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穿之福晋贤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盈淇这就不懂小小男子汉的自尊心了。

    “爹,我早就想好啦。”盈淇这次表现得非常地直接,自己一定要用那个前世最著名的名字。这可不许爹和娘他们反对的。“我们的店就叫知味观。爹你再去请先生给我们写一副对联,就叫知味停车,闻香下马。”

    “先生会给我们写字吗?”周春贵不禁有些疑惑。“不过淇妹儿这两句话听起来挺不错的。”“爹,我们又找不到别人来写,当然是先生写最好了。你大着胆子去问问先生嘛。”盈淇怂恿她爹。

    “好吧,我明天去问问看。如果先生写了,我就准备去府城定牌匾了。”周春贵说道。

    “爹,我也要去。我都没有去过府城呢。”盈淇说道。

    “爹,我也想去。”富毅也说。

    “淇妹儿可以同我去,毅娃子就不去了。你要在家好好准备进学的事。”周春贵想了想道。

    “好吧。”富毅一听进学,也就没敢多说什么。“妹妹,你要给我带点好吃的回来哦。”他低声对盈淇说。盈淇赶紧点点头。

第十八章 马车() 
天一亮,周春贵就去了先生家,很快就回来了。

    宋先生听说了这八个字,非常干脆地写了对联和知味观的大名。再问是谁对的对联,周春贵反而不怎么敢告诉他是盈淇了。支支吾吾地,宋先生只是说了句,“真是个极佳的对子。”周春贵听到这个评价可就真被吓了一跳,赶紧跑回来了。

    “淇妹儿还这么小,我们可不能让她有了什么才名之类的,女孩子家还是文雅淑静一点好。”赵玉兰也同意这种说法。

    盈淇看了宋先生的字,有点神似董书。

    董书,就是董其昌的书法。董其昌,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擅长书画,其书法集古之大成,兼有颜骨赵姿,为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之一。康熙皇帝将其书法常列于座前,晨夕赏玩,并称赞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高秀圆润之至。结构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不过想想也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就是最偏爱和推崇董其昌的书法的,因此导致满朝文武,乃至追逐功名的士子学童,都以学习董书为练习书法的首选。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嘛。

    拿到宋先生的字,周春贵就准备去府城找大一点的木匠店,订做牌匾了。马上就是月底了,初一还要送富毅去进学呢。争取这几日就把店里的事情初步解决。

    赵玉兰在家里给他们准备了两天的干粮,就是馒头、包子和一点香卤下水,这样在路上可以吃。

    去府城必须要坐马车的。只有每次市集才会有马车到府城,主要是一些货郎会从府城那边过来赶集的,然后在这边收的一些小玩意就卖回府城去。

    一大早,周春贵就带着盈淇去了市集车马点。

    “大郎,我们想去府城,要多少文呀?”周春贵问着车马点的一个马夫。

    “大人三十文,孩子二十文。”陈大郎回头看见周春贵,再看看周盈淇。

    “你就给四十文好了。”还没讲价呢,直接就便宜了十文钱。

    “贵哥,你们去府城干嘛呀?”看来两人本来就熟识。

    “谢啦。开了个早点铺子,去府城做个牌匾。”周春贵笑着说。“对了,要什么时候出发呀?”

    “还早呢,你们估计只能去府城过夜的。都是未时末才出发的。”陈大郎说道。

    “行,给我留两个舒适点的位置哦。我未时准点过来。”周春贵说着就告别了。

    “成,没问题。”陈大郎答应着。

    “爹,未时才出发,为什么我们这么早就要来定位置呀?”盈淇起了个早还以为马上就能出发呢。

    “都要早定,不然晚了人太多,到时就没位置了。”周春贵解释道,“而且晚了也没有好位置了。带你过来是让人家看看你多大,需要占多大的位置。一个车厢只有那么宽,所以马夫都要看看人然后才好确定座位。毕竟有些人长得胖些,有些人长得瘦些。”

    “哦,明白了。”盈淇点点头。

    回去后才开始打包,也没准备什么,就是干粮和铜钱。还带了五两银子。毕竟周春贵先就在本地的木匠家里打听好了价格的了。

    到了未时,周春贵和盈淇准时到达陈大郎的马车前。“贵哥,你们坐这。”陈大郎指着正座的两个位置。周春贵点点头,抱起盈淇上了马车。

    马车四四方方的,非常地简易,属于半镂空型。靠着四壁的做成了三条长凳模式,左右还有扶手。上方也是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除了是马拉的外,盈淇感觉就和村里的牛车一般,不过牛车是一块板,马车则是装了几根长凳而已。估计这个下雨天是完全不能用的。

    周春贵和盈淇坐在马车后壁,也就是面对马匹的方向,是最舒适的,所以叫正座。两边都是侧座。这就是熟人的好处。当然,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格,有些价格稍微高一点点,也可以坐这类的位置。

    他们上车时看见左边已经有一人坐着了,是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小男孩。见他们俩上来,露出了邻居大婶似的温柔笑容,微微点头示意。

    周春贵也微笑点点头,毕竟要同一个旅程一段时间。

    不一会儿,两个年轻的货郎也上来了。其中一个货郎有点偏瘦,就挨着周春贵坐的。

    盈淇算了一下,把两个孩子加上,就一共六个人了。会不会超载呀?盈淇有些担心着。

    “出发啰。”只听车夫陈大郎一吆喝,就挥鞭出发了。

    而盈淇最直观的反应就是一个大颤抖,幸好她爹半坐着半拉着她的,不然非一个趔阙摔出去不可。

    天啊,这个,完全没有防震效果的马车,终于让盈淇感受了第一次古代的长途旅程。

    就这样一抖一抖又一抖的,盈淇完全需要牢牢拉住扶手,再拉住她爹,这样才不能坐得牢实。盈淇回忆起自己前世小时坐拖拉机的感觉,这个可比拖拉机更有震抖效果。

    神奇的是,因为空气够清新,全露天似的,所以盈淇竟然没有晕车。

    半个时辰后,盈淇终于习惯了这种震感,开始能东张西望了。

    周春贵一直都有些紧张地看顾着她,担心她感觉不舒适。见她没什么了,才长舒了一口气。

    “爹,我们要多久才能到府城呀?”盈淇问着。

    “大概两个时辰。”我的个天,盈淇听了相当地无语。等到了府城不是都天黑了。

    看了一眼大道,幸好现在的官道还是比较宽敞的,足够两个马车并行。

    而且因为今天是赶集,官道上偶尔也有同行的马车,或快或慢地经过或者落后。路途倒是显得热热闹闹的。

    “爹,整整两个时辰,就酉时了。府城会关城门吗?”盈淇记得大城镇都是有城墙的。

    “酉时末就会关城门。我们一般跑得快就能及时赶到的。放心,大郎跑这条路都是很熟悉的了,我们肯定能及时进城的。”周春贵对于她这般担心的笑着解答。

    “那爹,有没有人会赶不上进城的呀?”盈淇问道。

    “当然有啦,很多的人都会赶不上固定的时间进城的。因为府城是大城镇,天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步行或者像我们这般乘马车或者牛车进城的。那个时间不稳定,就会赶不上进城而被关在城门外的。府城每天是卯时初开门,酉时末关门。”周春贵给她解答道。

    “没事的,小姑娘。即使赶不上,关了城门,城门外也有茶肆可以暂时歇脚。如果是天冷的时候,则就需要到城外近一点的农家去找地方歇脚了。”旁边的货郎见盈淇天真可爱地发问,也搭腔着。

    “大哥哥,那城门外没有客栈什么的吗?”这是多大的商机呀,怎么会没有人发现呢。

    “没有客栈的,客栈都是在城里。建在城外太危险了。”小货郎热忱地为盈淇解答。

    “建在城外没有官兵保护,容易招小偷盗贼之类的。而且一旦到了灾荒年生,就必须抛弃客栈逃进城内。所以没有人会愿意在城墙外建什么客栈之类的。只有寺庙是在城外。”直接抹杀了盈淇商机的想法。具体地方得具体分析呀。

    这样一边聊着时间倒过得很快。大家也就都很熟悉了。

    中年妇女孙年氏,带着的小男孩是她的外孙,去走访亲戚。说是远房表亲老爷满四十大寿,去祝寿的。据说表亲老爷还是个当官的,至于当的什么官就搞不清楚了。

    两个货郎是堂兄弟,李氏,因为关系好,一直都是结伴四处卖货。

    至于周春贵也提了一下,说自己准备开个小店,因此去府城打制一些木制品。

    李家兄弟倒是还给他了两间木匠铺。一家在南街头,就叫方木匠。一家在南街末,叫红木家居。都是手艺相当不错的店铺,而且价格也适中。也给周春贵讲解了一下,有些店铺虽然手艺和质量更好,但是却不是周春贵现在能消费的。而有些店铺又相对质地手艺差一些。

    周春贵倒是非常地感激。其中方木匠那家店铺正是镇上木匠给他过的。镇上木匠就在那里学的手艺。

第十九章 府城() 
酉时中,马车赶到了府城门。

    府城的恢宏终于达到了盈淇想象中古代城市的感觉。

    高大的城墙门,延伸出去是厚实的城墙,随着地势高低起伏,盈淇暗地比划了一下,估计最低的也有十米的高度。

    城墙外是大片的农田,晚春季节,秧苗都已经开始抽条,一片片绿油油的像碧波一般,风一吹,就一层一层碧浪翻滚。

    北面有一座高台,非常醒目。

    “那是什么呀?”盈淇很奇怪。

    “那个叫观星台。听说是朝廷祭师用于夜观星象的。不过据闻上面设有风、云、雷、雨祭台,用于每年祭祀时,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小货郎给盈淇解释着。

    “我们能上去看吗?”盈淇问道。

    “不能,只有大官们才能去。平时有卫兵守卫呢。”小货郎答道。

    “哦。”不能去参观,盈淇有点失望。

    再看城墙上有卫兵在巡逻,看起来威严肃穆。

    城门外是等着进城的百姓在排着队,步行的人们排左边,车马和货物的人们排右边。卫兵守着城门检查收费。

    “爹,进城还要收费呀?”盈淇好奇地问着。

    “是呀,两文钱一个人,孩子一文钱。”这可是县衙的主要收入之一呀。小货郎在一边解释着。

    “我们直接车辆进去就行了吗?不用下车吗?”

    “不用。下车排队和车上排队是一样的。”周春贵说道。

    说着把进城的费用递给了车夫陈大郎。其余几人也递了过去。

    行人排队的极快,基本都是一边收费一边就进城了。而车马和货物就要慢很多,需要检查的。特别是货物还要仔细翻检。

    “爹,他们是要检查什么呀?”盈淇有些奇怪。

    “不能带违禁物品进城呀。还有检查是否有朝廷通缉的要犯偷入城之类的。不过大多数都是装个样子。”小货郎喜欢搭腔,周春贵还没开口,他又解释了。

    “小妹妹,你看那边城墙上贴的黄色的纸,就是通缉的朝廷要犯呢。”顺着他手指指过去,盈淇果然看见城墙上贴着几张黄色纸,隐隐约约能看出来是画像之类的。

    等了一刻钟才轮到他们。卫兵扫射了马车上六人一眼,然后才接过陈大郎的入城费,就挥挥手,放众人入城了。

    穿过城门,盈淇看到了一座恢宏的古城。非常的美丽壮观。城内街巷呈现方格布局,似乎是汉唐的格局模式。

    整个城市坐北朝南,中央是县衙,以县衙为中心,呈十字交叉出大街主干。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背靠蟠龙山,前面被嘉陵江水整个环绕,

    十字大街又细分为很多的小街小巷,其中南街正是商贾往来之地。

    陈大郎的马车直奔南街,来到南街一处车马点就停下了。

    众人都下了车,周春贵和陈大郎约好第三日卯时一起回巴县。陈大郎家在巴县,第四日是他岳父满小寿,因此头一日要赶回去。虽然不办酒席,但自家人总是要去祝贺的。反而就方便了周春贵两人正好回程。

    和其他人告别后,周春贵便带着盈淇来到了陈大郎介绍的一家小客栈。

    “客官,用餐还是住店?”店小二相当地热情。

    “给我们来一间下房。陈大郎介绍我们来的。”淇妹儿毕竟是女孩子了,所以是没有办法去睡通铺的,周春贵干脆就要了一间客房住宿。

    “好勒。花季房一间。本来是五十文一晚的,不过既然是大郎介绍的,就收你三十文好了。”店小二笑着领他们进了客栈。

    “可以给我单独铺个地铺吗?”周春贵问道。

    “没问题。”店小二非常的干脆。既然是两父女,必然父亲是睡地铺,而让女儿睡床铺的。

    盈淇这点倒没发言,在外面她并不是很明白古代的规矩,自然她爹怎么做怎么对就是了。

    客栈在外面看起来挺小的,进去还是比较宽敞。

    外面是大厅,放了几张方桌和条凳,是用餐的地方。

    大厅进去是个四合院,两边是客房,客房分两层,一层是通铺,二层则分为上房,中房和下房。按照他们的称呼就是春风房为通铺,花季房为下房,秋实房为中房,月明房为上房。

    后面也是两层,一层是厨房和杂物房,二层就是客栈东家和小二的住房。

    最后面则是茅房和马房,就是有些客人是自带了马匹的,因此有专门的马房。

    四合院的中间有个小水池,里面还有荷花,旁边还有棵槐树。让人进了客栈就感觉有种自然风光的优雅。当然,偶尔有骑马的客人,还可以兼作临时拴马的地方。

    店小二带他们来到了一间靠外窗的房间,房间窗明几净的。

    有一张床,床上一床被子,一张茶几,两个方凳,一个脸盆架,一个简单的衣柜。

    店小二带他们后,就立即转身去报了一床草席和一床被子进来。

    接着又出去给他俩端来了一壶热茶,两个茶杯。

    “先收定金。”周春贵点点头,给了店小二十文钱。

    “厨房右侧可以取用热水洗漱。现在天黑了,你们是要自己吃,还是在店里吃,还是出去街上吃?”店小二问道。

    “今天累了,我们先洗漱吧。你们这有面条吗?”周春贵想想,现在毕竟不需要过于节约。

    “有的。三文钱一碗。”店小二点点头。这是最普通的饮食。

    “来两碗小面吧。”周春贵想想,还是让盈淇吃点暖和的食物。

    “行。客官稍等。”店小二便出了门。

    “淇妹儿,你先坐这一会儿,爹去给你打点热水洗漱一下。”周春贵给盈淇说着,便去了脸盘出门了。

    一会儿进来了,就先从包里取出面巾盈淇洗了后自己才将就着洗了。又给盈淇洗了脚,然后把脸盘的水端到院里,直接冲洗了自己的脚。

    盈淇是一直要求她爹必须洗脚的,不然她受不了那个脚臭味。因此全家人也习惯了她的要求。

    很快热腾腾的面条就上来了。份量十足,面条也很劲道,味道不错。

    周春贵还顺便取了一个馒头问盈淇要吃不,盈淇摇摇头,“爹,我吃这碗小面就够了。”

    周春贵也不勉强她,自己又吃了一个馒头一个包子才放下筷子。

    店小二预算着时间来收了碗筷。

    坐了半天的马车,也确实很累,盈淇便和周春贵早早歇息了。

    自然,周春贵就打的地铺,而盈淇一个人霸占了一张床。

第二十章 老套() 
第二天,卯时盈淇才醒。估计还是头一天赶车太累了。毕竟还是比较颠簸的。

    这时她爹都已经给她把早餐带回来了。专门给她买了巴县那边没有的油条豆浆。

    吃着阔别已久的油条豆浆,盈淇有些感叹,其实古时和自己的前世很多地方还是相似的。

    吃完早餐,两人就准备出门去找木匠铺了。

    从南街一路行去,两边商铺林立,开得最早的自然是早点铺子,都专卖一至两种早点。卖馒头的卖馒头米粥,卖包子的卖包子,卖油条的卖油条豆浆,卖小面的卖小面。卖小面的面摊最多,隔不远处就有一家,隔不远处就又有一家。府城的人们似乎都不怎么自己做早餐一般,盈淇看到很多的铺子都有人在买早点,或者是在各家小面摊那坐着吃小面。

    其余的店铺也在开门板,或者是已经开门在做晨间卫生,或者就是在货柜上摆着货架物品,客人们上门的了。

    府城的清晨一派欣欣繁荣的景象。

    走到南街头,很容易就看见了方木匠三个大字招牌的木匠铺子。

    店门口已经有木匠学徒在开门,摆置木制成品之类的。

    周春贵带着盈淇走了进去。

    “客官,要看点什么?”一学徒见有人来了,连忙迎了上来。

    “我们想订做牌匾。”周春贵直接说道。之前小货郎给他们提过,方木匠这里不需要找什么熟人,的物品都是明码标价的。虽然不至于物美价廉,但是也能保证货真价实。

    这点镇上的木匠也提到过。

    “牌匾可曾考虑好什么材质?匾名定好了的吧?贵店大概多大店面,我们可以根据你的店面来考虑牌匾大小。”果然专业,盈淇不禁都点点头,一提问都是比较实在性质的问题。

    “这个,我们都不知道也。我们家第一次开小店。”周春贵反而不知道如何说明了。

    “那这样吧,我们店一则有几样成品,你先看看。二则,你给我讲讲你们准备开个什么店,大概有什么需求,我来帮你们斟酌。”学徒估计遇见这样的买家不少,都挺有经验的。

    于是周春贵给他讲了自家准备开个包子铺,但稍微有点档次的那种。另外比划了铺面大概有多大,预算多少铜钱等等。

    这样一讨论下来,学徒再领着他们看了看几个订做已经基本完工的成品后,决定选用材质便宜的桃木来做牌匾,以后有钱了还可以更换。大小大概一米长度,三十公分的宽度。

    至于招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