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来比较,他们更愿意去植树。”
“嗯,你继续说。”李世民不置可否。
殷清风看着长孙氏在不停的写,似乎在记录自己刚才说的那些内容。殷清风心里觉得奇怪,难道她现在改行当秘书了?
“小侄沿着薄山(中条山古称)北麓走了一趟,发现那里基本是少则五六户,多则三十余户便为一个村落,而且距离县镇很远。这就造成了管理不便。
以大江以南百越之地来说,那里不但有古百越之民,还有前朝的遗民在大山里面。这些人既不能为我大唐上交税赋,又因为长期与大唐各州、县不交往。长此下去,难免会多大唐怀有敌意。
如果某个时期治理不好的话,他们就是叛乱之源(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就是在这里出现的,武则天是第二位女帝。)。
从两汉开始,这人口都集中在关中和大江以北,但现在我大唐已经幅员到了岭南地区。偏偏那里又山地众多,而现在我大唐国朝初立,还不能有效的管理南方。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将那些位于山区的州、县撤掉,将民众集中在平原之地。一个是能保持水土,二,可以有效管理百姓。
那么叔叔会问了,如果百年之后怎么办?到那时人口不断增加,平原之地就不够用了,难免又有人逃向山区。
之前小侄谏议过,将高句丽作为大唐的磨刀石。但,再厚再韧的磨刀石也有被磨薄的一天。
等大唐的朝政稳定之后,高句丽也就失去了作用。
想必叔叔比其他人更能理解这高句丽给我大汉民族带来的耻辱吧。每每想到我大汉忠魂,竟然没那些夷族叠成京观,小侄的心就隐隐作痛。
等高句丽失去了磨刀石的作用后,这汉人的耻辱和仇恨就可由当代的帝王来昭雪了。
以那片土地,生息两千万人口是没有问题的。还有高句丽半岛,那里也可以生养一千万人口。
所以,这山区的民众,叔叔大可以迁徙出来。”
殷清风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随手抓过杯子喝了一口。他继续说道:“这一次出行,主要是为了帮薛繁星寻找家人。小侄发现薛繁星的胞弟是一个学武的奇才。但是留在小侄身边是没法教导的。小侄对兵法、兵书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殷清风就是用了一个常用的歇后语,结果长孙氏“噗呲”一乐,让他瞬间走神儿了。
看了她一眼,殷清风接着说道:“既然他是习武奇才,自当拜名师为徒。这大唐谁不知道叔叔用兵如神?可是叔叔又每天忙于政事,所以小侄建议叔叔将自己用兵之法写下来。
不但叔叔将自己统兵的心得记录下来,还有为我大唐开创的基业的功勋们,都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建一所军事学堂,专门教导军中的将士,或者是那些。。。。”
李世民笑着打断了殷清风,“程知节他们最近就这军事学堂每日与那些文臣们争执不已。
你这建立军事学堂的谏议,直接点了那些文臣的痛处。。。妙”
李世民没说咱们个妙法,殷清风也没问,“这学堂嘛,就由那些功勋们去讲课。他们当中有些人过些年难免会有英雄迟暮的感觉,不如到学堂去教书。一来可以教导将士和那些有志在沙场立功的年轻人,二来,也弥补他们不能再跃马沙场的遗憾;三呢,可以留下宝贵的领军经验。
除了为那些已经成丁的人准备学堂,还可以成立少年军营。”
“嗯?”这个说法,殷清风上次可没提到,李世民问道:“少年军营?是什么?”
殷清风说道:“长安城里好多勋贵子弟都有荫封。原先,无论文臣还是武勋,他们的后人都去文学堂学习然后进入仕途。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个选择………军事学堂。
那些年龄在十二至十八岁之间的勋贵子弟,统统扔到军事学堂的少年军营里学习基础军伍本领。
现在天下安定,而且那些勋贵也要从事商贾,这酒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朱门拥有了大量财富。这样的家族,难免会出现纨绔子弟。这纨绔子弟呢,是不甘心在家里扮演纨绔的,他们会满长安的惊扰百姓。
所以,不如将他们扔进少年营,让他们接受严格的军营管理。等十八岁之后,那些想以文官出仕的去国子监、想进入军伍中寻求富贵的继续在军事学堂里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总之不能留在长安城里祸害百姓。”
“那要是他们不去呢?”李世民问道。
“不去?”殷清风一怔。
这个问题他还没想过,沉思了一会儿,他抬头说道:“一些人进入仕途、一些人去沙场搏性命,为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能封妻荫子。
叔叔可以下令:从律令实施开始起,那些荫封的子弟只有从少年营中出来后才能出仕,而且还要看他们在营中的表现。
表现好的不管他在家族中是嫡子还是庶子都荫封。相反,如果已经有荫封在身的,如果表现不好,予以裁撤荫封。不愿意进入少年营的,不撤销荫封,而是停止俸禄。
他们要是觉得不丢脸的话,可以不去。
“哈哈哈,丢脸,哈哈哈,看谁敢不去。。。。。。。。好,单是这学堂的建议,我的大唐就万年永固了!”
第280章 妹夫人选()
还在沉睡的殷清风,在美妙的歌声中醒来。
一路奔波又在李世民那里耗得很晚,加上因为解决了几件小心事而放松下来,殷清风的生物钟竟然没准点儿报时。
等他适应了屋里的光线之后,发现月眉、襄城还有泪眼婆娑的繁星站在他床边。
见殷清风醒了,繁星端端正正的给殷清风磕了三个头,仰头说道:“繁星今生来世,报答郎君恩德!”
殷清风平日里和她们相处一向随和,在繁星跪下的那一刹那他就想阻止,但他随即想到,此时他必须让繁星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才能在以后心无芥蒂的与他相处。
他坐起来,“从你到了山庄,我们就是一家人。只要以后能与我相知相守,便是最好的报答了。现在,你感恩的话已经说了,那就快起来吧。”
月眉和襄城赶紧一左一右的将繁星扶起。
殷清风又说道:“月眉、月丽以及鱼娘的阿娘都不在世了,现在繁星的阿娘就是她们的阿娘。请繁星转告薛婶婶,请她安心住下。”
“就是、就是!”月眉开心的说道:“我们姐妹一定伺奉薛婶婶如亲生阿娘一样的。”
襄城执起繁星的双手说道:“月丽自幼失恃,这么多年一直由姐姐陪伴。。。”
繁星反手握住襄城,“能与郡主以姐妹相称。。。”她看了一眼改变她命运的殷清风,对襄城继续说道:“姐姐的阿娘就是妹妹的阿娘、姐姐的阿弟就是妹妹的阿弟。”
在旁边穿衣服的殷清风这是插言道:“月丽的阿弟太多了,现在又多了一个,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头疼。”
一想到李恪李泰那帮皮猴子,三个小妞儿都不由的笑了起来,略微有些沉重的气氛也登时轻松了不少。
晨练过后,殷清风带人来到润下院。
正与裴氏和闻氏说话的薛柳氏立刻起身向殷清风行了一个淑女礼,薛仁贵也默声的磕了三个头。
薛柳氏一路上没少说感激的话,昨天又确定她和殷清风的关系了,此时若还要说类似的话,就未免有种自降身份的感觉。所以,她只是用一个无声的举动来表达心意。
柳姓源出有二: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如河东柳氏;出自芈姓义帝—楚怀王,为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以都城名为氏,如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家族。
自从秦末迁入晋南之后,汉、魏、晋之际的河东柳氏虽然不如当时的韦氏、杜氏那样显赫,但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旺族。
如:柳氏的第二世柳惟隗,为汉高祖齐王相;第四世的柳泰功封河东候;第八世的柳丰爵封关内候,守丹州,为光禄大夫;第十一世的柳以超为后汉的益州刺史;第二十二世的柳僧习为后魏的太中大夫,加前将军,出为颖川太守。为扬州大中正、尚书右丞。。。
柳氏在河东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永嘉之乱”。
此时,同许多其它北方大族一样,除了一部分人留守河东及在北方政权任职以外,柳氏也开始南迁,并且分为两路,柳恭一支迁于汝颍,史称“河东柳氏西眷”,柳卓一支迁于襄阳,称为“河东柳氏东眷”。
及隋朝统一后,大部分两眷柳氏子弟再次回到河东祖地。
薛柳氏的祖父柳庆为后魏侍中、左仆射、平齐景公,再任北魏散骑侍郎、东阁祭酒、户曹参军,以及西魏平南将军、大行台右丞、抚军将军、民部尚书。至北周时被赐姓宇文氏,进爵为公。
她的同祖父堂兄柳述,在族内是第二十五世。他是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第五女兰陵公主的驸马。
所以,她虽在薛氏族内尽遭欺辱,现在又有寄女婿门下之嫌,但也不允许她说一些毕恭毕敬的言语。
接受了她的谢意之后,殷清风将薛仁贵扶了起来,对薛柳氏说道:“孝悌乃祖先留下来的人伦大道。清风身为晚辈自当尽孝。”
相互客套一番后,殷清风才正式向殷元及裴氏、闻氏见礼。
虽然出行不到一个月,但再次回到美妞儿们的身边,殷清风那空落落的心,终于被填满了。
前面是自己的美妞,殷清风带着徐承德和薛仁贵在后面跟着。
现在这东市明显比两年前繁华了许多。摩肩接踵的景象,看着就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虽然这些商铺里和人群对殷清风没什么吸引力,不但代表两个初次来此的人不感兴趣。
薛仁贵更多的是看热闹,徐承德可是真在用心的看着。他的表现,殷清风暗自点头,也许这人真是搞商业的料儿。
既然徐承德感兴趣,殷清风便一路讲解。包括这些商品、价格的变化、商业的模式、勋贵强迫商家交干股等等。最后的主题,当然是介绍自己家的那些产业了。
“这商业虽然被读书人所鄙视,可是不能否认他们在这百姓的生活里面所起的作用。
百姓,包括那些朱门大户,若是没有商人的存在,他们享受不到西域来的美酒、江南巴蜀的丝绸、不能吃到东海里的鱼虾、草原上的毛皮等等等等。
以我国公府的产业来说,有旗袍、骑士装,会让女娘们更娇艳动人、郎君们更加绅士楚楚;仙居坊的床、香皂、牙刷等等会让百姓生活得更加舒服。
可是,这只是商业表面的内容。
承德兄试想一下,这些被贩卖的商品,需要多少人来制作?又需要招募多少人来帮助贩卖?滋味楼所需要的食物,需要多少农人来种植、养殖?
现在我大唐的人口还不算多,如果大唐的人口达到六千万、一个亿的时候,我大唐的土地够分吗?
承德兄可记得东汉末年黄巾军的存在吧?他们为什么不当顺民了?因为没有土地!
可是,有了商业的存在,大量的人口不需要仰仗土地一样可以生存。如果商业兴旺了,就能减少百姓对土地的依赖。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可以稳定百姓的民心!
民心稳定了,我大唐就稳定了!你的出身是知道这天下朝代更替之苦。大隋那样兴旺的朝代只存在了短短不足四十年,就因为人心不稳!你现在还认为商贾是贱业吗?”
薛仁贵明显没去听殷清风的长篇大论,或者是听了也不在意。繁华的东市对他来说,足够吸引他的注意力了。
徐承德听完殷清风的话,只是沉默的思考着。
晚饭后,殷清风终于有时间和自己的妹子们交流交流了,可是徐承德却在外面等候接见。殷清风只好将他领到书房去了。
“今日听了郎君一席话,承德自惭形秽。郎君之见识,让承德茅塞顿开。如果郎君不嫌承德无能,还盼郎君收为己用!”
徐承德说完,就眼巴巴的看着殷清风。他自诩是文人出身,即使现在想被殷清风收留,也不会向殷清风纳头便拜的。
殷清风清楚他的心态,也没在意这个。下午他向徐承德讲述一番后,他也做好了收留徐承德的准备了,既然现在他低下头来愿意经商,他得先摸清楚他是打算他们之间是主从关系还是雇佣关系。
“承德兄,话说到这一份儿上了,小弟就直问了:承德兄是想投靠我国公府还是暂时在这里学习这商贾之事?”
“这。。。”徐承德犹豫了一下。他的家境并不好,虽然还算是诗读传家,可是随着父亲亡故,家中是一落千丈。长兄流落在外近日才得以归还,自己也还没成亲。但是投靠了这国公府。。。罢了!以长兄之才,早晚是要出仕的,现在就当我为了长兄的以后多积攒些钱财吧。
想到这里,徐承德恭恭敬敬的向殷清风鞠躬,请求殷清风收留。
殷清风知道他哥哥以后是要再度出山的。到那时,哥哥当官、弟弟为别人家的仆役,传出去也会丢徐家人的脸面。他刚才只是想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真的要是收下了反而坏事。
他将徐承德搀扶起来之后说道:“承德兄,你能放下对商贾之人的偏见,小弟很是欣喜。小弟和孝德兄长虽是交往不久,可是现在若是收了你为仆役,以后我和孝德兄之间也不好言语。
现在我国公府有一些产业,未来还有更多。只是现在这些管理产业的人的见识都不多,所以我想让承德兄在熟悉一段时间后,能帮住小弟担起重任。
至于国公府与承德兄之间,便为雇佣关系。如果二兄以后另谋高就了,咱们也好聚好散。承德兄的酬劳,每月先定为每月五百贯,另外再为承德兄寻一套宅院,不知意下如何?”
徐承德一听每月五百贯,心说这郧国公府真是财大气粗啊,现在有了落脚的地方。以后自己就在这长安好好打拼一番吧。
安排好徐承德之后,本想着回去和自己的妹子们起腻。可是想了想,他对妹子们打个招呼,说他要去闻氏那里一趟。
“阿娘,孩儿离开这段时间,她们还算孝顺吧。”
闻氏笑眯眯的说道:“看你这孩子说,好像她们多不乖似的。你走后,她们早晚问安的,天天陪着阿娘说话,生怕阿娘孤寂。她们都是乖孩子,你可不能欺负她们的。”
这么一说,无非就是客套一下,自己的妹子们殷清风是相当放心的,他问道:“阿娘昨日见到繁星的兄弟了,看着还顺眼?”
闻氏点点头:“嗯,那身体是壮实得很,说话也有教养,很不错。”
“既然阿娘满意,不如与幼娘婚配如何?”殷清风试着问道。
“啊?”闻氏惊讶过来,若有所思道:“他们俩的年岁倒是相当,可是。。。”
殷清风替她说完:“孩儿观此子未来一定不凡。即便是没有孩儿帮助,未来最少也是个郡公。
昨晚孩儿已经向太子提及他了,等过一二年,孩儿就送他去习武。到时候教导他的除了卫国公、冀国公,还有其他的国公。
阿娘想想吧,作为这么多国公的学生,他以后能如何?说不定孩儿那妹妹将来也是一个国公夫人了!”
“真的有如此才华?”闻氏惊喜的问道。
“孩儿还能哄骗阿娘不成?只是还需要阿娘去探问一下繁星的阿娘,如果他已经有了婚约,那此事就算罢了。”
闻氏沉思了一下说道:“嗯,对,这乡间喜欢早早的就定下亲事,阿娘得先去问个清楚。”
“如果没定亲,阿娘也先不用提及。她们初来长安,相识的人不会太多又长居府内,短期内不会有人向薛婶婶提亲的。等明日孩儿让那薛礼到孩儿的学堂里读书,这薛礼与幼娘同窗,他俩就能朝夕相处,如果彼此有意,到时候就成全他们。”
闻氏欣喜的说道:“好,就按风儿说的办。”
殷清风笑呵呵的说道:“他们天天在一起,也算是两小无猜的。等真在一起了,这感情也牢固得很。”
闻氏笑着说道:“幼娘有找你这个兄长,阿娘放心的很。这大事小情的,都让你想了个通透。好、好,你们兄妹相亲相爱的,阿娘也就没什么心思了,单等着以后做阿婆了。”
回到自己的院子后,等待他的是满怀感激的繁星。其他美妞们知道繁星有一肚子话要对殷清风说,所以都把空间留给他俩。
“郎君。。。。谢谢郎君。。。呜呜呜。。。”见到殷清风回来,一天一夜没平静下来的繁星用泪水来表达自己对殷清风的谢意。
“好了,就别哭了,今晚沐浴用的水已经够多的了。”一边拍着繁星的后背,一边开玩笑的说道。
“噗呲”“郎君就知道逗繁星。。。”
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殷清风让小薛妹夫到他的班里当插班生。
这个班级里还有李承乾这个未来的太子。
殷清风是不知道李世民能活多久,但只要李承乾不出错,这太子的位置就还是他的,小薛妹夫和他早点儿熟悉也是好事一桩。
当薛柳氏知道这里还有李世民的儿女是殷清风的学生的时候,下巴快掉地上了。惊讶之后,她更是庆幸当初的决定。不但和失散多年的女儿相见,自己的儿子也有了可以预见的前程。放下了心思的薛柳氏,从内而外的开心起来。
第281章 贺新婚喜()
关于中国日记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真正成熟时期是在唐代晚期。现存最早的日记是宪宗时李翱的来南录。
李翱是韩愈“古文运动”的重要继承人,元和初年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元和四年,李翱应岭南道节度使杨於陵征召,从东都洛阳出发,历程七千六百里抵岭南,出任杨的幕僚。来南录就是李翱人在漫长旅途中所写的日记。
殷清风虽然继承了之前身躯的那些关于古文的知识,但是他固执的使用白话文来记载他的日记。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