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白眼狼-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放心,师祖,我会尽力做好的!”杜月笙向徐彦卓保证道。

    “好,你去吧,别让我失望!”徐彦卓点点头。

    ……

    第二天,当徐彦卓再次来到《迷津报》总编辑室的时候,黄世仲和凌晨早已经在等待徐彦卓了。

    徐彦卓终于看完了凌晨准备了一夜的方案,他把方案放在面前的茶几上,端起了茶碗不动声色的看着两眼熬得通红的黄世仲和凌晨:“我知道你们昨夜熬得很辛苦,但是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你们,你们的方案在我看来不合格!”

    黄世仲和凌晨对望一眼,继续看着徐彦卓。

    徐彦卓轻轻地嘬了一口茶,然后说道:“舆论引导要巧妙,不能让人看出痕迹。更不能有生拉硬拽之嫌,否则会适得其反。我打个比方或许你们就会明白了,好比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满篇不出现一个春字,但却字字春光荡漾,这就是一种意境!”

    徐彦卓已经离开很久了,可黄世仲和凌晨却浑然不觉,依然怔怔的站在那里。

    半晌,凌晨终于回过神来,他转头看向黄世仲:“师傅。老板以前也是报人吗?似乎他对办报很有心得,句句说的都在理!”

    黄世仲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对凌晨说道:“先别感慨了。赶紧干活吧!你没听老板说了吗,明天他还会再来的!”

    凌晨痛苦地拍了拍脑袋:“天呐!这可要了命了!”

    就在徐彦卓离开《迷津报》报社的时候,他恐怕没有想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有三个人正在谈论着自己。他交给纽尔斯总领事小册子上的内容,此时已经一字不落地摆在了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案头。

    威廉二世看了一眼面前的两位重臣:“霍尔维格首相。毛奇将军。具体情况你们都清楚了,不知你们二位意下如何?你们说说。这个徐彦卓究竟想要干什么?”

    威廉二世面前的两人分别是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和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

    霍尔维格首相首先说道:“皇帝陛下,帝国驻上海总领事纽尔斯和胶州湾总督瓦德尔克曾经向帝国政府专门写了报告。详细介绍过徐彦卓。这个人年纪虽然很小,但却极具战略眼光。他的这份合约我仔细看过多遍,合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利于帝国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派一些专家援助他所谓的琼赣特区的建设!他这么做要么是有什么阴谋,要么就是刻意在向我们示好,而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大一些!”

    威廉二世听了霍尔维格首相的分析,点了点头。

    毛奇总参谋长也点头道:“皇帝陛下,我的意见和首相大人是一致的。合约上所说的赣州我是知道,那里的确蕴藏着丰富的钨矿。帝国极其缺乏钨矿,如果我们仅仅只需要派出一些专家支援他们,就能得到大量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钨金属,将会极大地促进军工产业的发展,这对帝国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依我看,这个徐彦卓的确是在向我们示好,他开出的这个条件,英、法、美等国如果知道了,也会为之心动的。”

    威廉二世看向二人:“你们二位的意见是同意和他签约了?不过,这个徐彦卓的胃口可真的不小,他列出的名单你们也看了,有名有姓的专家二十五人,加上其他各个领域专家,总共要两百多人呢。”

    霍尔维格首相笑道:“陛下,其实他需要的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通过我们就能得到。要知道他可是为这些人开出了年薪一万马克的高价,仅薪水一项他一年就要支付两百万马克。这个价格无论放在哪个什么地方,抢着去的人都会趋之若鹜的。”

    毛奇总参谋长满脸凝重对威廉二世说道:“陛下,徐彦卓做出的日本将会对帝国胶州湾驻军发动进攻的推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毕竟胶州湾离帝国本土实在是太远了。为了以防万一,我建议陛下可以同意和徐彦卓签订协议。”

    威廉二世终于下定了决心:“那好吧,我将授权纽尔斯代表帝国和徐彦卓签订协议,自琼赣特区成立之日起开始生效!霍尔维格首相,你去尽快物色人选,一定要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既然别人已经向我们示好了,我们也要做出相应地回应!”

    “是,陛下!”

    ……

    第三天,徐彦卓再次来到《迷津报》报社。

    “不错,非常不错,很有进步,你们不愧都是优秀的报人!”徐彦卓看了黄世仲和凌晨的方案赞不绝口道。

    黄世仲和凌晨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徐彦卓紧接着说的一句话,让二人的笑容又凝固在了脸上。

    “这第一步完成的不错,下面接着进行第二步,根据情报,这个刺杀案是日本人谋划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证据,你们继续根据这个条件完善你们的引导方案……”(未完待续。)

第174章 知遇之恩() 
第四天,《迷津报》报社。

    “不行,这样的舆论引导太生硬、太直接,还容易引起日本当局的不满。在报纸中不要直接亮出自己的判断,而是要让读者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又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五天,《迷津报》报社。

    “拜托二位,你们再多动动脑子好不好!舆论引导的方式固然很多,可你们应该去选择那种既简单又管用的方式,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你们忘记了一直在连载的《福尔摩斯探案》了吗?既然读者喜欢,你们何不满足一下读者这种探究真相的好奇心呢,让读者也过把侦探瘾,何乐而不为呢……”

    第六天,《迷津报》报社。

    “有进步,但这还不够!这样吧,我写了几篇文章,你们替我润色一下,后期地策划就围绕着我的这几篇文章再做文章,一定要形成强大地舆论优势!”说完,徐彦卓递给二人一叠稿纸:“这五篇文章是可是有顺序的,逐渐由浅入深。你们的任务就是模仿福尔摩斯探案的模式,一步一步把读者的注意力全部引导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五篇文章上去,读者自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件事情很重要,关系到是否可以避免一场有可能爆发的内战!如果这次的策划做成功了,你们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引导民意,也就达到了引导民意的最高境界了……”

    当徐彦卓的身影再次消失在门外的时候,凌晨有些迷糊了,他看向黄世仲:“师傅,老板这是在出题考验我们吗?我怎么觉得和真的一样!”

    黄世仲也很无奈:“我和你有同感,但现在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早些让老板觉得满意。老板是不会放过我们的!”

    “师傅,你说的有道理,还是让我们拜读一下老板的大作吧!”凌晨凑到黄世仲面前,指了指他手中的稿纸。

    黄世仲点点头,赶忙和凌晨一起翻看徐彦卓留下的几篇文章。

    ……

    徐彦卓回到住处,杜月笙早已经在等候他了:“师祖好!”

    “小杜,你来了,走,屋里说!”徐彦卓对他点点头。

    “是,师祖!”

    进屋后。徐彦卓坐定看着杜月笙。

    “师祖,我向你汇报一下采风处的组建情况!”杜月笙开门见山道。

    “嗯,你说吧!”

    “人员已经招了二百多人。都是青帮中人,个个聪明伶俐,而且处事都比较谨慎!采风处的组建经费虞会长也足额拨给我们了,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要请师祖明示!”

    “你说!”

    “采风处成立以后是和青帮在一起还是单独办公呢?”杜月笙终于问出了这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早就替你考虑过了,我已经单独给采风处找了一处不错的办公地点!过几天我就要离开上海了,等我走了以后。你们就可以搬进去了。以后采风处单独办公,彻底从青帮里面分离出来!”徐彦卓的回答让杜月笙眼前一亮。。

    “师祖。您说的这个地方在哪里呀?”杜月笙满脸洋溢着笑容。

    “这,就这里!”徐彦卓用指头向下指了指。

    “这里?”

    “怎么了?嫌不好?不满意?”徐彦卓佯装不快道。

    “不。不是。师祖,这怎么能行呢,这可是您的宅子呀!怎么能给我们用呢?”杜月笙结结巴巴道。

    “我没说不是我的宅子。我也没说送给你了!我经常不在上海,这么大个宅子白放在那里也是浪费。再说了,宅子里不是有七八进独立小院嘛?给我留一个小院,以后我回来了有地方住就成了。有你们采风处给我做保镖,我住着更安全了?我不在的时候,记得把我的小院打扫干净!”

    “是,师祖!你放心!”杜月笙眼睛有些湿润,他明白徐彦卓这是在给他解燃眉之急呢。

    徐彦卓对他笑了笑:“小杜,我知道你在青帮里资历浅,有些人可能对你有些想法。如今又让你独当一面,组建自己的班底,肯定会有很多人眼红的!只要你好好干,干出名堂来,我会支持你的!我把宅子给你做采风处的总部,而且我回上海就会住在采风处,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堵住有些人的嘴,让你没有顾虑地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你明白吗?”

    杜月笙万万没想到徐彦卓给他宅子,居然还有这么层深意在里面。他顿时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暗暗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努力干好徐彦卓交给他的差事,决不能让徐彦卓失望。

    “刚开始搞情报工作可能不太适应,我允许你犯错误。但是,三年,我给你三年时间,你一定要给我搞出来一个一流的情报机构!”徐彦卓对杜月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师祖,你放心,三年,我要搞不定,不用您说我自己跳黄浦江去!”杜月笙信誓旦旦的拍着胸脯。

    “好的,我相信你!”

    “师祖,那我先走了!”

    “好了,去吧!”

    杜月笙打开房门还没迈出腿去又转身回来:“师祖,刚才光记着和您说采风处了,还有一件事情差点忘了!”

    “什么事?”

    “虞会长托我给您送一张请柬!”说完,杜月笙从怀中掏出一张烫金大红请柬递给了徐彦卓。

    杜月笙走后,徐彦卓打开请柬,果真是虞洽卿给他的,他看完后摇摇头自言自语道:“这个老虞搞什么鬼,什么事情居然如此神神秘秘的!”

    ……

    傍晚时分,徐彦卓依约来到了虞洽卿的家中,让徐彦卓没有想到的是李平书和朱葆三此时也等待在虞洽卿家中。

    “三位前辈,不知你们唱的是哪一出呀?搞得我有些迷糊了!”徐彦卓满脸疑惑的看向三人。

    朱葆三抢先答道:“徐公子,其实,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您可别怪他们二人呀!”

    “我怎么会怪你们呢?咱们相处的日子也不短了,我是什么样的人你们还不了解嘛?有话直说吧!”徐彦卓也不客气。(未完待续。)

第175章 上海股灾() 
“徐公子,是这样的,虞老的小儿子已经病了好几年了,我们想尽了办法也没治好他的病。所以,这才想起了徐公子您!”李平书也在一旁解释道。

    “可是,可是我不会看病呀!”徐彦卓两手一摊,给人看病他实在是无能为力。

    “对不起,徐公子,本不该麻烦您的。可我架不住他们两人的再三劝说,加之也确实抱了一线希望,所以头脑一发热,就让您白跑了一趟,您可别介意呀!”虞洽卿满脸愧色。

    “唉!都怪我们三个老糊涂利欲熏心,当初咋就没听文峰的话呢,连累这孩子受了这么多年的苦!”朱葆三恨恨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看得出他非常的懊悔。

    徐彦卓对面前三人说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能给我说的详细些吗?”

    虞洽卿脸上满是怅然之色:“虞文钦是我家老四,也是我最小的儿子……”

    原来,虞洽卿的小儿子虞文峰自小聪慧,尤其对数字格外感兴趣。为了把虞文峰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之后,虞洽卿又送虞文峰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虞文峰毕业后并没有回国,而是在纽约先后就职于信托公司、银行、证券交易所等多个金融机构,很快他的才华就显露出来了,在纽约金融界以预测准确金融走势而闻名。

    后来,他被父亲召回了上海。虞洽卿准备筹办四明银行,两年集聚了资金75万两,开设了四明商业银行。虞洽卿将自己的小儿子召回国,自然是要用他的所学为四明商业银行出力。虞文峰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他的努力下。银行业务蒸蒸日上。

    然而好景不长,一九一零年上海橡胶股票风潮,不仅使得四明银行险些万劫不复,虞文峰也在这次倍受打击一病不起,直至今日依然一蹶不振。

    二十世纪初,随着汽车业的大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几百家,很多总部设在上海。这些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上海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打滚多年的虞文峰,一眼就看出了此时股市中的泡沫在不断放大。连忙告诫父亲千万不要去碰橡胶股票,不要拆借款给购买橡胶股票的任何钱庄。于此同时,他制作了大量的宣传单在证交所附近发放,告诫自己的同胞不要上当。可是,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上海富有的华人和外国人。唯恐失去大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一些公馆太太小姐换首饰。卖钻戒,转买股票。如痴如狂。

    到了一九一零年四月间,上海橡胶股票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是空盘交易。虞文峰心中焦急万分,他再次向上海华人呼吁股市泡沫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希望大家迅速撤出股市。可是,暴利让上海的投资者失去理智。

    刚开始,四明银行还牢牢谨记虞文峰的叮嘱,没有拆放资金给任何购买橡胶股票的钱庄。但是,到了后来,所有的股东包括虞洽卿、朱葆三和李平书在内,都没有经得住投机发财的诱惑,悄悄瞒着虞文峰与部分钱庄发生了大量拆放关系。后来股市橡胶泡沫破灭,四明银行很多借贷无法收回。虞文峰听到四明银行受到重大损失的消息,差点昏厥过去,不过他还是挺住了。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经无资可融,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钱庄的流动资金,都被橡胶股票吸纳殆尽。在虞文峰看来,情况虽然很糟,但还没有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股票投机的失败,至多让部分上海富人破点财而已,他可不希望看到上海的橡胶股灾演化成一场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

    虞文峰通过自己的父亲见到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经过说明利害,蔡乃煌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他迅速拨出上海官银三百万两,存放于源丰润和义善源及其所属庄号,助其稳定市面。经过蔡乃煌的紧急处置,上海市面趋于平静。

    事情本该到此为止,可惜清政府官员的昏庸和内斗,葬送了来之不易的成功救市。

    到了九月份,清政府要偿还庚子赔款,按照惯例,上海应承担一百九十万两。可是蔡乃煌把官银拿去救市,银库空了。鉴于上海市面仍未松弛,蔡乃煌请求从大清银行里拨付二百万两先垫上。与蔡乃煌有隙的度支部左侍郎陈邦瑞乘机联合他的学生江苏巡抚程德全参劾蔡乃煌,说他以市面恐慌为借口,“恫吓朝廷”。清廷立即将蔡乃煌革职,并限令他将经手款项结清。他再次致电军机处,要求宽限时日,申明万不可从源丰润等钱庄急提“沪关库款”。军机处依然视为恫吓,严加申斥之外,限令他立刻交割完毕。蔡乃煌羞愤交加,只得向源丰润和义善源催要官款,一举提款二百多万两。

    不久,义善源宣布倒闭,维持上海市面的最后一根柱子垮了,上海金融业顿时崩溃,全国大恐慌随之发生,北至北京、营口,南至广州,西至汉口、重庆,全国各大工商业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

    粗略统计,华商在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未完待续。)

第176章 卧薪尝胆() 
最后的结局彻底把虞文峰击垮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明明所有的后果自己都预料到了,而且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结果:那么多的华人中了圈套,外国银行和投机家则从中获利;四明银行在自己眼皮底下,居然也中了招。明明已经即将稳定的金融市场,却突然崩塌,造成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

    打那以后,虞文峰将自己彻底封闭了起来,不再和任何人交往说话,每天只会喃喃自语:“为什么会这样?”

    ……

    听了虞洽卿的介绍,徐彦卓心中异常沉重:“令公子现在在何处?能不能带我去看看?”

    “徐公子,这边请!”虞洽卿起身将徐彦卓引向后院。

    到了后院的一间书屋门前,虞洽卿停住了脚步,敲了敲门说道:“峰儿,为父进来了!”

    屋内并没有人回答,虞洽卿推门先进去,拉亮了屋里的电灯,然后对徐彦卓道“徐公子,里边请!”

    进了屋后,一个瘦弱白皙的青年出现在徐彦卓眼前,他身着休闲西装,中等个头,带着金边单色眼镜,头发打理的一丝不乱,对进来的几个人他浑然不觉。

    徐彦卓对虞洽卿道:“令公子的日常起居饮食怎么样?可以自理吗?”

    虞洽卿点头道:“全部可以自理,除了吃饭由丫鬟送到书房外,其他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做的。”

    徐彦卓心里有数了,看来这位虞文峰虞公子的情况并没有他想象地那么糟。至少他对生活还没有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