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勒维恩是一个失意者。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也不是一个梦想家的故事,而是一个失败者兜兜转转之后依旧是失败者的故事。在故事的开头,看不到希望;在结尾时,依旧如此。
在欧洲,此类电影非常普遍,讲述一种生活状态,折射社会的大环境,将哲学思辨的空间留给观众,慢慢品味;但在美国,如此艺术电影却曲高和寡,着实难以赢得观众的呼应。两片土地之上,艺术底蕴和内涵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的奥斯卡也证明了这一点,先后凭借着“老无所依”、“严肃的男人”和“大地惊雷”在四年之内三次提名最佳影片的科恩兄弟,俨然已经成为了学院宠儿;“醉乡民谣”却仅仅收获了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效果两项提名,就连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都没有,彻底遭遇冷落。
当然,客观来说,相较于科恩兄弟其他几部作品折射的社会现实深意,这部作品确实显得太过小儿科了一些;但就蓝礼个人而言,这却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科恩兄弟。
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的历史,无数乐迷津津乐道,讨论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奠定了历史的注脚;但在当年,那却是整整一代人寻找自我、挖掘自我、坚定自我的艰辛历程,没有光鲜亮丽,也没有梦幻泡泡,一切都是森冷而阴郁的。
在整个时代浪潮的号召之下,数不胜数的人们投身进入民谣洪流之中,正如伊桑刚才所说,“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但问题就在于,一百万人之中可能只有一个成功者,剩下的所有人都在生活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人人都渴望成为鲍勃…迪伦,但鲍勃…迪伦却只有一个。
所以,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坚持,改变,还是放弃?现在是如此,以前也同样是如此。时光荏苒,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从来都不曾改变过。
在“醉乡民谣”的故事之中,出现了这样几个角色。贾斯汀…汀布莱克饰演的吉姆,凯瑞…穆里根饰演的简,以及奥斯卡…伊萨克(Oscar…Isaac)饰演的勒维恩。
三个人都是民谣歌手,也都是彼此朋友,同样都是在格林威治村的时代浪潮之中浮浮沉沉的小角色。
吉姆是一个热心善良的男人,在苦苦追寻梦想无果之后,他选择了妥协,开始演唱一些俗套的商业广告歌曲,也开始顺应社会潮流创作一些口水歌。这不是梦想原本的模样,却让他在社会之上站稳了脚跟,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简是一个嬉皮士文化之下长大的女人,对于“性”的态度比较开放,没有包袱;而音乐对于她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兴趣而已,当兴趣无法维持生活之时,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吉姆在一起,让生活渐渐地稳定了下来。
而勒维恩则是唯一一个顽固不化的家伙。
吉姆选择了改变,简选择了放弃,勒维恩则选择了坚持。不同的选择,指引着他们的命运迈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这三个角色身上,隐藏的是科恩兄弟对梦想、对艺术、乃至于对整个行业、整个时代的反思;而在这三个角色之中,科恩兄弟选择了勒维恩作为主角,所有的瞩目视线都聚焦在这个锲而不舍的失败者身上,以环形结构的方式,呈现出了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困兽犹斗的状态,哀伤而失落。
这种状态,是观众们所无法理解和领悟的,却恰恰是科恩兄弟所希望表达和呈现的。
其一是梦想者被困在了一个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的莫名孤地,犹如被放逐一般,离群索居,茫然若失,他们看不到未来,却又不愿意放弃,仅仅凭借着内心深处的一股热情,执着而愚蠢地在这片孤地之中横冲直撞,撞得头破血流。
其二是那个逝去的纯真年代,那些才华横溢、年轻冲动的艺术家们,现在渐渐淹没在了利益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洪流之中,迷失自我,默默地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那个新人辈出、艺术横生的格林威治村,渐渐淹没在了曼哈顿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之中。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似乎是一部没有必要拍摄出来的作品,没有人在乎失败者的故事,没有人缅怀民谣时代的岁月,没有人关心梦想者的挣扎,科恩兄弟苦苦捕捉的那种状态,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时代之中,已经变得肤浅而浮夸起来,无人关切,也无人理解。
但对于蓝礼来说,却不是如此。
“醉乡民谣”的勒维恩…戴维斯,就如同当初无名酒吧里的那个老弗兰克一般。
海瑟…克罗斯沉睡的那片墓园旁边,那个无名酒吧之中,那个低声吟唱着“克里奥帕特拉”的老弗兰克,那个即使是免费演出也乐此不疲的老弗兰克,那个在现实重压之下放弃了梦想却又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了下去的老弗兰克。
从社会现实的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老弗兰克和勒维恩一样,都是失败者,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人嘲笑、奚落的对象,也可能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但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内心深处那团梦想的火焰,依旧在熊熊燃烧,却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生活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乔治…斯兰德和海瑟…克罗斯的故事,这还是一个关于楚嘉树和蓝礼…霍尔的故事。
上一世被困在病床之上了此残生时,是如此;孑然一身前来纽约追逐演员梦想时,是如此;“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创作和制作过程时,是如此;海瑟…克罗斯在梦想即将实现的门槛之前停下了脚步时,亦是如此。
在梦想的道路上,放弃,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放弃,仅仅只要松开双手,梦想就会如同氢气球一般,快速飞向天空,转眼消失不见;改变,有些困难,但只要度过妥协和低头的挣扎之后,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然后自我安慰,社会之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选择阳光大道,选择社会主流,选择随波逐流,这总是容易的,隐藏在茫茫人海之中,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不需要挣扎,仅仅只是追随着前人和波涛的脉络,盲目前行,这就足够了。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之下,每个人渐渐磨去了棱角,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
选择坚持自我,选择追逐自由,选择保持棱角,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因为他们没有参考对象,他们必须自己摸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独一无二的道路。
在“醉乡民谣”的故事之中,在勒维恩…戴维斯的身上,蓝礼可以窥见自己的影子,也可以窥见自己的故事。
1033 相互映照()
在“醉乡民谣”这部作品的身上,蓝礼找到了真正的艺术共鸣,上一世是向往、憧憬和惊叹,仿佛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却害怕尝试的生活;这一世则是感同身受,仿佛可以窥见自己的影子,乃至于窥见“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影子。
事实上,“堂吉诃德”和“醉乡民谣”似乎就是湖面倒映的两侧,相互映照着彼此,同样讲述了在残酷现实生活之中踽踽独行的堂吉诃德的故事。
显然,科恩兄弟和蓝礼秉持着相似的想法,他们听到了“野兽”这首歌之中的信仰和坚持,他们也听到了“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之中的梦想和憧憬。于是,创作灵感迸发,他们出现在了蓝礼的面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地发出了邀请。
仔细深想,“醉乡民谣”确实像是为蓝礼量身打造的作品,勒维恩似乎就是蓝礼在艺术作品之中的投影——
他们同样是只身来到纽约,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们同样在一家小酒吧里演奏弹唱,还因为一首民谣而改变了生活状态;他们同样面临着放弃和妥协的十字路口,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顽固到底;他们同样创作了一张专辑,摆放在家中的书架之上,等待着有识之士的挖掘。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现实生活里,“堂吉诃德”取得了成功,而电影故事之中男主角的那张专辑“关于勒维恩…戴维斯(sde…Lley…Dvs)”却无人问津。
换而言之,勒维恩…戴维斯就是追逐梦想失败的蓝礼…霍尔;更为准确一点来说,蓝礼追逐梦想失败之后,苦苦挣扎了十五年之后,然后就变成了勒维恩。
这就有些惊悚了,如果不是蓝礼无比确定,他和科恩兄弟没有任何交流,两兄弟不可能根据他的经历来真实地撰写剧本,他几乎就要有种时空错乱的错觉了。
等等,又或者说,上一世,真实地存在着一个勒维恩…戴维斯,却因为蓝礼的重生穿/越,取代了他的位置,然后命运轨迹发生了变化?还是说,像“蝴蝶效应”那样,蓝礼…霍尔的真实经历确实改编成为了“醉乡民谣”,最后成为了上一世楚嘉树看到的版本,那么到底是谁穿梭了时空改变了历史呢?
绕来绕去之后,思绪有点绕晕了;掐断纷乱的猜测和揣摩,蓝礼落在乔尔和伊桑身上的视线顿时就变得玩味起来,但两兄弟不明所以,满脸困惑又满脸期待地等待着蓝礼的下文,那迫切的眼神让蓝礼不由哑然失笑。
毋庸置疑,这就是“爱疯了”之后,蓝礼最为渴望、最为喜爱、最为贪恋的一部作品,那种蠢蠢欲动的情绪正在胸膛之中横冲直撞;不仅仅因为这是“堂吉诃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仿佛再次看到了海瑟…克罗斯一般,还因为角色本身就十分具有挑战性。
勒维恩…戴维斯这一个角色,背负了梦想和现实的重量,同样背负了整个时代的重量,在他的身上,那种迷茫、困顿、苦涩、暴躁、自我、狂妄、不羁,错杂又统一、矛盾又和谐的杂糅在一起,勾勒出一抹民谣浪潮之下的沧桑背影。
事实上,这是一个无比难以拿捏的角色,就好像大卫…鲍伊、鲍勃…迪伦、戴夫…范…朗克、科特…柯本等人一样,这些艺术家的身上总是洋溢着一股独特的气质,超越了皮囊本身的束缚,举手投足之间,放荡不羁之间,却别有魅力。
也许,他们都如此混蛋;但同样,他们都如此迷人。
电影之中的勒维恩就是这样的存在。
无家可归、无处停留的勒维恩,长期借住在教授朋友的家中,教授夫妇将他当做艺术家看待,不仅提供沙发,还有可口饭菜,但勒维恩却在饭桌之上发火,还丢掉了教授夫妇家的猫。
在格林威治村,吉姆和简这对夫妇也是勒维恩的长期沙发提供者,但勒维恩却偷偷地和简暗度陈仓,并且让她怀孕。
在朋友之外,勒维恩还有家人,他的姐姐居住在皇后区,总是收留他,可是他却嫌弃姐姐,“你们这些娱乐业以外的人都只是在’刷存在感’。”
……
无疑,勒维恩是一个混蛋,糟糕透顶、不知感恩、自以为是的混蛋;但在科恩兄弟的剧本之中却隐藏了许多细节,形象而生动地勾勒出这个混蛋的柔软和脆弱。
事实上,勒维恩是深深地爱着简的,他唯一一次说出“我爱你”,就是献给简的;但可惜的是,简选择了吉姆,简想要的生活却是勒维恩给不起的,更进一步来说,简和勒维恩对艺术、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追求,注定了他们无法走到一起。所以,勒维恩默默地守候在一旁。
但随后,勒维恩却意外地发现,就连腹黑又功利的咖啡馆老板也曾经和简有过一段,他只不过是简的清单列表之上的其中一员罢了,这让一向大大咧咧的勒维恩情绪失去了控制。
他是一个混蛋,却是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混蛋,就如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一般,只有彻底厌恶他,才能避免爱上他。
如何展现出勒维恩的恶劣,却又不让观众讨厌他;如何抓住细节特征丰满勒维恩的形象,却又不会发力过猛;如何在内敛的表演之中呈现出勒维恩个人魅力的层次和深度,却又不会陷入浮夸的窠臼……这一切都是严峻的考验。
饰演勒维恩,这本来就是一个难题;而将勒维恩表演得出彩,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上一世,勒维恩…戴维斯由奥斯卡…伊萨克出演,他的演出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没有能够引起太多反响,仅仅收获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的一项提名,其他表演类提名全部落空;相较于表演来说,他在电影之中的演唱功底得到了更多赞赏。
在科恩兄弟的镜头之下,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相对内敛,尽可能减少表情的变化和张扬,一不小心就陷入了面瘫的危机之中,更多呈现出了勒维恩的苦闷、失落和压抑,将无处安放的民谣诗人身上那种流浪的沧桑气质呈现得淋漓尽致。
但相较而言,细节的缺失,导致了观众对于勒维恩和简之间的“偷/情”关系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进而对勒维恩的艺术家形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观众简单粗暴地以为是勒维恩背叛了好友吉姆,但事实上却是简始终在不安分,勒维恩仅仅只是其中之一罢了;更重要的是,勒维恩真正地深陷其中,可是简却冷眼旁观,哪怕是怀孕和堕/胎,简也仅仅只是把愧疚和负罪的包袱抛给了勒维恩,自己置身事外。
类似的细节流失,对于剧情没有太多影响,但对于角色塑造却是致命的疏忽。
所以,遗憾地,奥斯卡…伊萨克没有能够得到更多的表演认可,错过了勒维恩…戴维斯如此深刻而饱满的一个角色。
但事实上,就蓝礼个人而言,他非常喜欢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
在他的表演之中,始终有种浑然天成的哀伤和沧桑,这种气质是非常迷人的,与民谣与诗人与民谣浪潮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赋予了整部电影一种令人沉迷的质感,这使得观影过程非常惬意和舒适,也让蓝礼对这名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果然,后来就在其他作品之中频频看到奥斯卡的身影,“机械姬”、“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X战警:天启”等等,这也证明了,好莱坞业内人士和蓝礼是秉持相同想法的。
表演技巧可以精进学习,但表演气质却是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在这一点上,奥斯卡版本的“醉乡民谣”,确实让蓝礼爱不释手。
不过,如果由蓝礼来演出勒维恩…戴维斯,他肯定不能采用奥斯卡…伊萨克的方式,不是因为原版表演如何如何,而是因为蓝礼早就已经摆脱了模仿的窠臼,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表演道路,更是因为蓝礼和奥斯卡的气质风格都截然不同,呈现角色自然也就不同。
那么,蓝礼应该如何表演呢?
现在仅仅只是在脑海之中构思一番,蓝礼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亢奋起来,“醉乡民谣”完全就是梦寐以求的作品,就好像当初的“爱疯了”一般,蓝礼迫不及待地就想要加入剧组之中,开始讨论角色和剧本,开始研究表演和拍摄。
严格来说,甚至比“爱疯了”还要更加让人沉浸其中,因为这讲述的就是蓝礼自己的故事,上一世的困顿和迷茫、这一世的奋斗和坚持,所有的所有杂糅在勒维恩…戴维斯这个角色之上。
闭上眼睛,勒维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蓝礼的脑海之中,不需要思索和描绘,也不需要构思和摸索,灵魂深处的熟悉感自然而然就喷薄而出,塞满了整个胸膛,拥挤到满溢出来。
也许,这是蓝礼演员职业生涯之中最重要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次挑战。
但,问题就在于,他不能,他不能点头答应下来,他不能出演这部作品。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蓝礼就无法抑制地开始失落起来,愣愣地坐在原地,眼底流露出了一抹扼腕的遗憾和无措,沉甸甸的心情开始缓缓坠落。
1034 艰难拒绝()
前所未有地,蓝礼渴望出演“醉乡民谣”,超过了“爱疯了”,也超过了“活埋”,这应该是迄今为止,蓝礼个人最为渴望出演的一部作品,那种愿想是如此迫切如此炙热,以至于胸腔都开始隐隐作痛起来。
冲动之下,蓝礼就想要点头答应,话语甚至已经在舌尖连连打转;但,残存的一丝理智还是紧急踩住了刹车板,硬生生地完成了悬崖勒马。
在个人行程列表之上,“悲惨世界”和“地心引力”都位列其中,他必须集中注意力投入现有的工作之中,现在最不需要也最不应该的就是在满满的档期之上继续添加工作了;更何况,他不应该自私地耽误科恩兄弟的时间,只有清楚明白地拒绝邀约之后,他们才可以开始寻找其他合适的演员。
脑海深处闪过一丝念头,放弃“地心引力”,选择“醉乡民谣”。
现在蓝礼还没有和“地心引力”剧组正式签约,安迪和制作人还在紧锣密鼓地磋商相关条款细则,与此同时,安迪所在的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还希望以蓝礼为核心,展开打包合作,整个谈判过程的利益牵扯没有那么简单。
换而言之,在白纸黑字签约之前,一切都还没有定论。
事实上,在好莱坞,类似情况数不胜数,在口头答应合作之后,演员却在正式签约之前,加入另外一个剧组,或者干脆直接无故退出,导致这个剧组手忙脚乱、措手不及,乃至导演和制片人都破口大骂,却束手无策。
如果是大牌导演、大牌制片人,那么就直接和演员撕破脸皮,此时往往都是经纪公司站出来背黑锅;但如果是没有权势的导演和制片人,就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了。
2000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毒品网络”,男主角原本锁定了凯文…科斯特纳,双方已经谈妥了合作,但最后凯文临时改弦更张,出演了“惊天骇地”,导致史蒂文…索德伯格不得不重新挑选男主角,迈克尔…道格拉斯接替出演。
2003年的“圣诞坏公公”,杰克…尼科尔森已经和剧组谈妥了所有合作条款,只差最后签署合约了,却在关键时刻,杰克选择出演了“爱是妥协”,导致档期冲突,无奈之下,剧组只能另觅良缘,最后比利…鲍伯…松顿接棒。
2006年,科恩兄弟在拍摄“老无所依”的时候,希斯…莱杰是扮演冷面杀手的第一人选,而且双方已经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