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蚁生-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惊问:“你真看见啦?能肯定?”

郜祥富说他基本能肯定,他随着牛群爬上这道高坡时,正好看见一个小伙子从岗上跳入洪水,趴在一个简易木排上,游走了。从背影看很像是颜哲,至少从衣着看肯定是一个知青,不是本地的农民,但方圆几十里除了咱农场外哪还有知青呢。这么着一捉摸,九成是他。那会儿郜祥富对着夜色大声喊了很久,但那人一直没有答应,也没有回来。我问郜叔叔,那人身上是否背着锯或斧头,他说没看见,但荒岗上留下几根斧头砍断的树桩,肯定是他做木排时砍的。

听了郜叔叔的话,我基本可以断定,他看见的就是颜哲,而那晚确实是颜哲在喊我,他返回农场警告了我,又匆匆离开,用随身带的木工家什扎了一个木排,在洪水中游走了。想到这里,我对他的所有憎恨都化为乌有,泪水在我眼眶中打转。郜叔叔笨拙地安慰我:没事的,没事的。我知道颜哲水性好,不会出事的――可他是去哪儿啦?那会儿满世界都是水,他能去哪儿呢。

我摇摇头,没有回答,郜叔叔见我痛不欲生的样子,心疼地不再问。

我让大伙儿先就地休息一会儿,独自一人摸到那处坟地。我原想八座新坟一定会被大雨冲平的,但没有。可能是雨来得急,大雨点先就把新土拍实了。再加上这儿地势最高,一直没被洪水淹没,所以八座新坟安然无恙。洪水中的颜哲怎么会想起来跑到这儿?是想向他害死的人忏悔?还是在他的衣冠冢前向自己的一生告别?的确,即使颜哲没死,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已经被埋葬,永远消失了。以后,只有一个失去身份的躯体在社会的角落里游荡。

我在他坟前坐了很久,默默地流泪。最后我站起来,向八座新坟逐一鞠躬,然后离开。

我的回忆到这儿加快,像是按了VCD的快进键。第二天上午,县里和公社联合派出的救援队踩着齐膝深的泥浆来到农场,带队的是公社革委会张副主任。他们见农场虽然房倒屋塌,一片狼籍,但秩序井然,人人面色明朗,用他们的话是“斗志昂扬”,感到很是欣慰。他一进农场,就找赖场长和公社知青办魏主任听汇报,我告诉他们,他俩都不在了。这场洪水中共有八个人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天热,尸体没法子存放,我们已经把他们就地埋葬。张副主任一听,脸刷地白了。一下子死了八人,其中包括农场两个正副场长,两个公社干部,两个知青,算得上大事故,他不好向上边交待的。我看着他煞白的脸,于心不忍,但我只能这样说。我原来没打算对外瞒住这场祸事,它太大了,包不住的。不过在它之后恰逢这场大洪水。洪水冲走了一切现场遗迹,也多少隔断了蚁众们的记忆,所以,我做出一个胆大的机智的决定:以洪水为借口,把那场弥天大祸包起来,并且把颜哲也算到烈士中去。

我领着他们吊唁了八位烈士。当他们表情肃穆地三鞠躬时,我心里还在打鼓,怕他们向众人调查八人牺牲的实际情形,虽然我确信全场人都会合着我的节拍跳舞,但人多口杂,难免出什么纰漏。我更怕他们开坟验尸,那就完全穿帮了,因为死者并非溺死,脖颈上都有掐痕,衣服没有水渍,何况还有一个是空坟。

好在这些人没有丝毫怀疑。这也不奇怪,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一个知青农场忽然发生殴毙八人的恶性殴斗,比在洪水中淹死八人更难置信。他们在场期间,有两件小事无意中帮了我。一件事是有人对他们提到了“颜场长”,熟悉农场情况的张副主任奇怪地问:

“什么颜场长?是颜哲吧,我知道他,县革委胡主任临走前还对我提起他。但他咋会当上了场长?”

我反应很快,立即解释说:“赖场长和庄副场长牺牲在前,当时火线上选举颜哲当了场长。他牺牲后大伙儿又选了我。”

张副主任眼眶红了,显然被我们的“前赴后继”所感动。他哑声说:

“很好,颜哲和你都很好。”

就没再问下去。

另一件事是他们发现了岑明霞的婴儿,到农场的当天就发现了。这点没有办法,无法避免的,水灾刚过,道路不通,我没有能力把母子俩藏到农场外的地方。这个小不点儿现在是全场人的打心锤,大伙儿川流不息地来看他,争着想抱抱他,而岑明霞、孙小小等则严密地保护着他,说孩子太小,不能乱抱的。这儿成了灾后农场最热闹最温馨的地方,救援组当然不可能不发现。

张副主任把我拉到一边,阴着脸问:这是咋回事?我已经事先想好了回答,照实说:

“是赖场长作的孽,全农场没有不知道的,老魏叔――魏主任生前也发现了,他原本要向上级汇报的,但被洪水耽误。”我低声加了一句,“不过,赖场长已经牺牲了,我不想再责备他。”[霸气 书库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我这番话大部分是真实的,只有一处谎言:老魏叔向上级汇报不是被洪水耽误,而是被颜哲强行阻止。张副主任盯着我看了很久,不再追问。此后,救援工作组里似乎形成了秘密的共识,那就是不再追究抗洪烈士赖安胜的作风问题,以后没有任何人再问起婴儿的事。他们离开农场时,岑明霞非常不识时务地呆在路口。那会儿她已经能下床了,在路口的树荫下抱着婴儿哄睡,低声唱着催眠歌,用手玩着婴儿的小耳垂,脸上洋溢着为人母的喜悦。但救援队全体成员齐刷刷地扭过脸,视而不见。送行的我看着这一幕,几乎忍俊不禁。

不久张副主任带队重回农场,召开一个追悼大会,追认八人为烈士。不过我怀疑这是障眼法,因为这么大的事,县知青办竟然没来人,也没上县里的报纸,这是不正常的。我的怀疑没错,这个追认只是一阵风,刮过去也就刮过去了,此后八个人并没有享受烈士待遇。

追悼大会之后马上宣布了解散农场的命令。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农场除了库房和场长室外,已经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如果要保存农场,只能是从头重建。但那时知青下乡的潮流已经过去,开始安排知青回城了,哪个领导会这么傻,在这个当口儿投入大笔资金来挽救这个垂死的农场?何况解散了农场,那场死亡八人的事故就更容易掩盖。

张副主任宣布,鉴于知青农场毁于洪水的特殊情况,县领导在招工指标上做了很大倾斜,农场将有一半知青马上被招工,我、王全忠、何子建、刘卫东、崔振山等都在招工名单中。剩余的知青暂时安置到其它知青点,在招工问题上仍继续对他们倾斜,估计明年能全部回城。对一般知青来说,这真是天大的喜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想想岑明霞及另两个女知青甘心献出贞节,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甚至庄学胥那么起劲地攫取权力,也不是为了在此处发达,而是能被早日招工,能挑选一个好的招工单位。但对于今天的农场知青来说,解散农场的决定引发了真正的痛苦之潮,说是“泪飞如雨、哭声震地”一点儿也不夸张。没等散会,大家就把我团团围住,哭着拉我,拥抱我,说他们舍不得我,舍不得这个集体。有人还说:郭场长你别走,咱们都不走,再把农场建起来!咱不在这儿也行,俺们都跟着你,去新疆,去北大荒,去西双版纳,都行!甚至连老农们也参加到这个行列,郜祥富和老肖老泪纵横地说:秋云,郭场长,你可不能走哇,你走了谁管我们哩。

公社领导们吃惊――不,震惊地看着这一幕。他们绝对想不到,一个19岁的女知青能博得大伙儿如此衷心的爱戴。在其它公社的知青点,开始招工也就意味着知青团体的崩解,为了自己能早点走,互相倾轧、告密、陷害,什么样的手段都能使出来。哪儿见过眼前的景象?他们手足无措地看着这个近乎失控的局面,震惊中开始有担心,因为他们隐隐感到,这个小集体的向心力过于强大,似乎不大正常,发展下去可能成为一种危险的。

处于漩涡中心的我则非常尴尬。这个场面当然很动人,我也很想融进去,与他们同样哭泣,同样倾泻爱意。可惜我的身份是上帝,是他们中唯一的清醒者。我知道这一切都缘于他们身上还未失效的蚁素,而这些蚁素大概只能维持几个月的时间。等它失效后,我这群纯洁的“子民”们仍会跌入原来的肮脏,像岑明霞的卑鄙、崔振山的无赖、孙小小的放荡、庄学胥(他已经死了)的奸诈,当然也有郜祥富和老肖的忠厚、老霍的忠诚、王全忠的富于正义,等等。他们此刻对我的感情无疑是绝对真诚的,但――这样真挚的爱心大半是缘于某个玻璃瓶内微黄色的油状液体,想到这儿,我感到悲哀,甚至作呕。

我无力继续扮演上帝(没有从颜哲那儿学会制造蚁素的本领),也没心思扮演它。这几个月来,“清醒者的痛苦”已经让我受够了。于是我平静了情绪,对他们最后一次使用了蚁王的权威。我说你们不要闹了,一定要服从上级的安排。这次上级在招工名额上已经非常照顾,咱们不要辜负上级的心意。至于我,是肯定要带头回城的。

大伙儿当然会绝对服从我的命令。他们红着眼眶,抽咽着,依依不舍地离开会场。

张副主任显然非常满意我的处理,过来同我紧紧握手,赞赏我识大体,有领导能力。我疲倦地说:别瞎夸我了,我天生不是当头头的料,如今当这个代理场长只是误打误撞赶上的。不过,既然我站在这个位置,就要为大伙儿负责。我对张副主任谈了两点,一是八个死者的抚恤金,即使他们不属于在国家名册的烈士(张副主任迅速看我一眼,我俩心照不宣,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深谈),也希望能尽量解决一点抚恤金。张副主任爽快地答应了。二是对剩余知青的招工,希望能把今天的承诺落实,这里特别是岑明霞,她有孩子,招工肯定比较困难。张副主任想了想,说:

“按政策,已婚知青不属招工范围。像她这种情况,虽然未婚,但有一个私生子……这样吧,你劝她赶紧把孩子送人,对外瞒着这件事,招工时我尽量关照她。”

我想张副主任说的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虽然想起这个孩子――想起他身上所寄托的颜哲的希望――心中不忍,但只能这样了。我真心地说:

“谢谢张副主任。张叔,你是个好人,和老魏叔一样好。”

张叔动情地说:“谢谢你这句话。秋云你真不容易啊,危难关头,一个19岁的小姑娘能撑起这个场面。秋云我早就知道你,胡主任和大老魏不止一次提起过你。他们也很器重颜哲,可惜他牺牲了……秋云你很能干,我敢说,就凭你在这场洪水中的处事能力,这辈子一定能成大器。”

我忽然想起老魏叔对颜哲的同样评价,止不住心酸。不过我掩饰了这一点,莞尔一笑:

“张叔你眼力大大地不行,我这辈子肯定碌碌无为,我已经算过命啦。”

一个月后我就回城了,在街道上一个麻绳社当工人。临走前我尽我所能安排了农场的善后,其中对岑明霞的劝说最难。她一听我劝就痛哭失声,说她舍不得孩子,她宁可留在农村,独身一辈子,也要把孩子养大。孩子也确实逗人爱,虽然生下来时不足月,但在奶水的滋养下吹糖人般地长胖了。会用黑眼珠追随大人,大人一逗,就漾出一波模模糊糊的、非常甘甜的笑纹。模样也俊,明眉大眼,只有嘴巴偏大,能看出赖安胜那个蛤蟆嘴的基因。我在劝岑明霞时,小家伙无意中摸到了我的一个手指,就用小手紧紧地攥着,那温暖的小手让我的心隐隐作疼。

我同样舍不得把小家伙送人,但为了岑明霞的前程又只能狠下心肠。我尽力劝了,虽然没劝通她,并不着急。我知道此刻岑明霞还处于蚁素的控制之下,等蚁素的作用消失,以岑明霞的精明凉薄,决不会让这个孩子影响自己的前途。想到这里我不免黯然:从啥时候起我变得这样清醒?对世态炎凉看得这样透?这种看透其实是把双刃剑,与其说伤害别人,不如说伤害自身。至少说,我想回到以往那种透明温馨的少女心境,是再也不可能了。

临走我到八座坟上烧了纸,那时我已经想到,我走后很可能不会再回来了。我洒泪祭奠了魏叔,谷姨,还有林镜,默祷他们在九泉下安息。至于其它四个“原来的恶人”,我为他们是流不出眼泪的,特别是这次横祸间接同他们的“由善返恶”有关。但我也原谅了他们,同样作了祷告,愿他们来世做个好人。最后我来到最东边的那座空坟。颜哲至今没有半点音信,洪水过后我曾在附近暗地打听过,没有发现与颜哲相象的无名尸体,没有发现他的木匠家什。也许他真活着?也许他又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甚至是跑到国外),在那儿重新创建他的利他社会?

不过,不管他是死是活,都和我无关。无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理想,都与我无关了。我很平静地在他的坟前三鞠躬,彻底了结了我与他的缘分。第二天,我和被招工的知青们一块儿坐卡车回北阴。我带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卷,里边除了随身衣物外,另外有一个白茬杨木箱子,就是老霍在洪水中抢救出来的那个。我把箱中的钱取出来交给老霍,把箱子带走了。这个箱子曾承载着颜哲的理想,装函着场员们的纯洁无私,我把它带走,多少是个念想吧。农场里没被招工的知青,还有老肖、老初等老农,都聚在农场的砖桥旁,与我们洒泪相别。我没有看见郜叔叔,别人说他钻到半塌的牛屋不出来,不想见这个伤心场面。我让卡车等一下,爬下车厢,到牛屋找到他。一见到他,两人都泪如泉涌。我们就这样哭着,一直到分手,没有说一句话。

第三章 蚁素

生物基因的本性是自私的,因为只有自私的基因才能抉取更多的资源,使其本身延续下去。但自私的基因经过群体进化炉火的冶炼,也会表现为光芒四射的利他主义。首先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母爱父爱,因为生物要想延续自己的基因,必须爱护其后代,这是一种缩小的利他主义。而在蚂蚁、蜜蜂这类单雌繁衍的社会性昆虫中,由于同族群个体的基因极端相似,保护同族群的其它个体即意味着保护自己的基因,因而利他主义得到极大的强化和放大,以至成为这类生物的优势天性。

这么说来,蚂蚁社会的利他主义实际并不是最深层面的天性,而只是“自私天性”的一种显态表现,而其它生物的利已天性,包括科莫多龙的杀婴行为、鲨鱼幼崽在母体内的骨肉相残、人类的互相残杀等,其实只是同样的自私基因的另一种显态表现而已。

我们从感情上喜爱蚂蚁的利他主义,憎恶人类或鲨鱼的贪婪和残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批评上帝(大自然)的设计思想。无论哪一种天性都成功地延续了各个物种,从上帝的角度看,这就是成功的设计。

其实我们不必因蚂蚁的伟大天性而对人类过度菲薄。既然我们推崇蚂蚁社会的利他主义,既然我们能对自身的劣根性一代一代地作出反省,那就证明――利他主义仍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天性中。

             摘自昆虫学家颜夫之的著作《论利他主义的蚂蚁社会》 

                1948年发表于英国《理论生物学》杂志

                

1 蚂蚁朝圣

2006年,55岁的郭秋云离开北阴市一高中的讲台,办了退休手续。比她大五岁的丈夫高自远几乎和她同时从工厂退休。人生真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正剧就结束了,以后只剩下余兴节目。想想临招工前红星公社革委会张副主任对她的评价:你这一辈子一定会成大器,秋云不免摇头,看来这个算命先儿比刘伯温袁天罡差远了。当年知青农场出来的人,颇有几个混成了气候,有在省城当副厅长的,有成大款的,有当作家的,可惜她不在其列;比如颜哲当年的好友王全忠就混上了市委副秘书长,那个官衔很风光,其实是个苦力活,二三十年来都是给一把手写材料,在文字迷宫里打转,从甘蔗渣一样的官样文章里努力嚼出点新味儿。开会时替一把手拎皮包端茶杯,做得娴熟有致。王全忠虽然职务不低,还保持着往日的忠厚,看见农场的老伙计去找他,总要站起来迎接的。他如今大腹便便,那是吃公家宴请吃出来的;办公室里摆设精致,硕大的台湾红木办公桌上放着V字形的国旗和党旗,还有一个漂亮的水晶地球仪,昭示着主人的身份。秋云记着他同颜哲的友情,常去看他,但后来不怎么去了。因为有一次她同王全忠聊起了农场的大字报风波,聊起了给他减工分时颜哲的仗义执言。但王全忠竟然忘了评九分这件事!不是作假,不是怕秋云有求于他而有意否认当年的受惠,而是当真忘了。可他当年在农场时却以记性好著称,能记住所有知青的生日。当然,在秋云的启发下,这件事还是回忆起来了,弄得这个厚道人很难为情,尴尬地连连拍脑袋:

“写了二三十年的八股文章,我这脑子真给弄坏了,成猪脑子了。”

以后秋云就不怎么找他,她与王全忠的生活之路已经分岔,既然如此,干嘛非要把别人拉回他已经忘却的往事中?互相记着往日的友情就行。

何子建和刘卫东在外地,不怎么样,只混了个副科级小头头。冬梅和阮月琴都已退休,当上了专职奶奶或外婆。当然更多人处于社会最低层,甚至每月拿170元的低保金,三餐尚且无继。不久前在街上碰见黄瞎子,秋云几乎不敢相认,因为从外貌上看,他至少比同龄人得初来时,我在小巷中穿行,寻找这稚嫩的朗读声,不一会晕头转向,随即问个老太太附近有房子出租么,热情的她告诉我她大了20岁,衣着则落后了20年。秋云同黄瞎子打了招呼,站路边聊了几句。临分手时黄瞎子说:秋云姐,不是你喊我,我决不会主动喊你。郭秋云问他为啥,他辛酸地说:

“咱混得不像人样呗。两年前我在街上碰见岑明霞,珠光宝气的,我喊了她,她看我半天,说: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从那以后,我再不主动和农场的人打招呼了。”

秋云笑了。不久前她听冬梅说过一件事:岑明霞曾自得地对冬梅说,知青农场里的男知青倒是出了几个人物,女知青中恐怕就我一个混出个人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