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盛世独宠-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赏就有罚,程府尹督查不力,贬为天津港知府,他女婿孟府丞缉拿反贼有功,接任京兆府尹一职。不管下面众人有没有觉铁杆皇后党程家是实贬暗升,神宗笑得冷冽地继续宣布,锦衣卫戴左统领本次护驾有功,晋为曲庸伯。

    这是锦衣卫的人次堂而皇之踏入朝野,有了正经出身。

    至于宗室,除了奚川王,安阳、平阳、南阳、华阳四位长公主,所有被贬谪的兄弟姐妹和无封号的宗亲全部改姓为‘元’,后嗣彻底不再入皇家谱牒,与庶民无异。若有人能如元崭(袁崭)一般自考出仕做出功绩,和常人一样论功行赏。神宗还很大方地让出自己的皇陵,建起高墙大院,囚禁涉事之人及其家眷。至于他们原来的府邸、农田,全部充公,奴仆下人,审出问题的待斩,没问题的流放。外人不知的是,久居皇陵的三位前王伯,有两位在神宗登基第一天就已经生不如死了。元忠第三节脊椎已断,除了眼睛能动,跟死人没两样,元恩脖子上数个针眼,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形同弱智,御医诊断二人均为中风。元思反而因为腿疾,尚算是个完整的正常人,随着元崭出人头地,他是过得最好的一个。元惠和元念因涉及刺杀皇后一事,因皇帝还没提审,一起丢进去‘养’着。元惠一个人住个院子,宫里派了内侍服侍,日日被灌浓油大肉,才十来天就肥了一大圈。元念和妻妾一起住,但顿顿吃喝和屋内熏香皆有助情之物,见天抱着女人下不了床。

    老子一向听媳妇的话,不和你们斤斤计较,你们竟然心生不满,胆敢伤她?!那就尝尝生不如死的味道!

    ***********************

    趁着老公上朝,顾辞赶紧安慰一下另一个深切自责的孩纸,一口闷了药汁,忍着刚换完药的疼,用右手扯扯艺青的袖子。

    “……都是我的错,我不该忙着其他事……”这个男人满脸苦涩,坐在脚踏上,倚在床头,含泪和躺着的她平视,“我该记得,那天,是你……”

    原来上辈子的顾辞只活了三十六岁,清楚原因,就好劝了。

    “要照顾我的话,更应该走在我前面呀。”顾辞开始舌灿莲花地忽悠他,生怕这个聪明厉害的廉价劳动力退回二线当保姆,已经有了个千古流芳的明庭,更优秀的艺青也该获得名垂青史的机会,“阿青,你不是我的附庸,你现在是我的哥哥。”

    因为你,我才能多活一世;因为我,这么多事都改变了,怎能丢下你们独自承担?

    她隐约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每次受伤似乎都意味着成功地变了一些东西。伤口其实不严重,大部分是皮外伤,枪是样品,子弹是后配的,杀伤力不强,只是不知道为何当时会被爆炸震击昏迷。如果这次遇刺是改变历史的代价,那她愿意承受;只要她的亲人和孩子受益于这些变化,这点挫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相视许久,顾辞伸手勾下艺青的脖子,咬着耳朵说了几句话,才让泪眼带笑的他重展欢颜。两人的小指头拉着勾,安神的药材起了作用,顾辞沉沉睡去。

    ***********************

    十月底,巡游西洋一大圈的太子载誉而归,即将通过龙门城进入大虞海域,听闻皇后遇刺的消息,惊怒交加,下令全前进,务必半个月内抵达风津城的不冻港,骑马换6路回京。双胞胎获准去风津城接人,三位皇子和大部队一起快马加鞭,赶在腊八当天回到宫中,太子第一时间冲去坤宁宫找娘。

    顾辞和大儿子好好说道了一下欧洲的情况,被伺候着喝完药,又躺下休息。现在虽已没事了,养得白里透红,可从袁懿、艺青,到父母、师父,还有孩子们,一致认为她得躺够百日才能下床。

    阿圣出门抹了把眼泪,去和父皇复命,父子俩关起门来密谈许久,然后太子带着两个弟弟在东宫抵足同眠,彻夜深谈。

    朝野之间,随着太子归位,逐渐平静下来,和被俘人家一起,静待来年开春的圣裁。

178 公审() 
平民大众没有渠道去了解官场暗流的风云变幻,也对西夷打成在报纸的舆论引导下,很多热血士子调转笔头,痛斥悭吝的反对党因不肯支付佃农更高工钱而失财损业,进而图谋不轨行刺皇帝,呼吁将‘主谋’惠新王依法惩处。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不是事实,为诸王喊冤,要求重开三司会审。若三司一开,都察院不能自查再自审,只能回归纠察一责,刑部主审,大理寺可驳正,在目前刑部以案例释法的现状下,大理寺对某一案子的意见可直接影响刑名解释,完全就是破除之前新政对三部职责的重新划分。

    这种小心思怎么可能让目前气还没撒完的皇帝接受,他直接下令让内阁、锦衣卫和宗人府组成‘三司’,参与大理寺庭审。并定了神宗十七年上元节第二天公开审判。新三司之分别是辅龚锦添、锦衣卫总指挥使顾翮和汝南郡王,主审大理寺宁正卿,都察院顾翂主诉,刑部武尚书旁听记录,除了宁正卿,都是皇后家人……

    这下大家都g了!

    老百姓就爱这种热闹,何况,谁不想看看这个元惠是怎样的三头六臂,有胆子刺杀功绩彪炳的神宗,再取而代之?之前借元惠谋好处的人,当然更想当众坐实皇帝‘伤农重商、以绝国本’的暴行。

    一开始,案子审得顺利,元惠的媳妇冉氏反水,甘做污点证人,只求赦免冉家妇孺和贴身婢女免于代代为妓。除了换身布衣,她身上毫无刑讯逼供的痕迹,把元惠哪天、在哪里、和什么人、谈了多久,以及账房支出都交代清楚,甚至许多人与元惠如何抱怨神宗的话都言之凿凿,包括元念埋怨神宗安排顾悌诈死不让他娶一事。围观群众集体歪楼,兴奋地脑补这是一出怎样的狗血大戏——武念王为何拖延婚期不肯娶?准王妃缘何孤身走天涯?背后隐藏着是怎样的真相?请跟随本期《中华新闻报》的访员,进入三司会审的大堂,带你揭开真相,看清本质!

    大理寺正堂之上,嗡嗡私议之声不绝于耳,直到元惠和元念两位前亲王上庭,才陡然安静。不是这两位觊觎王位的皇弟王八之气外泄,实是没见过这么肥硕厚重和形容猥琐的天潢贵胄。元惠红光满面,油光亮,脖子被下巴挡着看不见了,领口绷得厉害,凸出的肚腩如孕五月,看得出来腰带缝死在锦袍之外,而不是系上去的,至少抵得上身边的元念三个宽。元念则是一脸纵那啥过度的青灰脸色,唇乌神颓脚打飘。许多本来还挺同情或支持两人的‘志士’脸色颇有些扭曲——和年逾不惑却俊美帅气、英姿勃的神宗相比,这俩也太糊不上墙了吧……

    强力的人证有了,物证却不好界定,往来都是金银开道,资助一个无权无势的元惠并不为过,没人傻到留下只字片纸。要命的是元念偷拿一个小本本记下了每次见面的客人和谈话内容,从联合哪些江南人家造势,到说服哪几位宗亲出面,以及各家对神宗、太子和另外三位皇子的犀利言论,统统记录在案。里面还标注了他猜测的各人动机和私下单线联络方式,很贴心地把这些反对党分为三派:愿意扶持最小的皇四子袁望登基,让元惠为摄政王的一派,以宗亲为主;江南世家更想太子名正言顺地上位,以示他们不是奸臣反贼;还有希望皇帝太子一起死翘翘,把武断自负的皇次子袁胄捏在手心的人。正是后者这一小撮人收买了袁胄身边一个内侍,图谋在天津港行刺太子一行人,只是他们扑过去时才知道港口冰封,太子在风津城转6路回京。

    从元念的小本本看,手持‘格杀勿论令’的锦衣卫和巡检司完全没抓错人,几乎一家不落地都送进各地牢门。眼看大势已去,元惠颓然认罪,表示自己并无非分之想,只是钱财受制于他人,不得不旁听,至于唆使他和元念的宗亲们哪里来的钱,他并不清楚。元念从小本本被人拿出来读就开始涕尿俱下,这个小本本与其说是怕自己酒后忘事,更是一种被顾悌培养出来的‘写日记’好习惯,连藏匿的地方都是顾悌教他的,‘最显眼的地方才最安全’——书桌正上方的‘归愚堂’匾额后面。

    怎么不灵光呐!

    元念哭着认错,“我不该贪图小便宜就让这些坏人进门喝茶,谁知道他们喜欢搬弄口舌说七哥坏话嘛!再说了,安家死贱人老逼着我赚钱……”

    人家冤枉嘛,嘤嘤嘤嘤……

    ***********************

    两个前亲王的认罪直接把日记本上所有提到的人家钉上了‘谋逆’标签,公审内容通过报纸广而告之,案情一明,大理寺迅结案,由皇帝亲自阅卷,从重定刑。

    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卷宗里,才真正揭明了行刺一案的实际策划人,非常出乎众人意料之外。

    已自裁的刺客曾是玉太妃宫中总管,却是淳仪当年送进去的钉子,柯家早已湮没,柯芳思却在欧家活得滋润。她不甘于作壁上观,和宫里的刺客恢复联络后,少不了做牵线搭桥的活,在宫里收买内侍,撺掇袁胄夺嫡,在外通过宗亲之家常用的人牙子,把自己手头不多的人手派去各处跑腿。例如得知嫁去鄂部的合阳郡主袁敏敏混得风生水起,夫婿德布库入编镇北军,就弄个内侍混入无实封的任城郡王家做门房;元念出宫建府,塞个丫鬟;听闻风陵城粮商熊家亏了一笔钱,马上派个管事去谈合作;火枪一面世,让一个忠心耿耿的婢女去武库司掌司家里做小妾。所以,一旦得知这些反对派想联手‘诤谏’神宗,她才不管什么纵横捭阖、重农抑商或摄政夺嫡,只不过是颁金节前一天来了个突奇想,觉得可以顺路把独霸心上人的皇后灭掉,临时安排武库司家的小妾偷出一把火枪样品塞到食盒里,交给经常随袁胄出宫的内侍,再转交刺客手上,第二天颁金节大宴,直接找个角落射杀皇后,简单粗暴。不论是负责宫内安防的艺青,还是掌管锦衣卫的顾翮,即便事先察觉反对派会有所谋划,也没想到有人会突然地行刺素来名声极好又低调仁善的皇后。枪声之后,人人都认为这是反对派弑君夺位,而皇后则是奋不顾身为夫挡枪的‘贤后’。

    所有曾经参与过商讨‘诤谏神宗’一事的家族,都被这个成亲二十五年无所出的疯狂女人拖下水,以‘谋反’罪盖棺定论。

    主谋为元惠、元念、柯芳思及其婆家欧家。两个兄弟不会杀,妻妾砍光,儿女子孙入奴籍,烧水做饭,伺候他俩坐牢,妻妾婿媳的家族和仆役就安心地去见上帝吧。欧家和柯芳思自然是夷九族,别说什么‘罪不及出嫁女’,姻亲们请一起打包上路。

    其余涉事案犯分为三类——其一,以任城郡王为代表的闲散宗亲,元忠、元锦、东阳、玉阳、隋掌珠等被世宗贬为庶民的皇亲,终身圈禁囚陵,其妻妾、丈夫、儿媳、女婿等非元姓之人九族全杀,五岁以下幼童流放逻些,五世不得赦免;如武库司掌司,丹阳的公公、原楚荆府布政使殷融等涉案的在职官员,父族、母族均诛,其妻妾的家族,嫡支连坐,旁支流放东洲挖矿;还有粮商万家、前辅秦家等平民,诛全宗,妻妾婿媳的九族也一概流放伯力,男子终身为奴,女子代代为妓。其二,扫到台风尾但及时急流勇退的前曲庸伯雷家和颖都伯楚家,侥幸逃脱一死,除了雷驸马之外,统统贬为罪籍,流放马公城。其三,本次没敢犯事,但属于遗留问题之人,例如从前躲过死劫的前长宁伯杜家和前修宁侯梁家余孽,本就是罪籍,此次一并砍光了事;而不入囚陵的元姓子孙,仅留一人百两银子,不论男女,通通撵去蒲犁、塔什、怛罗斯织布种地,死活自负。最惨的是武库司掌司家小妾和袁胄身边那个内侍,赤身钉入城头,示众十日,方枭碎尸,扔去喂狗。以上所有人家,名下的田地财产全部抄没归公,未获死罪的奴仆雇工一概扔去夔州城开山种地,并对潜逃隐匿之人出海捕令,举报者赏银五十,协捕百两,扭送官府者可得从九品一职。

    天子一怒,浮尸万里,这一下,少说要杀几千人,要流四五万人。一向执政温和周全的神宗,因为皇后重伤,次表现出睚眦必报、暴戾独断的一面,文武百官莫不敢劝。幸而有皇后她爹顾老公爷顶在前头,拖延执行的时间,让牢里还活着的人有个盼头。

    最后,病愈的皇后去了养心殿,挠了夫君掌心两个时辰,神宗才下旨让太子与大理寺、刑部、宗人府一起重议刑罚。

    次日,太子联名三部和两个皇弟一起上疏建言,除元惠、元念两位的妻妾,武库司掌司夫妻,以及柯芳思和欧家三族尽诛,恳请皇帝将其余人皆改为流放,原死罪或罪籍之人皆以罪籍流放,余下以庶民论。且律典增加一条,若再有奴仆婢妾犯事,其家主或夫主罪加一等,为官者罪加三等。罪籍和庶民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五世不得改头换面,后者的子女在当地还可凭各种考试翻身再来。有罚必有恩,若罪籍流放之人戍边有功,可为自己或子女减刑。此时朝野内外才算松了口气,纷纷赞扬太子‘仁善’,然后打算回去就遣散那些不安分的老妾旧婢。

    皇帝微微一笑,高抬贵手,让恢复雷、楚两家的平民身份,连掌司和柯芳思两对夫妻主犯都暂且饶了命,允他们‘观刑’,让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近的三族,即父母和岳父母,兄弟姐妹和儿女子孙,在菜市口被全诛。据称掌司的妻子当场疯癫,其他悲痛万分的观刑亲人看着宠妾灭妻的掌司目露滔天恨意。从小爱慕柯芳思的欧家老爷,见到年迈的老母人头落地那瞬间,狂地冲上去想直接咬死柯芳思,可惜只生生咬下一只耳朵,其他无辜被连累的欧家人对他俩一样恨之入骨。

179 善后() 
年逾仗朝的太傅大人也要给受了重伤的宝贝孙女出气!

    最新一期报纸上出现了一则评文,历数币制改革的便利,列举太宗、高宗、世宗和神宗执政元年与十年的税收支出,附上获罪官员每年考核成绩,并赠一言评语——‘自大汉始,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均分之以地利。今大虞新政,与社稷万民分商利,故帑廪丰盈,子民富庶,良有以也’。皇帝这是把地分给你们这些当官的人,把商业利益分给普通老百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最妙的是,所有入罪之人被抄没的家财也一同列出,欧家以白银一百二十万两、上等田千顷名列前茅,连看起来最穷的前首辅秦家都有良田千亩。这些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了要造反,完全因不能多占便宜而不满,一个个都是贪官污吏,杀得好!

    以上,即为此次‘民辩’和刺杀一事的总结陈词。

    ***********************

    血腥地清洗了百来人,和名为流放实则移民了近五万人之后,神宗对于商贸政策的推行力度前所未有的严格,皇家产业也积极地配合,给各地分站提供相应补贴,务必对外要掌控新疆域的经济命脉,对内吞并守旧人士的田土家财。因为在公审暴露出来有几十名文官涉及皇后遇刺一事,被报纸通告全国,许多与其有交情的顽固派官员纷纷受到攻讦,自请下台,崇政院在神宗面前有些直不起腰来,被迫接受部门审计,成为太子参政的一块磨刀石。

    从中华产业分红中划出来的百官奖金总额越来越多,,许多出身商贾或支持新政的新生代官员通过吏考迅速上位,‘武力靖边、商贸开道、科技立国、华民一体’作为国策,再无人敢用‘恢复旧制’为由,挑战当世国土最广的君主。

    这种趋势实乃一种必然,多年后的史学家会赞誉神宗的前瞻性,说他的行事多么地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各种跪舔。因为他们总结出一个规律,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相较于人口数量,土地这块蛋糕足够分,所以朝廷一直鼓励生育和农桑。许多王朝依靠雄厚的农耕基础,能突破‘百年人口怪圈’,在衰落时再度雄起,国运延绵几百年。但在大虞第一个百年,人口出现翻了倍的突破性增长,不能指望土地孳息的缓慢速度能跟上,为了承载多出来的人口,对外扩张和发展科技成了最正确的选择。

    这些事后诸葛亮并没能从史籍中找到最真实的原因,英明神武的虞神宗不过是记得皇后随口提到一个人口数量词为‘四万万’,所以当民部黄册统计齐民接近此数时,他毫不犹豫地颁布了《定边令》,将国策彻底确立下来,并且,所有愿意在驻地退伍定居的军人可获双倍功勋田,所有购入飞地者可获双倍免税期,且在当地的奴仆数量不受任何限制。

    报纸上每个月更新一次的两洲地图,慢慢描绘出那儿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顺便标注出已卖出或无主之地。不愁金银的商贾们涌向海外,和三大国公府和四方军的士卒一起,随手在东洲、南洲买下一县大小的地儿。堪舆科的学生陡然吃香起来,受雇于官方或私人,绘制地图,堪地画界。国人所谓的‘故土难离’,不过是在华夏宗亲崇拜的信仰下,因为失去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便利,在新地方重新融入当地族群圈子难度太大,可是面对一片有本**队保护的空地,没有宗族的羁绊,只有新的人际关系和更多的利益,大家起点都一样,有什么离不了的?

    当你有机会见识海洋,便不会只看着脚下的一小片土地。

    ***********************

    全面康复的皇后忙于为刺杀一事善后。一是处理好与此事有涉的两个姐姐,二是女儿八月份成亲,最重要的三嘛,便是太子的婚事啦。

    远在靖西城二姐顾晓愫拒绝和离,送夫君上囚车回京,她自己带着孩子随后跟上,打算入宫求情,保住夫君性命。还没到京城便接到顾辞的信,听说了夫君不用砍头,改为流放碧瑶城。杜姐夫这些年教学有功,三个儿子已非罪籍,去那里后,当爹的可以继续教书,三个孩子想入中华橡胶公司或贸易公司都行,即便科考什么的,也完全没问题。随信还附上一份碧瑶城的橡胶园地契,让顾晓愫夫妻一下安了心。另一位涉事的五姐顾悌本该销声匿迹,结果又被炒旧饭,虽然她完全没有身为死遁之人的自觉,但一直还算安分守己,和四夫人一起做生意。艺青把顾珝的媳妇,九嫂聂氏这些年上报来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