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1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没想到韩冈会对自然学会有如此之高的期许,乃至期待他们去参与到宰辅们的工作中去。

    黄裳坐在前排靠边的位置上,稍稍偏过头,便将听众们的反应都收进眼底。

    百般情绪由此沉淀下来,最后化为一笑。

    如果不是这些天来,在学会之中享受到的种种优遇,又有多少人会为韩冈的许诺而激动?因为有了前几日的铺垫,才能做到现在的一诺千金。

    “或许会有人说,我们做的事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循大义,又有何用?但我要说,努力去实现圣人之教,才是真正的大义。他们只把圣人之言挂在嘴边,不肯践而行之,那不过是个会念经的假和尚罢了。”

    韩冈还是一如既往的对表示对僧侣的不屑,不出意外的引来了几声轻笑。

    我们。

    他们。

    他们。

    我们。

    韩冈的言语中,杀机隐藏。黄裳静静聆听着,也许学会中的大部分人还体会不出其中的隐义,但老于世事的他已经明白,韩冈每一个我们,每一个他们,都是在更进一步的区分敌我,聚合人心。

    “有枪炮,太平可至,有厚生,病疫可平,有铁轨,千里如比邻。这便是格物至道,反哺于世事,是空谈大义所做不到的。对于那些一边乘着列车,住着医院,享受着我们带来的一切,却还大放厥词的人,就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们会拿着事实去回击,让他们在实证面前发抖好了,我们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掌声再起,仿佛雷鸣。

    道统之争,到如今其实已经告一段落,气学已经用着无可动摇的事实,走在了所有学派的最前面。即使新学,还依靠科举中盘踞在正统的地位上,但谁都知道,三经新义被废只是时间而已。

    这就是气学格物一脉最为自豪的一点,我们不用去辩论,却比任何言辞拥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

    “不要受到干扰,不要担心诋毁,事实就是我们刀枪,就是我们盾牌,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多,也要做得更好!”

    “我们找到了天花的病原,所以有了牛痘;我们知道了蛊胀的病因,所以疫区开始消灭钉螺;我们更探明了绞肠痧的本质,如今正设法利用手术来根治;最近我们还分离出了痨病的病毒,正要开始寻找解决解决的手段。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探明更多疾病的成因,要去寻找更好的攻灭病毒的药物,要去将最好最新的医术,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我们现在有轨道,有车辆,能日行千里,搬运数千石重的货物,奔驰在铁轨所及的道路上。河东荒,运粮于河东,江南灾,运粮于江南。虽百万石,亦旬日可至。纵有水旱蝗瘟,亦不用担心灾情伤民。只可惜还是用着畜力,由此耗用的草料,并不比开封府百万军民的消耗更少。所以我们需要蒸汽机,需要更好的蒸汽机,需要更廉价的运输,减少草料对田地的浪费。”

    “我们还需要更好的火/枪火炮,我们还需要更好且更低廉的钢铁,我们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改进、去研究。不要担心做不出来,气学最大的好处,便是认为一代更胜一代,今日之功,为后世之基。这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努力,永远都不会浪费!”

    此时满座清风,一室皆静。

    “我们要去研究农学,让世人不再受饥寒之苦!”

    “我们要去研究医学,让天下人都不再为疾疫所扰!”

    “我们要去研究机械,让天下人的衣食住行更胜既往!”

    “我们还要去研究天文,认识日月星辰变化运转的规律!”

    “我们还要去研究地理,探明天下每一分土地。”

    “我们要去研究化学,探寻物质变化的成因!”

    “我们要去研究物理,查明这自然世界运行的原理!”

    “所有的研究,最后都会让我们对世界了解得更深,我们能得到的回报也将会更多。今天,能有一个太平温饱,千载以下,会有后人说这是大同盛世的开端!”

    韩冈的话,一句比一句更激越,在场的所有人,情绪都随着韩冈的一句一句,而变得更加激昂。

    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在改变世界!我们能让未来变得更好!

    掌声第三次响起,由苏颂开始,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自然学会的会员抬头挺胸,为韩冈的话,更为韩冈描述的未来。

    那是一片光明。

    唐梓明的心跳也越来越激烈。

    我要参加学会,我想成为会员,我也想成为改变未来的人。

    读书不多,考不中进士,家门低微,做不了官人,但自然格物是没有任何门槛的——这是唐梓明过去听前辈说过的——成为自然学会的一员,绝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最后,我要再说一句,”掌声中,传来韩冈最后的话语,为这场演说,画上了一个句号。“治世尚未实现,同志仍需努力。此番话,当与诸君共勉。”

    掌声更加猛烈,视线更加炽热,送着韩冈从台上走下。

    唐梓明陷入在激动的情绪中,当他回醒过来,苏颂、韩冈已经正式就职自然学会的正副会长了。

    他惊讶的回头望着大门,试图确认自己神飞天外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

    其实对自然学会基本章程的表决用时很短,对会长、副会长等学会领导者的选举也同样没花太多时间。

    韩冈草拟,并得到苏颂,沈括,黄裳等学会成员认可,同时对外也与章惇交流过的章程,在学会大会上得到了百分百的赞同票。

    尽管有许多会员,投过票后还不明白学会的组织制度、纪律制度为什么会占去章程的半壁江山,甚至都没有好好看过章程草案,不过随着学会的发展,他们会明白章程中的种种制度的作用。

    学会的会长是苏颂,副会长是韩冈和沈括,黄裳等人则不担任任何职位。

    会长和副会长之下,有七位执行委员,都是都一定声望和地位,同时没有杂务干扰、愿意为学会出力的成员,负责学会里面具体的事务。

    书记、会计都是执行委员的成员。剩下的几位执行委员,有管理各地分会的建设、监督分会内部人事和财政的,也有协调学会内部,《自然》的总编辑,也是执委之一。

    唐梓明拿着炭笔和记录本拼命的记录着,虽然有那么一瞬间,他陷入幻想,但现在已经警觉过来。眼前的差事不完成好,惹怒了总编,梦想可就要还没开始便会夭折了。

    大会的议程很短,就只有几个简单的决议,然后苏颂上台,宣告会议结束。休息半日,明天将会是分组讨论。

    参加会议的成员从大门鱼贯而出,唐梓明随着人流回到院中。

    他不可能等到明天,要填满版面,现在记录的内容决计不够,而他也不想用自己捏造的采访内容,来搪塞总编。

    他左顾右盼,想找一两位会员来采访一下。这样报纸上就能多一条讲述感想的报道。

    找到了方才站在身边的官人,只是想要靠过去试一试有没有机会,却突然发现,他正在搭话的对象,竟是坐在最前面的几人之一。

    “加入学会……章……令弟……会员……预备。”

    远远地听到这几句,唐梓明不敢凑过去了,转过眼,两位胸前戴着徽章的会员从面前经过,看起来挺好说话的模样。

    “二位先生……”

    章回、李膺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唐梓明。

    ……………………

    大会结束了,大厅内的人们渐渐散尽,苏颂在孙子的搀扶下,走到韩冈的身边,望着门外四散而去的会众,“经过这一事,参加议会选举就比他人多了一层经验了。”

    不论章程,还是选举的过程,从内容到实质,学会内部的选举,与大议会的选举没有任何区别。

    韩冈望着同样的地方,道:“子容兄以为如何?”

    “听了玉昆你的话,发觉我等责任当真不小。大同之世……”苏颂停了一下,如果在韩冈的演说之前,他绝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谁都知道那就是镜花水月,但现在,他当真想问一问了,“大同之世,当真能够实现?”

    “天下人都住在同样的房子中,就没人会去争别人家屋舍,天下人都能不乏财用,就不会去眼红别人家的田土金钱。就像海边没人会去争一勺海水,山里没人会去争一枚石块。什么时候财货多到无人去争,将出仕视为劳苦,大同之世就真正到来了。”

    苏颂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好像还要更进一步。”

    韩冈道:“不过是即富且均四个字罢了。”

    “这可是难得很了。”

    “愚公移山虽难,去做了还有一日移走大山,不去做那就永远只能被山当着路了。当然,”韩冈半开玩笑,“光靠一个愚公可不成。”

    苏颂道:“朋党论怎么说,同道则相益。同道者越多,这事就做得越快。”

    “正是。不过文忠公有过说法不能苟同。”

    “什么?”

    “君子同道,小人同利,这是没错。但同道同利,岂不更佳?”

    “两全自是最好。”

    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也有共同的利益,还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拥有三个支撑点,自然能稳固不移。

    苏颂回看韩冈,“接下来……”

    韩冈接着话,“接下来,就是得看学会在大议会中占到多少席了。”

    “有把握?”

    韩冈笑了一下,轻声道,“还有四年半。”

    “足够?”

    韩冈哈哈一笑,恣意纵声,“学会是宣传队,学会是播种机,四年半的时间,足以将我们的梦想传播到四面八方。一个拥有共同信念的团体,有四年的时间,又有什么事做不了!有人什么赢不了?!”

    韩冈的声音自厅中传出,惊动了院内的人们,正在说话的唐梓明和李膺都停了下来,连同章回一起,望向厅内。

    “那群孜孜于利的冢中枯骨,又如何与追求大道的自然学会相提并论?那一等人,不值一提!”

    不值一提?

    唐梓明想起了灰溜溜离开的文老相公,想起了那些在筹备会上争权夺利的与会者,想起了蝇营狗苟的宗亲贵胄。

    是的,听过了韩冈演讲的唐梓明可以肯定,这些人,在自然学会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第一章 巩州(上)() 
二月初的巩州,依然春寒料峭。

    河畔的柳树还看不到发芽的迹象,远处山头上的积雪依然白得刺眼。

    韩钲跳下马时,胡须上已是一片水汽凝结的雪白。

    走进温暖的室内,里面已经有三人在等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另外两位都在三四十岁时上下,一个面长如马,形容严肃,另一个则端正得多,晒黑的皮肤带着笑容,更显亲切。

    韩钲脱下斗篷,直接用手抹了一把脸,稍稍弄干净了,向着三人行礼,“对不住各位,韩钲来得晚了。”

    “不是子平来得晚,是我们来得早了。”老者笑着一摆手。

    他是自然学会在巩州的分会的会长,马脸男子则是会计,最后一位就是副会长。

    正副分会长,会计,加上韩钲这位书记,皇宋自然学会巩州分会的四位领导者,就都在这里了。

    “好了,别多礼了,先坐下来烤烤火。”黑肤男子笑盈盈的拉着韩钲坐下来,问道:“寻常子平来得最早,今天来的晚了,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韩钲道:“也没什么,小弟方才顺道去了东门外的那间宅子看了一下,看起来都准备好了。”

    老者闻言,就笑着对黑肤男子道:“可是辛苦叔介了。”

    叔介摇摇头,“这一回,总会那边组织的考察队,把基地放在巩州,这是我们的荣幸,当然得用心,不能让京中的同志看不起我们。”

    “不过要考察黄河源,最好的时候是初夏,现在来还是太早了。”马脸男子今天是第一次开口。

    考察黄河源,要走积石山,然后从星宿海上溯,那里是至少半年冰雪的气候,现在上路,就要面对厚达数尺的积雪。

    韩钲道:“第一队才是去黄河源,剩下的两队,则是考察整个熙河路的地理。来的早了,还能顺便帮巩州重新测量一下区划舆图。”

    老者突然坐得近了点,问韩钲,“今日当真要修路了?”

    听到了老者的询问,另外两人都打起了精神。

    除了要修路,又有谁会费劲心血去勘察沿途地理。

    只要能够参与进去,就是数之不尽的好处

    韩钲摇摇头,“那要先确定巩州这里的确能修才行。”

    韩钲的话如同一瓢冷水,将三人从幻想中弄醒。

    “照小弟说,还是别想那么多。”韩钲说道,“巩州这边的会员就这十七人,在地理组那边多选两人跟着一起走,回来运气好就又多一篇论文了。”

    “真要能多一篇,那可是求之不得。”叔介两只眼睛在韩钲身上转了几圈,“不过这资助人怎么算?”

    韩钲道:“不如公示出来,让人自己去争。”

    叔介大笑,“那可是要乱一阵子了。”

    “乱归乱吧,只要戒备着别出事就行了。”

    “一千三百人里面才十七人,当然得争。就是出了事,该争还是得争。”

    自然学会是一个很开放的组织。想要成为预备会员很简单,有秀才资格,在县分会登记,每月参加一次在册的讨论会就行了。秀才并不值钱,个人卷宗都是在州县中,所以数目就会很多。仅仅是巩州,就有一千多名预备会员,相对于十七人的正式会员,显得太过庞大了。

    而且对预备会员的管理也很宽松。里面有许多对格物并不了解,甚至不怎么感兴趣。但有个组织,也多了一分保障。更不用说,经常举办的研讨会,有的研讨会是正经八百的,也有的就是纯粹的玩乐,饮宴聚会而已,这些研讨会,都能在分会那边进行注册,预备会员只要每个月参加这种在册会议一次就满足了要求。

    不过想要从预备会员转正,那就要是给人以十倍以上的麻烦。

    能够在《自然》或各分科子刊上成功发表一篇论文,并得到验证,那么他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皇宋自然学会的成员。

    如果没有那份才能,也没关系。只要能够独力资助三篇成功发表在《自然》或各分科子刊上的论文,就能成为学会的正式会员。

    在论文的署名栏上,有论文作者的位置,也有留给资助人的位置。格物致知,不是坐在家里拍脑袋,需要大量的实验,长期的观察,远行数千里,只为了两三日的测量,一掷千金,只为了一两个珍稀的标本,对外自然需要资助人的支持。

    不过由于自然学会的会员资格太过珍贵——到目前为止,巩州一州的学会正式会员只有十七名,没有一位银徽,更不用说更为难得的金徽——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会像一块肥肉一般,吸引来太多想吃肉的饿狗。

    在他身边,挥舞着平安号高额金票的财主,绝不是一个两个,而研究者就像是金榜下的新科进士,对前来捉婿的老泰山们,也有着挑三拣四的权力。

    僧多粥少,一篇论文中,能接纳的资助者的名额也就三人,而且一旦是多人资助,最后结算时,就会按照资助的比例,来分割应有的会员名额。原本资助一篇刊载论文,就只能拿到三分之一个会员资格,再一分账,就更少了。没有七八篇,就凑不齐一个会员资格。

    而且越是出色的研究者,资助人的竞争就越是激烈,投入的成本也会因为竞争而不断高企,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显得太过不值。

    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跟红顶白,更多的人都抱着赌冷门的心思。

    可如果要这么做,要么靠眼光,从沙砾中找到珍珠。要么就是广撒网,期盼在买来的一堆石头中,能幸运的有一两块美玉存在。

    以上的,所以就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向本地的分会捐款,每年计算一次该分会的成员刊载的论文总数,在按照个人的捐款比例,分割相应的会员资格。

    只是有一点,为了公平起见,每个人每年的捐款,都设定好了上限。绝不会允许哪位土豪,一掷千金,硬生生的抢走所有的入选资格。

    就像韩钲眼前的这一位会长的亲弟弟,他三年下来,坚持卡着上限捐款,已经积攒到一点三二篇,只要保持这个速度继续积累下去,再四到五年,集满三篇论文,就能拿到会员资格了。

    韩钲曾经听到不止一人抱怨过,说他们从来没听说过的,捐钱还不让人捐的。

    韩钲只能拿他父亲的话来做抵抗——自然学会不需要豪客的一掷千金,而需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即使你家财亿万,也别想侵占其他人的权力。

    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有些愚蠢和顽固,但足够公平,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捐赠支持。捐款,还有来自总会的拨款,就是各地分会能够稳定运转的主要原因。

    相对的,也带来了更加支离破碎的会员资格。

    如果说第一作者的价值是百分百的话,第二作者的价值就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至少做到五篇刊载论文的第二作者,才能获得会员的资格——这个规矩对第二作者并不友好,如果是第一作者的话,能成功发表五篇论文,早就拿到了银徽——这一点,也与资助者的境况相类似。

    并列的第一作者,并列的第二作者,然后两个第一作者加一个第二作者,计算能够分割到多少会员资格,同时还要一一记录在案,就是个大麻烦。

    复数的论文作者,复数的资助人,最后总使得论文带来的酬劳都是零零碎碎。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员资格,变成了扑满里的钱币,必须一点点的积攒起来。

    作为正式会员,韩钲已经可以看下面人的热闹了,但他没什么兴趣做这种事。

    “那些事也不用提了,等着看就好。”韩钲将话题岔开,“方才会长你们在说什么?”

    方才他进来时,三人正拿着新鲜出炉的《自然》说话,韩钲早就想问了。

    “正说这一篇……”会长指着其中一篇论文,“火星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