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黑暗的是很多人利用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进行了私人的攻击和报复,让当时很多原本是治国的大才,都含恨而死。

    大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内耗,进入了不可挽回的政治混乱的局面。

    杨怀仁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一切,却没法去管。看上去他现在甚得圣宠,可惜他的能力和力量还是太小了,实在左右不了朝堂的局势改变,更无法在这件事上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他能做的,还是做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培养一批职业军人,阻止北宋灭亡。同时极力推广他的饮食革命,让大宋自下而上发生彻底的改变。

    夜深了,大殿里静得有点可怕,明明是六月底的夏天,杨怀仁却感受到了脊背上一阵一阵的冰冷。

    赵煦站了起来,走到神宗的牌位面前,好似带着点哭腔似的说道,“父皇,你当年没做到的,皇儿一定帮你做到。”

    杨怀仁想叹气,可是却不敢发出声来。赵煦在他眼里,也算是有理理想有抱负的。

    也许是因为前边的七八年太压抑了,导致他当权之后也太狂妄,又开始搞神宗那一套已经失败过两次的改制和新政,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而最后他也变得郁郁寡欢,最终沉迷女色,又成了历史上有一位短命的皇帝。

    人的性格,总是执拗的。杨怀仁没法凭借他跟赵煦这种层次的关系,站出来去苦口婆心的相劝,结果肯定是他要倒霉的,还要连带这他的母亲和妻儿。

    他忽然想起还有一个性格还没有成型,也许还有救的人,也许他才更符合他的要求。

第627章:土豆炖鸡块() 
杨怀仁不能在宫中留宿,赵煦最后撤销了对他的禁足的惩戒,还说过几天抽空给庖厨学院题字,这才派人送杨怀仁出宫。

    不过把守京城十二门的事情,赵煦没有说立即让他们撤走,而是明天早上,他会派人去接手。

    至于杨怀仁和杨世虎带来的将士们,赵煦说且先驻扎在西门外几天,等待旨意。

    这道旨意也好理解,虽然事件的结果是赵煦取回了本就属于他的皇权,但是明日朝堂之上,赵煦要怎么面对那些大臣,而那些大臣知晓这件事之后又有什么反应,赵煦都心里没底。

    留着一支精锐的受他操控的不对驻守西门之外,便是一道横在京城和琼林苑禁军之间的屏障。

    杨怀仁告退之后缓缓走出皇仪殿,进宫的时候他感觉气氛诡异,心中发凉,走的时候感觉正好相反,杨怀仁潜意识里的心态,或许已经告诉他,他不适合呆在这样的地方。

    高居庙堂,听起来很体面很威风,可是毕竟不适合自己,回到市井之间,回到人民群众的温暖怀抱,才是他如鱼得水的地方。

    从宫墙上吊着放下去,天霸弟弟嘴里说着轱辘话,好像埋怨官家大晚上召了杨怀仁进宫,眼看着夜色渐深,害怕杨怀仁有个什么意外。

    杨怀仁拍着他的后背笑道,“小声说话,也不怕宫墙上的大内侍卫听见。”

    天霸弟弟大大咧咧,“怕他个球,老子没有九族给他诛。”

    “嗯嗯”,杨怀仁应和着,“那你小雅妹子呢?”

    天霸弟弟不说话了……

    回到万胜门,杨怀仁立即派人去给杨世虎那边送信,传达了赵煦的意思,明日一早,大概是殿前司的侍卫会来接手城门的戍务,他们则暂时驻扎在万胜门外三四里地的一块空旷的田野里待命。

    大家就在城门内凑合了一夜,天不亮的时候,就被卖洗面汤子和卖早点的小贩们的吆喝声吵醒了。

    很快就来了人交接城门,果然是殿前司的人马,杨怀仁或许已经猜到一些昨天的局势是怎么扭转的了。

    按照历史记载里说的,今天早朝,赵煦会说太皇太后病了,尽管也有不少人疑虑,但不会有人站出来去质疑官家的说法。

    三个月后,高太后的死讯会传出来,而曾经伺候她的宫人,内侍,还有御医,无一生还,都给她陪了葬,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后宫之中,这种事再平常不过。

    当然,这都是后话。

    黑牛哥哥作为府卫将军,领着属下笼共二百来人出城,去目的地点和杨世虎汇合。

    在外露宿了一夜,早上大家都是饥肠辘辘了,到了目的地之后再埋锅造饭,吃上早饭可能都天大亮了。

    所以杨怀仁派人去随园知会一声,让王明远派几个厨子,用马车拉上些快捷方便的食材,赶在队伍到达之前,先行给大家准备早饭。

    事情有点匆忙,王明远派的几个人,也没什么好准备的,最简单的炊饼,安下简单的灶台,一笼一笼的蒸出来,热乎乎地吃起来就非常可口。

    杨世虎和他带回来的那些通远军的将士们,自从来了京城,其实都没有好好休整过,就被牵扯到这间事情里来,杨怀仁觉得趁着今天没事,倒是可以好好招待招待他们,也算尽一尽地主之谊。

    人太多,要是做精致的小菜,实在做不出那么多,最终还是要做大锅饭。

    大锅煮牛羊肉,对于这些曾经的边军将士们来说并不新鲜了,从环州之战胜利之后,朝廷的赏赐很多,当兵的也敞亮,每个人都拿一些出来,加上杨怀仁的赞助,将士们天天牛羊肉吃着,满嘴流油了好久。

    现在城**茄土豆都上市了有几天了,卖得都挺好,将士们只是吃过一次,也就是他们刚到京城的那天,杨怀仁派人送了几车过去。

    可就那一次,大家都吃的很香,但是听说城里这些番茄土豆卖得挺贵的,也不好再开口让杨怀仁破费。

    这就让杨怀仁觉得愧对这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了,这些东西别人吃要花钱买,自然是会觉得贵的,但这些蔬菜就是咱家产的,自己人要吃,管够。

    接着就派人回庄,除了告知杨母和庄子里挂念这他们的人让他们安心之外,就是让家里送蔬菜和鸡过来。

    番茄和土豆,除了育种的部分,早就采摘了许多,特别是土豆,从地里刨出来都是一簇一簇地,这东西既能当饭吃,又能当菜做,产量高的可怕,庄户们看了打心眼里就喜欢得很。

    鸡就更多了,养鸡场的庄户们过了年也掌握了孵化鸡仔的窍门,三四个月的工夫小鸡就长得一身肉,后山满山的跑。

    卖了好多,吃了好多,可还是架不住小公鸡太多了,真是有搞的庄子里鸡犬不宁的迹象,趁着今天的机会,好好吃上一批。

    庄户们送土豆和鸡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鸡笼子,直接用绳子拴住鸡的双腿,一条绳子上拴住十几只鸡,就这么一人身上挂着好几排鸡送来的,也不嫌被扑腾一身鸡毛。

    食材送来了,眼见着也快到中午了。

    将士们见随园的几个厨子和杨家庄子的庄户们几十个人还忙活不过来,特别是杨怀仁都亲自动手去杀鸡了,他们也不好干看着,于是大家一起拔出刀来杀鸡。

    就这么弄着弄着,还给整出一条流水线来,杀鸡的,给鸡拔毛的,剁鸡块的,准备其他佐料的,蒸炊饼的,忙得不亦乐乎,跟过年似的。

    土豆炖鸡块,后世都直接叫炒鸡,这道菜接地气,好多专门做这道菜的小饭馆儿,各有各的特色。

    鲜花椒多放一些,就成了花椒鸡,多放些辣子,就是辣子鸡,加粉皮的,就成了粉皮鸡,叫法虽然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鸡肉和土豆,都是很容易跟其他的食材搭配的食材,他们俩凑到一起,再放些辣椒或者调料,就是最简单的美味。

    大锅不好掌握火候,千万不能炖过了,不然鸡肉容易老,土豆也容易面了。

    出锅之后一人一大碗,啃完了鸡块,再用炊饼泡在浓厚的鸡汤里蘸着吃,那感觉,倍儿棒。

第628章:风卷残云() 
杨怀仁知道高太后在位时那些被重用的旧党会遭到贬斥,却没料到风暴来的太猛烈了。

    赵煦一改以往温文尔雅的性子,以风卷残云之势,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把朝堂按照他的想法清理了个干净。

    杨怀仁和杨世虎在西门外驻扎了三天,赵煦便给了他们新的任务。

    杨怀仁被任命为新的龙武卫大将军,接管龙武卫,而几天前出营的禁军将士们,不管是不是曾经要跟着原先的将领进城的,一律重新编制到龙武卫和杨世虎的虎贲卫中来。

    这么一来原来编制八千人的一卫禁军,在新的龙武卫和虎贲卫里,都超员了两三千人的样子。

    原来的近两千通远军边军将士,被一分为二,分别编入这两卫禁军,基层校尉,也全部从通远军中选拔提升,原来的禁军校尉,则都只能降为副手。

    龙武卫和虎贲卫的驻所,也迁离琼林苑八十万禁军大营,迁至杨家庄子山后的荒凉山谷驻扎,由杨怀仁统领挟制。

    很明显,赵煦是信不过这些禁军将士了,把他们交给杨怀仁,就是利用原来的通远军来监督这些人。

    当日被煽动出营的,有近两万禁军将士,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也不过是盲目听信原来的将领的命令行事罢了。

    到他们迁出禁军大营,才意识到这是受到歧视了,这才人心惶惶,即便心中郁闷,却也不敢出声埋怨些什么,他们也知道他们没像卢庭信一样被追究责任砍了脑袋,已经算是圣上开恩了。

    杨怀仁知道其中原因,却无法跟他们明说,只是安抚了下原来基层的校尉,让他们安心管理原来的属下,不要闹事。

    即便离开了琼林苑大营,他们也还是禁军的编制之中的军人。驻扎在山谷中,也是为了进行特殊的训练而已。

    谁都知道这位新任的将军说的话说服力上有点不够,但是好在杨怀仁以前的名声摆在那里,这些禁军将士倒也没有闹事。

    名为将军,但是杨怀仁根本不是个当将军的料,带兵打仗那简直就是扯淡,顶多当个狗头军师,勉强出点鬼主意还能凑合。

    而平时的训练和管理,他就更是门外汉了,忽悠他们安心训练就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真正的训练和管理,全部交给了杨世虎。

    杨世虎如临大敌似的,感觉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以前他顶多管过三千人的军队,如今一下子管理两万多人,他还真有些手忙脚乱。

    杨怀仁自己府上的府兵将领,也一股脑儿派过去帮忙,一来给杨世虎帮忙,二来也培养他们自身的管理素养,从杨世虎那里学习士兵的日常操练,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将军。

    而杨怀仁,则躲进了自家大宅里不肯出门了。

    名义上是陪着两个老婆养胎,实际上他是为了躲开朝堂上的紧张局势。

    以前被禁足的时候总想着往城里跑,如今自由了,反而不敢进城了。每隔几天,便有城中的内卫送了信来,告诉他城中的近况,以及朝堂上的变化。

    太皇太后当政时期的三位宰相,毫无意外悉数被贬官,刘挚被贬光禄卿,刘挚觉得冤枉,拒绝上朝,称病在家。

    吕大防贬配随州,范纯仁贬配永州,其他一众元祐老臣,也都迁官出朝,就任地方。

    那些大学士们桃李天下,本来还觉得小皇帝刚当权,不会把他们怎么样,不料赵煦同样也没给他们任何面子,虽然没给他们贬官,但是变相地让他们迁出朝廷,当做闲人散养。

    而新上任的两位宰相,是原来的中间派苏颂和苏辙,赵煦让他们临时接管朝政,也是出于稳定局面的需要,他心目中的宰相人选,还在进京的路上。

    上边的几位大佬都是如此下场,就更不用提那些一直追随他们的小鱼小虾了,一时间里所有元祐旧党几乎全部被贬出朝堂。

    与此同时,原先被贬的那些忠于赵煦的皇党,开始陆续接旨进京赴任,他们也是意气风发,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而勋戚们一直就是中间势力,这种时候反倒是他们无动于衷,谁被贬,谁被擢升,好似跟他们都没有关系,依旧端着他们的铁饭碗上朝,依旧一言不发当做摆设。

    朝堂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说不上来是好是坏,只不过是以前被压制的一帮官员起复之后,又用了同样的手段和法子,去祸害当初贬斥他们的那些人罢了。

    折腾了半天,最倒霉的还是大宋的百姓们。他们对朝堂上的事情一无所知,依旧该做工的做工,该下地的下地。

    一时半会儿这种变化所引起的效应,还没法明显的显露出来,但是杨怀仁心里知道,北宋已经从此进入了加速衰落的过程。

    朝堂上的党争,让原本经济曾经强大的大宋就这么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杨怀仁听完了这一切,心中其实也没有多么波涛汹涌,这都是他原本就知道的事情。他不去阻拦,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螳臂当车,那是自寻死路。

    他能做的已经做了,现在需要的,是时间,等待那些从最细微之处发生的改变,看看能不能微风细雨的,挽大厦之将倾。

    他要关心的,是韵儿又没胃口了。杨母也搞不懂儿媳妇这是怎么了,按说怀胎都七个月了,该是肚子里胎儿猛长身子的时候,当娘的应该口很壮才对。

    可是韵儿就是吃什么都没有胃口,看着她强忍着才喝了几口稀饭,杨怀仁就开心心疼了。

    孕妇的事情,也不是大夫能说的准的,刚怀孕的时候有这种反应正常,到大肚子挺起来,有这样的反应其实也正常,只不过大多数人不这样而已。

    拿话去劝,是没用的,杨母试了很多次,二丫头也拿着冬瓜糖来,哄着嫂子吃上一些,可韵儿不是装的,就是吃什么,都咽不下去,跟嗓子眼被堵住了一样。

    稠的吃不了,那只能让她喝点稀的。本来牛骨汤,鸡汤还是营养丰富的,只不过何之韵嫌弃口味重,即便刮了上边的浮油,还是觉得腻得慌。

第629章:鸡蛋羹和冰糖雪梨鸡肉粥() 
何之韵吃不下东西,杨怀仁虽然不是大夫,可细细想来,应该是天热的缘故,孕妇大着肚子,有些害暑。

    莲儿呢,正好有点相反的意思,她倒是什么都不忌口,看着身子挺瘦弱的,吃起饭来倒是没有多大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莲儿只喜欢吃水果蔬菜,却不喜欢吃饭和鱼肉蛋奶。

    孕妇多吃水果,是能补充自己身体和腹中胎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多种维生素,就更不会缺乏。

    只不过要是只吃水果蔬菜,不补充蛋白质,这样的饮食习惯,同样是不健康的,营养不平衡,对大人孩子都没有好处。

    两个大肚婆,体质不同,如今的情况也不一样,杨怀仁站在厨房里,叉着腰盯着各种各样的食材,想着如何给她们补充营养。

    莲儿这边好处理,她就是水果蔬菜吃得太多,缺少蛋白质摄入,一碗鸡蛋羹,就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鸡蛋羹,听起来最寻常最普通的一道菜,制作简易,好似没有什么难度。

    实际上,厨行里的人都明白,越是简单的菜,就越难做好,一道鸡蛋羹做出来容易,但做的完美非常难。

    比如,做出来的鸡蛋羹要鲜嫩润滑,细如凝脂,不能有凝结成块的蛋羹,不能粘连在碗壁上,也不能有蜂窝和气泡,还要入味,又不能在蒸制的过程中流失过多的养分,要做到所有这些,其实很难。

    先准备一个大开口的瓷碗,倒入温热的水,让温热的清水把瓷碗预热,稍事冷却成温水。

    选取三到四个新鲜的鸡蛋,直接打入到瓷碗的温水中,鸡蛋和温水大概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一点五左右。

    还有一个重点,是瓷碗的大小,要保证鸡蛋打入了温水中之后,整个水平面,不能超过整个瓷碗容量的三分之二,以二分之一多一点为最佳。

    用筷子把鸡蛋打散,打匀到温水中,打到所有的蛋黄和蛋清都和温水混合得非常均匀,没有蛋清的粘稠凝结为止。

    此时混合蛋液的表面,一定是又很多气泡的,这时用滤网,或者用干净的竹篦子,从上而下去过滤蛋液,用这种方法把所有气泡的泡泡壁打破。

    到完全看不到气泡的时候,蛋液应该是一碗黄色的清水一样,此时就可以开火准备蒸了。

    不用等锅中的水烧开了再把盛了蛋液的瓷碗上锅蒸,而是在水半开的时候,就要把瓷碗放进去。

    这时也不能直接盖上盖子,而是要在碗口的表面,覆盖一层保鲜膜。这时候也没有保鲜膜可用,杨怀仁用细薄的上好宣纸,在清水中打湿了,然后把碗口包裹严实。

    用针,或者牙签,在宣纸上扎上几个出气的小孔,保证鸡蛋羹在蒸制的过程中,瓷碗内外的气压能够平衡。

    这是就可以加盖子了。鸡蛋羹细嫩的关键,是蒸制过程中的火候掌握,一定不要开大火猛火让鸡蛋羹快速成熟,那样容易让靠近碗壁的蛋液快速成熟凝结,造成中间部分的蛋液无法成熟,导致口味差了很多。

    火候尽量掌握在小火和中火之间,让锅中的蒸汽均匀地去加热蛋液,尽量让瓷碗中的蛋液能几乎同时成熟。

    就这样,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蒸制大约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便可以出锅了,不过这时,一碗鸡蛋羹还没算完成。

    为了更多的高蛋白营养,撕去覆盖在碗口平面上的宣纸,用小刀在鸡蛋羹上划上十字或者井子。

    接着把用清水煮熟的虾仁或者虾膏,也可以是扇贝肉或者清炒的鸡枞碎,放在鸡蛋羹的表面,为的是让这道菜在味道上更加有层次,也添加了更多的营养。

    之后可以用温热的清鸡汤淋在上边,清鸡汤是有微微的咸味的,让味道清淡的鸡蛋羹更加美味。

    或者点一些清酱油,也是为了达到入味的效果。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滴上些麻油,一道完美的鸡蛋羹就算完成了。

    外观上看,鸡蛋羹的表面是乳黄色的鲜嫩之色,倒是跟豆腐脑有些相似。

    莲儿能把这碗鸡蛋羹都吃掉的话,补充蛋白质的目的是肯定能达到的。韵儿这边,是什么都难以咽下去,除了鸡蛋羹之外,还要准备一道开胃的甜品,打开她的胃口。

    冰糖雪梨,这一道甜品本来是很容易入口的,只不过如过甜腻的过了,反而会起不到开胃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