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良栋笑着看了一眼卢象升,当了官之后就不再是原来那个直来直往的学生了,道:“晋西北,有两州,永宁州、岢岚州,两州下面还有五县,兴县、岚县、方山、中阳、临县,这五县兴县都是山,人少,到现在没出什么事情。岚县,有吴千总和杜把总守着,也不会有什么乱子。更可况,镇西卫还有一部人,整个岢岚州可以说是稳固了。”

    说到镇西卫时,谭良栋嘴角有一丝嘲讽。卢象升对此默然,原先岢岚州闹得最凶的就是岢岚盗了,在打败左卫后,朝廷又下了招抚的大方略,布政使感觉进吕梁山打不过岢岚盗,才把岢岚盗招抚为吕梁营。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永宁州,临县已经乱了两年,方山、中阳乱了也将近一年,这三县汇聚的人还不断进入汾州府,我听说那边的千户所多次朝上面要人,怕弹压不住局面。我带着第三营守在柳林,封住了军渡渡口,防止陕北那边的人流窜过来。”

    卢象升听谭良栋讲完后,陷入了沉思。刘策让他留意晋西北的情况,对于刘策的真正用意,卢象升大致猜到了,刘策是想试探吕梁营,看看吕梁营在晋西北地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是有力的抑制住了民变,还是对民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的角色,刘策会用不同的办法来应对。

    想到这,卢象升直道:“良栋,我要见吴敏吴千总!”

    (本章完)

第35章 35。合作,育种() 
谭良栋在柳林折腾的这段时间,吴敏在后坡也没闲着,他一直在联系陕北那边。通过王嘉胤的关系,吴敏联系到了高迎祥。此时的高迎祥,是陕北一带有名的马贩子,来往于塞外和陕北边镇,在北地很有名气。

    今年,谭良栋每个月都会给后坡运回一笔银子,算作煤矿的分红。吴敏给手下的人发完饷后,还留有不少。五个月的时间,吴敏手头有了一笔银子,便走王嘉胤的路子从高迎祥手里买马。

    自从后坡被改为吕梁营后,吴敏、杜松、谭良栋三营之间的联系就没有以前那般密切了,特别是谭良栋,在占据柳林之后,愈发的独立了。吴敏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吕梁营现在全靠自己养活自己,吴敏会带兵,但他不会治理地方,更不会生财,对于谭良栋,束缚着他还不如让他能自由发挥。

    在延绥镇,吴敏作为游击将军,手底下有一支马队,那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而这也是他后面被迫离开延绥镇的原因。

    柳林和刘垣圪坮地处吕梁山,地势崎岖不平,并不适合骑兵作战。但吴敏心在延绥镇,尤其是看到谭良栋在吕梁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人们基本忽视了谭良栋的年纪后,吴敏就一心放到马队的训练上。在延绥镇,和塞外的草原民族作战,骑兵才是王道,步兵只是补充。

    吴敏一共拿出五百两银子,高迎祥以前在吴敏还是游击的时候曾受过他的恩惠,便给了吴敏一个优惠价,一匹马一百两银子。

    因此,在谭良栋带着卢象升到达后坡时,正看到吴敏正在教第一营的小旗们骑马。

    卢象升是个好武之人,以前他在江南,一直没有机会见识马上作战,看到吴敏正在教如何骑马作战,顿时两眼放光。

    谭良栋看了,也准备学学骑马,到现在为止,他就会赶个马车,还是在运煤的时候捎带手学的。

    吴敏见过卢象升,在看到两人来了后,便放下手头的活,边擦手边笑道:“良栋,这位以前好像是被咱们俘虏过的一个举人啊。”

    谭良栋也笑着回道:“是的,他就是卢象升,现在在户部做事。”

    “噢,当上官了?”

    卢象升点头道:“在户部谋了份主事的差事,不值一提。”

    吴敏笑了笑,道:“前段时间来的官是布政使的特使,来了就把我们给招抚了,今天来的官是个户部的,不知道有何贵干啊?”

    卢象升正色道:“确实有正事相谈!”

    三人进了窑洞,吴敏首先开口道:“卢主事,我希望你能把你的来意说清楚,包括是谁让你来的。”吴敏在边镇干过,很熟悉朝廷的一些规章制度,吕梁营是山西自己的事,就是往大了说也是归兵部管,一个户部主事过来插手,那只能是受人之托,或者就和布政使的使者一样,是代表某一个人来办事的。

    卢象升倒也不隐瞒,直接开门见山:“是即将接任山西巡抚的刘策刘大人拜托我来的,他让我过来看看吕梁营。”

    “那观察得怎么样?”

    “忠义敢战之师!”

    吴敏摇了摇头,有点不满意:“这是场面话,我要听你心里话。”

    谭良栋也在一旁说道:“建斗,沟通的第一步是要坦诚。”

    卢象升沉默了一会,现在刘垣圪坮主要有两块地盘,一个是刘垣圪坮,一个是柳林,还有杜松的第二营他还没见到,但光是这两个地方吕梁营的实力就不弱,而且,吕梁山地势复杂,跟太行山有的一拼,镇西卫和左卫已经失败了,卢象升自己感觉,以刘策在山东的作为,应该是倾向于不动刀兵。

    “晋西北两州五县,有吕梁营的地方全都安定,没有吕梁营的地方都乱了。”

    “哈哈哈,对,卢主事你说到点子上了。良栋,你把吕梁营的情况跟卢主事说一下,真正能决定招抚的还在巡抚身上啊。”

    谭良栋道:“吕梁营,现在有三营,一营由吴千总带,八百人,二营杜把总,六百人,三营我,六百人。”

    卢象升暗暗合计了一下,光账面上的人数就有两千人,而自己所知道的,吴敏他们在和左卫打的时候,整个刘垣圪坮的人都参战了,那么吕梁营的情况就不能只按照这两千人来看。

    “嗯,我定会把吴千总的意思和大人传达,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好好合作。”

    谈妥了以后,谭良栋让吴敏教自己骑马,卢象升也厚着脸皮说要跟着一起学。吴敏很爽快的答应了,并说谭良栋很没追求,光学会骑马有什么用,要学就要学会怎么马上作战。

    后坡空地上,谭良栋扶鞍上马后,吴敏指挥道:“两脚轻踢马腹,慢慢前进,把身子坐直,手扶稳!”

    骑马很好学,但怎么省力的骑马就是个技术活了。吴敏在教会谭良栋骑马后,便扔给他一把刀,让他拿刀骑着马感受感受。

    一圈下来后,谭良栋下了马,换卢象升上去。在卢象升骑着马走远后,吴敏说道:“良栋,骑马作战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这次回柳林,你从我这儿骑走一匹马,回去要多加练习。记住了,在马上作战,重要的是稳,刀必须要稳。”

    紧接着,吴敏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继续道:“马队马队,为什么叫马队不是叫骑兵队,就是我们在打得时候靠的是马的冲击,而不是人的力量。骑射,我们种地的终究是不如打猎的。”

    卢象升转完一圈回来后,吴敏神色恢复正常,“要勤加练习。”

    三日后,卢象升离开后坡,回京城复命去。谭良栋也牵着马回了柳林,三天的时间里,吴敏给他教了不少骑马作战的要领。

    卢象升在离开后坡时,是谭良栋送的。临走前,卢象升问道:“良栋兄弟,有一个事情我不太明白,希望你能给我解惑。”

    “你说。”

    “我在柳林外面要见你时,听外面的人说你把柳林的煤矿都给占了?”

    谭良栋看了一眼卢象升,随即淡淡道:“建斗,柳林那么大的煤矿,我是吃不下去的,我把它们都分给了矿工们。”

    卢象升默然不语,谭良栋的这一做法在正常年头是犯了大忌的,但在现在,却是增加吕梁营的实力。卢象升肯定,只要谭良栋一声招呼,整个柳林的矿工都会被动员起来,那时候那场面,将会很难收拾啊。

    回到柳林后,谭良栋把卢象升带给自己的土豆拿了出来,一颗一颗的放好。然后,立刻让人请来柳林种地最好的三个庄户。

    庄户们是第一次见土豆,这个时代的粮食作物全部都是谷物类,没有以块茎为食的。谭良栋开门见山,直接让三人在真武山上开辟一块地,把这些土豆种到地里,三人分别按照自己的习惯种,并让余生每天记录土豆的长势和三人种地的方式。

    前世的谭良栋没种过地,根本不懂得怎么种土豆,现在有了土豆种,只能让经验丰富的人去种,并且是让三个人去种,分散风险,一旦一个人出了问题把土豆给种死了也有挽回的余地。

    三个庄户家也有人在煤矿里干活,也受过谭良栋的好处,对于谭良栋交待下来的任务,自然是不敢怠慢。在真武山上各自选了块地,松地、除草,种下了土豆。

    余生也暂时从自己的思想里出来,记载土豆的生长和种植。

    在接谭良栋给的任务时,余生问道:“这土豆是什么样的东西?”

    谭良栋拿着土豆,语气中仍旧还有着一丝兴奋,回道:“这东西要是能种成功,那柳林就不缺粮了。”

    余生并不是很相信谭良栋的话,千百年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一共才培育成三种主粮,先秦时代的的粟米,两汉时代的小麦,唐宋时代的水稻,每一样农作物的培育和推广都花费了数代人的时间和心血,而现在谭良栋就拿着几个土豆想要获得大量收成,余生很怀疑。

    怀疑归怀疑,余生接了谭良栋给的任务,并劝了一句:“粮食作物急不得。”

    谭良栋明白余生的话,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长大的人思维方式很不一样。在后世,国家要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先是普天盖地的宣传,然后是各地大规模的实践,最后是逐步推广到全国,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一定会见成效。

    而在现在,天启时代的明朝,缓慢的社会节奏和低效的政府组织,根本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事。

    “不能缓,若是继续干旱下去,清河没水了,那我们就只能等死了!”

    现在还只是天启二年,真正的大灾还在以后,等旱灾遍及河南、湖广、四川、两江以后,那就真的是遍地生乱了。等到了那时候,谭良栋要么被漫山遍野的农民军给吞噬,要么加入农民军,把这个无情的世界撕碎、毁灭。

    亲自看着三个庄户把土豆都种了下去,谭良栋稍微松了一口气。没有足够的粮食,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的。

    (本章完)

第36章 36。平稳,整治() 
卢象升离开后,布政使用赈银买的粮食运到了永宁,此次运粮由吕梁营负责,这是吕梁营第一次出动大半,吴敏、杜松、谭良栋三营齐出,在汾州府和运粮官接头,分别护送粮食到方山、中阳、临县县城,三地县令在城外开设粥棚,暂时让流民们有口饭吃。这次护送粮食,是吕梁营和省府的第一次合作,过程还算顺利,粮食顺利运抵目的地,吕梁营也带走了自己的报酬三十石粮食,三个营各分了十石。

    杜松在岚县也收拢了一批人,占了一些地盘,在岚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过杜松不是谭良栋,在岚县行事很是张扬,一点都不给岚县县令面子。岚县县令对杜松无法,只能是不断的给布政使告黑状。

    布政使在赈完粮后,勉强稳住了晋西北的局面,对岚县县令递上来的报告不予理睬。在朝廷确定了山西新的巡抚人选后,布政使便不能再插手地方上的军事了,这是规矩。只要吕梁营没有做出明显反叛的事,就只能由着他们。

    京城,卢象升去户部复命后便去见了刘策。刘策为了等卢象升,在京城多逗留了两天,因此一见卢象升,就直接道:“建斗,有什么看法?”

    卢象升沉着道:“吕梁营势已成,晋西北的稳定需要吕梁营来镇着。”

    “那……朝廷的卫所,是彻底残了?”

    “不残也快了,吕梁山地势不平,到处都是山沟,真打起来得不偿失。”

    刘策沉思了一会,慢慢道:“说得有些道理,山沟里打仗别扭得慌。”说完这句话后,刘策继续笑道:“建斗,你去过中阳县没?”

    “路过几次。”

    “嗯,那你回去有时间就了解了解这个地方。”说完刘策就走了。

    卢象升没想到刘策的动作这么快,看来现任的中阳县令要倒霉了。

    不提京城这边的事,且说谭良栋,在运完粮后,柳林周边的流民大幅度减少,便把设在外面的路卡给撤了,换成一般的巡逻队。

    布政使的赈粮让晋西北的局面平稳下来,柳林到交城的商道开始进入忙碌阶段,通过交城购煤的商人越来越多,谭良栋便加大出煤量,一时间,整个柳林所有的矿工都开始生产起来。

    由于谭良栋在煤矿实行了新的班组管理模式,废除了老旧的把头一把抓的模式,减去了把头这一中间层,矿工们的收入比过去涨了一小截,不少人手头上开始有了余钱。

    谭良栋能明显感觉到人们的手里有了钱,原先的砖厂主要是给炼铁坊和真武山上的大营烧砖,现在已经有一少部分是卖给想要在平地上盖房子的矿工,也算是给砖厂带来一些收入。

    发生在柳林的变化,让谭良栋明白了以前曾学过的一句话,工业化,是让人们富裕,人们富裕了才有钱去消费工业品,工业品的消费又反过来促进资本进入工厂,扩大工业化,资本同工业结合,才是资本主义。

    但凡事都有好有坏,矿工手头有了钱,让柳林的经济活跃起来,但也带来了一些很不好的东西。

    真武山大营,谭良栋在第三营外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维持柳林秩序的队伍,称为警察队,取后世之意。警察队的负责人是李鹤轩,原先是个矿工孤儿,父母都死于矿难,自小在柳林长大,对柳林的地形和人都十分熟悉。他原本的名字叫作李狗蛋,但在成了警队队长后,感觉自己的名字有点镇不住场子,在和余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瞅了个机会找到谭良栋,让谭良栋给自己取个名字。

    谭良栋哪会正儿八经的取名字,便找了个不知从哪听过的一个名字,给李狗蛋更名为李鹤轩。还别说,李狗蛋改叫李鹤轩后,还真喜欢上了这个名字,觉得李鹤轩三个字总有一种特殊的意味。

    “把总,五月份开始,穆村一带便出现一些小赌坊,一些矿工下工后便去赌钱。六月,也就是这个月,乌鸦岭上出现了窑子,位置比较隐蔽,去的矿工没有去赌钱的多。”

    谭良栋侧了侧身子,饱暖思**啊,有些人生活刚有点转变,一转身就又掉坑里了。赌坊和窑子,就是两个无底洞,多少钱都不够填的。

    李鹤轩看着谭良栋面无表情,轻声道:“把总,我们该怎么做?”

    “有没有查到是什么人开得?”

    “窑子还不清楚,不过赌坊是柳林的几个大掌柜开的。”

    大掌柜,若不是李鹤轩说起,谭良栋都有些忘了这些掌柜的存在了,暗自摇了摇头,说道:“鹤轩,你去把那些掌柜们请来,好没跟他们谈谈心了。”

    老贺家,掌柜的已经半年没出门了,谭良栋来柳林已经半年多了,在柳林的地位愈来愈稳固,老贺家掌柜不想触谭良栋的霉头,没事的话就基本不出门,尽可能地当个隐形人,避免被谭良栋惦记上。

    李鹤轩的上门让老贺家掌柜一脸迷糊,不知道这所谓的警察队的队长要来干啥。

    一进老贺家,李鹤轩就说道:“贺掌柜,我们谭把总有请。”

    老贺家掌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也不好问,只能跟着李鹤轩走,一路下来,五家掌柜都被请上了真武山。

    再次见到谭良栋,老贺家掌柜能明显的感觉到谭良栋越发的沉稳了,一双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一样。

    谭良栋笑着请五位掌柜坐了下来,说道:“诸位,好久不见了,这段时间过得可还好?”

    老贺家掌柜回道:“谭把总说笑了,这日子就是瞎过,哪有什么好不好的。”

    “是啊,日子就是瞎过,看来贺掌柜经历丰富啊。这次,我找大家过来,就是聊聊天,聊聊关于柳林的一些事。”

    另一个掌柜应道:“谭把总聊什么,你说。”

    “柳林,有三个地方的煤最多,一个是穆村,一个是乌鸦岭,还有一个是兴无。前段时间,穆村出现了一些小赌坊,专门做矿工的生意,不知道各位掌柜知道这不?”

    老贺家掌柜赶紧摇头道:“谭把总,我们这大门不出二门不买的,哪知道这事啊。”

    “贺掌柜,先慢点回答我的问题,我还没问完。这赌坊开张没多久,乌鸦岭上又出现了窑子,掌柜们,这件事你们知道不?”

    掌柜们沉默,有的一脸疑惑,有的满头冒汗,还有的神色慌张。见众掌柜不说话,谭良栋继续道:“我不管你们知不知道这些事,给你们三天时间,让负责这些东西的人来见我!你们回去以后,好好的查查你们的家里,有时候自己不干,不代表你家里人不干。”说到这,谭良栋看了一眼贺掌柜,老贺家是柳林现在财力最雄厚的一家,赌坊的大头可是老贺家出的。

    “鹤轩,你去盯着赌坊和窑子,只要有人出来,不管是什么人,先抓了!”

    “好!”

    赌坊,谭良栋可以容许存在,小赌怡情,有时候也是不错的娱乐方式,但是,这些人开赌坊,那是冲着放高利贷、印子钱去的,不逼几个家破人亡的事出来才怪了。窑子,是谭良栋绝对禁止的,这个时代有哪个清清白白的姑娘愿意进那个火坑,特别还是在黄土高原这一块,那些接客的姑娘们,不是被拐卖的就是被强逼的,这样的恶性事件,谭良栋绝不容许出现!

    三天后,最先赶过来的是老贺家掌柜,贺掌柜是聪明人,知道赌坊和窑子已经触犯了谭良栋的底线,回到家后便召集了自己的亲戚,很严肃的问了这件事。果然,是他的二弟参股了赌坊,并且还是个大股东。贺掌柜希望自己的二弟可以主动去找谭良栋,并能退出自己在赌坊占的股份。不过可惜的是,贺掌柜的二弟不肯退,还威胁谭良栋说是自家的背景有多深。

    贺掌柜很现实,自家再有背景那也只是背景,又不是实力,为了避免被牵连,便把自己的二弟告给了谭良栋。兄弟分家分了几十年,感情已经很淡了。

    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