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一说完,九成的小娘子都唉声叹气转身离去,小七这才深吸一口气从旗杆上滑下来,脚一着地,站都站不稳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眼睛里全是圈圈。

    好在剩下的几个小娘子里,个子虽然不高,但长相还都可以,小七还真就看上了一个娃娃脸的小闺女。

    近百名内卫被一抢而光,有点出乎杨怀仁的预料,他本来想的是,今天只要能有二三十对成功配对的,那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了。

    剩下从四里八乡赶来这次相亲大会的近四百个小娘子们没有找到如意郎君,也不知是谁起的头,竟抽抽惙惙哭泣起来。

    杨怀仁被她们的哭声闹的心里拧巴得慌,想想既然来了这么多适龄女青年,不一定非得把内卫们作为唯一的相亲对象,老家这些堂兄弟们,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找个媳妇啊。

    于是临时决定,杨家村里的未婚男青年,也享有同内卫们一样的待遇。这些来相亲的小娘子们和陪同她们来的父母一听这话,觉得侯爷就是从杨家村里出来的,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杨家村人杰地灵啊,既然能出个侯爷,说不定将来还能出个宰相或者将军呢,于是小娘子们立时又来了起初的劲头,抹了眼泪,两眼重新冒光,开始搜寻杨家村里的单身男青年。

第351章:集体婚礼() 
杨家村的未婚男青年们本来还蹲在墙头看热闹看得不亦乐乎,没想到疯狂的小娘子们下一个目标瞬间变成了他们。

    这时候想跑已经来不及了,墙头底下围得死死的,想跑?除非你会飞。

    所以说群众的力量是汪洋大海,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即便眼前这些群众都是女人。她们淳朴善良,为了自己将来的幸福肯拼搏,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小地方的庄户人家,能和侯爷扯上关系的几率有多大?反正他们几辈子人是没见过的,所以这个机会谁都不肯错过,何况人傻钱多的侯爷送房子住送钱花呢?

    对于一个祖辈种地为生的庄户人来说,想要光宗耀祖,途径实在是少的可怜。

    要么家里出个读书人考中个什么功名,可这太难了,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听了之乎者也的就犯困,这条路行不通。

    要么出个当兵的能在军伍里混出点军功来,这也挺难的,禁军里大都是贵族勋戚子弟和世袭的军户,普通百姓家的男丁当了大头兵也大多是没仗可打,或者有仗打也是当炮灰的份,离不了功劳还耽误的延续香火,得不偿失。

    最后只剩下能攀附个上权贵了,齐州不是京城,大街上有的是权贵家里的纨绔子弟们在溜达,杨怀仁这还是头一个。

    所以能把自己家的女儿嫁给侯府的侍卫,或者侯爷老家的堂兄弟们,回到村里也足够他们吹一辈子了。

    杨家村就这么被闹腾的鸡飞狗跳,不过族长倒没怎么生气,反而笑得十分开心,从今天的事情就能看的出来,将来杨家村的后生们,不论是男娃还是女娃,都不愁找媳妇或者找婆家了。

    将来村子面貌还会焕然一新,加上书院建设起来之后,杨家村的名声还会更大,不仅辐射齐州,甚至会把影响力扩展到整个大宋。

    接下来的整个下午,杨怀仁让新认识就订了亲事的一百多对新人自己找地方去交流交流感情,相互了解一下。

    虽然天上下着雪怪冷的,但是有句话不是说过嘛,美丽冻人,两个人冻得脸红扑扑的,才有机会相互暖个手或者直接取个暖嘛,美丽的爱情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至于这帮单身久了的内卫们懂不懂这个技巧,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相亲大会虽然变成了抢亲大会,但总体来说,这次活动搞得很成功,都说促成一桩姻缘是天大的功德,那杨怀仁一天促成了近二百对姻缘,这功德是不是可以上天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换几个蟠桃来尝尝,当然,孙猴子没偷吃光的话。

    俗话说好事要赶,又经过三天的精心准备,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一场空前的盛大婚礼在杨家村举行。

    谢长礼觉得这是个和侯爷打好关系的好机会,腆着脸屁颠屁颠地主动要来当这场集体婚礼的主婚人,却被杨怀仁骂了出去。

    “你还想当主婚人?我这个侯爷是干嘛使的?不如你还是干你擅长的工作,清扫街道,我要挂红绸子铺红地。”

    当不了主婚人,当个主扫人也让谢长礼觉得自己和侯爷的关系又更进一步,亲自拿起了扫把领着衙役皂吏,干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那些嫁了自家女儿的庄户人家见堂堂齐州大知州亲自为婚礼现场打扫卫生,别提多有面子了,看仔细了谢大老爷屁颠屁颠的一举一动,等回了村里之后逢人讲起来的时候,也好讲的生动一点。

    齐州城和历城县城里的绸布店生意火爆,凡是大红大紫的能沾上点喜庆颜色的布料被杨怀仁一扫而空,用于装扮整个杨家村。

    杨家村从村口开始,所有的房子和树木上都披上了红绸,中心广场包括地面直接糊了三层的红纸,近二百对新人全副红妆展现在人们面前。

    怎么说呢,离着十里地,都能看见杨家村一片火红之色,有个词可以把这雪中的火红色形容的很贴切,叫火树银花。

    杨怀仁策划了这么大场面,加上派红包下聘礼等所有的花销,也不过才花了不到两万贯钱。

    对他来说,钱能轻易解决的事情根本就不叫事,自己从东京城带回来的二十万两银饼子,这些天里就算卯着劲的花,可到现在都没花完,实在是让人愁得慌。

    爆竹自古有之,到北宋年间已经进化成了红纸包裹着火药的鞭炮,只可惜这东西不但死贵,产量还少的很,就算舍得花钱都没处买去。

    每逢春节或者宫里有什么大喜事,才弄上几串玩玩,民间想放还真没有获取的途径,杨怀仁当时娶何之韵的时候,就没弄到。

    好在四里八乡所有会敲锣打鼓的人都带着家伙事被请了来,热闹程度上倒是没有打折扣。

    仪式也非常简单,男女双方列队入场,杨怀仁站上高台啰嗦了一通大家都听不懂的祝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即便杨怀仁鬼位侯爷,一个个单了二三十年的内卫们满脑子琢磨的都是洞房的事情,哪里有工夫听侯爷啰嗦?

    杨怀仁虽然丢了面子,但是他很知趣,反正那些祝辞也不过是“今日阳光明媚,召开妇女……啊妇女集体出嫁的大会”之类的废话,天上阴沉沉的根本没有太阳,第一句就废话了,后边也就没有人仔细听了。

    反而是杨母这位诰命夫人上场发言的时候博得了满堂彩,因为她手里抱了二百个大红包。

    这年头没有纸币,红包里其实都是“红条”,一句祝福百年好合的话加一个数,凭着这个数找杨府的账房领结婚赏钱。

    杨怀仁觉得自己很悲催,事情都是他出的主意,他亲自策划,他亲手执行并促成的,甚至所有的花销也都是他掏的腰包,可他就是没有出到什么风头。

    心里不爽是肯定的了,不过也倒没有不开心,事情都是有比较才有高低好坏的,找了媳妇的小七,心有所属的柯小川,玄参和连子庚,这些家伙看架势将来都是老婆奴,哪里有哥们这么御妻有术?

    杨怀仁扭头瞅瞅何之韵正在帮婆婆发红包,这才快乐地自言自语道,“幸亏她没听见。”

第352章:红烧肉馅的饺子() 
北方人有句俗话说得好,好受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饺子最主要的原料就是面粉,或者说是小麦粉,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关于饺子的起源,有种传说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在给耳朵冻伤的人治疗的时候,为了增强效果,把治疗冻疮的草药捣碎后抹在一张面皮上,然后将面皮包裹在病人的耳朵上。

    古时候食物短缺,病人不舍的把用完的包裹了中草药的面皮扔掉浪费,便煮了这块面团吃掉。

    没想到这块面皮的味道还不错,于是逐渐流行开来,饺子最初的叫法是“浇耳”或者“扁食”,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不过真正有史料记载的饺子的起源,要到东汉年间了,这一位发明人也是为著名的郎中,叫张仲景。

    当时据说张仲景为了给病人治病喂药,把中草药混合在羊肉中混合成馅,然后用面皮包裹成一种元宝的形状,煮熟了喂给病人吃。

    可是到后来的三国、南北朝以及唐朝的时候,这种元宝形状的面食,不知是和原因,被叫做了馄饨。

    到了北宋年间,元宝形状的饺子仍旧叫馄饨,而捏成耳朵形状的水饺被称作“角子”,或许就是饺子一词的起源了。

    北宋的粮食和肉类产量都远高于前边几个朝代,所以饺子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期。

    北宋的饺子,不论馅料还是制作工艺都已经和现代的饺子没有什么差异了,唯一不同的是,在新鲜蔬菜还相对匮乏的古代,饺子的馅料种类上,是无法跟后世比拟的。

    金菊堂的上百名内卫都成了亲,杨怀仁也就给他们放了年假,让他们回老丈人家过新年。

    这帮人以前哪里真正过过年?这一次是他们真真切切有了妻子,有了家庭,他们能和至亲的家人在一起过年,心中说不出的感动。

    剩下杨怀仁一家子人,就留在家里包饺子。如果是在开封府的杨家庄子里,说不定还有些新鲜的蔬菜可供使用,可眼下,能在街上买到的蔬菜,除了白菜就是萝卜。

    杨怀仁觉得无论是白菜馅还是萝卜馅的饺子,味道都比较一般,他决定用一种后世的比较新潮的馅料包饺子,这种馅料的主料,是红烧肉。

    红烧肉的制作非常简单,选取带皮五花猪腩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用热水焯洗一下,去除血沫。

    根据个人口味,用花椒,八角,草果,葱姜等香料炝锅炒制,加入白酒,酱油或老抽调味,之后加入用糖霜熬制成的焦糖汁上色,放少许盐和清水,盖上锅盖用慢火煨煮就可以了。

    正常煨煮到汤汁黏稠,肉块吸收了汤汁的味道,一锅红烧肉就算制作完成了。

    南方的莲藕是七八月成熟的,而北方的莲藕到十月十一月的时候才鲜美,大明湖的莲藕是早收了贮存起来的,腊月里吃仍然甜脆可口。

    说起来杨家的莲藕是人家谢长礼送来的,杨怀仁本来不怎么喜欢这油滑的老头,不过人家最近表现的不错,出于鼓励的原则,杨怀仁还是夸赞了他几句,自己前段时间腊制的几色腊味,送了他一些,算是礼尚往来。

    谢老儿感动的痛哭流涕,千恩万谢之后,是把腊鸭和腊肠当宝贝似的掖在怀里带走的,捂得身上全是一股子腊肉味。

    单纯用剁碎的红烧肉,其实也可以做馅料,不过这么吃香是香,但容易发腻,而红烧肉和洗干净的莲藕剁碎了混合在一起,红烧肉的肉香和莲藕的甜脆搭配在一起,是另一种均衡的鲜美滋味。

    三滚的饺子两滚的面,是一种傻瓜似的下饺子方法,饺子下锅煮开,水滚起来的时候,便拿凉水沾一沾,滚三次的时候,一个个的饺子煮得肚皮鼓了起来像是怀了孕的样子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热气腾腾的红烧肉馅的饺子端上了杨家每个人的桌上,白玉般透明的饺子皮里包裹着深红色的肉馅,看着就惹人喜爱。

    用筷子夹起一个,沾一下小碟中的清醋、清酱或蒜泥之后,整个放入口中大嚼几下,然后轻啜一口美酒,那感觉,真是神仙也不换。

    一家人喜气洋洋围坐在团桌上,吃着饺子,喝着美酒,回想起过去的一年,还真是百感交集。

    杨母感慨老天有眼,她有杨怀仁这么一个好儿子,才能让一家人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杨父在天之灵,或许也欣慰了。

    何之韵感慨若不是认识了杨怀仁,自己不知道如今是不是还在做山贼二当家的,而她云游的母亲,不知现在过的怎么样了,是不是还会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二丫感慨的是,她这一年来不但有了好东西吃,有好衣服穿,还有疼爱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更有了臭蛋、毛球还有李清照妹妹这样的小伙伴陪她一起玩耍。

    莺儿和僧儿两姐妹来杨府最晚,但她们的幸福感却是最强的,想起以前的生活,跟如今的生活简直没法比,有连子庚和柯小川这样愿意献出真心真情的男人对她们好,她们也不知道还能再奢求些什么。

    玄参想念这柯小巧,看着筷子上夹着的一个饺子,心里想着柯小巧不知道如今身在何方,这大年夜里,她有没有一个温暖的地方住,有没有像他一样有美味的饺子吃。

    柯小川同样想念姐姐,想到有陶勇一路照顾着她,相信不会让她受了委屈,僧儿最近好像也不怎么喷他了,反而老是若有所思的盯着他看,不知是被盯的还是没有被怼,他反而浑身不自在。

    天霸弟弟自从相亲大会那天回来就跟受了惊吓似的,见了女儿比见了老虎还害怕,这时候只顾着埋头吃饺子,二百个饺子下肚,这才开心了起来,继续吃另外二百个。

    杨怀仁则想念起了自己后世的老爹,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吃着红烧肉馅的饺子,因为这种饺子,正是他教给儿子的。

第353章:错误的判断() 
过年对于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钱人家团聚一堂,享受美食,自然就是过年,而穷苦人家勉强能在大年夜吃顿饱饭就不错了,自然就是过关。

    齐州城里比不了东京城和江南那般富庶,过年吃不饱饭的家庭,还是大有人在。

    杨府的红烧肉馅的饺子包了很多,连天霸弟弟这样的大胃王都吃撑了,还剩下不少。

    杨母想起往年的时候,自家也是过年面前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的人家,觉得应该做点善事给儿子积德。

    杨怀仁当然知道母亲的想法,所以很赞同母亲的做法,于是全家一起出动,用大车拉上了煮饺子的大锅,带足了木柴和石炭,出门去城西的贫民区送饺子。

    家里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大多都是穷苦人出身,自然知道大年夜里,一碗香甜的饺子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年夜饭吃饱,一年都不饿,这俗话说得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确实体现了百姓们的心理状态和美好愿望。

    其实杨怀仁深知母亲做这些善事,也换不回他一把火烧死了二三百人的事实,即便那些人都是些作恶多端的山贼,他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所以杨怀仁对行善和作恶的理解上,认为两件事并不是相互关联的,行善就是行善,作恶就是作恶,不代表作了恶,再去行善就能挽回些什么。

    更何况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作恶,虽然方式方法上,有点激烈和残忍。

    因为他的残忍,是为了将来的中华民族,能少遭受一些残忍。当未来外族入侵的时候,不用残忍的手段去抵抗,或者不以暴制暴,剩下的只有灭亡。

    杨怀仁的饺子也确实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当大锅在一个木棚里支起来,饺子下锅煮的时候,不用挨家挨户去喊,那香味已经足够吸引他们自动走出家门。

    转眼间煮饺子的大锅所在的木棚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本来还打算一人一碗来的,结果来的人太多,只能一人分三个。

    即便如此,这些贫苦的人们领了杨府的美味红烧肉馅的饺子,还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就是在这样温暖的气氛中,没有人争抢,饺子分的也井然有序。

    看着百姓们吃过了他做的饺子之后幸福的表情,杨怀仁心里很舒坦,也很满足。

    只可惜他想起了今年即将发生的事情,当一场旷日持久的朝廷内部的党争即将迎来一场大战的时候,不知道大宋百姓脸上的笑容还能留多久。

    数以千记的官员在这场大战之中被精神毁灭,也代表着他们背后数千的家庭失去了未来。

    或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还体会不到这种大宋内讧的危害,赵煦当权后的新政,也多少挽回了点局面。

    只可惜这样的内讧耗去了大宋太多的元气,才导致徽宗朝一蹶不振,内忧外患之下,差点把汉人的王朝葬送在外族之手。

    杨怀仁忽然察觉到一件事情,觉得他是无法躲过这场灾难了。他原以为赵煦正月初七年满十六岁,想当然的就以为正月里他就会向高太后讨要应该属于他的权力。

    可忽然想起赵頵的来信中说的是赵煦的大婚是在四月里,当时他没有在意,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判断出现了巨大的失误。

    仔细想了一下今年的历史进程,赵煦四月大婚,才代表着他成年,他被迫娶了孟晓婉并册立她为后,而高太后是在下半年才“病逝”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断定,那件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的大事件,实在这期间发生的呢?

    如果真是如此,对杨怀仁来说就麻烦了。他完全错误的估计了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当初逃出京城走的匆忙,也没有细想,如今发现这一点,却已经没法挽回了。

    他出京避祸的时候,以为年后赵煦正月里生辰之后,那件大事就会发生,可现在看来,他算早了半年,若真是如此,他离开京城离开的太早了。

    赵煦那边无论来什么圣旨唤他回去,他也好有理由抗旨不遵,可高太后那边,寻找九天玄铁的理由用一次,第二次就不一定灵了。

    如果老太婆真安排好了计划,而杨怀仁也是这个计划中的一枚重要的棋子,那么到时候他不得不遵旨返回东京城,不论他是多么不想参与到其中,看来是躲不过去了。

    “唉……人算不如天算啊,哥们这么精明,竟然也有算错的时候,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啊……”

    杨怀仁唉声叹气,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他是知道胜利的一方究竟是谁的,起码站队的时候,他不会站错了队伍。

    可是这种斗争的两方,看上去只不过是年幼的皇帝和他的亲奶奶太皇太后争夺权力,其实是朝堂之上,甚至是权力阶层之间,一场因为政见不同而引发的于大宋于万千百姓百害而无一利的内斗。

    或者说,这是毫无意义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却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