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神鬼志怪小说-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奴向皇帝秉奏了这件事。

    皇帝命令改葬,挖开这个地方,果然有一古墓,棺木已经腐朽了,旁边有玉鱼一双,制造很精巧。

    皇帝下令换了棺材,以礼节把他移葬在宫外,并把玉鱼随葬。

    此后就没有鬼出现了。

    【原文】高宗营大明宫,宣政殿始成,每夜,闻数十骑行殿左右,殿中宿卫者皆见焉,衣马甚洁。如此十余日,高宗乃使术者刘门奴问其故,对曰:“我汉楚王戊之太子也。”门奴诘问之:“案《汉书》,楚王与七国谋反,汉兵诛之,夷宗灭族,安有遗嗣乎?”答曰:“王起兵时,留吾在长安。及王诛后,天子念我,置而不杀,养于宫中。后以病死,葬于此。天子怜我,殓以玉鱼一双,今在正殿东北角。史臣遗略,是以不见于书。”门奴曰:“今皇帝在此,汝何敢庭中扰扰乎?”对曰:“此是我故宅,今既在天**中,动出颇见拘限,甚不乐。乞改葬我于高敞美地,诚所望也。慎无夺我玉鱼。”门奴奏之,帝命改葬。发其处,果得古坟,棺已朽腐,旁有玉鱼一双,制甚精巧。乃敕易棺榇,以礼葬之于苑外,并以玉鱼随之。于此遂绝。(出《广异记》)

鬼借灵位() 
南朝时宋国的司马文宣,是河内人,非常信奉佛法。

    元嘉九年的时候,他的母亲与弟弟相继去世。

    在十五日的早上,忽然见到弟弟坐在自己的灵座上,不停的嗟叹不安,跟他要祭品食物。

    文宣试着跟他交谈说:“你生前平常就修行十善,照佛经上所言,你应该可以生天,或是生在人道,为何如今生在鬼道呢?”

    那个鬼沉吟半天,无言以对。

    当天晚上,文宣梦到他弟弟跟他说:‘我生前修善,现在已经获得善报生天了。上午灵床上的鬼,是魔魅,不是我。为了怕你怀疑觉得奇怪,所以特别来告诉你。”

    第二天早上,文宣就请僧人诵首楞严经。

    然后又叫人把鬼捉了起来,鬼起初逃到床底下,后来又走到门外,这时鬼的形像变得稍微有点丑恶。

    文宣全家都很害怕,厉声呵斥要鬼离开。

    鬼说:“我只不过是饥饿来乞食而已。”

    结果这个鬼,好几天之后才走。

    不久,文宣母亲灵位床头又有一个鬼出现。

    这个鬼身体是赤色的,长得很高大健壮。

    文宣的长子孝祖,和鬼交谈,这个鬼回答得很详细。

    起初家人有些恐惧,后来慢慢不害怕而习惯了。

    鬼也渐渐和他们亲近熟悉起来,和他们同居相处,犹如一家人般。

    当时京城大家都相传这件事,到他们家来看鬼的人络驿不绝。

    南林寺及灵味寺的僧人,和鬼很谈得来。

    鬼说:“生前我也是个尊贵的人,因为犯了很多罪恶,得了鬼身,至今尚未受报完。去年有四百部鬼(鬼也是部队开过来的!),奉命来大行疾疠,让命该绝的人得灾,不去打扰修行人。但是这些鬼有些做的过了头,也让修福修善的人罹难,因此冥府派我来监察这件事。”

    僧人拿食物给他吃,鬼说:“我自己有粮食,不能吃你们的食物。”

    灵味寺僧含沙门问他说:‘鬼大多都能知道很多事,我想请问你,我前生是从那里来的,这辈子又为何会出家呢?”

    鬼回答说:‘你前辈子也是人,你出家是由于自己发愿之故。’

    另外他们又问了很多人生死之事,他都简单的作了回答,而且很灵。

    含沙门又问说:‘人道和鬼道不同,你既不求人问的饮食,为何在人间逗留这么久呢?’

    鬼回答说:‘我要收捕这里的一名女子,由于她戒律持得很好,所以很难捕到她,这就是我稽留这么久的原因。在这儿打搅主人,实在很惭愧。’

    从此以后,他就很少再现形。

    以后来看鬼的人,也都只能听见声音而已,这是元嘉十年时候的事。

    到了三月二十八日,鬼对文宣说:‘我暂时寄住你家,而你们全家都这么努力培福。我让你们这么麻烦,也不适宜久留了。’

    长子孝祖说:‘你可以寄住没关系呀,不过为什么要住在我们先人的亡灵牌位呢?’

    鬼回答说:‘你们家的亡人,都已经投胎各有他们自己的眷属了。这些灵座都是空的,所以我暂时方便借住而已。’

    于是鬼就告辞而去。

    【原文】宋司马文宣,河内人也,颇信佛法。

    元嘉九年丁母难弟丧,月望旦,忽见其弟身形于灵座上,不异平日。

    回遑叹嗟,讽求饮食。

    文宣乃试与言曰:“汝平生时修行十善,若如经言,应得生天。若在人道,何故乃生此鬼中耶?”

    沉吟俯仰默然无对。

    文宣即夕梦见其弟云:“生所修善蒙报生天,旦灵床之鬼,是魔魅耳,非其身也,恐兄疑怪,故诣以白兄!”

    文宣明旦请僧转首《楞严经》,令人扑系之,鬼乃逃入床下,又走户外,形稍丑恶,举家骇惧,詈叱遣之。

    鬼云:“饿乞食耳!”积日乃去。

    顷之,母灵床头有一鬼,肤体赤色,身甚长壮。

    文宣长息孝祖,与言往反,答对周悉。

    初虽恐惧,末稍安习之,鬼亦转相附狎,居处出入殆同家人,于时京师传相报告,往来观者门巷叠迹。

    时南林寺有僧,与灵味寺僧含沙门,与鬼言论亦甚款曲。

    鬼云:“昔世尝为尊贵,以犯众恶,受报未竟,果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疠,所应钟灾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横极众,多滥福善,故使我来监察之也。”

    僧以食与之,鬼曰:“我自有粮,不得进此食也。”

    含曰:“鬼多知,我生何来,何因作道人?”

    答曰:“人中来,出家因缘本誓愿也。”

    问诸存亡生死所趣,略皆答对,具有灵验。

    含曰:“人鬼道殊,汝既不求食,何为久留?”

    鬼曰:“此间有一子女,应在收捕,而奉戒精勤,故难可得。”

    比曰:“稽留用此故也。藉乱主人有愧不少。”自此已后不甚见形。

    后往视者但闻语耳。

    时元嘉十年也,至三月二十八日。

    语文宣云,暂来寄住,而汝倾家营福,见畏如此,那得久留。

    孝祖云:“听汝寄住,何故据人先亡灵筵耶?”

    答曰:“汝家亡者各有所属,此座空设,故权寄耳。”

    于是辞去。

驱鬼术() 
唐正谏大夫明崇俨,年轻时,父亲是县令,有个门卒会道术,崇俨就向他求教。

    他教给崇俨能看见鬼的方法还有驱使鬼的(道术)。

    还给了崇俨两卷书,崇俨一看,书上写着人名。

    明崇俨在野外独处时,就按书上的人名召呼他们,(看不见却有声音)都回答道:“唯!”

    见几百人来到。(鬼部队!)

    于是每当驱使他们,就召呼他的名字,没有不立刻就到的。

    崇俨有次出行,看到名流之家想合葬二位父母,丧车已出了郊外。

    崇俨随之而行,召呼他的家人对他说:“你家主人想合葬二位老人吗?”

    名流的家人回答说:“是啊。”

    崇俨说:“你们挖取棺材会不会误挖了别人的坟呢?”

    回答说:“不能。”

    崇俨说:“我刚才看见紫车后面有个夫人,年纪有五十多岁,是个名家妇女。后面有一个鬼,年纪正当壮年,头发稀少,衣服破旧,跳跃着很惊喜的样子跟随着夫人,夫人哭泣着怒斥他说:‘这合葬算是(哪一出啊?)’你把我说的话告诉你家主人,说:明正谏这样说的。”

    合葬二老的主人听到这话,非常惊讶,哭着对崇俨说:“我很小的时候就没有父亲,昨天迁坟,是由老仆办理的,不知道会错到这种程度。”

    崇俨和他们一起来到挖掘墓地的地方,让挖开靠近西侧的地方,按照铭文,果然找到了。

    于是抛开别人的尸骨而将亲人合葬在一起。

    崇俨在朝内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很多,详尽地出于口头流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原文】唐正谏大夫明崇俨,少时,父为县令。县之门卒有道术,俨求教。教以见鬼方,兼役使之法。遗书两卷,俨阅之,书人名也。俨于野外独处,按而呼之,皆应曰:“唯。”见数百人。于是每须役使,则呼其名,无不立至者。俨尝行,见名流合祔二亲者,荩б殉鼋迹菜娑校倨浼胰宋皆唬骸叭曛骶显岫缀酰俊痹唬骸叭弧!痹唬骸叭耆×殍眩梦尬蠓⑺粟:酰俊痹唬骸拔蕖!辟苍唬骸拔崆凹铣担笥蟹蛉耍晡迨啵ご竺腋疽病6笥幸还恚晟踝常逊⒈滓拢嘣敬笙玻娣蛉恕7蛉似唬骸显岷挝揭玻俊晔砸晕嵫园兹曛骶泼髡捎醒匀绱恕!钡y亲者闻之,大惊,泣而谓俨曰:“吾幼失父,昨迁葬,决老竖取之,不知乃误如此。”崇俨乃与至发墓所,命开近西境,按铭记,果得之。乃弃他人之骨,而祔其先人。俨在内言事,及人间厌胜至多,备述人口,故不繁述。(出

    《纪闻》)

鬼传信() 
唐朝坊州有个人叫王怀智,显庆初年死了。

    他的母亲孙氏和弟弟怀善、怀表还都活着。

    到了显庆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个人,忘了他什么名字,死了七天了,背上已经腐烂又苏醒过来,(民间传说的还阳)说:“我在地下见到了怀智,他被任命为太山录事。”

    怀智让他代写,自己口述的一封书信,还对他说:“你虽然到了死的时候,现在我得空放你回家,顺便替我拿这封信到坊州,找到我家,告诉我母亲说:‘怀智现在是太山录事,幸好还是平安健康。只是家中曾借寺庙的木头做门,这既然是功德之物,就应该早早还给寺庙。怀善快要死了,你不应在他那儿久住,快点供经像救助。不然恐怕没有救助的机会了。”

    这人死而复生后,就带着书信特意送到他家。

    所说的家事,无不暗暗符合。

    到了第三天,怀善暴死。全州道家、俗家听说了这件事,都开始增加修建功德的

    事。

    这是鄜州勋卫侯智纯说的事。

    【原文】唐坊州人上柱国(上柱国三字原空缺,据陈校本补,上柱国是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王怀智,显庆初年。其母孙氏,及弟怀善、怀表并存。至四年六月,雍州高陵,有一人失其姓名,死经七日,背上已烂而苏,云:“在地下见怀智,见任太山录事。”遣此人执笔,口授为书,谓之曰:“汝虽合死,今方便放汝归家,宜为我持此书至坊州。访我家,白我母云:‘怀智今为太山录事,幸蒙安太。但家中曾贷寺家木作门,此既功德物,早偿之。怀善将死,不合久住。速作经像求助,不然,恐无济理。’”此人既苏,即赍书特送其舍。所谓家事,无不暗合。至三日,怀善暴死。合州道俗闻者,莫不增修功德。鄜州人勋卫侯智纯说之。(出《法苑珠林》)

孔元方() 
孔元方是河南许昌人。

    他经常服用松脂、茯苓、松籽等药,年龄大了却显得非常年轻(返老还童,青春永驻),容貌像四十多岁的人。

    郄元节、左元放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都是放弃了《四书》、《五经》上(教授的)和世间的各种人情世故,专心修炼道术。

    孔元方为人善良仁慈,粗衣素食,喝酒从不超过一升,年龄大概七十多岁。

    有一次,几位道士请孔元方一起喝酒,轮到元方干杯时,元方行了个酒令:他把拐杖拄在地上,手扶着拐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着,用另一只手拿着酒杯倒着喝酒,结果谁也不会像他这样饮酒。

    孔元方有妻有子,但从不积存钱财,只是很下力气地种田。

    有一次,孔元方家里失火了,人们都来救火,往外抢救衣物粮食家具,但孔元方却不往外抢东西,反而蹲在篱笆前看火。

    他的妻子催他赶快抢救财物,孔元方笑道:“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有什么

    可惜的!”

    孔元方又在河边岸上凿了一个一丈见方的洞,然后钻进洞里,不吃不喝,一两个月也不出来,家里的人他也不让到洞里来。

    洞前有一棵柏树,长在大道后面的荆棘草丛里,挡着那个洞。

    有时弟子有急事想找孔元方,也找不到他住的那个洞。

    后来从东方来了一个少年,名叫冯遇,爱好道术,想跟随孔元方学道。

    他一来就找着了孔元方的那个洞室。

    孔元方说:“别人来都找不到我,你却一来就找到了我,看来你是值得我传授道术的人。”(缘分啊!仙缘!)

    孔元方就把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给了冯遇,并对他说:“这上面写的是修道的要点,四十年才可以传授一个人。如果四十年到了还找不到值得传授的人,那也不能因为年限到了胡乱传授,须等八十年,如有两个人可传授,就传给两个人。误传或不传,就犯了‘闭天道’的罪,不该传的却传了,就犯了‘泄天道’的罪,这两种罪都会连累子孙而受到惩罚。现在我已经把道术的精要传给你,我就可以去了。”

    于是孔元方就扔下妻子儿女进了西岳华山。

    五十年后,孔元方回过一次故乡,当时的人还有认识他的。

    【原文】孔元方,许昌人也。常服松脂茯苓松实等药,老而益少,容如四十许人。郄元节、左元放,皆为亲友,俱弃五经当世之人事,专修道术。元方仁慈,恶衣蔬食,饮酒不过一升,年有七十余岁。道家或请元方会同饮酒,次至元方,元方作一令:以杖柱地,乃手把杖倒竖,头在下,足在上,以一手持杯倒饮,人莫能为也。元方有妻子,不畜余财,颇种五谷。时失火,诸人并来救之,出屋下衣粮床几,元方都不救,唯箕踞篱下视火。其妻促使元方助收物,元方笑曰:“何用惜此。”又凿水边岸,作一窟室,方广丈余,元方入其中断谷,或一月两月,乃复还,家人亦不得往来。窟前有一柏树,生道后棘草间,委曲隐蔽。弟子有急,

    欲诣元方窟室者,皆莫能知。后东方有一少年,姓冯名遇,好道,伺候元方,便寻窟室得见。曰:“人皆来,不能见我,汝得见,似可教也。”乃以素书二卷授之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传一人。世无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若四十年无所授者,即八十年而有二人可授者,即顿接二人。可授不授为‘闭天道’;不可授而授为‘泄天道’,皆殃及子孙。我已得所传,吾其去矣。”乃委妻子入西岳。后五十余年,暂还乡里,时人尚有识之者。(出《神仙传》)

鬼赠衣() 
唐显庆三年,岐州人王志任益州县令,任期已满正好回自己家乡。

    有个女孩很美丽,未到出嫁就死了,(灵柩)停放在县里的寺庙中有几个月了。寺中先就有个学生住在另一间屋子里。(这故事背景介绍的真凌乱)

    天刚黑就看见这个女子来(偷腥?),梳妆打扮衣着服饰非常华丽,想和他(缠绵艳遇啊,古人你的言语也真隐晦!),这个学生就收留(收下)了她(送上门美女!不要白不要!)。

    相好了有一个月,这个女子赠给学生一面铜镜,衣巾、梳子各一个。

    县令王志打算上路,女子与学生暗里辞别。

    女子家人找不到这些东西,县令让按屋查找,在学生房中找到了这些东西。

    县令让随从绑上学生,把他当成偷盗之人。

    学生告诉了他们的事,说:“不但有这些东西,还留下了上下二件衣服。”

    县令派人打开棺材检查,果然没了这些衣服。

    既然看见了这些证据,就把学生放了。

    问他原籍是哪,他是岐州人,因跟从父亲南方任职,父母都死了,他就游历各地、增长见识,不久就该回乡了。

    县令给他衣服马匹,一起还乡。

    还把他当成女婿,非常怜爱。

    (遇见鬼也能改变命运!跟王志有什么关系,他转述的?)

    【原文】唐显庆三年,岐州人王志,任益州县令,考满还乡。有女美,未嫁道亡,停县州寺中累月。寺中先有学生停一房,夜初见此女来,妆饰华丽,欲伸缱绻,学生纳之。相知经月,此女赠生一铜镜,巾栉各一。令欲上道,女与生密共辞别。家人求此物不得,令遗巡房求索,于生房得之。令遗左右缚此生,以为私盗。学生诉其事,非唯得此物,兼留上下二衣。令遗人开棺验之,果无此衣。既见此征,于是释之。问其乡里,乃岐州人,因从父南任,父母俱亡,游诸州学问,不久当还。令给衣马装束同归,以为女夫,怜爱甚重。(出《法苑珠林》)

王烈石髓() 
王烈字长休,河北邯郸人。

    经常服用野生姜和铅,年龄有三百三十八岁,还是很年轻的容貌。(长生不老之术)

    他登高山过险峻的时候也健步如飞。

    王烈青年时曾是太学中的书生,学习时没有(什么书籍学问)是他不涉猎的,常和人们议论《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学多才。

    任中散大夫的醮国人嵇叔夜(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请教。

    并和他一起进山游玩采药。

    后来王烈独自进了山西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听见山的东部发生了山崩,隆隆的轰鸣好像打雷。

    王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赶去看。

    只见大山崩塌了几百丈,两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个直径一尺宽的洞,

    洞里不断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

    王烈试着把那泥团成了圆球,不一会圆球就成了石头,好像

    把热蜡团成球凝固以后的样子。

    那泥丸散发出一股粳米饭般的香气,放在嘴里咀嚼也有粳米饭的味道。

    王烈就团了象桃子大小的泥丸带了回来,对嵇康说:“我得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

    给你。”

    嵇康很高兴,王烈就把泥丸拿出来,一看泥丸已变成青石丸了,一敲还发出铜的声音。

    嵇康就让王烈领他到山崩处去看,那崩塌的山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后来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