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在他国学会之前,大明就会赚的盆满钵满。”哈三楞了一下,连忙把话圆了过来,抱拳说道:“从长安到京城,到泉州,小民已经联络了不少族人,愿意花钱购买专利,为大明的贸易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瞻基懒得听他继续在这里做白日梦了,想让大明公开技术,哪有这么好的美事!

    就像造纸术一样,被他们学会了以后,现在欧洲的纸,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供应的。

    要是没有纸,哪里有他们的黄金时代!

    而朱瞻基也看出来了,这个哈三就是一个差根线的傻缺,他把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在大食人,而不是大明人。

    他出生在巴格达,但是在巴格达只生活了最多十五年,因为来大明,他都要走一年。而在大明反而生活了三十八年,到现在还把自己当外人。

    这样养不家的异族,即使没有叛逆之心,要他也没用。

    他露出一丝冷笑道:“是你想赚更多银子吧!赚了银子,造了火枪,好反过来打大明?”

    郑和脸色一变,抱拳说道:“殿下……”

    “滇国公禁言!”郑和被严肃起来的朱瞻基吓的不敢再说,脸上有些尴尬。

    这个哈三上次与他一起下西洋,这次又跟上了,若是他真的犯事,他这个总兵官也有责任。

    朱瞻基一下子站起身来,看也不看有些尴尬的郑和一眼,几步走到了还在发呆的哈三面前,居高临下地说道:“来人,将哈三与其随从押下去,分开审问,我倒要看看他想搞什么阴谋诡计!”

    冯小年他们早有准备,在外间绑起了哈三的两个随从,然后就冲了进来。

    哈三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跪了下来。“殿下,小民冤枉啊!”

    朱瞻基冷笑道:“冤枉……好啊,孤倒想知道,你自抵达麻喇迦这大半个月的时日,与超过二十个阿訇私下会谈,都谈了些什么!可不要告诉孤,你们只是讨论经义啊!”

    哈三一听,登时有些崩溃了。他自认自己不会受人注意,做事并不严密。

    朱瞻基只要把所有人抓起来,分开审讯,他做的事就根本瞒不下去。

    “殿下恕罪,小民愿意将功赎罪!”他惨嚎一声,匍匐前行,想来抱朱瞻基的大腿。

    但是根本不用朱瞻基动弹,冯小年和玄澄他们就冲了上来,将他压在地板上,一团破布塞进了他的嘴里。。。

    “押下去。这些时日凡是与哈三有接触的人,全部控制起来。孤要精确到他一分一秒与人接触的过程!”

    当哈三被押了下去,房间里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这个时候,朱瞻基才望向郑和说道:“滇国公方才想说什么?”

    郑和仍然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殿下,哈三此人应不会有反叛之心……”

    “滇国公,话不要说的这么早,孤许你参与审讯,但不可有干预行为。孤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更不会放过一个敌人!”

    郑和立即抱拳说道:“臣绝不干涉审案,一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只是盼殿下能从宽处置,毕竟舰队也有上千大食人,他们都会在西洋有大用。”

    朱瞻基不置可否地说道:“孤不会许诺,要看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事!”

    等郑和离开,朱瞻基站在宽大的屋檐下,看着外面下起了阵雨,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是真的高兴,实在太高兴了!

    一直以来,他都在寻找一个对付南洋绿教的方案,但是却很难下手。

    大明有数十万回民,南洋更是有无数绿教中人。对这些人,打不得,骂不得。就是想要控制南洋各国,他们肯定也会在背后搞鬼。

    因为他们绝对不会愿意看到大明完全控制南洋,这种矛盾的对立是根深蒂固的。

    对付南洋绿教,也会引发大明国内回民和大食人的反对,不对付他们,总觉得如鲠在喉。

    现在,朱瞻基只希望哈三能成器一点,真的有狠气来造反,并且牵连进来更多的人。

    这样,他要对付南洋的绿教,也就顺理成章了!

    他一直在想找个动手的理由,现在机会来了。

    郑和刚出大殿,就见到一队咨情司的内侍,抱着一叠书籍和信件快步走向了孙林所在的小院。

    他心中一动,开口问道:“可是查抄哈三住所的收获?”

    郑和可以说是所有太监的偶像,从一届太监做到总兵太监,海军总监,滇国公,无人再出其左右。

    领头的长随太监躬身禀道:“总监,正是如此。”

    “有何收获?”

    “此乃大食文字所写,下官正欲征召通事译解。”

    郑和叹了口气说道:“我与你们一起去。”

    郑和本身懂大食文字,虽然他不能影响查案,但是他通过这些信件,也能知道这哈三是否真的图谋不轨。

    进入咨情司的小院,孙林对郑和也是礼遇有加,将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给郑和,让他安心看这些信件。

    只要他不毁坏这些信件,孙林不会制止他。同时,他也立即让人与通政司联络,让他们派来几个知晓大食文字之人。

    与此同时,冯小年他们将哈三主仆三人送入刑部,然后就按照咨情司提供的名单,将这些时日,所有与哈三有过接触之人都“请到”了刑部的驻地。

    这种抓捕虽然并不激烈,但是因为抓的人太多,并且大多都是上层人物,所以还是引发了旧港当地许多人的恐慌。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没有人反抗。但凡是有贵族反抗,就全家一起抓,有阿訇反抗,整个清真寺的人就全部抓捕。

    这种雷厉风行,丝毫不顾忌影响的行动,让所有旧港人都感受到了不安。

    施进卿得到消息的时候还在午睡,被侍卫惊醒,一听全城在大抓捕,立即吓的一点睡意也没有了。

    太孙殿下现在在旧港,如果出了任何一点差池,恐怕就是大明大军血洗旧港的结果。

    “那哈三果真叛逆?”

    “纵使没有叛逆之心,怕是也干净不了。这几日他一直游走各清真寺,私见多位阿訇和部落首领。”

    这个时候,施济孙吓的一下子跪了下来。“父王,孩儿也见过这哈三一次,他跟孩儿话里语义之间,都是对殿下的不满,认为殿下在南洋汉化,是与绿教争夺民意。”

    施进卿大怒,来到施济孙的面前,就是狠狠的一巴掌。“混账,既然有此事,为何不与我说!”

    施济孙就是一个纨绔子弟,那里想到此事会如此严重。他被父亲的一巴掌打懵了,俯身叩首道:“他与赛义德主教一同见的孩儿,孩儿总要给赛义德主教一些面子。何况孩儿本就没有搭理他的意思。”

    “糊涂!做事可以见风使舵,但是心中该有主见,你如此糊涂,如何担得大业!走,我们去拜见殿下……”

    从王府出来,施进卿就发现大队的羽林卫已经入城,在旧港各处巡街设卡。

    虽然这些将士并无大刀长矛,也无明铠亮甲,只有腰间有一横刀。但是他们手中的火铳,让所有知道火器厉害的人,都闻风丧胆。

    他们的出现,给旧港增添了一分风雨欲来的凝重,也让施进卿的心压抑不已。

    这件事他本来心怀坦荡,但是一个蠢儿子却让这件事变的复杂起来。

    他对这位殿下不熟,要是这位殿下是小肚鸡肠之人,怕是也逃不了挂落。

    来到皇家别院,他却发现这里的气氛依旧平和。太孙殿下还有雅兴跟几位妃子在雨中举着伞畅游花园。

    诸臣被带进了大殿,内侍领着施进卿和施济孙来到了花园之中。

    朱瞻基见施进卿父子到来,让马欣和沈黛儿回了后院,在花园中的凉亭里,接见了他们父子俩。

    施进卿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傲气了,一进凉亭,就双膝跪拜。“罪臣施进卿拜见殿下。”

    那施济孙见自己的父亲跪下,吓的也连忙跟着跪下,不敢抬头。

    朱瞻基笑着扶着施进卿的胳膊说道:“爱卿不仅是我大明从三品的旧港宣慰使,更是新三佛齐国一国之君,快快请起。”

    施进卿顺势站起身来,然后一脚踹在了自己儿子的肩膀上。这一脚没有丝毫留力,让施济孙一个翻滚,滚落在凉亭外的草地上,沾了一身泥水。

    施济孙连叫都不敢叫一声,翻爬起来,又重新跪伏在草地上。

    朱瞻基笑道:“爱卿不必如此,孤知道武德将军与此事并无瓜葛,只是识人不明而已。”

    施进卿心底一松,听了朱瞻基的话,他就知道殿下对他施家并无不满。

    这件事可大可小,既然殿下不计较,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清算旧账。

    朱瞻基当然不会跟施济孙计较,别说他没有很深地参与进来,哪怕他是主谋,朱瞻基也会为了大局,暂时放过他。

    他需要的是南洋稳定,最少在朱棣西征之前,一定要稳定。

    施进卿虽然有自立之心,但是能力还是有的,他现在要对付大食人,还需要施进卿来稳定大局。

    要是把他们一锅端了,那以后谁来控制大局!

    施进卿看朱瞻基面色温和,笑意盎然,问道:“殿下,这哈三果真有叛逆之心?”

    “冯冲,你与宣慰使细细分说一番。”朱瞻基招了招手,在凉亭一边伺候的冯冲就把手中的油纸伞交给了李亮,进了凉亭。

    朱瞻基请了施进卿在凉亭里坐下,自己也坐了下来。靠在栏杆上,拿了一块用盐水浸泡的菠萝丁吃了起来。

    冯冲是孙林的助手,对整个局势非常了解,他把从一开始怀疑哈三,一直到今日动手的始末说了一遍,然后才介绍整个案情。

    “哈三现在自知必死,哪怕刑讯逼供也闭口不言。但是他的两个随从却不是硬骨头,已经证实了哈三的确在背后图谋不轨。他与大食人,还有信奉绿教之人勾结,并且暗中了解舰队编制,想要潜入舰队的火器补给船,凿船盗枪,共举大事。如今虽然整个案子还在调查阶段,但是已经能确定此人的反叛之心。”

    “殿下,哈三此人从大明前来,而三佛齐全境三百万百姓,可都是诚心欢迎殿下。可是殿下现在如此雷厉风行,只会让全民恐慌,人心背向。为了区区一个哈三,实乃得不偿失啊!”

    施进卿身为旧港之主,当然是希望国境稳定。所以现在还是希望朱瞻基能宽宏大量,不要把事情闹的太大,也不要牵连进来太多人。

    朱瞻基其实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现在被施进卿如此提醒,赞同地说道:“孤被哈三叛逆之心乱了心境,却是没有想到此节。诏……”

    众人随即都禀身肃立,解祯期和解桢亮更是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了什么。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颁布张贴安民诏令,揭示哈三反叛之举。另着各部,不得有扰民之举。”

    朝廷的诏文都有固定格式,朱瞻基只需要把内容说出来,解缙他们这样的大文人自然会把告示写的花团锦簇。

    随着朱瞻基的一声令下,礼部,羽林卫,包括施进卿也派出了本地的衙役,联合起来,到城内各处张贴告示。

    而这个时候的郑和,却忍不住感到一阵的后怕。

    他没有想到,这个哈三竟然有如此狼子野心,竟然想要与人联合,盗取火枪,然后与大明作对。

    更让他难堪的是,因为哈三与他有异于的信仰,他对此人优待有加,让这哈三钻了不少空子。

    如今舰队有上千回族和绿教人,他们都是朝廷征召的下西洋的通事。而这些人里面,也有不少与哈三关系密切。

    一个主管,识人不明,任人唯亲,这对他的名誉影响甚大。这幸亏是殿下明察秋毫,要不然,连他自己都有很大的嫌疑。

    而通过刑部对越来越多的人的审讯,更多的细节被暴露出来,郑和又忍不住开始担忧了起来。

    他担忧的不是这些人能造反成功,也不是殿下对他怀疑,而是怕殿下大开杀戒。

    如果真的要按照越来越长的名单杀人,牵连进来的大食人,还有麻喇迦与旧港的绿教中人足有数千。

    他们还都是南洋地区的上层人物,如果将这些人全部杀了,整个南洋都会乱起来。

    但是他自身的嫌疑都没有洗清,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行事了。

    劝,还是不劝,都会让他心里难过无比。

    一边是同族的人,一边是大明和殿下,还有他的理想。

    他有想过,如果大明统一各国,肯定会少不了杀戮。

    他认为这种阵痛是值得的。

    但是当真的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他却感到了难以纾解的痛苦!

第二十二章 杀鸡骇猴() 
其他人当然没有郑和的纠结与痛苦,他们对这场还没有爆发出来的阴谋都投入了百般热情。

    这可是叛乱啊,虽然没有爆发,但是已经找到确凿证据,只要参与进来的人,就有功劳可领。

    咨情司,锦衣卫,刑部,甚至连那些文官们,都想要在审案的过程中出一份力,只有这样,才能分到更多的功劳。

    所以,只有郑和是希望大事化小,但是其他大臣却都希望小事化大!

    刑部的驻地是旧港一户黄姓大家族提供的农庄。在他们发家的过程中,曾经买下了数千土人开垦土地,这户农庄就是专门关押那些土人苦力的。

    虽然这里的基础条件差,但是看起来像一个监狱的农庄,却正好适合给刑部当监狱。

    一下午的时间,这里就被关押了数百人,而且行动还没有停止,被送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里面大多数都是以前旧港的上层人物,不少人还是旧港这个新三佛齐国首都的重臣。

    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在乎他们是谁,从大明来的刑部官员,羽林卫出动的将士,跟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

    所有人都被单手绑在一排排的木栏杆上,严禁发出任何声音。

    任何人只要开口,必定会遭受看管的士兵最狠辣的鞭打。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串供,若不是农庄的地方有限,每个人单独关押才是最合适的。

    只是把一只手用绳子绑住,其实不能有任何作用,每个人反手就能解开。

    但是却没有人敢这么做,因为现在只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如果查清楚无罪,还会释放,但是若现在想要逃跑,那就百死无生,还会祸及家人。

    虽然有一些人自认罪不可赦,但是现在所有人都不能说话,他们就是想要串联,也无计可施。

    这里面不仅有各族的部落首领,三佛齐的官员,还有许多下人和随从。也不仅仅是外族人,甚至还有一些华人,只是华人的数量非常少。

    他们这些人平日里当惯了人上人,现在作为阶下囚,面对熟人,只能露出一丝苦笑。

    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才有一个大明的官员带着太孙殿下的诏文前来,宣读了监狱纪律,还有管理程序。

    所有人在审讯之前,不允许见任何人,说一句话,一旦发现有人说话,第一次鞭刑二十,第二次就直接处死。

    如果方便,可以举手,得到守卫的允许,才能去方便。

    他们这些人的条件还是好的,最起码还有以一个带顶的窝棚,不会淋雨。

    至于他们的随从和下人,就全部被集中在下着雨的空地上,他们只能坐在泥泞的地面上,没有任何保护。

    不是没有随从想要逃跑,但是火枪响起的轰鸣声,立即就让所有人动也不敢动。

    虽然大明的两只舰队带过来了几十支火枪,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

    就是那些贵族们也只听说过火绳枪,何时见过这种不用点火的火枪。

    更多的人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没有任何人敢再妄动。

    六具尸体被挂在了院子中的木梁上,也威慑着所有人,想要逃跑的下场。

    在农庄一排还算严实的大仓库里,这里原本是储存农具的仓库,为了防止昂贵的铁具被盗,这里用黄土兑米汤夯实的土砖垒砌而成,也成为了刑部如今的指挥部。

    此时,以刑部侍郎熊侃为首的十几个刑部官员,以及抽调而来的一百多儒生正忙的不可开交。

    事发突然,一下子抓了几百人,而且锦衣卫和羽林卫依旧在抓捕,农庄里的人已经快装不下了。

    熊侃只能从儒生里面挑选那些不怕见血,有狠气的儒生来充当文书,进行审案。

    他这次随朱瞻基出行,只带了两个郎中,四个主事,照磨,检校,司狱若干。

    原本以为这是一趟轻松之旅,因为舰队大部分都是军人,军人犯事,基本都是内部处理。

    随行的所有文臣以及儒生也不过几千人,还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应该没有什么案子。

    可是来到旧港,朱瞻基一下子就给他来了一个这么大的“惊喜”。

    惊的是一下子抓了这么多人,喜的是这个大案简直就是一个现成的功劳。

    一百多人挤在这个大仓库里,几个郎中和主事正忙着给抽调过来的儒生们分组,然后分配不同的任务。

    他们还从幼军抽了两千人,专门负责抓人,送人,行刑,光是分配每个人的职责,就不是短时间能安排好的。

    所以抓来的那些人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审讯,只能让他们待在外面淋雨。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刑部这边才给每个人分配好了职责。农庄这里到处点燃了篝火和火把,将农庄各处照的通明。

    那些就是想趁天色暗了逃跑的人,也没有任何机会。

    “大人,通报锦衣卫那边,人不能再抓了。农庄里是在装不了那么多人,到现在都还没有把所有的犯人编完号,人还在源源不断地送过来。”

    熊侃虽然忙的晕头转向,但是却精神亢奋。“农庄里装不下了?”

    “现在已经装了千五,都没有落脚的地方了。”

    “只要能装,就给我使劲装。难得遇到这样一个大案,难道还要把功劳向外推?锦衣卫抓人都不嫌辛苦,我们怕什么?”

    “这么多人,要审到什么时候啊?”

    “人手不够就跟金尚书要人,还有两三千儒生呢,还怕没有人手?”

    “那些儒生有个屁用,刚把人打的皮开肉绽,一个个就吐了起来,笔都握不住了。”

    熊侃哈哈笑道“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