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0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进宝不信邪,自己抽空琢磨起来,琢磨来琢磨去,还就另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办法。

    那就是“气…液分离”,把夹杂着水的饱和蒸汽进行分离,让蒸汽和水分开,得到“干蒸汽”,然后再用设备对“干蒸汽”进行加压、加热。

    如此一来,干蒸汽的温度明显上升,在保温管道里移动时,即便有些许降温,却离一百度还远,不会凝结成水,不会因此损失许多热量。

    这样的干蒸汽能以气态进入暖气片,在暖气片里释放更多的热量以加热室内空气。

    因为这种“干蒸汽”再加热后温度明显高于饱和蒸汽,所以张进宝将其称为“过热蒸汽”。

    他折腾了几年,折腾出两种装置,可以把普通锅炉里的饱和蒸汽变成“过热蒸汽”。

    这两个装置,一个是“气液分离器”,一个是“过热器”,直接加装在锅炉外的管道即可发挥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方便的“改装套件”。

    经过改装的锅炉,由饱和蒸汽锅炉变成过热蒸汽锅炉,在燃料消耗不增加太多的情况下,供暖效果有明显提升。

    但是张进宝经过实践后发现,原有的供暖管道也要改装,因为过热蒸汽的压力很强,原有管道的弯头和连接处需要加固,不然容易出问题。

    这项技术,张进宝申请了专利,前不久获批,皇宫的主管管事听说此事,特地为他申请了奖金。

    皇宫的用人制度,鼓励宫女、杂役搞发明创造,对此会有奖金奖励,张进宝虽然是“劳务派遣人员”,但也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

    此事逐级上报、审核,皇后偶然得知后,见是很深奥的蒸汽技术,便和宇文温提了一句。

    那天宇文温心情好,散步的时候特地转到“锅炉班”,夸奖了张进宝(小张)几句,所以宇文温对“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这两个名词有些印象。

    先前在孟津回洛阳的火车上,听太子说起“饱和蒸汽”如何如何,他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才想起来,这位“小张”发现了与“饱和蒸汽”不一样的“过热蒸汽”。

    宇文维城听完张进宝的介绍后,喃喃道:“温度明显高于饱和蒸汽?”

    随后看向张进宝,问:“这样的蒸汽温度有多高?”

    张进宝回答:“回殿下,目前是二百度左右,但需要在加压状态下升温。”

    “多。。。多少?”宇文维城闻言一愣,以为自己出现幻听了。

    张进宝再回答:“回殿下,蒸汽温度大概能到两百度左右。”

    “二百度左右。。。。”宇文维城看着张进宝,脑袋一片空白。

    多少技术人员,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花了许多年时间,才把蒸汽温度提高了三十度,达到一百三十多度。

    结果你这里,蒸汽温度轻松上二百?

    “这锅炉改造后接过蒸汽机么?出力提升了多少?”宇文维城抓住张进宝的肩膀,不停的摇:“过热蒸汽的膨胀力你们测过没有?”

    “啊。。。。草民没想过接蒸汽机。。。。“张进宝被摇得懵懵懂懂,有些茫然。

    宇文温在一旁看着,看看儿子,看看张进宝,又看看张进宝制作的装置,不明觉厉,心中暗道:好像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啊。。。

    然而他听不太懂,儿子却马上听懂了。

    术业有专攻,儿子这些年专攻蒸汽机技术,可以说成了蒸汽机专家,而他不需要关注过程,只需要知道结果,面对新技术的出现,跟不上趟理所当然。

    但是,宇文温看着喜形于色、不断追问技术细节的儿子,想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时,一切都是白纸,他靠着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指导一头雾水的技术人员摸索各种新技术、新发明,每当有突破时,他都会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技术细节,为技术进步而欢呼雀跃。

    那样的感觉,真是让人怀念,现在一想,都几十年过去了。

    他已经没有能力指导技术人员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自己却越来越短。

    一转眼,已经是明德二十六年。。。

    当了二十六年皇帝,是不是该退休,让儿子接班了?

    

第七百零六章 退休() 
傍晚,宇文温坐在书房里,看着书架上堆积的书籍,还有各种摆件,忽然觉得自己患上了仓鼠症,把一些本该丢掉的东西当做宝贝,囤积在家里。更新最快

    据说,老年痴呆的前兆之一就是“仓鼠症”(拾荒成癖),有这种前兆的老人,喜欢翻垃圾箱、捡破烂,然后囤积在家里,使得家里宛若垃圾堆那样。

    但宇文温仔细一想,自己书房里摆的都是重要资料,还有各种船模和机器模型,哪里是什么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破烂瓶子。

    又想想面临的问题,左右为难。

    他很健康,生活饮食很有节制,不酗酒,不大量摄入油腻肉食、高胆固醇食物,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状态很好。

    若日子一天天过去,搞不好自己会熬死儿子,拉扯着孙子学做储君。

    年迈的皇帝,年轻得过分的储君,一老一少的组合,感觉很心酸。

    宇文温喝了杯茶,躺在榻上闭目养神,琢磨这几天一直在琢磨的问题:皇帝这个“职业”,有没有可能实行退休制度?

    皇帝退休(内禅),就是成为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太子接受内禅,成为皇帝。

    宇文温构思过,为了让儿子不要熬那么久,为了给后世做表率,他可以制定一套退休(内禅)制度,自己开个好头,让儿孙们都遵守。

    以年纪(六十岁)为限,或者以在位时间为限(譬如二十五年),进行皇位的内禅。

    从古自“今”,皇帝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六十岁,而平均在位时间应该也不到二十五年,所以他觉得这么定标准,还是蛮合理的:防止长寿皇帝“误国误己”。

    老皇帝年纪大了就退位,做太上皇,太子继位,做皇帝,这时,大权还在太上皇手中,而皇帝开始部分处理朝政。

    内禅之初,有三到五年的“适应期”,适应期结束,太上皇正式退休,皇帝正式接班。

    这样的制度,让年富力强的太子有盼头,安心等接班,也让老皇帝在年事已高、精力不足时,能够全身而退,且“退休”后有保障。

    父子融洽相处,权力顺利交接,岂不是两全其美?

    如此构思,让宇文温颇为动心,但仔细一想,这制度其实破绽很大,可以说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首先有一个问题:千百年来,有多少个皇帝是正常成为太上皇的?

    很少。

    自古以来,多有太上皇,但宇文温所知能如愿善终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个。

    太上皇禅位,要么是主动,要么是被动,被动“退休”的太上皇,结局很凄凉,说多了都是泪。

    至于主动禅位的太上皇,倒是有几位,但基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挂着太上皇的名号,实际上就是掌握实权的皇帝,而所谓受禅的皇帝,其实依旧是太子。

    譬如,高氏齐国的武成帝高湛,在位时就内禅做了太上皇,皇位禅让给年幼的太子高纬,实际上是换了个名号而已。

    周国这边也有太上皇,当年宇文内禅,自己做太上皇(后改称天元皇帝),太子宇文阐做皇帝,其实就是名号上玩了个花样而已,不代表太上皇“退休”。

    再往后,有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内禅,传位养子赵(宋孝宗),但实际上赵构依旧握有部分权力,所以赵不敢不孝(听话)。

    接着,赵因为北伐失利,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加上雄心壮志化作乌有,心灰意冷之下主动禅让,这位倒是真交权了,但“退休”生活很凄凉,因为受禅的儿子对他不好。

    再往后,就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内禅,这位可是实权太上皇,皇帝嘉庆唯唯诺诺,形如傀儡。

    所以,想靠内禅实现“退休”、实现权力交接,实际上没什么用,被动内禅的太上皇结局凄凉,主动内禅的太上皇实际上和皇帝没区别。

    退休制度,核心是权力转交,没有权力转交,皇帝变成太上皇,就是换汤不换药。

    而且宇文温构想中退休制度中的适应期,会让朝臣们无所适应。

    一个是即将退休的太上皇,一个是即将接班的皇帝,两位的话,文武百官该听谁的?

    听太上皇的,会不会让皇帝记恨,将来秋后算账?听皇帝的,太上皇不高兴,搞不好现在就让你倒霉。

    两姑之间难为媳,这种过渡式的退休制度,只会增加文武百官投机、内讧的几率。

    过渡式不行的话,一步到位行不行?

    好像可以,不要什么“适应期”,太上皇彻底交权,太子受禅成为皇帝,立刻掌握大权。

    这样就够了么?

    不够,新皇帝基于权力的本能,对太上皇会不放心。

    主动退位的太上皇,在朝野之间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对于皇权来说,是巨大的隐患,意味着太上皇随时都有可能“发挥余热”,让局势脱离新皇帝的掌控。

    天无二日,王朝不允许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哪怕其中一个中心只是理论上有权力都不行,否则迟早会出事,这就是皇权的排他性。

    皇帝没有亲人,任何人都是皇权潜在的敌人,而太上皇的威胁最大,那么

    新皇帝总是要把太上皇牢牢控制在手中,于是,变相的软禁自然而然就有了。

    太上皇不仅要交权,还得在深宫里住着,足不出户,不再和外臣接触,除了重大节日庆典,绝不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

    只有经过这种“无害化处理”,皇帝才能稍微放心。

    皇权的排他性,决定了主动退位、放权的太上皇无法优哉游哉,很难过上想象中云游天下的惬意退休生活。

    和笼中鸟没区别。

    而宛若笼中鸟的太上皇,其待遇届时全看皇帝的良心。

    或者看儿媳皇后的良心。

    以完全放权的宋孝宗为例,他成了太上皇后,儿子赵成了皇帝,却被媳妇李皇后挑拨,成日里嘀咕“老不死的”又在搅风搅雨。

    皇后成日里嘀咕,宦官也是如此,正所谓“众口铄金”,生性柔弱的赵居然也认为父亲想害他性命,于是连定期的向太上皇问安都没有了。

    儿子得了皇位后,父亲就变成“老不死的”,看见就烦。

    每当有内禅念头的时候,宇文温总会这么问自己:被儿子、儿媳冷落的感觉,我受得了么?尉迟炽繁受得了么?

    不要说皇家,就是寻常人家,当二老年迈,要靠儿子、儿媳奉养时,若全部身家都交给儿子一家,等待着自己和老伴的生活状态,就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儿子、儿媳孝顺还好,若是碰到脾气差的,动辄打骂,两老除了默默忍受、偷偷流泪,还能如何?

    寻常人家都是如此,更何况皇家,一个位于权力顶峰的人,忽然变成任人摆布的笼中鸟,巨大的落差,谁能受得了?

    退休制度,可以使用于许多职业,却很难适用于皇帝。

    宇文温想要的退休制度,是权力的健康交接,太上皇有舒适的退休生活,接班的皇帝有实权。

    而不是皇帝变成太上皇,在幕后操纵由太子变成的皇帝,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内禅。

    然而没有退休制度,若皇帝活得太久,精力、判断力大幅下降,生理机能衰退,性格变得孤僻、多疑、固执,反应迟钝,无法如年轻时那样明辨是非,很大概率变昏君。

    步梁武帝萧衍或唐玄宗李隆基的覆辙,有善始却无善终。

    要么如萧衍那样饿死在囹吾之中,死前悲凉的自嘲:“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要么如李隆基那样,孤苦无依的生活在冷宫,凄凄凉凉,回忆着往事,心如刀绞之际,吟唱着《傀儡吟》: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年轻的李三郎,初生牛犊不怕虎,连续发动政变,将婶婶韦皇后、姑姑太平公主击败,迫使兄长让出太子之位,迫使父亲让出皇帝之位,御宇天下。

    开元盛世,大唐天子把文臣武将当做傀儡摆弄,天下事俱在掌握之中,宛若戏剧的编剧,决定着戏台上每一个角色的悲欢离合。

    然而临了临了,李隆基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刻木牵丝制成的老翁。

    自己亲手创造的盛世,毁在自己的手中,那样的悲凉,宇文温光是想就觉得心疼。

    他还想活很多年,而现在身体健康,如无意外,应该能活很多年,但是他很害怕,害怕自己老了,变得和李隆基一样昏庸,亲手把自己创造的明德时代给毁了。

    那样的悲剧,他没有勇气面对,但人一老,生理机能必然退化,当年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会变得暮气沉沉,一个老迈的皇帝,很大概率把王朝带入绝路。

    所以,他想在自己不中用以前,把江山交给年富力强的太子,但是

    皇权,只容得下一个人。

    当父子内禅,父亲成了太上皇,儿子成了皇帝,满朝文武,会倾向于那东边升起的朝阳,而那一轮即将西沉的夕阳,不会再有人顶礼膜拜。

    宇文温想着想着,想问自己:从最高权力巅峰坠落的我,受得了这种“日薄西山、人走茶凉”的极度失落么?

第七百零七章 退休 续() 
推荐阅读:

    书房里亮起煤气灯,宇文温来到书架前,看着陈列在书架上的画框,那上面都是他家人的肖像画。

    他看着自己的伴侣们,看着自己的子女们,最后,目光落在一处。

    那是太子宇文维城从小到大的肖像画,宇文温拿起一幅宇文维城小时候的肖像画,轻轻摩挲着。

    这是他的嫡长子,他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从小培养到大,培养了三十多年。

    宇文温还记得儿子开蒙时读书的样子,还记得儿子功课没做好,被尉迟炽繁打手心时嚎啕大哭的模样,还记得许多许多,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景。

    儿子已经长大了,锻炼了二十多年,如今年逾不惑,早已经做好了接班的准备。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太子都是他最佳的接班人,他的事业,在太子手中定然会发扬光大。

    作为一个父亲,宇文温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业交到儿子手上,自己退休,然后看着儿子意气风发的处理朝政,看着儿子接受文武百官山呼万岁。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期盼,他不敢想象自己将来熬死太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

    但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皇帝,而不是什么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等儿子能扛大梁自己就可以安心退休,环游世界。

    因为皇w帝没有亲人,谁都是皇帝的潜在敌人。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权力斗争的本能告诉宇文温,没有了权力,他的潇洒人生也该结束了。

    为了让儿子安心,他必须深居简出,不和外臣接触,宛若笼中鸟,两耳不闻宫外事。

    儿子改变他的政策,打压他的旧臣,甚至欺凌兄弟,随意废立储君,宇文温都必须视若无睹,不发表意见。

    即便如此,儿子也得防着他,这是权力的本能,因为主动禅让的太上皇,威胁太大了,即便本人无心,但有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威胁。

    若儿子有良心,了不起把他软禁起来,好吃好喝供着,还有年轻的美人侍寝,却断绝和外界的联系,尤其不让他和旧臣接触,除非重大节日活动,否则他不会出现在朝臣视野里。

    一如历史上的太上皇李渊。

    如果儿子没有良心,把他软禁在冷宫,饿不死就行,然后各种冷落,让他在凄凄凉凉中走完余生,一如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那样。

    宇文温摩挲着儿子小时候的肖像画,心中百感交集,他难以想象自己带大的儿子,会软禁自己、虐待自己,但作为一个皇帝,他有理由这么想。

    这就是皇权的残酷,在皇权面前,根本就没有父子,自古以来,围绕皇权,父杀子、子弑父的惨剧一直都在上演。

    为了保住皇权,子弑父都发生了,区区一个虐待,算什么?

    至高无上的皇权能让人疯狂,让人不顾一切,让人泯灭亲情。

    这就是皇帝退休的尴尬之处,失去皇权的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失败者,其结局如何,完全看胜利者的心情和良心。

    这种滋味可不好受。

    宇文温不停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挣扎,想要树立一个好榜样,却又有顾虑。

    普通单位的实权一把手退休,面对人走茶凉的世态炎凉,还会难受几年,更别说皇帝退休,从权力的巅峰跌落谷底,那巨大的失落恐怕会把人击垮。

    他“退休”了,尉迟炽繁也得退休,把后宫大权交出去,交给儿媳,甚至连皇家产业的管理权,也得一并交出去,到时候尉迟炽繁受得了这种巨大的落差么?

    若尉迟炽繁郁郁寡欢,他看在眼里,能高兴么?

    如果,他们可以云游四方,坐着火车、火轮船到处走走、看看,也许这种失落的心情可以缓解。

    但是,他自己一旦退休,恐怕就要待在深宫,而尉迟炽繁和其她后妃也得陪着他,哪里也去不了。

    心情压抑,又不能随意外出散心,这样的心境和生活环境,没有病都会憋出病来。

    也许大家本来还可以活个二十年,遭受变故之后,怕是活个三五年就一命呜呼了。

    若尉迟炽繁看不开,郁郁而终,他会恨儿子、儿媳么?

    宇文温不停地做思想斗争,想想自己能否以身作则,能否承受退休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能否适应形同软禁的“退休生活”。

    这种事情,越想越惊悚,他不想让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然而有得必有失,他若是想避开皇帝长寿导致一系列危机的“前车之鉴”,解决皇帝父亲和太子相猜乃至决裂的政治顽疾,就得付出代价。

    简而言之,他若要以身作则,为后代开一个好头,带头执行皇帝退休(内禅)制度,需要付出两个代价。

    一,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禅让后就此“不问世事”,住在深宫,除了看报纸、期刊,不再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