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秀英听了心头一暖,随即用异常坚定的口气说道:“我想去陕西、山西。哪里是公子的故乡,我也想去好好看看……我还听说,那里百姓苦得很,偏偏还有不少贪官污吏盘剥百姓。这要是真的,我绝对是手起刀落,一个不留,将这些贪官污吏全都杀光!”

    姬庆文听了颇有些触动,幽幽说道:“秀英姑娘这话说得痛快,可贪官污吏,真的能杀完吗?历朝历代且不必去说他,光本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杀贪官的手软吗?可杀了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有时候还会冒出来两个、三个,真是杀之不尽、杀之不完……就连明太祖皇帝也是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周秀英蹙眉道:“那也不能看这这些贪官鱼肉百姓吧?反正我是见一个、杀一个,虽然不能将这些混蛋杀光,反正也能替百姓多出一口气,总比眼睁睁看着他们为非作歹的强吧?”

    姬庆文满面愁容,道:“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就算秀英姑娘见一个、杀一个,一天也最多杀掉一个贪官吧?可你每杀掉一个,朝廷就能多派两个过来,要是这其中有一个是贪官,那姑娘你不就是白费功夫了吗?”

    周秀英闻言顿时默然不语。

    姬庆文却沉浸在自己方才的逻辑之中,又蹙眉道:“不过能杀上一两个,来他个杀鸡给猴看,让其他贪官们能够有所惊醒,教他们荼毒百姓时候能够有所收敛,多少还是有些用的。”

    被姬庆文这么一说,周秀英的兴致顿时低了许多:“那好吧,我先去看看,要是贪官真的是杀不尽、杀不绝,到时候我自然是会回来找公子商量的……”

    眼看就是分别之期,姬庆文自然更多了几分伤感,关照几句忽然又想起一件事情,便道:“秀英姑娘去山西、陕西时候,能不能替我做一件事情?”

    周秀英听了一愣,似乎猜出了姬庆文的用意,莞尔一笑道:“公子大概是有什么口信要我带给令尊吧?”

    姬庆文摇摇头:“我有什么话带给老爸,自然可以派小多子、多九公去,陕西商会那边也可以代劳,还犯不着麻烦秀英姑娘。”

    姬庆文从而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对明末自己这个“老爸”虽然有些感情,却也深不到哪里去,因此平日里的联系也是断断续续而已,并不十分放在心上。

    只听他继续说道:“我请秀英姑娘帮忙,是想姑娘替我监视照看两个人……”

    “两个人?那两个人?”

    姬庆文眉头一闪,冷冷说道:“一个叫李自成,一个叫洪承畴。”

第四二一节 历史的进程() 
周秀英听了一愣,并没有立即答应姬庆文的要求,反问道:“公子怎么想到叫我去监视这两个人?”

    关于这点,姬庆文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

    洪承畴现在虽是大明朝的官员,可今后却会在同满洲皇太极的交手中落败,并投降清朝。这还不算玩,投降满清之后,洪承畴还统领清军在江南的主力,将南明最后的势力消灭,从而帮助满清坐稳了江山。他这样的表现,足够可以同历史上的吴三桂,竞争一下史上第一大汉奸的宝座了。

    而李自成就更别说了,要知道,大明朝或许亡于财政、或许亡于党争、或许亡于天灾,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一举攻破京师,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因此可以说,李自成乃是明朝最大的敌人也不为过。

    可这些理由,姬庆文是没法同周秀英说的,却问道:“听秀英姑娘的意思,似乎还认识这两个人?”

    周秀英脸上一红,道:“也谈不上认识吧……李自成我只有过一面之缘,记得那时候姬公子也在,他现在领着无数过不下去的农民兄弟,攻州府、打县城、分粮食,乃是一员好汉,江湖之上都是大大有名的。至于洪承畴么……他虽然同李自成为敌,却是个难得的清官、好官,也是很有名望的。”

    确实像周秀英所说的那样,李自成、洪承畴眼下的作为,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视角下的好人。可历史的诡异就诡异在这个地方——那些从一而终、不亏气节的好人,以及坏事做到底的恶人固然不少,可随着环境的改变,将自己也变得面目全非的人更是不少,往往让人唏嘘不已。

    所谓“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姬庆文这些穿越之前,开了上帝视角看到的东西,却是不能同任何一个人说的,只能虚张声势道:“秀英姑娘你就别问了,我说话办事什么时候不靠谱过?李自成、洪承畴这两个家伙肯定有问题,你帮我多关注一下这两个人便是了,总没有坏处的。”

    关于这点,周秀英还是承认的。

    正是因为姬庆文办事太靠谱,绵延数百年的白莲教从此覆灭、在历代教主之中也算是有所作为的徐鸿儒也殒命江南,弄得周秀英这么个白莲教的圣女也如无根的浮萍,从此漂泊于世。

    因此想到这点,周秀英到底还是有些心结难以解开,心中酸楚了一阵,点头道:“好的,我记下了。这两个人,我自然会去看看的。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像传言之中那样的好人……这世道,黑的也会变白、白的也会变黑,有些人、有些事,还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好……”

    千里送行,终须一别。

    又说了几句关照平安的话,周秀英终于还是狠了很心,同姬庆文告别之后,一闪身便消失在繁忙的运河码头之上。

    对于这样一个面貌瑰丽、身手不凡、见多识广,且又自立自强的奇女子的离开,姬庆文还是颇有几分伤感的。可他却不知道,这一别,不过期年之后,他们便又再次会面了,可会面的境遇却又同今日大大不同,让那时候的姬庆文心中禁不住翻涌起悔恨之意来。

    不过现在的姬庆文却想不到那么长远,怅然若失地感慨一番之后,也只能登上漕船往江南而去。

    从京师去往江南,照例要经过山东。

    山东巡抚孙元化是姬庆文的老朋友了,每次碰面总要招待一番,此次也不例外。

    只是姬庆文这次身边还藏着一个扎眼的袁崇焕,而袁崇焕同孙元化也是老熟人,当年还曾在锦州城上并肩作战,用火炮重伤了努尔哈赤,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因此姬庆文只是草草应付了几句,便要告辞离开。

    却不料孙元化神秘兮兮地拿出几支火枪,要姬庆文点评。

    姬庆文穿越到了明末,不仅努力赚钱,顺带着还领兵作战,已经能算是半个古代热 兵器的行家了——他取过孙元化手里的火枪,略一打量,便知道这是孙元化在山东兵工厂里制造出来的。然而就是这几支火枪,其制造材料、制造工艺,显然是大有进步,质量比起半个来月前自己就在此处看到的可谓是日新月异了。

    这让姬庆文更加感慨:都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勤劳的民族,这句话果然没有说错。自己之前刚给孙元化看了几支欧洲制造的最新式的燧发枪,孙元化竟已研究制造得八九不离十了,要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没有明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没有满洲鞑子捡漏取得天下,那中国的科学技术(至少是军工技术),是绝对不会像十九世纪中叶的鸦 片战争那样落后于西方那么多的。

    姬庆文刚想夸赞几句,却见孙元化身后站了个满脸谄笑的孔有德,顿时想起这厮在历史上又是个不逊于吴三桂、洪承畴的大汉奸,而此人的作为比起吴、洪二人更加可鄙可恶,一下走又高兴不起来了。

    于是姬庆文拉过孙元化,叮嘱他一定要小心孔有德和他几个铁杆兄弟,千万不能让他们有作乱的机会。

    孙元化履历十分吩咐,现在所做的山东巡抚也不是什么微末小官,因此听了姬庆文这几句话并不十分放在心上,终于在后来因此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对此,姬庆文倒也没有过多地纠结,因为现在这个明末时代,同原先那个惨烈悲壮的明末已有了巨大的差别——该死的袁崇焕没有死、破败不堪的关宁防线也已慢慢建立起来、原本应该民变纷起的山陕也还算太平——更重要的是,姬庆文这个穿越者的实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干预和阻止今后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带着这样的心情,姬庆文便同孙元化告了别,再次登上漕船,继续往江南而去。

    一路之上,姬庆文见山东、苏北一些地方的青壮年还堪重用,便按照戚继光募兵的老办法,精心招募了几百壮士,将“明武军”的员额扩充到整整两千人马。

    经过京师这场纷争,姬庆文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地位、什么身份、什么钱财,都是白日做梦,只有将军权牢牢捏在手里,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就好像袁崇焕,当年贵为蓟辽督师,手下掌握数十万辽东精兵的时候,根本没人敢动他,就连矫诏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这样的大事,上到崇祯皇帝、下到都察院御史都只能装聋作哑,不敢多说一个字、多讲半句话。

    可一旦他被剥夺了兵权,四大罪、十大罪便纷纭而来,其中随便摘出一条,都够袁崇焕死上一回的了,要不是姬庆文从中撮合,袁崇焕早就已经如正经历史上发展的那样,被凌迟处死、碎尸万段了。

    然而姬庆文手下的明武军军饷十分丰厚,只要当上了兵,就可以衣食无忧,并且跟着姬庆文出兵作战,一向都是有胜无败,自身损失极小,可谓是一项一本万利、风险不大的好生意。

    这就让姬庆文带到京师的那七十二个矿工红了眼,专门推举了面子大的孙奎发给姬庆文提要求,也想要加入明武军。

    这些矿工是根正苗红的戚家军子弟,而且各个身强体健、老实肯干,即便按照戚继光严格的军法,也是应当将他们收入军中的。然而死了的陈文昭临死之前,就曾嘱咐过姬庆文,对于这些矿工,一定要将他们平平安安荣养下去,不能让他们轻易伤了性命。

    有了这样的嘱咐,姬庆文自然是不能让他们加入明武军的,可在京师里,这些矿工挖洞的本事姬庆文也是亲眼见到的,这样的本事,正好可以用在战场上快速挖掘战壕、构建工事,正好可以让明武军优势的火枪、火炮的火力发挥出最大作用。

    所以姬庆文略同李岩商量了一下,便答应那些矿工:他们虽不能加入明武军,却也可以从此不在矿山做工,跟着姬庆文效力,一切军饷福利,均与明武军将士相同。

    那些矿工听了这样的消息,自然是欣喜若狂,跪在姬庆文面前说了无数感恩的话……

    就这样,姬庆文一行乘坐一艘大漕船,顺顺利利沿着大运河南下,直到在苏州城南相门外的码头停下,终于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姬庆文这次回到苏州,事先没有通知旁人,原想瞧瞧卸货下船,静静回家休息的。

    然而姬庆文在苏州这边名气极大,随行的老矿工、新军士人数又有五百来人,这样的场面,真是想低调都不行。

    只见他的大漕船刚刚靠岸,船上的人员、马匹、物品尚未搬运上岸,便有几个在苏州织造衙门织坊下做事的织工发现了姬庆文这位恩主的行踪,一边亲自来迎接,一边派人去通知葛胜、宋应星等人。

    葛胜、宋应星听到消息,自然第一个去通知的姬庆文的大老婆柳如是,而柳如是已是几个月没见到夫君的面,正是“小别胜新婚”的时候,一听夫君回来了,扔下手里的活,带上只有小妾名分的杏儿,便来码头迎接姬庆文。

    姬庆文这一行忙着处理封福禄侯、救袁崇焕的事,除了陪吴三桂看了看陈圆圆、同周秀英一起待了几天之外,竟是丝毫不近女色。

    因此姬庆文看见飘然若仙、容貌秀美的柳如是过来,早已是心花怒放,快步迎了上去,张开双手,就给了柳如是一个大大的拥抱。

    柳如是虽也不是那种拘泥于封建礼法的迂腐之人,可在明末时候,这样当众亲热还是让人有些难为情,羞得柳如是一张白净无瑕的脸顿时红得好似一个红透了的苹果,口中嗫喏道:“夫君别这样,当着人呢……”

第四二二节 归心() 
姬庆文被她耳边这几句话说得心神荡漾,虽把手松开了,嘴上却还要占句便宜:“那好,我们就等没人的时候,再这样……那样……好了……”

    柳如是嗔道:“夫君一回来就想着这样那样,也不说说这次进京,事情办得到底怎样了?叫我好生思念……”

    姬庆文刚要开口,却见这里人多嘴杂,许多机密事情不能信口胡说,便道:“当然,当然。这样,我们先回家去,一边吃饭、一边慢慢说如何?”

    苏州织造衙门,还是那个苏州织造衙门,只不过姬庆文离开苏州的这些日子,经过气质、品味都有不俗之处的柳如是的重新整理调整,后衙的园林显得更加见微知著、曲径通幽。

    回到衙门,柳如是作为姬庆文的“大老婆”、作为姬府的总管,亲自命令小妾杏儿领着几个帮手,选了后衙园林池塘旁边的一间小亭子,在亭子内外设下两桌酒席,叫齐了李岩、李元胤、黄得功、杨展、葛胜、宋应星等姬庆文一干亲信及其家眷,专门为姬庆文接风洗尘。就连随姬庆文一起南下辟祸的张居正的儿子张致修夫妻也请来了。

    而按照姬庆文的意思,被他救下的袁崇焕也跟着一同吃酒。

    在座之人互相之间都十分熟悉,唯有袁崇焕是个生脸,柳如是作为这里的“女主人”自然是要敬一杯酒的:“这位先生倒是面善得很,不知在哪里见过?”

    这句话,是最百搭的套路。

    要是真的曾经见过面,自然可以用这句话开始叙旧;要是没有见过面,只说一句——许是我们前生有缘,今日才能在此相会。

    然而以袁崇焕现在的身份,就连这么一句打趣的话也不敢说,只低头不语,仿佛没有听见柳如是的询问一般。

    柳如是在嫁给姬庆文之前,便是金陵城秦淮河畔有名的花国魁首,多少高官才子,不惜耗费多少钱财精力,只求见一见她的面,听她弹一支烂熟的琵琶曲而已。可现在面前这个面目还算清秀的小个子,竟对柳如是的询问装聋作哑,这让柳如是心中淡淡的虚荣心受到了打击,脸上顿时浮出一丝不悦。

    姬庆文在一旁见了,赶忙说道:“都怪我,我还没来得及同大老婆介绍呢!这位也不是什么‘先生’,是在我老师孙承宗老督师手下领军打仗的一员将官。可惜他一个不小心,犯了军法,按例当斩。孙老师看他也还算是个人才,杀了未免有些可惜,就托了门路送到江南这里来,可以帮我做一些事情,顺带着也能戴罪立功,将来好寻个出头之日。”

    这几句说辞,是姬庆文自京师一路来江南时候,同李岩商量好了的,虽然没法做到完全的逻辑自洽,却也算是将袁崇焕的来历说了个大概——反正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同辽东苦寒之地远隔千山万水,要是真有闲人想要去验证,那也是困难重重。

    而这样的说辞,姬庆文也是事先同袁崇焕商量过的,也好让他提前适应一下自己的新身份。

    于是,姬庆文说着便扭头问袁崇焕道:“袁将军,是不是这么一会事啊?”

    袁崇焕微微点了点头:“是,正是如此。思过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全靠孙老督师和姬爵爷的关照……”

    袁思过是袁崇焕自己给自己取的新名字,为的就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自己时刻总结改正过往的错误,免得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袁思过——也就是袁崇焕,说完刚才那几句话之后,便即低头不语,不愿再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只一个人将面前酒盅里的白酒一饮而尽,显出几分落寞的神情来。

    柳如是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子,料想面前这位“袁将军”必然是颇有一些难言之隐,便换了个话题,问姬庆文道:“夫君这次晋封福禄伯,而且还是圣上亲自主持仪式,这份面子古今罕有,就连我江南地方也在流传这样的盛况。别的不说,这里过来巴结夫君的官员、富商不知道有多少,送礼的、说情的、套近乎的,差点把织造衙门的门槛给踩破了。”

    姬庆文听了这话,心中也是十分得意,问道:“哦?是吗?他们送了些什么礼?拿出来给我看看啊。”

    柳如是道:“我看他们送的,也都是些金银之类的俗务。我们家又不缺银子,我都给退回去了。哦,那时候杏儿妹妹也在,她可以给我作证哟。”

    杏儿原来是姬庆文的贴身丫鬟、现在则是小妾的身份,自然不敢多说,只回答了一个“是”字,便闭口不语了。

    其实杏儿心里有鬼——她是小门小户出身,见了这么多凭空送来的银子,自然有些动心,暗地里也收了上千两的白银作为私房钱……

    不过姬庆文现在还没发现这些事实,对杏儿还是抱有绝对的信任,便也没有放在心上,便接着往下开玩笑道:“都说只要花香便能招来蝴蝶。可我看这些官员商人们一个个獐头鼠目的,绝对不可能是蝴蝶,最多是一群乌央乌央的苍蝇罢了……”

    李岩立即接话道:“姬兄这话说得就不对了,他们要是苍蝇,那招揽了这群苍蝇的姬兄,不就成了一块臭肉了吗?”

    姬庆文自失地一笑道:“李兄说得没错,我这么个见钱眼开的奸商,在那些自诩清高的名流眼中,同一块臭肉也没什么区别,李兄这话说得在理!”

    眼下的姬庆文,对于在座众人而言,要么是东家、要么是老板、要么就救命恩人,没有一个敢跟他开玩笑,只有李岩算是他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说起话来自然随便了许多:“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姬兄不过是在熊掌和鱼之间选了熊掌罢了,这叫精明,可不叫奸商。相反,姬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比起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真小人,不知要强到哪里去了!”

    经过京师里这一场波折,李岩对官场之上的浑浑噩噩更有了几分体会,回家的路上,像刚才那样的话,同姬庆文说过不知多少遍了。

    对此,姬庆文赶忙谦逊两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