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8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在朝廷的用人需求上边需要选拔怎样的人才,学子就会变成那样的人才。

    朝廷只考四书五经,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选拔出来的人才,就只会四书五经,必然导致其他杂学式微,必然出现文贵武贱。

    科举存在的弊病,杨济和宇文温议论得很清楚,那么,明德年间诞生的新科举,会是怎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呢?

    杨济很想知道效果如何,天子任命他为学政观察使到河南监考,正是有这一用意在里面。

    需求决定“供应”,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就决定了选拔制度选上来的人有什么样的才能。

    四书五经成书的年代,可没有蒸汽抽水机、蒸汽起重机、火轮船,没有流通券、有轨马车、大型矿场和工场,没有各种贸易公司,没有各种轮船招商局。

    国家越来越离不开这些新式技术、新式设备以及新兴产业,执政者想仅靠着四书五经治天下,根本就不现实。

    一个只会“之乎者也”、掉书袋的官员,面对各类新式技术、设备及新兴产业,只会如愚夫般不知所措。

    朝廷需要“新式官员”,所以新的科举制度,必须选拔出“新式人才”。

    那些经学传家的世家子弟,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蒸汽机、火轮船以及各种变革,其原本具备的学问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和寒门子弟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对此,杨济颇为期待,想要看看全新的学政、全新的科举制度,最后会为朝廷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

    。

第二百九十一章 座师() 
    豫州悬瓠,豫州总管府考试院,观察使杨济正在监督试卷的选题事宜,试卷选题由礼部选定的主考官主持进行,根据考试级别的不同,选题的难度也有不同。

    那一世,大明的科举,正式考试是乡试、会试、殿试,但在乡试前,还有个“小考”,也就是童子试,算是参加乡试前的资格考试,所以,这个时代的科举,同样以此分为四级。

    如今的科举,除了最高一级的殿试比较特殊,其他三级考试的试题,原则上都不由考官拟定,而是考官从题库中抽取,名为“统一出题”,又称“统考”。

    试题的抽取过程形同抽奖,也就是“抽号”。

    眼下,杨济现场监督选题,选题的抽号方法很特别,是用轮盘来抽:

    一个水平放置的转盘,中间高边缘低,盘分十二格,即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格对应一个字。

    转盘转动,然后在其圆心上方投下铁珠,铁珠滚到哪个格子,就记下这个格子的字,譬如“巳”。

    再连续投三次,得仨字,譬如依次得“卯”、“寅”、“酉”,那么前后四次抽得的字,依次排列成为“巳卯寅酉”。

    这就是编号,据此可在题库查到对应题目内容及答案。

    十二字,投四次,其排列组合有二万单七百三十六种结果(编号),没有超过题库对应类别的题目数量,故而不会出现空号。

    所以考试出题,题目不需要主考官来拟定,都是从题库“抽号”,而题库的实体,是堆积如山的无数小册子,由礼部校对、定版、刊印。

    题库的题目数量浩瀚如海,根据考试级别分类,足够每次考试所需,而题目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

    这样的题库可不简单,是礼部组织大量学者,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拟定的知识点及考点出题,然后将题目汇总。

    选题是从题库里“抽号”,如此一来,主考官实际上不会对题目的拟定有什么实质影响,天下各地的同等级考试(童子试、乡试),其难度都能保持一致。

    不会出现某地因为主考官比较挑剔、导致所出题目特别难的情况,也不会因为某主考官过于宽容,导致出的题目难度下降。

    如此设计,煞费苦心,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杨济如是想,他作为观察使,当然要监督试卷的出题以及印刷,而肩负监督之责的人,还有御史台的御史,此刻在场的御史为骨仪,算是和豫州悬瓠有缘。

    骨仪祖上来自天竺,所以样貌有别于中原人士,为人刚正不阿,有风骨,在御史任上多有弹劾,让许多官员闻之色变。

    此刻,骨仪和杨济都盯着主考官往转盘里投铁珠,抽出来的号码,由吏员进行登记,并且由另外两人核对。

    登记好的号码,会由另几名吏员进行整理,然后对照条目,在题库(小册子)里找出题目及答案,接着交由主考官核实,当天就交由印刷场进行试卷的印刷。

    整个过程,相关人员都要对外“隔离”,不得与外界接触,日常起居有专人负责,接受监督。

    试卷印刷过程也要接受监督,官府会派出士兵将印刷场围得水泄不通,当试卷原版抵达之后,所有印刷场员工,就会与外界隔离。

    他们要争分夺秒,进行排版、试印、勘误、再次排版、试印,确定无误后定版,开始批量印刷,赶在开考前将试卷印刷完毕。

    届时,官军会押送考卷抵达考场,谁敢冲撞队伍,谁就要倒霉。

    整个流程,杨济不需要全程紧跟,只是“观察”而已,但御史骨仪,以及礼部自己派来的监督官员,需要“如影随形”。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绝不允许有人内外勾结,提前泄露试题。

    这样的一个流程,看起来很繁琐,但因为之前已有试行了十余年的考试选拔,礼部根据多年的经验教训,将整个流程制度化,每个环节都分得很清楚,对于监督者来说,看着流程图就会对如何有效监督一清二楚。

    杨济已将流程图记得烂熟,此刻见着抽号正常进行,琢磨起考题来。

    考试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

    主观题是让考生自己答题,以表达对试题的理解,试题的题型有简答题、论述题等,论述类题目,其得分高低得由主考官判断,人为因素较大。

    客观题,是固定应答型试题,有标准答案,这种题目让考生从事先拟定的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题型有判断题(是非题)、选择题(单选、多选)等。

    除此之外,还有填空题,如明经科的填空题,就是将一段经文的某段话留空,让考生填写,这实际上也是有标准答案,考的是考生对经文熟悉与否。

    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试卷有足够的知识覆盖面,阅卷、评分完全避免阅卷考官的个人因素干扰。

    如何安排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关系到考官在考试中的作用,为此,清流们吵得翻了天,最后朝廷还是确定了题库出题、客观题占主体这一原则。

    如此一来,主考官实际上不是出题者,纯粹是阅卷者,按照标准答案给糊名的试卷打分,只有到了论述类题目,才有些许“自由发挥”的余地。

    若一个考生把客观题都作对,那么即便自己的论述题答案不入考官法眼,也不会明显影响总体成绩。

    这样的设计,让主考官没道理成为上榜考生的“座师”,当次考试(乡试、会试)考生能上榜,不能说是主考官“慧眼识英才”。

    因为只有一个人,才有资格成为考生的“座师”,那就是天子,其他各级考官,不过是拿着答案打分的“员工”。

    通过殿试的考生,是天子门生,而不是某个主考官的门生。

    殿试的考题由天子拟定,至于这题目是天子从其他人拟定好的题目里选,还是由天子自己定,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宽度”、“深度”都够大的题库,而这样的题库,花了近二十年,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最后才建立起来。

    这项工作艰难无比,首先光是按四个级别定题目难度,就让学者们吵得面红耳赤,因为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个问题的难度判断不同。

    诸如刘炫、刘焯这样的经学名家,看什么问题都觉得容易,总不能按照这两位的标准来给题目定难度。

    既然要定一个标准,那么如何定这个标准也得有个“标准”,所以光是为了“标准”,就折腾了许久。

    其中艰辛,杨济有所耳闻,只叹为了科举这种子能发芽、茁壮成长,天子苦心准备了那么多年。

    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准备,明德年出现的科举制度,有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收效如何,还得以事实说话。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三科联考() 
夜,印刷场内灯火通明,考试试卷的印刷进行到校对环节,经过初次排版、试印的试卷,需要经过仔细校对,看看有无错漏之处,待得确定无误之后,才会定版。

    校对工作,主要由考官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助,御史骨仪作为监督者,守在印刷场内,要等试卷正式印刷完成后封存,他的职责才算告一段落。

    考试在即,考场的准备情况,由观察使杨济负责监督,所以杨济不能入印刷场内巡视,而骨仪既然在印刷场监督,就不能外出。

    这是为了实现“内外隔绝”,免得监督者监守自盗、泄露试题。

    骨仪看着厂房内忙碌的人影,掏出怀表看了看,见着时间充裕,心中稍定,随后就着灯光看起《考试大纲》来。

    朝廷定科举,开科取士,以考试选拔人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古来未有,骨仪觉得比起九品中正制要好得多。

    又因为科举考试资格不需要官员推荐,考试试卷实行糊名制,隐去考生姓名、籍贯,所以尽可能做到了公平、公正。

    关于考试资格是否需要推荐、试卷糊名有无必要的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称这种做法很容易选出成绩好但道德败坏或者容貌丑陋的考生,所以强烈要求参加考试必须有推荐、试卷不该糊名。

    但若不取消资格举荐、试卷糊名,实际操作起来,这样的考试选拔哪里能确保公平、公正?

    要得官员推荐以获考试资格,可想而知会是什么人获此殊荣;若不糊名,那么考试过关的人当中,又能有多少寒门学子?

    所以,考生参加考试不需要推荐,试卷必须糊名,以确保公平和公正,并体现朝廷不分贵贱、选拔天下人才的决心。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朝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最后上榜者授予官职,这样的官,牧守地方时要在任上劝农桑、兴教化,若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要来有何用?

    所以,科举设三个科目,不是选拔“单科人才”,而是要选“全科人才”。

    三个科目,是为明经、史传、明算。

    明经科,考的是考生对儒学经典的知识掌握程度,考点和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四书五经上。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史传科,考的是考生对三史、三传的知识掌握程度,三史即两汉书、三国志,三传即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

    三传实为对《春秋》的详解,也是儒学经典,《春秋》为鲁国年史,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所以有了三传。

    明算科,考的是算术,涉及内容颇广,考点除了《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周髀》、《五经》、《缀术》、《缉古》等算书内容,还有西阳算术。

    西阳算术,是源自黄州西阳的新算术,其计算方法别具一格,计算工具之一为算盘,当然,西阳算术不排斥筹算。

    朝廷设科举三科,是为了确保选拔的人才具备应有能力,骨仪清楚记得天子关于三科的说法,那就是

    不明经义不知礼义廉耻,无以兴教化;不明史传,何以知忠义、兴衰;不明数算,何以知盈损、推演。

    所以,如今实行的科举考试,明经、史传、明算三科必考,是为“三科联考”,考试成绩为百分制,考生的三科成绩相加得总分,以总分排定名次。

    若出现总分相同者,看各自单科成绩最低分谁低谁就位居其次。

    如此设置,首先确保了考生想上榜就得不偏科,其次,避免了考生死读书,因为明算科考的内容可不简单,各种应用题,考的就是实际应用中的算术知识。

    考卷中的算术题,算田亩面积、租税已经不算什么,明算科考的算术应用题,涉及工程土方、河渠开凿、天文历法、粮草调动及供应、漕粮水陆转运、市舶商税以及港区货物吞吐量等等。

    解这种应用题,用传统算术也能做到,可若是用“西阳算术”,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考试是有时间限定的,若用珠算,以西阳算术解应用题,可以确保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将题目做完,至于那些只掌握了传统算术及筹算的考生

    如果足够熟练的话,应该也能到。

    骨仪想到这里,看着《考试大纲》内关于算术的内容,不由得期待起来算术是科举必考科目,这意味着上榜的考生,不会是读书把脑子都读坏了的书呆子。

    中选后任用,从事军需供应、漕粮转运到修建水利工程以及计算税费,都没有问题,即便日后任上不需要自己来做计算,也不会被胥吏欺瞒。

    更重要的是,算术学得好,能让人思维灵活,锻炼推理能力,明经、史传二科还可以靠死记硬背来提高考试成绩,明算科可不行。

    而西阳算术,对于一个有算术基础的学子而言,其实不难学。

    只要在求学社等学社请了教师,按着教材学习三年,期间勤做习题,就能很快掌握这门算术,至于珠算,同样如此。

    对于那些毫无算术基础的人来说,只要不是愚笨之辈,勤学苦练六年足矣,而且不会和学习经、书、史、传冲突,可以作为调剂穿插着学,让脑袋换换思路。

    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而如今已是明德十二年,朝廷已近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天下学子适应。

    明经、史传、明算三科,涉及到的典籍,都有礼部刊印版,涉及到的教材、习题集、试题集,也都有经过礼部校核后的刊印版。

    相关书籍,早已在天下各地大规模销售,只要有心,就一定能买到或借到,《教学大纲》亦是如此。

    看着一旁案上放着的《教学大纲》(分册),骨仪忽然想起了那一幕。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日,他看见身披铠甲的西阳王,和时为王府佐官的王頍坐在悬瓠城头战棚里,拿着《教学大纲》草稿,激烈讨论着。

    城外,是十余万敌军围城,围得水泄不通。

    悬瓠外无援兵,敌我兵力悬殊,形势岌岌可危,距离解围遥遥无期,而尚在潜邸的天子(时为西阳王),还有心思琢磨《教学大纲》。

    此时此刻,回想起当日情景,让骨仪感慨不已,他觉得天子如此执着,费尽心血浇灌出来的科举幼苗,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立于天地之间。

    。

第二百九十三章 乡试() 
    上午,悬瓠城内万人空巷,沿街站岗的士兵组成人墙,奋力维持着秩序,将汹涌的人潮挡在街边,以便腾出道路,让参加乡试的考生能够前往考场。

    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悬瓠城内居民拖家带口,聚集在街边翘首以待,观看读书人上战场。

    众目睽睽之下,一个个身着布衣的考生空着手,神态各异的走在街上,向着前方考场匆匆而去,街边,除了看热闹的旁观百姓,还有许多考生的亲友,眼巴巴的看着考生进入考场。

    无数人在默默祈祷,祈祷佛祖保佑,保佑自己的亲友能够在这次乡试中榜上有名,得举人身份,进入下一轮考试,也就是会试。

    今年是明德十二年春,大周科举的第一次乡试在各主要总管府治所正式开始,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先过这一关,方才有机会进京赶考,做天子门生。

    天子求贤若渴,开科取士,以考试选拔人才,此为“科举”,最后金榜题名者,便是天子门生,前途无量。

    科举考试,不问考生郡望、家世、阀阅,只看考试成绩,所以今年春天举办乡试的消息传开后,天下莘莘学子翘首以盼,就等着过关斩将,榜上有名,踏入仕途。

    科举考试,分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只有在殿试中选,才能鱼跃龙门。

    经过数年宣传,如今寻常百姓都知道,读书人要参加科举,须得先通过“童子试”,取得童生(或称生员、秀才)身份,才能正式参加乡试。

    乡试,是在各总管府治所进行的考试,各总管府治下州郡童生,通过乡试后,便取得举人身份。

    会试中选成了举人,就能赴京赶考,参加尚书省礼部主持的会试,若在会试中榜上有名,那就是贡士,有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于皇宫内举行,据说天子为主考官,满朝公卿作为见证,最后中选者,称为进士。

    进士之中,排第一名者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马上就有官做,还是时常在天子眼前晃悠的京官。

    如此入仕途径,让所有读书人为之痴狂,可想而知科举的竞争会有多激烈。

    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书人要先通过童子试获得童生资格,才能参加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竞争同样激烈。

    去年春秋两季,各主要总管府就在下辖各州州治举行了春秋两次童子试,获得童生资格的读书人,可称为“秀才”,见郡守可不拜,减租调、免劳役十年。

    童子试本来是一年一次,因为科举新开,所以朝廷体谅读书人,这两年特许每年举办两次,让更多的读书人有机会参加第一次乡试。

    童生们历经一个冬天的温习,开春时向各总管府治所出发,于今日参加乡试。

    若通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即便在接下来的会试落榜,还可以在三年后再考,而举人资格既然考中了,除非犯下不忠不孝大罪,身份就会一直保持。

    举人,有员外官的身份,已经不是白身,见了刺史可以不拜,若遇诉讼,不得随意逮捕,须得报经礼部许可,而举人可以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