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少-第9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把这幕后的凶手给抓了,这不挺好的吗。”

    “这要是万一出什么事儿,朕如何对玄家交代!”李承乾怒道。

    他的确是要给玄家交代,玄世璟上有老下有小,还是自己的妹夫,自己的亲妹妹是玄家的当家主母,还有偌大的东山县庄子上。

    关于东山县庄子上,虽然玄世璟不经常在庄子上,但依旧是那边的主心骨,是家主,李承乾还想着就东山县的发展模式,扩展到大唐更多的庄子上去,让大唐更多的地方,能像东山县这么繁荣,东山县在他的心里,现在算是一个试验的地方,要是东山县崩了,李承乾的美好愿望可就要打了水漂了。

    所以东山县也不能出事儿。

    东山县的原住民,都是原本贞观朝的时候,李二陛下赐给玄世璟的封邑,依托着那些原住民,是发展不到现在的,但是那些原住民,却是东山县的脊梁,是顶梁柱。

    后来东山县规模扩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玄家帮着朝廷救助难民,东山县空有那么大的一片地,但是当初闹天灾,死了多少人,有地也没人种,所以就引了流民,给了户籍,分了地,借着往下,东山县这才慢慢的发展起来。

    东山县以前那么穷,现在都能这么富裕,那别的县是不是也能够打翻身仗?

    这事儿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在想了。

    所以到了现在,太子成了皇帝,这件事儿他就更可以想了,想要这么复制东山县的成功,那玄世璟是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管是在什么事儿上,他都能重用玄世璟,玄世璟的心思,他也了解,要说给玄家的权利太多,玄家会有什么别的心思,那断然是不可能的,未来的玄澈不知道是怎样,但是眼下的玄世璟,是绝对不可能做出什么危害李家江山的事儿。

    因此,李承乾十分看重玄世璟,因为他知道,玄世璟忠于李唐皇室。

    玄世璟不能出事!这就是李承乾要的。

    但是现在偏偏王家竟然敢让王胜带上刺客到沂州城去刺杀玄世璟,这怎么能容忍,且不说玄世璟现在在帮李承乾办钱庄的事儿,就算是寻常官员,在外头,也不是说刺杀就能刺杀的,这算什么?谋害朝廷官员,这是死罪!

    “临安,传召三省众臣,宣政殿议事。”李承乾说道。

    “是。”临安应声道。

    在李承乾身边儿的临安是最能感受到李承乾身上的情绪的改变了,这回,王家算是触了大霉头了,临安自己个儿琢磨这,你说他们家也是,好好的在长安城待着不行吗?非要往东边儿去跑,东谁不行,非要去动齐国公。

    晋阳公主的驸马,陛下的肱骨之臣,是你说动就能动的吗?还贿赂百骑司的人隐瞒消息,动用刺客去刺杀朝廷大臣。

    真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弃自己个儿命太长啊。

    宣政殿这边召见的急,临安说的也着急,所以三省的大臣么都匆匆忙忙的赶到了宣政殿。

    “臣拜见陛下。”

    “诸位爱卿无需多礼。”李承乾抬手免去了他们的礼节:“诸位爱卿也知道,前些日子,朕把侍中王览给送进了大理寺的牢房,原由诸位爱卿都知道,王胜装病在家,实则是欺瞒君上,他人不在长安,诸位爱卿可知道,这个王胜,他去哪儿了?”

    殿中的几位大臣互相看了看,但是都没有说话,而后纷纷拱手说道:“臣等不知。”

    “王胜去了沂州城。”李承乾说道:“王胜,乃是朝廷要员,私自离开长安,欺上瞒下,贿赂朝廷官员,这便已经是犯了欺君之罪,而且,到了沂州城之后,还带了三十多个刺客,在沂州城外,刺杀齐国公玄世璟,现如今,认证物证,都在齐国公手上,诸位爱卿觉得,这件事,该如何处置。”

    李承乾此言一出,三省大臣皆是哗然。

    原本王家躲过了登州的事儿,他们觉得,王家的事儿,都已经算是过去了,没想到竟然在后头还有这么大的一个谋划在等着他们,而且王家的这个谋划,还失败了。

    去刺杀齐国公玄世璟,也亏得王家人能想出来。

    在玄世璟离开长安的时候,陛下身边儿的百骑司就听从玄世璟的指挥,再加上玄家那些功夫高强的侍卫,得什么样的刺客才能干成这事儿,而且,齐国公本身又是习武之人,还是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人,他们能打得过才怪。

    做事之前怎么就不动动脑子。

    现在倒好了,就算有人有心想要为王家说话,这话,也说不出口啊。

    要怎么说?都已经犯下这样的过错了。

    “陛下,此事不可绕,此风,不可长。”刚刚升了官的李义府第一个站了出来说道。

    倒不是他要当出头人,因为李义府觉得,既然皇帝把这事儿明白在三省面前说了,又是这么个态度,那皇帝陛下心里其实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搞王家,无非就是要三省的大臣点头而已。

    既然陛下都想好了,那他就顺着陛下说,给陛下搭建台阶就是了。

    李义府说完之后,眼神的目光偷偷的向上抬,看到了李承乾的脸色,果不其然,自己说完之后,陛下的面色也稍微的缓和了一下。

    这下,王家是真的要完了。

    自己作死,谁都救不了。

    “既然齐国公已经抓到了人,也有了认证物证,王胜此人,应当速速着人押解回长安,由陛下御裁。”于志宁拱手说道。

第一千二百零六章:倒大霉的王家() 
于志宁这老头儿现在也是跟李承乾一条心。

    他何尝不想解决朝中的蛀虫?于志宁这人什么脾气?耿直到就算自己家里人犯了过错,也会依照大唐律法处置的那种耿直,不会徇私,更不会不顾大唐律法。

    现如今李承乾和玄世璟在做的事儿,算是符合了于志宁的心思,所以于志宁也在不遗余力的帮着李承乾说话,不管是什么事儿,只要是对朝廷对大唐有好处,于志宁的态度十分明显,十分坚决。

    比如说现在李承乾要处置王家。

    因为王家是大世家,在朝中势力大,就不处置了吗?那肯定不可能,看看他们王家这都干了些什么事儿吧,怎么可能放着不管,想要收拾他们,得有足够的原由,现在,他们把把柄自己送到这宣政殿之中来了,那还不趁着这个机会下手?

    不下手等着放虎归山继续祸害百姓,祸害朝堂?

    连当朝的国公爷都敢说刺杀就刺杀,还有什么是他么不敢做的?是不是等到时候皇帝不称他们的心意了,他们还想要换个天啊?

    “其余几位爱卿的意见呢?”李承乾问道。

    “这。。。。。。”

    王家倒的太快,让他们心里根本反应不过来,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了,不过,既然陛下明摆着要收拾王家,而认证物证也都齐全了,那就顺着陛下的意思来吧,否则这股子倒霉劲儿再轮到自己身上,那可就不美了。

    “此事全凭陛下裁断。”其余的几位大臣拱手说道。

    李承乾心中冷笑,若是王家还有一线生机的话,这些人的态度,可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王家倒的快,但是在朝中还是有经营的,毕竟怎么说,琅琊王家,也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家族,就说五姓七宗,哪个不是底蕴深厚?哪个不是世代经营,哪个不是皇室想要拉拢他们。

    但是到了现在,风水轮流转,早晚有他们把自己玩死的那一天。

    而现在,就是王家活生生的玩儿死了自己。

    “陛下,还有一事尚需考虑。”

    “何事?”李承乾问道。

    “长安城这边,王家不管是王览还是王胜,一旦此二人在长安被处置,那西北军中。。。。。。”

    这倒是不能忘,王家在军中还有不少年轻将领。

    “若是他们安分守己,朕尚可不追究。若是不安分的话,军中离开了他们,又不是没有人接替,大唐的军中,并非缺了谁家的人,就要解散!”李承乾掷地有声的说道。

    不管是朝堂还是军中,官员是世家子弟出身的不知几何,以往若是收拾世家的话,定然会牵扯到他们,所以朝廷不敢动世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活儿你爱干就好好干,不想干,有的是人接替你的位子。

    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培养了多少的人才?不管是朝堂官员还是军中,只要有人掉下去,就立马有人补上来,五品以下官员直接上任,五品以上的官员空缺,那就要给在朝中勤勤恳恳数年的官员一个晋升的机会了。

    现在的局势,官员们也应该清楚,所以更应该战战兢兢的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事情,不然,取代他们的人,可从不会少。

    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看你出身是不是名门望族的时代了,经过了贞观朝,现如今已经是永辉朝了。

    李承乾这么明白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殿中站着的大臣们都不敢说话了。

    军中的将领是如此,他们的位子,也是这样。

    谁说不是呢?

    现在东山县的书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已经是昭然若揭了,有了东山县的书院,朝廷不再会缺人才了,那里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

    现如今的世家都开始有些后悔,若是在当初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打压,也就没有今天陛下能够肆无忌惮的对付世家官员的局面了。

    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书院已经逐渐成熟了,陛下的心思也显露出来了,这个时候再去打压书院,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而且,谁都没有想到,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竟然可以发展的这么快,仅仅就几年的功夫,就已经超越了国子监。成为了大唐首屈一指的书院。

    说到底,还是钱的力量啊,要是没有钱,哪儿能发展的这么快。

    玄家的财力,太过雄厚了。

    一想到这里,在场的三省之中出身世家的官员心里就在琢磨,世家都不干净,难不成玄家就是干净的?想要阻止玄家崛起发展的念头,从玄家的账目上下手查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他们谁都不相信,玄家就真的这么干干净净的一点儿毛病都查不出来。

    这么多的家财,都是哪儿来的?看看东山县庄子上吧,一笔一笔的银子砸下去,寻常人家,建造一处宅子就耗费家底儿耗费的差不多了,玄家且不说在庄子上,就是在长安城之中,就有收购了四处坊间的地皮,不断的建造宅子,就算是把宅子卖了,赚钱,那庄子上的书院又怎么说?哪儿来的这么庞大的数量的钱财?

    要知道仅仅东山县砸下去的钱财,应该可不比当初太上皇修建这大明宫的钱少。

    当初修建大明宫,官员的俸禄都要发不出来了,再看玄家,在庄子上花了这么多钱,一点儿都不心疼,而且,现在人家玄家的日子过的滋润着呢。

    国库是怎么缓过劲儿来的?台州的金矿,倭国的银矿,大量的运送到长安,国库这才有了底气。

    那玄家呢?

    有心的人也想到,当初台州可是玄世璟带着人打下来的,而且,当初从台州运送货物和金银到长安,也是玄世璟安排的,难不成,玄世璟就对这当中的利益不动心,就没有在这方面插手?

    宣政殿之中,几个世家出身的官员一边听着李承乾的话,心里一边儿在想着关于齐国公玄世璟的事儿。

    王家想要阻止齐国公继续查钱庄的事儿,结果,他们如同郑家一样,失败了。

第一千二百零七章:朝局引起的读书热() 
宣政殿之中的三省大臣,心思各异,有的是在想着陛下是要如何处置王家,有的是在想着,是否能在账目上,给玄家狠狠的一击,让玄家自顾不暇,让玄世璟能够停止继续往下查钱庄的事儿。

    要是玄家的账本有问题的话,那基本上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事情了。

    玄世璟自顾不暇,不去管钱庄,反过来去顾全自家的事儿,那钱庄一事,还有谁敢照着玄世璟这么查?真当世家好欺负?

    “好了,既然诸位爱卿对此事都没有什么意见,那到时候真会让临安,将诏书送到三省那边去复核。”李承乾说道:“都退下吧。”

    “是。”三省的大臣们拱手应声,而后退出了宣政殿。

    “临安,你去吏部走一趟,让吏部拟定一个名单送过来,在长安城各个散官位子上已经有三年以上的人,全都列入名单之中,还有他们的详细消息,朕要过目。”李承乾吩咐道:“另外,兵部也是如此,在各个军中有三年以上资历的新进将领名单,朕也要去看,着他们速速去办这件事儿。”

    “是。”临安应声道。

    李承乾现在要看名单了,也是要从这些人当中开始挑选合适的人备用了,因为这件事儿,加上之前钱庄的事儿,估计得扯下一大帮人来。

    现如今,大唐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有经验有过历练的人才,但是自从书院的学生一批一批的毕业之后,头两也不再是在长安混吃等死了而是在长安的各个州郡,在地方官员手下做事,历练两年之后才会调到长安来,担任一个散官,这算是备用了,现如今,他们出头的日子,也来了。

    在地方上有经验,在长安城这边也有了资历,想要升官,也不过是李承乾一句话的事儿。

    李承乾也曾经亲自考校过他们,书院里出来的学生,也的确比以往国子监死读书的监生要强的多,至少不会连五谷都分不出来。

    文学院可是有四年的学习时间呢,可不像是国子监那样。

    说起来,都是十年寒窗苦读,但是也要讲究个效率和方法,不管是明德书院启蒙,又或者是文学院深造,庄子上的书院的读书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

    就算是刚刚进书院的先生,不适应一段时间,都过不了那样的生活。

    书院每天给学生自由的时间说起来也不算多,大多数都是半自由,什么事半自由呢?留了课业,你必须要在自习课上完成,而下课之后,就算是出了文学院,在庄子上跟着农户种地,也都是有任务的,虽然说看上去自由,但是在你的自由时间里,你也是要做事情的,寓教于乐罢了。

    在今年的时候,因为郑家的事情,落马了不少官员,有不少的空缺,补上去的都是书院出来的学生,这让长安城里的一些人看出了门道,所以在明德书院招收学生的时候,不少人是挤破了脑袋都要将自家的孩子送到书院里去的。

    每年书院收的名额是有限的,那些高门大户人家的孩子起点要比寻常人家的孩子要高多了,要是按照一般的考试来书,肯定就没有那些庄户家的孩子什么事儿了。

    明德书院本来就是一处启蒙书院,至于那些已经有了基础的孩子,到书院里,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了,但是人家依旧要来,并非是冲着明德书院来的,他们只是把明德书院当成了进入文学院的一个垫脚石,一个阶梯而已。

    但是李二陛下是不乐得见到这样的情况的,玄世璟也不愿意见到这样的情况,因此,明德书院在招生的时候,就拒绝了那些起点高的孩子,但是反过来,却是开放了文学院的录取范围,也就是说,别的地方的学子,依旧可以考文学院,但是得看成绩。

    至于明德书院升学进入文学院,到那时候,明德书院出来的学生,他们的起点,就跟外面的那些学生一样了,想要进文学院,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进入文学院的门槛,并不会对明德书院降低什么,一切,看自己。

    说是在明德书院之中不好好学习,指望着能够因为是明德书院的学生而优先录取,那不可能。

    庄子上的书院人气儿高了,结果也是带动了其它的几处书院发展,就算是高门大户出身的孩子,也有不爱习文,喜欢习武的,喜欢研究医术的。

    医学院有一批学生也到军中去了,做了军医,而针对这个,朝廷也联合兵部那边颁布了相应的法令,军医在军中,根据功劳大小,也可算军功。

    不仅仅是上战场杀敌有功劳,在战场上将伤兵抬回来,在营地里救治同袍,也是有军功的,因为救了人之后,人的伤好了,会继续上战场杀敌,给朝廷省了抚须的银子,也是挽救了人的命。

    一些小门小户的,家里有家资的,也在考虑让自己的孩子走这一条路,但是医学院的招生在针对性上,甚至比文学院的人要更严格,脾气不好的不要,心思不够细腻的不要,丢三落四的不要,甚至书都读不明白的,也不要,喜欢端架子的,不要。

    孙思邈好脾气,但是不代表会在这方面放松,一旦放进来不合适的人,成了医者,那真是害人害己了。

    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孙思邈都会亲自过目。

    不仅仅是长安城的人,就连大唐别的地方的人都闻名而来,想要进入东山县的书院。

    因为,这里有通往做官的路,有通往进入朝廷的路,能够让读书人,进入皇帝陛下眼帘的路。

    不管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只要你附和了条件,东山县的书院也不会将人拒之门外。

    不过,最火热的,应该依旧是明德书院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明德书院依旧是进入文学院的最好的途径。

    但是明德书院只招收普通庄户人家没有基础的孩子,甚至进了书院之后,还要教你读书识字。。。。。。

    居阅读网址:

第一千二百零八章:两头开花() 
详细的账目朕就不看了,有你在户部,朕对那边也能稍微放心一些,大致的说一说吧。”李承乾说道。

    “陛下,先前大肆兴办推广钱庄,说起来,国库这边并没有花费太多的钱财,后来虽然有像郑家一样介入钱庄的,以至钱庄亏损,但是实际上,关于钱庄,户部都是单立账本,从往年的账目上来看,虽有亏损,但是并不大,这次齐国公外出一查钱庄,这账本,也在慢慢的平回来,至于除却了钱庄的账本之外,国库现如今,十分充盈。”房遗爱说道。

    “国库充盈就好啊,朕还是太子的那会儿,也见过大唐穷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做了皇帝,虽说大唐富裕了,但是也不能忘记了以前过过的穷日子。”李承乾说道:“再者,齐国公出去查钱庄的案子,这才刚刚查了一个郑家,查到了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