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越娘雀跃的说:“说定了,娘娘可别嫌越娘吵闹。”
“罢了,罢了。”向太后拍了拍王越娘的手,“你要当真住过来,还不知圣瑞那边怎么排揎你呢。”
太后开春后就搬到了后苑凝和殿休养,又说路远,免了太妃和皇帝的早晚请安,也是不想见那一对母子的面。近几年,除了冬天的三个多月外,太后几乎都是在凝和殿起居,已经形成了惯例。
而王越娘则是只要不去见皇帝的面,她是很乐意往后苑走走。
太后若是没有搬过来,离着福宁殿那么近,皇帝除了重病在身,都要每日省问,见面不免尴尬,两相生厌。王越娘都要卡准时间,免得撞上。等太后搬到后苑,倒是省心了不少。
皇帝不像皇帝,皇后也没必要像皇后。
祖父去世之后,王越娘对皇帝彻底失望,也随之放下了作为皇后身上所担负的包袱,日常处事再也不会将自己逼得太紧。除了太后,宫里宫外本也没多少人需要她禁锢着自己的天性。
不过王越娘毕竟是大家出身,纵是放松了一点,却也没有违制失礼之处,渐渐地,竟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架势。
向太后明显的很喜欢她这种发自于内的洒脱,在寝殿内说了几句之后,就让王越娘搀扶着,到殿外的花木小径上散步。
小径两侧的迎春已经谢了,茎叶倒是茂盛,一片或浓或淡的绿。向太后缓步走着,“方才还是走过来的?”
王越娘扶着太后手臂,“也是听医嘱,多走走身体轻健。”
迎着阳光仔细看了王越娘几眼,“恩,这个冬天将养得不错,气色都比去年秋天要好了。”
两人边说边走,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中。
“阿虎,金官两个孩儿这两天还好?种痘后就关在房里,闷着了吧。”
两个都是养在王越娘身边的宗室子,一个乳名阿虎,一个乳名金官,最大的也不到四岁,刚刚种了痘,宫里规矩大,要隔离养护十天半个月,看看痘疹的情况。本来王越娘身边还有一个,不过突生疾病,夭折了。
“再过几天就能出来了。的确是闷了。今天还回话说闷得很,又说想大妈妈了。”
“金官嘴笨,说不出这好听话,还是阿虎说的吧。”
王越娘为向太后挡开迎面的一枝桃花,直笑道:“娘娘真如亲眼所见一般。”
笑了笑,太后道,“金官憨厚朴实一些,阿虎更机灵一点,都是好孩子。”
“娘娘说的是,两个都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太后点点头,与王越娘说着两个孩子的闲话,一路走出苑内桃林。
此时日影西斜,正映在苑内的小湖边。望着波光粼粼,犹如碎金屑玉的湖面,太后突然道:“早点定下来吧。”
“啊?!”王越娘楞然片刻,笑意顿消,略侧过身,“请娘娘训示。”
太后向后看看,只有几位女官跟得近。
如今宫里面,得用的内侍只有三十岁以上的,三十岁以下的阉宦,尽是胡虏蛮夷出身。宫里的几个主人,都没有把这些异族内侍当成自己人的打算。
而这些异族内侍同样不得外朝看重。入内内侍省已为都堂操纵。过去,内侍们转入武职后,方才受外朝控制,如今就连内部的升黜,都要经过都堂。
除了太后身边,所有宫室无不如此。宰辅们的一句话,就能把这些个异族内宦拖出去处置了,赶出宫去更是只要不经意的皱一下眉。每年总共要有几十条冤魂,让内侍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太后身边还有几个得力的老内侍,皇后近前听用的就只有女官了。
让这些女官退得更远一点,太后更进一步,“早些定下,内外都安心。拖久了,手尾就多了。”
王越娘没有立刻回答,只皱起眉,想着太后的用意。
见王越娘没有反应,太后又问,“齐国夫人前几日入宫来的时候,没说什么吗?”
敏锐的感觉到太后提起王旖的时候,语气有些变化,王越娘没有细琢磨,摇了摇头,更是不解的样子,“姑母入宫,只说了些寻常话。如果是朝中事,姑母不会说,姑父也不会对姑母说。”
“这样啊。”太后沉默了下去,忽而问:“那你怎么看你姑父韩相公的?”
顶点阅读网址:
第262章 新议(28)()
第262章 新议(28)
“姑父?”
“记得小时候,二姑父每逢年节,都会寄许多好玩意儿过来,每次最盼着就是二姑父的礼物了。”
王越娘笑着说的,朝堂政事上,她一句都不敢提。太后的真实想法,她也不想去试探。但心中,却在暗暗忧虑,‘姑父又弄出什么事了?’
在王越娘的记忆里,打小儿开始,时不时就能听到那位二姑父在哪里的任上,弄出些震惊朝野的事来。
按祖母的说法,是‘惯能生事’,还对祖父说,‘比你还能耐’,当时还小没多少想法,现在想起来,比创立新法,闹得朝堂士林对立两分的祖父还要‘能耐’,肯定是讽刺了。
毕竟在先帝第七子因痘疮而夭折的当口,献上了牛痘法,还上奏说因为有干天和,把最早传自孙真人的人痘法隐了十年之久。
莫说是当时,就是现在想来,也是把全家老小的性命放在一根细绳上吊着。
虽说那时候才记事,但当时祖父的为难,祖母的愤怒,以及家中无处不在的压抑感,都像刻在心里一样,至今记忆犹新。
幸而没过多久,开封就传来消息,二姑母一家安然过此劫,姑父被调回京中任职,家里面的气氛终于是缓和了下来。
据说后来,祖母亲自写信,把二姑父好一阵教训,但等到厚生司保赤局开到了江宁府,府中幼子排着队开始种痘,她和兄弟们则是保赤局的医工上门,一个个亲朋好友在祖父母面前夸赞二姑父,就连祖母的抱怨也没了。
很快,经过二姑父手的什物成了抢手货。虽然还是小孩子,但她的几个玩伴心机都不缺,一不注意还给骗走了两个京里来的魔合罗——因为是二姑母从京里寄来,说是二姑父在京西买的——因此,还被阿母教训了一通,当时是委屈透了。
这是王越娘对韩冈——她的二姑父最早的深刻印象了。
长大后,才稍稍明白,二姑父的举动究竟犯了多大的忌讳,但是,正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即仁且智且勇。即使是触怒了皇帝,冒犯了天家,也是不忧不惑不惧。
而从那时候开始,二姑父的‘能耐’,一桩桩的传入耳中。跟祖父争道统,与天子辩是非,出外领军,入内治政,及至先皇中风之夜,逆王宫变之时,更是力挽狂澜。
(本章未完,请翻页)
顶点阅读网址:
第263章 新议(29)()
范纯粹恍恍惚惚走下台。
二楼楼上,韩冈已经不知踪影。
韩冈来时,如夏日雷暴倏然而至,一时风狂雨骤,劈头盖脸,砸得人措手不及。
韩冈去时,亦然如夏日暴雨,戛然而止,云破日出,只留下满地狼藉。
几十人开场前指天誓日要给韩冈一个难看,要让韩冈后悔不迭,要彻底毁掉韩冈从来没有来过的大议会,可韩冈真的来了,叫嚣声最大的王交立刻就没了声音,其他人,有立刻反悔的,有抱着肚子跑出门的,有站起来又坐下的,有缩起头当乌龟的,也有上台后不知所云的。
范纯粹真的不记得自己在台上说了什么了,他只知道自己在台上并没有消耗多少时间,以至于自己这一方的议员,还留下一半迎接他下台来,但这一半,活脱脱的一群被虎狼吓破胆的兔子模样,江公望、陆表民无不如此——看见自己下来,挤出的笑容苍白怯弱,竟比哭还难看。
凶煞迫人,让人畏之如虎。
这就是积年权相的声威。
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范纯粹不是没见过韩冈,也曾面对面交谈过。他的父亲范仲淹对韩冈的老师张载有授业正道之德,几次会面,韩冈都表现出了对范文正公的敬重和钦慕,世家出身的范纯粹,也并没有在韩冈面前有哪怕那么一丁点的局促和怯畏。
在忠孝纲常面前,韩冈的权势更不被范纯粹放在眼中,直到今日,他才在韩冈冷然的一瞥下,真切的感受到,权相之威,竟一至于斯。
彻底失败了。
范纯粹颓然坐下,没理会任何人,只抬头直直望着台上。
在他的仰望下,在数百道视线中,小锤一起一落,当的一声响,《皇帝继承法案》的辩论阶段就宣告结束。
浑浑噩噩中上台,范纯粹甚至没能留下一个成型的反对意见,他之前的反对者,就只有放了大话,却吓成了鹌鹑的王交一人。
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对提案内容进行修改,立刻就进入了投票阶段。
……………………
帝党虎头蛇尾的一场戏,田腴一方似有所觉。不管怎么说,王交和范纯粹方才在台上的表现,足可解颐,能做笑话说上好些时日了。
不过,他知道他今日提出的法案,很重要,重要到在前日,韩冈还把他找去耳提面命了一番。但韩冈会亲自到场前来压阵,这就是田腴始料未及的一件事了。
现在想来,韩冈之前对议会绝足不至,倒像是为今日莅临而做得铺垫。此前种种法案,也似乎是为了今日一篇而做的陪衬。
或许,就连韩冈创设议会之制都是为了今日。
自家之前以为已经足够重视,现在一看,却还是没能领悟到此事的重要。
试九鼎之轻重,一法系之;荷万民之生死,片纸承矣。
此法事关全局,事关天下。
当当两声木槌响,“要投票了”,身边的议员凑过来提醒。
田腴微一颔首,仰望台上。苏颂等人衣冠俨然,了无异色。对投票在即的法案视若平常。
田腴又低低一笑,他可不信,主席台上诸公,在韩冈一番来去之后,心中当真能如面上一般平静。
且行且看吧 天下之变,或当自今日始。
……………………
“韩冈走了?”
亲眼看着韩冈车马离开,但戴帽人依然不敢稍动,厚重的车帘也不敢掀起,凑在缝隙处望着其离开的方向。
“才一刻钟吧,他来做什么的?”
“韩冈之前不理议会事,多半只是引蛇出洞。”
“范德孺危矣。”
戴帽人一反之前的稳重,忽然变得嘴碎起来。
车夫则一直沉默着。
直到听到戴帽人泄气的声音,“事已不可为,你我当以自全为是。”车夫缓缓的从怀里掏出一面银盒装的小镜,丢回到车厢里,带着浓浓的嘲讽,“照照吧,你这样还叫‘全’吗?”
银盒小镜在戴帽人手中捏得格格作响,他的回应也变得险恶起来,“我失者容貌,尔将失者首领。大辟之后,当针线一副相赠,以全也。”
“我文氏世受赵氏殊恩,自当碎身以报。”
“这是是太师之意,还是尔一人之意?文家上下数百口,皆有玉碎之意?”
车夫马鞭在车辕上狠狠一挥,仿佛在抽打某人,又仿佛在发泄心中的郁闷,“自然如此,我文氏没有怯弱之辈!”
戴帽人冷笑连声,正要说话,忽然听到钟声响起,音色徐缓而悠扬,接连七声,他双眉一皱,“《新闻审查法案》通过了?”
……………………
钟音忽起,七声连绵,直入云霄。
十数日来,议会大楼中,法案一桩桩通过,议会大楼上,钟声也一次次响起。
法立而钟鸣,播告天下之意也。
钟声下,韩冈的车驾慢了下来。
从议会出来后,韩冈就回到马车上。闭目静坐,似是假寐。从人不敢多问,只驾车返程。忽闻钟声,才听到车厢内韩冈的吩咐:“稍慢一点。”
钟声悠悠入耳,韩冈心知,议案通过了。
那些帝党终究没有能闹出事来,也不枉自己走上这一趟。
韩冈睁开眼,帷幕外车来车往,行人如织。街旁林立商铺中,顾客进进出出。街坊富足,一派太平安乐。
忽有二三小学生追逐而过,跑进一家糖铺中。又有主妇提篮慢行,一间间商铺张望过去,想买,又囊中羞涩。有年轻士子高踞马上,左右顾盼,神采飞扬。有中年商客沉稳的坐在车中,低头计算着什么。
不过更多的行人,还是望着大街中央,长长的一队车马。
韩冈出来时本不欲多带从人招摇过市,但那一桩刺杀案后,即使是他,也不敢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开开玩笑。三辆马车,百余从人,虽然没有暴露韩冈身份的记号,但这种规模的车队,也只有宰辅一级才够资格使用。
随着韩冈车队慢下来,注视他们的视线就越来越多。
“走吧。”
而工业革命的成果,其带来的弊病也在一一暴露。新旧阶层的矛盾更加尖锐,京师之外,已经是剑拔弩张。消祸弭患,即使是灭辽的红利,也难得一用,只有一方消失而告终。
京师之中,同样是暗流汹涌,甚至于敌我难分。
与其白首按剑,不如远隔千里,相互呼应。
如当年,衣着金紫,与章惇、薛向行走在街市中,安坐于食铺内,再也不可能了。
‘走吧。’
韩冈暗暗说。收假子,立皇储,这些事自有太后和章惇主持。此事已毕,在京再无余事。
车轮咕噜咕噜转着,阔别二十年的西北之地,“可以回去了。”
第264章 长风(一)()
位于都堂东跨院的书库,相较起两里地之外的中华大图书馆,藏书规模当然远有不如。
两年前替代因失火烧毁的皇宋大图书馆,重新修起并更名为中华的拥有四十万部三百余万卷藏书的大图书馆,开放给天下所有有心读书的国人。其名声广及南北,南洋、北虏,乃至极西的大食、阿剌伯诸国,都有学者慕名而来。
不说藏书数量,只是大图书馆高达七层、能同时容纳三千读者的回字形的主楼,也不是只有两排长屋的都堂书库能比较的。
就是比起同样位于都堂内部,存放内外文牍的架阁库,都堂书库也显得狭仄低矮。毕竟如今都堂早取代了天子,为天下之重心,上申下达的文牍,每日以车计。这些文牍,要留档,要抄复,没有一个大大的架阁库,完全存放不下。中书第一、第二架阁库,早已经设在了都堂之外,而内部留存的仅仅两年内的近期文件,以及一部分有重要性内容的旧日资料,还是让都堂在去年划拨了两座旧屋后,又在上个月决定拨款,整体性改造一座院落,用以存放越来越多的字纸。
不过,都堂书库内的各色珍藏,却是大图书馆所没有的,更不会藏于架阁之中。
所谓珍藏,并非世间所称道的孤本、珍本,而是更加稀少的第一手的典籍史料。譬如自太祖以来的日录、起居注、内起居注之类外界所无的资料;譬如前朝、本朝数百年留存下来的诏、制、诰、敕、册、谕;还包括《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武经总要》这一干历代宰相领衔编纂的类书所没有删除不讳之处的原本,这里都能找到。
只不过都堂事务繁剧,天下无处可比,书库一向是冷落清寂。寻常时候,除了负责此处的吏员、兵士,不会有其他人踏足其间。
王寀倒是挺喜欢这里的清净。
第一次过来的时候,还是遍地灰尘蜘蛛网,玻璃窗比窗纸还不透光,但隔了两天之后再次前来,一下子变得窗明几净,莫说蜘蛛网了,连大一点的灰尘都看不见。
干净清净,又有桌有椅,有管库的吏员特地准备的茶水菓子,更重要的,还有数之不尽的来自于过往的隐秘,让王寀喜欢上了这里。他做着中书孔目房习学公事,闲下来时,便到此休憩片刻。
站在书架前,王寀低头看着手中的书卷。
一只手突然间拍在他肩膀上,一个欢快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哈!果然在这里!”
王寀慢悠悠的抬起头,向后瞥了一瞥,看清来人的脸,就向旁边让了半步,撂开肩膀上的手,又抬手掸了一掸肩头,连招呼话都懒得说。
“嘿!”来人不满的啧了一下嘴,探过脖子,张望王寀手中的书卷:“紫宿扬辉,爰称帝女,绛河分彩,是曰天孙。”他念着,琢磨了一下,“……哪朝公主的册文?”
王寀把书一合,“当今的燕国长公主。”
“说笑呢,”王寀手中的书卷已经很有些年头,封皮上带着陈年字纸特有的黄斑,还有蠹虫啃噬的缺口,书名也是《唐大诏令集》,来人又抬头再一次确认了王寀面前的书架,“这明明是故唐……”
说话声突的一顿,神色也陡然间变得惊疑不定起来,想到了什么的样子。
“明白了?”王寀扬起眉,极得意的笑出声来,给当今天子亲姊晋封燕国长公主的册书,竟然是抄袭前朝册文,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哪天遇上卢舍人,提上一句,看他臊不臊。”
“呵!”来人一声凛冽冷笑,“那厌物,见一眼都烦,还说话?”
王寀把书还回书架。书架颇高,又是在最上一排,王寀得踮起脚,才放上去,“真要看他生厌,捅到章相公那边也行啊。”
来人抬头看了眼那一卷的位置,再瞅瞅王寀,不像是无意中找到的。笑道:“我可不敢。章相公面前的红人呐。中书五房之内,能行此事的就王十三你了。加上西府,也就再多一个小齐公。”
“忠宪之后,唐公侄孙,你韩德全还会怕一伧夫?”王寀带着讽刺回顾来人,这位韩瑾韩德全,出自真定韩氏,景佑年参政的曾孙,熙丰时宰相的侄孙,父祖虽稍逊,亦不失两千石,“桐木韩家,何须惧人。”
韩瑾摆摆手,一副无奈状,“咸与维新,旧德哪如新德。”
王寀淡淡的看了他一眼。要不是韩瑾的出身,只凭这一句,给御史抓住,能罗织出一桩大案来。不过这韩瑾初入都堂,被同僚开玩笑问,“君字德全,是新德全,还是旧德全?”韩瑾的回答就是‘咸与维新。'
“也怪不得卢舍人窃人文字。如今进士科是经义策问,诸科考刑名、工程、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