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阳透过朝霞映射到草原上,就像给小草披上一层鲜艳的外衣,艳红如血。也许这是上苍早已预料到今天的不同寻常,提前为穷途末路的回鹘人弹奏一曲悲歌。
潜伏一夜的义勇军静悄悄的爬上马背,背对着如血的朝阳向回鹘人的牙帐发起冲锋。
没错,思量许久后,李牧给出的建议与刁钻一样,还是攻击那颉啜。唯一不同的是,他建议将原来的计划反着用。
原来鱼恩打算诱捕那颉啜的人马后,再击溃乌介可汗。如今,李牧打算击破那颉啜,诱捕乌介可汗的人马。
只要击溃那颉啜,朝廷也就缺少了增兵的借口,他还可以堂而皇之的让振武军内调,给乌介可汗撒饵。
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愿景,鱼恩把义勇军和振武军所有骑兵派出去,轻装简从,直奔那颉啜的牙帐。
因为有愠没斯这个内奸在,大唐的军队很容易就找到那颉啜的牙帐,消灭外面放哨的游骑,悄悄靠近只是更简单的事情。
“慢速,慢速”
曹灿不停下达着命令,努力控制着阵型不乱,让义勇军的墙式冲锋保持在一条线上。
五百步,四百步,三百步
当义勇军开始冲锋的时候,回鹘人终于被震耳欲聋的马蹄声惊醒,许多人开始走出营帐一探究竟。
“上马迎敌,上马迎敌”
最先反映过来的赤心,他狂躁的吼叫着,努力的让回鹘人集结起来,想要做最后的抵抗。
可惜赤心注定是徒劳的,回鹘人的百战精兵大多死在灭国的路上,如今的军队大多是没有见过血的新兵。这些新兵的反应速度要比老兵慢许多,当他们反映过来开始上马的时候,骑墙已经距离回鹘人不到两百步,曹灿已经开始下达加速的命令。
“加速,加速,加速”
轰隆隆的马蹄声震耳欲聋,慌乱的营帐里愠没斯带着愧疚含恨闭上眼睛。身为回鹘人,即将发生由自已一手促成的屠杀,心中的五味陈杂可想而知。
醉醺醺的那颉啜终于在这时候被惊醒,当他走出营帐,晃动着昏沉沉的脑袋,看到的是自己今生最后一个噩梦。
入眼的第一幕是密集到不可想象的铁骑,如滔天洪水一般滚滚而来。紧接着是牙帐里人群慌乱的穿梭,少数能找到战马的勇士并没有集结起来御敌,而是向着日落的方向纵马狂奔。看见这一切,他彻底慌了,第一反应就是寻找战马逃命。
与可汗的夺命而逃不同,仆固与赤心一样,在努力组织人手抵抗。他还想再挣扎一下,试着挽回必败的局面。
因为在牙帐的最西边,仆固的反应时间最长,勉勉强强够组织起对冲的阵型。
抵抗是徒劳的,在墙式冲锋面前,任何骑兵对冲都是浮云。欧洲人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只有墙式冲锋才能对抗墙式冲锋,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回鹘人显然不会墙式冲锋,他们善于游击骚扰。被敌人直逼老巢,只能死守的情况下,赤心临时组织的那点人手,连一点浪花都没翻起来,唯一的作用就是让骑墙又裹挟不少战马而已。
“走出营帐者视为抵抗,杀无赦!走出营帐者”
义勇军一边高呼着口号,一边在回鹘人的营帐里策马狂奔。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漏出头,这些山贼出身的刽子手都会毫不犹豫的送上一刀。
并不是他们残忍,只是他们知道在这种时候对敌人手软,倒霉的就是自己人。因为你不知道那些老弱妇孺会不会在背后给你一刀,或者伤害你身边的袍泽。
在铁骑山呼海啸的气势面前,赤心的一切抵抗都显得那么无力,就像是大海中落下一片树叶,连波浪都翻不起来。
在战争面前,没一点时间都很宝贵,哪怕是一瞬间,也够仆固多组织些人手。凭借赤心用生命换回的这点时间,仆固又拦住许多准备逃跑的人,其中就包括他的新可汗那颉啜。
四目相对的瞬间,那颉啜看到仆固眼中的坚定,知道今天不死在唐军的手里,也要死在自己人手里。在必死的结局面前,他终于展现出最后的勇气,用可汗的名义下达最后一道命令:“所有人跟我迎敌!”
随着这声令下,上千人开始冲锋,他们就是那颉啜最后的抵抗力量。
这一次投入海中的不是树叶,而是石子儿。虽然泛起一浪花,但是在波涛面前仍旧显得那么无力。
义勇军的骑墙很容易就碾压过去,砍到最前面的回鹘人,然后裹挟着他的战马冲散后面的回鹘人。
如果把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战马奔驰的速度,这些人的作用就是阻拦一下大唐将士的速度,让战争结束的慢一些而已。
担任主攻的是义勇军轻装简从的山贼们,鱼恩则是带着振武军和刘猛的精骑打扫战场,将牙帐里那些哭泣的回鹘人驱赶到一起。
看着遍地鲜血与尸骨,听着牙帐里回鹘人哭泣的声音,鱼恩没有丝毫战胜的喜悦。不是因为他太圣母,只是因为他明白,最残酷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过后的审判。
对于大唐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对于回鹘人来说审判才刚刚开始,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从此过上暗无天日的生活。
稀稀拉拉的收获比鱼恩预料中的多,证明回鹘人的伤亡不算太多,大部分人都呆在营帐里躲过一劫。
看着这些回鹘人,鱼恩没有一丝安慰,反而感到无比的失落,因为这些人看向自己的目光里都带着仇恨,带着诅咒。这代表着仇恨的种子,已经种在这些人心中。
鱼恩之所以迟迟不愿对回鹘人动手,始终计划着斩首行动,就是不希望种下仇恨的种子。因为有这些仇恨的种子在,再想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臣服,为大唐征战就要困难很多。
现在的驸马爷只能暗叹一声,罢了,罢了,就让时间消弭这些仇恨吧。
第151章 俘虏的正确打开方式()
鲜血遍地的营帐里有一块净土,这里虽然有些乱,却没有丝毫血迹。似乎这里根本没有人居住,或者住在这里的人根本没有走出过营帐。
这里就是愠没斯的驻地,因为事先通过气,所以他的族人都呆在营帐里,没有人好奇的张望,也没有人走出去一探究竟。
当外面的骑兵呼啸而过,此起彼伏的惨叫声变成大唐将士的呼和,愠没斯带着自己的族人走出营帐。
领着自己的部众走到鱼恩面前,躬身见礼:“回鹘汗国叶护愠没斯,带领回鹘十四部部众向大唐投诚。”
驸马爷笑呵呵的给愠没斯回礼:“本宫代表大唐欢迎叶护投诚,也诚心感谢叶护的帮助。叶护放心,大唐不会忘了自己的敌人,更不会忘了自己的朋友。圣上一定会对叶护与本部族人多加照顾,以感谢叶护的劳苦功高。”
笑眯眯的表情乐呵呵的话,里面却藏着两人心知肚明的一把刀,进入愠没斯耳中,让他颇为惊讶。因为他没想到鱼恩的反应会这么快,自己的文字游戏只是一个照面就被他识破。
愠没斯有意说回鹘十四部,鱼恩故意说他本部,这是巧合么?显然不是巧合,两人都是有意为之。
愠没斯这么说,是希望鱼恩能把这些俘虏都算成投诚。这么做有为自己争功的心思,或许更多的是希望大唐能善待这些族人。
而鱼恩显然是听出他的弦外之音,强调他只是带着本部族人投诚,其他的回鹘人都是自己的俘虏。
惊讶之余,愠没斯还想再做最后的努力,重整精神厚着脸皮提醒:“我记得驸马曾经说会善待这些人,希望大唐的驸马能履行自己的诺言。”
大唐两个字咬的很重,仿佛是在刻意提醒鱼恩,你是大唐的驸马,一言一行都代表大唐,言出必行是最基本的要求。
“本宫只说过,这些人若是诚心归附,便是大唐百姓,我大唐肯定会善待自己的每一位百姓。”
声音平平淡淡,听不出任何情绪,却因为这样显得无比认真。鱼恩确实很认真,因为他是在刻意强调自己的承诺,与那些承诺的意思。
善待这些人可以,但是有个前提条件,他们必须诚心归附,必须当自己是大唐百姓。
“这就好,这就好”
连身嘟囔,似乎是想让自己安心,更像是在可以提醒鱼恩,别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在他看来,大家已经是阶下囚,还会有人在乎自己的身份么?还会有人纠结自己是回鹘人,还是唐人么?
并没有在意愠没斯的可以提醒,鱼恩不漏声色的给刘猛递去个眼色,早已准备好的问话,便由破锣般的声音传出。
“回鹘汗国与大唐有舅甥之义,对于回鹘汗国的覆灭大唐深表哀悼。可是灭国不能成为有些人劫掠大唐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某些人窥视大唐的原因”
说到这里,刘猛忽然闭口不语,换上李忠顺略微温柔一些的声音。
“大唐一直愿意收留诚心归附的人,更愿意跟他们一起把大唐建设的更好,一起将大唐推向另一个巅峰。但是”
略微温柔的语调忽然变成孟刚那个沙哑而阳刚的声音,变得无比狠辣。
“大唐不会纵容自己的敌人,不会任由别人接二连三的劫掠。那颉啜,仆固,赤心图谋大唐领土,论罪当诛。尔等助纣为虐,也当伏法。”
话说到这里,孟刚忽然闭口不语。换上那个带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换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声音。
“圣上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念在很多人是被逼无奈,饶恕尔等大不敬之罪”
温文尔雅的声音戛然而止,驸马爷马上接口,用自己最大的声音说:“愿意做大唐百姓的人叩谢天恩,还认为自己是回鹘人的就站着让本宫看看你们的勇气!”
几个人或严厉,或温柔,或狠辣,或怀柔,或平淡的语气,给人以深深的震撼。鱼恩用现代的表演方式,让这些回鹘人明白,怎么做能得到温柔的对待,怎么做会被人严厉的对待。
可惜,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有骨气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祖国最后的守护者。就算明白大唐将怎么对待自己,还是有人不愿意跪下。
稀稀拉拉站立的人影,脸上无不是傲然的神色,也许在他们看来做回鹘人才是骄傲,不屑于做大唐的百姓。
见到这一幕,愠没斯急不可耐的训斥:“尔等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快叩谢天恩!”
“呸!”
善意的提醒只换来一口唾沫,不只是对愠没斯的鄙夷,还表示出自己的一种态度。这些人在用一口吐沫告诉愠没斯,告诉大唐的驸马爷,老子只做回鹘的亡国之民,不做大唐的顺民。
“很好,很好,本宫佩服诸位的勇气,也佩服诸位的忠义。今天可以放诸位一马,但是尔等若是再与大唐为敌,本宫定不清饶!”
说完话,也不理会李忠顺焦急的目光,鱼恩自顾自的挥挥手,让这些人自行离去。
倒不是鱼恩有妇人之仁,更不是他圣母婊,而是他知道这些人离去后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投靠乌介可汗。
现在就对这些人严加教训,倒不如放了这些人,让他们去投靠乌介可汗,让他们在乌介可汗的队伍里宣扬自己的仁义,动摇回鹘人最后抵抗的决心。
只要这些人聚而不散,他就有再次活捉这些人的机会,到时候还能站着的人会有几个?等自己扫平乌介可汗这个障碍,他还会在乎回鹘人眼中的仁义之名么?
这些人等待着最坏的结果,随时准备英勇就义。谁也没想到,会迎来这么个宽宏大量的结果。所有人闻言都是一愣,很久以后才反映过来,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向外走去。
等他们跨上大唐将士为他们准备好的战马,这些人才发现这一切不是在做梦,原来大唐的驸马爷真有草原一样的心胸,愿意当场释放自己。
等这些人走后,鱼恩笑眯眯的扶起愠没斯,笑呵呵的说:“叶护深明大义,带领回鹘十四部众,两万余人主动归义,本宫深表敬佩,定然禀明圣上,为叶护请功。”
简单的一句话,却把愠没斯惊的目瞪口呆,让所有回鹘人始料未及。
谁都知道,主动归义与俘虏之间的待遇天差地别。直到这一刻他们才知道,原来大唐的驸马真有如草原一般广阔的心胸。
回鹘的叶护更是没想到,驸马爷为了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居然会主动把功勋让给自己。原来刚才人家不赞同自己的话,并不是因为功勋,而是自己这边藏有害群之马。
怀着对大唐驸马的叹服,回鹘叶护带着回鹘人无比恭敬的单膝跪地,由衷感谢:“回鹘十四部定不忘驸马大恩大德,诚心为圣上牧马戍边。”
第152章 一个皇帝的自述()
其实初唐的强盛,就是靠对外扩张的一次次胜利铺垫起来的。一旦周围没有征服的对象,巨大的战争机器被迫来了个急刹车,内部的各种问题都显现出来。
在唐朝,打胜仗就涉及到俘虏,这些俘虏就是世家门阀的利益。世家门阀的诸多家奴,除了那些被逼无奈的良人外,最大的来源就是战俘。
大唐每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会掠夺许多俘虏,这些俘虏不只是战俘,还有当地的百姓。世家门阀最开始的家奴,都是这么来的。
自从大唐衰微以来,很少能获得俘虏,世家门阀为了维系自己对家奴的需求,这才把主意打到大唐自己的百姓身上。
在这种背景下,鱼恩出其不意的大胜,给所有人一个始料未及的惊喜。面对这个难得的好消息,朝堂上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怎么瓜分利益。
虽然答应过愠没斯,这些人都算是投诚,但是鱼恩还没有糊涂到在这种大事上跟皇帝说谎。在给皇帝的奏章里,他对于这件事情直言不讳,从考量到布局,从事情接连出现岔子到最后事逼无奈的突袭。
最后鱼恩建议皇帝,将这些人视为主动投诚,把缴获回鹘人的牛羊马匹分给这些人。这样一来,朝廷既没有损失什么,还能给天下外族一个表率,显示大唐的宽宏大量,为以后招降外族人打下个好基础。
看过奏章以后,唐武宗对于鱼恩的建议深以为然。他是天下共主,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固有思想,更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考量。也知道大唐现在的情况,急需一股外力打破现有的平衡,巩固皇家的势力。
无论是义勇军还是回鹘人的归义军,在他看来还算是自己能掌控的力量,是他叫板仇士良的本钱,威慑天下藩镇的根本。
只可惜,皇帝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包括李德裕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赞同鱼恩的做法,其中甚至包含上柱国公鱼弘志,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
“启奏圣上,老奴以为,驸马所言大有不妥。这些蛮夷猢狲都是狂妄自大之辈,若是将他们自编一军,恐怕桀骜难驯,重蹈天宝灾乱的覆辙。”
在所有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中,上柱国公就这么告了自己侄儿一状,这还是他第一次站在鱼恩的对立面,反对他的观点。
他的话也代表着很多人的观点,自从安史之乱后,再有少数民族归附,大唐变多了这个担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都是选择打散后分配诸道。
其实回鹘人和安禄山相去甚远,他们没有安禄山的权柄,更没有安禄山那么多的精兵强将,不然也不至于灭国。但是对上柱国公的危言耸听,大家都选择三缄其口,不是他们妒忌鱼恩,也不是他们针对鱼恩,只是他们被天宝之乱弄怕了,确实很担心再出现那种情况。
在这种时候,无论是出于对鱼恩的打压,还是彰显自己的存在,仇士良肯定要站出来说两句。
“启奏圣上,老奴以为上柱国公所言不假,若是不分而治之,这么大基数的回鹘人要不了几年就会恢复些元气。当他们掌握一定的力量后,对大唐绝不是一件好事。”
也许是鱼恩的提议太大胆,也许他的意见实在荒谬,居然让两个争斗许久的老战友又站到一起。
可惜,同步只是暂时的,下一句话两人的观点又出现分歧。
“老奴以为,当将这些人打散后分配诸道。”
“老奴以为,当按照惯例,将这些俘虏发卖为奴,以充国库。”
两人的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表明了一种态度,鱼弘志的建议明显是赞同鱼恩的话,算作这些人主动投诚。仇士良的话却是反对鱼恩的建议,认为这些人就是俘虏,不能算作主动投诚。因为投诚者算作归义,大唐当视如己出。而战俘则是战利品,任由大唐予取予夺。
世家门阀的选择不言而喻,早就磨刀霍霍准备瓜分战利品的他们,当然会选择支持仇士良。礼部尚书崔蠡带头,开始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启奏圣上,我大唐自立国以来,每战有所获,必重赏将士,俘虏充库。重赏将士以激励将士进取之决心,变卖俘虏以充实国库。所以将士悍不畏死,大唐国库充盈,此乃大唐百战百胜之根本。”
“况且,若是不严惩这些人,番邦外族会当我大唐软弱可欺,毫无后顾之忧,反正打输了也可算是归义。届时四方蛮夷皆毫无顾忌,大唐烽烟四起便指日可待。”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有些人却能看的长远一些。唐武宗是个有远见的皇帝,不然他也不可能重视铁锅,更不可能接受义勇军。
他知道大唐已经今非昔比,已经面目全非,想要振兴大唐需要什么,这些回鹘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些回鹘人在他看来便是义勇军,便是为大唐征讨四方的精兵强将。
穷则变,变则通。大唐如今穷困潦倒,有些事情必须要做出改变。
可惜有些人看不到这些,他们只能看到过去。世家门阀一而再,再而三的与自己背道而驰,让他伤透了心。
都说物极必反,唐武宗现在就是这样,看够了这些人的众口一词,他感觉只有鱼恩与自己想的一样,也只有他才是对的。
当没有人再为鱼恩辩护,顺从自己的意思时,他忽然站起身亲自为鱼恩与自己辩护:“立国之初,大唐百战百胜,将士甘愿效死固然功不可没,但也不能抹杀大唐远交近攻的国策,全力攻其一点的战术。无论是西域,突厥,吐谷浑还是高句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