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盐水缓缓倒入和面缸,并不停地搅拌,散面团揉成一块面团,直至不粘手为止,醒一刻钟待用。

    碱面与冷水按1:5的比例调和,另备一碗食用油,将饧面团放在面板上,不断的揉搓,期间相间的用手沾碱水和油,并补面扑。

    这样做的目的是加速水和面团中的蛋白质的结合,生成劲道的面筋,碱水和油脂的加入会让面筋的分子排列更加均匀,让面团更具有韧性。

    当面团的手感十分有弹性的时候,把面团搓成长棍,不断拉扯,检验面团的韧性,根据情况添碱水,或油,或补面扑。

    最后就是拉面了,一团面在杨怀仁手中不断被拉扯,飞扬的面粉中,双臂一张一合之间,仿佛他不是在做面条,而是指挥着一支交响乐团,演奏出震人心魄的激昂乐章。

    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犹如伴着美妙的旋律舞蹈。

    三滚之后,笊篱捞起来倒入大海碗之中,倒入清汤或酱汤没过整个面条,先铺一层萝卜片,然后是牛肉片,接着往肉片上滴几滴香醋或麻油,最后撒上切碎的葱花或芫荽,红白之间点缀这点点绿意,又好像是一副清新写意的粉彩画了。

    (光棍节快乐!)

第十一章: 限量供应() 
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学用词,表述了某件商品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而我们俗话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就是对这种关系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杨怀仁有这种自信,只要试过自己出品的牛肉面,再吃其他面条,一定会索然无味。

    只看他找来试吃的三个人的样子,更证明了这一点。

    黑牛哥哥饭量大,连吃了五碗了,表示还能再吃五碗。

    徒弟羊乐天吃完了之后就哭得昏天黑地的,大叫“天下竟然有如此之美味”,当然,作为徒弟,他明显有拍师父马屁之嫌。

    最能说明问题的要属王夏莲,她做了三四年的汤饼,吃了之后觉得她的手艺简直弱爆了,表示无论如何要跟杨怀仁学一学。

    杨怀仁吃过觉得一般般吧,面和汤的味道还算正宗,只是少了辣子,总觉得这关键一味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整个牛肉面的味道。

    那一小包干辣椒舍不得吃,扣了种子出来种在了宅子后边的后院中,求神拜佛希望这一批干辣椒是自然风干的,而不是机器烘干的,不然种子胚芽遭到热力的破坏,就不会发芽了。

    时节上看,如果运气好能发芽的话,还能长上一茬,收获了这一茬,过了冬天,明年就能种上几亩了。

    家里的六个奴婢,两个年岁大的妈子被莲儿安排去照顾李妈妈和王明远,四个年纪只有十二三岁的取名春夏秋冬,都分配她们照顾杨怀仁的饮食起居。

    杨怀仁哪里被伺候过?看着几个小丫头的样子,心里就一直觉得是造孽。家主不让伺候,几个小丫头就哭,好似她们被嫌弃了一样,无奈之下只让她们做些打扫和洗衣的活。

    八个仆役有一半是半大小子,另一半倒是成年了,但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瘦,每人做了几套新衣服,就乐的不行,可什么衣服他们穿起来都显得肥大。

    这些人来家里之前甚至没有名字,进了杨府,自然而然随了家主的杨姓。杨怀仁按照年龄从大到小分别取名福禄寿喜,财源广进。

    安排他们到铺子里干杂役,或在厨房里打下手,或在大堂里招呼客人。柜上掌柜的任务交给了王夏莲,李黑牛仗着自己力气大,接过了杨怀仁从前的活,采购总管。

    羊乐天整天就闷在厨房里学怎么拉面,小子还挺有灵性,不几天就能拉出个大体样子了,只是卖相差一点而已。

    大热的天,杨怀仁说了他几次慢慢来,可他总也听不进去,大有达不到师父的水准不罢休的意思。年轻人有冲劲,当师父的只好由着他。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开张了。

    夏至,北半球一年中太阳最高的一天。西方的奇幻传说中,仲夏这一天总是充满了浪漫色彩。

    而在中国人眼中,冬至饺子夏至面,六月节吃面条,是一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传下来的饮食传统。

    一大早,随园的厨房里就忙活起来,徒弟拉面的手艺还不过关,所以所有的拉面只有杨怀仁一个人做,拉了七八十份的时候,胳膊就抬不起来了,比灌了铅还沉。

    杨怀仁坚持着拉完了整整一百份,表示今天只做午市,就供应一百碗。

    李黑牛不解,不是他不体谅仁哥儿辛苦,只是觉得这么好吃的牛肉面,一千碗都不够卖,总不能卖完了一百碗就开始赶客人吧?

    杨怀仁没法给他解释后世的营销手段,好东西不能一次性放入市场,越是紧俏的好货物,越是要限量供应,自抬身价的同时,无形中会得到更多的名声,可谓一举两得。

    “黑牛哥哥,你说咱这牛肉面卖多少钱一碗合适?”

    李黑牛就开始掰着指头算成本,摇头晃脑的嘴里还开始嘀咕,“牛肉那么贵,光那几片牛肉就得十个大钱,加上面和调料,怎么也得十五文的成本吧,咱们卖二十文一碗如何?”

    听完这么实在的话,杨怀仁白净的脸就有些抽搐的迹象。

    “你是我亲哥!你光算材料了,店面成本不算?人工呢?柴火石炭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啊!”

    这回该黑牛哥哥抽风了,“说的对啊,成本就超过二十文了,可是如果卖三十文一碗,寻常百姓都是些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八瓣儿用的主,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钱吃一碗牛肉面呢?”

    “三十文?这么薄的利润就是去的限量供应的目的。我要卖五十文一碗!”

    即便这样,杨怀仁都觉得这价钱亏了自己的手艺了,一半成本一半利润,在后世的餐饮业中基本算是良心价了。

    黑牛哥哥被惊的够呛,好在他这些天被杨怀仁异于常人的行为和语言惊吓惯了,只是呆呆的看着他,等待杨怀仁的解释。

    “这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越少了越值钱,就是因为限量供应,我们的牛肉面才显得更珍贵,明白没?”

    黑牛哥哥抱着脑袋想了一会,恍然大悟,“贵精不贵多?”

    杨怀仁含笑点点头,伸出手指做了一个v字。

    当然他也需要向来自平民的李黑牛说明另一件事,牛肉面只是个开始,以后搞出什么新菜式,都会这么办,但不代表就脱离群众。

    许诺在将来有了更多的厨子,或者徒弟有了足够的能力,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牛肉面的价格是可以下降不少的。

    当然还有另外的办法,就是把牛肉面更精细的分类。正常的卖五十文,加肉加量的卖一百文,而不放整片的牛肉,只放切肉形成的肉碎的,卖相虽然差了一些,但可以成本价二十文供应下层消费者,保质保量。

    其实这三种牛肉面的销售方式,销售价格上差了许多,实际上味道是没有区别的。因为牛肉面好不好,关键在于那一勺汤。

    基层老百姓花二十文吃一碗美味的牛肉面还是可以吃得起的,中间收入阶层可以选择有牛肉片的普通装,而对于有钱人,一两贯的钱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一百文毛毛雨而已。

    (朋友们,不管有没有另一半,都要开心,因为无论乐观的男人还是女人,都更有魅力!在这个特殊的节日,祝福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还单着的,就祝你早日脱单吧!求推荐票哦!)

第十二章: 一鸣惊人() 
生意新开张,打响第一炮很重要,特别说做餐饮这一行,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成败的关键。

    杨怀仁觉得如今的规模,就是要玩特色,而且要玩出花来,于是几张写好的告示贴在附近人流比较大的路口。

    “随园牛肉面,天下第一面,五十文一碗,每人限购一碗,每日限量供应一百碗。”

    大宋的人从小就被灌输成了谦逊的性格,突然冒出这么一号自吹自擂的人来,无不表示鄙夷。

    “天下第一面?好大的口气!”

    “五十文一碗?不就是一碗汤饼而已。”

    “还限量?当什么宝贝呢?!”

    看客们嘴上口诛笔伐,心里却开始打鼓,好奇心开始作怪,既然就卖一百碗,地方又不远,尝过了再说,若是不好吃,一定砸了他们家招牌。

    于是开始三三两两的往随园走,虽然嘴上依旧不依不饶。

    当一碗热乎乎散发着骨汤香气的牛肉面端到面前的时候,让每一个走入随园的人对食物的认识提升了一大截。

    竟然还有这么美观的汤饼,只是看,都是一种享受,就更不用提阵阵扑鼻的香气了。

    黄澄澄的面条,红艳艳的牛肉片,翠莹莹的香葱和芫荽,几种颜色的搭配无不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让人食欲大增,忍不住吸一口口水。

    筷子夹起来一撮面条放入口中,轻咬下去,劲道的口感刺激着味蕾,当面条中吸附的肉汤被挤压出来流到舌尖的一刹那,多种香料融合在骨汤中那种调和的美味,再一次让整个空腔充满愉悦。

    一口面条,再来一口清脆的带着葱香的萝卜,接着是软滑柔嫩的肉片,顾不得吃相,整个海碗端起来喝一口面汤,整个人都沉浸在美味的幸福感之中。

    一个青袍食客喝光了最后一滴汤,大叫着伙计再来一碗。

    “抱歉了客官,本店的规矩,每人限购一碗,明日请早。”

    “什么破规矩,当本大爷付不起钱吗?”

    极度不满的食客一脸怒容,从怀里掏出鼓囊囊的钱袋“啪”的一声拍在桌上。

    杨寿陪着笑脸还要给他解释,没想到其他几桌的食客也不乐意了,纷纷学了样子,把自己的钱袋砸在了桌上,砰砰啪啪的好不热闹。

    杨寿面露难色,却不知怎么办才好,可是家主就这么说的,要限量供应,他一个仆役能有什么办法?

    “叫你们掌柜的出来,洒家就不信了,天下哪有有钱不赚的道理?”

    前堂里闹哄哄的,杨怀仁躲在后厨门口,捏着下巴淡淡一笑。不是不想赚钱,就是因为要赚更大的钱,才有了现在的经营手段。

    牛肉面这第一炮打的轰隆隆震天响,一百碗不消半个时辰就售罄,各路食客意犹未尽踱出大门,门外还有数不清的人头伸长了脖子往门里边瞧,使劲抽动这鼻子,吃不到也要闻个够本。

    日头还高高的,随园的伙计就开始噼里啪啦的上门板,最后挂出一块牌子:今日售完,明日请早。

    宋人实在,吃到牛肉面的开始天花乱坠的一通炫耀,说到最后甚至闭着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口口声声证明随园牛肉面这“天下第一面”叫的名不虚传。

    没吃到的只能凭着还没散去的气味开始幻想,舔着嘴角的哈喇子,想从那些陶醉的话语里也跟着倾倒一把。

    甚至有大太阳底下少赶了几步来迟了的粗汉,叉腰架着胳膊开始骂娘,大有拆门板杀进随园打劫的气势。

    园子里的杨怀仁本想再拉上十几碗犒劳犒劳自家徒弟和伙计,可如今外面的架势,若是真开了火,拉风箱的动静要是教外边人听了去,非真的杀进来不可。

    羊乐天就觉得不可思议,开张第一天,像旁人家请戏子摆烧猪之类的排场都没弄,就是简简单单卖汤饼。只是一百碗拉面的纯利润,就有三贯多钱,及第楼生意最好的时候,也不过如此。

    就这么觉得自己更应该下力气学会了这门手艺,于是又开始拿剩下的面开始练,福禄寿喜财源广进几个也不嫌弃他手艺粗糙,浇上骨汤照样吃的香甜。

    福禄寿三个年纪比另外几个大一些,年近而立,对他们来说,那几个还是十几岁的娃娃而已。

    活了半辈子,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神仙吃的也不过如此了。他们吃过后的话似乎让杨怀仁更加信服大宋人民的口味。

    于是老杨也觉得身子里有了些仙风道骨,一把煽火的开了几个口子的破芭蕉扇子在他手里也似乎摇身一变,摇出了羽扇的风韵。

    “以后跟着哥吃香的喝辣的,人人有份!”

    一个月没下半点雨水,六月的东京城里燥热的不成样子。

    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树荫里的平头百姓,茶肆里文人雅士,话题似乎都有关平日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碗汤饼。

    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及第楼,现下是街知巷闻的随园。好像谁要没吃过这天下第一面,就真是啊呜特了的土鳖了。

    接着的一天暴雨倾盆,连平日里懒得动弹的蔡水河也破涛滚滚,疾风卷的河岸的柳树摇摇晃晃,不知谁家小娘子的粉底花伞儿在天上飞来飞去。

    就这天气,杨福刚拆下了第一块挡门板,就有人开始往堂子里挤。二楼正在改造成雅间,一楼就八张桌子,眨眼功夫就坐满了水人儿。

    抢到座位的兴奋地一串钱塞到伙计怀里,大喊着赶快上牛肉面,抢不到座位的一脸懊恼,骂骂咧咧的怪自己婆娘又把自己叫晚了,没抢到门口的有利位置。

    要不是黑牛哥哥领着伙计们极力维持秩序,恐怕随园的大门就被后边没进来的人们挤烂了。

    杨怀仁从厨房里探出头来瞅了一圈,今天这人数,别说一百碗,三百碗也不够眼里能看到的门里门外这些人,而且来的大多都是些平头百姓。

    实在不忍心看着人家冒着狂风大雨来捧场,咬了咬牙,决定今天特殊情况把供应量提高到三百碗,再多,他实在没那个体力。

    就为这,大堂里一阵喝彩,差点掀了房顶。

    看着别人吃的香,对厨子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即使胳膊已经没有知觉了,杨怀仁心里却在这暴躁的风雨里感到了宁静和温暖。

    结果牛肉面的大名传得更邪乎了,说书唱戏的恨不得把牛肉面编排成天上的美食,勾栏艺馆里的俏姐儿也鼓动着那些纨绔用一碗牛肉面做入幕之资,连城北那些本瞧不上的达官贵人们,也开始坐不住了。

    啥叫一鸣惊人?这就叫一鸣惊人。

    (求票求票!看在呼啦圈更新这么稳定的份上,帅哥美女们不要小气哦!拜谢!)

第十三章: 未婚妻() 
随园的牛肉面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羊乐天的手艺一天天的见涨,终于让杨怀仁觉得满意了。

    于是师徒二人合力,每天牛肉面的供应量也从开张时的一百碗,逐渐提升到三百碗,当然,还是只做午市。

    原料采购和保安部长李黑牛却更发愁了,随园门口的食客们总不肯排队,或许只能怪从门里边飘出来的阵阵香气混乱了他们的心神。

    杨怀仁想了一个法子,凭号进场。大堂里笼共就四十个座位,没座的时候,就发号,领了号的就去对面河岸的柳树阴凉里候着,有了座就按顺序凭号入场。

    大家都觉得这法子好,公平公正,童叟无欺。不过很快就有黄牛党出现,一个号卖的比牛肉面还贵。

    号贩子在后世是屡禁不止,可如今是大宋,杨怀仁自有自己的办法对付他们。

    于是新的规定又应运而生,凡是出售和购买牛肉面排队号的人,终生取消进入随园用餐资格。

    那些本来想赚点小便宜的人,一想到再也吃不到美味的牛肉面,也不再动小心思了,手里竹签攥的紧紧的,生怕被人抢了去。

    后世的医院做不到的事情,现在的一个小酒店做到了,对于后世的那些号贩子们,杨怀仁只想说,和谐社会救了你们。

    制度本来运行的好好的,可总有人不按规矩出牌。两男三女,在门口跟杨福起了争执。

    “几位客官,没有号是不能进的,就算进来也吃不到面的。”

    杨福还算客气,微笑迎客是杨怀仁教导的,良好的服务态度,对于一家饭馆来说,永远只会是锦上添花。

    可带头的老太太却不干了,举起拐杖就开始打,“老身找儿子还要排队?”

    杨福举起双手护住脑袋,胳膊转眼间就被敲出好几块青紫,可面对一个怨怒的老妇,又不好去抢夺她手里的拐杖。

    “这位老妈妈,你找儿子去开封府衙门啊,咱家是饭馆,是吃饭的地方。”

    老太太不理他,扯着嗓子喊道:“狗娃,狗娃……”

    杨怀仁在后厨里刚忙活完今天的伙计,就听见大门口吵闹的厉害。

    “你们谁小名叫狗娃?”

    财源广进几个和羊乐天都木然的摇摇头。

    当他走到大堂里见到老妇人的第一眼,就明白这老妇找的狗娃是谁了。

    俗话说儿随娘,此话诚不欺人,老妇人无论脸面和五官与杨怀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然,这老妇人是如今这副身体的生身母亲。

    杨怀仁感到身体里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前一世幼年丧母,记忆里母亲的模样都不清晰了,如今看着眼前这个老妇人,莫名的就泪流满面了。

    不由自主的冲到老妇面前,跪倒在地。杨母抱着儿子就在大厅里放声大哭,好一幅母子重逢的感人画面,惹得门里门外的顾客们也跟着哽咽起来。

    杨母哭诉着她的经历。原来杨家在sd齐州也算是望族,杨怀仁他老爹只不过是个庶出的后嗣罢了,原本照族例还是分了三十亩的丁田。

    可杨父过世后,孤儿寡母的就没了照应,后来要不是杨怀仁争气,乡试里中了生员,估计那三十亩薄田也被收了回去。

    一个妇人含辛茹苦把孩子扒扯大的艰辛可想而知,只盼着能在今年的秋闱上能考个举人,于是杨母让儿子投奔东京城的一位世交,将来能谋个好前途。

    说起这位世交,还是杨父二十多年前一位姓何的同窗挚友。

    当年二人结伴赴京赶考,杨父未能高中,只能茕茕孑立的返乡结婚生子。倒是姓何的同窗金榜题名,得了个出身。

    姓何的虽然有了官身,却没有官架子,与杨父依然来往甚密,后来更是为未出生的儿女指腹为婚,意图为两家结下秦晋之好。

    可元祐年间的朝堂并不平静,别说他是区区五品的枢密都承旨,一二品的堂堂相国,也不是说完了就完了?

    何家的败落不比其他在党争中受贬的官员慢多少,何伯不到不惑之年,郁郁之中撒手西去,只留下了独女何之韵,也就是杨怀仁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子。

    杨怀仁本是要投奔何家的,可阳春三月里便离家,两个多月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