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天府跟汴梁之间,300多里的距离,因为联系紧密的关系的,交通相当的密集,就算是乘坐船,走汴河,也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

    汴河忙碌,就算是快船,除非是赵信那种的车船,可以快速的开行,其他的船,能够保证每个小时五六里,已经算是不错了,一天10个小时,也不过是四五十里,稍稍的堵一点,甚至连三四十里都不到,这样下来,总共需要5…10天。

    现在,这个古里古怪的东西,居然可以半天,半天也许可能,恐怕只是稍稍出了京城,然后就回转吧。

    高官们,都有自己的城府,有些东西,不是太确定,或者了解的话,他们也不会胡乱的说话,可是要让他们相信,也必须要拿出真正的东西

    马拉火车,已经准备好了,客车相对于火车要轻伤很多,每一节车厢120人左右,也就是七八吨的样子,两节15吨,跟货车相差仿佛,可是对于北宋的民众来说,却是不可想象。

    三位参知政事,两个枢密使,还有从各司之中抽调的这些官员,他们100多人,分别的坐在车厢之中,作为军事路线,暂时不可能会向升斗小民来开放,他们第一次尝试,主要是确定这个线路的用途。

    汴河是汴梁附近最大的一条河,也是连接汴梁和应天府之间的最便捷的通道,可是越来越庞大的运输的前提下,汴河的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民间的商船,或许还可以等一等,可是一些军用的物资呢,他们是绝对不能等的,这种情况下,对于完全没有统筹,完全没有指挥的汴河来说,交通拥堵会更加的严重。

    铁路的出现,哪怕最初,不服务于民间,军事上面的用途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一些需要加急的东西,通过铁路运转,不但会增加效率,还会减少汴河拥堵,这是一举两得的。

    叶清臣坐在赵信的对面,却没有去跟赵信攀谈,刚刚的简单交流,已经让他对于赵信的想法,了然于胸了,没有必要再接下去,只要中枢这边行程统一的意见,之后就是新的铁路开行的日子。

    对铁路了解的越深,叶清臣就感觉到的郁闷,这么简单的,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想到呢?

    作为三司使,更加清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好处,西北如果早点解决交通的问题,一个弹丸之地的的西夏算的了什么。连辽国都抗了这么多年,更别说是西夏了。

    他早就知道,铁路的好处,不然的话,也不会推动这个铁路的工程。

    不过反过来一想,叶清臣也明白,哪怕之前就知道铁路有这样的出色的作用,也不可能兴建。

    这全部都是精铁构筑的,如果放在以前,一斤精铁,最便宜的价格,也在500文,单纯一米长的铁路,44斤,这个造价就高达22贯,150公里,可能造价就上到几百万贯,甚至是上千万贯了。

    也就是丁海军,改良了冶炼,让精铁的价格降低了很多,这才推动了这个铁路的建设,在整个投入会中,铁的价格本身,也是占据了大头的。

    4节车厢,如果单纯100多人,车厢显得特别的空旷,好在还有逢日军,他们没有进入到车厢内部,在前面后面,甚至是上层进行设防,看起来虽然危险一些,可是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职业军人,还是没问题的。

    车厢的布置上面,赵信参考了后世的火车,最终构成的,是排座的。

    一节车厢,按照三二的形式,一排5个,一共35排左右,也就是说,大概是可以容纳下来175人。

    现在主要进入的,是两个位于中间的车厢,一个车厢之中,是3品以上的高官,只有37人,另外个车厢70多个,无论是哪个车厢,都显得空旷。

    叶清臣跟赵信一起,坐在最前排,等待着发车,在汴梁到应天府,一共设置了7个车站,等于是分成了六节以50里左右为一个节点,当然了要兼顾城市。

    在这个情况下面,每到一个车站上下车的时间,也是更换马匹的时间这样有利于保持速度。

    很快的,车厢里面,来了一个人,告知大家小心,开车了。

    实际上,大家都已经有些等的不耐烦了,这个看起来有些像是大一点马车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跟马车一样呢?

    。

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陈留() 
这个火车的车厢,跟后世的火车车厢,已经很相似了,这个相似,当然不是类似动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相似的是绿皮车的那种。

    整个车厢的结构是木质的,不是赵信不弄别的,如果付出一定的代价,铝合金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后世的主流车厢的材料。

    铝合金虽然说,在这个时代,丁海军已经诞生了,可是只能够实验室和小批量生产,连军队都很少用,多是一些积累和研究的。

    纯粹用钢铁构成的车身,安全性能,肯定是得到了保证了,可是重量上,就受不了了,一个庞大的车身,全部都是钢铁构成的,怕不是有几十,甚至是上百吨,这样的重量,会增加马的负担。

    一些质地较好的木头,他们的材质上面,或许不如钢铁这样的金属材料,可是这个时代的火车,速度也不快,最多25到30公里的速度,就算是出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反倒是减轻了很多的重量。

    在历史上,汽车最初的时候,整个车身,几乎都是木质的,这也是当时的主流,赵信不过是复制了这个过程。

    不过,整齐的车身,一部分使用的还是板材,只有一些关键性的结构,才是用钢铁编制而成的,又涂成了绿色,显得特别的厚重。

    车身上面,不是密封的,虽然木头的密封性不是很强,却有些气闷,用宽大玻璃窗,让人可以坐在那里,轻松的看到窗外的景色,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创举,车上的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面的动作。

    4节车厢,一共会用到40匹马,他们被整齐的套在了前方,有专门的套具固定住它们,这些马基本上是受过训练的,基本上,是会听从马夫的指挥的,再加上特制的套具,足以保证安全。

    皮鞭响起,在车头,一共是有10个马夫,控制着40匹马,他们配合起来,相对比较娴熟,很快的,马就从静止,开始移动了起来。

    列车开始是静止的,马的力量,逐步的传导到了车轮之上,从静止到移动,差不多用去了一点点的时间,而一部分的官员开始怀疑,这么多人,这么沉重的车厢,这些马能够做到么?

    不过,很显然,这种疑惑,是不存在的,因为马车动了,速度越来越快。

    这些官员们,或许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可是基本的判断还是有的,火车不断的向前,而窗外的景色不断的向后,向后的速度,基本上,跟向前的差不多的,或许无法跟快马疾驰的速度相比,却也比一般的马车要快。

    从静止到加速,一共用去了600息左右的时间,也就是10分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马拉的火车,它几乎必然要受到,物理学原理的制约,在最初的时候,从静止到高速,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只有速度平稳了之后,这个力量消耗才小。

    铁路的优势,就在于此,一方面,使用的是轮子,轮子比其他东西,在道路上面运转,要省力,这是基本的原理,而铁路跟铁轮之间,全部都是同样材质的,摩擦的也相当的光滑,这等于说把阻力降低到了最低,从这个意义上面说,这个马拉起同样的重量,使用的力量,要比在普通的路面上面,要小。

    火车的速度,不停的增加,当差不多增加到了20公里左右的时速的时候,增加放缓了起来,而乘坐的火车,也相对平稳了起来,这是差不多高速了,未来可能增加到25到30的样子,这需要时间。

    在车厢之中,坐着的都是官员,任何一个官员都有长时间赶路的经历,长途跋涉,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

    没办法,无论是进京赶考,还是上任,北宋使用的官职,一县之中,县令是流官。

    流官,也就意味着,不在家乡上任,甚至有些,还不携带家属。

    少则几百里,多则上千里,长途跋涉已经是家常便饭,三年一迁的话,到四五十岁,或许已经迁了好多次。

    这中间,越是升级快,越是高的官员,他们迁的次数越多,出远门已经是家常便饭,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少部分还有十来次的经验。

    叶清臣的。在成为三司使之前,他也历任过地方官员,走过的地方很多

    牛车马车,甚至是骑马骑驴,他都经历过,但是这一次,有些奇怪,怎么说呢的,平稳了,太平稳了,几乎感觉不到颠簸,或许在少部分的时间,会有忽快忽慢的感觉,可是在加速之后,到了一个平稳之后,就没有了,一直都非常平稳的,平稳的有些让人吃惊。

    如果说,不看窗外的景色,他甚至以为,这个并不在动。

    这就是火车的好处平稳,因为速度的不是很高,不存在铁轨碰撞的声音,就连噪音都小一点。

    早期的火车也都如此,最多也就是20…30公里每小时的的速度,就算是有风阻,又鞥狗高达哪里去,基本上,不损什么。

    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大概一个时辰,平稳的有些可怕,飞速后退的景色,又是在乡村,没有特别熟悉的地方,他们也判断不出来到哪里了。

    只是默默计算,或者相熟的人员,相互之间,讨论几句,到哪里了?

    赵信是心里有数的,叶清臣也是差不多,因为之前了解过火车的实验速度,差不多可以达到每个时辰百里以上,不过没有手表的情况下,他也不知道,到底时间过去多少。

    手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赵信却犹豫,要不要推动,手表是时钟原理,在古代被称为天文,天文这玩意,在古代的意义不一样,司天监那是对皇帝负责的,会根据天像判断凶吉,贸然的介入肯定会出问题。

    可是手表,只是在丁海军使用,甚至外流都受到限制,就跟赵信一样,在丁海军,随身会携带,可是出了丁海军,能够不携带,也就不携带。

    不过,在没有手表计时的时代,会诞生一些拥有特别天赋的,比如说,他们有一些独到的,判断时间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一定全部准确,可是却也能够大概的估算。

    快,半个时辰了!一个精通此道的官员,肯定的说道。

    “半个时辰能够到哪里?”一个年轻的六部官员,略显轻佻的说道,看他的官服,应该是六品上,这个年纪到了这个地步,要么是科举高位,要么是背景深厚。

    在众多宰辅都在的车厢之中,也敢于说话的,恐怕是后者居多。

    “应该不远吧?”之前判断的官员,略微不确定的说道。

    “老大人以为,现在要到哪里了?”赵信突然也有了兴趣,轻声的问道。

    “这……”叶清臣略显犹豫,如果按照半个时辰来计算的话,按照之前列车的实验时候的速度的话,最少也就是50里左右,可是这有可能么?

    实验时候,那是完全没有遮挡,而且是空车,坐了这么多人,能够一样么的?

    赵信一看叶清臣的表情,就知道叶清臣心中的想法,重车跟轻车,那绝对是不一样的,可是也要看是什么重车和轻车。

    火车在最后,投入使用的时候,进行了改变,车厢的重量减轻了不少,而且现在平均每一个车厢,不过是100多人,这个时代的北宋,还真的没有多少的胖子,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最多就是五六十公斤,100多人,就是五六吨,这个比起空车要重,却称不上重车,而且调整之后的火车,会更加的顺畅,速度明显是快了一点。

    “估计快到陈留了?”赵信平静的说道。

    叶清臣的表情,一脸的愕然,陈留并不算远,可是也不近啊,这么快就到了。

    似乎是印证了赵信的说辞,车的速度在这个时间,开始降低了下来的。

    不同于高速车的降低,是缓缓的,甚至需要拉刹车,这个车,只要马的速度开始下降,车速就明显的下降。

    最开始,只有叶清臣和赵信注意到了,接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车速在下降。

    一些官员很奇怪,甚至脱口的说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马跑不动的话,叶清臣却是满心愕然,不是真的到了陈留镇了吧。

    在汴梁跟应天府之间,一共就是300里的铁路线,设立了六个车站,出了汴梁,第一个就是陈留,这个地方距离京畿不算远,可也不近啊,就算是开封府的一些差役,想要到陈留镇送点信,也需要快马加鞭半个时辰才到。

    单独一匹马的快马加鞭,跟坐在火车之中,这么平稳的闲聊喝茶,也是半个时辰,就到了,这能一样么,舒适度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

    以往,官老爷出行,都是坐牛车,从汴梁到陈留,怕不是要走一天的时间。

    列车的速度明显的降低了下来,叶清臣看向窗外,因为速度下降,窗外的风景开始逐步的清晰的,似乎还是农田,可是伴随着速度的逐步减慢,一些房屋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愣住了,因为眼前的景色让他非常熟悉,这不是陈留镇么的?

    揉揉眼睛,似乎眼前的一切,就如同虚幻一样,可是这个作为三司管理比较多的镇,他最少来过十来次,对于这些房舍都非常清楚,甚至镇子最高的那个建筑物,陈留学庙,他还给提过字。

    因为列车速度的降低,很多官员也把视线投入到了外侧,刚开始,没有什么关注,不就是破农田和村子么,这些在京畿,又不是什么难以见到的东西,甚至那些破屋子,也不算什么,不就是一堆物资在一起么?

    可是看着看着,有些官员看着那些屋子很眼熟,毕竟车速越来越慢,可以比较清晰的看他们。

    陈留距离的汴梁非常的近,这些京官之中,到过陈留的也不少,甚至一些,来过的次数还很多。

    一个不小的热闹的镇子,在京畿这边,不算少见,可是陈留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学庙。

    当学庙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官员,失声的叫出来:“这不是到陈留了吧!”

    “陈留,不可能,不可能这么快吧!”

    陈留,算是京畿的一个镇,因为靠近东京的关系,也相当的繁华,只不过,这里距离汴梁,超过了70里,这个速度,也太快了点吧?

    “那个是学庙,它很高,也很独特,我可以确定,京畿别处没有这样的学庙!”一个熟悉陈留的官员,大声的说道。

    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确认,只要是到过陈留的,都知道这里,这是一个很大的标志性建筑。

    可是就是因为确定,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这也太快了吧,70里,这才半个时辰,这个速度可是快马加鞭的速度,可是他们一点都没有感觉到颠簸,就如同在家里面坐一会,然后就到了。

    是错觉么,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这中间,叶清臣站起来,快步走到门口,正要下车,就被列车服务人员给挡住,询问了之后才知道,这里确实是陈留车站,是从东京出发向西的第一个车站,不过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只有250息,刚刚已经过去一半了。

    停靠,这个叶清臣知道,主要的目的是换马,当然了,如果投入到运营之中,也会有一些别的,比如说,上下车一些乘客,这些都会利用这个时间,一般是250息左右,到了应天府,应该会更多,因为是终点站。

    心中还是有些怀疑,但是叶清臣并不在意,反正列车还要走,有什么疑问,等到应天府到了在说。

    在叶清臣坐到座位上,因为刚才跟列车员的对答,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他们都听到了,确定是陈留,之前唯一还剩下的一丝怀疑,彻底的烟消云散了,真的超乎了他们的想象,车厢里面顿时嗡声一片,每个人都忍不住讨论,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快。

    当然了,也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不会真的,几个时辰,甚至更快的时间,就能够抵达应天府了吧。

    之前只是一个笑话,可是半个时辰赶了70里,那么2个多时辰,最多3个时辰,到应天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吧?

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 
一两百息的时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的快的,可是这个时间之中,对于车站而言,却如同打仗一样。

    半个时辰一换马,这是最初制定的标准,良马在连续高速奔行的时候,未必半个时辰就丧失了所有的体力,可是继续下去,容易出问题,而60…70里左右,一个站台的设置,会让火车联通更多的城市。

    换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现在来说,却并不难,特制的鞍具,不但可以让马在奔跑的时候不散开,同样的,也让更换变的容易。

    40批马,会分成8个部分,每一部分5匹马一起,会由专人引导出去,而早已经被套上鞍具的马,会在火车的前方组合起来,整个过程,最快的话,不超过60息,就算是慢的,也不会超过120息。

    这也是停留时间的来源,未来,真的要开启客货运的时候,会根据火车站的情况,进行协调,以保证上下客人,或者是运输货物,到时候就不会这么少了。

    似乎有了前面的经验,再一次的开行之后,官员们不再喧哗了,而是把注意力,彻底的注意到了外面情况。

    他们或许对于速度什么了解不多,可是大体上感觉上,是知道速度很快的,这么已经是马车用最快的速度开行了,在寻常马车之中,如果以这个速度的话,恐怕人要颠簸坏了,可是在火车上,却异常的平稳。

    不明白原理,就感觉到非常的神奇,众人看火车,有些不一样了,一部分的官员是在看热闹,另外一部分,却想到了别的东西的。

    叶清臣主要想到的,是货运,汴河的狭小,已经制约了京杭大运河,有人提出过,拓展汴河,可是在这个时代,要想拓宽一条河流,真的非常困难,北宋或许现在,有一定的余钱,可是这个钱,不能够投入到这个上面。

    叶清臣没有估算出来,这么一条铁路的整体运力到底是多少,可是按照他们六七百人,4节车厢来评价,不会比一个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