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同边镇情况复杂,鱼龙混杂,商人走私的情况十分猖獗,张远在刚来大同镇时曾想着根除这种通敌之事,但后面发现根本办不到。上到行都司指挥使,下到边地各卫所的小旗,几乎所有人都跟边境走私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生意做大了的晋商们影响力遍及整个山西,甚至能影响到朝堂,张远根本无法拿走私开刀。
此次蓟辽镇从大同镇抽调了八千人,让大同镇一些地方缺少兵力,正需要来自内地的补充。以前传统的做法是报给朝廷兵部,让兵部负责补充,但现在朝堂一团混乱,张远想办法让刘策帮自己的忙。刘策作为一省军政最高长官,有权调军。
就在张远给吕梁营调拨物资的同时,刘策安排的人也到了大同府,和卢象升接上头。刘策派来的人自称夏先生,年轻的时候做过跑腿掌柜,主要跑边地的生意,对大同府很熟悉。刘策把夏先生派过来,就是让谭良栋和卢象升能对大同府内部的情况有点了解,不至于两眼一抹全是黑。
夏先生见到谭良栋和卢象升后,便也不客气,直接开讲,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包括一些在大同府人人皆知的而在其他地方几乎无人知晓的事。这些对于初到大同府的人来说,是必须要知道的,也是必须要适应的,不然,很容易被内外的敌人联合起来构陷,最后白白丧了命。
(本章完)
第49章 49。复杂,玉林卫()
说起大同边镇的事,就不得不提隆庆年间由高拱、张居正和边臣王崇古一起主导的俺答封贡,俺答封贡重在开边贸,即在长城边界设立贸易口,允许明朝商人和蒙古各部落互市,一改明王朝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对草原部落的一边倒的强硬政策。
俺答封贡所确立的互市地点主要在大同边镇,借着俺答封贡,许多原先暗地里和草原做生意和想做却做不了的晋商们涌到大同府,促进了大同府的繁荣。
和草原部落互市这一政策在刚开始时,取得的效果很明显,一是让年年烽火起的边镇享受了几年的和平,二是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活动让大同府繁荣起来,间接提高了边地军民的生活水平。
但五十年后,也就是天启年,明朝在辽东的全面溃败让整个北方边境都不安稳起来,在这个时候,和草原部落的互市就相当于是资敌,无论是蒙古人转手卖物资还是辽东的女真人自己过来买都极大的破坏了明朝廷在辽东实行的封锁政策。
这一情况,大同镇总兵张远已经看了出来,朝堂上也有清醒的人,但大家却无能为力,半个世纪的互市,做边地生意的晋商集团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各边镇也都多多少少和这有牵连,驻守边地的藩王也在其中有份,一下动这么多人的财路,就是皇帝都不敢下手,更何谈张远一个总兵。
夏先生作为老跑商,对这其中的门道自然很清楚。大同镇有三类人不要轻易惹,一是边军,边军是大同府最大的本土势力,惹了边军,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二是各大商团,谭良栋来大同镇是协防的,大同镇会安排去防守一些关口,到时多半会和商团打交道,对于专做口外生意的商团,夏先生的意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一份好处即可,不要阻拦。
夏先生说到这时,谭良栋和卢象升都有些震惊,边军对走私的商人竟然纵容到这种地步,谭良栋急问原因,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肯定有原因,边军的人不是傻子,他们怎能不知道这些走私商人卖出的东西到时候会作用在自己身上。
谭良栋的猜测没错,其中原因很复杂。能和草原各部落做生意的商团没一个善茬,手底下都养着一支护卫队,这些护卫队里有不少人还是边兵,要是哪个将领惹上商团,对内商团后面的人会出手整治这个将领,对外商团们会把这个将领驻守的关口情报透漏给草原部落,有不少赞同彻底终止走私的边军将领就是这样被弄死的,最终导致走私越来越猖獗。
三是代王府的人,有明一代,藩王都是地方官头疼的人物,分封在大同府的代王王府所在地在朔州,但代王府的生意已经做出了长城以外,有不少商人就是靠着钱打通代王府的关系,打着代王的名义做口外生意。得罪了代王府的人,各种暗箭、各种中伤,会让你防不胜防。
夏先生是个实诚人,他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了,并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也一并说了出来。
谭良栋和卢象升听完后,陷入了沉默中。大同边镇的情况很复杂,内部的敌人,外部的敌人,都需要小心提防。
夏先生讲解完大同府的情况后,便离开了吕梁营的驻地,剩下的事就是谭良栋和卢象升自己的事了,他已经完成了刘策交给他的任务。
“商人,真是该杀!”卢象升越想越气,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他,对商人的厌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特别是在听完边地猖狂的走私商人后,更是厌恶至极。
谭良栋没有说话,他正在琢磨夏先生说的话,边军、走私商人、代王府,无论哪一方,都不是现在的吕梁营可以惹得起的,在自己实力还很弱小时最好的办法便是遵守这个地方约定俗成的规矩。想到这,谭良栋沉声道:“建斗,接下来咱们等着行都司下命令就行,其余的事咱就不要理,这次来大同镇,目的是协防,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卢象升纵然心中愤恨,但也只能点头,此时他只是一个小县令,在这样的大事上根本没有发言权,按照历史的轨迹,至少也要八年后,卢象升才能坐到一方大吏的位置上。
三日后,行都司传来了命令,吕梁营归大同镇节制,令谭良栋、卢象升去大同镇领命。
总兵府在大同内城,谭良栋穿着把总武官服,卢象升穿着便衣,二人一同前往总兵府。卢象升是文官,在吕梁营的职责是负责和地方上沟通,此去面见总兵,文武相隔,不便穿文官服。
在总兵府门口,谭良栋遇到了当初在城门口迎接自己的亲卫营把总。亲卫营把总知道自家总兵大人很看重和刘策刘巡抚的合作,对谭良栋态度很和善,“谭把总,这边请,总兵大人就在里边。”
在谭良栋进去之后,卢象升则被请到偏房,此次复命,张远只见谭良栋。
在正房,谭良栋见到了坐在主位上的张远,行了一个军礼。这是谭良栋第一次见到这个时代的高级官吏,张远脸色温和,在谭良栋行完军礼后,笑道:“谭良栋,吕梁营把总,此次带来一千五百人,很好,很好。”
谭良栋赶忙回道:“多谢大人夸赞。”
张远继续道:“谭良栋,你的事我也听到了一些,不论你以前是什么身份,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朝廷建功,就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你,明白我的话吗?”
“明白,谨遵大人令!”
“好,谭良栋,接令,现命令你部移驻玉林卫,归守备将军张珪节制,明日就出发!”
“是!”
离开正屋,谭良栋舒展了一下身体,能当上总兵的没一个简单角色,他在张远身上感受到了一些压力。亲兵营把总看到谭良栋出来后,上前道:“谭把总,可是接到了总兵大人的命令?”
“刚刚接到张总兵的命令。”
“谭把总,你可以拿着命令去找备粮官,那边总兵大人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好的,多谢兄弟了。”
“客气了。”
叫上卢象升,谭良栋找到备粮官,把张远的命令文书递交上去。给吕梁营准备的粮饷武器是张远特别命令的,备粮官不敢怠慢,按数把东西发放。
张应宸接到谭良栋的命令,带着辎重营去领东西。
总兵张远的命令是明天出发,军令如山,谭良栋自己领兵也一年了,自然不敢怠慢军令,在辎重营收拾好东西后,便召集吕梁营全体将士,准备开拨。
吕梁营新建,没有被这时候军队的一些不好风气给沾染,比如各地卫所每次开拨,必要开拨费,每次作战,必要出战费。在边军,倒没有开拨费和出战费一说,但有守城费和人头赏银,打仗前必须要把这个说清楚,不然队伍都不好带。
从成祖朱棣起,边军杀敌就有按人头给赏银的传统,到了现在,边军战斗力比不上成祖时期,但按人头给赏银的规矩还在,只不过这个钱拿得太危险,很多边兵就是混个守城费就可以。
在整好军队后,谭良栋摊开从备粮官那儿领到的地图,看着在西北角的玉林卫,陷入了沉思。
玉林卫和长城是一体的,可以这样讲,玉林卫可以算是长城上的一个大要塞,这在边镇是很常见的,在大同镇,以长城为界,每隔百里必有一个卫所,用作防御蒙古人。
玉林卫往西,便是赤儿山。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讲,山是比草场更重要的存在,山上有树木,有矿产,是工具和武器的唯一来源,同时,山也是庇护所,大草原上的白灾、蝗灾、风灾肆虐时,部落都是躲进山里。
赤儿山也不例外,以赤儿山为中心,周边共有三个大的兀鲁思,同属于察哈尔部落,受辽东战事和科尔沁部落的影响,大同镇得到了情报,这三个兀鲁思集中在赤儿山,很有可能在积蓄好力量后便进犯玉林卫或是左右的威远卫和大同右卫。
兵贵神速,了解清楚情况后,谭良栋召集了卢象升和四营正,发布了命令:“屈华领前营四百人,负责探清前路,一路注意小心戒备,一旦碰到可疑人,立即抓捕,牛凉领四百人,和亲卫队一起行动,张应宸领辎重营三百人,紧随其后,康军伟领后营四百人,作为殿后部队,若由可疑人尾随其后,也抓捕起来。”
“是!”四人领命后离去。
卢象升穿戴上了一副自己专门去申请下来的铠甲,摩拳擦掌道:“良栋,此番同鞑子作战,我定要亲自斩几个首级!”
谭良栋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也心潮澎湃,道:“建斗,和外敌作战,才是我辈军士应该做的!”
两个时辰后,吕梁营开拨,按照提前计划好的,分前营、中军、后营依次出发,赶赴玉林卫。这是吕梁营第一次在边塞露面,也是谭良栋第一次见识到冷热兵器交替时代的野战,火器、骑战、步战夹杂在一起,给谭良栋张开了一幅大时代的序幕。
(本章完)
第50章 50。张珪,初战()
玉林卫,守备将军张珪接到总兵张远的调配命令,命令中让张珪接应好从内地赶过来的吕梁营,补充玉林卫的兵力。
辽东兵败后,宣府和蓟辽镇从大同府抽调兵力,玉林卫被抽走了一半人,让张珪手里的可用兵力急剧缩水,他对于吕梁营的到来是欢迎的。今年冬天跟以往不一样,玉林卫面对的察哈尔部落蠢蠢欲动,已经有三个大的兀鲁思集结在赤儿山,还有一些小的艾马克也游荡在玉林卫外围,张珪手里的斥候已经见过好几拨小规模的游骑。
大同府距离玉林卫不远,再加上军令紧急,谭良栋一路上不敢怠慢,两天后抵达玉林卫,见到守备将军张珪。在来玉林卫的路上,谭良栋就不断猜测张珪的性格和领兵风格,而谭良栋之所以对张珪如此感兴趣,是源于自己前世对唐朝大将张守珪的了解,二人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让谭良栋很感兴趣。
张珪身材魁梧,在见到谭良栋后,倒也不客气,寒暄几句后,便直接宣布军令。边军在平时和战争时期的军令是不一样的,张珪肃穆道:“谭把总,长话短说,我玉林卫就三条战时军令,敢当逃兵者,斩!畏战不前者,斩!不遵军令者,斩!望谭把总遵令!”
谭良栋行了一个军礼,回道:“遵将军令!”
“好,你部稍待休整后,直接去前方接防,有接应人员。”
“是!”
张珪说完后,便直接转头离去。谭良栋也没啥说的,便安排吕梁营去接防。
“将军,这样是不是有点……”和张珪亲厚的亲卫统领见张珪如此草率的对待谭良栋,有些迟疑道。
张珪摇了摇头道:“我知道总兵大人对此事的重视,但时间不等人,这次蒙古鞑子来者不善,马上就会过来试探咱们了。我把吕梁营安排在不靠前也不靠后的地方,正好借这次试探来看看这吕梁营怎么样,若是可战,就一起并肩作战,若是都是些怂包软蛋,那就往后移,总兵大人吩咐下来的物资也就别给他们了。
“是,将军。”
正如张珪所说,吕梁营所驻守的城墙既不靠前也不靠后,起码在谭良栋的视野里,在自己前面,还有六处战堡。接应谭良栋的是玉林卫的一个把总,和谭良栋平级,交流起来也放得开。
“谭把总,你看我们前面的那些堡垒,每个里面有我们五十个兄弟。只要蒙古人的骑兵过来,堡子里的弟兄们就放烟,我们后面驻守的这些兄弟就沿着城墙去支持,保准不被蒙古人钻了空子。”
谭良栋点了点头,整个城墙和堡垒都是连成一体的,只要一处有大队蒙古骑兵出现,各处的明军就赶赴过去,保证兵力上的优势。并且相比较草原野地上的复杂地势,在城墙上的明军沿着城墙赶路,省时省力。可以说,边镇的这一套防御体系相当完备,只要人员配置得当,蒙古骑兵完全对它无法。
但是,也正因为这一套防御体系的完备,它的巨大缺陷也很明显,所需兵力庞大,耗资更是无数,运转缓慢,一旦一个点被破开,其余各处就都是摆设了。
吕梁营负责的城墙上,一个垛子里安排五个人,两个垛子之间的城墙安排三十人,很快,一千五百人就被分摊开,守在一段十公里长的城墙上。
安排好各处的防守人员后,张应宸带的运输营又将储藏在垛子里的干粮取出来,分发给守在各处城墙上的士兵,让大家吃了一个午饭。
谭良栋拿出腊肉招待了接应自己的把总,把总守在城墙上半个月了,很长时间没沾肉腥了,就着面饼和清水,大口大口吃肉,边吃边赞道:“谭兄弟够义气,肉不错!”
见把总吃得高兴,谭良栋微微一笑,道:“兄弟,我手上有一批弩箭,但我手底下没几个会使的,兄弟,你这里……”
把总听了谭良栋的话,使劲把自己嘴里的饼咽了下去,苦笑道:“谭兄弟,看来我这肉还不是白吃的,正好我手底下有几个会使得,待会叫他们过来。谭兄弟,让你手底下的兄弟学得快点,打起来他们得归队。”
谭良栋递上一块腊肉,笑道:“那是必须的,来,再吃!”
很快,接应的把总派过来两个人。谭良栋立刻把自己的亲卫队叫出来,跟着学习。在五寨堡,谭良栋一共搜罗到五十把弩箭,里面能用的只有三十把,谭良栋索性把弩箭配给自己的亲卫营,正好能在战场上作为集中火力使用。
弩箭的使用并不复杂,主要是在一些技巧上,比如用何种姿势射击省力,如何瞄准能射得更准。对自己手底下的人,谭良栋要求不高,能射出去压制住敌人即可。
午饭过后没一阵,一个背后背着各色旗帜的传令兵跑到吕梁营负责的城墙段,找到谭良栋,扔给谭良栋一面令旗,直接道:“敌袭,准备应敌!”说完后转头就走,去其他的城墙段传令。
谭良栋接过令旗后,也给传令兵下令道:“让各小旗、各队注意,敌人来袭,做好准备!”
很快,最前的堡垒冒出两柱黑烟,后面各城墙段上的明军都看到了,心里一紧,这是发现了敌人,还是大股的骑兵队。
冒出的黑烟不仅明军这边看见,蒙古人也看见了。堡垒前面,正带着一队骑兵的百夫长看到天上的黑烟,暗啐了一口,挥舞起手中的弯刀,高声道:“长生天的子民们,看到前面的城墙没,冲过它,就能喝到香喷喷的茶,吃到软和和的面饼,冲啊!”
在寒风中挺立在马背上的骑兵们,听到百夫长的鼓动,一个个士气鼓动,挥舞着手里的弓或弯刀,口中嗷嗷叫着,催动胯下的马儿,向前冲去。
而在后面不远处,正率领着大队骑兵的三个兀鲁思,看着冒起的黑烟,脸色难看。其中一个兀鲁思开口道:“科尔沁汗说明人防备松弛,我们能轻易越过长城,你们看那黑烟,这是防备松弛吗?”
又一个兀鲁思听到说科尔沁汗的坏话,不悦道:“自己无能就不要说别人,我们察哈尔部的林丹大汗是黄金家族的传人,科尔沁汗是林丹大汗忠诚的朋友,岂会说谎!”
一直没有开口的兀鲁思淡淡道:“发起冲锋吧,试探一下就知道明人的虚实了!”
随后,三个兀鲁思各自命令自己的部属还有一众小部落的和硕,共计两千骑,向六个堡垒冲去。
蒙古骑兵作战,一人两马或是三马,两千骑一共带着近五千匹马,五千匹马的跑动引起大地的震动,正在城墙上的谭良栋很明显的感觉到这股震感,心中惊骇。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先不谈骑兵行进中扬起的土尘,光是那股震感就很容易震慑到人。
吕梁营的士兵们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有些胆小的被吓得脸色发白,连手里的武器也握不紧。谭良栋迅速平息了自己的心绪,在各处城墙段巡视,同时让小旗和队正安抚手底下的人。
玉林卫负责的城墙段很长,三个兀鲁思这次只是试探,随着骑兵不断向前冲锋,大队骑兵也不断分散,吕梁营所在的这段城墙过来一支百人骑。玉林卫的城墙大都在两丈左右高,在城墙上的人可以看到不断靠近城墙的蒙古骑兵和听到他们口中不断发出的嗷嗷怪叫声。
吕梁营所有的人都躲在城墙里,草原上长大的人骑射本领要远强于吕梁营,一个露头很有可能被城下的骑兵逮住机会射上一箭。
骑兵离城墙还有三百米远处,勒住马匹,带队的百夫长脸上露出嘲笑的表情,虽然知道双方都还是在试探的阶段,但百夫长还是对城墙上没有反应的明军极其鄙视。蒙古人和边军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双方对于对方的试探手段早都烂熟于心,百夫长下令,从一百骑里分出五十骑一边冲近城墙一边仰射,压制明军,另外五十骑则在背上背上各种干草,干草上面被撒上大粪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谭良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