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王湛并没有什么私心,并没有把这些财产私吞或者秘密转移给自己,这一点上看,王湛此人是非常值得杨怀仁信任的,当然杨怀仁也不会亏待了他。

    王湛这才出门吩咐一个手下去库房察看了下,伙计很快回来答复,王湛这才回到杨怀仁面前答道,“还好年后货栈刚进了一批丝绸,如今库房中的存货刚刚够一百匹之数。”

    杨怀仁叹道,“辛苦你了。只是这一百匹上好的丝绸送给耶律跋窝台当聘礼,我觉得太亏了。”

    王湛笑道,“郡公也不必懊恼,说亏,其实也亏不到哪里去。有一点契丹人的风俗和咱们宋人差不太多,今天公爷送给南院大王多少聘礼,将来安国公主出嫁,他也要陪嫁差不多数量的嫁妆的。”

第1093章:西边的消息() 
    杨怀仁乐道,“契丹人还有这么好的规矩?”

    王湛到,“有,契丹老皇帝新定的规矩和礼仪,也不都是不好的。只不过公爷给耶律跋窝台送去的是丝绸等大宋的货物,而他给安国公主陪送的嫁妆,则主要以牛羊为主。

    公爷也一定体会到契丹人抠门了,要他们花现银,他们大都是不肯的,特别是大宗的交易,他们更愿意用自家不缺的牛羊来计算。

    不过公爷也不必担心会亏,像公爷要给耶律跋窝台送的去丝绸一样,在大宋是一个价,运到辽国来价格自然就翻了番。

    而那些牛羊也是一样的道理,辽国不缺牛羊,所以牛羊的价格低的吓人,只有咱们大宋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所以这些牛羊运回大宋去,公爷不论是自用还是转手卖掉,也都能大赚一笔的。”

    杨怀仁忽然觉得他和王湛在做买卖上倒是很有共同语言,忍不住笑道,“咱俩两个奸商在这里算计契丹人,我怎么想怎么觉得……那么爽呢,哈哈!”

    王湛也跟着开怀大笑,“契丹人自大无知习惯了,他们以为他们很精明,但在做买卖上,他们和咱们大宋的商人比,还是有点缺心眼。

    这样的商业对手,也正是卑职愿意面对的,拍拍他们的马屁,几句话的事,就把他们哄得服帖贴的,该赚的钱咱们都往多了赚,何乐而不为呢?”

    两人正乐着,外边一个伙计敲了敲门,小声说道,“禀报公爷,西边来了消息了。”

    杨怀仁立即答道,“快进来。”

    那个伙计面色有点紧张的走进来,回身掩好了房门,才从怀里抽出一封信来,恭敬地递了上来。

    王湛起身接过信来,又交给了杨怀仁。杨怀仁知道这是他来到辽境之后收到的第一封从西边来的信件,心情不免也有些紧张。

    打开信件一看,是秦凤路的风神卫送过来的,信上说章惇已经率大军集结,不日便可向西夏宣战,信上最后所写的日期,是十四日之前。

    杨怀仁看完把信交给了王湛,王湛小心的躬身双手接过信来,转身冲送信的番子摆了摆手,等番子出门又从外面关好了房门,才展开信阅读。

    等王湛看完了信,杨怀仁开口道,“信上说章惇已经集结好大军准备进发,但写这封信的时间是十四日之前,照此算来,宋军和西夏军如今已经交上手了。”

    王湛道,“公爷所说不错,几千里之外的事情,辗转那么远的距离送到大定府来,最少也需要十日的工夫,如果有些天气或者其他的原因耽搁了几日,也属正常。

    按时间推算,宋夏确实应该已经开战了,只是具体战成了什么情况,也许过几日要收到新的探报才能知道。”

    杨怀仁点点头,其实他从历史上这次战争的记述里知道一些的,具体过程虽然只知道个大概,但结果是宋军获胜这一点,他是早就知道的,所以现在到也不算慌张。

    宋夏之间乍一开战,杨怀仁看来,西夏不可能不知道宋军的动作,也一定是早有准备的,所以开战的前期,宋军也并没有赚到太大的便宜,两军如今应该处于一种战略对垒的状态中。

    双方起码僵持和反复纠缠了一个多月的工夫,宋军在几场局面的战役中稍稍占了一点上风,这跟杨怀仁还有点关系。

    说来也有意思,游师雄游老将军率军出征,每次战前跟将士们鼓舞士气,他总要专门拿出杨怀仁来说事。

    说什么杨怀仁只不过是一个厨子,都能在环州大败西夏精锐,秦凤路边军将士不可能做不到。

    虽然这样说有点瞧不上杨怀仁的口气,但实际上游师雄每次拿杨怀仁说事,还都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

    一方面,尽管杨怀仁现在挂着个龙武卫大将军的头衔,可他毕竟不是职业军人,他更多的是靠想出一些不合常理的鬼主意来出奇制胜。

    这一点边军将士也都是知道的,因此也不会瞧不起杨怀仁和他在环州取得的胜利,不论是靠勇猛还是靠智慧,只要能取胜多年未战胜过的西夏军,都只得让人佩服。

    另一方面,将士们也会想,杨怀仁一个厨子都能打胜仗,他们专业的军人没有理由就打不了胜仗啊,而杨怀仁因为战功得到了爵位和封赏,就更激励着将士们勇猛作战了。

    实际上宋军多年未打过打胜仗,也并不是宋军真那么弱,起码比起西夏军来,还不至于就完全不是对手。

    更多的是因为以前的政策是只守不攻,所以大家根本也没有机会跟西夏军战场上分高低而已。

    边军在边地的将领大多数都是靠真本事上位的,无论训练士卒还是战略战备上,一直都没有荒废,所以边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差。

    禁军虽然颓废了一阵子,但禁军本身是从边军以及各地厢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其中基层很多军官还都是朝中名将名门之后,起码个人实力和兵法上也都并不差。

    后来经过了半年推广杨怀仁的训练方法,禁军的作战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所以和西夏军相比,宋军并不处于劣势,单纯算人数和后勤支持,宋军还是有优势的。

    打仗这种事,很奇怪的,没有作战经验的将士上战场之前,心中总会有些担忧和疑虑,体现出来就是不自信。

    但真正打过一场仗之后,他们便会发现,西夏军并不像传闻里的那么可怕,他们同样是一个身子顶着个脑袋,砍了脑袋照样活不了,并不是妖怪猛兽。

    反过来西夏军这边平时袭扰大宋西北边地,见宋军不肯出关交战只是故步自封,便在交战的初期轻视了宋军,所以才导致了在战争的僵持阶段,宋军还稍稍占了上风。

    想到这里,杨怀仁便更不担心西边的战事了,他更应该操心的,是如何让契丹人不去干涉这场宋夏战争。

    “既然咱们得到了消息,想必用不了多久,或许和咱们差不多的时候,耶律洪基也应该收到来自西边的消息了……”

第1094章:老婆饼() 
    耶律跋窝台的礼单上所列举的礼物,因为都是产自大宋的货品,万源货栈倒是都能供应。

    杨怀仁吩咐王湛继续盯紧大定府内的动静,特别是北院大王府的一举一动,便和王湛告辞,带着礼单上的礼物直接来到了南院大王府。

    耶律跋窝台竟出门迎接,这跟他跟杨怀仁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可大有不同,以前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公务上的客套。

    但如今杨怀仁已经成了耶律跋窝台的准姑爷,耶律跋窝台倒不那么讲究礼数了,老丈人对姑爷子降阶而迎,看来他对杨怀仁还真是非常重视,已经不再把他当做外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耶律跋窝台这个贪财鬼迎接的不一定是杨怀仁,而是杨怀仁送来的几车价值连城的礼物。

    也许是因为避险,亦或是遵循了新娘子出嫁之前不能见新郎官的规矩,杨怀仁并没有看见鬼姐。

    耶律跋窝台点算完了礼物,这才迎着杨怀仁进中堂叙话。

    杨怀仁渐渐发觉,耶律跋窝台这老家伙跟他说话的口气也开始变味了,以前还是像个平辈的朋友般交谈,如今他直接把自己当做了杨怀仁的老丈,口气都亲切了三分。

    尽管杨怀仁以及是成了家之人,但耶律跋窝台还是对他教导了一番为人丈夫的道理,说什么疼爱妻子,要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云云。

    杨怀仁也只好堆着笑容跟他应和着,心里却在想,耶律跋窝台这人虽然不算个好人,但疼老婆这一点上,倒是有几分道行的。

    不管鬼姐的母亲是如何被他逼婚娶过来的,但他应该对她还是很好的,只是鬼姐的母亲早已心有所属,才郁郁寡欢,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耶律跋窝台虽然也再行续弦,也纳了几房妾室,但从他的语气里,还是能听出来,只有鬼姐的母亲,才是他最在意,也是如今最思念的女人。

    鬼姐是耶律跋窝台的长女,但他另外的几房妻妾,同样也给他诞下了几个子女,但耶律跋窝台最疼爱的,依旧是鬼姐,一直把她带在身边,也许是想时常看到这个女儿,便能追思最爱的亡妻吧。

    他一开始说的兴高采烈,后来说到宝贝女儿嫁给杨怀仁之后要离他而去,便又伤心起来,不断的嘱咐杨怀仁,如果有空,一定要时常让鬼姐回家探亲。

    杨怀仁本来也不觉得他和鬼姐是真成亲,眼下也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将来如果鬼姐留在辽境,他也没有任何理由阻拦。

    在杨怀仁看来,耶律跋窝台这些话,确实是真情流露了,他对鬼姐和鬼姐母亲的爱,是不掺假的。

    只是想起鬼姐心中的矛盾来,杨怀仁也不知该如何化解,鬼姐痛恨契丹人,可她的契丹“父亲”又对她这么好,不知她如何处理心中的感情。

    感情这种东西确实太复杂了,很多人都被感情所累,同样又把感情当做了心甘情愿的负担。

    耶律跋窝台嗦了好一大通,才想起时辰已经是中午了,他便要设宴招待杨怀仁,这一点上他还是比耶律洪基大方的,耶律洪基可是从来不管饭。

    杨怀仁许是被他对老婆的深情有所触动,所以自告奋勇,要给耶律跋窝台做一道汉人的一种叫做老婆饼的点心。

    老婆饼的做法,其实和月饼有点类似,只不过做月饼的时候,油酥是用来做皮的,而坐老婆饼,油酥是用来做馅儿的。

    又因为和面的时候,所用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有所不同,所以月饼做出来更紧致,而老婆饼则相对酥软。

    看着刚烤出来还热腾腾的老婆饼,耶律跋窝台好奇地问道,“这种点心,叫做老婆饼?”

    杨怀仁笑道,“对,这点心叫老婆饼,不过老婆饼里可没有老婆。相传一位小娘子巧手做出了一种糕饼,她官人赞不绝口,还到外边在朋友面前吹嘘他老婆做的糕饼好吃,旁人便把这种糕饼叫做了老婆饼。

    在我们大宋,娘子为官人制作老婆饼,是向官人表达爱意,而官人食用老婆饼,同样也表达了官人对娘子的谢意,或是思念之意。”

    耶律跋窝台想了想,笑道,“这个寓意很好,多谢姑爷了。”

    某一瞬间里,杨怀仁有种错觉,耶律跋窝台其实有时候和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爱他的老婆,也疼爱自己的女儿。

    女儿要出嫁了,他又开心又舍不得,对未来的姑爷也表现的相当亲近,杨怀仁和他相处下来,完全没有感觉到传闻里耶律跋窝台是多么坏。

    但事实是鬼姐绝对不会撒谎的,耶律跋窝台确实骨子里瞧不上汉人,也做过许多欺压汉人百姓的事情。

    也许因为杨怀仁的地位和能力,才能让耶律跋窝台放下心中的芥蒂,不去介意他是一个汉人的事实吧。

    杨怀仁心里还是很纠结的,眼下的契丹人,统治着北方,对其他民族的百姓也确实做过很多不好的事。

    但当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统治地位被崛起的女真和蒙古渐渐取代,契丹人从统治者沦为被统治者的时候,契丹的百姓同样是被压迫的,命运凄惨的。

    甚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契丹民族渐渐消失了,被直接或者间接的融入到了汉民族和其他强势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中。

    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证明,未来的一千年里,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了,这是不是又说明,暂时的武力强大,并不能证明什么。

    而只有文化的强大,才能让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呢?这不正是宋朝的君主们努力在做的事情吗?

    杨怀仁想想便不自觉地笑了出来,宋朝的君主们还是错了,因为他们同样走向了一个极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但把礼讲究到了极致,别人就不跟你讲理了,而是直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应该单纯是文化上的和武力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只有文化、经济、科技和军事同时都强大起来,才能真正的屹立不倒。

第1095章:不痛不痒的理由() 
    

    起码在耶律跋窝台展现出一个和蔼的老丈人和可亲的父亲的这一刻里,杨怀仁对他是没有敌意的。

    吃过了午饭,耶律跋窝台还不舍得放杨怀仁这个姑爷走,只听说过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没想到老丈人看姑爷,也越看越舒坦,吩咐下人上了茶水,拉着杨怀仁坐下,又开始给他讲契丹人出嫁女儿的风俗。

    其实到捺钵节那一天的婚礼之前,宫里自然会派礼部的官员来给杨怀仁这个金刀驸马教授契丹礼仪,根本不用耶律跋窝台操心。

    可耶律跋窝台可能是太高兴了,加上又喝了些酒,便变成了个话痨。

    两人正说着话,南院大王府的一个管家来报,说宫里有个下旨的公公,给未来驸马爷送了一道旨意来,说是传召他进宫,皇帝陛下也要找他叙话,也请南院大王也陪同前往。

    杨怀仁心中一紧,立即便知道西边宋夏开战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契丹皇宫中,耶律洪基此番传召他进宫,不知是不是要找他质问一番了。

    耶律跋窝台不知道这些,只以为耶律洪基和他的心情一样,也要对杨怀仁这个金刀驸马当面教导一番,还有暗暗说些扶助耶律延禧的话,便大喇喇地笑道,“没想到陛下也要见你,正好我这个未来老丈人陪你进宫走一趟。”

    耶律跋窝台没有让杨怀仁还乘坐他来的时候使用的车驾,而是请了杨怀仁跟他同车进宫。

    一路上耶律跋窝台还是不肯停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又扯了好多,杨怀仁面带微笑应承着,心里却在盘算进了宫见了耶律洪基,该如何解释宋夏之间的战事。

    耶律跋窝台作为南院大王,又是耶律洪基的堂弟,自然是有些特权的,宫门口的大内侍卫一见是他的车驾,连拦都不拦,直接放他进宫。

    耶律跋窝台依旧笑嘻嘻的,问明了耶律洪基在西暖阁,便毫不避忌的拉着杨怀仁一路走一路说。

    等进了西暖阁,杨怀仁发现另外还有几位辽国朝堂上的重臣早已经到了,其中就有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和鲁斡、北院大王萧撒弼和皇太孙耶律延禧等人。

    各自施了礼,耶律洪基直接开口道,“这次不是朝会,诸位就不必多礼了。”

    接着他看向了杨怀仁,“杨使节一定奇怪朕为何传召了几位本国的重臣进宫,唯独你一个是宋朝使节吧?”

    耶律洪基口气很平淡,面色也是波澜不惊,杨怀仁一时之间也猜不透他的心思,搞不清他是不是在试探他,便佯作不明所以,笑着答道,“本使想来,应该是商议捺钵节那日,陛下为本使和安国公主赐的婚礼仪式的相关事宜吧?”

    杨怀仁这时也看清了耶律洪基面前的几案上,除了正常的公文案牍,还有一封貌似刚刚拆开的红头信封,想必这就是辽国的军事邸报了,不出意外,上边写的内容和他早前得到的消息应该是一样的。

    这也印证了杨怀仁的猜测,西边宋夏战争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中京,只是耶律洪基比杨怀仁得到这个消息晚了半天而已。

    其他几位重臣似乎面露疑色,如果单单是要找杨怀仁来说这等事,根本不用他们在场的,可耶律洪基急急地把他们也一同传召进宫,是个什么意思?

    耶律洪基虽然不动声色,去从杨怀仁的反应里,看懂了他是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而刚才却又装作不知道似的,看来其中一定是别有内情了。

    他拿起几案上的一份信来,交给身边侍候的一位公公,示意他把信传给几位重臣看,嘴上却平静地说道,“看来杨使节是还不知道西边发生了什么事了。”

    杨怀仁讨厌的就是这一点,他之所以不愿意掺和大宋朝堂上的事情,便是因为他不喜欢大家在一起说话,还要费劲心思去猜对方在想什么。

    并不是他不会,而是他觉得这样很烦,和兄弟们在一起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才是最舒服的,而朝堂上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光累人,更重要的是累心。

    可他眼下不得不面对这一切,从耶律洪基的表现里,杨怀仁似乎已经猜到了耶律洪基心中所想,心道既然瞒不过去,与其继续装傻卖呆惹得耶律洪基更加怀疑他,不如编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来搪塞过去。

    “西边的事情?”

    杨怀仁作势冥思苦想了一番,才恍然大悟道,“陛下说的是我宋朝向西夏讨要之前被西夏占据的几州土地之事吧?”

    这时几位重臣已经看完了邸报,也知道了宋夏已经开战的消息,表情上都是一脸疑惑地样子,而同样疑惑的表情里,又看得出他们各怀鬼胎。

    听杨怀仁只是轻描淡写的做出了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理由,起码耶律洪基心里觉得是说不太过去的。

    宋朝易地换和平的政策,向来以久,因为宋辽之间澶渊之盟约定了白沟河的界限,这些年才没有在边境线问题上形成什么矛盾,更没有战争发生。

    但宋朝和西夏之间,几乎每隔十来年便要打上一仗,宋朝胜少负多,所以每次宋朝这边打了败仗,便把西北边地一些偏远州县割让出去,换取暂时的和平。

    这些州县土地面积看上去很大,但实际上人口稀少,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物产,贫瘠的土地连粮食都种不出来多少,所以宋朝朝廷和官家也不太在意。

    对西夏来说,同样觉得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