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执天下-第1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醒的神智,如此才让王安石和韩冈安心下来。

第13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三)() 
“诸位卿家还请放心,只是小病而已。今日所积事务,待明日痊可,吾便会处置。”

    待宰臣们行过礼,太后用一个短句一个短句的慢慢说着话。

    “还请陛下安心养病。”王安石沉声说道,“外事不必忧心,庶务可依常交托于臣等,军国之事,若非急务,待陛下痊愈,再行处置不迟。”

    “便如此做。”

    韩绛紧跟着道,“陛下一身紧系百官三军和万民,只有陛下身体安康,吾等臣子才能安心。”

    “吾知道了。相公如此说,吾就放心了。”

    “太后放心,吾等当同心戮力,以安朝野。”章惇也说道。

    “嗯。”

    听到两府领袖和文武之首表态,向太后点点头,双眼半闭着,几句对话已经让她用掉了所有的气力。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韩冈暗暗叹了一声,劝道,“还请陛下先去安歇。”

    太后抬起眼皮,因病而黯淡起来的眸子盯了韩冈一眼,“好。”

    “宫中宿卫之事,还请陛下示下。”见太后就要走,章惇忙说道。

    太后摇摇头,“几位相公且商议着来。”

    说罢,又由一众宫人扶进了内殿中。

    小皇帝也跟在身后,一起离开了外殿,只是临去时的回头一瞥,让韩冈心中一凛。

    赵煦脸上的神情,是完完全全的冷漠,看不到半点担忧。

    恭送太后离开,王安石转回头,对两府宰执道:“太后病势如此,吾等当同心协力,共应时局。”

    “自当如此。”

    “平章请放心。”

    韩绛、曾孝宽先后说道。

    章惇与张璪也先后点头。

    “玉昆,你看太后的病情如何?”王安石转过来问韩冈。

    韩冈静静的看了王安石几眼,摇头道,“这得请几位医官来回答了,韩冈无由得知,不敢妄言。”

    王安石皱起眉,却知道瞪韩冈也没用,扭过头,招来旁边的杨戬,“去里面请刘作相来。若他现在给太后诊治,就把其他几位医官请一位出来。”

    杨戬请出来的依然是刘作相,领头给太后诊治的医官。

    王安石没有理会他的行礼,冷硬的问道:“太后的病情如何?”

    刘作相张口欲答,却被王安石打断,“不要说那些绕弯子的话。能不能脱罪,不在你嘴皮子上。直说你的诊断,太后到底是什么病。”

    不将病情说的太明白,说一些云山雾罩的术语,以便病情有变时可以脱罪,是医者的习惯,就像后世医生所开出来的药方,总是如同天书和鬼画符。但急脾气的王安石直接就堵上了,不给刘作相半点取巧的机会。

    刘作相张口结舌,愣了一下后,视线转到了韩冈的身上。

    韩冈点了点头,“直说!”

    “应是外感风寒。”

    刘作相的回答差点让人跳起来。

    “就这!?”章惇厉声问道。

    “还有就是国事太累了。”刘作相连忙答道。

    过来之前,宰辅们都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听到、见到太后之后,他们依然心中忐忑,怕是怎样的恶疾重症,却没想到,主治太后的医官会说仅仅是风寒和疲累。

    “不是什么重症?”苏颂不放心的追问着。

    刘作相的声音低了三分,“暂时还没看出来,”

    “若是这样就最好了。”韩绛叹了一口气,算是安心了一点。

    “好了,刘作相你可以先去里面照料太后。”

    刘作相拱手答诺,正要回去,又听王安石道:“进去后,再叫两名不当事的医官出来。”

    “下官明白了。”

    刘作相拱拱手,进了内殿。半刻钟不到,便有两名医官来到外殿中。

    “你们都诊治过太后了吧?到底是什么病?”王安石追问着。

    几经盘问,宰辅们总算是确认了太后所得疾病。

    向太后的情况的确就是外感风寒,更有劳累过度的因素——几位御医方才排着队把过太后的脉象,给出了专业的意见,除了开出药方之外,就是要求太后好生休养。

    “如此下去,还是少不了。”章惇低声叹道。

    韩冈默默的点头。

    尽管这不是重症,但也让宰辅们惊出一身冷汗。

    女子毕竟体弱,朝务繁忙,而向太后责任心过重,不懂得偷懒,事无巨细都要一一看过,病就是这样给累出来的。

    如果向太后是在仁宗时进宫,多半不会如此勤勉。

    可惜她只在近距离看过英宗和丈夫熙宗两位皇帝。英宗是因为生病而不能上朝,一旦病愈,便十分勤政,而她的丈夫,更是开国以来列位天子中数一数二的勤勉。有这两个好榜样在前,向太后都不知道皇帝或代理皇帝这个工作其实可以变得很轻松。

    说起辍朝的次数和频率,仁宗皇帝都是压倒性的多。如果太后能够多学一学,不要每天视朝,文武朝臣会过得很轻松,她本人也会轻松一点。

    不过站在朝臣的位置上,劝太后疏怠国政的话,谁敢说出口?一出口,就是稳打稳的奸臣了。

    “待会儿再来问安吧。”王安石道。

    “最好还是一天一次,每次入觐都要起身,不利病体。”

    太后毕竟是女子之身。依礼制,见外臣时不能大喇喇的躺在床榻上,肯定得换好衣服起身来——在韩冈看来,也就是纯折腾。臣子每次入问,就折腾一回,每天两三回下来,原本只是小病,也会给折腾出大病来。

    “正如方才玉昆所说,太后的情况,的确不宜多入问,但宿卫之事交给阉人之手,也绝非一个好的选择。”

    “既然连入问都不方便,那么该如何安排宫中的宿卫?”章惇反问道。

    “……”

    一片静默声。没人对章惇的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如果是天子染病,宰辅们早就入宫宿卫了,福宁殿正好有空房间可以入住。

    可现在是太后重病,实在有些不方便——怎么安排都不方便!

    臣子们不方便夜里住在宫城中。要都是韩绛、王安石这样的糟老头子倒也罢了,像韩冈这样的,留在宫中肯定免不了惹人非议。

    “宿卫的事先放一放。”张璪道,“正旦大典怎么办?看看今天都几月几日了?”

    “当如常举行。”

    “还请太后支撑一下。”

    韩绛和章惇两人回答道。

    随即就有人替太后抱不平,往少里说,太后也是辛苦了许久,都累出病来了,还要逼着她去上朝?

    “这个时候不养病,落下病根怎么办?”韩冈质问道。

    “但现在不支撑,辽国南下怎么办?有人谋逆又该怎么讲?”

    “若有人蠢到视此为谋逆良机,自有刀斧和白绫为他预备。如今太后有恙,正旦大典必须停办。”

    正旦大典因为太后的病情而宣告停办,辽使也好,其他国家的使节也好,都不用上殿来,配合大宋君臣演一场万邦来朝的戏码。

    辽国的正旦使是否能够上殿,过年前在朝野内外有很多人议论,大多各执一端,然后便争论起来。可太后一病,什么争议都没有了。

    至于在白沟对面的萧禧,自然是请他打道回府。大宋,是不可能接受一名逆贼派出的使节。

    只是正旦大朝会辍朝这件事,对绝大多数的京朝官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大部分的底层官员,在大朝会的大多数时间,全都是站在殿前广场上和大庆殿的门口通风处,一天下来,冻得跟冬天里被钓上来的黄河鲤鱼一样硬邦邦能当鼓槌。

    韩冈如此坚持,也没人反对他的意见,的确是得好生的养病。这个时候举行大典,只会将太后的病情折腾得更重上几分。

    韩冈其实还多想了一阵,遇上这等意外,吕惠卿还能打出什么牌?而太后的病情,会给原本就混乱的朝堂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不论由谁来发布命令,同样放在朝堂上,太后的事也肯定远比对辽开战更为重要一点。

    韩冈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也知道有人在暗中窥伺。

    太后年纪不算很大,平常都很健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女性来说,那个最危险的关口也不可能会有了。但这个时代,三十余岁并非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年龄。

    虽然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普查,但跟据韩冈任官地方的所见所闻来看,大宋臣民的平均寿命也只勉强超过四十岁,这还是排除六七岁之前的夭折幼童的结果。

    而在宫中,三十多岁便薨了的嫔妃,数量也不少。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向太后的确得注意身体健康的问题了。

    若是向太后有什么不测,必然是朱太妃继太后之任,接着垂帘听政。

    这可就是让人无法安心的一件事。

    没哪位宰辅愿意看到小皇帝的生母掌控大权。这不仅意味着过去为向太后立下的功劳全都化为了泡影,也让有机会

    私心里想要废掉小皇帝的朝臣现在还不少。

    一个弑父的皇帝,要不是宰辅们硬撑着,正常的儒生哪个愿意向这样的皇帝叩拜?

    向太后垂帘听政一年多,章惇对她的表现还算满意。而朱太妃为太后,则很可能让小皇帝有了亲政的机会。

    找个名目,将这位皇帝给换掉,另选一位宗室登上皇位。这也是一个选择

    若不是韩冈一意坚持,朝中不会有几个附和他。

    春秋中那位因为意外而弑父的世子,纵然不被春秋大义责难,可他依然没有做上许国国君。必须要为他自己做下的错事负责。而在一些朝臣看来,天子退位就是最好的负责方式。

    可若是凭己意废立天子,这与耶律乙辛何异。而且还不提力不从心的因素。

    韩冈知道,这一回会主动提出让小皇帝退位的臣子一个也不会有,纵然赵煦是实打实的弑父,但怎么做,朝堂上依然还有顾虑,也还有很多人念着熙宗皇帝的旧情。

    不过若是他的保护人有所变动,一切都得换个说法。

第13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四)() 
【对不住各位书友,昨天发新章不知怎么将第二章发了两遍,今天听到编辑通知才知道。先赶了一章出来修改了。还请原谅】

    正旦朝会的取消已经确定了。

    太后的健康远比年年都有的朝会要重要得多。

    而且也没人愿意参加那么麻烦的典礼。

    已经摆在大庆殿前的金辂、玉辂之类的礼器,接下来都得搬回去,棚子也得拆了。

    至于人心是否会因此而乱,那就得看宰辅们掌控朝堂的水平了。

    韩冈倒是不相信,这一回还能有多少出头椽子来供自己敲打。

    太后在内刚刚安歇下来,王中正也赶了过来。

    他得到消息迟了一些,太后晕倒的时候,他还在文德殿那边,这时候能赶过来也不算慢了。

    “太后可还安好?”

    王中正进殿,慌慌张张的就问道。

    “留后!”

    韩冈的招呼刻意压低声,让王中正也不由得收敛了音量,然后向殿中的几位宰辅行礼问好。

    待草草的尽过礼数,王中正又问了起来,“太后没事吧?”

    他方才心神不宁,可现在看到王安石、韩冈等人都还算是心平气和,知道当无大碍。不过不问问清楚,他也不敢就这么放心下来。

    “太后无事,只是处理国事太过劳累,加上又染了一点风寒,休息两日便能安好。”

    “阿弥陀佛。”王中正肩膀顿时就松了下来,连声念佛,又道:“这就好,这就好。”

    王中正信佛,没少给京城几大寺庙送香油钱,阿弥陀佛就是口头禅。不过念了两声之后,看见韩冈和王安石都皱眉,便停了下来。

    “那正旦的大朝会怎么办?”他又问道。

    方才韩冈说休息两天就好。但休息两天,可就过了正旦了。

    “停了。太后的健康更重要。”

    “说得是,说得是。”

    王中正连着点头。向通向内殿的门中张望一下,想着打发了这边烦人的文官,进去探问太后。

    “王中正。”

    王安石忽然开口。

    王中正身子一震,弓了弓腰:“在!……请平章吩咐。”

    “禁中守卫,尔领其半。太后安危,系于尔身。这一回,可不要再出上一次的岔子!”

    王安石的几句话说得很重,王中正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低头咬着牙道:“平章放心,中正拼了命不要,也会保了太后无恙。”

    王中正说着口顺,而实际上这也不一定只是口号。

    韩冈和苏颂交换个眼色,一齐摇了摇头,如果宫里面当真有变乱,保不准当真就要拼拼命。

    宫变之后,太后彻底掌握了朝堂。若是她健健康康,宫中人心绝不会乱,也绝不敢乱。怕就怕太后一场病后,躁动的人心就像是惊蛰后的虫子,层出不穷,杀不尽杀,那时候,王中正怕是少不了要拼命的时候。

    幸好太后只是晕倒,等到宰辅们过来的时候,又恢复了神智,否则事情会变成什么样怎么都说不清楚。

    韩绛叹了一口气,“还是防患于未然最好。”

    王中正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又道,“方才听到了消息,在进来之前,中正就已经安排了一下。”

    “怎么安排的?”

    王中正抿了抿嘴,润了润嘴唇,才又低声道:“李宪已经领兵去了太皇太后处。”

    王中正能想到让李宪去守着太皇太后,这也算是反应快了。

    王安石和韩绛一起点了点头。

    可章惇却啧了一下嘴,当初宫变时李宪不在宫中,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就怕李宪一时糊涂。李宪曾在他麾下奔走,与王中正的心结多多少少知道一点。

    不过皇城司在经过了宫变一役后,势力大衰,主要力量都掌握在王中正和王厚手中,而城门还在神机军控制下,真有逆党,想闹也闹不起事来。

    “童贯,李宪呢?!”

    殿外又突然响起种谔的声音,隔得远了,宰辅中,只有耳朵比较灵光的韩冈听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时没找到李宪,种谔的声音透着气急败坏。

    不知童贯怎么回答的,种谔那边咕哝了一句,两人的声音都低了下来,让韩冈听不分明。

    “去看看是不是种太尉在外面。先让他进来吧。”

    韩冈吩咐了一名小黄门去外面看看。

    小黄门应声出去了,随即种谔和童贯都进来了。

    一众宰辅在殿,种谔却视而不见,盯着王中正,“留后,童贯方才说李宪侍奉你之命去保护太皇太后,是否有此事?”

    王中正一愣,脸色也变了,“正是,可有何事?”

    “种谔,到底怎么了?!”

    “可是有什么不对?”

    王安石和章惇也在同时色变,急着追问。

    “方才下官听人禀报,说是李宪领了两百多兵去了保慈宫,担心有变,便立刻赶来慈寿殿。”

    宫中军力调动,即使只有十几人,都是一件大事。何况李宪一下子带走了两百多人,王中正又还没跟种谔通气,由不得种谔不担心。

    王中正大大的松了一口气,道:“太尉不必担心,李宪是奉中正之名去往,皇城司中刚刚经过了整治,当无人敢于作乱。”

    种谔点了点头,又道:“不过王厚已经带人追过去了。”

    章惇当即问道:“王厚去了保慈宫,宣德门那边呢?”

    “有李信在。左掖门、右掖门都给神机军封了。”种谔回道,“还有”

    韩绛道:“也不要那么紧张了。太后只是外感风寒,需要将养几日。皇城城门照常开放。只是在太后痊愈前,需要加紧守卫。年节后,宫中当值人员,各加半月俸禄。”

    “相公放心!”种谔大声保证。

    “相公们都请低声点!”一个老妇的声音在内殿门口响起,“太后正安歇!”

    回头看时,天子身边照料起居的老宫人国婆婆不知何时走出来了,冲着文武两班的首脑不满的说道。

    被一个老婆子呵斥,宰辅们都没有脾气可发。

    王安石遥摇头,“我等先出去。”

    王安石领头,宰辅们一个个灰溜溜的从慈寿宫中出来了。

    王安石和韩绛回头吩咐王中正和种谔,韩冈叫来了童贯,“好生伺候太后,有什么事,立刻来报!”

    童贯用力的点头。

    韩冈虽然当着同僚的面这么说,可以童贯的聪明,当然知道私下里再通个消息。

    童贯日前方从耽罗岛回来,不过现在叫丹罗州了。

    耽罗国在高丽覆亡之后,就哭着闹着要做宋臣。等到日本国灭,朝廷便允许他献图内附。太后亲赐名为丹罗州,为登州辖下的羁縻州。

    其实本来韩冈想过给耽罗岛使用后世的名字,可如今的济州是在京东东路,早给抢注了。高丽人的拿来主义是有传统的,此时高丽要郡,扬州、海州、广州之类的地名直接抄袭中国,后世抄个济州的名字也没什么,但大宋这边,总不能给自家的地盘起个会打架的名字。

    想借用了海外三仙山的传说。蓬莱、方丈、瀛洲,其中方丈不适合为名,蓬莱则是蓬州、莱州都已有主了,就是瀛洲,河北那边也有一个。

    最后还是干脆了当的一个丹罗州,只是稍稍改了文字。

    丹罗州成了大宋的领土,而高丽的流亡朝廷还在岛上吃着救济。越来越多的流亡者渡海南下,投入到这个小朝廷之下。

    而高丽小朝廷在耽罗国内附之后,曾希望朝廷将这座岛屿赐给他们,为此,太后曾下诏严责。

    为了让这些逃亡者能够回到半岛上去,给辽人添些麻烦。朝廷除了每年给他们三千石粮食,剩下的都是军营中替换下来的武器。

    想要不饿死,就回半岛上去学辽人强夺口粮。

    至于曾经的耽罗国星主,半年前曾上京一次,朝廷赐钱赐物,赐田赐宅,把他当做千金马骨来伺候。甚至给了一个平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

    在这些变化中,童贯起了很大的作用。

    韩冈吩咐了童贯,那边王安石和韩绛又讨论了一下,打算将宿卫的位置设在福宁殿偏殿。

    外臣不便去太后宫中,但天子寝宫还是没问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