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白眼狼-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板,请你转告大老板,就算今后我跟着蒋先生了,但他始终是我心中的大老板。我保证做到两件事情,第一,永远不与他做对。第二。决不加入国民党。”

    说毕,接过行李,掉头就走。

    行不数步,戴春风又转过身来,向白朗鞠了一躬。口中说道:“老板,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他日相逢,必当厚报。”

    说完,再不打话,扬长而去。

    从此,戴春风即改名戴笠,字雨农。意在“弃旧图新,开拓前程”。

    戴笠考入黄埔军校后,被编入入伍生部第一团第十七连。戴笠入校时国共两党的斗争在黄埔军校的师生中已经愈演愈烈,有时几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并很快在黄埔六期学生中逐渐反映出来。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议论,争论问题,形成不同的圈子。戴笠从不谈论政治和国共两党斗争的问题,更不参加学生之间的争论。表现出他的成熟、老于世故和狡诈。入连半个多月时间,从官到兵他都已经熟悉。他不吸烟,却随身带着火柴、纸烟之类;他能喝酒,也因此常请人,兰花豆、花生米、西瓜子等随身带。在校夜自修期间,他常常溜出校门,买花生米、老酒之类,请一些与自己谈得投机的同学在宿舍里一边喝酒,一边胡聊。戴笠尤其对官长能察颜观色,通过其一言一行,分析其性格、心理 活动、生活嗜好以至政治倾向,然后投其所好。无论师生,凡与他接近的,都能有点好处。

    戴笠结交师生,皆能因人而异,北方人爱喝烈酒,广东人爱抽强盗牌香烟,他就针对各人特点结交,颇得众人好感。但是,他对每个学生的谈话都铭记在心,对每个学员的活动都注意认真进行观察。戴笠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对出差、跑跑腿一类的杂事很主动,尤其喜欢给食堂当采买。

    曾经多次给戴笠讲课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总教官熊雄被逮捕后,蒋志清派令黄埔二期毕业生胡靖安任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胡靖安是江西人,为人性情暴躁,好惹是非。但因其**坚决,成为蒋最喜欢的学生之一,由蒋直接指定为黄埔同学会的监察干部。这次,胡挟蒋势,当上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所属官佐员生军士共有一万数千人,颇为得意。胡靖安横冲直闯于入伍生部所属各团队之间,动辄集合学生进行训话,大声恫吓,动员师生互相检举揭发,稍有嫌疑,立即逮捕。一时间,入伍生部搞得人人自危,相互设防戒备,以防不测,更有一些学生,怀着某种个人目的,借机诬陷报复,公报私仇,弄得校园内真假不分,乌烟瘴气。

    戴笠看到这是天赐良机,立即通 过平时观察、搜集、掌握到的大量情况,向胡靖安提供了一份亲共学生的名单, 并附上每个学生的活动资料,以做证据。胡靖安得到这份名单如获至宝,立即以 “据密报某某有嫌疑”为由,带着武装士兵乘小汽车到第一团捕人。

    由于戴笠的突出表现,受到胡靖安的格外器重,被引为亲信。戴笠充分发挥之前在白朗手下从事情报工作的优势,搜集发大量黄埔军校内部情报,各种密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胡靖安。有些质量较高的密报甚至由胡靖安转报蒋志清,受到蒋的赞赏。戴笠也更加见重于胡,成为胡的心腹。

    不久,因胡靖安在入伍生部清党中以“莫须有”的手法,大肆逮捕学生,整个军校被闹得人心惶惶,几无宁日。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进行。黄埔军校教育长兼代校长的方鼎英采取断然措施,宣布对胡靖安等人以纪律制裁。 胡靖安在军校无法立足,只得出走黄埔,到南京去找蒋志清汇报。在南京,胡被蒋志清留在身边任侍从副官,主管情报工作。

    胡靖安被赶走后,军校的歪风邪气立即停止,教学秩序很快恢复正常。(未完待续。(llwxs520 ……》

第836章 不懈追求() 
第五期生毕业,第六期依次升学,进行分科训练。适此时,蒋志清从北伐前线电令黄埔军校本部,就六期入伍生中选拔学生300 名成立骑兵营,戴笠因此被选入骑兵营第一连。该营驻广州郊区沙河燕塘,营长沈振亚,带兵教官陈继承。

    “这么说,你已经取得了胡靖安的信任,可胡靖安却离开了黄埔军校?”徐彦卓皱着眉头问道。

    “是的!”戴笠点点头。

    “也就是说,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蒋先生的面?”

    戴笠一脸惭愧:“是的!”

    “这样不行!”徐彦卓斟酌道:“胡靖安现在在蒋先生身边,你必须要尽快与他取得联系,争取也留在蒋先生身边才行。”

    “是,大老板,我会尽快想办法的!”戴笠坚决道。

    ……

    徐彦卓离开广州没几天,陈布雷便北上来到了南京。

    “是老五推荐陈先生来的?”蒋志清看完信,抬头问道。

    “没错,是徐公子让我来见蒋先生的!”陈布雷点头道。

    “欢迎你,陈先生!”蒋志清与陈布雷热情地握手:“老五介绍来的人绝对是大才。”

    “能为蒋先生效劳是陈某的福分!”陈布雷淡淡道。

    “陈先生,你来的正好,我现在正有一件棘手的事情,先生可否教我?”蒋志清突然问道。

    陈布雷没想到,自己刚与蒋志清见面,他便提出了如此的要求。

    “蒋先生请说,陈某尽力而为!”

    “我想求教先生,帮我安排第一次单独约会。”

    听蒋志清说完。陈布雷不由愣住了。

    蒋志清赶忙解释道:“陈先生,是这样的……”

    ……

    蒋志清牢牢地记住了徐彦卓让他追求美龄小姐的叮嘱,可是宋美龄全家都是基督教徒,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蒋志清要和宋美龄结婚,就必须处理和原来的几房妻妾之间的关系。

    蒋志清的原配夫人是毛福梅。由于是包办婚姻。毛氏文化水平又低,蒋、毛两人感情不好。毛氏与蒋母王采玉关系不错。蒋志清虽决计离婚,但蒋母反对。蒋志清是孝子。蒋母去世,毛福梅少了一个保护人。蒋志清思前想后,决定彻底解决婚姻束缚。蒋志清召集亲戚商量,参加者迟疑犹豫,久议不决。蒋志清气急,在舅父面前大发脾气,亲戚们才同意二人离婚,但是,“离婚不离家”。直到1927年1月,蒋志清才补办了一纸《离婚协议书》。

    姚冶诚与蒋志清结合初时,两人感情不错。但姚冶诚好赌,常与邻里吵架,又不懂得照顾人。蒋志清得了伤寒,姚冶诚沉迷赌博,不为蒋志清侍疾。出言、举动都很冷淡,气得蒋志清立即从寓所搬出,住进旅馆。蒋起意与姚断绝关系,但是,蒋纬国为蒋志清收养之后,即由姚冶诚抚养,认姚为母。蒋志清疼爱纬国,不愿让他有无母之感,便决定与姚暂时分居。蒋志清为与宋美龄结婚,与姚协议离异。由蒋负担生活费用,姚冶诚携蒋纬国移居苏州。

    蒋志清最难以处理的是和陈洁如的关系。陈洁如真诚地爱着蒋志清,以致蒋曾用“孺慕”二字来形容。不过,好日子不长,此后,陈蒋之间常常闹点别扭。两人时爱时憎,亦爱亦憎。蒋志清决定与宋美龄结婚,即向陈洁如提出,要求她出国留学,以五年为期,然后恢复婚姻关系。陈洁如自上海启程,赴美留学。陈洁如此去,蒋志清即借机斩断了和她的婚姻关系。

    蒋志清用不同办法处理了和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的婚姻关系;他和宋美龄结婚的障碍也就扫除了。

    蒋志清首先出了藏在心里的话:“我已无妻室,请问先生,宋小姐能受你劝说与我结婚吗?”

    孙文没有明确表态,只说:“这主要看美龄的心思!”

    这事孙文告诉了夫人宋庆龄,宋庆龄气愤地说:“我宁可看到美龄死,也不愿看到她嫁给蒋志清!”。

    孙文只好对蒋志清含糊地说:“等等吧!”

    但蒋志清似乎决心已定,一定要娶到宋美龄,后来又两度向孙文提起这门亲事,孙文始终答复让他再等一等,直到1925年3月,孙文逝世。

    没有敲开孙文的大门,蒋志清不死心,又找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提出这门婚事。宋子文深知蒋志清的为人,再加上他与宋美龄的末婚夫刘纪文是好朋友,自然地回绝了蒋志清。

    蒋志清两次撞壁,有些气馁了。可就在这时,宋霭龄明确表示了对他的支持。宋霭龄既是宋氏家族的当家人,又是孔家主妇,承担宋,孔两家族的发展责任。她精明能干的人,办事能力极强,意志坚定,权力欲旺盛,是能呼风唤雨的女强人。

    当然,蒋志清心中很清楚,宋霭龄对他的支持是因为徐彦卓在背后起了关键作用。

    宋霭龄极力劝说宋美龄:“蒋先生十有**会成为未来的国家领袖,与之联姻,对我们家族大有益处。我们可以借助蒋先生,加强孔宋两大家族在未来政治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此美事,怎么能够拒绝呢!”

    宋美龄自然能够分析到其中的利害关系,虽然她此时对蒋志清没有爱情,但她知道,与蒋志清的结合,很可能为她带来最显赫的身份、地位和权力。因此,在宋霭龄的撮合下,她决定接受暂时先与蒋志清来往。

    宋美龄本来对蒋志清并没有什么感觉,可蒋志清爱宋心切,不停写情书追求宋美龄,长达五年之久的不懈追求,终于让宋美龄感动了。其实,根本原因是宋美龄自幼就崇拜英雄。她多次听到二姐夫孙文夸奖蒋志清,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后来,她母亲过生日,她还打电话邀请蒋来家做客。宋美龄这种心态和婚姻自主的表现,就她少女时代在美国接受的文化背景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永恒主题,就是英雄和美人。作为一个在美国接受教育的新女性,在对待异性追求上,重视自己选择,不为父母之命的传统所束缚,敢爱、敢表白,完全合理,也完全正常。(未完待续。(llwxs520 ……》

第837章 蒋宋约会() 
此前,宋美龄收到蒋志清的多封信函,对蒋志清求婚之意心知肚明,但她没有想到,蒋志清这次要与自己单独相会。宋美龄思前想后,现在自已实足年龄二十九岁,也快三十岁了,青春已过,已是中年,难寻理想的恋人,既然蒋志清追求,为了第一夫人这个最高荣誉与地位,宋美龄听从了她敬重的大姐宋霭龄的意见,荅应了蒋志清的请求。

    ……

    蒋志清虽然追求宋美龄很多年了,但宋美龄答应与他单独约会,这还是头一次,蒋志清自然很是紧张。正好陈布雷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便向他求教第一次约会如何安排为好。

    陈布雷听了前因后果,这才明白蒋志清的用意。蒋志清在这事上求教于陈布雷,说明并没有把他当作外人,这让陈布雷多少有些感动。

    “陈先生,第一次约会的地点,是在南京好,还是到上海好?” 蒋志清小心翼翼地问道。

    “敝人愚见,南京、上海皆不好。”

    “这是为何?” 蒋志清疑惑不解道。

    “蒋先生镇南京,召宋女士来见,有摆大丈夫架子之嫌;若蒋先生去上海见宋女士,又有低三下四之嫌……”

    蒋志清觉得有理,进一步求教道:“那依先生之见,放在哪里适宜?”

    “镇江!”陈布雷吐出了两个字。

    “这是为何?”

    “按路程计算,蒋先生主动往上海走了100里,宋女士往南京追了200里。大丈夫的架子放下了,宋女士的主动热情又发挥出来了……”

    “妙,妙。妙!”蒋志清拍手道:“就依先生之言。”

    “蒋先生别急。明日敝人陪您先去镇江焦山看一看。可邀约宋女士后天直达焦山相会……”

    “怎么?如何约会,你还有具体计划安排?” 蒋志清惊喜道。

    “不错。蒋先生不反对吧?”

    “那还用说,求之不得。明日同车前往。”

    蒋志清在心中暗自感谢着五弟徐彦卓,居然给自己安排了这么一位称心如意的军师。

    第二天,陈布雷陪蒋志清把焦山上的景点逛了个遍。把每个景点的来历、寓意及如何引申到爱情上。一一作了详细讲解。直听得蒋志清连连称是,心花怒放。

    第三天,蒋志清早早来到焦山渡口迎候宋美龄。他站在“问度亭”上翘首眺望。果然看见宋美龄的专车准时来到。见宋美龄跨下车,蒋志清按陈布雷的计划,上前拱手道:“佛家普渡慈航。请问宋女士可愿登舟?”

    宋美龄见蒋志清今日如此温文儒雅,顿生好感,笑道:“我虽不信佛而信基督。但两教同理,普渡众生。”

    边说边在蒋志清的搀扶下,轻盈地登上渡船。

    开局顺利,好兆头。

    支开所有的人,蒋志清主动当上“导游”,带领宋美龄游玩一处处景点。

    第一天,蒋志清一个人说。宋美龄只管听,不答话。两人游览“碑林”,蒋志清详细向宋美龄介绍历代书法大家的风格;游览“万佛塔”,详细介绍各尊佛像的来历……当然,这些都是从陈布雷那儿“现贩现卖”来的。宋美龄虽没有表态。但心里已觉得蒋志清蛮博学的。

    第二天,蒋志清开始讨好宋美龄。两人走在“鹤桥”上,蒋先介绍“鹤”因何象征长寿,接着祝宋美龄“松鹤延年”。走进“百寿亭”中,他先介绍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之妙处,紧接着祝宋美龄“永寿永康”。

    听得宋美龄不由得笑了,嗔怪道:“大总裁如此奉承小女子,小女子如何担当得起呢?”惹得蒋志清“嘿嘿嘿”地憨笑……

    第三天,宋美龄主动邀蒋志清登“观澜阁”。蒋志清先连连摇头说:“无澜可观……无澜可观……”宋美龄顿觉奇怪:“既有‘观阑阁’,因何无‘澜’可观?”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陈布雷早有交代,应讲清前后两层意思。蒋志清这时却出了点小小的差错,把陈布雷两层意思的先后顺序颠倒了,脱口先说出后一层意思:“宋女士放心,纵有干难万险,只要有蒋某在,定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宋美龄先是一愣,随后嗔怪道:“你胡扯什么呀?这‘观澜阁’之‘澜’。是‘波澜’之‘澜’,怎么扯上‘千难万险’?”

    蒋志清心一紧,知道自己弄错顺序,赶忙解嘲:“一样嘛,一样嘛……宋女士难道没看到山门口那四个大字‘海不扬波’?海都不扬波了,江上何来‘澜’呢?江上无‘澜’,蒋某更不怕‘难’噢。岂不是化难为易,易如反掌?”

    宋美龄嗔骂:“你诡辩!”

    第四天,宋美龄主动邀请蒋志清到山中“定慧寺”上香。蒋志清有点迟疑,因为陈布雷知道宋家信奉基督教,对佛教寺院不会有兴趣,故而未对蒋志清去定慧寺有所交待。现在宋美龄竟然提出这个要求,蒋志清担心自己进入寺院“一问三不知”,岂不“露馅”?对,他应该设法劝阻:“宋女士笃信基督教,蒋某也希望同宋女士同信仰。佛教寺院就不用去了吧?”

    哪晓得宋美龄并不领情,她也有她的“孝心”,反问蒋志清:“蒋老夫人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吗?我们代她去上一柱香,岂不更好?”

    原来宋美龄是想代未来的“婆母”上香,作为儿子的蒋志清还有何理由拒绝?吞吞吐吐道:“难得你……这份……心……”

    宋美龄十分谦虚:“应该的,应该的……”

    蒋宋二人让侍从买好香烛,一起进入寺院,按佛教的礼仪点烛、上香、磕头……一切都是那么真心诚意。走出寺院,宋美龄面对山门上“定慧寺”三个字,突然问蒋:“请问大总裁,能不能给小女子讲一讲这‘定慧’二字的涵义呀?”

    蒋志清一下子愣在那里,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若说“不知”岂不太丢面子?

    蒋志清也并非平庸之辈,他急中生智,马上答道:“‘定’者,是蒋某决定之‘定’,‘慧’者,是宋女士慧眼之‘慧’。蒋某心中早已决定,借宋女士之‘慧’,为中华民国增辉。”

    宋美龄大笑不止,嘴上还嗔骂:“贫嘴,贫嘴。”(未完待续。(llwxs520 ……》

第838章 收集 情报() 
第五天,蒋宋游览“郑板桥读书处”,蒋志清接着昨天“贫嘴”之骂辞故意引出话头:

    “唉——惭愧,惭愧,蒋某半生戎马征战,耽误了多少学习读书的时间。后半生真想隐居于此,以郑板桥为楷模,好好读几年书。到那时,可免被宋女士骂‘贫嘴’喽……”

    宋美龄会心地笑了。两人走到“郑板桥读书处”旁边的“别峰庵”门前时,宋指着庵门说:“大总裁隐居焦山读书,小女子愿在此庵带发修行,终生陪伴在大总裁身旁……”

    蒋志清欣喜若狂,连问:“是吗?您不后悔吗?”

    宋美龄坚定地回答:“永不后悔。”

    第六天休息,蒋志清向宋美龄托出最后一桩心事:“不知宋老夫人对蒋某与宋女士之大事如何看待?”

    宋美龄忍不住笑了,向蒋志清讲了“妈咪”的趣事——那天接到蒋志清的邀请电话后,宋美龄有点犹豫不决。

    宋老夫人主动发问:“蒋先生约你出去何处相见?”

    宋美龄如实答道:“镇江焦山……”

    宋老夫人略想想,突然欣喜地叫起来:“好——好风水——赶快去。”

    美龄不解:“妈咪,镇江焦山有什么好风水?”宋老夫人答道:“镇江古称‘京口’,‘金口玉言’嘛,蒋先生的婚姻承诺一定十分可靠。‘焦山’,如胶似漆,预示你们一辈子恩爱。岂不是好风水?”

    美龄忍不住反驳道:“妈咪,你弄镨啦,‘京口’不是‘金口玉言’之‘金口’。‘焦山’也不是‘如胶似漆’之‘胶’……”

    老夫人十分固执地挥挥手:“一样一样,快去。”

    这故事逗得蒋志清开怀大笑,他没想到陈布雷选择镇江焦山还有这一层深意,对联姻之事彻底放了心。

    ……

    就在蒋志清与宋美龄焦山之后,戴笠所在的骑兵营奉令北上。因广州马匹不多。骑兵营包了一艘海轮北上 至上海。上岸后进驻南京军校,后则分成两队,一个队往徐州。一个队往苏州。戴笠被编入苏州队,驻扎在姑苏城胥闾之间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