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在大明-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凳亲隽瞬簧俸檬拢哿撕芨叩拿褚狻5牵鐾炅四切┦虑橹螅勖侨词且蛔吡酥挥辛粝氯魏魏笫帧!

    “你应该知道,咱们李家军不同于王自用等人的起义部队,一门心思只有打家劫舍,造反只是为了劫掠县城,图一个一时之快。见秀,你应该牢牢的记得,咱们可是有着更加雄伟而明确地目标,那就是推翻朝廷,建立属于咱们,属于天下老百姓的朝廷。因此,无论是那一座城池,在咱们扯起推翻明廷的之前,咱们都会有数次的光顾。”

    渐渐地,随着李自成的讲述,田见秀有一丝明悟,但还是没有猜透李自成的意思,就差那么一丢丢,只要戳破那层窗户纸,他就完全明白。

    “老大,你的意思是?”

    有了前面的铺垫,看到田见秀听得认真,再次听到田见秀置问,李自成就没有再拐弯抹角,开始直奔主题。

    此刻,李自成知道,时机已然成熟,田见秀听到接下来的命令,才会全力地去执行,不会因为城里有情报人员的潜伏,而又丝毫懈怠。还会举一反三,完善自己的想法

    “见秀,我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在潜伏的情报人员之外,从修武城开始,每攻下一座城池,再安排一批人潜伏下来,像平常百姓一样在城里生活,他们的任务就是看守咱们留下来的兵器。”

    刹那间,田见秀恍然大悟,不仅眼前一亮,胸中涌现出一股情不自禁的澎湃之意,紧接着说道:“老大,我明白了,你是想留下一批兵器,掩埋起来。而这些兵器,就是由这些人看守。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等待未来的某一天,咱们扯起推翻明廷的大旗,兵临城下之时,这些兵器就可以作为内应的资本。”

    “不错,我就是这个意思。”李自成重重一点头,朗声回应了一句,随即又补充道:“将来之时,不管什么时候,一旦李家军再次兵临城下之时,无论是那一座城池,经历过失守,它的城防只会更严。人员进去或许容易,但要携带武器,或者将兵器大量的偷偷运进城里,不说难于登天,但也不容易。所以,有了这批武器,只要咱们的人混入城中,配合城外的部队,轻易就能攻占一个城门。”

    这一刻,随着话题的深入,田见秀想到了许多,脑海里浮现那么一幕,只要大军压境,重点攻打一处城门。如果城里有几百上千人作为内应,手持兵器,有了他们的配合,攻破一座城池,那还不是轻而易举!

    一念及此,田见秀深以为然的同时,更是轻轻点头,朗声说道:“老大,我明白了,属下会从那些跟咱们兵出根据地的兄弟中精挑细选,选择合适之人,极为可靠,让他们驻守城中,看守这些兵器,以待将来起事。”

    说到这里,田见秀忽然停了下来,转而问道:“老大,人选的事情好办。但是老大,你看咱们留下多少兵器合适呢?还有,留下的兄弟住在哪里,才能不引起人的注意和怀疑呢?”

    李自成的眉头稍稍皱了一下,随即舒展开来,恢复了平常之色,并未立即回答田见秀的问题,而是抚摸着下巴,倾听着对方的分析。

    “老大你看,不管留下多少兵器。但是,数量绝不会太少,至少也得五百以上。如此之多的兵器,不可能囤积在房间里,那样太冒险了。而且,即便是埋于地下,也不能太久。否则,就容易生锈,沦为废铁。”

    “还有,留下之人的居住之所,不能过于明显,最好是中等偏下的民居。然而,修武城虽然经此一役,又有大火肆虐,还有一些百姓不可能回来。但是,直接住进一些民居,显然不智,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被有心人发现,特别是那些朝廷的爪牙,锦衣卫。”

    李自成听得很入神,随着一个个问题罗列出来,神色依旧如常,并未有丝毫的慌乱。田见秀刚一说完,李自成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说道:“对了,见秀,修武城稳定之后,恢复了以往的秩序,你留意一下城里当铺和钱庄?”

    仅此一提醒,田见秀迅速反应了过来,想到了同样的事情,忍不住的插话道:“老大,你的意思是,咱们将那些权贵的房契地契卖给当铺和钱庄之后,留下的兄弟可以通过这些当铺和钱庄再将其买回来?那些宅院就作为潜伏之人的居住之地,兵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错,见秀,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先将兵器掩埋在普通百姓人家的地下,等到风声过后,留下的兄弟可以买下那些权贵的宅院。反正,那些权贵早就被咱们清理了,留下的兄弟又是从当铺或者钱庄买下的地契,即便是官府追究下来,也不可能追究到买房人的身上。”

    闻听此言,田见秀忍不住地赞叹道:“妙,实在是妙!无论是当铺,还是钱庄,都有着不俗的背景。即便新任官员想要查些什么,矛头也只能对向作为卖家的当铺或钱庄!而且,能够开得起当铺和钱庄,岂是一个县令能够招惹的?”

    事情得到了解决,田见秀转而建议道:“对了,老大,咱们还可以通过一个地下通道,连接埋下的宅院与兄弟们居住的民宅,兵器正好放于通道之中。如此一来,即便不是可保完全,官府要想发现些什么,但也绝非轻易之事。”

    这时,李自成神色一收,打了一个哈欠,随即困意十足的说道:“好了,见秀,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忙了一夜,咱们都早点休息吧。”

    “嗯,好吧,老大,我先走了。”

    田见秀答应一声,随即转身而去,步伐轻浮,可见也累到了极点。

第二百一十一章 重启根据地计划() 
两天之后,李自成与田见秀两人再次相聚,后者更是直接汇报留下的负责看守武器的人员,神情很是轻松,连话语都显得是那么朗朗上口。

    “老大,人员已经选好了。从那些跟随咱们兵出根据地的兄弟之中,选出了五百人,个个都是绝对的忠心,他们的家人都在根据地安排好了,生活无忧。所以,不必担心这些人会反叛。”

    “修武城发生了一场大火,虽然经过咱们及时强求,但受灾之人何止千万?可是,即便如此,咱们也不能将这些兄弟直接住进无人的民居。末将想了一下,先将咱们的这些兄弟分成若干部分,安排到难民之中,住到临时营地。这样一来,混入百姓中,就不会有人怀疑他们的身份了。”

    “至于留下的兵器,就直接埋到那些被查抄的富人之家,宅院下面。等待咱们离去之后,朝廷再次回到这里,修武城恢复了稳定,末将再派人进入城中,从当铺或者钱庄的手中买下那些宅院。”

    李自成很满意,轻轻点头,转而又摇了摇头,轻声说道:“见秀,你布置的不错,想的很周全。不过,其中可以稍微更改一下,留下之人几十个就够了。以后,用人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能在修武城留下这么多。”

    闻听此言,田见秀顿时着急了,迫不及待的说道:“可是老大,如果仅有几十人,根本无法作为攻城的内应,很难从城内攻取一处城门。”

    然而,看到田见秀的着急模样,李自成却笑了,露出一个讳莫如深的神色。

    “呵呵。。。见秀,你怎么忘了?留下的这些兄弟,虽有作为内应的性质,但他们主要的任务是看守兵器。至于攻城之时,内应的人数过少,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城里有足够的兵器,还会愁城内接应之人吗?”

    一语惊醒梦中,田见秀想了想,是啊,只要城里藏有足够的兵器,攻城之时,提前将一些人派入城里,完全能够解决内应人数不足的问题。

    因此,兵器才是重点,人员不是主要问题。毕竟,无论是平常之时,还是戒严时期,人员可以更加轻易的进出城池,兵器却很难。

    一念及此,想通了这一点,田见秀不禁暗暗长舒一口气,随即轻松地说道:“老大,原本之时,我还在想着,如果每攻破一座城池,就要留下一些人员潜伏下来,看守兵器,人数太多了,末将正为其发愁呢。毕竟,几座城池还不明显,一旦攻占的城池越来越多,所需要的人员肯定急剧上升。而且,留下的人必须绝对忠诚可靠,半路加入的那些人肯定不能用,为了稳妥起见。”

    “如此一来,就太好了,即便是近期攻占一百座城池,需要的人员也不过几千人,完全在咱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李自成再次轻轻点头,提醒道:“见秀,我虽然那样说,每攻下一座城池,就要留下一些人和兵器。但是,那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全部的城池都要这样做的?”

    田见秀一愣,再次疑惑了,不解地看着李自成。

    “见秀,别忘了,城池有大小之分,并不是所有的城池都需要安排人潜伏其中。而且,城池的规模不同,安排的人数也不尽相同。所以,短时间之内,半年之内,乃至于一年之内,需要这样的潜伏人员也就一两千人而已,对于李家军的兵力影响不大。”

    “即便事是有突变,事情发展的非常顺利,咱们一下子相继攻占上百个城池,也不用担心人员的问题。见秀,别忘了,咱们的背后还有各个根据地作为后盾,完全可以从陕西各个根据地抽调一些人过来,用于潜伏到各个城池之中。”

    李自成一语落罢,田见秀无言的张了张嘴,这才想起李家军的背后还有陕西的各个根据地,总共加在一起,那可是有着几十万的常住人口,更不用说隐藏其中的李家军,兵力最少的根据地也得有个一两千人。

    这一年里,一直在山西与河南两地颠沛流离,转战各处,神经几乎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再加上一路风餐露宿,田见秀几乎忘记了陕西根据地的存在。

    “好了,见秀,就说到这里吧。”李自成淡淡地说了一句,不以为意的一摆手,转而又说道:“你去将徐先生请过来一下,我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要交代一下,咱们一起好好商量商量。”

    “好的,老大,我这就去请徐先生。”

    田见秀答应一声,就要转身离去,却又被李自成给叫住了:“对了,顺便也将吴汝义、刘芳亮叫过来。”

    田见秀离去了,李自成坐在那里,双目微闭,似乎是在闭目养神。然而,他那眉宇间流露出的神色,以及眼珠子微微转动,可见李自成在思考着什么事情。

    不久之后,徐霞客、田见秀、吴汝义和刘芳亮鱼贯而入,相继走进大厅里,并肩而立。四人刚一站定,李自成猛然张开了双眼,轻声说道:“徐先生,见秀,芳亮,汝义,咱们兵出陕西,进入山西,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咱们的足记几乎遍布了大半个山西,攻下的城池更是不计其数,兵力增加了十几倍有余。”

    说话之间,徐霞客等人露出感慨之色,这一年多的时日,过得挺艰难,尤其是在高迎祥的麾下之时,不仅要收到老大的那位亲舅舅的打压,还要忍受其他起义军的排挤,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

    不过,想到这些,众人暗自庆幸之时,又有一些得意,身体猛然一松,李家军终于摆脱了来自于高迎祥的桎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是获得其他起义军的认可,在三十六营之中也拥有了一席之位,还是靠前的那种。

    就在徐霞客等人的脑海里浮现这些念头之时,李自成突然话锋一转,幽幽地说道:“咱们马上就要南渡黄河,进入河南的腹地,不知你们还记不记得我曾经说过得一件事情?”

    闻听此言,众人都停止了回忆,面露思索之色,吴汝义似乎想到了什么,顿时眼前一亮,当先不确定地答道:“老大,你的意思是,咱们渡过黄河之后,就要着手建立新的根据地,是这样的吗?”

    顿时,其他人受到了提醒,纷纷将目光投到李自成的身上,神色既有激动,又有希冀!

    “不错,将你们四人召集到这里,就是事先讨论一下,咱们渡过黄河之后,应该在哪里建立第一个河南根据地。”

    李自成轻轻一点头,回答完之后,面露笑意,一一看向四人。很显然,即将在河南建立根据地,李自成的心里也不能平静,激动不已。

    毕竟,一旦在河南建立根据地,意味着,李自成离他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第二百一十二章 一再叮嘱() 
李自成的话音刚落,徐霞客站了出来,相比于其他人,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更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凭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以及游历天下的经历,若论对河南的了解,徐霞客对河南的山川地理可以说是了然于胸,在场无人可出其右。

    “老大,河南地处平原,相比于其它各地,也就是比北京大一点。所以,河南不仅山少,山的面积和高度都有限,满足根据地标准的也就那么十几个,远比不了陕西。”

    “大致来讲,河南的众多大山主要由四个山脉演变而来,秦岭在河南的山脉、大别山山脉、桐柏山脉,太行山山脉。其中,秦岭山脉又有三个分支,分别是北支的崤山,也就是河南府的邙山;中支的熊耳山;南支的伏牛山。因此,咱们要想建立根据地,最佳的选择就是这些山脉所衍生的大山。”

    “像伏牛山山脉的中岳嵩山,绵延一百多里,拥有七十二峰之多,最高的足有三里之遥;中支的熊耳山,更是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体,高度丝毫不逊于嵩山;北支的崤山,与函谷关并列,可见其山峰陡峭,易守难攻,最适合咱们建立根据地。还有太行山山脉的王屋山,桐柏山山脉的嵖岈山、老乐山,大别山山脉的鸡公山。。。。。。”

    然而,徐霞客虽然是在侃侃而谈,讲得津津有味,似有卖弄的感觉,周围的众人却已经听得昏昏欲睡,越来越不耐烦,刘芳亮更是不客气的将其打断。

    “徐先生,这些实在太枯燥无味了。我就是一个大老粗,最想知道的是,目前为止,咱们可以在哪里开辟新的根据地,在最短的时间里?”

    徐霞客的话音戛然而止,愣了愣,有一些尴尬,这才意识到,自己老学究的毛病又犯了。尤其是看了看李自成等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转而说道:“刘队长,以目前的形势来看,结合咱们所处的位置,咱们只有走出怀庆府,进入河南府的中南部,或者开封府的中南部,才能找到颇具规模的大川大山,具备有开辟新根据的条件。”

    这一刻,李自成重启根据地的热情冷却了不少,听到这一带并没有合适的建立根据地,也就不想再讨论建立根据地的事情。

    当然,在他们的北方,怀庆府与山西交界的地方就是太行山,王屋山就在怀庆府的西北边界之地,也是一个建立根据地的不错选择。

    但是,事已至此,众人已经走到这里,不可能再挥兵北上返回去,那样完全与计划相左,还更加的冒险。

    毕竟,山西已经是一个是非之地,越来越多的官军聚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的处境将会急转直下,非常不妙,将会遭到官军的重兵围剿,围追堵截!

    河南正好恰恰相反,朝廷在这里的防守极为薄弱。即便是有一些驻军,但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残。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河南具有李家军发展壮大的土壤,也是连年大旱,蝗灾肆虐,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饥民,到处都是人吃人的现象。

    就像河南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哪家的孩子丢失,绝不是被人贩子拐走,而是被人给吃了。

    徐霞客停止了讲述,看到众人兴趣索然,热情消退,也就意识到,现在规划根据地的事情,有一些为时过早。

    李自成心里想着事情,脑海里闪过那些顾虑,短暂的平静过后,随即看向徐霞客,轻声说道:“徐先生,这样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里,就麻烦你画一张河南的山川地形图以及地理图。如此一来,有了这样的一副地图,大军才能更加顺利的在河南攻伐,方便行军打仗。而且,军中的绝大多数兄弟从未来过河南,急需熟悉这里的地形。尤其是各个队长,更是需要这样的地图。”

    “嗯,好的,老大。”

    得到了徐霞客的肯定答复,李自成刚想说什么,似乎突然想到了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转而交代:“对了,我再提醒一下,以后之时,无论是什么时候,关于陕西根据地的事情,如果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在任何人的面前提起。就算是高一功高队长,也不例外。”

    “是,老大。”

    四人异口同声的答道,声音多多少少有一些有气无力,可见四人有多么的不理解。

    看到众人这副模样,嘴上虽然答应,心里却憋着事儿,李自成只好解释道:“我之所以不让你们谈论陕西根据地,不让你们告诉新加入的兄弟,不是不相信他们,也不是不相信那些新加入的兄弟,而是为了保密咱们与陕西根据地的关系。”

    “你们应该明白一点,一旦新加入的兄弟们知道了陕西根据地的存在,知道有那么一个强大的后盾。即便是他们不告诉其他的起义军,也难保他们不会说漏嘴。不妨想想,如果陕西根据地的事情传出去,不管是朝廷,还是三十六营的其他起义军,都将敌视咱们。”

    这时,田见秀一点头,附和道:“老大说得不错,一旦王自用等人知道李家军这么强大,心中势必十分担忧,焦虑咱们吞并他们。至于朝廷,更不用解释什么了,肯定将咱们列为重点围剿对象,不可能让李家军趁势做大,威胁到大明江山。”

    话说到这里,众人已经明白了他们的老大良苦用心,李自成看到四人神情恍然,也就没有再解释什么,而是再次说道:“一定要交代下去,不只是你们,还有咱们从根据地带来的那些兄弟,一定要让他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准泄露任何关于陕西根据地的半点消息。”

    吴汝义站了出来,朗声说道:“老大,你尽管放心,虽然咱们从根据地带出的一千兄弟折损了不少,幸存者不过六七百人。但是,兵出根据地之时,他们都是从各个根据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忠诚可靠,能征善战。而且,嘴巴很牢,绝对听从命令。”

    徐霞客也站了出来,补充道:“而且,幸存下来的这些人,经过这一年多的厮杀,早已不是当初的士兵小卒,手下都带有不少兵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