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0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而言之,他若要以身作则,为后代开一个好头,带头执行皇帝退休(内禅)制度,需要付出两个代价。

    一,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禅让后就此“不问世事”,住在深宫,除了看报纸、期刊,不再轻易和外界联系,不要哪天看着某个儿子、老臣受委屈,就去找已是皇帝的宇文维城理论。

    他必须让儿子放心,让儿子的班底们放心。

    二,牺牲自己,无论内禅之后,自己过得是好是坏,都必须无怨无悔,如同看破红尘出家一般。

    第一点,很难做得到,主动禅让的太上皇,除了心如死灰的宋孝宗,哪个不是抓着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说放就放,自古以来没几个人能做到。

    第二点,即便他做得到,效果呢?子孙后代会跟着学么?

    将来,儿子有勇气如他一般“到点退休”么?孙子呢?

    如果儿子、孙子耍赖,不执行这个退休制度,他一个“在天之灵”又能如何?

    届时,有谁敢监督皇帝执行退休制度?

    如果有这种人,那么必然是权力滔天的权臣,届时离改朝换代也不远了。

    所以,这就是皇帝退休制度最大的死穴:制度好立,问题是谁来监督这个制度的执行?若无有效监督,他自己做了表率,可儿孙却耍赖皮,那他不是白白牺牲了?

    而且皇帝和皇太子并不是一个人,他们有各自的班底,各自牵扯着许多人的利益,这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权力交接,实际上是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权力交接。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老皇帝想要退休(内禅),老皇帝的班底随后就要跟着退休,离开权力中心,失势、靠边站,甚至被政敌秋后算账,这些人能甘心?

    同理,当老皇帝即将“到点退休”,皇太子即将“转正”时,皇太子的班底可谓“多年媳妇熬成婆”,眼见着权力和地位即将到手,他们能容忍有人坏了好事?

    届时,老皇帝的老臣哭喊着“陛下禅位,奈天下苍生何!”,什么招数都用上,老皇帝退休的决心会动摇么?

    皇太子的班底,憋着股劲要让老皇帝“按时退休”,提防夜长梦多,到时候,两个政治集团明争暗斗,矛盾必然激化。

    后果,要么父废子,要么子逼父。

    这就是政治现实,宇文温琢磨了许久,不得不承认:皇帝退休制度,设想起来很美好,实行起来很困难。

    除非君主立宪,由议会来监督皇帝退休,又行选举,让各政治集团有通过制度内权力博弈的机会来上位。

    问题是到了那个时候,皇帝退不退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实权是在首相及内阁手中,他们都是选举上位的。

    君主立宪制度下的皇帝不过是吉祥物,老成什么样子,都不会对国务造成太多负面影响,退不退休,无关大局。

    宇文温拿着儿子小时的肖像画,坐在榻边,看着看着,只觉左右为难,眼睛有些模糊。

    我不是不想,实在是。。。实在是。。。。

    

第七百零八章 感触() 
游泳池,游了两个多小时的宇文温,披着浴巾坐在池边胡床上,听孙子宇文旭讲解水战科目学习心得。

    同样游了两个多小时泳的皇太孙,目前化名“余九元”,在军校学习,是一个军校生,因为现在是暑假才有空来洛阳,而他讲解的水战阵型,当年还是宇文温最先提出来的。

    蒸汽动力船只(含船载火炮)的作战方式,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是新的军事学说,但对于宇文温而言,并不是什么未知领域。

    所以,宇文旭算是班门弄斧,但他却不知道那战术教材的作者“余文乐”,实际上就是自己的祖父。

    “如今官军的战船,是木壳包铁甲的铁甲船,两舷有大量火炮,船首有撞角,并有船首炮,这种舰首炮是旋转炮台,后装弹,用的是开花弹,威力很大。”

    “但远距离开火的命中率感人,毕竟是在水上,船身颠簸,瞄准不易。”

    “这种铁甲船,适用的阵型是‘v’形阵,也就是雁形阵,船首对敌,冲锋时船首炮开火,然后用撞角撞击敌船,就像这般。。。”

    宇文旭用船模摆出两军对抗阵势,“己方”铁甲船以雁形阵发动正面冲击,一边用船首炮轰击,一边用船首对准敌船撞过去。

    当己方船队撞入敌群,和敌船交错,铁甲船两侧的火炮便开火,将左右两侧的敌船打得浓烟滚滚。

    这样的接战阵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铁甲船的火力优势(船首炮和两舷炮)、动力优势(高速撞击)。

    并且,在内河湖泊里,这样的战斗阵型可以缩小船队的正面宽度,和敌人交战时就从正面冲过去,压迫敌军正面接战,不需要什么迂回,避免采用因为水域狭小而导致船队施展不开。

    宇文温听完孙子的讲解,反问:“若是海战,不存在交战水域狭窄的问题,双方船队有足够的迂回空间,你光靠着雁形阵压过去,对方可以迂回、避开,从侧翼反击,如之奈何?”

    宇文旭有些疑惑:“祖父,如今在大洋之上,哪来的敌军能和官军蒸汽船对抗?”

    宇文温笑了笑:“叛军。”

    “啊。。。叛军。。。”宇文旭想了想,回答:“还是雁形阵,或者横阵,船和船之间适当拉大距离,排开宽阔正面,将迂回的敌军船队一部分咬住、吃掉。”

    宇文温闻言,开始摆弄船模,将“己方”船只排成接近“一”字形的横队,船首迎敌,而将敌方的船只排成纵队。

    宇文旭见着这种交战阵型,觉得有些奇怪:接战之初,己方横队,各船首炮可以集中炮击敌军纵队前列战船。

    然后,当敌方船队中中部穿过己方阵线时(双方构成十字),己方船只的两舷炮可以轰击。

    当敌方船队经过己方阵线后,己方船只船尾炮(有旋转炮台),同样可以击中炮击敌船队形中的某一艘船,所以对方这是在找死么?

    宇文旭带着疑问,和祖父推演起战局来。

    他是“己方”,而祖父是敌方。

    两军接近,敌军纵队忽然右转舵,向着己方左翼切入,因为纵队的航速较快,而己方横队想要向一边转向会很慢,所以对方的战术得以实现:

    那就是战船炮战的最佳火力投射态势:“丁”字头对敌,己方在丁字的一横处,用舷侧火炮对敌,可以集中火力炮击。

    这一变阵,让己方横队左翼伤亡惨重,而敌方纵队完成了一次“丁”字头攻势后,以逆时针旋转的移动轨迹,快速绕到己方横阵的右翼,再次构成了一次“丁”字头攻势。

    敌方各船,用舷侧火炮集中火力炮击己方右翼战船,很快便将右翼摧毁。

    两次接战,己方因为横队队形,只能发挥船首炮的威力,又不能及时转向,导致己方侧翼总是被敌方集中火力炮击,根本就招架不住。

    宇文旭看着这样的结果,冷汗都冒出来了:“这和课堂上教的不一样啊。”

    “不,课堂上肯定教了,只是你没领悟。”宇文温将船只‘复位’,提点孙子:“当蒸汽动力用于战船,船队的行动渐渐不受风向影响,当火炮用于战船,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总体火力,就是水战获胜诀窍、”

    “你要记住,无论是内河水战,还是外洋海战,船队最大限度发挥火力,并以此进行机动达成战术,是战斗的核心思想。”

    “所以,抢‘丁’字头中的那一‘横’,是最重要的,而纵队的灵活性毋庸置疑,那么,接战前,己方以单纵队或多纵队进入交战区,然后发挥速度优势,构成对敌的‘丁’字头,才能确保胜利。”

    宇文旭听着祖父的讲解,又用船模进行模拟,很快便领悟到己方抢‘丁’字头、避免敌方抢到‘丁’字头的重要性。

    宇文温给孙子模拟的海战,当然有原型,那就是清末的甲午海战。

    那一战,北洋水师以横队进入交战,船首迎敌,而日军以纵队进入交战,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

    这一战,后人多对北洋水师以落后的横队接战颇多质疑,但实际上,这不能怪北洋水师的将领指挥水平有问题,因为在北洋水师建军的时候,横队接战是世界各国海军的时髦战法。

    十九世纪后半期,军事技术快速发展,蒸汽船取代帆船、旋转炮台舰炮的广泛运用,使得世界各海军强国对于新形势下的海战该怎么打有很多争论。

    这时,一场蒸汽动力铁甲舰之间的大规模海战爆发了,那就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发生的利萨海战。

    利萨海战的结果,是奥匈帝国舰队获胜,其舰队以横队接敌,靠着船首炮发挥横队火力优势,然后撞入敌阵,用撞角撞击敌舰队,随后切入各船近距离混战。

    所以,当时最时髦的海军战术,就是横队迎敌,发挥船首火力构成t字头优势,经过中距离交战后,各舰撞击敌船后进入近战。

    于是,利萨海战过后,海军强国们建造的铁甲舰,其设计思想,大多都是为了满足横队战术火力最大化(船首火力)及撞击战术需要。

    北洋水师购买的铁甲舰,就是这种船型,适用于横队战术,也就是船首对敌时,己方主要火炮能够瞄准前方。用的是实心穿甲弹。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海军作战战术又有了改进,随着管退炮的普及(射速增加)、炸药的运用(开花弹),传统的纵队抢“t”字头的战术再度“复活”。

    日军的战船,装备了速射炮、开花弹,战术以纵队战术为主,而且战舰的航速提高,于是在甲午海战中,靠着航速和射速,以及更科学、更容易发挥火力的纵队抢“t”字头战术,将北洋水师击败。

    本来,北洋水师的将领已经发现海军军事技术有了大幅变化,希望朝廷拨款购置新船,或者购置速射炮和开花弹,但清廷舍不得花钱。

    或者基于内斗原因,拒绝拨款。

    其他官员也觉得,朝廷花了重金买回来的铁甲舰,怎么才过了十来年就落伍了?一定是你们这帮丘八想骗钱,所以故意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没道理,问题是那个时代,正碰上军事技术大爆发,军事装备及军事学说更新换代很快,十年前流行的战术、战船,可能十年后就落伍,想要跟上潮流,就得花大价钱。

    然而清廷终究还是没有花这笔钱给北洋水师进行“升级”,于是,建军时世界先进的铁甲舰,后来已经落伍了。

    宇文温看着孙子摆弄船模,想到北洋水师的落伍,又想想眼前时局,颇有感触。

    本来,这个时间段的历史潮流是加强皇权,自西晋以来的南北朝乱世结束,期间经过隋的短暂统一和战乱,到了唐朝终于天下稳定下来。

    虚弱了数百年的皇权再度振作,逐渐强化,并将相权肢解,独相变成群相,中古时代的帝国成形。

    但是,宇文温的出现及所作所为,打乱了历史进程。

    天下依旧一统,皇权强化,并且肢解了相权,然而蒸汽机、电报、炸药、火轮船、火车的出现,短时间内改变了生产力和经济结构。

    这个时候,时代潮流本该是皇权逐渐加强,是帝制时代,却因为蒸汽机的提前出现和快速改良、普及,使得时代即将进入皇权削弱、君主立宪的工业时代。

    庄园经济快速瓦解,不但门阀世家赖以为生的经济基础即将完蛋,传统的小农经济,也要被工场手工业经济,甚至工厂大规模生产经济所取代。

    于是,构建在小农经济之上的传统皇权开始根基不稳,但是,皇权此刻才刚刚取得对相权的明显优势。

    时代的发展太快了,本来靠着照抄唐宋制度(规避缺点)、强化科举就能过着快乐皇帝生活的宇文温,发现正是自己的发明创造,让强化皇权的制度刚开始成形就面临变革:

    当工业时代降临时,君主立宪的潮流必然涌动,而刚刚加强了皇权的皇帝,正在为大权在握而陶醉时,又要面临分权的艰难选择。

    如果没有蒸汽机,他大可放心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以科举官僚取代贵族官僚,用火器化军队抵御外敌,然后安排好储君,日子就这么顺顺畅畅过下去。

    皇位顺利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

    这样的制度,毫无疑问是历史同期最好的制度,一如北洋水师订购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设计、建造时是一流水准。

    但是,时代的变化太快了,工业时代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之前苦心构建的一套制度,已经开始不合时宜了。

    北洋水师落伍了,后果是悲惨的,他构建的政治制度,也许现在还能正常运转,可到了将来,孙子辈的时候,孙子有能力、有勇气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么?

    清廷舍不得钱,舍不得给北洋水师购买新船,或者增购速射炮和开花弹,他的儿孙,舍得放权、舍得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么?

    宇文温看着孙子,看着船模,想到了许多。

    本来照抄唐宋的制度并规避不足之处,即可过太平日子,再或者,借鉴明清的制度,就能确保皇权稳固,但现在,却类似清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都是他造成的。

    乾隆皇帝潇洒走完一生,最后还搞了个内禅,做太上皇把名声刷爆,却把烂摊子留给儿子嘉庆,嘉庆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只能看着问题越来越严重,却无能为力。

    所以,宇文温觉得自己有责任收拾这个烂摊子,不能光想着退休,内禅做太上皇刷名声,却把问题留给儿子去解决。

    

第七百零九章 二选一() 
秋高气爽,荥州荥阳,劳动力市场里人潮涌动,一字排开的高台上,各招工商家的伙计拿着电喇叭高声吆喝着,开出各种优惠待遇,招揽前来务工的青壮劳动力。

    这些青壮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周边地区的农民,在秋收后、新年前的农闲时期,涌入荧阳打短工赚钱。

    劳动力市场的工作人员拿着电喇叭,不住大声呼喊“排队”、“不要挤”,又有警察、保安排成人墙,维持着现场秩序。

    荥阳是通济渠上的枢纽港,同时又是铁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所以交通十分方便,不仅聚集着大量商社,还有无数作坊、工场,用人需求很大。

    大量农民带着些许干粮,花点钱乘坐火轮船或者火车来荥阳找工作,短时间内将荥阳挤得人满为患,而正规的招工市场劳动力市场,成了雇主和雇工达成雇佣关系的最佳场合。

    人潮之中,有两个年轻人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几乎是被人潮推动着向前走,向前方高台接近。

    这两个便装打扮的年轻人,一个是皇太孙宇文旭,一个是他的叔叔宇文维平。

    宇文旭比宇文维平大,但宇文维平的辈分比宇文旭高,因为他是皇子(排行第八),和皇太子宇文维乾是兄弟,所以宇文旭得叫年纪比自己小的宇文维平“八叔”。

    两人身着布衣,宛若刚放下农活进城找工作的乡下年轻人,东张西望,看着这火爆的招工场面,满是好奇,仿佛是第一次进城那样。

    出身皇家的皇子、皇孙,本来应该是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模样,却因为就读军校、和其他学生一起日晒雨淋,在战壕里摸爬滚打,在野地里风餐露宿,所以皮肤黝黑、一身土味。

    身着布衣混在人群之中,丝毫看不出是千金之子。

    不远处的商铺二楼,宇文温拿着千里镜,观察着儿子和孙子的背影,看看周围暗中保护的便装侍卫,再看看人满为患的劳动力市场,颇为满意。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充足的原料,可以喂饱饥肠辘辘的作坊、工场,而大量涌入城池的农闲农民,正好为实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便捷的交通,使得运河、铁路沿线的农闲农民可以方便抵达荥阳这种工商业兴旺的城池寻找工作,而旺盛的用工需求、实业主开出的优厚价钱,让土地对于农民的吸引力暂时失效。

    荥阳是这样,其他许多地区也是如此。

    季节性的短工,数年契约制的长工,纷纷向各大都会、商埠聚集,火轮船的四等舱,火车上的四等座,票价很低,许多人都买得起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这是实业主和地主之间关于劳动力的争夺战,因为国内、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大量订单让沿海及内陆交通便利地区的作坊、工场活跃起来,所以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来越大。

    对于实业主来说,工钱多给一点不是问题,尽早招够人、尽早开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了招徕待价而沽的劳动力,许多商家宁愿开高价(相对),也要早一日招够人。

    对于地主来说,农闲时期,本来是让佃农干杂活的好时候,还不需要为此多付出什么,但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外出务工他们拦不住。

    而到城里务工的人,见识了工商业的繁华,在作坊、工场里做工后,发现做工比种地划算,魂都被“勾”走了。

    所以,为了留住佃农,大小地主们不得不做出让步,降低地租,免去佃农各种“附加劳动”,以此留住人手。

    这就让地主们的收益明显下降,而作坊、工场的盈利能力很强,譬如同样是三年时间,作坊主、工场主获得的财富,是传统地主们的数倍。

    快速富裕起来的实业主,可以让自己的子弟安心读书、备考科举,或者资助自己族人中的佼佼者读书,甚至资助有前途的寒门子弟读书,下一代改变阶层的几率大幅增加。

    守着土地、住在乡下的地主们,明显竞争不过。

    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低粮价、低布价,使得全国各主要地区庄园的日子很难过,大量的庄园破产或者濒临破产。

    没有了经济基础,累世聚居的大家族开始人心浮动,越来越多的族人离开家乡,乘坐火车、火轮船前往外地定居,却又能通过邮政和电报,和宗亲们相互联系。

    宇文温努力了将近三十年,终于在他挑起的别样内战中获得了初步胜利,这样的胜利,他要让儿孙们亲自体验一下。

    荥阳距离洛阳不远,还通了火车,所以宇文温带着儿孙坐火车来荥阳,体验一下秋季用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