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吉祥-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以杨致本人的名义,遣派军中细作潜入长沙,尽快与秦氏留驻长沙的分号联络,命其依照约定,相机行事。

    每逢战事,双方或遣细作刺探军情,或事先派人潜伏以为内应,早已屡见不鲜。杨致与秦氏关系紧密,世人皆知。陈准既未多想,更未多问,当即遵命行事。

    杨致一手打巴陵、一手抓长沙的战略意图,不管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就算全然不顾己方战损,调集各路大军硬对硬的强攻,灭楚进程只会大为加快。张博虎的人生注定是个悲剧,是该履行对他的承诺的时候了。

    一边下定决心死磕到底,一边将妻儿托付于敌方统帅。连杨致自己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在外人眼里想必更是匪夷所思。此事不宜张扬,秦如炬与秦长风收到杨致的传话,自会一听就懂。

    杨致用心估算日程,陈准所部受辎重拖累,从咸宁取道赤壁至临湘,至少需要十日。自己领军经崇阳与通城,抵达平江约需十五日。而咸宁与衡州相距千里之遥,叶闯接到帅令整军启行,最快也要十日以后了。

    平江至巴陵与长沙路程相近,都在三百里上下。杨致若是在此驻留休整一段时日,一可与陈准所部互为策应,二可对长沙形成威慑,三可与叶闯所部进军行程两相契合,可谓一石三鸟。

    杨致与陈准各行其事,正当杨致不慌不忙的向平江进发之时,远在衡州的叶闯接到帅令之后。军中也是热闹非凡。

    叶闯接替耿超出任平南大将军镇守余杭时,本有六万大军的老底。后因张博虎为攻陷随州。唱了一出声东击西,南楚派兵进犯吴越故地。夏帝从淮南、金陵两地调兵三万增援。加上为打理军中杂务,征调当地已被裁撤的府兵归建,叶闯麾下将士业已不下十万之众。

    这么一支大军,从皇帝诏令划属杨致节制之后,几乎没打过什么大仗。接到第一道帅令,便是分兵三万给了卫飞扬。自吴越故地往前攻占抚州,只是小小拱了一下,差不多歇了一年都没动静。接到的下一道帅令,是分兵两万协攻南昌。又是进了卫飞扬的口袋。紧接着是奉帅令相继攻取吉州、衡州,都是打得不痛不痒。每克一地,必须留兵驻守。虽因少逢大战,战损不大,但在攻占衡州后,叶闯手上的兵力实际上也只有四万余人了。

    叶闯召集诸将,宣达最新收到的帅令,帐中登时轰然大哗。

    “分兵,分兵!又是分兵!好好的十万大军。愣是被那姓杨的分了个七零八落!”

    “杨致这是妒贤嫉能!压根儿就没安什么好心!他们在前方打得热闹,我们却在后头转悠!没正经打过几仗,路倒是走得远!”

    “没办法啊!沈重是杨致的大舅子,卫飞扬是杨致的心腹兄弟。谁让咱们是后娘生的呢?”

    “大将军,杨致这是乱命!这一回咱们说什么都不能鸟他了!”

    “大将军,如今您已经不如那几个骁骑将军了。分兵再分得几次,恐怕您就要去杨致手下做都尉、校尉了!”

    叶闯平素沉稳干练。话语不多,但言出必行。在军中威望甚著。此时不惊不怒,面色如常,安然高坐,一言不发。诸将七嘴八舌的发了一通牢骚,见到叶闯始终是这副神态,不由渐渐安静下来。

    “你们闹够了?都说完了?”叶闯平静的道:“那就该轮到我来说了。我要提醒你们的是,我们是杨帅帐下的部属,不是他的敌人。”

    “军令如山!再有胆敢妄言不遵帅令者,立斩不赦!”

    十月十二日,张得胜所部水师从江陵经监利。在沈重所部的协同掩护下,十月十五日与南楚水师接战。双方鏖战四个昼夜,张得胜所部水师于十月二十日出君山入洞庭。

    十月二十三日夜,张得胜所部水师一万人,在洞庭湖口阻击南楚水师,沈重所部一万人向城陵矶方向搭设浮桥,双方从一开始就摆出了拼命的架势,夏军两部死战不退。

    是日夜,沈重所部先锋将军龙雨领兵一万,绕道上游的杨林矶,于次日午后申时渡江,在洞庭湖口阻击诱敌的夏军两部,为此付出了伤亡大半的惨重代价。

    文焕章得报,连夜派兵两万出城,试图趁势将夏军赶下大江。陈准闻讯,也迅速派兵两万驰援接应,中途却受城外楚军堵截。双方数万大军激战两夜一日,因龙雨势若疯虎、勇不可当,一万部属几乎拼杀殆尽,夏军余部才得以陆续抢渡。至十月二十六日凌晨,沈重所部皆已过江。

    杨致接到战报,情不自禁的仰天大笑:沈重过江,大局可定矣!

    同在十月二十四日,杨致领军抵达平江。平江县令率一众大小官吏与守城的两千楚军大开城门,不战而降。

    两日后的十月二十六日,陈准所部主力抵达临湘城外二十里扎营。翌日,大军结阵攻城,火炮、重弩、弓箭齐发,仅只用了一个时辰,临湘城破。

    十月二十八日,叶闯率部抵达潭州城外,一路谨遵帅令,宁可绕道,也未与沿途驻守的两股楚军接战。

    文焕章与张博虎已近一个月没睡过一个好觉,吃过一顿好饭了。

    文焕章业已须发全白,乍一看来,起码比两年之前要苍老了十岁。张博虎熬得两眼血红,脸色极显苍白憔悴。

    文焕章忧心忡忡的问道:“军师,接下来我军该怎么打?”

    ——————————————————分割线————————————————

    ps:为了夏楚之战怎么写,我很是纠结。本来想写得更全面、更细致一些,但在参考了不下十本的经典之作后,我还是改变了主意。经典就是经典,全景式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恢宏的神作,在起点实在太多了。不管诸位看官是不是已经有了阅读疲劳,我都不再献丑了。所以我从另外的角度,尽可能全面的从政治、经济、战略、战术层面来描绘这场战争。

    敬请诸位看官继续关注和支持!鞠躬致谢!(。)

第399章 死磕() 
张博虎屡屡败于杨致,但他输得很不服气,输得郁闷之极。

    当初设计已将玲珑与杨致擒下,只差一丁点儿,就差了那么一丁点儿,就能取了二人性命,他归咎于心浮气躁,以至得意忘形。半生颠沛流离,在南楚隐忍蛰伏多年,他自认是命运多舛,唯有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为精神动力。明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相差悬殊,南楚大势已去,心底只能无奈感叹:非战之罪也!

    文焕章统驭楚军数十年,国势如何,岂能不知?战事如何,焉有不明?问询张博虎接下来怎么打,貌似筹谋应对,实有逃避之嫌。

    办法不是没有,事关国之存亡,无非是砸下所有本钱,抱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倾力一搏。可最大的问题是,南楚的本钱业已所剩无几,而且还不是他们家的。他们既不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只不过是两个打工仔罢了。

    南楚第一次请和是为了争取时间,张博虎说动了总经理谭重元。第二次求和,楚帝这个董事长与总经理谭重元连个招呼都没打,绕过二人直接遣使与杨致联络,被夏帝干脆利索的一口回绝。两个当家巨头这般不争气,若是再有第三次,必定不是求和,而是乞降了!

    眼看大厦将倾,按理说换个老板打工不是不行,也不会有太大压力。二人却偏偏都愿意死磕到底!

    张博虎并未立刻回答文焕章,默然良久后,不答反问道:“文帅认为接下来该怎么打?”

    文焕章一声长叹后。徐徐说道:“沈重过江,你我先前意欲击破陈准的计划。已绝无付诸实施的可能。在外围驻防的大军已不足三万,处境岌岌可危。随时可能遭受沈、陈两部联手围歼。若命他们撤往长沙,杨致又在平江枕戈以待,势必全力阻击。只要延阻我军三两日,沈、陈两部遣军从后追击,依然在劫难逃。”

    “若是以回援长沙为由,即刻遣人奏请皇上,从长沙派兵数万出城接应,至少可撤回大半,甚至可趁机击溃杨致。然而此计贵在果决神速。否则断不可行。”

    从战术及战略角度而言,文焕章此计极为可行,可谓大善。城外楚军若能撤回长沙,弥足宝贵的有生力量得以暂保,也为长沙防卫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杨致乃是夏军统帅,若能趁机将其击溃,巴陵与长沙压力立减,南楚军心士气必会大受鼓舞。

    但张博虎不难听出,文焕章不便明言的弦外之意。仗打到了如今这个份上。杨致出色的军事才能,业已举世公认。你能到的事,他会想不到吗?夏军来势凶猛,会给楚军撤往长沙的这个机会吗?楚帝与一众朝臣还在眼巴巴的指望你能守住巴陵。阻挡夏军南下,他们会当机立断的派兵出城接应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管怎么说。总归值得一试。

    “两日,我们只有两日时间。最多不过三日。”张博虎就事论事道:“沈重才刚过江,正忙于整军集结。以及与陈准联络商洽下一步两部如何配合作战,因此会出现一个十分难得的空挡。”

    文焕章点头道:“战机稍纵即逝。老夫即刻亲书奏章,遣人急送长沙。稍后再传令城外大军,不可与陈准接战,立刻集结开赴城南待命。如若事不可成,又待如何?”

    张博虎满脸疲倦的道:“陈准乃是夏军悍将,我军避而不战,集结开赴城南,定会有所察觉。有沈重在后策应,陈准大可放手相攻。为谨慎起见,文帅还是另遣一军出城掩护吧!起码会让陈准心生顾忌,我军一时也会相对较为安全。”

    “后日天明之前,皇上若无回复,我军就只能悉数撤回,与巴陵共存亡了。夏军水师已折损过半,兵力仅剩一万五千余人,大小战船不到四百艘,很难再与我军水师决战。”

    “文帅可命水师为主、一部步军为辅,负责巴陵临水一面防务。粮秣军械,也可通过水路运送补充。陆上城防,只需命我军把陈准驱离火炮与重弩射程之外,适时遣军出城不让他们顺利构筑阵地,夏军便不会罔顾伤亡,冒然强行攻城。作这般部署,巴陵坚守一年半载问题不大。”

    “也只能这么打算了。”文焕章颇显无奈,又说出了心头的另一个忧虑:“卫飞扬所部自从攻陷南昌以后,一直在休整募兵,至今尚无动静。届时即便留余两万兵力驻守南昌,少说也可抽出六万至八万兵力进攻长沙。但愿吾皇能诏令我军顽强守御才好!”

    张博虎宽慰道:“前番皇上再度遣使请和,已被夏帝严拒。若不顽强守御,难道坐以待毙不成?即便沈重业已过江,夏军想要攻克巴陵,兵力尚嫌过少。想要攻取长沙这样一座重兵防守的坚城,杨致、叶闯、卫飞扬三部兵力相加也只十万有余,兵力明显不足。杨致野心太大,妄想两城兼顾,却已自陷僵局。文帅无须忧虑过甚!”

    事实证明,文焕章与张博虎对战场情势的判断十分准确,战术运用极为得当。

    十月二十九日,巴陵外围楚军向城南运动的同时,又遣军两万出城。陈准见楚军势大,以为如他先前所想,意欲与他在城外决战。一边与沈重联络两部合击,一边分作两个万人攻击军阵加紧部署。

    直到十月三十日深夜,斥候来报,两部楚军正趁夜向巴陵收缩,陈准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全军尽皆舍弃火炮、重弩不用,倾力追击攻杀。战至天明,虽也斩杀楚军一万余人于城外,但大部楚军还是交替掩护撤回了城内。

    陈准只得对原定的手续计划稍作调整,全军推进到巴陵城下。每日往东门与南门遣派三两千人的小股部队,携带几门火炮、几十具重弩。有事没事的向城楼、城门零零碎碎的轰上几炮、射上几轮。楚军一意坚守避战,也只用火炮、重弩适当还击。时刻警惕不让夏军靠近城下射击死角,不让夏军在射程之内构筑阵地。

    在巴陵城北驻扎的沈重也是如此。一方面趁隙休整。一方面每日遣派小股部队叫骂挑衅寻战。

    双方水师几经恶战,南楚水师虽已减员至三万人的规模,但仍保持两倍于夏军水师的绝对优势。张得胜精熟水战,当然不会傻到动不动就与楚军硬拼。在方圆数百里的湖面上与楚军打一打游击,隔三差五的偷袭烧毁些许运输船只,那还是小菜一碟。

    楚军想要不惜代价击破陈准所部的预想没能实现,杨致与陈准想要歼灭巴陵外围楚军的计划也已宣告落空。就如张博虎所说,两军随之陷入僵局。

    杨致自十月初二日传令作战的这一个月来,两军战损看似大致相当。实则力量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截至十一月初二为止,驻守巴陵的楚军兵力,还有水师三万,城内守军七万,共计十万。夏军一方还有水师一万五千余人,沈重所部近四万人,陈准所部仍有五万人。陈准所部作为攻城的绝对主力,战损甚微。

    夏军依旧兵力稍占优势,杨致亲自充当了楔入巴陵与长沙之间的钉子。布下了与叶闯夹击长沙的格局。五万新军正从江夏开来,卫飞扬也该派上用场了。

    十一月中旬,楚军细作相继向巴陵传回探报,夏军五万后援新军已至咸宁。卫飞扬亲率九万大军兵出南昌。

    文、张二人得报之后,张博虎沉吟道:“我们又到了必须作出决断的时候了。按理来说,自从得知杨致与陈准兵分两路。亲自领军往长沙方向进发的那一天起,我就该想到的。”

    “杨致命沈重、张得胜从西北方向来攻。命陈准从东北方向来攻,却攻至外围便自止步。转而对巴陵围而不攻。当时杨致是担心。”

    文焕章打断道:“担心你我孤注一掷,弃城突围去长沙汇合。当时我们确实有这个机会,一面在长沙构筑防线坚守,一面力劝皇上迁都衡州暂避。那时衡州虽为叶闯抢占,但我们集结重兵仍可夺回,事有不济之时,保住了向云桂后撤的退路。这样的话,可保我大楚国祚延续几年乃至上十年。”

    “军师,其实你早就想到了,只是没在老夫面前说出来,是么?”

    张博虎反问道:“当时你我手握十数万雄兵,却弃坚城而不守,作出这样的决断,需要何等的决心与气魄?文帅会答应么?皇上与朝中众臣会答应么?我纵然向文帅面陈此计,又有何用?”

    文焕章叹道:“如今悔之晚矣!说什么都没用了。杨致之才,老夫亦是深感佩服!为今之计,要么是趁夏军后援与卫飞扬尚未到位之前,强行突围。要么仍是坚守不出,战至最后一刻!”

    张博虎劝道:“所以我们才要早作决断。杨致真若想要攻城,早就攻了。我敢以人头担保,此后杨致仍会用不低于八万的兵力,死死看住巴陵。不出一月,必会亲率大军与卫飞扬、叶闯两部人马,用二十余万兵力围攻长沙!一旦长沙陷落,巴陵便会不攻自破!”

    文焕章戚然道:“强行突围无异于羊入虎口,坚守不出等于是坐以待毙。不管如何抉择,皆是两难!但老夫早已决意坚守。”

    “军师身有残疾,率军从陆路突围多有不便,且容易被夏军认出。老夫早在半月之前,便在西门城外码头备有十艘快船,命五百水军随行护送,军师勿要耽搁,今夜就走吧!”

    张博虎无比坚定的回绝道:“不!我不走!要走也是文帅走!长沙尚可与夏军一战,需要文帅坐镇指挥。我一介残疾之躯,文帅方才不是也说我行动不便?再说杨致与我乃是故交,即便城破,也不见得会取我性命。巴陵理应由我坚守!”

    文焕章继续苦心劝道:“老夫业已年迈,儿孙满堂。累受两代皇上厚恩,尽人臣之全节以报,虽死无憾。军师乃是蓟州客卿,并非楚地人氏,且正当盛年,妻少子幼。后半生依旧大有可为,何苦。”

    张博虎毅然道:“文帅不必再劝了!我意已决,断不更改!”(。)

第400章 去者() 
文焕章苦劝张博虎早日脱身,的确是出于真心。,。张博虎可以走,但他是万万不能,也绝不会走。

    文焕章乃是南楚前线统帅,如若一走了之,难免背负临阵脱逃之名。他还有何面目面对世人?楚帝与谭重元又岂能容他?

    既是两难,那便索性什么都不做,事实上也是什么都做不了。只是从那以后,二人的话语都是日益见少,有时候甚至整日都不开口说一句话。眼睁睁的看着杨致在南楚大地上挥毫泼墨、任意挥洒,二人心中是何滋味,可想而知。

    张博虎确有先见之明,对杨致战略部署的预判,不到一个月就变成了现实。

    十一月下旬,江夏五万新军抵达临湘。陈准奉杨致帅令,分兵三万补充至沈重所部,自己帐下留用两万。

    沈重花了十日左右的工夫重新整编之后,奉杨致帅令,领兵七万前往平江与杨致会师,再往长沙进发。

    杨致严令必须看死巴陵之敌,陈准为此拉出了全副家当。在北门、东门两个方向,各自部署了一百门火炮,五百具重弩,军士两万。部署在南门的火炮多达四百门,重弩近两千具,亲率三万军士严防楚军突围。

    十二月十七日,沈重与卫飞扬的两个重兵集团,加上叶闯所率的两万人马,共计二十万大军,成功实现对长沙的合围。

    次日,杨致遣使入城劝降。带给南楚君臣的话,极是简单爽利:限三日之内开城纳降。三日之后,攻城。

    十二月十九日。文焕章与张博虎得讯,顿时面如死灰。相对无言。

    文焕章统军数十年,一直爱兵如子。从无克扣粮饷中饱私囊,以及赏罚不公之事,是以深受将士衷心爱戴,在楚军之中享有极高威望。正因如此,巴陵守军才未发生哗变,但在当日已公推两位将领为首,前来劝说文焕章向夏军纳降。

    文焕章不再与张博虎商议,涩然笑道:“尔等自行与夏军接洽吧!老夫就不去了。”

    两位将领满面羞惭的重重磕了三个响头:“我等多谢大帅体恤!”

    待二将退下之后,文焕章对张博虎苦笑道:“事已至此。军心已失,何苦再造杀孽?放这数万将士一条生路,也算是老夫积德。军师,你现在走还来得及。”

    张博虎挣扎着走下轮椅,跪倒拜道:“文帅,今生有幸相识共事,你我来生再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