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转过屏风,见李世民已然伏在桌上酣睡了。

    她摸了摸茶杯的温度,又将桌上的奏疏整理好,才轻声唤道:“二郎”

    李世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下意识得擦了擦嘴角。

    长孙氏见李世民那孩子气的动作,既心疼又好笑,“二郎,夜已深,回宫安寝吧。”

    李世民稍微清醒一些,坐起来,“哦观音婢来了啊”

    他揉了把脸,“现在什么时辰,我怎么睡过去了?”

    长孙氏道:“二郎不是说明日要去观看温室建造吗,还是早些安歇吧。”

    李世民心知今晚是不能再处理奏疏了。他抻了懒腰,站起来搂着长孙氏向外走,“天寒地冻的,可不要再出来了。你若是不放心,遣人来说一声就可以了。来,手伸给我,我给你捂一捂。”

    等李世民夫妻走了之后,李晋安大大的打了一个哈欠,吹灭所有蜡烛后,摇摇晃晃的奔着浴室去了。

    东宫里,他是第三个拥有新式浴室的人。每次神清气爽的泡完澡,尤其是消除了身上那难闻的气味之后,他总会想起殷清风那双赤子般的双眼。

    他也曾娶妻、也曾有子,但一切都没了。既然苍天注定他孑然一生,他索性就净身做了内侍,反正都是伺奉二郎。

    初见殷清风那一次,他还对那个少年还不在意,无非就是因为二郎为了拉拢旧臣而一步登天的少年罢了。但接触越久,他就越欣赏他。

    当他称自己“叔叔”的时候,他感动了。从那一刻起,他视他为自己的子侄。

    “你可要快快成长,长大了好为二郎分担些。哎做皇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一介百姓能天天守着自己的妻儿。。。”

    今天是温室建成的最后时刻,殷清风一如往常的起床、晨练。

    在皇城外汇合了杜丙,又问清了详情,他才安心的带着人往东宫里去。

    到了蒙学宫,任云舞立刻开始带人在地面上铺上木炭。等木炭燃尽、土地化开后,所有人一起动手开始挖土。

    一米深的方坑挖好后,按照预先演练的那样开始铺设管道。殷清风亲自检查过后,命人开始往土坑里填土。

    李世民皱起眉头,低声让长孙氏走远一些。见长孙氏无动于衷,他向殷清风招招手。

    殷清风拍拍手上的的泥土,小跑过去,先向长孙氏点头,再看向李世民,“叔叔有何吩咐?”

    李世民指着远处,“那些土。。。”

    殷清风道:“那些土是搅拌过畜粪又经过晒干的肥土。”

    李世民有些惭愧了。

    他记得当初去城东农庄时,殷清风说过‘农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也记得殷清风当时让人把全长安城的夜香都收罗去了,尤其还记得当初颁布新式农耕时的喜悦。但,事隔境迁,他竟然忘记了这些。

    他是立志要做一个千古留名的帝王的,现在竟然忘记粪土的作用,真真是不应该的。

    殷清风继续说道:“除了粪土外,一会儿他们在犁完地后,还会往土里埋些地龙。”

    刚才的愧意还没退去,李世民这时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地龙以吃土为生,但它们排出的粪便却能增加地力。当初叔叔在城东农庄见到的亩产是两石一斗。但在今年,梧桐新村那边的亩产最高的已经达到了三石两斗。”

    “你刚才说是多少?”李世民拉住殷清风,“三石两斗?”

    长孙氏也惊奇的看着殷清风。

    要知道梧桐新村那边可是一年两种啊刚才殷清风那句话就意味着一亩田一年能收六石还多。天啊

    别说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信,当初殷清风也是有些怀疑的。三石两斗折合成现代的重量,可是四百斤啊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以北小麦的亩产量就没有超过三百斤的。

    殷清风解释道:“一亩田能打多少粮食,是由很多事决定的。是否深耕细作、是否种子饱满、是否风调雨顺等。除了这些,土地的肥力也是关键。梧桐的花和叶、畜粪和夜香、苜蓿和地龙都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殷清风没敢说还有蜜蜂,他不想费口舌去解释授粉有什么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苜蓿和梧桐很难得到,但畜粪、夜香和地龙却是唾手可得的。”

    李世民和长孙氏这才恍然,原来三石两斗是这么来的。

    现代农业为了追求高产量,为了追求高收益,不惜杀鸡取卵。

    他们明知道各种农药用得越多,土地肥力消耗得就越快,也明知道使用农药后,不但害虫有抗药性,一旦停止只用农药后,产量也会萎缩到一个极低的程度,但他们偏偏就那么做了。

    新一代的天朝子民们,真有一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气概。

    以生态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产量注定不会太高,但可以给子孙,也包括他们自己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可持久使用的大地。但中国人悲哀就悲哀在人口太多。

    在现代实行不了的生态农业,殷清风可以在唐朝实现。生态农业在现代是绿色的农业,在唐朝却是高产的农业。

    他相信,国人在习惯了生态农业后,即使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化肥造出了农药,最少中国人会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的心思和殷清风的完全不一样,他为三石两斗而兴奋。“三石两斗啊一年哪怕多收一石,那也是多出五亿石啊苍天啊盛世!这是盛世啊”

    就像观音婢说的那样,只要把新式农耕做好,全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你在前年进献的只是深耕细作、夜香、新式农具和一年两种,这一次,你必须把什么梧桐、苜蓿和地龙等等,都写给我!”

    殷清风躬身道:“遵命!侄儿会把梧桐、苜蓿和地龙的培养方式写出来。但侄儿的谏议是,叔叔要命令各个县派出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然后再无偿的发放给当地的农民。”

    李世民点头道:“一定!一定无偿发放!”

    殷清风心神落定。由国家出面,某些事情就是好办。哪怕世人暂时不理解其中的好处,只要时间长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着。

    关中地区有苜蓿,也有梧桐,但其他州县未必有。看来,要把司农卿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做这事才成。

    李世民指着杜丙说道:“我记得前年就是他在城东吧。”

    殷清风道:“那人叫杜丙,现在负责吴国公府和侄儿名下的那些土地种植。”

    “你刚才说的那些他都晓得吧,那你就把他借给我用几天,让他去教教司农卿那些人怎么做。”

    “是!”殷清风答应后,把杜丙叫了过来。

    再次见到李世民,杜丙就没当年那么激动了。他稳稳当当的向李世民和长孙氏行礼,“小民杜丙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子妃殿下。”

    殷清风道:“你明日到东宫门前候命。”

    杜丙离开后,李世民欢快的说道:“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到了今日终于是实现了!哈哈哈。。。”

    长孙氏心中也满是欢喜。

    饱读诗书的她,同样知道国泰民安、民生凋敝、祸国殃民、为民除害、劳民伤财、知生之民、民不畏死等等的“民”,不包含那些大小家族的民,而是黎民的民。

    君不扰黎民,黎民自然就心向着君。

    二郎以前的心思都在军伍之中,即使在与建成阿兄争夺储位的时候,也没想过到底该如何治国。

    但是,苍天是眷顾二郎的。

    殷清风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出策斗败阿兄、他出策安定万民、他出策丰盈国库、他用心为二郎效力、他用心教导乾儿。。。

    佛祖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他游学平安!保佑他们翁婿一直和睦!

    她说道:“清风乃自家人,二郎不必想着什么封官封爵的,你之前答应的藏书。。。”

    “啊”李世民有些歉意的看着殷清风,“你府中的藏书室建好了没?今日我就派人把已经校对好的藏书给你送过去。”

    殷清风笑嘻嘻的向长孙氏拱拱手,对李世民说道:“他们还要装箱,还要列出细目,不如宽限他们几日,免得忙中出错。”

    李世民道:“也好。”

    殷清风眼下对那些藏书的渴望并不强烈。

    造纸坊里有足够的存量,印书的工匠也培养的差不多了,韦氏那边年后就会派人出去,但还差颜氏那边。

    韦纲的族人太少,颜氏必须要加入进来。

    “颜氏那边现在也没动静,马周办事有点儿不靠谱啊”

第341章 马周归来() 
殷清风吹响竹哨,“上午就到这里,现在,列队集合!”

    玩儿得正嗨的学生们,尤其那八个出身不同的学生,不情愿从地垄里站起来快速的跑到地垄前面集合。明明是田间劳作,竟然被他们视为一个快乐的游戏。这都三天过去了,他们的热情劲儿还没散去。

    “齐步走!”

    殷清风一声令下,排成一列的队伍依次前行。将农具在墙边摆放整齐,有序的走出温室。

    蒙学宫这两亩温室,只是学生们的试验田,殷清风和李世民可不敢指望他们为东宫和皇室成员提供新鲜蔬菜。李世民让人在东宫另开辟十座五亩大小的温室,那里才是真正的温室。

    但殷清风不会真把这两亩温室当做孩子们的游乐场。两亩方圆,分到每个人头上也是二十多平米。等四十天后,以产量定成绩的时候,就该有人哭有人笑了。

    殷清风的精力将将从温室上抽回时,马周出现了。

    望着有些形销骨立的马周,他忍不住调侃道:“宾王兄,可是颜府的饭菜不合口味?”

    他第一次去颜府的时候,就让任云山派人去传授炒菜的做法了,当然不存在什么合口味不合口味的说法了。

    马周瘦归瘦,人却很精神,“多谢二郎成全!周此行颜府受益良多,对论语以及儒家典籍的理解愈发精湛了。”

    “哦”殷清风不以为然,道:“理解再精湛又有何益?宾王兄未来打算一辈子的教书匠?”

    把教书的夫子形容为工匠,马周感觉自己一腔热血被迎面泼了一盆雪水,“二。。。郎。。。殷侯此话何意?”

    这马周有病吧,怎么又称呼小爷为殷侯了?在颜府这么称呼,可以理解为给小爷长面子,现在私下里聊天,还殷个屁侯啊

    “虽然几百年的战乱期间,不乏有读书人出将入相的,可宾王兄没注意到那些人皆出身世家吗?他们当中有几人是以寒门子的身份位居高位的?

    当今圣人欲建太平盛世而开科取士,取的是治国能臣而非死读书的书呆子。宾王兄的志向若是做教书育人的夫子,尽可苦读专研各种典籍的经义。若不是,还是想想小弟曾经说过的某些话吧。

    既然宾王兄说此行受益良多,论语中那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解释?宾王兄欲以何“施于民”,又如何“济众”?

    连“尧舜其犹病诸”,宾王兄只凭各典籍中的经义吗?小弟的观点始终是:书读得好,不见得能成为救世济民之人。只要从典籍中学到仁义道德就足矣,剩下的是做、做、做!”

    古今中外,官员皆分为两种类型:实干型和政客型。细数马周的履历和成就,他属于后者。

    不是殷清风非要马周成为实干型官员,也不是他瞧不起政客型官员,但他和马周相识一场,总是希望他的成就比历史上的更优秀一些。

    马周沉默了。

    这些日子他沉浸在断句论语的喜悦中,闲暇时也畅想着能给其他儒家典籍断句,他想以此来青史留名。

    离开家乡之前,他以为满腹经纶的自己,足可以做一个济世能臣。

    吕才向殷清风学习算学的时候,他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道;吕才成为学院的博士,他也不以为然,道不同嘛,各有各的机缘罢了。但,殷清风现在说的这番话,将决定他未来要走的路。

    现在殷清风问他,是继续做一个专研典籍、闻名天下的大儒,还是进入仕途。若是进入仕途,就要抛开典籍,学习“济众”之能。

    与殷清风接触这么久,他深知典籍中只有劝农之言,而无兴农之策;典籍中只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无如何“仓廪实”“衣食足”。。。

    他迷茫了,不知该如何选择。

    在殷清风身边这段时间,他意识到他有很多的不足。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像殷清风那样摸索出农耕之术,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创出水泥那种神奇之物,更不知道自己对武事能有什么谏言。。。。

    殷清风见马周陷入沉思当中,他低头继续完成常识的课本。

    “证明氧气存在的实验:取一瓷碗或瓷杯扣置在燃烧的蜡烛上。此时,要提问:蜡烛熄灭的原因。。。。”

    殷清风又写下了几个小实验的内容后,他听到桌椅腿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他抬头望去,马周已经站起身来,并向他鞠躬行礼。

    马周说道:“承殷侯不弃,以友视周经年。”他顿了顿,“周出身贫寒,欲以仕途成就振兴家门。若殷侯认为周尚可造就,周愿为殷侯效力!”

    说完,他抱拳躬身不起。

    这一会儿他也想明白了。

    哪怕是有一天他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儒,马氏家族依然贫寒如洗。他在颜府居留多日,深知即使如颜氏这样的家族,三餐也不过星点鱼肉。

    他记得殷清风是如何劝说颜相时的。马氏想要崛起,只凭他在儒学上的声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钱财!只有足够的钱财,所有的马氏子弟才会有机会读书、才会有机会参加科举。

    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如何做。他若以儒著称,则马氏无财,他若进入仕途,也不知要多少年才能积攒出让家族子弟读书的钱财。而且,他入仕的机会在哪里?

    他没有“门资”不能荫封入仕、不是“武功”不能以勋官入仕、也不是“艺术”凭伎术入仕,更不是“胥吏”出身以流外,他只能以科举入仕。

    即便他能考中科举,又如何?

    考取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考取明经科,上上第,授从八品下;考取进士与明法,甲等者,授从九品上。

    若他考五经举人,也不过是望县之县尉罢了。若是他的词策得到赏识,或许可以为谏官、史官;若通诸家理论及汉以来礼仪沿革,可授太学博士。。。

    但这些官职起点太低、升迁太难,何时才能凑出让族中子弟读书的钱财?

    殷清风不但贵为太子的郎子与近臣,还是天下首富。他可以荐举自己为官,也可在钱财上资助马氏子弟。

    问题是。。。殷清风现在的前途似乎有些不明朗啊

    按理说,殷清风无论是爵位,还是外戚的身份,还是天下首富,他的府邸都应该是门庭若市、谒拜者无数才对,可这一年来,除了寥寥几人外,无论是文武,还是那些加盟的世家,仿佛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殷清风这个人一般。

    其中透露出的蹊跷,实在是耐人寻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太子既然以他为中山王夫子,除非他要谋反,否则。。。

    他会谋反吗?

    会吗?不像!

    何谓枭雄?新始祖、魏武帝、晋高祖也!

    他结交贤士吗?他身高权重吗?皆否!

    不结交又无权,如何谋反?

    难道他要效仿晋高祖的隐忍,把称帝的机会留给子孙?可那需要多少年?太子尚不及而立之年,哪怕四十年后。。。四十年后?若真是如此,那岂不是他马周更应该今早投靠?

    暂且不论他现在是否有谋反之心,也不论他以后是否会谋反,但眼下他却是自己最好的进身之阶!

    那么,他凭什么要举荐自己,自己又有什么他能看重的?自己擅长的是诗书经义,偏偏他却认为这些不足为持。但眼下自己还有别的选择吗?

    若他愿意重用自己,他定然会指出明路;若他不愿。。。自己凭借断句论语也可获得足够的声望。只是。。。一旦他拒绝,自己必将再无入仕的可能。。。

    殷清风没想到马周沉默了半天,想出的是这个结果。这还是史书上犯颜直谏的马周?是他太狡猾,知道李世民愿以一副明君的样子示人才投其所好,还是他在这里吃大米饭吃开窍了?

    向小爷效命?小爷用得着你效命?

    “效命?”他问道:“宾王兄可想好了?”

    “请殷侯收留!”马周依然那个姿势。

    刘仁轨要拜他为师,马周现在要当他门下走狗。。。难道小爷遇到的都是假的历史名人?还是。。。吕才可爱啊

    “你坐下说话。”他头疼。

    马周犹豫了一下,搭着半个屁股坐在殷清风的面前。

    殷清风瞅他那狗腿子的样子就来气,特麻的那些史书到底是谁写的,过来让小爷揍一顿来!

    “效力不效力的暂且不论,宾王兄现在和小弟说说,你以后是准备以儒学闻达,还是准备进入仕途。”

    马周抱拳道:“请殷侯示下。”

    靠!我示下你个大头鬼啊

    沉住气、沉住气、他不抗揍!

    “那我给你两个选择:一,你继续和颜氏去研究什么孟子、中庸等等的断句,若干年后我再用你这身学问;二,你到鄠县或关中其他的县城做一个县令。”

    若干年后?

    马周觉得自己等不起。

    既然殷侯以鄠县为例,说明即使他被安排到关中其他县城,少不了也是一个望县的县令。。。

    望县的县令是正六品上,在九品三十级的官职中看似不高,却也是郎官的顶点了,再往上就是“大夫”了。许多人穷其一生也迈不过去这一关,正六品就是他们仕途的终点了。

    虽然县尉只是考中科举后,释褐为官的一个过渡官职。但这个过渡也要看是怎么过渡的。有的人要呆八年而得不到升迁,有的人即使升迁了,也不过下县的县令。

    大唐的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别。想从下县的县令想升到中县甚至上县的县令,除了政绩外,还得有人提携。可是,不满一千户人丁的下县能出什么政绩?

    若他以望县的县令为起点,甚至以鄠县这样的畿县为起点。。。

    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