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都在看罗信的笑话,看着罗信怎么死!
而一些文官,却已经提前开始上本,痛斥罗信,张居正,陶大临等人滥杀无辜,为官暴戾,特别是徐党,将所有的火力就集中在罗信的身上。
只不过这些风传也好,奏章也罢,此时还都在路上。北方,特别是京城,还没有人知道。即便是嘉靖帝,也还没有收到消息。
无论是嘉靖帝,还是徐阶好高拱,实际上对罗信都不放心,他们都不仅在罗信的身边埋有钉子,而且还派出另一波人,监视罗信。
但是,罗信他们去的地方山高路长,便是另一波人得到了消息,想要送回京城也需要时间。而且王翠翘的人早已经将这三方人盯的死死的。
罗信吩咐王翠翘,嘉靖帝的人盯着就好,不要管。因为即便是嘉靖帝得知了消息,也不会泄露出去。但是对于徐阶和高拱的人,那就一个字:
“杀!”
所以,高拱和徐阶派出的心腹,都死在了途中。一直到罗信带着大军都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徐阶和高拱才从南七省文官的弹劾奏章中,得知了罗信等人在南方究竟做了什么,现在在哪里?
徐阶和高拱当即就感觉到一丝阴谋。
罗信再怎么嗜杀,也不可能在上战场之前,把所有的将领都给杀了。这是自毁长城。
这一定有阴谋。
但是……
会是什么阴谋呢?
北方?
徐阶和高拱两个人思索了一天,从早晨到黄昏,终于心中灵光一现。
北方真的有战事吗?
为什么诸大绶没有去南方,而是去了北方?
这些日子,他们两个都一心关注南方,毕竟那是罗信要去做的事情。如今在朝堂上,也只有罗信能够吸引他们两个的注意力,而且还必须注意。
因为他们两个已经隐隐地感觉到罗信强大了起来,如今在朝堂上,已经不是徐阶和高拱的双雄会,而是徐阶,高拱和罗信的三足鼎立。
原本罗信的实力在这三足之中要差上不少,但是最近似乎罗信得到了嘉靖帝的信任,这就让罗信腰杆直了很多,也让徐阶和高拱忌惮了很多。
罗信离去了这么久,没有一点儿消息传回来。这这么会不让徐阶和高拱担心?
就算张居正和陶大临有罗信的监视,传递不了消息回来,但是自己可是暗中派出去一批人,那些人呢?
久久得不到消息,让两个人心中越来越不安。直觉这是一场大阴谋。
毫无疑问,罗信他们的大军行进方向是北方,如此罗信的目标也应该是北方。
那么……
阴谋也就应该在北方!
北方!
罗信究竟在那里布了什么局?
这两个人一旦将注意力从南方调到了北方,没有用上三天的时间,便弄清楚了前往北方的诸大绶在干什么。
特么的,他竟然在丈量土地。
罗信这是要做什么?
两个人更是觉得不妙,心中便浮现出一个令他们自己都十分震惊的念头。
北方真的有战事吗?
两个人瞬间就注意到了关键的问题,随即便以最快的速度,派出心腹,前往边关和高丽接壤之处。
罗信已经派人通知王翠翘,不要在针对徐阶和高拱的人了。因为此时罗信带领的大军已经进入到了北方,早就得到消息的诸大绶已经前来迎接,而且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当这些江浙的士兵得知他们并不是来打仗,而是要在这里变为百姓定居,便慌乱了起来。可是随后听道每个人可以分到一百亩良田,一下子又欢呼了起来。
这个时代的百姓要求很低。
只要能够活下去就行了!
而如今呢?
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还能够获得很好,有了自己的田地,一股幸福感就降临了。欢呼之后,也就静下来继续听罗信讲话。那幸福感就更浓了。
朝堂不仅给他们分田地,而且还会派人将他们的家人都接过来。
罗信自然不会将这些兵丁都定居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也没有那么多地啊!
而且到了北方之后,罗信还把一个个卫所打散,重新编户,一路前行,安排好一批人,带着队伍便继续前行,安排下一批人。而在这个时候,南方其他六省的卫所士兵距离北方也越来越近了。
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徐阶和高拱已经不知所措了。
以他们两个人的智慧,只要细细一想,便明白了罗信的全盘计划。
悄无声息地将裁军之事做完了。
哪里有什么高丽犯边,哪里有什么草原移动,这分明就是陛下和罗信合作出来的计谋。
裁军没有什么,计谋也没有什么,有什么的是,这一切他们这两个内阁都不知道。
这就太特么的操蛋了!
他们两个是谁?
内阁啊!
这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陛下对他们两个的不信任啊!
在嘉靖年间,失去了嘉靖帝的信任,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
那就看看严嵩的下场吧。
这个时候,他们两个要怎么做?
给裁军下绊子?
别闹了!
恐怕这个时候,嘉靖帝正紧盯着他们呢!
裁军对于大明和嘉靖帝来说,那是天大的事情,如果因为他们两个搞小动作……
实际上,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没有了机会。如今罗信已经开始给江浙的卫所士兵分田地了,计划已经开始实施,想要阻拦破坏的机会已经非常少了,几乎就是不不可能了。
“又让这小子成功了!”
*
*
第1284章 老君观()
徐阶和高拱忍不住都在自己的府中骂道。 .更新最快
他们两个在背后痛骂,罗信却是一点儿都不敢放松,很多事情越是到了最后,越是愿意出事情。所以,这些日子,罗信几乎是每事亲躬,身心疲劳至极。好在在罗信亲躬之下,一切都顺利地进行着。
当江浙的兵丁安排一半的时候,陶大临带着江西的卫所士兵进入到了北方。他们一路上向着罗信所在的方向行去,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那些分到田地的卫所兵丁,此时正在盖房子。
为了能够将这次裁军顺利地进行下去,嘉靖帝也不小气了。除了罗信抄家的银钱之外,朝堂也拿出了不菲的银钱,分发给兵丁,让他们盖房子,而且还送了当年的粮食种子,让他们种地。
实际上,精明的嘉靖帝心中非常清楚,看似为了裁军,朝堂拿出来大量的银钱,真正计算起来,朝堂绝对不亏。因为如果不裁军,朝堂每年都需要拿出大量的银钱作为军费,但是裁军之后,朝堂却不用再拿出一分军费,只是一年省下来的银钱,就足够这次裁军的花费了。
陶大临见到了罗信,心情很是复杂。但是高兴还是居多,看眼前的模样,这次裁军是成功了。如此,就算是罗信领了大功,他们也少不了功劳。而且这次他们这些人可都是独自领军前往各地,完美的将卫所士兵带了过来,这绝对是大功。
罗信和诸大绶摆酒为陶大临接风洗尘,然后划出了一片区域,让陶大临主导江西卫所裁军分田地的事情。陶大临慨然应允,心中自是高兴,他不怕罗信给他事情做。裁军做到这份上,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一份功绩。
罗信主导裁军的事情终于传播了出去,让文武两界瞠目结舌。而张居正,陈瑾,温应禄,周玉,张洵也先后来到了北方,裁军之事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
来来回回,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分田地还在进行之中。但是罗信又率领着北方卫所三十五万大军,带着挑选出来的南方卫所代表和众多的家书,再一次向着南方行去。
这一次是去将南方卫所的那些家属迁移到北方,不会再有什么危险,却是一个十分繁琐和辛苦的事情。
同行的还有张居正,陶大临,陈瑾,温应禄,周玉和张洵。将分田地的事情都交给了诸大绶。而此时这件事已经不用再保密了,各个衙门也参与了进来,陶大临只是作为一个统筹和监督的作用。倒是比之前轻松了许多。而且他也是一个大才子,对于罗信等人离开,却也不在意。反倒是极为兴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中,他深知这是自己的一次磨砺,也是自己的一次难得的资历。
进入到南方,罗信等七个人再次分开。三十五万军队首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十万人,这十万人是要留在南方的,罗信将他们分成了七部,驻守七省。剩下的二十五万人也分成了七部,分别跟着罗信和张居正等人,这些人是要保护卫所家属前往北方落户。
事情很顺利,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裁军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便也没有人下绊子,只是那些文官依旧抓住罗信杀了大量武官的事情,不停地弹劾罗信。
罗信完全不把这些弹劾当作一回事儿,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自己的计划。那些卫所的家属见到了自己熟悉的卫所代表,听着卫所代表兴奋的描述,再看到自己收到的信件,一个个也都兴奋了起来。
原本以为自己的儿子,丈夫去了北方就再也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根本就不是去打仗,而是脱去了军籍,变成了农户,最重要的是自己家有了一百亩良田。每家立刻都忙乎了起来,收拾东西,开始北迁。
匆匆又是半年过去,裁军之事总算告一段落。锦衣卫和五军营早已经回去,在将卫所家属保护到北方之后,他们就返回了京城。但是罗信等人却是留在了北方,后续的问题有很多,总要有始有终才能够算是凯旋而归。
但是,罗信却是年底不得不回京城。嘉靖帝来旨意召罗信回京,罗信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好将结尾的事情交给了张居正和诸大绶等人,带着自己的一百家丁,返回京城。
罗信和这五十个家丁都是久经沙场之人,所以也不在乎是否露宿。这一路上,都是白天赶路,到了晚上,碰见村县就入住,没有碰到,就露宿。生一堆篝火,打一些野味,罗信竟然有了一种野游的趣味,紧张了一年的精神得到了彻底的放松,脸上每天都流露着笑容。虽然已经是冬季,罗信却是兴致盎然。
“老爷,今年的冬天似乎和去年一样冷啊!”鲁大庆骑在马上,每说一句话,口鼻都喷出热气。
“小冰河啊!”罗信叹息了一声。
“老爷,什么叫小冰河?”
“说了你也不懂。”
罗信突然没有了说话的兴致,一想到小冰河时期,这些日子的兴奋便突然消失。鲁大庆倒是依旧乐呵呵的,并没有因为罗信说他不懂,而有丝毫沮丧。在他心里,罗信就是神明,什么都懂的神明。罗信懂的事情,他不懂,这太正常了!
“老爷,下雪了!”另一旁的万大全抬头望着天说道。
罗信抬头望去,便见到巴掌大的雪片从天空中飞舞了下来,不由叹息了一声。
“又是一个寒冬啊!”
“老爷,我们错过了宿头。”鲁大庆道。
罗信对北方这条路很熟悉,略微思索了一下道:
“五里之外,有一座老君观,我们就去那里住上一宿。”
老君观。
带罗信等人来到了老君观的时候,大地已经一片雪白。老君观在一片茫茫的大雪中,显得迷离。
“老爷,有人。”万大全双目眯起,望向了老君观。
此时罗信也看到,在老君观外的大树上,拴着十几匹马,待靠近之后,便发现那十几匹马都是上好的战马。
*
第1285章 夜谈()
里面的人听到了外面的马蹄声,便见到两个大汉从里面走了进来,喝道:
“来人止步。”
“止个球步!”万大全大声骂道:“这老君观是你家的不成?让开,我家老爷要进去休息。”
对面大门内哗啦啦有涌出来十几个人,见到罗信这边竟然有一百人,而且个个彪悍,不由气势一弱。其中一个为首的壮汉,目光落在了罗信的身上道:
“这位先生,你们可以去东西偏殿。”
“进去再说!”
万大全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按住了刀柄,大步向前。门前的十几个汉子见到万大全等人彪悍,人数上又超过他们太多,便脸色难看的让开了道路。
罗信进入到院子里,万大全摆摆手,便立刻有两个家丁去了东西偏殿,然后回来道:
“万大哥,东殿已经破漏,而且也住不下这么多人。”
万大全对两个人说道:“你们各自带四十人住东西偏殿,我带二十人和老爷住主殿。”
然后转身对罗信道:“老爷请。”
罗信点点头,举步向着主殿行去。那十几个壮汉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也向着主殿行去。罗信一步踏入大门,目光便是微微一缩。
此时在大殿内有着三个人,坐在一堆篝火旁,一个书生,两个壮汉。而此时那三个人的目光也向着罗信望了过来。罗信此时已经恢复了平静,含笑拱手道:
“萍水相逢,也是有缘,打扰了!”
那个书生神色微楞,很快便如沐春风,回礼道:
“这老君观又不是我的,我只不过比贤弟早来一步,哪里开的打扰。”
而此时,万大全他们已经拾了一些木材,在主殿的另一边生篝火,那书生便道:
“贤弟先来这边,暖暖身子。”
罗信拱手道谢,然后来到了那书生的对面坐下。万大全他们并不是军队众人,都是罗信的家丁,穿的也都是寻常衣服,而罗信也是一身儒衫。但是,罗信那多年养成的一身官位和万大全他们身上散发的军旅气息却也掩盖不住。那书生含笑道:
“贤弟器宇轩昂,非常人。”
罗信含笑道:“不过是家里有几个钱,家父又关心小弟的安危,所以便是出去游历,也会派如此多的人护卫,小弟不胜其扰。我观仁兄也是名士风流啊!”
“士林一散人罢了!”书生含笑摇头道:“不过,寒夜难熬,今日遇到贤弟,便是一场缘分。长夜漫漫,你我畅谈一番如何?”
“小弟也正有此意,我们谈什么?”
书生双目微眯道:“国事如何?”
罗信笑道:“如今大明识海靖平,国富民安,正是大明盛事降临,又有何国事可谈?”
“非也,非也。”书生摇头道。
“仁兄有何见教?”罗信诚恳问道。
“我们先是贤弟口中的识海靖平,我却不这样认为。大明南北两处,不外呼北方草原和南方倭寇。至于所谓的高丽和那些土司都不足为虑,贤弟以为如何?”
“不错!”罗信点头。
“咱们先说北方,如今看似祥和,朝堂和草原开互市,仿佛再也不会有战争。但是,不知道贤弟有没有注意到,草原已经再一次统一了。”
“听说过。”
“贤弟想必也是熟读史书之人,纵观历史,每次草原统一之后,便是草原对我们大举入侵之时。贤弟觉得距离草原入侵大明的时间还会远吗?”
罗信点头,脸上露出了赞同之色。
罗信此时很佩服对方,纵观历史确实是这样,所以历代皇帝针对草原,不仅仅要打,还要分化,让草原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一旦没有达到这一点,让草原统一了,便是大规模战争的开始。
见到罗信点头,脸上露出赞同之色。那书生的眼中现出一丝得意,继续说道:
“所以,大明的北方只是虚假的和平,暴风雨前的宁静。可笑整个大明没有人看到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南方。贤弟,看你的模样也是时常游历天下吧?”
“嗯!”罗信点头。
“东南可是去过?”
“去过。”
“可看过市舶司的繁荣?”
“看过。”
“我若是说那也是一个虚假的繁荣,贤弟可信否?”
“说说看!”
“不知道贤弟有没有听说,在海外出现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占据台湾,征服了马六甲,琉球,日本,已经变成了一个海上大国?”
“听说过!”罗信的眼中现出奇异之色,心中对对方更是看重。
“贤弟试想一下,一个倭寇都让大明东南风声鹤唳,那么一个强大的海上大国兴起,他会不觊觎大明吗?
所以,东南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如果南北同时爆发战争,你贤弟觉得大明会如何?”
“不简单啊!”罗信心中暗道:“只是你不知道如今的草原和海上都掌控在我的手中,我未必能够让他们永远不进攻大明,但是在我有生之年,却可保大明和平。”
只是罗信的脸上却保持着一种凝重点头道:“仁兄说得不错。”
“我们再来说说大明陛下。”
“大明陛下有什么可说的?”
“呵呵……”那书生笑了两声道:“以贤弟的智慧就不要装不懂了。”
“还请仁兄指教。”
“指教不敢当。”那书生摆摆手道:“你心中也明白,只是不敢说罢了。”
“小弟不明白。”
那书生摇了摇头,一副我都看透你的模样说道:
“陛下寿元将尽。”
罗信的脸色就是一变道:“仁兄慎言。”
“没什么可慎言的!”那书生微微摇头道:“也只有百姓不知道,实际上朝堂的官员几乎都知道。”
“那仁兄是怎么知道的?”
“这还用想吗?”那书生淡淡地说道:“当今陛下是什么性子?只要他没有觉得自己要死了,他会立储君吗?
如今虽然还没有将裕王立为储君,却开始让裕王参与国事,而且将景王赶出京城,去了封地。这已经是立储君了。所以,我能够看出陛下寿元将尽,并不困难。”
*
*
第1286章 回京()
罗信默默无语,他知道对方说的并不是实话,但是这番推测也绝对有道理。
两个人都不再说话,那书生似乎在酝酿着什么言辞,罗信似乎是在思索着书生那番话给他带来的冲击。
只有两个人中间的那堆篝火噼啪作响,升腾的火焰,让两个人的面孔都变得隐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