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赵頵有心造反,他是有足够的能力和影响力掀起一番风浪的,照这么想的话,赵煦注定了会对他叔叔心有忌惮。

    也许表面上做出来的姿态是很大度的,但是内心里究竟是在怎么想的,外人实在是没法说。

    赵頵是明白这一点的,他非要上书要去高太后陵前守孝,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对权力没有野心。

    而赵煦不允许,又千方百计的找了杨怀仁这个说客去劝慰赵頵,也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是大度的,我相信你。

    杨怀仁这下理解了这件事中的两个人的心中所想了,他们都是在做戏,一个是为了自保,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而杨怀仁夹在中间,其实也不过是演戏给别人看,不过他并非是主动的,就像一开始他问赵頵的那个问题一样,也许他觉得是应该,实际上也是不得不做而已。

    好在杨怀仁在这场戏里也不过是一个配角而已,对于这场戏剧情的走向,从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关键的影响力。

    杨怀仁越想越透彻,也越想越是心凉。当亲情需要演戏给别人看的时候,那还叫什么亲情呢?

    他忽然就不想说话了,只要他在他的位置上,不论对赵頵还是赵煦,他作为一个朋友尽到了他该尽到的责任,其他的他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些什么。

    特别是明白了自己原本就是个配角,说的太多,做的太多了,反而有抢戏之嫌。

    既然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杨怀仁觉得最佳男主角他是没有什么资格去竞争了,拿一个最佳男配角,也挺好的,永远也别不拿豆芽当盘大菜。

    赵頵见杨怀仁不在说话,又笑了一下,不过这笑意里带着一种豁达。

    人就是在不断的经历中历练了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吃了亏,才能加速自己的成长,永远一帆风顺,也许就永远也长不大了。

    赵頵觉得他离京的事,也离的不远了,忽然想起些什么,抬手抓起杨怀仁的手来说道,“我是一个人出京去皇陵的,王妃和霏儿不会跟着我一起去。

    我走了之后,如果王府有什么事情,还要你多多照拂。”

    杨怀仁觉得赵頵的表情太到位了,给人的感觉,有那么点托孤的意思,心道你自愿去守皇陵尽孝道,也不过三五年的工夫,又不是回不来了,干嘛说话说得这么暧昧啊。

    想起一年之前,杨怀仁还是孑然一身之时,没少借了人家的势,更没少得了人家赵頵的好处,眼下忽然位置转换了,他倒是觉得不太适应了。

    杨怀仁坚定的点了点头,“放心。”

第711章:人的烦恼() 
赵煦的御书房里已经燃了暖炉,让杨怀仁觉得有点热。

    赵煦每次接见杨怀仁的时候,也总是屏退了了众人,也许在他心里,只有这样,杨怀仁才会像个朋友一般跟他说话。

    “你见过皇叔了?”赵煦吹散了茶盏中漂浮的茶沫,边抿着茶边问道,神色宁静自然。

    “嗯,见过了。不过官家委托我的事情,我还是没有办好,嘉王爷心意已决,如果官家不肯让他去给高太后守陵,他说他会用一种比较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决心。”

    事情已经是必然,不过杨怀仁总要给赵頵和自己找一个托词,倒不是刻意的去欺瞒赵煦,就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台阶下而已。

    “哦?照这么说来,皇叔是不肯留在京城了。”

    赵煦说着抬眼看了看杨怀仁的反应,杨怀仁便喝着茶水,眼睛虽然没去迎上赵煦的眼神,却用余光察觉到了赵煦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嘉王爷孝感动天,既然他执意要如此,不是我一个人说几句话就能改变他的心意的。”

    杨怀仁放下茶杯,稍微顿了一了,“不过这样也好,去皇陵住上些日子,说不定能静下心来,等他过段日子再回到京城,也许书法和画艺,都能精进不少,不是你我可以比拟的了。”

    杨怀仁这样的话,似乎在赵煦这里很受用,把一件复杂的事情岔开到另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上去,无形中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本来很明显的事情,赵煦原也是想到了这样的结局的,更是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之所以要故意摆出这样的姿态,也是为了自己在百姓和群臣中的形象而已,对杨怀仁,赵煦有种感觉,不必把话说得太透,大家心照不宣,就挺好。

    “嗯,我以前也是当皇帝,现在也是当皇帝,可以前虽然心情总不是那么好,可活得自由自在,想任性的时候,就任性一下。

    等任性的玩累了,往自己的寝宫里一躺,舒舒服服睡一个好觉,等再次睁开眼,浑身又充满了活力,又可以继续任性。

    可现在似乎一切都不同了,刚开始上朝的时候,我高高在上的坐在那里俯视群臣,有一种天下尽在掌握的感觉。

    但慢慢的,那种感觉就淡了,日复一日的上朝,听着那些大臣们重复着一样的话,总是觉得无聊的很,心也累。

    回到寝宫想着一觉睡到天明,起来也许就不累了。可气就气在每天天不亮就醒了,醒了又要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情。

    唉,你说这是不是旁人说的当皇帝的烦恼?”

    这样的话,从一个皇帝嘴里说出来,杨怀仁即便没有亲身的体会,却是听懂了赵煦想要表达什么。

    而且这样的话,也许天底下也只有他一个人能从赵煦这里听到了。

    在他看来,也许是赵煦对着一个他信任的熟悉的人发发当了皇帝的牢骚,也许是向一个朋友征求些意见,总的来说,这一刻他很轻松。

    杨怀仁是不想对赵煦现在的生活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的,毕竟追根揭底,两个人的身份已经不同了,有些话杨怀仁不能还当赵煦是一个小孩子那么去说。

    当然也不能没有任何反应,让赵煦一个人尬聊,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维持两个人之间亦是君臣,同时又是朋友的关系,是一件很精妙的事情。

    杨怀仁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尺度,笑着回答道,“烦恼这东西,谁都有,而且越是有才华的人,有本事的人,越是有地位的人,高高在上的人,烦恼就越多。

    不过话说回来,烦恼和快乐,也总是如影随形的。就比如说我,你也知道,前段日子我两位娘子同一天给我生了两个孩子。

    这是件好事对吧?一开始我也是高兴的不得了,左手抱着儿子,右手抱着女儿,左看右看,都是喜欢的紧。

    那几天我见人就吹我杨怀仁受到了老天的眷顾,一天之内得了一对宝贝儿女,我将来的日子一定是快乐无边的。

    可过了几天之后,我就开始发愁了,儿子太顽皮,总是跟我这个当老子的作对。

    先是不好好吃奶,吃了吐,吐了吃。要单单是这样也就算了,白天我想抱抱他陪他玩,他就闭着眼睛睡觉,等晚上我要睡觉了,他又来了精神了。

    别人抱还不行,一抱就哭,只有我抱着,才不哭了,然后就瞪着两个大眼珠子望着我,而且必须盯着我的眼睛。

    我抱累了,困了,稍微一闭眼,他就踢我,下了狠劲那种踢法,我都想不明白他那么点大的一个小东西,一脚踢在我脸上,竟然那么疼。”

    “哈哈,有意思。”

    赵煦哈哈大笑起来,接着问道,“为人父母的,就是这样的,将来他长大了,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然后会感动,才会懂得父母养育他成人不容易,才会懂得孝顺父母亲。”

    “长大了?”

    杨怀仁眉头皱得更紧了,“这么点大就这么顽皮,等长大了,怕是要学孙悟空大闹天宫了……”

    “孙悟空?就是你上次聊天说起的那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

    这话把杨怀仁逗乐了,想起当初无聊给赵煦讲过的西游记里边的选段,忍不住笑出声来。

    “哈哈,对,就是那只不听话的猴子。你说我烦恼不烦恼?将来怕是这孩子长大了要当个纨绔子弟了,在家惹事的话,起码还有我给他担待着。

    若是将来出了家门,在别人的地盘上惹了什么麻烦回来,我可没有本事给他担待……对了,将来还要指望你。”

    赵煦点点头,“你放心,只要不是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我一定帮他担待着。”

    说完赵煦似乎明白了杨怀仁的用意,杨怀仁有了孩子是又快乐又烦恼,而他呢,是有了权力才又快乐又烦恼。

    他作为皇帝,等待手上紧握着实际的权力等待了好久,就好像十月怀胎诞下的一个孩子一样,快乐和烦恼是同时到来的,他必须去面对,去接受。

第712章:两个使团(上)() 
杨怀仁或者说一些俏皮话,或者随口讲几个他没听说过的小故事,让赵煦心情开朗了许多。

    就这么赵煦也打开了话匣子,好似宫中真的没有人能跟他说上话,跟杨怀仁啰嗦起了最近朝堂上的事情。

    杨怀仁嗯嗯啊啊的应付着,似乎对此不太感兴趣。这也不能怪他,首先他就不关心,其次他也不懂朝政上的事,更没法理解古代朝廷有些迂腐繁琐的运作方式。

    而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穿越者,知道赵煦明年改号绍圣,而他的绍圣变法的结局,跟他老爹的两次变法革新的结局是一样的,都没有成功。

    这种事自然不能告诉他,更不能让他知道杨怀仁是知道将来大概发生的事情的,所以杨怀仁也只能含糊其辞的支应着,没法发表言论。

    赵煦也看出来了,杨怀仁对朝政的事情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越说越没趣,自然而然的就转变了话题,开始聊他的后宫生活。

    男人和男人之间,如果聊起女人来,自然不可能没有话题的。不过杨怀仁作为一位聆听者,就有点尴尬了。

    皇帝的后宫故事,他不知道是该听呢还是该听呢还是该听呢?既然赵煦乐意讲,那就且先听听罢。

    有点让杨怀仁惊讶的是,赵煦的故事里,女主角并不是皇后孟氏,而是另有他人。

    孟皇后是高太后去年选出来的给赵煦的,赵煦虽然心中不情愿,不过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他也不能不从。

    孟皇后此人说起来还真是个绝世的大美女的,杨怀仁虽然就远远的见过一次,但不论用当代的眼光或者后世的眼光,孟皇后都算是女神级别的人物。

    能从千万个秀女中被选出来许配给皇帝的女人,根本不用去考虑她的长相问题。

    只不过因为她是高太后选的,就导致了赵煦从心里对她有一种排斥之感,有可能赵煦每次看见孟皇后,总会想起他的祖母来。

    尽管如此,赵煦刚刚重掌朝政,他需要后宫的稳定,所以他的后宫里,除了孟皇后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妃嫔了。

    说起来这也许是做给外人看的,后宫的和谐景象,也会从某种程度上让大宋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们觉得赵煦是个好皇帝。

    所以赵煦和孟皇后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表面上两个人相敬如宾,给外人的感觉像是一对模范夫妻,但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

    好在夫妻之间的礼数,两个人还是尽到了各自的责任,孟皇后最近也有了身孕,宫中这些年来纷争不断,这件事也算是一件值得宫中所有人欢喜的好事。

    当然,赵煦没有另纳妃嫔是一码事,并不代表他就只有孟皇后一个女人。

    都知道有句俗话叫做“后宫佳丽三千”,大宋的皇宫后宫也许没有那么多女人,不过千儿八百还是有的。

    这些人虽然没有名分,也许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女,不过既然是宫中的女人,那她们就都是皇帝的女人。

    赵煦的故事里,女主角就是一位普通的宫女,杨怀仁从他说的故事里,也听得出这个叫做刘青箐的宫女肯定样貌不凡,不然也不会惹得赵煦讲她们之间的小故事讲的这么激动。

    皇帝和宫女的风流韵事,因为涉嫌不可描述,自然要“此处省略十万字”的,只是有一点,让杨怀仁太好奇了。

    赵煦说前一段大理国来朝贡,原来是很平常的意见事情,不过奇怪的是这一次大理国来了两个使团,也有两位不同的使节。

    这就把礼部和鸿胪寺的接待官员给整蒙圈了,一个国家两个使团?这什么情况?

    大理国是地处大宋西南的一个外邦大国,不过大宋和大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相对比较友好的,除了大宋开国年间有些摩擦之外,一百多年来两国都保持了一种相对友好的外交关系。

    大理对大宋是称臣纳贡的,每年都会向大宋进攻一些他们国家的特产,大宋皇帝也欢迎这样的友好国家来进贡,还礼上也很大方,基本都是加倍还礼的。

    这次一次来了两个使团,而且两个使团进贡的物品比起以往都有很大的增加,就让大宋的外交官员们摸不着头脑了。

    后来一位刚刚从成都府路调回来京城的官员那里才知道,大理国最近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大理国布燮,也就是大理国的宰相高升泰架空了大理段氏的皇权,看样子要阴谋篡权了。

    而两个大理使团产生的原因,也因此搞明白了。这两个使团,一个是大理国国主段正明派来的,另一个则是高升泰派来的。

    段正明派使团来向大宋朝贡,那意思肯定是向大宋求救了,而高升泰派使团的目的,自然是要说服大宋朝廷能站在他这一边。

    想到段正明这个名字,杨怀仁觉得熟悉不过,这不是段誉他大爷嘛,据说段正明武功高强,还会家传的武功绝学六脉神剑,怎么可能被一个老头子威胁呢?说不通啊。

    不过这也是杨怀仁从后世的武侠中的描写里联想到的,有点经验主义和想当然了。

    而真实的历史里,段正明确实有个弟弟叫段正淳,不过段正淳有没有儿子,他的儿子又叫不叫段誉,那就没出去查考了。

    至于传说中的大理段氏的绝世武功六脉神剑,也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江湖上也许有这样的传闻,但大家都这么说,却没有人真正见识过,也就是传着玩而已。

    杨怀仁的认知里,或者影视里那种比手枪还牛比的武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应该也没有可能存在,也许大理段氏确实是武学世家,也和江湖中人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可要说他们真有六脉神剑那样的牛比武功,那实在没有道理,要不然他们大理段氏,也不用害怕一个阴谋篡权的高升泰了。

    就在赵煦搞不懂这件事又左右为难的时候,那个宫女刘青箐,竟然建议赵煦把这件事交给杨怀仁处理,这就让杨怀仁难以置信了。

第713章:两个使团(下)() 
刘青箐,如今也才十四五岁,还是大宋皇宫里后宫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宫女,可杨怀仁知道,将来赵煦废掉孟皇后之后,她就是那个昭怀皇后。

    都知道历朝历代都有一条后宫不得干政地规定,可惜这世上女人都是比男人命长的,皇帝正值壮年的时候也许这条规定还比较靠谱,而更多的时候,后宫中的女人们,才是权力的核心所在。

    刘青箐这么大点年纪,得到赵煦的宠幸,随便说几句讨赵煦欢欣的话,自然还到不了后宫干政的地步。

    只是她也许是随口一说的话,赵煦听了,竟然听了进去,还当了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杨怀仁心说赵煦啊赵煦,你也是个大人了,又不是没见过女人,怎么这么耳朵根子软呢?她刘青箐只不过一个小宫女,她说的话你还就真当回事了。

    大宋的外交,是有专门的官员的,礼部有专门从事外事工作的部门,而且还有个专门接待外国使团的鸿胪寺,怎么轮,都还轮不到杨怀仁头上。

    而刘青箐忽然提到把一件外交事宜交给杨怀仁处理,也许是在宫中从那些好事的喜欢嚼舌根子的内侍们口中听说过杨怀仁的大名。

    虽然他不上朝,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官职和职权,但她觉得赵煦既然十分器重这个人,那么把别人哪里觉得十分棘手的事情交给这个杨怀仁,让他来处理总是会让赵煦高兴的。

    怎么说红颜是祸水呢,赵煦的这位红颜知己,就一盆子祸水泼在了杨怀仁身上。

    杨怀仁心中有苦说不出,只能接了这一盆也不知道干不干净的水,然后在深秋的冷风中凌乱。

    处理大宋的外交事宜,杨怀仁也不是第一次,只不过他每次处理这样的事情,总是用一种另类的匪夷所思的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买了牦牛,让吐蕃内部起了内讧;一幅满口胡诌出来的药膳方子,让契丹人去压迫女人真,让他们提前十年开始了反抗契丹统治的斗争。

    最重要的一点,近十几年来,跟番邦外族真正打过架的,也只有他杨怀仁一个了。

    似乎在有些人眼里,和那些番邦胡人打交道,是杨怀仁擅长的,动了兵马也好,不动一兵一卒也好,他在这方面总是没让大宋吃过亏。

    大理国来了两个朝贡的使团,朝廷里即便刚刚搞明白怎么回事,可谁也没有胆子去说哪一个就能真正的代表大理国。

    按照常理来算,自然是大理国当今的国主段正明派来的使团应该算是正统的大理国使团的,而高升泰派来的人,似乎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这种事谁也说不好,万一这个高升泰取而代之,当了新的大理国主呢?那他会不会记恨当初大宋对他派来的使团不敬呢?

    赵煦的态度就说明了问题的难点所在,对于大理这样的蛮夷小国,大宋有点不当回事,本来也没有争端,更没有利益纠葛,平时就当是个好邻居相处,点头之交而已。

    至于谁是这个番邦小国的国主,不是大宋的皇帝关心的事情,不管大理国是姓段还是姓高,只要他们不给大宋惹麻烦,每年象征性的来朝贡表达他们对大宋的尊敬就好了。

    他们的王朝更迭,大宋不会强加干涉,更不会对他们的新主人说三道四。

    目前的情况是,来了两个大理国的使团,都说自己是正宗的使团,鸿胪寺不敢慢待,只好都接待住在了鸿胪寺的招待所里。

    嘴上说来的都是客,可没有道理一家里来两拨客人,而且谁都不服对方,还谁也不承认对方,这就让接待他们的主人家为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