

    而几乎所有的神君,相貌都跟儿子区别不大。

    让朱高炽失落的是,民间根本没有关于他的传说,更没有供奉他。

    他的内心很是复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欣慰大于嫉妒和失落。

    这毕竟是他的儿子!

    只是有时候,这个儿子似乎有些太不把自己这个父亲放在眼里了。

    就以这个议事法则来说,他为什么就不能跟自己先商量一下?如果按照他的意见进行一些修改,也不会在朝堂上遭到反对了。

    只是他没有想想,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意见,这份法则还会有约束力吗?

    马车停在了詹士府门口,因为太孙殿下驾到,詹士府上下,全部来到了詹士府大殿门口迎接。

    护卫打开了车门,朱瞻基率先下车,只是视线扫了一圈诸位熟悉的大臣,轻点了点头,然后回身,架下来了行动有些不便的朱高炽。

    詹士府属臣以杨士奇为首,黄淮,杨溥等人以下近百人整齐地长揖到底,齐声高呼“恭迎太子殿下,太孙殿下。”

    詹士府是太子的执政机构,自朱元璋设立,少詹士一职就是虚职,基本没有人担任过。

    因为少詹士一职乃是三品,在朝廷堂官都才是二品,三品的情况下,一个少詹士设立成三品,有些过于夸张。

    不过在设立之初,朱元璋的本意就是由朝廷大臣来兼任,但是后来发现,不是堂官难以担任此职位,而二品堂官如果兼任此职位,却是变相贬职,所以一直没有人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